手机阅读

高中语文课件ppt课件下载人教版高一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课件网(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7 16:26:08 页码:10
高中语文课件ppt课件下载人教版高一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课件网(二篇)
2022-12-27 16:26:08    小编:ZT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精选高中语文课件ppt课件下载人教版高一教学课件(精)一

美容美发班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语文学习,我感到该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并不扎实,知识面狭窄,而且很少涉足课外文学内容。上课时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气氛比较活跃,但是表达 与交流能力不是非常强,再加上阅读面不广,阅读理解能力一般,学生的写写作能力比较差,主动学习能力缺失,在以后的教学中仍需对症下药,取长补短。

二、教材内容分析

中职教育高中高一语文教材下册包括六大板块内容:

1、实用阅读能力训练

梳理文章思路,把握内容要点,体察作者情感,筛选整合信息

2、实用写作能力训练

实用性写作,应用文写作

3、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培养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小说、剧本选读

4、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

5、口语交际

6、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三、教学目标

1、加强实用语文能力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材中的口头作文、段落仿写、自主写作三项内容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加强学生实用语文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教学中通过“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训练,引导学生在“恰当的场合说恰当的话”的语言交际能力。

3、加强文学文化底蕴的培养

选取一些低难度、高品位的文学著作,培养学生欣赏和积累文学语言,引导学生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蕴。

四、方法与措施

1、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激发学生学习,阅读兴趣

2、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文本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活动体验与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

3、坚持写日记或“随笔”,形成写作的习惯,训练各种应用文写作。

4、加强文言文的背诵练习,培养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知识。

5、利用闲暇时间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小说,优秀的小说是培养语感的最生动的老师。

6、做好课后辅导、优秀生、差生的帮抚工作。

7、认真做好单元测验、总结指导工作,做到查漏补缺。

8、加强组内老师之间的交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9、优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加强学法指导,做好学生知识过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精选高中语文课件ppt课件下载人教版高一教学课件(精)二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七部分之间的关系。2、 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作者其中的情感。3、 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4、 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

3、关键语句的理解。

⑴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

⑵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⑶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

⑷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说学法

对于高一的学生对于散文的文章形式,不宜接受。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先理顺文章内容,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揭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成为一个难点。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课文有七节构成,学生在理解过程的时候,难免理不清头绪。因此我依照我们认识的基本规律,采用“挈领法”。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提问:课文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那么请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部分是写刘和珍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把文章中的信息从新组合,把有关人物点点滴滴总结在一起。从而把人物形象丰富话。

如果说通过梳理,对文章整理的理解不难的话,对于文章个别语句的理解,确是难的。品读下面的例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通过阅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还不理解的内容,并且通过小组讨论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1、假如给刘和珍君烈士塑像,你会有哪些设想?这个练习充分说明了通过学习,学生对人物塑造的理解,便于学生巩固叙事,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的运用。

背诵课文2,4部分。再次通读课文,并且阅读鲁迅部分散文和《纪念刘和珍君》作对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