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行政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范本(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2:46:05 页码:7
最新行政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范本(汇总12篇)
2023-11-11 12:46:05    小编:ZTFB

批评是对他人行为或作品进行评价和指责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改进和提高。如何写一篇优秀的商业总结?有哪些要点需要注意?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技巧,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学习和掌握。

行政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范本篇一

21世纪时代是人力资源经济开发的黄金时代,人才作为一种资源的地位迅速提高,人力资源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变成人类实现所有预期目的的前提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知识资本”开始推动单位创造效益;在一些领域中,知识成分已然变成量度企业业绩的重要准则。很多研究表明:企业是否能维持经济效益稳定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增长,主要凭借的是员工的知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员工发挥知识能力的基础。所以,提高各个企业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知尤其重要。激励机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发挥激励机制在各个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为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做出贡献。

摘要: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已成为时尚并被广泛接受的名词,原来的人事部已纷纷改称人力资源部。然而,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变为资本,使其成为企业的财富,让其为企业所用,并不断增值,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内容:

一、资源和资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资源是自然形成、未经开发的,而资本却经过精心的开发和筹划,成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基础。

其次,资源和资本在使用上考虑的角度完全不同,如果要资源,人人都想要最好的,钱越多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人越能干越好,但作为资本,人们就会更多地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会在乎成本,会考虑利润。

第三,提到资源人们多考虑寻求与拥有,而提到资本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其增值生利,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本,资本是开发利用了的资源。

我曾听一个年长朋友抱怨过,他工作的公司在招聘时要求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那时,这个要求很普遍,为了找工作,他在应聘前还真在口语上下了不少功夫,应聘面试时与考官侃侃而谈,顺利过关,结果工作快半年了,除了“hello”之类的就没说过什么英文。还有的公司,招聘话务员,要什么:“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四级以上,能用关于交流。”本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从来没有做过对外贸易,资源浪费啊!也许他们是为了长久之计吧!

上述的招聘就是将人作为资源,只片面地追求好,不论是否需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流利的英语等,只要别人要求,我就要求。这种招聘方式,或者会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或者成为员工队伍不稳定的根源。终将回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对薪金和发展前景的要求就会不同,一个不太会讲英语的人和一个能流利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人对薪酬的期望会有很大差别,同样,一个营销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和一个mba或emba对薪酬的要求更会大不相同,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就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使其容易不稳定,同时,由于他们投入了大量成本才成为了较为稀缺的人才,社会提供给他的报酬水平也会较高,一个企业如果想招募并留住这样的人才,只能按社会标准付给他较高的薪酬,这就意味着我们增加了成本。如果,我们将人力看作资本,这是我们会很自然地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多付的成本能否给我们带来收益?假设一个企业只做国内贸易,估计在一年之内都不会与国外公司打交道,如果招聘时非要求良好的英语水平,这对企业来说只会带来两种结果:

(2)造成流动,增加招聘培训成本。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招来的员工在了解到他们的收入状况后会产生不满,然后另谋高就,这样,不仅使公司已支出的招聘培训费打了水漂,还得不断再去“浪费”招聘培训费用,以维持公司在人才上的高要求,而这些增加的成本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

二、人才招聘。

1、招聘前进行规划:现在许多企业尚无能力做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但起码在招聘前应有一个针对本次招聘的规划,这个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招聘的目的:为什么要招这个人?。应聘者的工作任务:招进来的人将完成哪些工作。对应聘者要求:为完成上述工作,应聘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2、追求“门当户对”

农夫娶到公主当然是美事一桩,但如果日后因农夫养不起公主而遭公主抛弃,那还不如开始就娶个村姑,白头偕老,和和美美过一生。招聘人才也是这样,不要一味追求水平高,而要追求经济适用……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招聘条件。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过高的要求将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人员流动频繁……增加透明度,充分确认合作意向。人力资源部应该尽力为企业吸引人才,但吸引人才应*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而不要仅*招聘技巧。“骗”进门,留不住,不如当初就不让进门,因此,在招聘时应与招聘者充分沟通,首先,应让应聘者了解他到公司后将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以使应聘者能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并胜任这份工作,其次,应该向应聘者客观地介绍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样,虽然损失一些人才,但愿意进入公司的人会相对稳定地为公司工作,从而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招聘和培养等费用的损失。

三、人才使用。

1、人才开发:

(1)人才开发的目的: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例如:当我们招聘一名销售代表时可能会要求他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有关公司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他还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户介绍我们的公司和产品,只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员工的才能才会被开发利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使人才适应企业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而企业不可能*频繁地换人来适应这种变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从而降低人才成本,为公司节约资金,变相的为公司企业增加利润。

(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即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读书、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

2、人才使用: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2)激励:

激励的作用:激励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为企业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员工进行引导,鼓励员工去做正确的事,使员工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使人才增值。激励的方法:激励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方法去实现,满足物质需求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福利等多种方式实现,满足精神需求可以通过提供晋升或发展机会、感情关怀、工作成绩认可等方式来实现。谈了这么多,目的还是想把公司的人力资源观提升为人力资本观,但还有待于试行。我认为这一观点在实行中会有迅速改进,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

行政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范本篇二

摘要:创新一直是我们讨论的话题。江泽民同志曾经就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在中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改革中也至关重要。

高校应该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寻求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呢,这要求我们制定出深度的行政管理改革策略:

(1)转变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机制的职能,逐渐增强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一直以来,我国是以政府为主导。因此在教育方面,我国的高校很多都是公办的,经费是国家财政拨款。所以,在管理上,高校实际上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小政府,具备官僚体制的弊端。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经济形势的出现,我国高校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与外界越来越不融合,已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

(2)适当分散权力,变垂直管理为扁平化管理,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和思路将高校权力重心慢慢下移,要实行民主决策的方法,让每高校管理人员都能平等、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管理者要正确处理决策中的不同意见和见解,允许参与者发表与领导或大多数人不同的意见。

(3)推行行政职能监督问责制,落实责任划分要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执行部门进行监督,评估,分析,另外推行责任问责制度,有效的推动高校内部决策的贯彻落实和实施,提高高校内部行政办事效率,改善一些官僚体制的弊端,减少一些错误的出现。

(4)提高行政管理者与参与者的自身素质,对管理进行专业化和科学化建设的培养,增强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一些突出的弊端,管理者与参与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专业知识欠缺,管理队伍整体水平低。但是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各种决策的制定和政策执行需要管理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组织的建设和实施中,又需要管理者和参与人员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这些都需要具有专业化知识和科学化素养的精锐队伍来完成。行政管理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提高行政管理者和参与人员的自身素质,一方面对本校的管理队伍进行改造,压缩行政人员的内部编制,减少冗员和推诿扯皮,精简行政队伍。另一方面,加大对管理队伍的培养,要根据才能,能力,知识来用人,裁减一些无能人员,还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明确管理者的各自的责任与风险,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考评,并且推行奖惩制度。

(5)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的科学决策机制真正做到决策民主,广开言路,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让参与人员各抒己见。并且领导者要宽宏大量的听取不同的意见和不同的声音。

创新一直是我们讨论的话题。江泽民同志曾经就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在中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改革中也至关重要。中国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对其行政管理的不断创新和探索,这样,中国高校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并不是现代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工作的终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行政管理本身所具备的含义,改掉行政管理内部的官僚制度的弊端,更好地达到为人民和大众服务和负责的目标,达到发展学术权力、培养优秀人才,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的目标。未来的高校应该是开放式的,民主式的,科学式的,具备现代气息的高校,而且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需求,多方面的培养人才,另外,现在高校的内部行政管理体制也应该走向高透明度的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方向。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我们人人都可以看见行政权力的使用。最重要的是: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关系重大同时涉及面很广的问题,这就需要我国管理专业的研究人员和高校行政部门的参与人员共同探讨和研究,才能树立正确的行政管理观念,扭转须在社会中的一些错误观念。

行政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范本篇三

本文通过对企业行政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对当前制约企业行政管理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如何优化企业行政管理水平,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企业行政管理特点管理手段基本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为适应切实与国际现代化企业管理并轨,学习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当前的企业管理就因时而动,切实结合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旧的管理方式,适应企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缩短与实际需要的差距,只有在管理中企业行政部门坚持在管理、协调和服务等方面再上一个台阶,才能算地上一个合格的现代企业企业。所以要推进企业的壮大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搞好企业内部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转机建制的需要,这对于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将具有重要意义。

1.权力依赖性。

企业行政管理要充分行使权力,是否能真实的起到作用,主要由建立在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以上的上级权力与权威所机构决定,没有上级主管权力机构的支持,企业行政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依据坚实的权力基础,企业行政管理才能正常的运用职能作用,确保职权实施达到如期效果。同时企业行政管理在运行过程中,再配以对违抗管理的惩罚措施,企业行政管理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所以企业行政管理手段和方式还体现出较强的针对性。

2.效能实用性。

企业行政管理在实际运作中应更加注重管理内容的形式和实质内容,对企业管理过程中诸多制度、程序、环节、图表、文件等要求更加贴近实用需要性,往往要经过多次的调研、论证后,结合实际进行剪裁和调整,使之变得更加贴近企业管理实际需要。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并不是孤立的,企业行政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相连,在实际运作中企业必须与其他的经济主体进行相关的经济活动,而且在生产、管理、销售过程中必须遵循企业运营成本效益原则,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提升管理效能,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

4.效力纵向性。

企业行政管理也如同行政单位一样,管理过程也主要是通过企业行政组织内部的隶属关系,自上而下进行指挥和协调工作,而且更多的是贯彻执行企业管理决策层对下级的指令性要求,因此企业行政管理方式表现的更多的是纵向性,产生的效力也是纵向性的。

1.管理职能。

根据企业经营的需要,在处理好企业日常事务,确保企业各项日常性事务正常顺利运行的同时,还要各极主动围绕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建设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然后通过分析总结,为促进企业的发展,向企业决策层献计献策。同时逐级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关系,以充分保证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无阻,保障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效果。

2.服务职能。

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经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不仅要显确保企业各个部门的运转提供后勤服务,还要服务于企业内各相关机构,协调好各相关部门间的关系,从而发挥企业的运转最大化,企业行政效率的提高最大化。

3.协调职能。

企业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内在关系错综复杂,方方面面也需要协调流通,才能保持正常运转民,保障企业整体工作一致性,做为主导作用的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应针对企业现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协调好企业内员工之间的关系,完善相互间职、责、权方面的结构体系,处理好员工间的冲突,从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4.控制职能。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职能是对保障企业运转的各相关措施进行监测、控制与调整,及时完善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监督系统和制定奖惩措施,并确保切实执行,从而通过运用控制手段促进企业管理,增强企业工作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受长期以来传统理念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行政工作者还无法摆脱类似于政府机关管理模式,这是与现代化企业的需求是格格不入的,这只能会使企业行政管理更加保守僵化,降低企业行政效率,阻碍企业的发展进程。

2.缺乏完善系统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的大多企业没有与国际接轨,对企业管理仍然没有一整套科学、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在管理中更多的是凭借工作经验和想当然的工作方法去开展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甚至在管理中企业管理层无视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凌驾于制度以上态度去管理企业,致使企业处于混乱状态.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当前的企业制度制定和管理,不是立足于实际应用,而是决策层拍脑袋定的,在管理中缺乏实用性,而且当前企业管理导更多的是注重企业经济效益,对行政效率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4.与实际需要严格脱离。受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中不去主动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固守成规,虽然吸取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经验,企业行政管理机构经过多次调整,但在管理顺仍存在企业行政机构臃肿、人员配置紊乱、管理渠道冗余复杂等诸多不规范之处如,致使政令不通,制度不达。

1.当前要使企业行政管理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

就必须要改变企业行政管理的现状,改革中要本着为企业经济利益服务的原则,彻底摈弃形式主义,顽固不化、因循守旧的思想,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理念,并切实在工作中切实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坚持以公司利益为中心,综合运用多种管理办法,结合实际科学确立管理机制,强化服务理念,真正围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开展工作。

2.建立以企业管理者为首的指挥系统,完善管理机构,强化行政指挥权力。

通过牢固企业决策层行政管理理念,确保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有足够的行政权力和必要的权威,科学规范的行使行政管理手段,依据可靠的行政实施渠道、高水平的咨询机构、严格的管理措施,强化企业行政管理实施,大大减少不致因考虑欠周或个人判断失误而产生负面影响。

3.在管理中要坚持以先进的现代管理方法为基点,积极营造有自我特色的企业文化。

重视企业员工的感情和需要,真正为员工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并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不断激励与鼓舞、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最大化的促进企业实现效益增长。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各项管理、岗位责任、工作程序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实施科学规范的分工、协作、服务职能,大力提高人员队伍素质,坚持以科学的任务目标来引导正确的管理行为,以严格准确的绩效评价制度为企业奖励基础,极力完成激励机制良性循环,有效实现引导、评价、奖励科学结合,以确保激励机制在企业行政管理中达到预期效果。

近年来,我国企业行政管理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仍需要企业管理层关注解决,大力解决企业行政管理机构虚设、职能作用不强、与实际脱钩等现状,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企业现代化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得不到保障,当前要想推动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企业行政管理机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要务工作。

参考文献:

[1]邓集文.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现存问题以及改革思路[j].《科技与企业》,2011年9月.

[2]蔡步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变革的影响探讨.《商场现代化》2011年7月.

[3]贾俊玲,李建.《合同法与企业合同实务》[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4]李守君.加强经济合同管理的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

行政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范本篇四

在我国,依靠法律法规强制规定内部控制的建设,大多数企业都被迫消极认为这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因此只有从企业自身出发,通过建设具有可操作性的,同时又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激励企业参与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中来。

内部控制,期望理论,激励。

2009年7月以来,以上市公司为首,我国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这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们处于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普遍使用美国coso提出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我们知道内部控制制定的出发点更多的是为外部监管者提供合理保证;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强制规定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审计,然而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却存在种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最后,缺乏有效地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内部控制评价机制的不完善阻碍了企业内控有效性的发挥,使得内控给企业带来的利害关系更加地不明显,在完成法律法规对内控的规定的基础上,管理者们便缺乏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动力。

除此之外,我国内控制度建立的不完善还存在一定的外部原因,即内控制度的建立还停留在框架阶段,可操作性较差。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是指人们对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取决于他对这种工作能满足其需要的程度及实现可能性大小的评价,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该理论是站在企业激励员工角度,然而我们可以将其放大,即国家如何激励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对管理的启示表现为:第一,选择激励手段,一定要选择员工感兴趣、评价高,即认为效价大的项目或手段;第二,确定目标的标准不宜过高;第三,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只从管理者的意志或兴趣出发,推行对员工来说是不可能收到激励作用的。将其运用到激励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因素中,我们要注意:首先,相关部门应该认识到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为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其次,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三、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激励因素。

众所周知,企业是追求效益的组织,根据期望理论,我们要站在企业角度,让企业认识到内控能够为其带来较大的效益且具有可实现性,进而才能激励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逐步优化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因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组织规划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企业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时,通过不同组织机构和岗位相互控制,责任明确,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等控制措施,使得会计人员在相互制约和监督的情况下能够尽量提高所获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从而企业决策层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及时掌握各种信息,确保决策的正确性,有效地管理经营企业。执行组织规划控制具有可操作性,且能够提高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因而能够激励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二)通过实物资产等控制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财产物资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内部控制可以通过授权审批和实物资产等控制方法,对货币资金的收入、支出、以及存货等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销售活动进行控制,防止贪污、盗窃、滥用、毁坏等不道德的职业行为,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企业对实物资产实行限制接近和定期清查控制,按照使用程序执行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这些控制程序具有可实现性且能够企业对财产的安全完整的需要。

(三)通过审计控制提高企业效率,保证董事会决策的贯彻执行。

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严密审核批准、监督、评价等程序,真实地反映工作实绩,以确定政策是否贯彻、资源是否有效利用、目标是否达到,再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便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按规定执行各项政策,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四)通过风险控制防范经营风险,企业要想实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内部控制可以促使企业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工作,帮助企业不断加强对薄弱环节的控制,尽可能避免不利结果的出现,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五)通过预算和成本控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耗费。

通过预算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同时,加上粗放和集约型的成本控制,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耗费,另一方面改善生产技术降低成本,同样的,企业的财务部门和研发部门能够实行预算和成本控制,且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参考文献。

[1]郑学成.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国家电网报,2007.

行政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范本篇五

【内容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成为幼儿园管理者思考的问题。当前,幼儿园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少数幼儿园园长素质偏低,管理水平不高,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未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因此,需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本文从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当前幼儿园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以及加强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主要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幼儿园管理是指幼儿园管理人员遵循一定的教育方针和保教工作规律,动用科学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将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各种要素合理组织起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优质高效地实现国家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完成幼儿园工作任务所进行的各种职能活动。人是管理系统的第一要素,是任何社会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决定力量。因此,一切管理都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工作效率。进入21世纪后,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成为世界趋势。新形势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已成为每一位幼儿园管理者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围绕当前幼儿园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如何卓有成效地提高幼儿园管理科学化水平进行了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一、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幼儿园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就是为了达到国家和社会的预定日标,按照一定的科学原理和方法,采取有效手段(机构、法规、制度、信息),对各种因素(人、财、物、事、时间、信息,)实行最佳结合(计划、组织、检查、总结)的全过程,以收到最大功效。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是新时期幼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国策。可持续发展是世界性课题,它要求教育也要立足国情,提高质量与效益。这也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幼儿园现有资源效用,是幼儿园管理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有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才能避免资源的浪费,更好地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频率,更好地推动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二)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办园效益,促进幼儿园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管理者通过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健全管理体制,将有利于扩大和拓宽幼儿园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提升幼儿园教育水平。在日常的管理中,管理者经常听取不同层面的意见,发挥团小组、工会等组织的作用,实行园务公开制度,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幼儿园的工作任务,园内的热点、难点问题都让大家共同讨论,形成认同感、归属感,鼓励大家共同参与园内的管理工作,树立一切为了孩子的敬业精神,增强“园荣我荣,园劣我耻”的主人翁意识。二、当前幼儿园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幼儿园的发展既是令人鼓舞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一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仍对幼儿园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少数幼儿园园长的素质偏低,管理观念、管理理念滞后一是一些园长不具备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和任职资格。二是市场经济意识不强,自主办园意识不强,没有将市场理念引入办园机制。不注重幼儿园与社区、家长的沟通。片面强调专业教师的作用,忽视社区和家长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二)绩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现行幼儿园管理仍以奖惩性评价为主。幼儿园教师的每项工作都有严格的考检标准,评价制度过细、过于量化、过于机械,评价标准缺乏可操作性,评价方法、手段不健全,而且经常与晋升、奖金等奖惩性措施挂钩。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制度,给幼儿园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管理体制、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僵化、落后的管理制度严重地束缚了教职工积极性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人事制度上,园长无权决定教职工的聘任和任免;在工资分配制度上,仍然存在“大锅饭”现象,不能把工作成绩与报酬相结合,难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出现以上主要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一是部分幼儿园管理者受传统管理理念影响,没有把市场经济理念、管理手段引入办园机制。二是不少幼儿园由于长期依赖上级主管部门办园,缺乏自主办园的思想,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与竞争能力,限制了幼儿园的进一步发展。三是管理体制无法理顺,管理模式僵化。目前,尽管实行了园长负责制,但人事权、财务管理权并未真正下放,园长的工作受到制约和限制,使园长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三、加强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主要对策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我认为,幼儿园管理者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管理人、财、物、时间与空间的活动来完成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才能达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财尽其力,不断推动幼儿教育发展的目的。(一)加强学习,更新思想观念,不断提升幼儿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幼儿园管理者,必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进一步更新观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必须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取得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和任职资格。另一方面,要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更新知识培训,不断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水平。二是要将市场理念引入办园机制。在管理中,对工作能力强、水平高、创新意识浓的教师,除了让她们担当全园示范班的工作任务外,还让她们承担一些示范观摩活动,并提出科研任务的要求,让其挑重担。对于工作能力较强、工作水平较高的教师,我们让她们参加园级公开活动,并进行某方面的教学研究的.任务,给以次重的担子。对工作能力、工作水平一般的教师,要求她们带好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并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给以较轻的担子。虽然每个教师都是不同的,但是,只要知人善用,发挥得当,每个人都会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的能量与工作相符,达到人尽其才的效应。(二)建立完善的科学绩效评价制度针对绩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我认为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完善:一是要建立物质型的激励机制。物质条件是人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当今,人们更把物质的获得看作自身价值体现的标准之一。因此,适当的物质奖励必不可少,要制订教师考核工作细则,特别是对那些成绩显著,贡献大的教师更应加大奖励力度。根据教师的工作情况,确立公平合理的奖金分配方案,建立完善激励制度,奖勤罚懒。同时,还必须设立了各项成果奖,如,设立级骨干教师奖,积极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幼儿园管理者还要注意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如设立健身房、教工活动室、图书室,改善办公条件,组织教师旅游,安排家属联欢活动等等,使教师们以园为荣,工作更上一层楼。二是必须建立精神激励机制。精神动力可以使人们满足心理上的需要,有了精神支柱,才能增进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精神动力支配着人的意志,使人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精神动力最关键的是教师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为此,必须注重抓好青年教师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她们学习师德风范,聆听名师事迹报告,举办演讲比赛,谈人生、谈理想。经常组织团员青年外出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同时,组织教师学习当前国际及国内政治教育形势的报告,明确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以爱国热情作为精神支柱。(三)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教职工的最大潜能幼儿园教师能动性、创造潜能的发挥程度,最终取决于管理者给予其多大的空间、余地。首先,必须建立科学管理模式。幼儿园的所有教师个体都具有管理他人、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一种状态。科学用人是幼儿园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在用人方面,除坚持不拘一格、知人善任、任人为贤、人尽其才等策略外,还包括注意人的优势互补性等。每个人的能力、知识、水平都是不同的,利用个人的优势,去弥补个人或组织以及他人的不足。实行优化组合,实现“1+1>2”,即: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的目的,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如采用性格互补的组合,避免了因个人性格问题而引发的某些矛盾的出现,同时也有利于对本班幼儿情感的培养;采年龄互补的组合,使老教师带年轻教师,弥补了年轻教师经验的不足,又以年轻教师学习工作的热情和冲劲影响老教师;采用了不同专业的知识结构互补的组合等等;采用优势互补的组合,避免各班级幼儿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教育孩子的不均衡性。只有安排合理得当,教师间工作才会配合默契,反之则会相互设防,不能形成合力,从而阻碍了每个人能力的正常发挥。在幼儿园内每一个班级教育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来具体完成的,组合恰当与否,将会对教育工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在安排配班时,必须对教师性格、能力、学识、兴趣、专长等进行具体分析,在配班中既考虑到互补,又考虑到兴趣志趣的相投,将性格内向与外向,慢性子与急性子、能力较强与能力较弱、善于交谈与不善于交谈的教师配在一起;将志趣相同的,有一定特长的教师安排在一起,有利于形成班级特色,对于能力过强的教师与能力过弱的、相互计较或志趣不同的教师则不能安排一起,否则,可能会对以后的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还要考虑年级组之间、班级之间的相互平衡。每个年级组总要考虑一、二个班起示范榜样作用。对于进取心不够强的教师,则分散到各组,让她与进取心强、工作努力的教师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改变原状的目的。只有合理组合,达到结构的优化,才能发挥出1+12的能量。其次,必须推行动态管理。幼儿园管理者在建立和健全一系列必要的规章制度约束规范的基础上,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深入教学第一线,把具体的教育过程决策权下放给教师,与教师共同商议教学进展,参与制定教育计划和设计教学活动,共同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困难,适时为教师提供恰当的指引、支持和服务。教师们有了广阔的自主空间,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完全激发起来,在实践中使教师和管理者不断地成长。一是要允许教师结合本班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自主调整班级课程安排,这既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又可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并且使课程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如教学活动的确定,对本园课程的随机调整等等。二是创新教研活动组织形式。在教研活动中,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园长讲,教师听的方式,而是根据教师所需确定教研主题,由教师自愿报名、主持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内容百花齐放,从而扩展了教师们的教研内容,提高了教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各领域发展情况的能力。改变了家长被动的听,家长会质量降低,家长的教育观念得不到及时转变的状况。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必须要将这一权力下放给每个班级,让教师们尝试自己不同的方法。当然,“放权”、“放手”、“放心”要有一个合适的“度”,不是管理者撒手不管,而是要注意少一些管理约束,多一些支持,协调与服务,多一些发自内心情感与鼓励,使教师们有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增强教师们的主人翁意识。三是要加强人际关系的建设。感情投入是建立领导与教师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重视人际关系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系统论整体性观点表明,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如果人们情感统一,合力向前就会发挥部分功能之和难以达到的效果。幼儿园不同于中小学,幼儿教师年轻活泼,早晚在园时间长,顶岗任务重,又由于年龄与心理因素影响,她们往往容易感情用事,更易于细微处察真情。因此,幼儿园管理者首先要细心体察教师们的心理需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心理医生。如经常性的谈话,适时组织一些娱乐性的活动,过问和解决教师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有时管理者的一句简单的问候或一次诚挚的拜访,都会换得教师员工的真诚信赖,消除其间的“代沟”和隔阂。如,有的幼儿园每逢教职员工生日,都送上一个生日寿糕或礼品,以示祝贺。礼物虽轻,却包含着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并孕育了不负所望,努力工作的精神力量。同时,还要积极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一个单位人际关系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人际关系环境。其中包括以领导者为核心的人的环境和以园内设施为核心的物的环境。前者需要领导者作风正派,廉洁奉公,敢于奖优罚劣,注重自身形象的影响作用,积极创设平等文明的工作氛围。后者则需精心设计园内环境色彩与装饰,设施与布局,玩具与教具等,使人感到优美、井然、和谐,实现以境寓情,以情育人,促进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幼儿园管理实践中,情感投入与人际关系建设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更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工作艺术,需要认真总结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幼儿园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四)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处理好内部、外部的关系实施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必须创新科学的管理体制,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一是要完善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领导体制,坚持党支部领导下的园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原则。要真正落实园长负责的层级管理体制,园长集责、权、利于一身,让园长自主办园、自主经营、自负营亏、自我发展,使园长面向社会大胆改革,领导全园教职工面对市场竞争,积极应对,走“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健康轨道。二是要理顺幼儿园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要形成在党支部统一领导下,以职能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为主,其他部门和全园教师共同参与的管理工作新机制。三是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必须要有专项经费,来保证各项管理工作和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并且要定期对幼儿园管理人员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理论专项培训,合格者上岗。四是完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是强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依据国家法律和教育行政机关的有关规定,在广泛借鉴先进园所经验,发动全园职工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幼儿园各个管理层面的规章制度,如各类人员岗位职责、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及奖惩办法,以及幼儿园学习、教研、教学、保育、卫生、安全及资产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对违反制度的人和事,坚持制度面前个人平等,决不姑息迁就,为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健康运行提供保障。五是处理好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关系,促进幼儿园内部管理的有序化。幼儿园管理可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幼儿园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各个物资供应部门和维修部门;第二,广大家长;第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它幼儿园的信息传导;第四,各种社会教育机构及教育基地。这四个方面属于幼儿园外部管理的范围。现行幼儿园管理一般偏重于内部管理而忽略了外部管理,影响了与外部的协调关系。一个幼儿园要形成它的有效管理,必须注意利用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力量,对外关系的协调将有利于促进内部管理的有序化。具体表现在:一是与各个物资供应和维修部门关系处理得好,可使幼儿园后勤管理处于良好的物质基础上,以保证幼儿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不仅加强幼儿园与社会的联系,而且依靠广大家长对幼儿园教养质量的提高产生“正强化”效应。三是可利用社会各种机构和部门,通过参观访问、表演等,扩大幼儿眼界,增长幼儿知识,对幼儿来说,幼儿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王国”,他们必须通过多种社会接触来增长知识,如公园、影剧院、自然风景区等,都是幼儿接触社会、增长知识的好场所。甚至某些与幼儿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工厂,如食品工厂、糖果厂等,让他们参观一些简单的生产过程,了解一些生产现象,也有利于幼儿知识的增长。幼儿园管理协调好与外部的关系,是幼儿园管理科学化、有效化的必要途径。在对外关系方面,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变临时性为经常性,变随意性为有意性。要经常注意与协作单位保持联系;不要被动地等待人家的支持和帮助,不是偶然与人家发生联系。这样,在对外关系方而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幼儿园与社会的联系。任何社会的活动都是由人来进行的,在幼儿园的工作中,离开了教师及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就搞不好工作。只有按照教师的具体情况,给以不同的工作目标要求,发挥她们的长处,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实现管理的目标。同时,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给教师以轻松的民主环境,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由简单的“凝力”转向“凝心”,从而提高幼教教师队伍的水平,开创幼教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把我们的幼教事业推向前进!

行政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范本篇六

【内容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成为幼儿园管理者思考的问题。当前,幼儿园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少数幼儿园园长素质偏低,管理水平不高,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未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因此,需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本文从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当前幼儿园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以及加强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主要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幼儿园管理是指幼儿园管理人员遵循一定的教育方针和保教工作规律,动用科学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将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各种要素合理组织起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优质高效地实现国家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完成幼儿园工作任务所进行的各种职能活动。

人是管理系统的第一要素,是任何社会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决定力量。因此,一切管理都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工作效率。进入21世纪后,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成为世界趋势。新形势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已成为每一位幼儿园管理者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围绕当前幼儿园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如何卓有成效地提高幼儿园管理科学化水平进行了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幼儿园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就是为了达到国家和社会的预定日标,按照一定的科学原理和方法,采取有效手段(机构、法规、制度、信息),对各种因素(人、财、物、事、时间、信息,)实行最佳结合(计划、组织、检查、总结)的全过程,以收到最大功效。

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是新时期幼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国策。可持续发展是世界性课题,它要求教育也要立足国情,提高质量与效益。这也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幼儿园现有资源效用,是幼儿园管理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有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才能避免资源的浪费,更好地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频率,更好地推动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办园效益,促进幼儿园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

管理者通过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健全管理体制,将有利于扩大和拓宽幼儿园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提升幼儿园教育水平。在日常的管理中,管理者经常听取不同层面的意见,发挥团小组、工会等组织的作用,实行园务公开制度,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幼儿园的工作任务,园内的热点、难点问题都让大家共同讨论,形成认同感、归属感,鼓励大家共同参与园内的管理工作,树立一切为了孩子的敬业精神,增强“园荣我荣,园劣我耻”的主人翁意识。

二、当前幼儿园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幼儿园的发展既是令人鼓舞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一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仍对幼儿园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少数幼儿园园长的素质偏低,管理观念、管理理念滞后。

一是一些园长不具备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和任职资格。二是市场经济意识不强,自主办园意识不强,没有将市场理念引入办园机制。不注重幼儿园与社区、家长的沟通。片面强调专业教师的作用,忽视社区和家长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

(二)绩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现行幼儿园管理仍以奖惩性评价为主。幼儿园教师的每项工作都有严格的考检标准,评价制度过细、过于量化、过于机械,评价标准缺乏可操作性,评价方法、手段不健全,而且经常与晋升、奖金等奖惩性措施挂钩。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制度,给幼儿园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管理体制、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僵化、落后的管理制度严重地束缚了教职工积极性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人事制度上,园长无权决定教职工的聘任和任免;在工资分配制度上,仍然存在“大锅饭”现象,不能把工作成绩与报酬相结合,难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出现以上主要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一是部分幼儿园管理者受传统管理理念影响,没有把市场经济理念、管理手段引入办园机制。二是不少幼儿园由于长期依赖上级主管部门办园,缺乏自主办园的思想,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与竞争能力,限制了幼儿园的进一步发展。三是管理体制无法理顺,管理模式僵化。目前,尽管实行了园长负责制,但人事权、财务管理权并未真正下放,园长的工作受到制约和限制,使园长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发挥。

三、加强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主要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我认为,幼儿园管理者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管理人、财、物、时间与空间的活动来完成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才能达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财尽其力,不断推动幼儿教育发展的目的。

(一)加强学习,更新思想观念,不断提升幼儿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幼儿园管理者,必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进一步更新观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必须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取得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和任职资格。另一方面,要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更新知识培训,不断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水平。二是要将市场理念引入办园机制。在管理中,对工作能力强、水平高、创新意识浓的教师,除了让她们担当全园示范班的工作任务外,还让她们承担一些示范观摩活动,并提出科研任务的要求,让其挑重担。对于工作能力较强、工作水平较高的教师,我们让她们参加园级公开活动,并进行某方面的教学研究的任务,给以次重的担子。对工作能力、工作水平一般的教师,要求她们带好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并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给以较轻的担子。虽然每个教师都是不同的,但是,只要知人善用,发挥得当,每个人都会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的能量与工作相符,达到人尽其才的效应。

(二)建立完善的科学绩效评价制度。

针对绩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我认为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完善:一是要建立物质型的激励机制。物质条件是人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当今,人们更把物质的获得看作自身价值体现的标准之一。因此,适当的物质奖励必不可少,要制订教师考核工作细则,特别是对那些成绩显著,贡献大的教师更应加大奖励力度。根据教师的工作情况,确立公平合理的奖金分配方案,建立完善激励制度,奖勤罚懒。同时,还必须设立了各项成果奖,如,设立级骨干教师奖,积极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幼儿园管理者还要注意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如设立健身房、教工活动室、图书室,改善办公条件,组织教师旅游,安排家属联欢活动等等,使教师们以园为荣,工作更上一层楼。二是必须建立精神激励机制。精神动力可以使人们满足心理上的需要,有了精神支柱,才能增进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精神动力支配着人的意志,使人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精神动力最关键的是教师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为此,必须注重抓好青年教师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她们学习师德风范,聆听名师事迹报告,举办演讲比赛,谈人生、谈理想。经常组织团员青年外出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同时,组织教师学习当前国际及国内政治教育形势的报告,明确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以爱国热情作为精神支柱。

(三)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教职工的最大潜能。

幼儿园教师能动性、创造潜能的发挥程度,最终取决于管理者给予其多大的空间、余地。

首先,必须建立科学管理模式。幼儿园的所有教师个体都具有管理他人、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一种状态。科学用人是幼儿园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在用人方面,除坚持不拘一格、知人善任、任人为贤、人尽其才等策略外,还包括注意人的优势互补性等。每个人的能力、知识、水平都是不同的,利用个人的优势,去弥补个人或组织以及他人的不足。实行优化组合,实现“1+12”,即: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的目的,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如采用性格互补的组合,避免了因个人性格问题而引发的某些矛盾的出现,同时也有利于对本班幼儿情感的培养;采年龄互补的组合,使老教师带年轻教师,弥补了年轻教师经验的不足,又以年轻教师学习工作的热情和冲劲影响老教师;采用了不同专业的知识结构互补的组合等等;采用优势互补的组合,避免各班级幼儿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教育孩子的不均衡性。只有安排合理得当,教师间工作才会配合默契,反之则会相互设防,不能形成合力,从而阻碍了每个人能力的正常发挥。

在幼儿园内每一个班级教育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来具体完成的,组合恰当与否,将会对教育工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在安排配班时,必须对教师性格、能力、学识、兴趣、专长等进行具体分析,在配班中既考虑到互补,又考虑到兴趣志趣的相投,将性格内向与外向,慢性子与急性子、能力较强与能力较弱、善于交谈与不善于交谈的教师配在一起;将志趣相同的,有一定特长的教师安排在一起,有利于形成班级特色,对于能力过强的教师与能力过弱的、相互计较或志趣不同的教师则不能安排一起,否则,可能会对以后的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还要考虑年级组之间、班级之间的相互平衡。每个年级组总要考虑一、二个班起示范榜样作用。对于进取心不够强的教师,则分散到各组,让她与进取心强、工作努力的教师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改变原状的目的。只有合理组合,达到结构的.优化,才能发挥出1+12的能量。

其次,必须推行动态管理。幼儿园管理者在建立和健全一系列必要的规章制度约束规范的基础上,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深入教学第一线,把具体的教育过程决策权下放给教师,与教师共同商议教学进展,参与制定教育计划和设计教学活动,共同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困难,适时为教师提供恰当的指引、支持和服务。教师们有了广阔的自主空间,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完全激发起来,在实践中使教师和管理者不断地成长。

一是要允许教师结合本班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自主调整班级课程安排,这既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又可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并且使课程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如教学活动的确定,对本园课程的随机调整等等。

二是创新教研活动组织形式。在教研活动中,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园长讲,教师听的方式,而是根据教师所需确定教研主题,由教师自愿报名、主持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内容百花齐放,从而扩展了教师们的教研内容,提高了教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各领域发展情况的能力。改变了家长被动的听,家长会质量降低,家长的教育观念得不到及时转变的状况。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必须要将这一权力下放给每个班级,让教师们尝试自己不同的方法。当然,“放权”、“放手”、“放心”要有一个合适的“度”,不是管理者撒手不管,而是要注意少一些管理约束,多一些支持,协调与服务,多一些发自内心情感与鼓励,使教师们有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增强教师们的主人翁意识。

三是要加强人际关系的建设。感情投入是建立领导与教师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重视人际关系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系统论整体性观点表明,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如果人们情感统一,合力向前就会发挥部分功能之和难以达到的效果。幼儿园不同于中小学,幼儿教师年轻活泼,早晚在园时间长,顶岗任务重,又由于年龄与心理因素影响,她们往往容易感情用事,更易于细微处察真情。

因此,幼儿园管理者首先要细心体察教师们的心理需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心理医生。如经常性的谈话,适时组织一些娱乐性的活动,过问和解决教师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有时管理者的一句简单的问候或一次诚挚的拜访,都会换得教师员工的真诚信赖,消除其间的“代沟”和隔阂。如,有的幼儿园每逢教职员工生日,都送上一个生日寿糕或礼品,以示祝贺。礼物虽轻,却包含着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并孕育了不负所望,努力工作的精神力量。同时,还要积极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一个单位人际关系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人际关系环境。

行政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范本篇七

行政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都是高校管理的重中之重。

高校行政管理的实效性将直接取决于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实力。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作为行政管理的执行主体,唯有正视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致力于多措并举,强化行政管理队伍质量才能有效保证高校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进而推动高校行政管理走上标准化之路。

高校行政管理定位于辅助高校对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近些年来,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除了高校教学实践的大力改革之外,高校管理实践的改革也成为教育界所广泛关注与研究的重点。

长期以来,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始终保持着较为粗放的管理模式,这不利于管理质量的提升。

随着相关领域理论与实践研究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校行政管理相关诸多创新理论进入高校管理视野当中,理念与文化要素的整体融合,将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的提升举措列为重点。

然而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效能直接受行政管理队伍的主导,一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低下,导致整个行政管理队伍的力量弱化,高校行政管理实践的改革力度也就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疲软,执行力难以到位,抑制了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因此,要想进一步助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必要强化行政管理工作基础,提高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质量。

一、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基本素养。

高校行政管理是当前高校管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的目的即在于基于高校不同专业学科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作用于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各个专业的纵深发展均为高校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唯有强化高校行政管理,才能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基。

随着高校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在社会建设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逐渐凸显出一些问题,致使高校各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现代化理念的缺失以及定位不明确等方面[1]。

而深究当前主要问题存在的根源,即在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综合素质不足,主要表现在认识及理念上的误区,直接干扰着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的提升。

在各项管理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工作者过多地凭借着自身的指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统一安排,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在学习活动中处于难以逆转的被动地位,对各类活动的接受更局限于课堂当中和教材之内,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难起到有效作用。

另外,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的理念过多停留在“管理”层面,而完全忽视了管理的“育人”核心,所有管理活动的开展并不能充分发挥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弱化了高校行政管理的实际价值[2]。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对高校行政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只有明确高校行政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才能保证管理队伍质量建设的有效性。

首先,行政管理者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

思想政治修养作为人的核心因素,对于高校行政管理者的意识与行为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唯有强化党性政治觉悟,才能有力担起“管理育人”的重要使命;其次,无论在何岗位,都需要以良好的业务素质作为前提。

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来说,不仅需要了解各类政策,更需要将业务素质范围延伸至系统教育理论、行政管理规律、现代化办公模式等领域,并以此构建现代化管理理念,深化行政管理研究,以更好地适应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第三,要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与正派作风[3]。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以与人交往为主,因此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并且行政管理为高校管理的核心环节,只有贯彻全心服务于师生的管理理念,才能确保行政管理的实效性。

可见,推动高校行政管理的有效改革意义重大,但前提是要有效提高高校行政管理队伍质量。

(一)在高校教职工管理过程中普及精细化管理理念。

精细化管理是伴随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而生成的全新的管理理念,最初形态源于现代企业管理。

时至今日,高校管理的复杂性与难度不断上升,由此呈现出了一定的混乱态势,为精细化管理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融入提供了特定的必要性。

纵观当前各机构对于精细化管理的实践应用,均需要以强化内部员工的精细化意识作为前提。

高校精细化行政管理模式的构建亦有必要顺势而为,切实在高校教职工管理过程中全面普及精细化理念[4]。

对此,本文认为可采用多种方式对教职工的精细化观念意识进行培养,包括专家指导、专业培训、专题讲座和参观学习等形式。

唯有保证对教职工精细化观念培养的实效性,才能为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为高校发展的稳步推进以及学生的自我成长和高质量教育的开展提供稳定而强大的动力。

(二)强化行政管理者细节意识,划清职责权限。

高校行政管理需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明确行政管理目标,实现岗位职责分配制度,强化个人责任,也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个人教学任务。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研究需要遵循高校管理的实际规律,针对行政管理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实现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应该在稳定和谐的行政管理环境中,为有秩序的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支持,还应当不断适应社会教育人才需要,进行教育管理改革。

通过多种教师培训管理方法来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完善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组织结构,将教学管理落到实处。

在教学管理改革的过程中,还应该对教学质量控制和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加以重视,设置职能明确的教学管理岗位。

(三)推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流程的规范化转型。

高校行政管理应该遵循规范管理准则,规范管理也是系统化管理的基础。

通过规范和规则化控制和管理,才能提升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规范意识,自觉规范自身教学管理行为,严格要求自己。

管理活动的实践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合作,教学管理中,教师和学生是需要重视和关注的两个重要主体。

针对教师应该完善教师管理工作流程和制度,对于学生的管理应该加大监督力度,自觉引导学生行为,通过规范化的考评规范则,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管理平台和师生发展环境[5]。

让高校教职工能够在平等和公开的管理氛围中学习进步。

因此,提升规则管理意识,制定科学的管理流程,发挥制度保障作用,不断增加考核监督力度实为必要举措,有利于对高校行政管理者提供严格的约束。

(四)借科技的融入助力高校行政管理实践。

一直以来,科学技术始终被放在“第一生产力”的位置,我国社会经济至于当下的发展态势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也有赖于社会经济的全速发展和显著提升。

在当前的新时期,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将信息化技术逐渐覆盖到了各个行业领域,互联网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其要求,决定了信息化和数据化应用的实际价值,而信息化和数据化又来源于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此技术应用于管理中的重要优势便体现在高校管理的各项决策与工作协调,这一优势也推动了高校管理效率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能够借信息化应用减轻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强度,从而促进高校行政管理者工作效率的提高。

因此高校精细化行政管理模式的构建需要进一步扩大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力度,切实发挥出科学技术的应用价值。

(五)创设良好的高校行政管理氛围。

高校行政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实践,单方面的管理势必会抑制实际的管理效果,也会影响到行政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

行政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范本篇八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叫殷竹茹,是xxxx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政府信息公开视角下的阳光政府建设研究》,论文是在汪雷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信息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发展态势越来越猛,传统的工业文明将逐步被信息文明所取代。在我国,绝大部分信息都由政府部门所掌握,据统计,政府掌握着约80%的社会信息。由此可见,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势在必行。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自十二大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和社会保障公民政党的自由和权利开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公民权利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由此,政府作为最大的社会信息的产生者和掌握者,就有必要通过主动及依申请的方式,将政府信息与公民共享,实行政府信息公开,这样才能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得到保障,公民才能知道政府在做什么、是怎样做的、做的效果如何,如此一来,公民才能真正地参政议政,才能对政府监督到位。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目标,这不仅使各级政府越来越注重打造阳光政府,学界也加强了对阳光政府的建设研究。联系政府信息公开与建设阳光政府,不难感觉得出,这两者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大体说来,阳光政府建设离不开政府信息公幵,政府信息公幵有利于切实保障公民知情权,让公民将其监督职能发挥到实处,权力才会有所约束,政府才会变得阳光。

近些年,学术界对于政府信息公开和阳光政府的研究十分活跃,不仅引起了不同学科,如行政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而且这对政府信息公开和阳光政府的学术著作及研究论文等也如雨后春第一般不断涌现。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国的阳光政府建设却屡屡碰壁,公民的知情权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参政议政无法落到实处,权力滥用现象依然屡禁不止,官员腐败也依旧娼厥。有鉴于此,本文认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切实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有利于不断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这刚好契合了阳光政府的内在理念。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政府信息公开对于建设阳光政府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阳光政府建设路径尚不明晰的情况下,应该以也只能以政府信息公幵为切入点,将政府信息公开作为推进阳光政府建设的突破口和重要路径。当前,在我国政府治理模式转型的背景下,以政府信息公开为突破口,通过健全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为公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如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提供切实保障,从而实现政民互动和协作,这对阳光政府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信息公开作为建设阳光政府的突破口和重要路径,巳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关注,其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本文以政府信息公开为视角,探究我国阳光政府建设的可行之处。

本文的框架是这样架构的: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这章分别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框架、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可行性以及文章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介绍了政府信息公开与阳光政府的理论框架。先分别介绍政府信息公开、阳光政府的相关概念,然后论述政府信息公开、阳光政府的理论依据,包括:人民政府理论、知情权理论及治理理论,最后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幵和阳光政府的内在契合之处,如政府信息公开不仅契合了透明行政、服务行政、民主行政还与保障公民权利以及政府的合法性、公信力等相契合。

第三章主要分析国外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主要选取两个国家,即美国和马来西亚,以它们为例进行说明。美国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是最具代表性、信息公开机制是最为完善的国家,它的许多做法和经验都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而马来西亚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则让其本国民众及其他国家不敢苟同,特别是马来西亚政府对马航事件的处理更是暴露了其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诸多不足,这也给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幵工作敲响警钟,提醒中国政府引以为戒。

第四章分析了我国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幵,打造阳光政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当前我国的透明行政、防腐治腐、公民参与等都还不够成熟与完善,须通过强化政府信息公开来加以改善。可能性包括:我国政府信息公幵基本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得以扩宽;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为我国提供了经验教训。以上这些都为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幵的扩大、阳光政府的建设创造了巨大的可能性。

第五章以安徽省政府信息公幵为例,探析了我国阳光政府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客观来说,我国政府在信息公幵方面的问题主要有:公开的信息范围有限且信息的实用性低;公众参与申请公开的热情不高;《条例》与当下的相关法律条文存在冲突。深入探究后不难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不足而公民的权利意识又十分淡薄;行政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相关法律由于制定年份较早,部分条文已经过时,须加以修改。

第六章是关于强化政府信息公开以推进阳光政府建设的一些对策建议。首先,应从加强法律建设、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完善监督评议机制等方面健全政府信息公开体系;其次,须从加快信息公开立法、完善保密审查制度、修正相关法律等方面强化依法行政;最后,要从培养及提升公民权利意识、保障公民知情权、提倡公民会话及鼓励公民参与方面入手,使我国的公民社会不断发展壮大。

结语部分先是介绍了文章的行文思路,然后简要介绍了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最后指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和系统开发,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系统功能并不完备,有待改进。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

谢谢!

行政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范本篇九

本文主要是通过借鉴相关文献和资料来具体分析我国经济政策的含义、特点、重要性、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及作用等,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国的经济政策,其对于促进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如今,经济政策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通过对我国经济政策的不断研究和探讨,对于我国未来的国家建设也至关重要。经济政策是整个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实行准则,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政策实施中,其优势有很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的进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开始对经济政策在实施方面有了更高的重视。

1经济政策的概述。

1.1经济政策的含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形成了全新的经济体制,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将市场作为无形的手,放置于主导地位,同时政府也通过一些经济政策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当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需要通过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的经济政策等来达到国民经济总量不断上升的要求。我国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有效帮助国家进行经济调控、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等。

1.2我国经济政策的种类。

经济政策是国家和政府为了确保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收支平衡的一种措施,其实施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和弹性。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会常常出现变动,而相应的经济政策也要做出调整,国家和政府所指定的经济政策也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此,在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时,还需根据社会发展战略、方针,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等来严格规划产业布局,制定出适合的经济政策[1].我国经济政策的种类有很多,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与信贷综合平衡政策等。各种不同的经济政策可以有效控制货币的发行、通货膨胀及防止通货膨胀的产生。

2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及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2.1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需求的平衡。经济政策是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对策之一,为了能实现相应的经济发展目标,将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当所有商品的价格有了普遍的增加时,这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也无法了解到金融资产的实际价格,这时候需就要采取经济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经济政策对于社会的供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2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对于市场经济的管理开始转向了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是由国家来调控市场,市场来引导企业。通过这种形式的调控与管理能有效保持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从而进一步引导国家经济健康的发展。

经济政策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也是整个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实行准则,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促使整个市场经济的过程得以正常、稳定的运行,因此,加强对经济政策是非要有必要且非常重要。在我国现代化社会的经济建设过程中,提高我国整个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了解和懂得经济政策的重要性,提高我国整个市场经济也是提升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全面建设的基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2].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中能有效提升整个市场的运行效率,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的进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经济政策在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3.1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已初见成效,有了一定的发展。财政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规划方针,是经济政策中较为重要的一大政策。一般来说,财政政策能够体现出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帮助国家进行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能有效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结构、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

我国的财政政策主要分为紧缩性财政政策、膨胀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不同的社会需求中,所需采用的财政政策也不一样。当市场的需求不足时,则需要应用膨胀性财政政策进行调节。膨胀性财政政策可以有效扩大财政支出、扩大社会的总需求,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当一个国家生产过剩时,可以通过高赤字等膨胀性财政政策进行调节,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内的总需求。对于社会的总供给不足时,可以减少财政赤字,增加税收、提高税率等途径来降低社会的总需求。比如,我国在80、90年代时,一度的物价上涨使得我国国内的经济过热,于是我国颁布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对于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国家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补贴、减少国券发行和扩大税收、提高税率的方式来抑制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松紧政策共同结合使用的方式来让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达到均衡的效果,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朝向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方向发展。

重要的作用。为了能有效实现财政政策的目标,政府也需根据社会经济的运作情况采取适合的财政政策,从而促使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的目的。

3.2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国家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宏观经济一种方式,主要是通过相关渠道来控制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均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量。当社会的总需求过大或者过小时,需要国家减少货币或者增加货币的方式来确保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可以说,货币政策对于国家的总供给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是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增长。如果国家的总需求过高,则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的方式进行调节,反之,则相反。

货币政策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价格的变动可以有效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效果总效益的提升。由于价格会随着产品的供求而出现变动,价格的上升利润也自然上升,企业可以从银行确定相应的资金,进而有利于实现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的体制下,价格是对商品价值的评价,价格出现变动可以将社会资源更加合理的分配,但是,当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不断上涨时,这就说明出现了通贷膨胀,这时候反通贷膨胀就成为了主要政策。

与财政政策相同的是,货币政策也是为了达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作用于货币和物价的稳定上。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会通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种政策工具来实现目标。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对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政策,目前,在我国也已看到了初步的成效。

4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有着较好的发展,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经济政策展现出了它的优势和成效,它也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对于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上有了更高的重视。我国还需进一步加强对经济政策的研究和管理,对于出现的任何问题及时解决,未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以上就是笔者对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1]曹培英.关于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5).[2]成晓光.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行政管理的思考[j].经济教育学报,2012(5).[3]张荃香.试析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机制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篇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宁波市技术标准战略实施以来的成绩回顾,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加强宣传、加大研发投入、培养标准化人才的途径进一步推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论文关键词:技术标准,实施成效,存在问题,对策。

一、宁波市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必要性1、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宁波的重要技术基础宁波市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根本目标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创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已经成为创新竞争的全球战略基本模式。高水平的技术标准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技术基础。标准的本质是核心关键技术,没有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就不能制定出先进的技术标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就不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另外标准也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平台,一项技术创新成果产生后,只有被社会采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带来经济效益。

2、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推进宁波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经济转型是指提高经济运行的素质和效益,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升级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标准化工作对经济转型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由于企业工艺流程落后的问题,我们有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订时明显低于国际水平。标准水平偏低,即使产品合格,也是低档次的产品,产品附加值很低。通过实施标准战略,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标准,开展标准研制,及时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联盟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并加以推广实施,同时强化企业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使其成为制定标准、实施标准的主力军,促进以标准为纽带,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配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宁波经济转型升级。

手段。随着全球化竞争愈趋激烈,许多企业致力于把自己的知识变成主流的知识,并想尽办法使自己的技术体系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效益最大化。其中首选就是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使自己的专利技术成为产业的主流标准、唯一标准乃至持续标准进而获得垄断价值、主导产业发展。专利加上技术标准颁布后的开放性和使用的强制性,将会构成先进应用技术的制高点,为企业带来效益,因而技术标准又逐渐成为专利技术所追求的最高形式。宁波工业经济以超万亿元的总量规模跻身于全国工业大市之列,但就目前我市的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而言,大量工业企业还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价值链低端环节过于庞大,对资源环境依赖性过强,企业的粗放式发展已无法长期维系。因此需要通过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

二、宁波市标准化战略建设成效1、企业标准化应用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意识日益增强,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全市有154家企业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共有423个产品和133个产品分别获得了采用国际标准证书和标志证书,行业龙头企业采用国际标准达80%以上。2008年新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09家,行业龙头企业采标率达80%。2009年新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80家,新增采标产品90个,市重点产业主要工业代表产品采标率达到80%,行业龙头企业采标率达85%。2010年,宁波市新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52家。

家,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6家,标准化工作组(wc)8家。

2009年共有51家企业主持、参与88项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累计达到475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龙头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比率达39%。截止2010年底有6家企业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18家企业获得“浙江省标准创新企业”。宁波九龙紧固件制造有公司主持起草的《统一螺纹基本尺寸》为宁波市首例主持国际标准起草项目。

3、块状经济联盟标准工作逐渐推进宁波目前已实施21个省和市块状经济标准提升项目中多数制定和实施了行业协会联盟标准,带动整个区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提升。目前已有6家行业协会组织制定施行了8项联盟标准,具体包括饮水机内胆联盟标准、气动元件联盟标准(包括气阀联盟标准、气缸联盟标准2项)、化工类文具联盟标准、金属类文具联盟标准、蔺草质量诚信联盟标准、象山针织服装区域名牌联盟标准、奉化厨用金属制品联盟标准等。

4、服务业和农业标准化建设起头并进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建设稳步发展。宁波市目前已全面启动服务业标准化建设项目,先期9个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中包含1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4个全省第一批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全市颁布、实施服务地方标准规范54项,涉及旅游饭店、社区服务、文体教育、安全防范、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

员会,为全市农、林、牧、渔产业实质性推进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累计颁布农业地方标准(规范)274项,经过两次清理保留189项,初步建成了与国家、行业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

5、技术标准服务与支持能力不断提升成立了国家标准馆宁波分馆,馆藏有60多个国家、70多个国际与区域性标准化组织和我国各类标准信息数据70余万项,技术标准资源初步满足企业开展标准化活动需求。推进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宁波市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工作平台实现实时预警,已累计公布6000多条tbt通报和发出200多条预警。

6、标准工作的激励机制基本建立2007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若干意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技术标准的奖励和推进工作。其中,对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二、三等奖的项目,市政府分别一次性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或主持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的每项给予20万的奖励;对承担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秘书处工作的企事业单位给予20万元奖励。对在推进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和取得显著成效的市级专业行业协会以及技术标准中介服务机构给予一定奖励。2010年又下发了《关于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10)80号,提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900万用于标准化战略的奖励和推进工作。这些激励政策的实施发挥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标准创新实力不强。由于对标准化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取得应有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企业的标准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的创新技术成果难以在国家乃至国际标准中得到有效反映。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难以形成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应对和防范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手段和能力还远不能满足我市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和多元化的要求。

到目前为止,宁波市共承担2个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秘书处工作,全省共49个,占全省的4%。主导国际标准制订的更是屈指可数。全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0个中宁波只有1个秘书处承担单位(浙江省水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9年主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订的数量88个,但以标准第一起草单位参加标准起草的数量较少。在浙江省标准创新型企业评选中,宁波企业累计有18家获得殊荣,但只占全省获奖企业的7%,在数量上落后于杭州、温州、嘉兴等地。

2、采用国际标准企业比例偏低、区域分布不均。宁波市11个县市区截止到2009年共计有7195家企业实施国际主要标准认证。且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慈溪、余姚、鄞州和北仑企业采用国际主要标准较多,其他区域发展较慢。宁波市中小企业数量多,企业标准化技术基础薄弱,标准体系不健全,在管理上还处于家族式的经验管理为主,忽略标准化工作在生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型城市、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及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技术支撑作用还不明显。宁波市的企业、行业协会、科研单位等组织之间尚未建立健全的工作协调组织、信息网络、预警体系、反馈系统、评议机制,以及相配套的信息库、数据库和专家库。这使得他们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分析、评议能力有所欠缺。仅2010年上半年宁波出口产品中有61例被国外通报不合格,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1.22%,其中生产地为宁波的有38例。被通报不合格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产品安全性不够、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纺织品阻燃性能低等。

主要原因分析1、全社会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意识有待提高自标准化战略实施以来,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热情有所提高,但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从整体上看,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程度仍然有待提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行业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对技术标准在行业上的引领作用和超前意识不强,仍然满足于企业的简单营销管理,极大的影响了企业产品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很多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识不强,对实施技术标准研制的投入相对较少,企业内部没有专业的部门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监督、指导该项工作,没有真正的意识到占领技术标准制高点的重要性。

219人年,占全省5.4%。由于科技投入产出的滞后性,必将影响将来几年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影响技术标准竞争力。技术标准竞争的前提是自主创新的技术,如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即使能在暂时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也很难保持永久,它将很快被市场竞争产生的新的技术标准所取代。因此研发投入的低下将严重影响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及其作用的发挥。

3、标准化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标准化发展的瓶颈标准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市技术标准战略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普遍缺乏标准化人才,特别是既懂技术又精通标准化基础知识的专业人才。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统计,如果按照每个产值达500万的企业需配备1名标准化人员的话,我国目前尚缺32万。另据省质量监督局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401家企业中,共有参与标准化工作人员3610人,平均每家企业9人。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1497人,占41.5%,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更少,仅占4.9%。企业标准化人员严重缺失,无法设立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机构,致使企业难以及时准确收集、了解和分析相关技术标准信息,影响企业的标准战略的实施。

四、进一步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对策技术标准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以标准化战略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城市经济,引领区域发展,是提高我市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必要途径。因此,要进一步深入实施标准战略。

量、管理水平,适应国内、国际竞争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标准,进一步完善企业技术标准化实施考评体系、奖励体系。同时加强与重点企业的联系,掌握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动态。

2、强化企业标准战略主体意识,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和引导全市企业积极参与或主导各级标准的研制,鼓励、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标准研究中心,逐步形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标准化组织和团体。按照“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的模式,促进自主创新与技术标准的融合,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产业制高点,取得竞争优势。

3、建立国际技术标准数据库,建立预警机制,推进信息化。建立国际技术标准库,及时掌握国际技术标准的新动态。要完善相应的信息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保障,是企业能够迅速准确的对国际、国内技术标准查询、信息反馈。应该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研究国际标准体系,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及时标准状况。加强国际先进标准的研究与采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标准化组织运营管理经验,发挥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在标准竞争中的优势,为区域产业的标准水平提升树立标杆;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有效采用的比对研究,缩小我市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点,建议由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出面搭建关于标准化的交流平台,以拥有较强r&d实力和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的企业为核心,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共同创建技术标准并依靠技术标准运作的内在要求,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从而推动产业集群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5、加强全市的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借鉴上海、深圳等地的做法,可以尝试设立标准化工程师制度,同时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开设标准化类课程,实施标准化人才培养计划。另外政府也可以专门出资对企业的标准化人才进行培训和培养,尽快形成一支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相适应的标准化专业队伍,以适应当前形势和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管理体制改革稳定运行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一、行政管理基本概念分析“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在我国和其他国家,其使用范围都是很广泛。无论是政府对社会事务管理,还是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管理,都被叫做行政管理。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学科专有概念,我国理论界普遍把“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对社会事务管理活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一下三个方面:

首先,行政管理实质是国家权力运作过程。明确行政管理实质,可以把政府对社会事务管理活动同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管理活动明确区分开来,有助于人深刻地认识政府活动所具有特殊性,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行政管理实质及其规律性;其次,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管理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一种组织活动。明确国家行政活动管理属性,可以把行政管理同国家立法活动、司法活动区别开来,突显行政管理“执行”功能,这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其他管理活动中有益经验和作法,提高行政管理操作和技术水平;再次,行政管理活动主体和客体有着明确规定性。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原则1.精简原则。

交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种工作制度,提倡科学方法,以降低国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2.统一原则。

所谓统一,就是保持各级政府行政管理过程完整统一性。任何国家都只能有一个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权力下放,还是分级管理,都不能破坏国家行政管理完整统一性。遵循统一原则,首先是要坚持行政目标统一性,各级政府必须以共同总体行政目标为基础,进行目标同一行政管理。在目标统一前提下,分解政府职能,建立政府内部各层次和各部门,并依此明确它职、权、责及它之间关系,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是要坚持行政领导统一性,实行首长负责制,形成明确上下级行政领导关系,防止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现象,保证各个行政部门之间协调配合。

3.效能原则。

所谓效能,就是各级政府应具有迅速回应社会需要,高效率地实现行政目标能力。现代社会发展对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政府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是通过各个行政部门行政效率体现出来,而政府各级组织及所属部门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表现自身效能。因此,必须按整体效能原则组合各部门和各单位,做到组合紧凑、职责分明、运转自如、便于指挥,成为一个完整而严密有机整体。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1.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职能权限。

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权限缺乏明确法律规定,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事权不清,导致权限不明,职能交叉,既影响了行政效率,也损害了行政职能发挥。党十六大提出按照既有利于国家政权统一,又要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原则,依法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行政管理权限,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个新思路。依法明确规定中央与地方职责权限,包括中央政府专省权、地方政府专有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有权,使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有法可依。

2.继续推进机构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逐步实现行政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对分离,实行决策职能核心化和集中化。通过科学规范部门职能,按综合职能设置政府机构,将相同或者相近职能交由一个行政部门承担。同时要改革行政执行体制,建立综合执行机构,推行政府事务综合管理,将分散到部门行政权原则上收归同级人民政府。改革行政执法体制,设置精干、统一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

3.健全公务员制度。

心愿和呼声,得到了人民拥护,而广大群众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又支持了推行工作顺利进行。积极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于事业、支持人干成事业社会氛围。

4.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我国新世纪机构改革重点。根据十六大精神,政事分开必须以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和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为突破口,加快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步伐。要将承担部分行政管理职能或者行政执行职能事业单位,改组为行政执行机构。对承担政府交办任务、提供公共产品事业单位,实行宏观调控。对一般带有开发经营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逐年裁减财政拨款,逐步推向杜会。同时,要加快机关后勤保障体制改革步伐,把各部门所属经营性后勤服务机构推向市场,依法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参考文献:

[1]崔彦,吴成钢,代中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政法学刊,2004(2)。

李金波,《试论加入wot后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延边党校学报,2004(2)。

陈素江,《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换》,载《南方经济》,2000(10)。

陈东琪,《进一步转变政府经济职能若干设想》,载《经济纵横》,2001(12)。

篇四。

摘要:我国的行政运作系统变革是政治体系变革的关键内容,不但关联着国家机器中的统治制度、意识形态领域,而且其为我国生产力水平稳步提升发挥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功能。持续强化行政运作体系变革,即是构建我国特色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又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富裕社会的必要条件。几十年来,我国实行经济运行改革放宽政策取得了辉煌成就,现阶段其已成为我国持续进行多类改革的重要条件,且已经变成促进我国经济运行稳健、优势发展的外部驱动力。

关键词:行政运作;政治体系变革;改革难点;实施策略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针,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几十年来持续深入的政治运作体系变革征程中,由当今社会政治民主化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由对当今时代社会特色及将来发展趋势的观察预见中,坚持不懈、始终不渝的探求和认知政治体系变革的运行规律,摸索蕴含着其特色属性的先进的策略手段,对于精准选择变革目标,周密选择变革途径,大力促进改革的深入发展,均是属于不可或缺的内容。

进行。

2、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老百姓对社会化公益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持续提升,国民对其自身利益的重视程度不断增高,此和现实我国政府可以给予的公益化项目及社会化服务的条件构成一对尖锐的矛盾。当今时代,我国人民正值每人平均国民生产总值由一千美元上升至三千美元的递进上升阶段,在我国经济不断实现工业化的转型时期中,广大国民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需要持续强烈化,对国家政府服务功能的期盼额度亦持续加大。由于我们国家具备自身独特的具体国情、政情,华夏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差异明显、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现状没有希望在短期内完全改变。而且因为国家财力依然持续紧张,需要较长时间的经济增长过渡时期,我国政府可以给予的公共服务业务及公益服务产品,仅能够逐渐扩充和增强,教育事业、文教卫生、社会救助等多项公益事业的进步,亦仅可陆续型提升速度。此类现实局面,和广大百姓对社会的期盼和愿望相去甚远。

型的方法配合实施管理工作,推进法治化政府管理职能构建,整体推行依法施政。其三,应恪守经济运行规律,依照客观运行规律施政及运作。而实现此类所有任务,均要求经历一个相当的演变过程,应当持续提高变革的进程。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切入点现阶段,我国政府推行进一步加快行政机构运作机制变革,须以可持续性发展思维为行政工作引领,立足于整体推进我国小康型社会建设及建立和谐、民主的社会制度,以构建满足我国市场运行机制需求的社会化公益服务行政机制为工作目标,以国家行政机构职能变革为宗旨,以公益服务、协调、引导、配套型行政职能构建为工作抓手。协调型、公益服务型政府职能建设不单单是对当今政府公益型社会服务化职能及社会管控、平衡职能的强化和担当,更为关键的意义在于,具备公益性服务职能的政府机构是属于一类国家机构调控职能的理想化运行机制,是对我国市场运行状况下政府管理本质、政府职能作用和政府管理方式的一种实质性概括。2、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从中央到地方都进行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益探索,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达成共识。3、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化解社会矛盾与维护社会稳定的总抓手。4、建设服务型政府能够很好地解决政府管理中为谁服务、谁来服务、服务什么、怎样服务等关键问题,因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入了新的活力;每一阶段的改革,又都不是对上一阶段改革的重复和复制,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创新和飞跃,朝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迈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

[1]王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性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6(8).[2]高杰.针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进行的研究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6).篇五摘要:城市规划实施就是将预先协调好的行动纲领和确定的计划付诸行动,并最终得到实现。

城市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从理想的角度讲,城市规划实施包括了城市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所有建设性行为,或者说,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所有建设行为都应该成为城市规划实施的行为。

城市建设和发展是城市全社会的事业,即需要政府进行公共投资,也需要依靠社会商业性投资,公共部门在城市规划实施中担当着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规划实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判断和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识形态和专业实践经验各个范畴之间的关系”。

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都是城市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城市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无不与行政权利相联系。

二、城市规划实施目的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在于使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规划得到全面实施,从而实现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引导和控制作用,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及建设活动能够高效、有序、时序的进行。

城市规划的核心作用必须经过城市规划的实施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城市规划的制定目的在于规划能够得到实施,即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能够起到作用。

三、城市规划实施的作用城市规划实施得到首要作用就是使经过多方协调并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协调城市中的各项建设和发展活动之间的关系,提高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决策质量,推进城市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

城市始终处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城市功能和其物质设施之间总是处于动态调整过程中。

城市的功能和社会需求会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城市的物质性设施和空间结构组织之间不断的协调,这种协调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在空间和时序上有序安排城市各项物质性设施的建设,使城市的功能、各项物质性的建设在满足各自要求的基础上相互之间能够协调、相辅相成,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2)根据城市的公共利益,适时建设满足各类城市活动所需的公共设施,推进城市各项功能的不断优化。

3)适应城市社会的变迁,在满足不同人群个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需求的基础上达到相互之间的平衡,同事又不损还到城市的公共利益。

4)处理好城市物质性设施建设与保障城市安全、保护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等关系,全面改善城市和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规划实施的机制城市规划实施需要有一定的手段和作用力,即称为城市规划实施机制。

城市规划实施机制主要包括法律机制,行政机制,财政机制,经济机制和社会机制。

(1)城市规划实施的法律机制通过行政法律、法规的制定来为城市规划行政行为授权和提供实体性、程序性依据,从而为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经济、社会、环境的建全发展提供条件。

(2)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机制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机制就是城市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宪法、法律、法规的授权,运用权威性的行政手段,采取命令,指示,规定,计划,标准、许可等行政方式来实施城市规划。

(3)城市规划实施的财政机制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与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

这种分配关系与一般的经济活动所体现的关系不同,它是以社会和国家为主题,凭借政治、行政权力而进行的一种强制性分配。

因此可说财政是关于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的行政。

五、城市规划行政与立法授权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政府的一项职能,在现代国家中有不同的起因和不同的立法授权方式,但政府的城市规划行政权利来源与立法授权,这一点却是相同的。

在我国,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规划行政的立法授权也已基本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其他的有关行政法律赋予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执法方面的种种必要权利。

我国通过城乡规划法及其相关法规、配套法规的建设,使各级城市规划的行政主题获得了相应的授权,规划行政管理的原则、内容和程序也得到了明确,从而使城市规划行政实现了有法可依,城市规划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六、城市规划实施与公共政策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加以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是有别于市场自发行为的公共干预。

这中干预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由政府以公共的名义来实行某些特定政策。

从某种意义上讲,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制定和实施城市公共政策。

从实践的角度看,在城市发展和建设领域中,要有公共政策来干预市场的自发过程,以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

这种缺陷表现为:开发企业为了片面追逐利润和短期经济效益,对城市土地进行高强度的开发或开发地段和项目选择不当,损害公共利益;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破坏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城市风貌和特色等。

因此,城市规划的实施是为了贯彻既定的公共政策,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是城市空间资源等得以优化配置,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七、城市规划实施与其他公共行政行为的关系现代社会的结构奇迹复杂,需要政府管理的事物及其繁多。

政府为了有限的管理国家和社会,需要设立一定数量的工作部门,由各个工作部门来主管指定的事物。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政府众多行政主管部门中的一个,因此对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与其他政府公共行政行为的相互关系要有正确的认识,并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城市人民政府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根据法律的规划,地方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一个工作部门。

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权限和责任要高于部门行政的主体。

(2)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是平行的职能机构,各司其职,互不越权;城市规划与计划、土地、房产、环保、环卫、防疫、文化、水利、等絮叨方面的工作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需要相互衔接和配合,各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均是代表政府的行为,要体现行政统一的原则,就有这如下的要求。

1)各级主体所制定的行政法律规范的内容要相互协调衔接,不能相互抵触和冲突,不同主体制定的行政法律规划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遵守立法的内在等级程序。

2)各级各类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活动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及时沟通联系并且一旦行政行为成立后非进法定程序改变无论是管辖该事物的主体还是它的上级行政主体或下级行政主体及其他行政主体都要受其内容的约束,不得做出与之想抵触,或相互矛盾的另一行政行为。

篇六【内容提要】在如今行政管理实践追求以人为本理念的条件下,行政管理理论中出现的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推动行政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该文对建筑在实证主义认知论之上的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结构一功能主义方法的局限性进行检讨的同时,提出解释理论和批判理论对行政管理研究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吸收与借鉴,并共同促进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对完善行政管理者和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改进行政管理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

(criticalperspective),以及到后现代的视维发展变...

毕业论文最终稿。

毕业论文材料。

行政管理工作汇报。

行政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范本篇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娱乐的追求进一步提升,对国家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发挥部门职能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所拥有的国有资产,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也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和高水平的精神享受,同时又刺激着人们寻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进而需要国家公共事业部门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保证人类生活的幸福安康。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就是为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然而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发挥部门职能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所拥有的国有资产,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也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属于一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包括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它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其表现形式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流动资产、对外资产和其他资产等等。其中行政单位主要是指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民主党派;事业单位主要包括教科文卫事业单位、农林水利气象事业单位、社保交通事业单位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性,即利用资产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保证社会各种事业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非增值性,即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无偿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无偿使用和占有财政资金形式的国有资产;财政分配性主要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分配和国家及地方的财政预算、财政分配有着密切的关系。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隶属于各个单位部门的一种消耗性的资源,是为了保证国家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还具有部门占用性、消耗性和安全性等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也是国家财政职能的一种,通过制定各种管理制度,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保证国家各部门和各项社会活动的安全进行和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在现阶段实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影响着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国有资产配置方面,缺乏一个标准来公平合理分配国有资产。

资产配置是指根据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的规定,为行政事业单位配备资产的行为。现阶段,由于缺乏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标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分配不公的现象普遍存在,如办公用房、职工宿舍、公务车等资产的配备,里面存在着许多问题。资产配备的不公平导致有的部门资产剩余,有的部门资产紧张,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重政府的财务负担,也会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在国有资产的使用方面,存在着资产大量流失和浪费的现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和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

首先,在采购资产的环节,就存在着隐患。在采购资产的整个系统中,缺乏一个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来保证所购资产的合理性。此外,一些单位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决策失误、经验不足,甚或个人的自私自利观念作祟等因素,导致资产重构、滥购的现象发生,加剧资产的流逝现象。

其次,在资产的使用环节中,流失和浪费问题非常严重。由于一些资产所有单位的管理疏漏问题,使得单位资产丢失和损坏的现象常常发生,比如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车私用现象非常严重,还有一些单位对外出租的房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资产所有单位收不到租金,使得单位的财务负担日益加重。此外,国有资产的损坏赔偿制度不完善,加重了资产的隐性流失和浪费。

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中的流动资产的管理存在着许多漏洞,其中有大量的死账、坏账,以及大量逾期借款等,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这也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中的一个缺漏。

(三)在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在处理国有资产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相关规定,而是随意处置,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有些单位只凭领导个人意愿擅自处理部门资产,完全忽视单位财政部门的作用,无视资产处置的评估程序;更有甚者,一些单位随意转让、报废或者是捐赠,改变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有的甚至直接将国有资产转变为个人私有财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及其他相关工作。上文谈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前三个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国有资产管理中还会涉及到其他相关的部门和工作,这其中的疏漏和不合理问题也给国有资产的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造成国家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不利于单位工作的高效率开展,同时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改革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实行国家所有和地方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合理界定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的权力管理权限,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两者相辅相成,有效解决管理体系中的制度问题;此外,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实施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根据资产的管理成效,鼓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实施效率。

第二,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单位工作者的责任感,进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实用价值。在行政事业单位现有工作人员中,有些还保留着传统的管理观念,有些思想政治素质较低,不能够从集体价值理念出发思考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及时处理,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文化学习,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紧跟时代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产管理的网络动态化管理。现代社会是信息技术竞争的舞台,掌握大量的信息是取胜的关键因素。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改变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创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实现资产管理的动态化、信息化,增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公开性、公正性,缓解国有资产重置、滥用的现象,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第四,重视财政预算工作的作用,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资金都是由财政部门根据财政预算工作的效率,加强财政预算制度的管理,提高财政预算的准确性,是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一条有效途径,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重构。

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发挥各项国家能的载体,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有序健康进行,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有效开展的物质前提,是实现国家安定和平,人民幸福安康的充分前提。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国家财政管理,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有助于政府职能的发挥,有助于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3]崔国峰.大庆市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学术交流,2004。

行政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范本篇十一

行政办理学科的实践性、行政活动的杂乱性和行政办理教育练习经历,决议了事例教育在行政办理学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科学的安排事例教育环节,促进行政办理学教育方针的完成。

事例教育法是指“教师们以教育事例为根底,在讲堂中协助学生到达特定学习意图的一整套教育办法及技巧”,它通过安排学生评论剖析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提出处理问题的合理计划,使学生把握有关专业常识理论和实践技术。事例教育法最早能够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20世纪初就被应用于法学、医学以致工商办理教育领域,其办法和理论日趋发展,逐步成为一种系统规范的教育办法。20世纪60年代末,事例教育法被运用于行政办理学教育中,体现出行政办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显示杰出的教育作用。

一、行政办理学课程事例教育的必要性。

1、行政办理学学科性质的要求。

行政办理学是研讨政府依法办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涵盖了行政环境优化、行政安排构建、政府机构改革、人力资源办理、行政法治、行政监察、政府绩效办理、行政领导、政府职能改变、公共危机办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学科,行政办理教育的首要方针是使学生灵活运用行政常识解说和指导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深化了解和丰厚行政常识。对于行政办理教育而言,事例办法是经历学习的首要工具和办法。行政事例是根据教育需求,将某些行政办理活动按时刻次序客观记载下来,通过专业编排,供给学生考虑、剖析和决断的实例。因而,事例教育能够把行政办理的实际问题带入讲堂,揭露评论行政理论在办理实践中的适用性,探究战略理论框架变为实际问题的操作性步骤,既能强化行政理论的学习与研讨,又能立足于实在事例深化剖析实际问题,进而能够为学生供给更多的沟通时机,培育学生的行政才干。

2、行政办理实践活动的要求。

行政办理是政府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本身事务进行的办理活动。行政办理实践是一个杂乱的进程,多元的行政价值和多变的社会环境使得行政作业面临多重对立,不同的处理计划对社会对立的调解,经济发展的推动,行政效率的进步等方面发生了不同后果。在行政办理学课程中运用事例教育法,通过对行政事例的剖析与研讨,展现行政办理的经历或教训,为学生供给剖析办法、办理技巧和处理问题的体会,然后到达把握行政办理科学常识、了解行政办理真谛的意图。因而,在行政办理教育进程中,需求培育学生根据不同布景的事例规划出不同的处理计划的才干,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在杂乱多变的对立冲突和多维剖析挑选中的困难性和挑战性,为寻找完成方针的各种计划,并在结果预测和比较根底上,做出合理的决议计划。

3、国内外行政办理教育练习经历的要求。

20世纪30年代的开端,事例教育办法已逐步被应用到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和公务员练习课程。大批行政学专家、事例教师与从事行政办理作业的人员协作编写了广泛的行政事例,树立了行政事例库。大量的事例剖析练习为进步学生办理实践才干奠定了根底。如美国早在1948年由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撒拉克斯大学和康耐尔大学等组成了公共行政事例编写委员会。“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口号就是“为21世纪预备领导人”,为了提升肯尼迪政府学院学生的剖析才干和办理技术,事例教育成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施行教育的主要办法和手法。”事例教育法从20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在广大高等院校受到重视,也被广泛应用于行政学院的练习课程,丰厚了行政办理教育内容,进步了教育质量。行政事例教育办法的引进,是行政办理专业教育练习办法的重大变革,是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新式办理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

事例教育的安排施行进程决议着行政事例教育的成败,成功的事例教育是需求科学的安排教育进程和精心的规划教育情境的。

1、事例的精选与储备。

精心安排事例的挑选与编写作业,树立事例教材库。行政事例的精选与储备应该契合以下准则。

(1)典型性。行政事例必须是反映行政办理实践某些或某类情形的代表事例,其内涵具有普遍意义,事例材料能紧紧围绕行政办理教育内容所涉及的常识、理论、办法、观点,使学生通过事例剖析到达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作用。

(2)客观性。事例教育力图模仿一种实践的办理情景,让学生感同身受进行剖析决议计划,树立实在的实践感和寻求处理问题的计划,以培育学生处理实践问题才干。因而,行政事例应直接来源于行政实践活动,是实际行政情境的缩影。事例材料要实在可靠,情节合理、内容充沛、引证数据要科学精确。

(3)启示性。事例教育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实际问题或某一特定现实进行交互式探究的进程。行政事例要针对行政办理根本理论常识和实践问题规划和挑选,既要使行政办理根本理论常识通过事例规划表现为具有体会性的解读,又要使行政办理实践立异与理论有机契合,引发不同观点、考虑和争论。

2、事例的剖析与评论。

安排事例剖析与评论是事例教育中的重要形式和中心环节。事例剖析是严谨的调查、剖析、判断和决议计划的进程。在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精通事例材料,了解事例的布景常识,预测并把握学生或许提出的问题。

(2)事例考虑题的规划要有评论空间,营建多视角的考虑路径,意图在于启示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的多向思维才干得到最充沛的发挥。

(3)安排若干事例学习小组,小组事例剖析后,再以学习班级为单位集中进行事例评论。教师应做好评论的引导作业,防止学生剖析评论进程脱离主题,随意发挥;鼓舞学生运用所学常识等对事例进行不同层面的深度剖析和联络社会的.广度剖析。

(4)教师要善于启示学生的参加意识和技巧,对归纳性事例和杂乱性的事例要引导和鼓舞学生多角度考虑,创造相等调和的事例评论空气。

3、事例的讲析与点评。

事例的讲析与点评是事例精选和事例评论环节的必定延伸。事例讲析不是为了寻找“事例之解”,而是讲析发现问题、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办法和进程,然后使学生思维才干与决议计划才干得到练习和进步。事例点评要评判不同的事例结论,协助学生理清思路,指出他们在评论中各自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反思事例教育的内容和进程,完成常识、技术、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与进步。

三、行政办理学课程事例教育的若干问题。

1、事例选编的本土化问题。

事例质量的凹凸直接影响事例教育的作用。许多事例源于国外,因为行政环境的差异,国外的行政事例或许会对学生构成认知困惑,难以保证教育质量。而挑选国内行政事例则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利于学生认知事例所包含的原理,深化了解我国行政办理的现状。可是,许多国内事例来源于新闻报道,未通过专业编写,启示性和可读性较差,难以到达教育作用。行政事例的本土化问题,需求行政学家、授课教师和行政实践活动者共同参加处理。从教师的角度看,事例选编是一个不断堆集的进程,通过授课教师的再创作或再加工的重新编写,才干发生高质量的教育事例。不断更新和丰厚“事例群”,才干为教师施行事例教育奠定坚实的根底。

2、事例评论的技巧问题。

在事例教育中,学生的参加至关重要。我国传统文化发起中庸平和,不发起揭露质疑和挑战权威。大多数学生习惯于教师教育、学生听课和记录的教育形式,不习惯参加式评论的教育形式,导致部分学生在事例评论进程中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怎么最大极限地调动学生参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育技巧至关重要。教师要用亲切、有感召力的语言和形体动作感染激发学生的参加热情;要善于营建相等、民主、宽恕、人性化的讲堂空气,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要鼓舞学生在事例评论中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为什么”,斗胆质疑,勇于争辩;要给予积极参加者正面评价,进步学生的决心;当事例评论发生比武,教师应当及时疏导、鼓舞评论深化。总归,充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行政事例教育的方针才干完成。

3、事例教育的教师定位问题。

事例教育要取得好的作用,离不开教师人物的精确定位。行政事例教育活动的非结构化,教师教育风格和学问水平的不同,构成事例教育教师人物的多样化。成功的行政事例教育要求教师扮演多种人物,如“规划者、主持人、仲裁者、“魔鬼支持者”、同学以及法官等一系列潜在、含糊的人物”。作为规划者,教师要预先规划和规划事例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时刻;作为主持人,教师要控制讲堂评论节奏和学习进展,引导评论主题,创造火热有序的评论空气;作为仲裁者,教师在事例评论出现批评与争论时,将主题引导至问题的不同观点的解说和辩论上,而非人身攻击;作为魔鬼支持者,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发言的闪光点,鼓舞学生首创之见;作为同学,教师要在评论冷场时,提出焦点问题,参加评论;作为法官,教师要对事例评论全进程进行总结,使事例教育有头有尾,圆满结束。

4、事例教育的查核问题。

事例学习成果的鉴定是事例教育查核问题的中心。在行政事例教育中,学生成果表现于事例阅读、事例剖析、事例评论、书面报告等各事例教育实践环节,所以事例学习查核不能选用单一的“期末考试”办法,而应该选用动态多项归纳查核办法。事例学习查核的内容包括:事例阅读的评论提纲查核、事例评论的发言查核、事例书面报告查核、事例考试查核。在“行政事例学习归纳查核链”上,选用“分项记分、累计加总”的办法,最终构成学生事例学习成果的归纳鉴定。分数的鉴定办法,最好采取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和教师鉴定相结合,以教师鉴定为主,这样有利于成果的公平性和相对权威性。

总归,将事例教育引进行政办理学讲堂,以案说理、以理论案,较好的完成行政办理实践发展与理论常识的结合。当然,行政办理常识跟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厚,要保证杰出的教育作用,行政事例教育办法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2]周金堂:哈佛公共行政办理事例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3).

行政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范本篇十二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经过十几年的建设,虽然已取得不小的成就,但执行效果差,收效低等问题仍然突出。本文通过梳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历程,结合执行的现状,剖析制度落地难的原因,查找问题的根源,最后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和单位实际,针对性的提出加快内部控制制度落地的若干对策,希望能为我国行政事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落地;对策研究。

自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首次明确提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责任制度,到2001年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2012年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2015年印发《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颁布《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不仅从无到有,而且每一次新的法律法规的发布,都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制度建设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大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央纪委共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40人,给予纪律处分223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16.2万件,给予纪律处分119.9万人;全国共处分乡科级及以下党员、干部114.3万人,处分农村党员、干部55.4万人。截至2016年底,共追回外逃人員2566人、追赃金额86.4亿元,“百名红通人员”已有37人落网(2017年3月3日光明日报公布的数据)。这就突显出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地情况并不乐观,实施仍只停留在纸上、墙上、网上、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那么如何改善这种执行效率低、收效差的现状,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能够真真正正实现落地,发挥内控制度从源头上预防风险、防范腐败的功能,成为亟需研究的一个课题。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国家一直在不断的制定和出台各种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制度的制定不是用来挂在墙上应付,走形式,而是为了执行,切实发挥制定的意义。特别是在“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样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下,加快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地才能在根源上起到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达到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的目标。

1、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

近几年来,在国家持续不断的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时候,仍有很大比例单位负责人的意识还停留在最简单最基本的层面,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就是对自身权力的束缚,就是被绑住手脚,因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或应付了事;还有些单位负责人甚至简单粗暴的以财务制度代替内部控制制度,违背了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要求的全面性原则。

2、缺乏专业指导。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发展时间短,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仍在不断的完善,越来越专业、越来越严格。但是相应的配套培训、学习却没有跟上内控改革的步伐,这样就算对于相对专业的财务人员来说,有些内控专业术语、专业评价、流程设定等还是生涩难懂,毕竟与会计核算还是有很大的差别,那对于其它业务部门想做好内控更是无从下手。最终导致的执行结果就是各部门随意发挥,收效差。

3、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设置不健全。

内部控制的实施涉及决策、执行、监督三个阶段,包含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其他等一切单位经济活动。具有涵盖内容多、专业性强、涉及部门多等特点。但事业单位受机构性质和编制数量的客观因素限制,无法独立设置内部控制建设机构和专业内控人员,仅在现有的组织架构上调整人员安排,这种拆东补西的办法,势必抓襟见肘,必然在某个环节存在监管缺位,影响内控的有效性的发挥,留下舞弊空间。比如:白条抵库、挪用公款、公款私存等事件的发生,就暴露出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设置不健全的一些问题:

(1)重要岗位长期得不到轮岗,风险意识容易产生弱化。

(2)监督机制缺失,腐败思想容易滋生。

(3)腐件案件一旦发生,都会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

4、监督和检查力度不足。

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从来源来分,有内部监督检查和外部监督检查。其中:内部监督检查包含横向监督(即同级监督同级)和纵向监督(即上级监督下级或下级监督上级)。外部监督检查依赖于上级单位、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在实施过程中,不难发现内部控制的监督还是比较簿弱。一是内部监督检查弱。可以借用中纪委原副书记刘锡荣曾说一句顺口溜来总结:“上级监督下级太远,同级监督同级太软,下级监督上级太难。”二是外部监督检查力量薄弱。外部监督单位自身公务繁多,能够安排人员到事业单位检查的次数有限,所以很难依靠外部监督单位的力量,每年实现所有事业单位检查全覆盖。

1、提高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意识树立了,行动才果断。通过不断加大内控建设重要意义的宣传,定期组织单位领导负责人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认识并端正思想,正确认识到内部控制不是紧箍咒,而是护身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单位负责人的积极性,加大内部控制建设力度,切实做到内部控制贯穿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2、加强业务培训、指导,提高内部控制建设的能力。

财政部门应动态了解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困难、疑惑,通过组织现场培训、网络学习等方式答疑解惑,事业单位各相关人员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能够基本掌握内控制度的基本理论,并在结合本单位实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编制出科学、有效、完整的内控制度,确保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有章可循,切实达到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专业机构,对本单位现行内控制度进行评价、指导、修订。术业有专攻,有了专业机构专业人员的帮助,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才会越来越完善。

3、健全内部组织架构。

事业单位在外部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健全内部组织架构,来形成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关系,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1)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崗位分离,避免权力寻租。

事业单位应梳理经济业务活动流程,根据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原则,合理设置岗位,确保各岗位间的制衡性和独立性,特别是不相容岗位的有效分离。同时,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与权限,防止越权或未经授权办理业务情况发生,导致无法挽回的国家资产流失或工作人员违法违纪。

(2)建立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键岗位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在开展轮岗工作时,要谨慎、全面、科学,充分考虑上岗人员的资格和能力,不能因为轮岗需要而发生无证上岗、影响单位正常工作开展、违法违规等新问题,违背轮岗初衷。对于规模小、人数少的事业单位,某些专业性强的技术岗位轮岗条件不成熟,可以考虑扩大轮岗人员选择范围,比如可以扩大到系统内部或体制内选择相应轮岗人员;还可以采取不定期检查、专项审计等手段确保关键岗位的工作合法合规。

(3)建立健全决策机制,杜绝“一言堂”和“一支笔”专制机制。

建立健全决策机制,三重一大的事项必须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其它经济事项是否由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决策过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结合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结果,科学、合理、合法做出,避免“一言堂”。健全问责机制,将决策结果与责任人挂钩,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防止集体决策无法追究个人责任的情况发生。

加强监督和检查力度可以从完善内部监督机构的建设和加大外部监督检查力度着手:

(1)完善内部监督机构的建设。

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没有条件的单位也要指定专门的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内部控制的组织、实施、协调等工作。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要紧密配合内控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做好内控相关工作,只有这样,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才能形成完善的内控网络,确保有效运行。

(2)上级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并把检查结果纳入单位负责人的绩效考评。

上级部门加大内控的监督检查,并把结果纳入单位负责人的绩效考评,可以倒逼单位负责人高度重视内控的建设,提高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的的震摄力,加快内控的建设与完善,切实把内控政策落实到位。

(3)借助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加大监督力度。

充分发挥社会机构的作用,委托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专项审计、检查、指导,对发现的内部控制建设薄弱环节和风险点,负责提出整改意见,指导单位完成相关内控制度,形成逐步完善、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达到以查促改的目的。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虽然初见成效,但仍任重道远。制度落地不是仅仅依靠某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重视、支持,全员的配合、协调,专业机构、专业人士的指导。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思想意识,完善制度建设,加大部门间、岗位间的协调、沟通,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切实落地,为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安全、高效运行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2]孙磊。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财会学习,2016(22):238—239。

[3]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13,(1):57—62。

[4]罗旭,王昊魁。全面从严治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过。光明日报,2017—03—0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