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小班教案爱心范本(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8:57:29 页码:10
小班教案爱心范本(汇总8篇)
2023-11-12 18:57:29    小编:ZTFB

教案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案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小班教案爱心范本篇一

活动目标:

1、了解袜子的特征,由一只袜子的色彩、图案、大小找到相应的另一只袜子。

2、初步学习穿袜子的方法,由袜口套进去,袜头套住脚指头,袜跟套住脚后跟),提高自理能力。

活动准备:

每人一双袜子。

活动过程:

(一)观察和简单的自我介绍,了解袜子的特征。

脚宝宝有个好朋友,它在和我们玩捉迷藏的脚,就藏在我们背后,快把它找出来。小朋友拿出袜子)你的袜子娃娃是怎么样的?(请小朋友说说自己手里的袜子的特征,并区分袜口、袜跟、袜头)。

(二)尝试恬动。自己找袜子配对,积累经验。

我们的脚宝宝有两个,可袜子娃娃只有一个,请你帮你的袜子娃娃找到它的好朋友,让它们变成一双袜子。自由寻找、配对)。

(三)交流讨论,知道一双袜子是一模―样的。

1、讨论:你找到的是不是一双袜子?为什么?(从颜色错的―颜色相同图案不同的―大小图案相同颜色有差异的,逐步评价取得正确认识)。

2、如果颜色、图案都一样,还要比比大小。比大小的方法:两个娃娃口对口、跟对跟、头碰头,放在一起比一比。解决难点。)。

(四)自我纠正,巩固知识和经验。

一双袜子的颜色、图案、大小都应该是一模一样的。请你自己比一比,如果找错,重新去找一找。咱己纠正)。

(五)学穿袜子,提高自理能力。

1、现在袜子娃娃要和我们的'小脚做朋友了。(示范穿袜子的正确方法:袜跟朝下张开口,小脚匝匝往里伸,袜头套住脚指头,袜跟套住脚后跟,轻轻一拉穿好了)。

2、小朋友练习自己穿袜子,老师指导。

(六)简短谈话,结束。

懂得要天天洗脚换袜子,自己穿袜子。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袜子有了新的认识。并在活动中学习怎样来穿袜子,懂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天天换袜子),并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活动的目标符合我们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又适当的增加了难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玩中学,玩中教,玩中求进步“的观点。在活动中,教师更多是以一个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关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支持、推动幼儿主动学,本活动的设计以”为了孩子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为宗旨,教育价值取向强调的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取经验,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当幼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于是我生成了这一活动。通过幼儿的实践,来解决幼儿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把”数学“的概念渗透于生活,促进幼儿的发展。

小班教案爱心范本篇二

活动目标:

1.通过制爱心卡,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感受节日的感恩之情。

2.教育幼儿关心妈妈,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3.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活动准备:

1.心形的各色卡纸(数量与幼儿数量相等)。

2.蜡笔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1.小朋友,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你们知道吗?

3.那小朋友爱你们的妈妈吗?

二、出示贺卡。

1.我要感恩我的妈妈,我给我的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你们想看看吗?

2.你们想感恩谁,你们想送一份礼物给你们的妈妈吗?

3.那小朋友要看仔细哦,老师是怎么制作礼物的哦!

三、老师教幼儿制作礼物。

1.一边制作一边讲解。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来制作礼物。将爱心卡对折,在爱心里画上自己要感恩的人喜欢的各种物品以及食物。

2.幼儿制作,教师巡视。根据幼儿的制作情况进行指导。

四、评价幼儿作品。

你觉得谁的漂亮?

活动反思:

“感恩”这两个字对于小班孩子来讲,是陌生的。可以说,是在他们的记忆中从来没有过的词汇,当然也完全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所以在开展本次活动初期,本班的孩子一脸茫然。于是我们首先组织的活动是向幼儿介绍感恩节的来历,让幼儿知道“感恩”的意思。让幼儿的心里萌发“感恩的心”,学着感知父母的艰辛,体会父母的厚爱,尝试着关爱和尊敬长辈。在整个活动进行中,我们和孩子一起制作了感恩卡,通过画爸爸妈妈喜欢的东西,让孩子切身参与到感恩活动中。在感恩节当天,把准备的感恩卡送给爸爸妈妈,让孩子知道原来感恩是这样的,感谢是这样的!

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利用好一些节日来进行教育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现在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是家里的“唯一”,身上免不了有些不良习性,只靠日常的教学活动,或者老师的言语教导来实施教育是不够的,教育效益也不一定高,所以结合好的节日来进行,教育效益就大大提高了。而作为教师本身,要充分考虑利用的方式方法,以达到最佳效果,同时通过每一次的活动,进一步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小班教案爱心范本篇三

生成背景:

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收获一个命运。我常常用这句话来励志我和我的学生。的确,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对其性格塑造和后天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处在幼年期的孩子,老师榜样引导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教师应该成为孩子的'引路人和导航灯。

这几天我们班的彬彬住院了,大家在点名时常常念到他,于是我结合感恩课题组织孩子进行“你有难,我来帮;你生病,我关心。”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谈话,学会用简短的语句介绍自己的想法。

2、与老师共同装饰、制作“爱心”。

活动准备:

一些彩色纸张、小剪刀、浆糊、抹布。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师:“近段时间小朋友们老问老师彬彬怎么不来幼儿园上学,今天老师告诉你们彬彬住院了。”

师:“彬彬住院了,我们大家想想能帮助做些什么?老师正在组织孩子进行“你有难,我来帮;你生病,我关心。”相互关心小班教育活动中的一句提问。

二、小朋友间共同商讨帮助彬彬办法。

师:彬彬生病了,大家都很想念他,好我们一起来组织“你有难,我来帮;你生病,我关心。”相互关心小班教育活动。

师: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想我们用什么办法探望一下彬彬?

三、师生共同一起制作“爱心”

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分工合作进行,共同制作“爱心”。

四、商议探望病人的人员分工安排。

小朋友们想想我们请谁去探望彬彬?

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老师作为代表去探望彬彬,并将这颗满载师生情谊(想念、祝愿)的“爱心”一起送给彬彬,愿彬彬早日恢复健康,回到集体中来。活动中,大家的参与意识极浓,孩子们虽动手能力很弱,但积极性很高。

分析反思:

活动中,大家的参与意识极浓,孩子们虽动手能力很弱,但积极性很高。孩子们用稚嫩的与其年龄所不相称的建议。最后,在教师的提议下,孩子们一致认同与老师一起共同制作一颗漂亮的“爱心”,由老师作为代表去探望彬彬,并将这颗满载师生情谊(想念、祝愿)的“爱心”一起送给彬彬,愿彬彬早日恢复健康,回到集体中来。

此活动虽小,但孩子在参与这活动中受到的教育意义却远远胜过这活动的本身,这也正是教师组织此项目活动的意义所在。

小班教案爱心范本篇四

活动目标:

主动借助各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活动准备:

纸盒、有盖的瓶子、豆子、脸盆、白纸、塑料纸、餐巾纸、纸杯、玻璃杯、塑料杯、小木棒若干。

活动过程:

一、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教师播放录音,让幼儿听一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说说是什么发出的声音。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二、声音可以制造。

1、教师出示一只空瓶子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再拿出一颗豆子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

3、原来声音是可以制造出来的!只要动动脑筋,许多东西都能发出声音来。

三、分组制造声音。

1、教师介绍三个区域内的材料,鼓励幼儿去每个区域探索,尝试让些东西发出声音来。

2、幼儿分组自由探索,教师进行区域指导。如:“瓶罐区”,重点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器皿装豆子,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纸区”,可引导幼儿听听挥动纸、搓揉纸发出的声音;“杯子区”,引导幼儿敲敲不同的杯子,尝试对着不同材料的`杯子口说话,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四、说说自己的发现。

1、幼儿围坐在教师身边,你们是怎么制造声音的?制造出来的声音像什么?

2、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并进行操作演示。

活动反思:

孩子们通过“动脑想、动手做、用眼看、用耳听”了解到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兴趣和欲望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同时也教会了幼儿认识事物的方法。整节活动孩子的兴趣很浓,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与快乐。

不足之处:

活动中没能关注每个孩子,以至使孩子注意不集中。

小班教案爱心范本篇五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小朋友在一起要互相团结。

2、乐意用各种形状的积木进行搭建。

活动准备:

1、配套挂图。

2、各种形状的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1、提问:小朋友有没有都搭过积木?

积木中有那些形状?

你用这些积木搭过什么呀?

2、教师出示积木玩具:在一座木头房子里,住着许多积木娃娃。一天,积木娃娃们在一起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听一听故事吧!

二、初步欣赏故事。

1、教师有感情的讲故事。

2、提问:故事题目是什么?故事里有哪些积木?它们为什么吵起来?

三、进一步熟悉故事内容。

1、再次欣赏故事。

2、通过对故事内容的提问,让幼儿知道故事里各种形状的积木都有哪些不同的本领。

提问:圆积木有什么本领?可以用来做什么?

方积木有什么本领?可以用来做什么?

三角形有什么本领?可以用来做什么?

3、再次欣赏故事,感受团结的力量。

四、搭建游戏“我会搭积木”。

请幼儿自由运用各种积木搭建,并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用了哪些积木搭建的,搭了些什么?

活动反思:

对于积木的搭建,小朋友在平时的生活中都很喜欢,但在搭建的过程中,我们小朋友并没有在意到图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在通过这个活动我们的小朋友让我们的小朋友通过积木巩固图形的同时也让幼儿更有创意的搭建起积木来。

1、我们认识的图形。在出示各种图形的时候,小朋友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在这一主题中学习的经验能说出很多图形的名称,这也出乎了我的意料。“感知和发现周围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幼儿在这个感知的基础上还能知道名称,所以在这个方面值得表扬。特别是连平行四边形这种比较复杂的图形都能很好的讲述出来。这也是她自身的知识经验比较充足。在多多的讲述中也使我们的小朋友增加了知识经验。巩固了认识的图形之外,也认识了很多其他的图形如椭圆形、半圆形。这也对我们的游戏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认识作用。在我出示图形的时候,小朋友在讲述基本图形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作用的时候只能说出我们比较常见的如三角形屋顶、圆形轮胎等比较局限。于是,我出示了几张搭建的图片让我们小朋友观察在这个搭建的图形中有你认识的什么图形。小朋友看到这么多造型都发出了惊叹声。看到的图形也帮助我们幼儿在下一次的搭建中有了一个新的想法而不是单纯的拼搭。同时,也延伸到我们的日常搭建中,再小朋友的搭建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的提要求,让小朋友搭建的更有造型更有创意,从而提升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搭建的过程中,这也是“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在物体和几何形体之间建立联系。”

小班教案爱心范本篇六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爱心树》,感受大树对男孩无私的爱与奉献;并能联系生活,体会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产生一种幸福感。

2、结合行为行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知道应该用感恩的言行,表达对父母的爱意。

活动准备:

大树分解的组合教具、爱心卡每人一份,爱心树音乐、背景音乐神秘园,爱心树的ppt。

活动过程:

一、引题:看大书。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特殊的书,大家一起先来看一看封面,你看到了什么?

2、大树和孩子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看这本《爱心树》吧!

二、理解故事内容:背景音乐。

1、第一段:(教师先来讲述故事的开始)大树和小男孩都很快乐。

(1)大树为什么会喜欢上这个男孩子?

(2)大树是怎么关心小男孩的?

(3)小朋友,当你累的时候,有没有依偎在妈妈的环抱里?你感觉怎么样?

(4)请个别小朋友依在老师的怀里,感受温暖与幸福。

2、讲述第二段:大树愿意为小男孩付出自己的一切。

(1)小男孩长大了,他有没有每天跑到大树那里去玩?

(2)大树觉得自己怎么样?(很孤单)。

(3)当小男孩子需要买东西问大树要钱的时候,大树是怎么做的?

小男孩很快乐,你觉得大树还快乐吗?

(4)当小男孩需要树枝做房子时,大树是怎么做的?

大树没有了树枝,他还快乐吗?

(5)当小男孩需要树干做木船的时候,大树又是怎么做的?

你觉得大树还快乐吗?

(6)现在大树只剩下了什么?

(7)对,大树没有了果子、树枝、树干,只剩下了树桩,它为什么还快乐呢?

小结:因为大树深深地爱着小男孩,她虽然失去了很多,但只要男孩快乐,大树就是快乐的。

三、让孩子理解爱与被爱。

联系生活,体会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产生一种幸福感。

1、大树深深的爱这个男孩子,那大树像我们身边的谁呢?

2、小结: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人像大树一样爱着我们,我们多幸福呀!

3、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爱我们的爸爸,妈妈怎么样?爸爸妈妈是怎么样爱我们的呢,让我们很快乐!

4、倾听孩子们的回答,师生共享幸福感。

小结:爸爸妈妈对我们真好,你们觉得快乐吗?

对了,只要你们快乐,爸爸妈妈就更加的快乐。

5、那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让他们快乐、幸福呢?

幼儿讲述,教师及时的表扬。

四、幼儿操作。

1、我们先把感谢的话、对他们的爱画在这颗爱心里。

小结:对,只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说明你长大了,妈妈会为你而高兴。那你们家里有没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你们真棒!

小班教案爱心范本篇七

我们周围存在很多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我们大家的关爱。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去理解关心他人,服务他人,培养幼儿的爱心、责任心;让残疾人与我们一起携手超越残缺,营造一个完美的世界。让每一个幼儿都拥有一颗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爱心,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当幼儿有了爱家人,爱老师,爱同伴这些情感时,我们更应该引导他们去关爱,去帮助生活中实际存在但又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从而让幼儿的爱更加广博。

1、初步学习用手语关爱聋哑人,体验爱与被爱的情感交流。

2、知道通过手的不同动作可以表达多种情感,感知他们的非言语交流和表达方式。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1、电脑一台。

2、课件(做手语的人、聋哑小女孩、舞蹈千手观音图片)3、音乐《感恩的心》、伴奏型《天使的翅膀》。

4、视频舞蹈《千手观音》、大字卡、聋哑人故事。

一、游戏"猜一猜"、"捂耳朵"体验当聋哑人引入活动"猜一猜"让一个幼儿到黑板后面看字卡,然后把看到的内容用动作来表示,嘴不能说,让大家来猜。大家都捂上耳朵,教师来说一句话,看看小朋友能不能听见。

小结:

聋哑人和我们一样也需要交流,他们听不到也说不出来,只好用手势做手语和别人交流。

三、初步认识手语提问你们会做手语吗?

老师做几个手语让你们猜猜。(老师示范:你、我、他、哭、帮助、叫、什么、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等)四、讲述故事,有帮助聋哑人的想法教师配乐《天使的翅膀》讲述聋哑人的故事,出现小女孩的图片。

(幼儿用自己想出的手语动作将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小结你们真是有爱心的好孩子,有了你们的帮助,小女孩就不会太伤心了,她得到了大家的帮助,一天天长大起来,她用心学习,终于出现在联欢晚会上。

五、出示《千手观音》的图片,观看录像《千手观音》。

小结:

她们都是聋哑人,什么都听不到,但她们却跳得这么好,她们真棒。

她们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才有了今天的精彩,她们要感谢大家,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手语歌《感恩的心》。让我们一起唱一唱,做一做。感谢天下所有的好心人。

继续学习手语歌《感恩的心》,通过手语表演的学习,进一步关爱聋哑人,让幼儿的心灵更加美丽、友善。

小班教案爱心范本篇八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看看、摸摸、闻闻、尝尝,,初步认识苹果的特征,知道苹果是一种有营养的水果,吃苹果对身体有好处并喜欢吃苹果。

2、尝试将色彩纸条撕成小纸片,学习在指定范围内拼帖小纸片,掌握拼、贴技能,发展手指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1、红、黄小纸条若干、操作卡(画有苹果的纸)。

2、固体胶、抹布、实物苹果、一个布袋。

3、儿歌《大苹果》。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出示苹果,激发兴趣。

出示神奇的口袋架,让幼儿猜里面放着什么。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奇妙的口袋“,请你来摸一摸,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

(幼儿回答后,老师故作神秘:点一点、摇一摇、手指收拢放开”咕噜咕噜,请-出-来“,老师从布袋中拿出苹果。)。

二、幼儿观察苹果,了解其外部特征。每组一个苹果。

1、请你们看一看老师手里的苹果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感知圆圆的)。

2、用鼻子闻一闻,苹果有什么味道?(香香的)。

3、用手摸摸、捏捏,苹果有什么感觉?(很光滑的、硬硬的)。

三、观察了解苹果的内部特征。

2、我们来一起看看小朋友说的对不对?

切开苹果,里面是什么颜色的果肉?里面会是什么?苹果核。

4.横切苹果,引导幼儿再次观察。

通过横切和竖切后苹果的对比,引导幼儿发现横切苹果,苹果核成五角星。

四、.通过品尝,了解苹果是一种有营养的水果,知道多吃苹果身体好。

1、师:我们都吃过苹果,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吃苹果,想不想吃?小朋友知不知道在吃苹果前要做什么啊?(洗手,洗苹果)教师念儿歌:我是一个大苹果,小朋友们都爱我,请你先去洗洗手,要是手脏别碰我。(师教幼儿念一遍儿歌)。

2、是的,吃苹果前除了洗苹果还要洗一洗自己的手。现在请大家吃苹果,尝完之后请你告诉我它是什么味道?每组将苹果切成小块好请小朋友品尝。(提醒幼儿要将吃剩的果皮、果核丢到垃圾桶里)。

3、幼儿自由品尝苹果后,引导他们讨论苹果吃到嘴里的味道。(酸、甜、脆等)。

4、告诉幼儿一种有营养的水果,吃苹果对我们身体有好处。

教师小结苹果的特征,教育幼儿多吃苹果。

五、引导幼儿观察撕贴画,激发对撕贴画的兴趣。

2、教师示范讲解撕纸的方法。

教师出示纸条,让幼儿看看是什么?纸条师:纸条象一条长长的毛毛虫,让我们学小鸡把毛毛虫吃掉好吗?请小朋友用双手的食指与大拇指捏住纸,一边念儿歌,一边将纸条撕成一小块一小块。(毛毛虫,长又长,小小鸡,快快来,一口一口吃掉它)幼儿练习撕纸。

3、教师讲解示范拼贴。

将纸片翻过来,抹上浆糊,再贴在苹果的轮廓内,纸片不能重叠在一起,不要贴到轮廓外面。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展示作品。

展示好的作品,表扬画面整洁,能将纸片贴在轮廓以内的幼儿。

七、听赏儿歌《大苹果》。

师:小朋友们高兴吗?大苹果也很高兴,让我们和它一起舞蹈吧!(提醒幼儿将小椅子轻轻放进去,同老师一起做动作)活动延伸:

认识更多的苹果种类,青苹果,蛇果…….

活动反思:

由于小班的年龄特点,他们并不是很能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及发出的指令,经常会出现一个小朋友说什么,其余的小朋友就会说一样的这种情况。我们先从了解苹果的外形特征开始了这次的活动。我首先让孩子们自己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感知苹果,用眼睛看一看苹果像什么?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用鼻子闻一闻有什么味道?用手摸一摸苹果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边观察苹果边说一说,并讲述自己得发现,孩子们观察得非常仔细。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提问“发现了什么不一样的吗?”大多数小朋友会重复同样的回答。所以,如何有效的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这一点还值得我去深入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我应该多引导幼儿进行回答,而不是帮幼儿将答案说出来,这样既没办法突破活动的重难点,也没办法提高幼儿的思考、表达能力。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不但了解了有关苹果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同时也掌握了运用不同感官去感知事物的方法,学会用探索的方法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苹果是孩子们喜欢的水果,能在愉快地游戏中和孩子们共同探索出其中的科学秘密,收获甚丰。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掌握科学知识是其次的,对活动感兴趣、有探索的精神、探究的欲望、敢于展现自己是我们开展活动的目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