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著名散文精彩片段摘抄怎么写 著名散文摘抄段落(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7 17:20:18 页码:7
著名散文精彩片段摘抄怎么写 著名散文摘抄段落(九篇)
2022-12-27 17:20:18    小编:ZT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著名散文精彩片段摘抄怎么写一

忆昔亭 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壮土墓旁, 1946年建。以纪念抗日阵亡将士, 抚今忆昔, 吸取血的教训, 亦名纪忠亭。高7.5米, 宽5.3米, 长4.2米, 面积22.26平方米, 为砖柱、单檐、尖顶、青瓦、方形的仿古亭, 中有石桌凳供凭吊憩息。

普陀精舍 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门“超尘净境”后的山坡上。原为普陀寺旧址, 1959年拆除全部旧建筑, 重新修建, 更名“普陀精舍”。精舍为红柱、粉墙、硬脊、翘檐、坡顶、绿瓦的2层楼阁式建筑。1层长17.3米, 深12米, 2层长度略小, 总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正屋开敝, 楼上四面开窗, 上有观景厅。普陀岩崖壁前的天然石屏, “超尘净境”山门、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莱等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 形成封而不闭的多变格局, 登楼观赏, 城市风光、山林奇趣, 各呈勃勃生机。

普陀石林 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积约150平方米, 呈不等边多边形。相传, 唐代地方官员在这里选石进贡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 视为“瑞石”, 镌刻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于其上, 钱藏宫中。李靖出任桂州总管时, 唐太宗嘱咐他考查“瑞石”产地, 得悉产于普陀山, 敕命建庆林观, 并御书“庆林观”赐额。普陀石林, 林峰嶙峋, 突兀峥嵘, 最为奇美, 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小逢莱 园林建筑。在普陀山半山腰, 普陀精舍前, 普陀石林左侧, 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为亭阁式长廊, 红柱、坡顶、青瓦, 长16米, 宽6米, 顶高6.5米, 建筑面积96平方米。廊西有矮围墙, 可凭栏眺望城东佳景。山墙上有“小蓬莱”匾额, 亭柱分悬著名教育家马君武联句: “城中佳境, 常绕梦魂, 叹半世飘零, 遂与名山成久别; 岭表旧都, 屡经离乱, 望故乡英俊, 共筹长策致升平。”

博望亭 在普陀山天玑峰半山坳上,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8柱、单檐、翘角、绿瓦、长方形仿古亭, 宽约4米, 长10余米, 面积40平方米左右。亭建于山脊, 与米, 深180米, 面积20__平方米。宋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曾布, 性喜访奇, 元丰二年(1079)发现并开发, 辟为景点。宋刘谊《曾公岩记》详载其事。曾公岩是个迷人的山体地势配合, 宜于近观远眺山前山后景物, 俯仰顾盼, 处处入画。

栖霞亭 在普陀山四仙岩口。始建于宋, 名“簪带”, 刘克庄《簪带亭》有“上列青林杪, 凭栏尽桂州”之句·清代重建 后易名“倚岚”, 后改“碧虚亭”, 毁于抗日战火。抗战胜利后在原址建“栖霞亭”。1979年再新建, 沿用“栖霞”之名。亭有月门, 又称“步月亭”。亭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檐方亭、面积25平方米。底层作售票处, 上层为观景亭。游人上下, 若穿云步月, 与碧虚阁对应。渲染了“天上人间”的意境。

玄武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连。洞口向西北, 高5~6米, 宽2~15米, 深21米, 面积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 前大后小。洞中有全真观, 为元代所建, 明改名真武阁, 后因避讳又改为玄武阁, 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废, 抗战胜利后重盖, 1989年拆除原格, 重新修建。一偏一正, 分别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结构, 飞角、单檐, 高6.5米。偏客南向, 正阁西向, 均有“玄武阁”匾额。从偏阁登10数级石阶, 达正阁, 为8柱大厅, 前可凭栏眺望普陀山麓秀色, 后通白鹤洞,经四仙岩, 达名闻遐迩的七星岩。透过阁楼南窗, 可以看见明代浮雕《龟蛇合一》。

玄武, 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水神, 后为道教所信奉, 同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四神, 其形象为龟或龟蛇相缠。这座浮雕, 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天然色泽, 雕成青灰色的龟、淡红色的蛇的玄武形象。龟, 水母类, 披甲, 有防御水火刀兵之意, 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安定吉祥的愿望。

白鹤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间, 与四仙岩、玄武洞相连。洞高3~4米, 宽6~7米, 深23米, 面积150平方米, 呈圆管形。洞壁石纹如白鹤飞翔, 洞中一石柱, 如鹤腿, 故有白鹤洞之称。白鹤洞是从普陀岩、玄武洞进入七星岩的必由之路, 地势较高而曲折, 且洞内幽暗, 通过时自卑而高、由明转暗, 再出敝亮的四仙岩, 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神秘感。

关于著名散文精彩片段摘抄怎么写二

海陵岛位于南海之滨,阳江市西南端,为广东第四大岛。该岛交通便利,经广湛高速公路至广州仅3.5小时,是粤西、粤东、粤中的海上中转站。全岛陆地总面积109.8平方公里,1992年6月18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辖海陵、闸坡两镇。除宋太傅张世杰庙址和陵墓、古炮台等名胜古迹外,还有10多处沙滩可供开发为海水浴场,享有"东方夏威夷"、"南方北戴河"之美称,是一颗镶嵌在南中国海岸上的明珠。

岛名为“海陵”,有人说因岛上有个张太傅的陵墓,“海上的陵墓”那自然就是“海陵”了。张太傅就是南宋末年的大忠臣张世杰,曾官至太傅枢密使,大约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罢。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新会涯门那场海战惨烈悲壮,陆秀夫背着才九岁的宋帝赵昺跳海自尽了。张世杰率领宋军残部继续展转抗敌,最后在这一带不幸遇台风牺牲,遗骸被收葬在这岛上的赤坎(力岸)村。但是,古阳江在南朝还属宋康郡时(约432年),便有海陵令(县)。即是说,在张太傅之前800多年,已经有“海陵”这地名。

那么,这名字最初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海陵岛原名叫螺岛(或螺洲),那是因为他的地型像一只横放着的海螺壳。后来,随着地质变化,渐渐从海中浮起来,变成了望不尽头的“海上丘陵”了,这才叫海陵。我们前面这座草王山上有只巨大的石蟾蜍,别看它屹立在山顶,仔细看看,石上还有许多蚝壳呢。莫非是人们粘上去的?要不是从海上来的?原来这蟾蜍石就是海上的一块礁石,据史书记载:“海陵旧名螺洲,又名螺岛。最高者草王山,山上有磐石,非人力可致,而粘蚝壳。”这就是海陵由一块海上礁石变成现在的海陵岛见证。

桥溪古韵景区毗邻雁南飞茶田,景区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明、清时期兴建的十六座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保存完好,质朴却又不失宏伟,百年古民居——继善楼的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以及营造的文化氛围是客家建筑的一朵奇葩,石桥、溪水、民居、古树构成一幅秀美的客家田园风光画卷,先后评为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村落等荣誉称号。桥溪古韵景区是可以体验客家原生态的民风民俗、了解客家古民居的建筑艺术、发现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感受十里桥溪山水的迷人风光、探寻明朝末代太子朱慈烺的历史谜踪。

梅州雁南飞背靠阴那山省级风景名胜区,风景优美,是个可以出摄影作品的地方。是一个融茶叶生产、生态公益林改造、园林绿化、旅游观光、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度假村。

景区包括:雁南飞神石,雁南飞大道,游客中心和茶情阁,茶艺表演,会议中心,围龙大酒店,围龙食府,笑傲江湖瀑布,龙那山生态谷,仙茶阁,高级别墅区。还有各种景区特产,美食,文化,等你去了解。

梅县雁南飞茶田地处广东省梅县雁洋镇境内,占地面积667公顷,是把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融茶叶、水果的生产、园林绿化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度假村。雁南飞茶田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标准化生产的茶田,以珍爱自然、融于自然的生态为理念,完美体现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和客家文化为内涵开发旅游度假,吸引了众多游客。配套有独具客家特色的围龙大酒店、欧陆风情的豪华别墅、华贵典雅的围龙食府、古朴的茶情阁、清静怡人的仙茶阁、多功能会议厅等完整的旅游及会议配套设施,以及专业的客家歌舞艺术团。客家饮食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发扬,雁南飞创立的新客家菜系,是客家饮食的继承和改良。

关于著名散文精彩片段摘抄怎么写三

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也称紫禁城。它建成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没想到建成后3月就失火烧毁,待20年之后又重建。它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场所。故宫作为我国的建筑代表,每年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它是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故宫全部建筑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四周有城墙围绕。四面由筒子河环抱。城四角有角楼。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为故宫的正门。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和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长城被称为“万里长城”,最初简历是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后称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每一个到北京的朋友都会来长城游玩一番。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始修于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长城历史长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东起辽宁省丹东市的虎山,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

国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区,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此前,国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首次公布明长城调查数据,中国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

颐和园是古代皇家园林,坐落于北京的西郊,距城区大约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景点。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百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潭柘寺,他坐落在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距市中心约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潭柘寺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

关于著名散文精彩片段摘抄怎么写四

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兰州的水车制造工艺日前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这让古老的兰州水车焕发了生机。水车园是兰州市旅游局为再现这一古老的灌溉工具,专门设计仿建的游览参观公园。

明嘉靖年间(公元一五二二年至一五六六年)兰州人段续所造段续考中进士后,曾宦游南方数省,对湖广地区木制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晚年回故里后致力于水车的仿造,经过反复多次试验,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获得成功,最早架设在现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后又在今镇原路北口架设了三轮水车,以灌溉附近六百亩菜畦果园,"水车园"这个地名即由此而来。段续的水车成功后,黄河两岸的农民争相仿制,至清末时兰州已有水车157轮(据1891年统计)。到解放前后,上至青海贵德,下至宁夏中卫的黄河岸边共有水车350多轮。1952年,兰州有水车252轮,黄河两岸更是水车林立,总提灌面积达10万亩。当时兰州市的水车之多是号称"水车之城"的叙利亚哈马市水车最多时候的8倍,成了当时世界上真正的"水车之都"。至今已有近520_年的历史。水车结构

兰州水车是一种利用黄河水流自然的冲击力的水利设施,水车轮幅直径达16.5米,辐条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安装有等距斜挂的长方形水斗。水车立于黄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小渠,河水自流助推。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舀满河水,将水提升20米左右,等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这种通过水车转动,自动提水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是古代的"自来水工程"。水车由来

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是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续里居时,创翻车,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农民皆仿效焉。"段续,字绍先,明嘉靖二年进士。博学多才,曾宦游南方数省,多有惠政。他在出任云南道御史期间,对当地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后来因为他在朝廷疏奏论事获罪,被贬为河南郾城县县丞,又迁为杞县知县。在此期间,由于他革除积弊卓有政声,又被擢升为湖广参议、密云兵备副使等。晚年回归故里,致力于水车的仿制,经过多次反复,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获得成功。

公元1556年,段续借鉴云南通河的筒车灌溉技术,在兰州创制了适合于本地的水车。开始架设在现今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以后又在现今镇原路北口架设了三轮,以灌溉附近的六百年多亩菜畦果园。"水车园"这个地名即由此而来。

在我国美丽辽阔的大西北,不仅仅有戈壁荒滩和那苍茫无边的孤烟沙场,而且还有许多如诗如画的风景名胜,如那颇具盛名的鸣沙山。远远望去,晴空万里,山体恍如一条横卧着的黄色巨龙,绵延柔软平滑似镜,山脊如刃峰若削,好一派罕见的流沙景观,让人叹为观止。

人要上山只有赤脚踏沙,人行沙中,顿感一种细软滑圆,踩入沙坑,表层蒸热里面凉爽又是另一番微妙。登沙山虽无惊险却很艰难,沙流软绵绵,进一步偏又下塌半步;踩着他人脚印好像省点力气,偶尔也小跑一阵往前冲刺。如此这般向上攀登,虽汗水淋漓,但也其乐无穷。

登上山峰,举目远视,天苍苍,沙茫茫,一览无遗,令人心旷神怡。远处层层叠叠的峰峦,挥洒出道道优美的曲线;近处沙浪萦回,看似澎湃汹涌却如波涛凝固。“鸣沙”之说更给此山抹上一层神秘色彩。阳光下掬沙细撒,指缝间倏然流下,五彩俱全,晶莹闪亮,沙脊两边阴阳分割呈强烈反差。一边是黑乎乎清凉凉,一边呈金灿灿热腾腾。真是东边日出西边凉。

再俯瞰山下,沙山环抱的荒漠中,一形似月牙之泉透露着粼粼波光;泉边芦苇垂柳摇曳,湖中轻波涟漪荡漾。据说,自东汉以来便有此泉记载,千百年来,不为流沙淹没不因干旱枯竭,创造了沙泉共存的奇迹,无愧于天下沙漠第一泉之美称。面对着蓝天、沙海、碧泉,和谐恬谧相映成趣,人们无不赞叹着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之神奇。

下山时,不妨滑沙而下,虽有几分惊险但也有几分刺激、几分好奇。只需坐上竹条板,顺坡而下,两手一伸似双翼展翅,沙浪滚滚如山洪奔腾,耳边风声阵阵好似沙鸣声声,恍然犹如全身腾空而起,惊心动魄一刹那,即已到得山脚下,真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飞流直下之飘飘然感。

关于著名散文精彩片段摘抄怎么写五

现在我们的汽车正行驶在庐山的北山登山公路上。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庐山的概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国伊始,政府就开始谋划修筑庐山登山公路。1952年7月组成庐山登山公路修建工程处,这年冬天,这条公路正式开工。第二年(1953年)8月1日,这条长36公里的登山公路便正式通车。后来,人们称这条公路为北山公路。北山公路盘山而进,有近四百处弯道,所以毛泽东在《登庐山》一诗中,有“跃上葱茏四百旋”之句,其实呀,这条公路的弯道只有399个弯,所以有人说,毛主席也是吹了一小点点牛的。这条公路庐山居民常称之为“毛泽东路线”

1970年10月,庐山南部登山公路开工,第二年7月1日通车,人们把这条路称作南山公路。南山公路的修成,为上庐山的国内外游客,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以后,又有人在庐山修筑数条缆车道与公路。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便这样赞美庐山:“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xx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地区早在六千年前,便有人类活动。长久以来,人们在这里创造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庐山文化。

传为大禹时所作的《禹贡》及稍后的《山海经 》,均有庐山古称的记载。公元前120xx年,司马迁“南登庐山”,并将“庐山”载入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东晋淘渊明、谢灵运、宗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陆续来到庐山,进行了杰出的文化艺术创作,使庐山成为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此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康有为、陈三立、胡适、徐志摩 、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继登山,写诗4000余首,其中名篇佳作灿若珠玑。

庐山“道释同尊”。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禅师竺道生在庐山精舍,开创“顿悟说”。天师张道陵,一度在庐山修练;道教禅师之一的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编撰藏道经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础,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1942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本世纪初,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至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

关于著名散文精彩片段摘抄怎么写六

_市拥有广西最大的海岛涠洲岛。涠洲岛位于北海半岛东南面24海里处,由南至北长6.5公里,由东至西宽6公里,最高海拔79米,北海涠洲岛是我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岛上住有20_多户人家,16000多人口,85%以上都是客家人,岛上不但气候宜人,资源丰富,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四季如春,气候温暖湿润,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清新宜人,具备世界旅游界向注的“三s(海水sea 、阳光sun、沙滩sand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岛屿;故素有“大蓬莱”仙岛之称。

在高空鸟瞰,面积为25平方公里的涠洲岛犹如一枚翡翠漂浮于湛蓝的大海中。踏上这座火山岛,撞入眼帘的是奇特的海蚀海积地貌与火山熔岩景观――猪仔岭憨态可掬,鳄鱼石栩栩如生,滴水岩泉水叮咚,红色火山岩好象刚刚喷发过……位于盛堂村的法国天主教堂,更是在19世纪末就落户岛上,材料全部取于岛上的珊瑚、岩石,历经百年岁月,依然坚固如初。四百多年前,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游览该岛,写下“日射涠洲廓,风斜别岛洋”的诗句。

猪仔岭

猪仔岭位于涠洲岛月牙形海湾的中心部位,与岛相离100米,有乱石堆成的小路通往其上,在涨潮时,这条路会被海水淹没。这座耸翠的小岛酷肖一头匍匐着的肥猪,小小的双眼、短短的耳朵、高高的前额,身躯丰盈,膘悍粗犷,唯妙唯肖,叫猪仔岭。

天主教堂

涠洲岛天主教堂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式建筑,整个建筑群由教堂、男女修道院、医院、神父楼、育婴室等组成。当时还没有钢筋水泥,建筑材料全取自岛上的珊瑚、岩石、石灰拌海石花及竹木建造。一百多年来,涠洲岛天主教堂虽经历了多少风雨的冲刷,仍保存完好。

法国哥特式的天主教堂颇具特色,它高13.5米,长56米、宽17米,全用岩石、珊瑚粒及竹木瓦建造,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教堂内可容纳教徒1500人。涠洲岛天主教堂始建于清代

同治年间(公元1861——1880年)历经20_年才建成。据说此教堂为当时全国四大教堂之一。涠洲天主教堂由钟楼、修道院学堂、医院、育婴堂所组成。由于扫“四旧”,除教堂和钟楼外,其余都已荡然无存了。迄今仍可供教徒们在教堂内弥撒祈祷和供后人观瞻。现有信徒20_多人,每逢星期日,便有信秆到此做礼拜,热闹非凡。

火山口地质公园

火山口意即火山喷发时的口子,在涠洲岛的西南边,在“鳄鱼”山脚下,因壮观的火山熔岩而出名,是涠洲岛上最主要的景区,20_年1月13日,顺利通过了国家旅游局专家评审组审核评定,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里的火山岩石千姿百态,各种形状都有,奇妙极了,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妙笔生花。

火山口确实很美,岩层一层一层的,像关于火山喷发的科普书一样,在说着涠洲岛久远的故事。

有风的时候,一浪涌着一浪,扑到岸边的岩石上腾起高高的白花,发出“轰轰”的响声。蓝天、白云、岩石、巨浪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滴水丹屏

滴水丹屏在涠洲岛滴水村南岸边,原名滴水岩。绝壁上部绿树成荫,壁上层间裂隙常有水溢出,一点点往下滴,如朱帘垂挂。由于海蚀作用,岩石的外表形态犹如一有眼、有鼻、有嘴、有发的巨型侧面“人头像”(现已倒塌),景致优美。

滴水丹屏的海滩非常不错,靠近水边的沙子很细腻,中间铺满了碎珊瑚,再往岸边就是松树林。在这里游泳的人很多,在海里随着海浪的涌动时而跳跃,时而漂浮。

滴水丹屏是赏日落的最佳位置。在晴天的时候,每当傍晚时分,将落的太阳会绽放出一天中最后的灿烂,为我们呈献出最绚丽的晚霞。

五彩滩

五彩滩,原名芝麻滩,是因沙滩上有许多像芝麻一样的黑色的小石粒而出名。退潮后的芝麻滩格外的漂亮,巨大的火山岩石一层一层的,在阳光的照射下特别的壮面。大片大片的火山熔岩裸露出来,特别的宽阔。许多地方虽然海水退了,但还是留下了大片大片的一洼一洼的水,在蓝天的映射下,一洼一洼的水在视线中也变成了蓝色,和裸露的岩石一起,很是迷人。远处蓝蓝的天和蓝蓝的海水成了一色,白白的云点缀蓝蓝的天,让天空更生动;海水时而很温柔地亲吻着火山岩石,时而遇到岩石便跳跃起来,飞溅成白色的美丽的浪花。

碰到好天气,在芝麻滩远眺,离涠洲岛约9海里远、面积约1.89平方公里的斜阳岛犹如就在眼前。

石螺口海滩

石螺口海滩和其它的景点都不一样,即有国内其它地方海滩的那种浪漫,又有涠洲岛特有的原始与自然。石螺口海滩的沙子很漂亮且很松软,在阳光的照射下很白,刺的人睁不开眼晴。天空与白云、海水与浪花、沙滩与茅草棚、渔船与远处的风景、戴着斗笠织网的渔民与躺在太阳伞下戴着太阳镜的游客,很自然地构成一幅无可言说的风景。

石螺口海滩也是涠洲岛上最佳的潜水基地,如果您有兴趣,穿上潜水服,跟着潜水教练一起潜入深秘的海底,与美丽的珊瑚来个亲秘接触可能会让您的涠洲之行终生难忘。

在石螺口海滩,您可以租上太阳伞和椅子,要一些冷饮,很惬意地躺在太阳伞下,一边观赏着美景,一边喝着冷饮。困了就眯上眼睡一会,睡醒了就去沙滩上踩着浪花走一会,在这里只有你才是大自然的主人,怎么玩你说了算。

涠洲岛灯塔

涠洲灯塔位于涠洲岛之巅,1956年设立,原为铁架结构,1969年改建为石塔。由于原灯塔高度不够,导航性能较差,加之建设简陋,与涠洲岛的旅游景点很不相称。20_年,广东海事局拨款100多万元重建后的涠洲灯塔,高22米,设计考究,建造工艺精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建筑精品;其内设旋转楼梯,上落方便,梯级铺贴红色花岗岩面层,显得名贵高雅;塔身内侧贴白色瓷砖,外侧面贴白色仿石砖,洁白如雪;灯塔采用高级铝合金刚化玻璃水密窗,耐腐蚀、防水性好;塔的底部和悬挑室底板处巧妙地开设通风孔,使灯塔内部长期处于通风透气状态;塔顶安装上海产铜制灯笼,灯光射程18海里;灯塔上部设计有瞭望台,游人登塔极目远眺,全岛风光尽收眼底。

关于著名散文精彩片段摘抄怎么写七

走进篁岭,迎面就是那高大、巍峨的石牌坊。在过去的徽州大地上,各式各样的牌坊遍布乡村。徽州牌坊是与徽州民居、徽州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构成徽州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之一。徽州牌坊种类很多,有功名坊、孝义坊、科第坊、百岁坊、贞节坊等。

篁岭在明清时期人才辈出,被载入县志的就有六七十人。1949年解放前,篁岭有多座牌坊,但是,多数都在文革中被毁,这是唯一幸存的一座,经过巨资整修,基本恢复了原貌。

这座牌坊属于功名坊,叫“功勋坊”。整个结构属于五凤楼格式,雕刻的图案以五子登科、高中及第、步步高升等主题为主,也配有梅兰竹菊等雅趣的表现。正面高处“圣旨”二字,表明此坊的建造是得到皇帝的批准的,是恩宠荣耀的象征。两侧的对联是:“旌自国家,操捷雪沙菱镜;建诸天地,微流壁水兰基。”

牌坊的背面,高处“御赐”二字与正面“圣旨”相呼应。有意思的是,中间嵌入的匾额“上善诺水”。

哲学家老子说:"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如同水的品性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利……。

上善:至善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人生犹如奔流到海的江水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简化版可不用,但导游要了解。)

牌坊上把“若”字加上訁字旁,是曹氏家族要求族人信守承诺,言而有信。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上善“诺”水,在乎人道之心境!有人说是美德,有人说是错字,见仁见智。

(注:“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岭古民居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正屋占地约120平方米,加上圈围内的院子,总占地超过200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在篁岭,自然也是大户人家。

走进院门,左种香柿,右植红梅,还有芭蕉和天竺,再加右边这座半月形“泮池”和院墙上的漏花窗饰,清新雅趣已是先声夺人。“泮池”一般建于文庙前,其用意是鼓励族人致力科举,光宗耀祖。民居建泮池是很少见的,其用心不言而喻。

走进大门,挡在我们面前是的一道“屏门”,也叫中门。在篁岭的民居中,设有中门的,独此一家。中门的好处是,正堂与门口相对隔开,主人在正堂会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门口往里面看,却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门的人,就通过中门的偏门,走到堂前来。在过去,中门平日不开,但是遇到婚嫁或丧殡大事,或者有贵客临门,才开中门。

五桂堂正屋分为前堂和后堂两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经没有明代坍池那么深了,这也体现了清代建筑的风格。天井上方则是“跑马楼”,也就是说,楼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通的,可以围着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两边的隔厢上,是《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这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孙、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学者、江苏昆山人朱柏庐(原名朱用纯)所撰写的,是用来教导后代儿孙的“人生守则”。《朱子家训》的影响非常大,在封建社会,甚至一直到民国时期,《朱子家训》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读本一样,也是儿童入学后必须学习的,那时候的儿童,常常有事没事就背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厅堂摆设格局:上门头,在堂匾下,是中堂画和对联;再下则是厢椅桌,中间摆座钟,两边摆花瓶、方镜等。八仙桌摆在堂前正中央,宴请、会客、议事等正式活动,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体现庄重和威严。

五桂堂原主人曹廷启,是曹文埴的生身父亲。曹文埴,字近薇,号荠原,歙县籍篁岭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历任经筵讲官,派充南书房供奉,晋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为不忘身世,倡导孝友,曹文埴在显贵之后,出巨资兴建了这座五桂堂送给父亲曹廷启,以报答曹廷启的生育之恩。

据家谱记载,五桂堂与篁岭曹氏宗族的族房有关。篁岭曹氏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为代表的五大房。这五大房均统称五桂堂。所以,在过去,凡是结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红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郑重地写上“篁里五桂堂”这五个大字,家家如此,无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与前堂差不多,但这里是住在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区,就没有前堂那样讲究庄重肃穆了。后天井下仍摆着八仙桌,一家人吃饭在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这桌上,孩子读书做作业,也在这桌上。厢倚桌上仍摆座钟、花瓶,还可以摆食盒、菜篮等生活日用品。这些东西摆在这里比较恰当,如果摆在正堂,那就闹出大笑话了。

后堂与厨房往往连在一起。在这里可以看到篁岭人家厨房里一般的陈设:锅灶、水缸、水桶、饭甑、菜橱、菜篮、饭箩、笊篱,还有腊肉、干鱼等等,可以说,厨房里必备的东西,这里都有了。

住在这屋里的人,晚上睡觉要么在楼底的两边厢房,要么在楼上的偏房。

从厨房门出,去外面的小院子看看。院子里有水井,水位高,水量大,取水很方便。院墙上的石雕,两边是梅竹,中间的大图案是鲤鱼跳龙门。而正堂的屋墙上,本来的人头槛(窗)被做成了宝瓶、葫芦、芭蕉叶形状,真是别具一格、别有意味啊。

[晒工坊]

晒工坊其实是一栋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别之处。大家对“篁岭晒秋”都耳熟能详,那么,那些晒的南瓜、辣椒、萝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晒的?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在这晒功坊里探究它的谜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岭民俗的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亲自参与切菜和晒菜,体验农家乐呢!

晒工坊的楼台顶上也是篁岭很好的摄影点。站在这里,篁岭村的村貌,还有远山的景致,都尽收眼底。把它们摄入相机,带回去,正是篁岭留给您的美好记忆。

[竹山书院]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竹山书院。婺源是书乡,历来重视读书,尊师重教。篁岭也不例外,明清以来一直科第绵延,人才辈出。历史上的篁岭竹山书院,还与歙县雄县有密切联系、因为捐资兴建书院的,正是歙县籍篁岭人、被誉为“父子尚书”的曹文埴、曹振镛父子。原来,曹振镛的曾祖父曹国昌是乾隆年间江南的大盐商,富甲天下。曹国昌出资,由曹振镛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书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镛这对“父子进士”、“父子尚书”。传说,曹景宸并未生育子女,而曹文埴是篁岭曹廷启的儿子,是出生后过继给歙县雄村曹景宸的。曹文埴、曹振镛都清楚自己的“命根”其实在篁岭。这就是曹文埴、曹振镛父子为什么要捐建篁岭书院的原因。

现在这座竹山书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规模和形制基本沿袭了老样。整座书院占地420平方米,三进三开间三天井,一二进为单层,第三进为两层,整个格局简洁明朗、宽敞大方,体现了书院的功能。

当年进行书院选址时,是颇有讲究的:书院大门对着祠堂,一方面是让篁岭曹氏先祖护佑后代儿孙读书上进,科甲联登;另一方面是警策读书士子,面对列祖列宗,应该慎终追远,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金榜题名,光宗耀宗。曹氏先人的用意真可谓深远啊。

[曹氏宗祠]

建于篁岭村口的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祠是在原祠基础上重建的,占地约360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三进五开间。第一进叫仪门,第二进叫亨堂,第三进叫寝室。一二进为单层。享堂,是祖宗享子孙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会的场所,也是宗族的执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体现宗祠威严、神圣的地方。第三进为两层,二楼设香火宫,也叫“寝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处所,这就是寝室的来由。

篁岭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间从邻近的上晓鳙迁居而来的,与上晓鳙曹氏一样,在宗祠内祭祀先贤上蔡侯曹恤、唐节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额,是太史汪思题写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历云南副使。

[怡心堂]

眼前这座木雕特别精美的民居建筑,叫怡心堂。先看看它金碧辉煌的门面朩雕吧。上排从左至右:刘备赴江东、夜访寇准、杨业战韩昌、文王访贤、弃官寻母;下排从左至右:子孙满堂、战长沙、八仙祝寿、讨荆州、连中三元。朩雕画面还有丹凤朝阳、金玉满堂、梅兰竹菊、荷叶、圆月、宝瓶……等等,中国承续了千百年传统木雕“教训子孙、礼义廉耻”的题材,都在这座怡心堂门面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徽州木雕很少飞金描彩,而这座怡心堂却是五彩缤纷、美仑美奂。原来,这座怡心堂的前身,是婺源许村镇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化站老屋,是当时闻名江南的茶商许畅芝(又名许云薪)的客馆。

许村镇属于婺源的西南乡,与乐平市、德兴市毗邻,自古以来就与赣鄱大地联系密切,深受赣文化影响。从这座怡心堂的雕刻风格来看,就带有鲜明的赣雕特色,是徽雕与赣雕相融合后开出的艳丽奇葩,被誉为徽式建筑的精品。从1987年以来,就有《聊斋》等电视剧把怡心堂作为拍摄基地。

把怡心堂从许村搬迁、“改嫁”到篁岭来,这是我们景区独创的“传统古建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让异地古建筑在篁岭获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们的绝世风华让后人感受它,真实地触摸到它,亲眼看到它的重生。对于这种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虽然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古建筑专家的称赞,但我们还在摸索中,特别欢迎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朋友们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

(进入怡心堂)

整个怡心堂属于徽州传统的三间结构,但两边的边厢都没有房间,就使得本来不大的厅堂显得宽敞起来。抬头看看头顶那圆形木雕、环环相扣,谁知道它叫什么吗?对了,叫藻井。藻井本来专用于祠堂、亭阁的天花板装饰,很少用于家居的,但怡心堂的原主人就在家居的客馆里构建了藻井,可见他的别出心裁、财大气粗。

整个怡心堂,包括一楼、二楼的门窗、天花板、天井四围板和窗板,飞金雕刻的主题主要是花开富贵、金玉满堂、双凤朝阳、梅兰竹菊等。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细细欣赏,慢慢玩味。

[怪屋]

眼前这栋不起眼的甚至显得比较窄小的民居,它有个独特的名称,叫“怪屋”,怎么个怪法?还是让我们走进去,亲身感受和体验吧。

怪屋的一楼是“斜屋”,地面是斜的,木柱和板壁是斜的,门和窗户是斜的,什么都是斜的。大家有什么感觉?头晕站不住了吧?(原理:因为人习惯了平地生活,一下进入倾斜地带,大脑就会感觉失去了平衡,会东倒西歪,自然而然,大脑在这东倒西歪的时候,残留的晕向记忆就苏醒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正常房子的空间位置,在大脑中已存在着某种意志,突然遇到斜屋就会感觉空间错乱,)告诉大家一个避免头晕的诀窍吧:不能直着站,要斜着站。

怪屋的二楼就叫“倒屋”。什么东西都倒过来了,天花板成了地面,地面成了天花板,桌子、椅子……什么东西都颠倒着。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岭古民居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正屋占地约120平方米,加上圈围内的院子,总占地超过200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在寸土寸金的篁岭,自然也是大户人家。

走进院门,左种香柿,右植红梅,还有芭蕉和天竺,再加上半月形水池和院墙上的漏花窗饰,清新雅趣已是先声夺人。

走进大门,挡在我们面前是的一道“屏门”,也叫中门。在篁岭的民居中,设有中门的,独此一家。中门的好处是,正堂与门口相对隔开,主人在正堂会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门口往里面看,却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门的人,就通过中门的偏门,走到堂前来。在过去,中门平日不开,但是遇到婚嫁或丧殡大事,或者有贵客临门,才开中门。

整个五桂堂正屋分为前堂和后堂两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抬头望天,那就是徽州典型的四披水檐天井。天井四方的梁柱上,雕刻的主题特别能反映主人对后代的期许。靠堂前一方是“麒麟送子”,靠大门一方是“福禄双寿”,两边为“六郎出山”和“一马当先”。

再看看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经没有那么深了,这也体现了明末清初建筑的风格。天井上方则是“跑马楼”,也就是说,楼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相通的,可以围着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两边的隔厢上,是《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孙、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学者、江苏昆山人朱柏庐(原名朱用纯)所撰写的,是用来教导后代儿孙的“人生守则”。《朱子家训》的影响非常大,在封建社会,甚至一直到民国时期,《朱子家训》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读本一样,也是儿童入学后必须学习的启蒙读本,那时候的儿童,常常有事没事就背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与《朱子家训》匹配一起的一个个小型木雕图案,它们的主题都是围绕着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八仙器物等来表现的,表现的是古人的一些文化活动的场景,大家不妨细细欣赏。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厅堂摆设格局:上门头,在堂匾下是中堂画和对联;再下则是厢椅桌,中间摆座钟,两边摆花瓶、方镜等,寓意“终生平静”。八仙桌摆在堂前正中央,宴请、会客、议事等正式活动,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体现庄重和威严。

这座五桂堂的原主人,是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的篁岭人曹永护。据光绪八年[1882]《婺源县志·质行传》所记载:曹永护,字义千。他的祖父曹彦张、父亲曹宗善,都是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的人,在乡村很有口碑。曹永护从小就受家训影响,能继承祖传的美德。他性情宽厚,待人接物温和谦恭,从不干伤天害命的事。即便有蛮横的人找上门来寻衅滋事,他也能处之泰然。有人把听来的别人背后中伤他的话传给他,他对那报信者说:“你一定是听错了,别人不会说那样的话。”因为篁岭历来地皮非常紧张,他居住的这栋房子与邻居相连,物产也互相交错,而遇有争议,曹永护总是主动退让。每当饥困月份,或是到了年关岁末,他就暗暗观察哪些人家困苦无依,把别人急需的东西偷偷送去,做好事善事从不张扬。他曾在自家庭院内手植了五株桂花树,还把自己的居屋自号为“桂轩”。他对儿子曹希例说:“我们家,从你曾祖到你,四代单传。你虽然没有兄弟,比较孤单,但要始终注意培植心中的善根,千万不可失当自大,做出有违祖训的事。”曹希例恭敬地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美德美名比父亲曹永护的影响还要大。四代行善积德,最终获得丰厚回报。后来,曹希例果然有了五个儿子,二十七个孙子,曾孙、玄孙有二百多人。连大学士叶向高都欣然为曹永护父子的居所题写“五桂堂”的堂匾呢!

有趣的是,五桂堂还与篁岭曹氏宗族的族房有关。据说,篁岭曹氏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为代表的五大房。这五大房均统称五桂堂。所以,在过去,凡是结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红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郑重地写上“篁里五桂堂”这五个大字,家家如此,无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与前堂差不多,但这里是住在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区,就没有前堂那样讲究庄重肃穆了。后天井下仍摆着八仙桌,一家人吃饭在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这桌上,孩子读书做作业也在这桌上。厢倚桌上仍摆座钟、花瓶,还可以摆食盒、菜篮等生活日用品。

后堂与厨房往往连在一起。在这里可以看到篁岭人家厨房里一般的陈设:锅灶、水缸、水桶、饭甑、菜橱、菜篮、饭箩、笊篱,还有腊肉、干鱼等等,可以说,厨房里必备的东西,这里都有了。篁岭种田种地所需的农具,在这后堂也有摆布。

住在这屋里的人,晚上睡觉要么在楼底的两边厢房,要么在楼上的偏房。

从厨房门出,外面有小院子。院子里有水井,方便取水。院墙上的石雕,两边是梅竹,中间的大图案是鲤鱼跳龙门。而正堂的屋墙上,本来的人头窗被做成了宝瓶、葫芦、芭蕉叶的形状,别具一格。

附:光绪壬午《婺源县志·质行传》原文:曹永护,字义千,篁岭人。祖彦张,父宗善,皆好义。护能世其德。性尤宽厚,与物无忤。横逆至,处之泰然。或以侵侮告,曰:“君误听尔。”居产与乡人连,有争,必举而让之。每荒月及岁杪,密察邻家之急,阴馈之,不以语人。尝手植五桂于庭,自号“桂轩”。谓子希例曰:“汝虽只立,培以善根,勿失当自大。”例敬承父志,益加扩焉。后例果举五子,二十七孙,曾元二百有馀焉。

[晒功坊]

晒功坊其实是一栋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别之处。大家对“篁岭晒秋”都耳熟能详,那么,那些晒的南瓜、辣椒、萝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晒的?切的时候有什么讲究,晒的时候又有什么讲究?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在这晒功坊里探究它的谜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岭民俗的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亲自参与切菜和晒菜,体验农家乐呢!

晒功坊的楼台顶上也是篁岭很好的摄影点。站在这里,篁岭村的村貌,还有远山的景致,都尽收眼底。把它们摄入相机,带回去,正是篁岭留给您的美好记忆。

[竹山书院]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篁岭的竹山书院,顾名思义,它就是一所学校,一所乡村的高级学校。虽然在传统的婺源县志里没有篁岭竹山书院的记载,但它的名气却很大,因为歙县雄村,也就是曹文埴、曹振镛的家乡,就有同名的竹山书院。

这座竹山书院,位于曹氏宗祠侧边,原书院由曹文埴的儿子曹振镛捐赀创建。曹振镛,字怿嘉,歙县籍篁岭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官至大学士。把竹山书院建于曹氏宗祠侧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绵世泽”的意思。

原来,曹振镛的曾祖父曹国昌是乾隆年间江南的大盐商,富甲天下。曹国昌出资,由曹振镛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书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镛这对“父子进士”、“父子尚书”。由此看来,篁岭的竹山书院比雄村的竹山书院要晚好几十年。但是,它们又都与曹文埴、曹振镛有关联,其中有许多传说故事,真是极具传奇色彩,非常引人入胜哩。

书院大门前,靠山一边的这个类似塔楼的小建筑,它叫焚纸塔,也叫字纸炉,古代人“敬惜字纸”, 对有文字的纸张不能随意丢弃,否则有辱斯文,焚纸塔就是供书院师生焚烧废弃字纸的。当然,隔壁宗祠里烧过的香签、废纸、枯枝败叶什么的,也可以扫拢来,放进这焚纸塔内彻底焚烧。

书院的功用在于教育,古代教育特别强调“敬慎”。所以,整个书院的建筑风格体现简洁朴素、慎终追远、格物致知而远离奢华。

先看大门的门楼。门楼上的砖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凤楼格式,整体上是一卷打开的书卷或画轴。“竹山书院”之上是“喜上梅梢”,之下是“望子成龙”,左为“兄弟登科”,右为“孟母教子”。都与读书有关,寄托了篁岭人对后代儿孙的殷切期望。

走进大门,有风雨廊,遮风挡雨。侧边墙壁上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是朱熹为岳麓书院题写的碑刻,它不仅是岳麓书院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传播朱子理学为主的书院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节自重、廉洁自律、济世救民”的思想,作为书院教育的优秀传统,被世代继承和发扬着。婺源是朱子故里,他既是婺源人的骄傲,顶礼膜拜的偶像,他的学说和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婺源人,扎根于婺源人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就像基因流淌在婺源人的血脉里。

竹山书院分前堂和后堂两大部分,我们现在站的前堂是教学区,类似一个开放大教室,读书士子就是在这里接受先生教诲和指点的。墙壁上的万字砖图案,两边厢的行书屏风,都对讲堂起烘托、对学子起警策的作用。

书院的后堂,正中是读书处,相当于阅览室。楼上是藏书楼,准确说是藏经阁。而在书院教学的先生,则住在后堂的边厢。

可能有朋友会心存疑问:后堂的厢板上怎么会装了这么多花玻璃?大家都知道,玻璃是西方人的发明。是的,篁岭的竹山书院建于乾隆末期,在此后的二百多年间曾数毁数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是根据村中老人回忆民国时期的竹山书院恢复重建的。清末民初,西洋货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当时的中国人,凡是有钱有势的,都以居室安装西洋花玻璃窗为荣,相互攀比,彼此夸耀。

现在我们走出书院,看看书院后门(其实也是边门)上方的砖雕图案吧,那些砖雕图案,场面宏大,人物生动传神,是真正的徽州砖雕的精彩表现。谁能看出上下两块砖雕图案的主题?原来,上图是“校场赛艺”,下图是“畅游琼林”。两块合在一起,就隐含着文武双全的意思,当然也是篁岭人对后代儿孙的期望。

[曹氏宗祠]

建于篁岭村口的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祠是在原祠基础上重建的,占地约360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三进五开间。第一进叫仪门,第二进叫亨堂,第三进叫寝室。一二进为单层。享堂,是祖宗享子孙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会的场所,也是宗族的执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体现宗祠威严、神圣的地方。第三进为两层,二楼设香火宫,也叫“寝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处所,这就是寝室的来由。

篁岭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间从邻近的上晓鳙迁居而来的,与上晓鳙曹氏一样,在宗祠内祭祀先贤上蔡侯曹恤、唐节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额,是太史汪思题写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历云南副使。

关于著名散文精彩片段摘抄怎么写八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您们光临成都.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近几年,她又以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成就,先后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和“最佳范例奖”两项殊誉。

成都是一座融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特大城市。她是稀世珍宝大熊猫的故乡,也是天府之国的中心和“窗口”。她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风光绚丽多姿和名胜古迹众多而闻名于世。“锦城”“蓉城”是成都的别名;芙蓉、银杏是成都的市花和市树。

成都市位于川西北高原山地和川中丘陵之间,西部地势较高,中部和东南部是广阔的成都平原,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境内兼有山景、平原和丘陵之美,且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6℃上下,降水量约1000毫米,素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之誉,加以土地肥沃,水利先进,物产十分富饶,历来被称为“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天府明珠”。

成都市的全市总面积12.3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000万人,辖区划为7区4市(县级市)、8县。即锦江区、青羊区、成华区、金牛区、武侯区、青白江区、龙泉驿区;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温江县、新都县、双流县、大邑县、新津县、郫县、金堂县、蒲江县。此外,还设有国家级四川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我们一般说的成都市区则指市中心部位的五个区,简称为“五城区”。其余的统称“市郊县”。

成都早在一万年前就已成为蜀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和舞台。在市区和广汉三星堆的出土文物表明,至少在四千年以前,古蜀先民们就用自己辛勤劳动的双手,在这里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古蜀文明。大约2520xx年前,古蜀国开明王朝把国都从樊乡(今彭州市、新都县交界处)迁到此处,取周太王迁歧“一年成邑,三年成都”这一典故,定名“成都”。这时的成都已经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城市。公元前320xx年,秦国把四川纳入版图,成都是蜀郡的首府。自此以后,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代皆为郡、州、省一级行政区的治所和军事重镇。其间,成都曾前后有7个割据政权的都城设在此,它们是,西汉末年的公孙述“大成政权”,公元二世纪时“三国”的蜀汉王朝,三世纪的“成汉”政权,九世纪前后的“前蜀”和“后蜀”政权,北宋时期农民起义的“大蜀”政权和明末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

成都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工商发展历史,特别是丝织业的发达,名冠中华,远销国外。西汉时期,成都因经济繁荣成为当时中国的“五都”之一,织锦业已成为汉朝的重要国库收入来源。成都是蜀锦织造中心,朝廷在此设置了“锦官城”,派有“锦官”进行管理。这也是成都又称为“锦城”,绕城而过的府南河又称为“锦江”的原因。蜀汉时期,诸葛亮在四川实行休养生息,扶持农商的经济政策,成都作为蜀汉首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从晋代左思《蜀都赋》的叙述可见当时盛况。他说“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里,罗肆万千,堕贿山积,纤丽星繁……”好一幅百货云集、万头攒动的市场交易图!唐代,成都有“扬一益二”之誉,说她的繁华仅次于江南的扬州。到北宋时期,成都已成为仅次于汴京的大都会。这时的成都,由于在晚唐五代的纷争中处于相对安定的情况下,工农商业都有所发展,商市贸易突破了传统的坊市格局,发展了专门的交易市场,不仅有城内东南西北的综合市场,也有了专营产品的市场,如草市、糠市、盐市、骡马市等,闹市区还有了“夜市”。此后的成都历经元、明、清诸朝和民国时期,其间虽有多次的兴衰起落,但她作为四川省经济中心的地位并无变化。

成都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工艺之乡。蜀绣、蜀锦名满天下,列入中华四大名绣、四大名锦之列;成都的漆器以制作精美、工艺独特,为历代传世名品,近代汉墓出土的文物中许多成都漆器可以作证;唐代成都出产的“雷琴”,载誉全国,被声乐界视同珍宝;成都的印刷业在宋代是全国三大印刷业基地之一,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赞誉,伦敦博物馆所藏敦煌文书中有五代时期成都的木刻“历书”,为世界最早的木刻历书印本;成都的造纸业也很著名,唐代成都造的“益州麻纸”是官方规定的诏书、册令用纸;女诗人薛涛制作的“薛涛笺”被文人诗客视为上品。成都的金银丝制品、竹编、草编、也都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

成都是灿烂的蜀汉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四川文化教育的中心城市,拥有辉煌的文明历史。早在公元前140多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兴学,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正规的官办学堂、为四川的文化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汉赋四大家”,成都市有司马相如、扬雄两位,晋代史学家《华阳国志》作者常璩、唐代女诗人薛涛、音乐家段安节、五代词人欧阳炯、绘画大师黄筌、宋代学者《资治通鉴》副主编范祖禹、理学家魏了翁、医学家唐慎微、明代文学家杨长庵、清代著名的“儒将”岳钟祺,加上现代文学巨子巴金、艾芜、沙汀等人都是成都人士。当然,造就成都文明史的还有历史上众多的外来名臣、文士的巨大贡献,成都是历史上文化名流汇集之地。大诗人李白、杜甫、岑参、高适、韦庄、陆游、大文豪苏轼等人都曾寓居这里,为后人留下了大批的文化遗产,使成都的发达文化享誉国内外。

除开刚才已说过的都江堰——青城山景区之外,还有以原始森林、飞瀑流泉、高山天景和雪山草场为特色的大邑西岭雪山;奇险深幽,生态原始的彭州九峰山景区;凝幽滴翠,美自天然的崇州九龙沟;湖山澄碧、曲折幽静的蒲江朝阳湖;丹霞山景、世外仙原般的邛崃天台山,以及金堂的沱江风光、龙池的山林奇观等等,都是爱好游山玩水的旅游者观光游览,享受自然的理想之地。成都平原的农村田园风光富饶美丽,民俗民风,遗存丰富,别真情趣,是天府风光中令人瞩目的一大胜景。大邑县的刘氏庄原,郫县的友爱乡,龙泉的书房村,是开展“农家乐”和田园风光游的好去处。

亲爱的朋友,不管您喜欢什么,在成都您都可以找到满意的去处。想观花,这里有龙泉驿的桃花节、彭州的牡丹节、新都的桂花节;想游湖,这里有风景秀丽的朝阳湖、龙泉湖、桂湖和白塔湖;要登山,这里有奇峰怪石的龙门山,险峻雄奇的天台山、花果飘香的龙泉山;要游园,这里有浓缩世界主要景观的世界乐园,望江公园和人民公园;想感受成都传流的民居文化的韵味,您可以走进一条条由无数四合院连接起来的大街小巷;想领略乡间小镇质朴、宁静的自然风光,您可以到双流黄龙溪古镇、那里古街、古树、古庙、古水陆码头、古战场、古建筑、古文化融为一体,还是“中国火龙之乡”;想观戏,您可以步入戏院欣赏川戏、听那委婉动听的高腔,看那变幻莫测的“变脸”、“吐火”等川剧绝技表演;想品茶,您可以到一间间各具风格的茶馆、茶楼。四川茶馆的特殊氛围,盖碗茶具和高超的掺茶技艺,会使您感受到浓浓的成都茶文化的气息;想吃川菜,成都是正宗川菜发祥地,川菜馆遍布全市,名师荟萃,品味正宗;想吃小吃,成都小吃“驰名中外,品种繁多。色鲜味佳,物美价廉,担担面、钟水饺、龙抄手、赖汤园、韩包子、夫妻肺片等都是成都“小吃”的传统名品,而近年崛起的“火锅”正后来居上,风靡一时。总之一句话,“吃在成都、玩在成都、游在成都”已成为旅游爱好者的共识。

朋友们,近几年来,成都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部大开发,使成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成都将以更丰富的旅游产品,更良好的旅游环境,更优质的旅游服务,迎接祖国和世界各地的朋友们的到来,我们相信大家的成都之旅一定能获得圆满和愉快的感受。

谢谢大家。

关于著名散文精彩片段摘抄怎么写九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欢迎来到张家界,十分高兴能同大家一齐游览张家界最大的凌空观景台——黄石寨。人们常说“不到黄石寨,枉来张家界”,可见黄石寨是整个张家界风景的精华。一位著名诗人以前这样评价黄石寨:“五步称奇,七步叫绝,十步之外,目瞪口呆。”

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一齐沿着这条“杉林幽径”来欣赏两旁让人目不瑕接的风景吧。这是一排排陡峭而又曲折的山路。自古登黄石寨只有后山一条路,这天我们走的这条路,是十多年以前人工开凿的。

大家请注意听,前面传来了阵阵歌声。这是悦耳动听的土家山歌,前面便是土家姑娘的点歌台。一个个衣着秀丽的土家姑娘正在载歌载舞地欢迎着各位来宾,她们优美的歌声是否会唤起您对土家民风的无限向往呢?她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是否带给您一种从未有过的简单和快乐?此时此刻,您是否感悟到张家界“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真谛呢?

大家请看右边对面的山上,有一个约20米高的圆形石柱,上面有一块长约3米、宽l.5米的石匣,在石匣上有一个石盖,这石盖一半儿凌空,一半儿盖于匣上,周围环绕着五棵翠绿的松柏。传说张良曾将黄石公的三卷天书藏于匣内,后因战事平息,张良又取出天书放置在其他地方,但是他却忘记合上抽盖,至今留下一只半掩半开的石匣。由于这石匣内曾藏过天书,因而被人誉称为“天书宝匣”。

大家请看前方,两山相挤,中间仅有一通道,其形如门,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那里就是“南天门”。

再请大家看这边。

顺着我手指的放向便是“定海神针”。它高大挺拔,巍然屹立,似乎在用强硬的身躯支撑着整座大山。“定海神针”与“金鞭岩”遥遥相对,构成了一幅十分壮观的“天然壮景”。那前面这座孤立的柱峰又是什么景点呢?它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高达300余米,这就是张家界有名的“南天一柱”了,因为它立在南天门下面而得名。“南天一柱”是整个“武陵源”风景的特写,它拔地而起,上大下小。在它身上有一种历经万年沧桑却仍然坚忍不拔的精神,是整个“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缩影,也是“张家界国际森林保护节”的节徽和标志。

说起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大家可能会奇怪,大自然为何会如此神奇?根据科学的论证,3亿多年以前,那里以前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约1亿年前左右,由于海浪的冲击,石英砂岩在海底沉积了500多米厚。之后经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那里成了陆地,地面抬升以后,在流水的深切作用下,一些细小的砂石被冲走,加上在重力的作用下,岩石崩塌,又被雨水,溪流慢慢的冲刷等综合作用,使得五凌援地区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构成这中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好了,此刻我要告诉大家我门已经顺利的登上黄石寨的寨顶了,我带大家来摘星台来看看。站在台上,使人油然产生“一览众山小”的感慨。个性是到了晚上,有一种与星星近在咫尺的感觉,似乎一伸手,就能将天空上的星星给“摘下来”。

眼前的这个人工景点就是“六奇阁”。“六奇”准确地说是指山奇、水奇、云奇、石奇、动物奇、植物奇。好了,我们的游览也要结束了。欢迎大家再次光临黄石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