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初一数学整式教学设计(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6:19:45 页码:8
初一数学整式教学设计(优秀8篇)
2023-11-18 16:19:45    小编:ZTFB

人生经历中的挫折和困难,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宝贵财富。如何提高自己的艺术表达能力,让自己的作品更有创意和魅力呢?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一数学整式教学设计篇一

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初一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注意:(若a、b、c、p、q是常数)ax2+bx+c和x2+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5.整式:凡不含有除法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代数式叫整式.

整式分类为:.

6.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7.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8.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9.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在去括号的基础上,把多项式的同类项合并.

10.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初一数学整式教学设计篇二

这节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地思考。

从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本节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以及化简求值的简单应用。

从教师方面。

我认识到了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整式表示。从而求代数式的值。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与旧知识的联系,教师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进行复习,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去括号的法则。

2、先让学生自主独立列出整式,然后教师再给出“先列式,然后化简,再带代入”的方法,进而比较以前学习的“先化简,再代入”,让学生在感情上接受比“化简求值”有一个更新的要求。

3、提供“先列式子,再化简求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下一章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在列方程做必要的准备。

从学生方面。

1、学生要从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整式。

2、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在列出式子后就用已学知识化进行化简求值。

3、可适当加强练习,是学生再一次熟练掌握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会列出整式”的有用性。

初一数学整式教学设计篇三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第九章《轴对称》中的重点部分,是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节课,由于小学已经有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故此节课应该是在加深对等腰三角形从轴对称角度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着重探究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定理及其应用,如何从对称角度理解等腰三角形是新教材和旧教材完全不同的出发点,应该重新认识,把好入门的第一课。

2、等腰三角形是在第八章《多边形》中的三角形知识基础上的继续深入,如何利用学习三角形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思路和观点,也是对理解“等腰”这个条件造成的特殊结果的重要之处。

3、等腰三角形是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在今后的几何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构成复杂图形的基本单位,等腰三角形的`定理为今后有关几何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4、对称是几何图形观察和思维的重要思想,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常用出发点之一,学好本节知识对加深对称思想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5、例题中的几何运算,是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初步体验,如何在几何中结合代数的等量思想是教学中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6、新教材的合情推理是一个创新,如何把握合情推理的书写及重点问题,本课中的例题也进一步做了示范,可以认真研究。

7、本课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8、本课内容安排上难度和强度不高,适合学生讨论,可以充分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竞争的意识。

学情分析:

1、授课班级学生基础较差,教学中应给予充分思考的时间,谨防填塞式教学。

2、该班级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气氛,可以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兼顾效率和平衡。

3、本班为自己任课的班级,平时对学生比较了解,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两个定理的理解及应用。

技能目标:理解对称思想的使用,学会运用对称思想观察思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思想整体观察对象,总结一些有益的结论。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的对称美,体验团队精神,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重点:

1、等腰三角形对称的概念。

2、“等边对等角”的理解和使用。

3、“三线合一”的理解和使用。

难点: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具体应用。

2、等腰三角形图形组合的观察,总结和分析。

主要教学手段及相关准备:

教学手段:

1、使用导学法、讨论法。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学习和讨论。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帮助理解。

准备工作:

1、多媒体课件片断,辅助难点突破。

2、学生课前分小组预习,上课时按小组落座。

3、学生自带剪刀,圆规,直尺等工具。

4、每人得到一张印有“长度为a的线段”的纸片。

教学设计策略: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在此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的设计思想和策略:

1、回归学生主体,一切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当堂的反馈程度安排教学过程。

2、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又可以根据现实的情况,安排问题的难度,体现一些灵活性。

3、教学的形式上注重个体化,充分给予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注重学习的参与性,努力避免以教师活动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初一数学整式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及整理过程。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初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数据的收集及整理。

教具准备:

统计图若干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从幼儿园到现在,你们参加过哪些比赛呢?

生自由发言。

……。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不少啊!这一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统计。(板书课题:组织比赛)。

二、调查统计,解决问题。

1、调查准备明确要求。

生:这是一张“最喜欢的活动统计图”,有5个直条,下面写着跳绳、踢球、其他,还有两个括号。

生回答。

生发言。

2、调查收集整理数据‘。

(1)小组调查活动(配音乐)。

(2)小组汇报结果。

生发言。

生自由发言。

(3)制作班级统计图。

师:请小组长分发2号信封里面的统计图,并请各位小朋友把调查项目补充完整。请各位小朋友根据各组的统计结果,来作班级记录。

生活动,指一名板演。

师:象这样的统计图,我们就把它叫做“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师:老师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课后去完成?你们准备怎样进行调查统计呢?

生自由发言。

三、应用拓展实践创新。

初一数学整式教学设计篇五

通过有序数对确定位置,让学生感受二维空间观,发展符号感及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具体-抽象-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

有序数对的概念及平面内确定点的方法。

[引例1]小明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怎样才能既快又准地找到座位呢?

[引例2]规定竖为列,横为排,如果我的朋友在第3列,你能知道他(她)是谁吗?

如果说我的朋友在第3列,第2排,那么你知道他(她)是谁吗?

归纳8排6座、第3列,第2排共同点:用两个数表示位置。

约定:影院座位,排数在前,座数在后;教室座位列数在前,排数在后。则上述位置可简记为(8,6),(3,2)。

介绍:像(8,6)、(3,2)这种用括号括起来的一对数我们把它叫做数对。

可以发现,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如果约定了前面的数表示列数,后面的数表示排数,那么a与b组成的数对就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

引入课题有序数对。

由上述问题直接引出概念。

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请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有序数对,有序数对都有哪些用途?

[探究1]请学生结合实际的教室座位若位置记法为(列数,排数)。

(1)请问(5,4)和(4,5)表示的是哪个同学的座位?

(2)游戏:教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学生立即站起来。

(3)思考:(3,4)和(4,3)指的是不是同一位置?

[讨论]利用有序数对,能够准确地表示一个位置,生活中利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情况很常见,如人们常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点等。(展示课件)。

小明是朝阳实验学校刚入学的初一新生,他为了尽快熟悉学校,请高年级同学为他画了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如果用(2,4)表示图上校门的位置,那么花坛图书馆、体育馆、教学楼的位置分别可以表示成什么?(课件展示地图)。

解:花坛(4,6),图书馆(5,0),体育馆(9,6),教学楼(10,3)。

知识点:有序数对。

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注意点:(a,b)与(b,a)表示的是两个不同的位置。

主要方法:利用有序数对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如根据数对画图形。反之,也可点的位置转化为有序数对,如经纬网的使用。有序数对与点的位置实现了简单的数形结合。

小王初到某个公司,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比较容易地找到图上的几处场所。

自由设计二选一。

1、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用有序数对描述的图形。

2、设计一个游戏,如解密游戏、迷宫游戏等。

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较重,学习主动性不够,主要是靠自己的兴趣而学习。因此,我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利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来引导教学的各个环节;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能生动清楚的反映图形,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有利于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条理性,形象性,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初一数学整式教学设计篇六

学习目标:

1、理解总体与样本的关系,认识并体会统计估计的意义,实施办法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理解用样本平均数、方差推断总体平均数与方差。

重点、难点。

体会统计思想,并会用样本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平均数和方差。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1、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总体是xxx,个体是xxx,样本是xxx,样本容量是xxx。

2、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

3、方差的计算公式是。

二快乐自学:

阅读教材p140―144完成下列练习。

1、在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去推断总体的情况,这就是思想。

2、用样本平均数、方差去估计总体的xxx然后再对事件发展做出决断、预测。

3、在“说一说”及“动脑筋”中,分别是可以用样本的。

去估计总体的xxx、

4、例题是通过计算零件直径的方差来得到机器两个时段的运作性能是否稳定正常的。

三、巩固练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一数学整式教学设计篇七

学习目标:

1、理解总体与样本的关系,认识并体会统计估计的意义,实施办法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理解用样本平均数、方差推断总体平均数与方差。

重点、难点。

体会统计思想,并会用样本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平均数和方差。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1、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总体是xxx,个体是xxx,样本是xxx,样本容量是xxx。

2、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

3、方差的计算公式是。

二快乐自学:

阅读教材p140―144完成下列练习。

1、在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去推断总体的情况,这就是思想。

2、用样本平均数、方差去估计总体的xxx然后再对事件发展做出决断、预测。

3、在“说一说”及“动脑筋”中,分别是可以用样本的。

去估计总体的xxx、

4、例题是通过计算零件直径的方差来得到机器两个时段的运作性能是否稳定正常的。

三、巩固练习。

初一数学整式教学设计篇八

1.理解并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一般步骤,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

2.能准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3.培养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4.理解并掌握工程问题的求解方法.

难点重点: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能够表示问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会解方程.

难点:找出能够表示问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关键:找出能够表示问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

师生活动时间复备标注

1.解方程:

思考:

1.一项工作甲独做5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两人合作3天完成的工作量是,此时剩余的工作量是。

2.一项工作甲独做a天完成,乙独做b天完成,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两人合作3天完成的工作量是,此时剩余的工作量是。

分析:这里可以把总工作量看做1。

人均效率(一个人做1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为

由x人先做4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为。再增加2人和前一部分人做8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为。

这项工作分两段完成,两段完成的工作量之和为

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解:设先安排x人工作4小时。根据两段工作量之和应是总工作量,由此,列方程:

去分母,得4x+8(x+2)=40

去括号,得4x+8x+16=40

移项及合并,得12x=24

系数化为1,得x=2

答:应先安排2名工人工作4小时.

注意: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

本题的关键是要人均效率与人数和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课本第102页第8、9题.

名校课堂59页4、5。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地建立方程中的等量关系.另外在求出x值后,一定要检验它是否合理,虽然不必写出检验过程,但这一步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课本第102页习题3.3第8题.学生作业

课件出示问题明确工程问题中的基本量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例题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找各量之间的关系,相等关系并列出相应代数式,从而得出方程

学生完成,一生板书

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学生的解答再做指导

再总结,强调

板书设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