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汇总(优秀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2:32:48 页码:7
2023年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汇总(优秀18篇)
2023-11-18 22:32:48    小编:ZTFB

有时候,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方向。总结要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给读者以一些有益的思考和行动建议。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汇总篇一

原文: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翻译: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汇总篇二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语意用“/”为下面这句话标出正确的朗读节奏(标一处)。(1分)。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1)卒用其人()(2)未有其比()。

(3)及为相()(4)普又以其人奏()。

3、翻译下列句子。(3分)。

跪而拾之以归:

太祖常劝以读书:

4、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1)宋太祖劝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是:

(2)读书给赵普带来了的好处是:

5、你喜欢赵普这个人吗?为什么(至少写两点)?(2分)。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汇总篇三

普少[年青时]习[熟悉]吏事,寡[缺少]学术[学问,道术],及[等到]为相,太祖常劝以[介词,用]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汇总篇四

《鹬蚌相争》是寓言故事“鹬蚌相持”,以下是“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鹬蚌相争。

作者:刘向。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释义。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汇总篇五

严郢,字叔敖,华州华阴人。及进士第,补太常协律郎,守东都太庙。吕湮镇江陵,表为判官。方士申泰芝以术得幸肃宗,遨游湖、衡间,以妖幻诡众,奸赃巨万,潭州刺史庞承鼎按治。帝不信,召还泰芝,下承鼎江陵狱。郢具言泰芝左道,帝遣中人与諲杂讯有状,帝不为然。御史中丞敬羽白贷泰芝,郢方入朝,亟辨之。帝怒,叱郢去。郢复曰承鼎劾泰芝诡沓有实泰芝言承鼎验左不存今缓有罪急无罪臣死不敢如诏帝卒杀承鼎流郢建州泰芝后坐妖妄不道诛代宗初,追还承鼎官,召郢为监察御史,连署帅府司马。岁余,召至京师,元载荐之帝,时载得罪,不见用。御史大夫李栖筠亦荐郢,帝曰:“是元载所厚,可乎?”答曰:“如郢材力,陛下不自取,而留为奸人用邪?”即日拜河南尹、水陆运使。大历末,进拜京兆尹。严明持法令,疾恶抚穷,敢诛杀,盗贼一衰,减隶官匠丁数百千人,号称职尹。宰相杨炎请屯田丰州,发关辅民凿陵阳渠,郢习朔边病利,即奏止之。渠卒不成,弃之。炎恶异己,阴讽御史张著劾郢匿发民浚渠,使怨归上。系金吾。长安中日数千人遮建福门讼郢冤,帝微知之,削兼御史中丞。人知郢得原,皆迎拜。会秋旱,郢请蠲租税,炎令度支御史按覆,以不实,罢为大理卿。炎之罢,卢杞引郢为御史大夫,共谋炎罪。即逮捕河中观察使赵惠伯下狱,楚掠惨棘,锻成其罪,卒逐炎崖州,惠伯费州。天下以郢挟宰相报仇为不直。然杞用郢败炎,内忌郢才,因按蔡廷玉事,杀御史郑詹,出郢为费州刺史。道逢柩殡,问之,或曰:“赵惠伯之殡。”郢内惭,忽忽岁余卒。

(节选自《新唐书·严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郢仗义执言,敢于弹劾以妖术受皇帝宠幸的申泰芝,虽遭流放也不改初衷。

b.严郢执法严明,担任京兆尹时不畏惧恶势力,严惩罪犯,盗贼减少了许多。

c.严郢深得民心,在受到陷害被捕入狱时,几千人为其申冤,最终得以官复原职。

d.严郢真诚悔过,因受人利用,致使赵惠伯被流放而死,他惭愧不已,不久便死去。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炎恶异己,阴讽御史张著劾郢匿发民浚渠,使怨归上。

(2)然杞用郢败炎,内忌郢才,因按蔡廷玉事,杀御史郑詹,出郢为费州刺史。

1.【答案】b。

【解析】句意:严郢进言说:“庞承鼎弹劾泰芝欺诈贪婪属实,泰芝说庞承鼎告他没有验证之罪,如今宽缓有罪的,惩罚无罪的,臣死也不敢奉诏。”皇帝最终还是杀了庞承鼎,流放严郢于建州,申泰芝后因妖妄不道获罪被杀。利用排除法,依据第三小分句“不存”是指泰芝说承鼎告他验证不实。“今”为下一分句的时间副词,排除ac,第七小分句,帝最后杀了承鼎,“承鼎”是杀的宾语,排除d。故选b。

2.【答案】c。

【解析】c项,“最终得以官复原职”有误,依据文意“削兼御史中丞”,皇帝是削去职务,并没有官复原职。故选c。

3.【答案】(1)杨炎憎恨严郢和自己作对,暗中指使御史张著弹劾严郢私下征调百姓疏浚河渠,使百姓的怨恨归于皇帝。

(2)然而卢杞利用严郢挫败杨炎,内心又妒忌严郢的才能,趁着审讯蔡廷玉一事,杀掉御史郑詹,把严郢外调使他担任费州刺史。

【解析】(1)“恶”憎恨;“恶”的宾语“严郢异己”;“阴”暗中;“讽”劝谏;“匿”私下;“发”征调;“归”归于;“上”皇上。

(2)“然”然而;“用”任用,“败”使之败,使动;“忌”妒忌;“因”介词,通过,乘着;“按”审讯;“出”调出京城;“为”担任。

阅读理解散文题材阅读方法。

散文的阅读,核心技巧只有一个,即把握两重脉络:表面上分散的叙事、描写、抒情内容,实际上意旨高度凝聚的主题。用理解小说的方法可以将其视为“明线”(表面上)和“暗线”(深层意旨)。以散文名篇《背影》为例,父亲在家办丧事、嘱托茶房、买橘子、寄信等等事情浮在文章表面,是多个分散的故事碎片,但是暗线是一以贯之的,即父爱。把握这两者,进而捕捉其互动关系,解答题目就能保证至少不会偏题。

很多同学在把握散文内容的时候常常困惑不已,就是受到形式上明线过于分散的干扰——这一件事说明这个含义,那一件事说明那个含义,搞得好像整篇文章有多种分散的情感一样,这其实就导致文章“神散”了。“神散”是写作的大忌,我们考试的阅读材料是不可能出现这种问题的,答题的时候更要注意。

阅读理解如何分析“说明的语言”

分析“说明的语言”首先要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科学)、风格(平实、生动)。

知识要点: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即生动说明还是平实说明。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__的特征或事理。

例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通常”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公里以内、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震荡波引起的。

解析:“通常”表明这只是一般情况,说明除了地震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海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8: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

解析:“一丝”说明变化之小,但即使是如此小的变化对动植物来说也是灾难性的。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示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示估计;“多”“有余”等表示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__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语,并体会。

对策:找出准确性的词语,然后说明其作用。找词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2)找有模糊数据的句子;(3)找使用限制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

类型:“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对策:找指示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离其最近的一句话。要注意有时指代的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例9:巴西生物工程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发现,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据介绍,科研人员正在根据蝗虫的这一特殊技能,着手研制开发车用行驶监视装置,以帮助减少公路上日益频繁的撞车事故。

文中的“这一特殊技能“是指什么样的技能?

解析:这一特殊技能指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汇总篇六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布衣,徒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起家齐宁蛮主簿,累迁尚书殿中郎。永明年中,与魏氏和亲,岁通聘好,特简才学之士,以为行人。缜及从弟云、萧琛、琅邪颜幼明、河东裴昭明相继将命,皆著名邻国。于时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亦预焉。建武中,迁领军长史。出为宜都太守,母忧去职,归居于南州。义军至,缜墨绖来迎。高祖与缜有西邸之旧,见之甚悦。及建康城平,以缜为晋安太守,在郡清约,资公禄而已。视事四年,征为尚书左丞。缜去还,虽亲戚无所遗,唯饷前尚书令王亮。缜仕齐时,与亮同台为郎,旧相友,至是亮被摒弃在家。缜自迎王师,志在权轴,既而所怀未满,亦常怏怏,故私相亲结,以矫时云。后竟坐亮徙广州,语在亮传。

初,缜在齐世,尝恃竟陵王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贱?”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深怪之。缜退论其理,著《神灭论》。

(节选自《梁书·范缜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孤:年少丧父。

b、特简才学之士简:选拔。

c、缜及从弟云、萧琛从:跟随。

d、后竟坐亮徙广州坐:因为。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始往从之填然鼓之。

b、恒芒矰布衣,徒行于路当其欣于所遇。

c、不为士友所安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d、与魏氏和亲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1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文言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3、译下面的句子(12分)。

(1)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4分)。

(2)缜去还,虽亲戚无所遗,唯饷前尚书令王亮。(4分)。

(3)子良不能屈,深怪之。缜退论其理,著《神灭论》。(4分)。

参考答案。

10、c从:堂房亲属。从弟,即堂弟。

11、d介词,和、同、跟。a、代词,他;没有实在意义的衬词。b、介词,在;介词,对,对于。c、介词,表被动;介词,为了,因为。

12、b、

13、(1)范缜品格优秀突出、不同一般并且勤奋好学。刘瓛认为他很奇特,亲自为他举行冠礼。

(“不群”1分,“奇”1分,“亲”1分,“冠”1分。)。

(2)范缜离任回京时,即使是亲戚也没有给财物。唯独接济前尚书令王亮。

(“去还”1分,“虽”1分,“遗”1分,“饷”1分。)。

(3)萧子良不能使范缜屈从于他的观点,但是又深深地责怪范缜。范缜就回到家里论证自己的.理论,写成了《神灭论》。

(“屈”1分,“怪”1分,“退”1分,“论其理”1分。)。

参考译文。

范缜,字子真,是南乡舞阴人。范缜小的时候,没有父亲,家中贫困,他对母亲很孝顺。他不满二十岁时,听说沛国刘瓛招集徒众讲授学问,于是前去跟随他学习。品格优秀突出、不同一般并且勤奋好学。刘瓛特别赏识他,并亲自为他举行冠礼。在刘瓛门下多年,无论是上学还是回家,始终穿布衣、草鞋,步行走路。刘瓛的学生中很多是大乘坐车马的子弟。范缜在他们中间根本不感到耻辱羞愧。成年后,范缜通晓经学,尤其精通《周礼》《仪礼》和《礼记》。范缜生性诚实正直,喜欢说些令人害怕的话,发表别人听不懂的议论,使一些读书朋友感到不自在。唯独和表弟萧琛相处得很好。萧琛很有口才,擅长辩论,对范缜简短而意思明了的说话常常信服。

范缜做官从担任齐朝宁蛮主簿开始,后提升尚书殿中郎。永明年间,齐朝与北魏通婚,每年给北魏钱财等聘礼,专门选拔有才学的读书人作为送行的使者。范缜和从弟范云、萧琛、琅琊的颜幼明、河东的裴照明先后奉命出使,在邻国中很有名气。当时竟陵王萧子良广泛招集文人学士,范缜也参与其中。建武年间,任领军长史。后来出任宜郡守,母亲去世时辞去郡守职位,回老家南州守丧。义军到南州时,范缜带着目孝迎接,梁武帝与范缜在四邸时有交情,看到他手很高兴,攻占健康城后,任命范缜为晋安郡太守。在任期间清廉节约,仅享用国家的俸禄。任太守四年后,被征召为尚书左丞。范缜离任回京时,即使是亲戚也没有给财物。唯独接济前尚书令王亮。范缜在齐朝做官时,和王亮一起在意见书台担任郎官,过去互相间很友好,到现在王亮被闲置在家。范缜自己去迎接梁武帝的义军,目的是想做有权有势的官,后来由于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也经常闷闷不乐,所以私下里结交亲信,想矫正当时的风气。后来竟然受王亮的株连而迁徙广州。这件事记在《王亮传》中。

当初,范缜在齐朝做官时,曾依附过竟陵王萧子良。萧子良精通信奉佛教,而范缜坚持说没有佛。萧子良问他说:“你不信因果报应,世上为什么会出现富贵、贫贱的现象呢?”范缜回答说:“人的一生好像一树花一样,本来是同一条树枝长出来的,都开放一朵花,随着风吹而掉落下来,自然会有的沿着竹帘旗帜落到茵席上,也有沿着篱笆土墙掉进粪池里。落到茵席上的,就像殿下您,掉进粪池里的就像我。高贵和低贱产生的途径虽然不一样,原因和后果又在哪里呢?”萧子良不能使范缜屈从于他的观点,但是又深深地责怪范缜。范缜就回到家里论证自己的理论,写成了《神灭论》。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汇总篇七

萧复,字履初,少秉清操,其群从兄弟,竞饰舆马,以侈靡相尚,复衣浣濯之衣,独居一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

广德中,连岁不稔,谷价翔贵,家贫,将鬻昭应别业。时宰相王缙闻其林泉之美,心欲之,乃使弟纮诱焉,曰:“足下之才,固宜居右职,如以别业奉家兄,当以要地处矣。”复对曰:“仆以家贫而鬻旧业,将以拯济孀幼耳,倘以易美职于身,令门内冻馁:非鄙去之心也。”缙憾之,乃罢复官,沉废数年,复处之自若。大历十四年,自常州刺史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及为同州刺史,州人阻饥,有京畿观察使储廪在境内,复辄以赈贷,为有司..所劾,削阶。朋友唁之,复怡然曰:“苟利于人,敢惮薄罚。”寻为兵部侍郎。

建中末,扈驾奉天,拜吏部尚书、平章事。复尝奏曰:“宦者自艰难已来,初为监军,自尔恩幸过重。此辈只合委宫掖之寄,不可参兵机政事之权。”上不悦,卢杞奏对于上前,阿谀顺旨,复正色曰:“卢杞之词不正。”德宗愕然,退谓左右曰:“萧复颇轻朕。”遂令往江南宣抚。

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从一诣复曰:“适钦绪宣旨,令与公商量朝来所奏、便进,勿令李勉、卢翰知。”复曰:“适来奏对..,亦闻斯旨,然未谕圣心,已面陈述,上意尚尔,复未敢言其事。”复又曰:“唐虞有佥曰之论,朝廷有事,尚合与公卿同议。今勉、翰不可在相位,即去之;既在相位,合同商量,何故独避此之一节?且与公行之无爽,但恐浸以成俗,此政之大弊也。”竟不言于从一。从一奏之,上浸不悦。复累表辞疾,请罢知政事,从之。后坐郜国公主亲累,终于饶州,时年五十七。

(节选自《旧唐书·卷一二五》)。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制以贬秩为左迁,以右为尊,居高位曰右职,唐朝循用此法;文中“固宜居右职”中的“右职”指重要的职位。

b.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为有司所劾”中的“有司”泛指官吏,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c.选文中“建中末,扈驾奉天”一句中的“扈驾”为专用术语,“扈”意为随从,“扈驾”意为跟随官府的车驾。

d.“奏对”,指臣当面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也是文体名,奏疏与对策的并称。“适来奏对”中的“奏对”指前一种意义。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复年少时就品行高洁,生活简朴,专注于学业,且交游者均为高雅之人,展现出于其崇尚奢靡的堂兄弟们截然不同的性格。

b.萧复虽处贫穷,但不慕权位。他因家贫而被迫出售祖业,面对宰相王缙和其弟王纮的利诱,萧复不为所动,王缙对此深感遗憾。

c.萧复上朝议事,无论是有关宦官干预兵机朝政之事,还是针对大臣在皇帝面前阿谀奉承的行为,均刚正敢言,决不阿谀奉承。

d.当皇帝委派人员干涉宰相议事时,萧复坚持原则,并引经据典,据理力争,维护宰相合议制度,最终未果,后萧复自请辞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朋友唁之,复怡然曰:“苟利于人,敢惮薄罚。”

(2)且与公行之无爽,但恐浸以成俗,此政之大弊也。”

参考答案。

4.d(原句: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5.c(“扈驾”,是专指扈从或随侍皇帝的车驾)。

6.b(“缙憾之”,“憾”应为“怨恨”之意)。

7.(1)朋友们安慰他,萧复和悦地说:“如果对百姓有利,怎么敢害怕小小的惩罚。”(得分点:唁,安慰;苟利于人,如果对民众有利;敢,岂敢;惮,害怕;薄,小的)。

(2)况且与他们一道公开行事没有什么违背,只担心逐渐形成风气,这是政事的大弊端。(得分点:公行,公开行事;爽,差失、违背;但,只;浸,逐渐、慢慢;此政之大弊也,这是政事的大弊端)。

参考译文:

萧复,字履初,年少时就保持高尚的节操,他的堂兄弟们,竞相装饰车马,以生活奢侈豪华相互推崇,萧复穿着洗过多次的衣服,独自居住在一间屋子中,学习孜孜不倦,不是文人学士不与他往来交游。广德年间,连年谷物不熟(灾荒),谷价飞涨,萧复家庭贫困,将要出卖昭应别墅。当时宰相王缙听说昭应别墅园林、水泉秀美,内心想要占为己有,于是派遣弟弟王纮来诱导萧复,说:“依您的才华,本来应当居于重要的职位,如果把别墅奉献给我哥哥,(您)就会处在重要的官职上了。”萧复回答说:“我家中贫穷才出卖祖宗的产业,要用来救济寡妇幼儿罢了,如果用别墅为我自己换取美官,使家里的人们饥寒交迫,那不是我这样庸俗浅陋者的的心愿了。”王缙怨恨他,于是就罢了萧复的官。被埋没罢黜多年,萧复对待它如平常一样。大历十四年,由常州刺史调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到担任同州刺史时,州人正处在饥饿之中,有京畿观察使仓库就在辖区内,萧复就(打开它)用来赈济灾民,被官府弹劾削去了官阶。朋友们安慰他,萧复和悦的说:“如果对百姓有利,怎么敢害怕小小的惩罚。”不久出任兵部侍郎。

唐德宗建中末年,萧复随从唐德宗的`车驾到奉天,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平章事。萧复曾向皇帝上奏说:“宦官自国家灾乱以来,起初为监军,自此被恩宠过重。这些人只适合委任宫廷内的事务,不能有参与兵机政事的权力。”皇帝听了不高兴。卢杞在唐德宗面前回答问题,阿谀顺从皇帝旨意,萧复态度严肃地说:“卢杞所说的不正确。”唐德宗大吃一惊,退朝后对左右宦官近臣说:“萧复很轻视朕。”因此令萧复前往江南宣抚安民。

萧复到江南安抚返回,奏见皇帝。萧复出来,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正一同回到中书省,宦官马钦绪来到,对刘从一施礼,与他耳语一番就退去,诸位宰相各自归阁。刘从一到萧复处说:“刚才马钦绪传达圣旨,令我与您商量朝来所奏的事情,即使奏进,也不要让李勉、卢翰知道。”萧复说:“刚才在皇帝面前议论时,也听说了这个圣旨,然而未能明白皇帝的心意,已经当面陈述了,皇帝意愿还是这样,萧复我不敢再说这件事。”萧复又说:“唐虞时有佥曰的说法,朝廷有事,尚且应该与公卿一同商议,现在李勉、卢翰不能处在宰相位置上,就去除他们的职位;既然处在宰相的职位上,应该一同商量,为什么唯独避开这一节?况且与他们公开施行也没有差错(违背),我只是害怕逐渐形成风气,这是政事大的弊端。”萧复最终不与李从一谈论。李从一上奏这件事,皇帝更加不高兴。萧复多次上表称病请辞,请求罢免执政事,皇帝听从了他,后来因受郜国公主亲属的连累,死于饶州,终年五十七岁。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汇总篇八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

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穰苴出身卑贱,却深受皇帝赏识。穰苴为报君王之恩,在齐国连遭败绩时,请缨抗敌,主动请求君王派大臣来做监军。

b.穰苴治军严厉。庄贾在约定的时刻未到达军营被斩首于三军之前,君王的使者驾车驰入军中,也被处置。

c.穰苴体恤士卒,得到士卒的拥护。穰苴深入士卒军舍,对体弱者关怀有加,穰苴率兵抗敌,士卒都争先出战。

d.穰苴威震敌军。穰苴起兵后,晋国知道了,就把军队撤了回去;燕国军队知道后,也渡过黄河向北撤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

(2)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构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果。

4.(3分)b。

5.(3分)a(不是中午12点)。

6.(3分)a(不是请缨抗敌)。

7.(1)规章法令制定以后,日暮时分,庄贾才到。穰苴说:“为什么在约定期限之后到?”(“约束”“乃”“后期”各1分,语意2分)。

(2)报信的人去了以后,还没来得及返回,就把庄贾斩首来向三军巡行示众,三军将士都震惊害怕。(“既”“徇”“振栗”各1分,语意2分)。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汇总篇九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奉继母益至()(2)一出其力()。

(3)鲜能过也()(4)遂与之异()。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小题3: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4分)。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汇总篇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不入洿池(细密的渔网)b.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c.谨庠序之教(古代的地方学校)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现)小题2:选出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斧斤以时入山林挟飞仙以遨游c.五亩之宅句读之不知d.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君幸于赵王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中的“发”应为打开粮仓的意思。故答案选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a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b第一个“以”,介词,按照;第二个连词,表修饰。c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第一个“于”,介词,和;第二个介词,被。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汇总篇十一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小题1】划出下列句子朗读的停顿节奏(1分)。

一黍上能作数字。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3分)。

去()咸()购()。

【小题3】译句(2分)。

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小题4】文中有一句话能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请找出来(2分)。

【小题5】本文主要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来表现宋濂的文学才华,请你作简明的分析(2分)。

答案。

【小题1】一黍上/能作数字。

【小题2】离开;全、都;用重金买。

【小题3】官僚和读书人登门求文章的接连不断。

【小题4】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小题5】正面描写:朝中各种典章制度,赏劳碑刻文辞都让宋濂拟定。侧面描写:士大夫求文,外国使节关心,邻国重金购文,四方学者称“太史公”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一般坚持结构与意思原则即可。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概括选文内容的句子即可。

【小题5】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结合“宋濂”的描写情节来分析方法即可。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汇总篇十二

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

日:“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日:“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修幼失父,母尝谓日:“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日: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日:‘生可求乎?’日:‘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汇总篇十三

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息。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至新淦县听山村,有一老姥以盘擎鳅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及劢至,纤毫不犯,岁十余至。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劢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武帝叹曰:朝廷便是更有广州。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劢重申蕃任。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敕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为太子左卫率。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善。卒于道,赠侍中,谥曰光侯。

(选自《南史萧劢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为官者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服阕意味着守丧完毕,可以重新任职。

b.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分爵的大官四了也叫薨。死按尊卑分为五种不同的称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在古语中,与敕组成的词一般与皇帝有关,如敕书指皇帝给臣僚的文书。

d.谥,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一种称号来褒奖其品行功勋,称为谥或谥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劢为子至孝,守丧尽礼。他在为母亲守孝时因无力承担丧事而痛苦不堪,常常到母亲墓前表达哀思;父亲萧景去世后,他在墓旁结庐而居,亲友断绝和他往来。

b.萧劢为政有方,深受爱戴。他因善于治政而被称颂,其治所豫章郡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男女守礼;做广州刺史离任之时,官民皆至情相送。

c.萧劢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到广州任职后,一除此前官员贪得积弊,外国商船来往频繁;他征讨做海盗的俚族人并把战利品向朝廷进奉,供给国家军政所需。

d.萧劢为人大度,博闻强识。随从曾经不慎将菜汤洒到他身上,他并未怪罪;他读书勤奋,刘显曾经拿着书提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5分)。

(2)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5分)。

参考答案:

4.c.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疏通文意。

6.a.理解错误。他在为母亲守孝时因无力承担丧事而痛苦不堪有误,殆不胜丧是由于悲痛伤身几乎难以操办丧事。

7.(1)正逢他叔父萧昙被朝廷逮捕下狱,他于是带领家中兄弟们一起赶到大理上诉,即使是他家的门生故吏也没有人认出他来。(关键词:会、昆弟、诣、莫,全句大意。)。

(2)不久,陈文彻投降归附。萧劢认为南江地方险要,应该设立重镇,于是上表朝廷,(建议)在高凉郡设州。(关键词:降附、以、宜、表,全句大意。)。

【参考译文】。

萧劢字文约,喜怒不形于色。位居太子洗马时,因母去世而辞官,由于悲痛伤身几乎难以操办丧事。每当想到母亲,必定要徒步到墓上去。有时遇到风雨,摔倒在半路上,便坐在地上痛哭,然后起来再往前走,家里人也阻拦不住。父亲萧景特别喜爱他,曾说:我百年之后,怎能少了这样的儿子呢。吩咐左右人关照他节哀。服丧期满后,被任为太子中舍人。萧景在郢州去世,有人因为路远,就对他隐瞒了凶讯,而用病重作为托词。萧劢于是奔波前往,赶到江夏,已是七天水米未进。埋葬父亲后,他在墓旁结庐而眠,断绝亲友往来。正逢他叔父萧昙被朝廷逮捕下狱,他带领家中兄弟们一起赶到大理上诉,即使是他家的门生故吏也没有人认出他来。

作淮南太守时,因治理有方而被称颂。后改任宣城内史,境内多猛兽,经常危害人民,萧劢到任后,野兽的危害得到治理。又改任豫章内史,结果境内路不拾遗,男女有别而道不同行。后调任广州刺史,当离开豫章郡时,官吏百姓都悲痛落泪,沿途几百里舟车堵塞,人们都各自带着酒食来给他送行。萧劢都接收下来,但随后又给予他们钱财。走到新淦县岓山村时,有一位老太太用盘子托着泥鳅,从送行的船侧奉献上来,又有几十名少年跳进水里给他拉船,又是唱歌,又是流泪。

广州地处沿海,向来是富庶地区,外国商船到此,多被当地刺史盘剥侵夺,所以每年来船不过三几次。自萧劢到此,对他们秋毫无犯,于是一年就有十几趟到来。当地的俚族人不顺服,多数做了海盗(经常在海上行凶抢劫),萧劢对他们进行讨伐,俘获的人口财物,除犒赏军队外,全部送交朝廷。他以前的刺史们都营私中饱,当地的土产贡品多被私吞,很少能进入朝廷仓库。自从萧劢到任,一年里向朝廷进奉数次,国家军政所需的资财,源源不断地输送。梁武帝感叹道:朝廷算是又添了一个广州。有诏令让他以原来的官号还朝,这时西江的俚人头领陈文彻进犯高要,于是又下诏让萧劢再任原职。不久,陈文彻投降归附。萧劢认为南江地方险要,应该设立重镇,于是上表朝廷,建议在高凉郡设州。朝廷下令改为高州,命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召萧劢回朝任太子左卫率。

萧劢生性率直有节制,而且气量宽宏。一次手下人曾把一碗菜汤不慎打翻在他胸前,他脸色不变,慢声叫人给他换衣服。他收藏图书多达三万卷,披阅观览而不知疲倦,尤其爱读《东观汉记》,大部分都能背诵下来。刘显曾经拿着书考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他很少结交朋友,只和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关系密切。在回京路上去世,追赠侍中,谥号光侯。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汇总篇十四

19.(5分)。

(1)你为官时,常常(或曾经)在晚上点灯处理官府的文书,多次停下来叹息。

(2)(如果)我要寻求拯救理由最终不行的话,那么被判死刑者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了。(在意思对的前提下,加点的部分为得分点,1处1分)。

20.(2分)(1)夫常求其生(2)犹失之死(3)而世常求其死也(对一处1分)。

21.(4分)欧阳修为官从政之道,可概括为两个字:宽、简;其核心是“为民”。(2分)队百姓不放纵,更不“苛急”---谓之宽;处理政事不废驰,更不“繁碎”—谓之简。(1分)宽简有度,张弛适宜,治国安民,实为明智之举。(1分,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汇总篇十五

马枢字要理,扶风郿县(现作“眉县”)人。其祖父马灵庆,为齐竟陵王录事参军。

马枢几岁时父母俱丧,其姑收养了他。六岁时,他能背诵《孝经》、《论语》、《老子》。长大后,他博览经文史籍,尤其善解佛经及《周易》、《老子》义。梁邵陵王萧纶任南徐州刺史,向来闻其名,荐引为学士。萧纶当时自己讲授《大品经》,令马枢讲授《维摩》、《老子》、《周易》,同一日阐发题解,道俗听者二千人。邵陵王想弄清讲授的优劣,便对众人说:“与马学士论义,一定要使他屈服,不能够空立主客之席位。”于是数家学者齐起发问,马枢便一一剖析,先阐发其宗旨,然后条分缕析,论述千变万化,与他论者都顶礼膜拜默默聆听而已。萧纶十分赞赏他,想把他向朝廷推荐。

不久遭遇侯景之乱,萧纶带兵援助台城,便留下二万卷书给马枢。马枢潜心阅览,几乎全部通读,便喟然叹息说:“我听说看重爵位的人把巢父、许由当作羁绊,喜好隐居者以伊尹、吕望为低贱,为名利所束缚者则把道家之言视为草芥不值。习玩于清淡者则把儒家学说当作糠米比,公正的考察,他们是各取所好。近来那些追求志向的人们,望着道路而叹息。难道是上天不愿施惠给高尚之人,以至于隐居之人是这样的少!”便隐居茅山,有终身之志。

天嘉元年(560),文帝征辟为度支尚书,他辞不应命。那时马枢的亲人故友都住在京口,每年秋冬之际,按时去游玩。鄱阳王任南徐州刺史,钦慕其品德高尚,担心不能招致,于是卑辞厚意,让使者去邀请他,马枢称病坚决推辞。有门客规劝他,马枢不得已,才前往。鄱阳王另外筑室让他住,马枢不喜欢住所高贵华丽,便在竹林间自造茅茨庐居住。每次王公的馈赠,他再三推辞,自己所要的只是十分之一。

马枢少时逢乱世,他的居所,连盗贼都不进,依托在他家的人常有数百家。他目光敏锐富有洞察力,能看见暗中物品。常有一只白燕,在他家庭院的树上筑巢,栖戏于檐庑之下,时而停集几案,春去秋来,差不多三十多年。太建十三年(581)去世,时年六十岁。他撰写的二十卷《道觉论》流行于世。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汇总篇十六

小题3:因为曾巩觉得王安石往往不能知错就改。关键词孝顺.有担当.公正.待人真诚(结合关键词联系文章作答)。

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虚词要能辨出一词多义;实词,要识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如,虚词之的用法;实词鲜一词多义现象。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翻译时注意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此处注意轻的理解;注意何吝宾语前置句式的调整。

小题3:。

试题分析: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汇总篇十七

张辅,字文弼。永乐三年进封新城侯。安南黎季犛弑其主,自称太上皇……帝大怒,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辅为右副将军,会左副将军西平侯沐晟,分道进讨。四年十月,能卒于军,辅代领其众。自凭祥进师,檄季犛二十罪。道芹站,走其伏兵,抵新福。晟军亦至,营于白鹤。安南有东、西二都,依宣、洮、沲、富良四江为险,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辅自新福移军三带州,造船图进取。敕拜辅为将军。十二月,辅军次富良江北,遣骠骑将军朱荣破贼嘉林江,遂与晟合军进攻多邦城。佯欲他攻以懈贼,令都督黄中等将死士,人持炬火铜角,夜四鼓,越重濠,云梯傅其城。都指挥蔡福先登,士蚁附而上,角鸣,万炬齐举,城下兵鼓噪继进,遂入城,贼大溃。尽焚缘江木栅。进克东都,辑吏民,抚降附,来归者日以万计。遣别将李彬、陈九日取西都,又分军破贼援兵。季犛焚宫室仓库逃入海。仁宗即位,掌中军都督府事,进太师,并支二俸。成祖丧满二十七日,帝素冠麻衣以朝。而群臣皆已从吉,惟辅与学士杨士奇服如帝。帝叹曰:“辅,武臣也,而知礼过六卿。”宣德元年,汉王高煦谋反,诱诸功臣为内应,潜遣人夜至辅所。辅执之以闻,尽得其反状,因请将兵击之。帝决策亲征,命辅扈行。事平,加禄三百石。辅雄毅方严,治军整肃,屹如山岳。三定交南,威名闻海外。历事四朝,连姻帝室,而小心敬慎,与蹇、夏、三杨,同心辅政。二十余年,海内宴然,辅有力焉。王振擅权,文武大臣望尘顿首,惟辅与抗礼。

(《明史列传卷四十二》,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檄季犛二十罪。

檄:发檄文。

b.道芹站。

道:取道。

c.走其伏兵。

走:击退,使……退。

d.营于白鹤。

营:经营。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辅治军整肃,善于带兵打仗。安南黎季犛以下犯上,杀了国王。张辅率兵讨伐,尽管黎季犛凭借地势险要兵员众多抵抗,却根本无法挽回败局。

b.张辅办事知礼,受到皇上称赞。成祖丧期满二十七日时,皇上戴素冠穿麻衣临朝,而群臣都已改为吉服,只有张辅和大学士杨士奇穿戴与皇上一样。

c.张辅威名远扬,为人谨慎小心。他三次平定交趾,经历四朝天子,与帝室联姻,却不恃宠,与蹇义、夏原吉等同心辅政,为国家安定作出了贡献。

d.张辅刚毅威严,处事遵守尺度。高煦谋反,张辅与其断然划清界线。王振专权,文武大臣远远见到就行叩拜礼,只有张辅与他当面讨论礼节问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佯欲他攻以懈贼,令都督黄中等将死士,人持炬火铜角。

(2)辅执之以闻,尽得其反状,因请将兵击之。

参考答案。

4.d。营:扎营。

5.b。

6.d。张辅不是当面与王振讨论礼节问题,而是与他行平等的礼,不像其他人低三下四。

7.(1)他装作要进攻他处,以使贼人放松戒备,令都督黄中等人率敢死士兵,每人都持火炬和铜角。“懈”“将”“人”三字,每译对一处给1分。全句大意2分。

7.(2)张辅抓住他报告了皇上,查获了汉王造反的证据,便请求率兵去攻打他。“执”“闻”“状”三字,每译对一处给1分。全句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张辅字文弼。永乐三年,进封为新城侯。安南的黎季嫠杀其国王,自称太上皇……皇上大怒,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张辅为右副将军,会同左副将军西平侯沐晟,分道进讨。四年十月,朱能死于军中,张辅取代他统领部众。从凭祥进军,发檄历数黎季嫠二十条罪状。取道芹站,击走其伏兵,抵达新福。沐晟的部队也到来,扎营于白鹤。安南有东、西两都,依宣、洮、沲、富良四江为险,贼人沿着江南北两岸立栅,把船集中在江中,在多邦隘筑城,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想据险固守,疲劳张辅的部队。张辅从新福移驻三带州,制造船舰,准备攻隘。敕令任张辅为将军。十二月,张辅推进到富良江北扎营,派骠骑将军朱荣在嘉林江击破贼兵,于是与沐晟合军进攻多邦城。他装作要进攻他处,以使贼人放松戒备,令都督黄中等人率敢死士兵,每人都持火炬和铜角,在夜间四鼓时分,越过重壕,用云梯登城。都指挥蔡福先登,士卒们也纷纷攀附而上,然后吹响号角,万支火炬同时(点燃)高举,城下之兵呐喊而进,于是攻进城中,贼人大败。全部焚烧了其沿江木栅。官军进而攻克东都,安抚官民和归附者,来归顺的人每天数以万计。张辅派别将李彬、陈九日攻取西都,又分兵击破贼人的援军。黎季嫠焚烧宫室仓库后逃到海上。仁宗即位后,张辅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封为太师,并支给二职俸禄。成祖丧期满二十七日时,皇上戴素冠穿麻衣临朝,而群臣都已改为吉服,只有张辅和大学士杨士奇穿戴与皇上一样。皇上叹道:“张辅是员武臣,而他知礼则超过了六卿。”从此更加敬重他。皇上叹道:“张辅是员武臣,而他知礼则超过了六卿。”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造反,引诱功臣们做内应,暗中派人夜间去张辅的住所。张辅抓住他报告了皇上,查获了汉王造反的证据,便请求率兵去攻打他。皇上决定亲征,命张辅随行。事平之后,给张辅加禄米三百石。张辅刚毅威严,治军整肃,屹立如山。他三次平定交趾,威名远传海外。他历事四朝,与帝室连姻,但仍小心谨慎,与蹇义、夏原吉和三杨同心辅政。二十余年间,国家太平无事,张辅是有功劳的。王振专权时,文武大臣远远见到就行叩拜礼,只有张辅与他行平等的礼。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汇总篇十八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注释:

习:熟悉。

每归私第: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第,府第,大的住宅。

阖户启箧:关上门打开书箱。

竟日:整天。

临政:处理政务。

处决如流:处理决断很快。如流,像水向下淌,比喻快速。

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死叫做“薨”。

发:打开。

则《论语》二十篇也:原来是一部《论语》。全书共二十篇。

性深沉:性情沉着。

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

忌克:对人忌妒刻薄。也作“忌刻”。

龌龊:这里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

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

明日:第二日。

碎裂奏牍掷地:宋太祖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奏牍,臣子向皇帝奏事的文书,这里指赵普“荐某人为某官”的奏章。牍,古代写字用的木片,后来称公文叫文牍。

卒用其人: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个人。

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