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我爱家乡的马尾松散文(优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1:47:31 页码:12
2023年我爱家乡的马尾松散文(优质18篇)
2023-11-23 11:47:31    小编:ZTFB

总结是我们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记录和梳理的过程,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总结应该围绕主题展开,同时突出重点和亮点,不应过多涉及细枝末节。通过学习这些范文,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我爱家乡的马尾松散文篇一

有人喜爱春天,有人热爱秋天。而我却欣赏冬天,尤其是家乡的冬天。北方的冬天太冷不能到户外尽情玩耍,南方的冬天没有半点雪花。而家乡的冬天,既能见到阳光,又能欣赏雪景,真是再好不过了。

在寒冷的冬天,家乡像一位文静的姑娘,黄河是她的围巾。群山是她的棉袄,有时也会穿上一件白色的大衣。冬阳既不像热带那样毒辣,也不像北极那么微弱。有时和三月小阳春一样。

最妙的时刻莫过于下雪了。晚上,万簌俱寂,下半夜天快亮时,下雪了!沙沙沙,仿佛是千万支笔尖在纸上转动,又仿佛是许多人在窃窃私语。推门看,小片小片的雪花纷纷飘扬着,可是听不到沙沙声了。抬头一望,撕碎了的棉花,纷纷朝你飘来。正如古人写的一样:“战罢玉龙三百万,败残鳞甲满天飞。”慢慢地,雪停了。但见:“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那落光叶子的青黑色树枝上,挂满了小雪球。风吹来了,玉屑似的雪随风飘落。小朋友在雪地上跳着、玩着,打雪仗、堆雪人。原本被白雪盖得严严实实的地被脚印所弄伤。

一会儿,太阳出来了。读着毛主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诗句,抬头一看,别有风味。

家乡的冬天,有最适宜的天气,有暖和的太阳,有安静的小雪和不息的黄河……这就是家乡的冬天!

我爱家乡的马尾松散文篇二

我的家乡,种了许多枣树。我每次回到家乡,都要到我家中的枣树前来看一看熟了没有。

一次又一次,都没有熟。终于有一次,在九月份左右的时候,我一回老家,啊!枣熟了。

我和姐姐一起来到了枣树的下面,拿了一个大筐,摘了起来,“啊!”又是一阵尖叫声,是因为我发现大筐满了,姐姐后来也发现了,回到家里,妈妈说:“要把一部分放到阳台上去晒晒,这样才能变成红色,才好吃。一天了,枣也变红了真的十分好吃,比县城里的都好吃!(好开心!)。

我爱家乡的马尾松散文篇三

攀上了山坳。近了,近了。踏上这片土地,就象走进了母亲的怀抱。

那远远近近重峦嶂叠,绵延百里不见尽头的群山,如同上帝造物时随意捧起沙子,从指尖流出的一个个沙丘群,结伙成伴地罗列。许多山峰手牵手的傲然于白云之上,直耸云霄。被春风的妙手轻轻地抚摸过后的大地,悄悄把山岗和树林涂上淡淡的一层青绿,如烟似纱。脚下,阳光照耀着在小溪边的妖娆婀娜小水草,浓浓的水草娇嫩得像一汪绿水,映照着清澈见底、随心所欲的流水。在溪边惹人心疼的小小迎春花,细细碎碎,黄灿灿的镶嵌在绿树青草间,倒影在泛动的溪水中,就象天河上闪烁着一颗颗小小的星星。

看到了,看到了。一条白白亮亮的小河,从北向南蜿蜒。纯净的河水,似山姑的笑容般,清明而又含蓄地围绕着山脚静静地流淌。偶尔有风吹过,水的涟漪轻轻触吻岸的黄土,发出了细微的声音。那应该是它们在悄悄呐喃着情话。小河边也是一片葱茏。杨树,桉树,人家门前的柳树。隐隐约约的,池塘边上趴着一串的红艳的半支莲,不嫌弃土地的贫瘠,不与百花争春,是不施粉黛的村姑,寂寞而又朴实地开放着。

村子湛蓝的上空,谁家的小孩在放了一只独行的纸鹞呢?远远的,拖着长长的尾巴,象远归的燕子,在宽辽的上空飞舞摇曳着。

多少年了,我们日日夜夜在噪声霓虹的高楼大厦中穿梭、奋斗,追逐着自己的理想,无睱思绪故乡的感觉。

只有这个时候,攀上了山坳。踏上这片土地,停下来才惊喜地发现,心中苦苦追寻的净土,其实就在身边。自己犹如置身画中。没有任何刻意渲染的痕迹,大自然以最初的姿势还大地一个色彩缤纷的拥抱。在这里才找回一种归家的感觉!

路边榕树的枝条伸出一条条的根向下伸入黄色的土壤。长成支柱根,支柱根和树杈相互交织,根叶虽然两不相触,但是同树同根,心心相印。驻扎在同一片的土壤上。黄色的土壤,黄色的光泽,如同父亲的肤色。

村外黄色的田基,黄色坡垅,把黄色的土地切割成了不规则的一小块小块,高高低低,层层叠叠。黄色的土壤上一小排一小排的玉米苗子。纵横交错,茄紫色的茎,支撑着翠碧的叶子,翠绿的底色托着浅黄的叶芯平齐着阳光,温暖着土地。听,那玉米细细的拔节声,无处不在涌起一种生命的激动,感恩着这片黄土地。这片黄土地虽然贫瘠,但还是呕心沥血地奉献着它点滴的养分,孕育着生长在它身上的每个精灵。

村头,有几位上了年纪的聚在一起。或蹲或站,叼着烟斗,叭达叭达地抽着旱烟,东家长西家短地倾扯着道白。时不时还用迷离的双眼望着黄土地上的作物,目光里有几分的茫然与遥远。当然了,不清楚他们在想着什么了,或许是观察着青苗的长势估量着收成。或许在回忆自己年轻时候在这片黄土地上曾经辛勤劳动的片刻。

是的,我曾经怀怨过这片苦涩的黄土地。因为我生长在这里,令我在求学的路上变得山高路远。每逢下雨天,这黄土地上的泥巴粘乎乎的`,粘在脚跟的鞋子上,令人寸步难行。特别是骑自行车的时候,粘粘的泥巴厚厚地黏稠在胶轮胎上,塞实护壳,不说踩了,就是推也推不动,只好拎着鞋子,背着自行车在泥泞的路面行走。就是后来进了城市,因为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吧!许多人用轻蔑的目光对我的审视。他们尖刻的眼神,似乎在搜索着我这个泥腿子指甲缝里还没洗得干净的泥土。

但我非常的欣慰!欣慰在这片黄土地上长大,欣慰这片单调色彩的黄土地承载着我贫穷而又快乐的童年。

那时候,我们山村里的小孩都是放养的。白天,大人们似乎在这片黄土地上总有干不完的活。田里、地里、坡上的活计,从早上忙到日落。我们这些小孩该上学的上学。不上学的时候就三五成群的结伙,满地里乱跑。在树根底用瓦砾画个大海,男男女女就蹦蹦跳跳玩个大半天。要么,就在比较平整的地里刨上个小窝窝,摘些苦楝子当珠子,趴在与小窝窝有一定距离地面上,狗模人样的相互弹着,看谁能把珠子弹进小窝内。

村边的河堤上,每到春天,长长的柳枝长出碧绿的叶子。我们攀上树干摘下嫩叶,把嫩叶夹在两个拇指的中间,双手互握成半拳状。一只天然现成的叶笛就做成了。一声长接着一声短地吹响叶笛。那“啤啤”的声音的旋律也许不是很动听,可也十分地激扬昂越的。折下软软的枝条,放在胯下,自己拍自己的屁股,摇荡着树杈嘴里不断地“驾驾”叫着,学着骑马。玩得来兴趣了,就把折下较长枝条来回绕几个圈,插上或多或少带有叶子的枝条。编成草帽子,往头上一戴,学着电影战争片子的情节,玩打仗。

玩打仗,首先从大伙中选出两位长官,由这两位长官划拳分领组员,一组“解放军”,一组“伪军”。然后各自带队隐蔽在河堤的两侧,匍匐前进。战斗规则就是双方中的队员相互发现的时候谁能先叫出对方的小名,并用手指做出枪枝的形状向着对方“砰”地应叫一下子弹的声音,对方就算是“牺牲”或被迫“击毙”。那一组胜出的就是“解放军”,那一组失败的就是“伪军”了。游戏虽然简单,但也玩得不厌其烦。

那个时候,我们还不知道什么叫玩具。也就是说,用塑料制造成的玩具枪呀、电子车呀之类的玩具,连见都没见过!玩的东西大多是自己用泥巴做成的。

村外的坡地是阶梯式的,我们就依着坡坎,模仿家里的火灶造小窑。小窑就是一大一小的两个拱坑,拱坑之间留个洞眼相通,小的窑窿用来烧火,大的窑窿用来摆放用泥巴朔捏的小人、小鸡、小鸭、小牛,或杯子呀碗呀碟呀什么的。塑捏这些小东西用的泥巴是有讲究的。要挖开地面一层松散的土,选取一些粘性比较好的黄泥巴加上适量的水,用力拍打搓揉一番,把泥巴和成做籺粑的糯米粉团那样柔韧。这样塑捏出来小物件才耐烧。网上有句话叫做“男女搭配,工作不累”,那个时候,我们也有分工的,男孩子做伙头夫,女孩就去树林下拾柴禾。倘若火烧得不够旺,就鼓着腮,呼呼地往小灶里吹风,弄得满头大汗的。有时用力过猛,火苗夹杂着灰未在灶门窜出,红红的火焰烤卷了眉毛,烧曲了头发。黑黑的碳灰喷在脸上,落在脖子里,用脏兮兮的小手一抺,哈哈,一只正宗的小花猫新鲜出炉了,引得同伙们哄堂大笑。

游戏玩多了,也有玩崩的时候。闹得不开心,就各自回家。那时候的我们就这么的单纯,睡了一个晚上第二天醒来,谁都不会记起昨天的不愉快,还是呼朋唤友地走在一起。不上学的时候游戏还是接着玩,一本小人书依旧一个轮着一个看。上学的途中放学回家的路上,大的哥哥还是背着小的弟弟过独木桥,高的姐姐还是牵着矮的妹妹蹚水沟。

那时候,我们上小学,办学的件还很差。几间课室是泥坯筑成的土墙,泥地板,柴扉的门。操场当然也不例外,也是一片不宽的黄土地,稍稍整理,两边各立一根木头,装上一铁圈兜儿,就是我们的体育运动场。操场也建有一段围墙,墙头有两米高。墙头上盖着茅草,是用来防止下雨天的时候雨水打垮墙上的泥巴。围墙和课室连在一起,形成四方合围的一个院子式校园。学校的大门两侧是老师办公室,上学和放学都要经过办公室正对的门口。要是迟到或早退,必然逃不过坐在办公室里的老师那双尖锐的眼睛了。

操场的围墙根有个留有个排水窟窿,不知那个同学扒开了,能趴过人。很适合我们这些老是迟到或早退的冥顽学生。我们的体育课,一般都是放牛政策,体育老师教完一两式的体操,就宣布自由活动。调皮的我们就偷偷地从这个狗穴般大小的窟窿钻出来,跑到校园外玩去。到了下节课的钟声,又才匆匆忙忙地从窟窿钻了回来。

记得是个暑热的六月下午的体育课,太阳热辣辣的,室外的活动就免了,许多同学缠着老师讲故事。我们几个较调皮的,如法泡制,从窟窿溜出校园。我们象一群挣脱僵绳的小牛,沿着七曲八弯的塘营河一边摸着小鱼小虾边往上游瞎逛荡。高高的河坎上,有一片蚕桑树。微微的风沿河向岸堤吹过,掀起了苍翠浓绿的桑叶。太阳强烈的光线透过桑叶的缝隙,把熟透了的,黑里透紫的桑椹照得亮晶晶的。令馋嘴的我们直流口水。

攀上桑叶树,我们可以看见小河似银色透明的纱巾一般,明亮的绕过山恋,穿过田野。在斑驳的墙,暗淡的黄土泥巴砖,泛白青瓦的校园旁边淌过。它盘绕着小小的山村,蜿蜒在乡间的黄土地上。我们不知道它流去何方,也不去想它流向何方与流到何时。更没有去想象它流到海口,汇入波澜壮阔的大海后有多么的壮观!有了这片桑叶树的桑椹。我们就乐不思蜀了。我们忘记了上学也忘记了放学回家。

我们采摘过桑椹。在桑叶树下追逐嬉闹。甚至脱掉衣服,跳进河里,把身子浸湿,就着河岸的黄泥巴打滚,把身子滚得滑溜溜的。然后在高高的河坎上向河水里溜下,呼啦啦地玩起滑梯。我们欢闹的笑声盖过瑟瑟的晚风,也盖过老师呼唤声。当老师那沙哑急促的嗓音混合归鸟叽叽喳喳的叫声回荡在乡野的上空,落在我们的耳际时,老师已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慑于老师的威严,我们没有一个敢撒腿就跑,只能乖乖象俘虏一样被押回学校。谢天谢地,由于老师找到我们的时候,已经是临暮的时分,不作任何的处罚,且逐一把我们送回家,但那晚回到家,小屁股上多个父亲的手掌印痕和第二天上学被罚站课室的墙角是免不了的。也从此以后,操场的那个排水窟窿被网封得严严实实。

告别了童年,上完中学,少年时代的我又回到这片黄土地上。和大人们一样,天天起早贪黑在这片黄土地上劳动。在这片土地上使牛耕田,播种撒肥,拔苗插秧,栽种各种农作物。给农作物除草回土。在这片黄土地上收玉米,砍甘蔗,割水稻。尽管握着农具的手掌被擦起了血泡,脚板底磨起厚硬的茧子。但我从来都没感到辛苦,反而心里充满喜悦和快乐。为这种日出而劳,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而快乐。

后来,我离开家乡,去了贵州境地内的煤矿,从而漂泊到广东打工,就很少回到这片黄土地上了。但有几多我在梦里又回到故乡,踏上了这片土地呢。我记不清,也没有刻意去记。

毕竟在某一个瞬息,或某个梦的片刻,我的脑海都会泛起一幅清晰情景,久久不肯褪去——在那片黄土地的傍晚时分,夕阳金艳艳的光辉给山村、乡野、土地涂抹上舒静而又祥和的黄灿灿的色彩,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从这片黄土地上陆续向村子里走回,伏倦在屋檐下的老黄狗也摇着尾巴,跟着小孩的屁股走到坡地上迎着回家的大人。小孩子们蹦蹦跳跳,有时拔下坡边的青草,咬在嘴里,有时摘朵野花插在小辫子上。看到大人,一脸娇滴滴地向大人的怀抱扑去。大人一手抱起小孩,一手扛着农具,满脸灿烂微笑地亲了一口小孩红朴朴的脸,小孩子格格的笑声,伴随着回家的轻快步伐,敲响了乡野落寞前美妙的音符。

故乡的那片黄土地,留着爷爷奶奶起早摸黑挥洒汗水,依然吃不饱穿不暖的模样,也有贫穷的父母为一日三餐而忙碌奔波的足迹,还有我欢乐的时光。

为什么这片黄土地能深深烙在心里呢,多年后我明白,其实我也只不过是这片黄土地上蹦跳出来的一粒小小的沙子罢了!

我爱家乡的马尾松散文篇四

我的家乡在淮河岸边,这里属丘陵地带。肥沃的黄土地养育了我们一辈又一辈的中原人,这里堪称鱼米之乡。然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科学还不够发达,我们这里还很贫穷。家乡的黄土地上,土地贫瘠,杂草遍地。庄稼收成极低。那时候,无论是荒坡还是田埂,随处可见一种藤蔓植物,我们把它叫巴根草。

这种草很不起眼,很少有人欣赏它。它的主茎细得不起眼,叶片小的不起眼,与地面紧紧地贴在一起更不起眼。但它的生命力却很强。每到春天,它便亟不可待地发芽、伸茎、展叶、开花。远远望去,一片浅绿,走近了,却似有若无。它的花碎而不艳,素而不香。在婀娜的头痛花,妖媚的紫云英,星星眨眼般的小狗咬,以及满天繁星般的蒲公英等野花面前,巴根草花显得那么寒酸。夏天来了,它又显得那么羸弱,筋骨虽壮,却不敢抬头。其他小草则疯狂地凌驾于巴根草之上,而把它压在身下。秋风一起,它的叶子便赶紧收拢起来,变软变黄。入冬后,叶子早已全部落去,仅剩干巴巴的枯枝,经风雪霜冻之后,已没了韧性,一碰就断。

巴根草是很渺小的,很多人不一定认识它。然而,对于巴根草,我却情有独钟,以至于如今远离了黄土地,依然难舍沃土情怀。

巴根草不仅给我们的童年带来很多乐趣,而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

小时候,我们村很多的小姐妹经常结伴到野外挖草。春末夏初,坡上野草碧绿,万紫千红。姐妹们挖满一篮子草,就会聚集到大树下或河堤上休息。休息的间隙,我们就开始玩各种游戏,其中玩得最多的就是放草鹰。河堤岸满是巴根草,藤藤蔓蔓到处都是,把它一根一根地扯掉,扯上一把就可以扎成一个草鹰。每人向上抛一次,其他人则同时去抢,谁抢到草鹰这草就归谁。所以我们大多都是奉献者,很少能把自己抛出的草鹰抢回来,更别想去抢别人的了。因此,这种游戏的获胜者基本都是那些大个子的女孩。虽然放草鹰我们屡战屡败,但它却仍是我童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毕竟它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很多乐趣,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那时候,农村的生活很艰苦,不仅缺衣少食,就连烧柴都成问题。我们村上,几乎家家户户从夏天就开始准备入冬的柴禾。像田埂上的蒿草,荒坡上的茅草扑棱,鲫鱼巴儿,巴根藤儿,水中的杂鱼草儿,或铲,或砍,挑回家摊开晾晒,堆积起来备用。巴根草因为又小又矮,既不易铲也不易砍,所以无人问津。也正因如此,它的`生命才没有被伤害,才得以自然地走完一生。然而,到了秋后,等到颗粒归仓了,农活忙完了,很多人都一下子对巴根草产生了兴趣,大姑娘小媳妇们三五成群结伴去野外铲巴根,松软的土地上铲起的巴根草磕打磕打就把泥土全部抖落了。这样的巴根草晒干以后,放在锅灶里燃烧,哔哔剥剥,噼噼啪啪地响,那声音很好听。熬出来的米粥也分外得香。

现在,家乡的巴根草少了。昔日的荒地坡岭,大都被开垦成旱地,种上了庄稼。田埂上的巴根草,更是没人看一眼,连高杆的黄蒿,茅草也无人过问了,它们得以在田边地头,房前屋后恣意生长,自生自灭。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大多的农民都出外打工了,家里很少有劳动力;二是人们的生活普遍富裕了,农民都用上了煤气和煤球,基本上不用烧柴了。所以很多农民把收割后的秸秆就地燃烧,搞得狼烟遍野,弄得空气混浊。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

巴根草,黄土地上的金条,它真的会从人们的眼里和心里慢慢地消失掉吗?

我爱家乡的马尾松散文篇五

家乡的那条河,听长辈说,那是一直存在了好多年的了,连长辈们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它的存在,河水养育着祖祖辈辈多少代人。从我有记忆起,那条河就一直陪伴着我的整个童年以及少年时光。

河很宽广,也很长,呈井字形分布,所以一直叫它大井河。河水从东到西一路流过,河水清亮甘甜。两岸人家的吃喝用水全靠它。每天早上,就会听到来自河岸两边的谈笑说话声。担水的、淘米的、洗菜洗衣服的…….都是忙得不亦乐乎的大人们。一天的生活就从这样的早晨开始日复一日的循环往复着。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河两岸从不缺少热闹。

早上,儿时的我会拿上毛巾去河里洗脸,干净清亮的河水像是一面镜子,走近它,便会照照自己的影子,看着影子在水面上晃动来又晃动去,等玩够了再把毛巾放进清清凉凉的水里洗脸,洗完脸,顿感神清气爽,再朝水面看一看,照一照,然后心满意足的往家里去。

夏天的时候,天很热,小孩子们喜欢坐在河边将脚伸进清凉的水里,扑腾起一阵阵水花,水的波纹便朝河心一圈圈的荡漾开来。河水倒映着孩子们开心的笑脸,心里的快乐一览无余。有时会在靠近河岸边清浅的水底下看到长着长触须的大虾和游来游去的鱼儿,运气好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到一长溜的鱼儿像排着队的士兵一样游过去。大虾长长的触须清晰可见,鱼儿在水里吐着泡,划动着鱼尾,隔着水的距离,与它们两两相望。时间悠哉悠哉,河里的鱼儿,虾儿悠哉悠哉,河旁玩水的孩子们悠哉悠哉!善水性的小孩子们一个个更像泥鳅似的,光着滑溜溜的身子跳进水里,在水里扑腾着,比赛着,闹着,笑着。也会有调皮的孩子们游到河对岸看哪家的瓜果长得大,长得好,顺手摘一个然后再扑通跳进水里,边吃边游。大人们看见了大都笑一笑并不介意。

河水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时光,同样它也承载着大人们一整个夏季的幸福和快乐。忙碌了一天劳累的人们会来到清凉的河水里痛痛快快的洗个澡,河中央便见到扑腾起来的阵阵水花,水里夹杂着各式的欢声笑语,好似一天的辛苦劳碌全被这清凉的河水冲没了。

因了人的陪伴河水从不冷清孤寂。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同样,留得清水在,也不怕没鱼吃。七八十年代,想天天上街去买肉是不大可能的,一家也就一周吃上顿把二顿肉就相当不错了。人们便把眼睛瞄向了那个滋养生命的河,想吃鱼了,拿根自制的钓杆,穿上小面粉揉成的面团,或是用细细的蚯蚓做成鱼铒,将长长的杆线投入水中,不一会儿便有傻鱼儿咬着铒上钩了,一顿鲜香美味的晚餐在各家主妇们的巧手下不多时便会端上桌来。

小时候的冬天总感觉比现在冷得多,一到冬天,河里便会结上厚厚的一层冰,这总让我想起古时候卧冰求鲤的故事来。冬天的河边虽不像夏天那般热闹,却也别有一番趣味,厚厚的冰远远看上去像是给整个河上面覆上了一层被子,甚至有胆大的孩子竟敢在河边厚厚的冰面上走一走,小孩子总是不知道怕的,他们贪恋刺激冒险的快乐。大人们一旦看见总会大声呵斥,直到将他们叫上岸来。天寒地冻,河里的鱼儿,虾儿都躲起来了。躲在了冬日的棉被之下。只有各家的大人们还是会来到河边,用工具撬开结了冰的水面,开始一天的日常生活。

一方水土一方人。有了它,便是生生不息的力量。

快乐中亦有伤感。

那次,如往日一样,我下班回来吃过晚饭正窝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妈妈打来电话,先是和我聊了会儿天,问问我近况,接着她说,家乡的那条河要被填了。我震惊,连忙问是怎么回事,妈妈说,听说离那十多里远要建一个大工厂,规划上要进行拆迁改造,路也要扩长扩宽,要保证通往工厂的路道畅通,这条河在规划之内必须要填,而且周边村庄有的人家还要进行拆迁迁徙。我知道,城市化的发展渐渐将一些项目往偏远地方转移,一些工厂之内的企业不可能一直在人口集中的城市,搬迁往人口少的乡村以及偏远地区是必然的过程,但心里的难过挥之不去。

妈妈还说,不久后家家会装自来水,农村也渐渐乡镇化,城镇化了。听到这些,我不知是喜是忧,我还是喜欢那些错落有致的村落,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家户户鸡犬相闻。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一些积极因素,道路扩宽了,民建式的住宅也被钢筋水泥式建筑渐渐取代。生活水准比之过去有了大幅度提升,从发展的角度看来,这是人类的进步,是科学文明的发展的良好结果。但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没有预料到的不利因素。人们缺乏大我意识,光顾现在高兴,却忘了隐忧。自从有了自来水,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去河里挑水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脱离了靠河水赖以生存的时代,短浅的目光认识不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没有了保护水资源意识的人逐渐上升。曾经我坐车经过一个村庄,在一个桥头看见一位30岁左右的女人手里高举着一桶垃圾,然后将垃圾一股脑的倾倒进河里。我不知道那一刻她是怎么想的,反正那一刻,我的心真的疼极了。曾经人们赖以生存的水就这样不被珍惜和重视。与其责备那个女人的无知,更应该值得我们所有人反思,社会化进步是好事,可是,是不是也应该普及一下环境的重要性,环保的重要性,保护水资源不仅是对环境的保护,更是对我们人类本身的保护。人可以一日不吃饭,但不可一日不喝水,水是生命之源,走过沙漠的人我相信他们定会知道水在万物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这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应该化身为一种实际的最基本的行为。

家乡的那条河要被填了,又有多少人会为它悲伤难过呢?我不知道!

后来,我回去走了一趟,老家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熟悉的小路全不见了,周围邻居也因为搬迁变得空空落落的,路两旁都是高高堆起的泥土,坑洼不平的像是诉说着经历过什么,曾经熟悉的那条河不见了,再也没有了清澈透明,只有堆起来的厚厚的淤泥,裸露的河床早已干涸,暴露在人的视野里,一切变得了无生机,没有了以往的生趣与灵动。一切的一切都变了,变得那么陌生。远处机器的隆隆声轰鸣着,似乎要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全部切断一样。小路之间全是高低不平的土堆,不见了错落有致的村庄,不见了以往熟悉的邻里村民,活像战乱过后留下的大片疮夷,给人一片悲凉之感。

我掩面不忍直视,我记忆中的那条河就这么被人为的粗暴的横加破坏了,清清的河水不会再有,河水在哭泣,我的心也在哭泣。干涸的河床毫无生机的宣告着它的死亡。我无力的一个人孤独的坐在干涸的河床边,和它默然相对,黯然无语,无数个为什么在我脑子里愤怒的咆哮着。但我什么办法也没有。只能一个人默默的坐着,祭奠它曾经的荣光。

远处,传来妈妈的喊声,是催促我回家吃饭了,我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往回家的方向走去。也许,也许,将来的某一天,会重现它的生机与活力吧,我这样希冀着!

我爱家乡的马尾松散文篇六

我的家乡特别美,宽阔的马路,一栋栋大楼高高挺起神气的身子来。这几年有新建的几所公园,扮靓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早晨天刚蒙蒙亮,就有好多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来到这里,放着录音机里边的音乐跳起舞来。我有时也到公园溜达,看着可专业了。我是个爱跳舞的孩子,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也跟着跳起来。还有我最爱去的九河公园,老远望去,一只大大的孔雀拼景挺立在九河门口,好象在欢迎大家的到来。

夏天到来,风柔柔地吹着,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到处都是鸟语花香。还有好多的小凉亭,三五成群的.人们坐在一起聊天,交心,一片祥和的景象。到处都是争奇斗艳的花朵,简直把我陶醉在这美好的夜色里,久久不愿离去。回忆起过去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我的童年几乎没有马路,上学时遇到下雨天,就挽起裤腿,弄的满身都是泥。家乡的房子有的还是小草房,下雨的时候屋子外边下大雨,屋里边下小雨。到处都是接雨的大盆小碗的。吃的就更别提了,一天三餐,有时候也不能添饱肚子,我不禁对儿子说:“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吃好的,穿好的,还有零花钱。现在可好了,原来高低不平的路变成了平坦笔直的公路,人们的心情好了,思想觉悟也高了。”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个书写着凤凰涅槃传奇的家园。

我爱家乡的马尾松散文篇七

黄土地啊!让游子亲亲您那泥土醉人的芬芳!

在异国他乡奔波累了、厌倦的游子,一旦想起祖国大西北故乡的黄土地,便给远方漂泊的游子,带来一种心灵的慰藉。就体会到黄土地上的故乡,那种难以割舍的乡情,和记忆起黄土地的泥土,散发出醉人的芬芳!

因为,那是一片记忆中最熟悉的黄土地,走过了历史的风云变迁,趟过了岁月带来的沧桑,却永远改变不了她那黄色的主色调。不管时代风雨带来怎样的变迁,她永远鲜活着,身带着生存在她上面的勤劳的人们,丰收的希望;脸上洋溢着父老乡亲绽放的喜悦!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黄土地的儿子。

不信你看:那些挽起裤筒,追赶着耕牛,播种、耕耘的汉子,吆喝着,吆喝耕牛的底气,是那么十足;用力甩打着手中的鞭子,那么清脆。用一双磨起老茧的双手,紧紧扶着黝黑、发亮的杏木犁耙,来来回回,让光亮的铧,翻开了一层层金黄的土,阵阵散发出泥土的幽香。那是一种让人嗅起来如醉如痴、诱人的芳香!还有,紧跟在犁耙后面撒种的农家姑娘,她们爱着脚下这片黄土地,爱着是那么深沉,不时地喉咙里放飞多情的歌谣,轻灵质朴的旋律声,打破了田野的静谧,醉倒了刚刚被耕犁翻开的黄土地!

无声的岁月,在季节交替中流淌。是您勤劳的子民,一遍又一遍的耕耘,在您的上面一茬又一茬的播种和收获。是您那心地善良、憨厚质朴、勤劳的子民,您的儿女,用艰辛和汗水播种着希望,收获着喜悦。可历史发展、雕刻的年轮,不停地在您美丽的容颜上,雕刻着岁月的印记,但您从来没有发怒过,抛弃您的子民。始终微笑着,笑容永远在耕犁铧过的地方荡漾,散发着醉人的芬芳!

亲亲黄土地,我那赤诚的金黄!嗅嗅您那醉人的芬芳!是您的憨厚、质朴,让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昼夜魂牵梦萦,温暖了漂泊游子失落、孤寂的胸膛!

我爱家乡的马尾松散文篇八

土地,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来说,他们一定会惜土如金,珍惜每一寸土地,每一寸土地,在他们的心目中,有一种神圣的地位,土地的的汁液,永远融化在他们的血液里,升腾在他们的脑海里;视每一寸黄土,就是他们的命根子,与他们永远骨肉相连,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

在大西北甘肃省那个缺吃少穿的八九十年代,对于自幼在农村土生土长,长大的我来说,真正饱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每当打开尘封的记忆,任思绪蔓延,重新回到了梦中最熟悉黄土地的家乡,让我心潮久久的难易平静。

我对家乡的那份眷恋的情节,源于我家乡那些心地善良、憨厚朴实、宽厚仁慈父老乡亲的博爱;还有那每一寸黄土地的厚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情”。对于大西北我的家乡,世代以黄土地为依靠的父老乡亲来说,他们一辈子靠黄土为生,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每一寸贫瘠的黄土地,就是他们身上的肌肤,视黄土地都是自己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他们从不嫌弃黄土;也是黄土地的朴实和坚韧,哺育出了世代生存在黄土地上面的人们,那种善良、无私、朴实、厚重、沉稳的胸怀,也孕育出了他们勤劳、吃苦耐劳和心直口快豪爽的性格!

小时候年幼无知的自己,感觉黄土地自己的家乡如此贫困和落后,除了每天见到的黄土,就是身上沾满了一层厚厚的黄土。自小就学会了干农活,从有力气干农活的那一天起,每天跟着父、母亲下地,风里来、雨里去;地里来、土里去。几乎每天都和黄土地打交道,帮着家里大人春播、夏锄、秋收、冬藏,把黄土地里的每一株稼穑,视为一种有生命和灵魂的生灵,允不得半点的马虎,真正饱尝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开始厌恶黄土和憎恨黄土,恨不得自己很快长大,逃离和背叛黄土!

父、母亲为了让我们孩子,摆脱世代被黄土束缚的命运,重复旧辙他们走过的`路,开始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把我们都送进了学堂,开始了“十年寒窗”苦读生涯,让将来跳出农门,远离黄土!

为了让我们不要忘记农本,放学和放寒假、暑假期间,还是继续跟着他们在田地里劳作。也是在这个时候,我那年过花甲、满头白发、目不识丁的爷爷,用磨起老茧的一双有力的手,手把手的教会了我耕地,并且贯穿了“土中自有黄金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农家人只认一个理由的大道理;尤其是耕牛拉着步犁,明晃晃的铧,翻开那一层层厚厚的黄土的时候,爷爷会用双手捧起一掬黄土,让我嗅嗅泥土的芬芳,并让我仔细端详泥土的色泽和肥沃,掂量泥土的厚重和分量。也是我的爷爷给我讲解了一系列的农家人应知应会的科普知识。当我思绪走神,手中的犁把,就会偏离了方向,造成留下一道道没有被铧翻过的土地,我的爷爷就会在原地留下记号,让第二个来回,必须重新翻开遗留下的土层,并告诉我:“农家人耕地,就像做人,必须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允不得半点的马虎,如果人哄了地,地一定会哄了肚皮。”还有,每耕地一段时间,他就不再继续赶着耕牛,必须让拉步犁的耕牛,停下来,做片刻的休息。他说:“动物和人都是有灵性的,做人的时候不但不要虐人,而且,也不能虐动物,要学会大度、仁慈和容忍。”

可是今天,我的爷爷去世多年,早已经埋在厚厚的黄土中,和黄土融为一体,永远成为黄土地灵魂的守望者;曾今那个懵懂的少年,已经步入成年人的轨道,远离了大西北黄土地上那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在人生这条道路上,走过了一程又一程,路过了一山又一水,在异国他乡这片陌生的土地里艰辛拼搏的时候,在工作中惆怅、失意、无助时,再次撩拨起心底那份对家乡折叠的思念,想起了我年过花甲的父母双亲,娇妻爱子,还有那些心地善良、憨厚朴实的父老乡亲!曾今厌恶的那些黄土,显得如此的亲切和熟悉!

在异国他乡拼搏的历程里,为了生计,年复一年的跋涉,而思念守望的家乡黄土地的思绪,从没间断过,每时每刻,不断的延伸!对大西北家乡黄土地上的一株小草、一滴晨露,就连进村口的那几棵瘦骨嶙峋的白杨树,都会让人产生无限的眷恋!

每当想家的时候,恨不得肋下生长出一对有力的双翼,飞过千重山、越过万重水,来到大西北黄土地的家乡,把在异国他乡的倦意、驿站的疲惫,统统都埋在厚厚的黄土中,偎依在宽大、温暖的黄土地的怀抱中,听林间鸟鸣,闻泥土芬芳,望碧空流云,做一名黄土地的守望者!我用我的生命走过黄土地,我将我的灵魂融入了黄土地,我爱这片热土,那古老的黄土魂,永远激励着我奋发上进,那浑厚的黄土地,永远是我赖以生存的根。

我爱家乡的马尾松散文篇九

牡丹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的家乡。家乡分明的四季,我最喜欢的就是冬天了。

在冬天家乡都是雪,白雪屹屹。小时候和好朋友们玩堆雪人,打雪仗,都非常有意思,都很好玩,就是玩完了以后满身都是雪,脖子里也都是雪。记得有一年的冬天,下了两天两夜的大雪,我们都非常的兴奋和高兴,因为可以玩雪了,因为下的太大了,所以停课了一天,我们就出去玩。我和妹妹堆起一个大大的雪人,拿一个萝卜当鼻子,我们找了两个树枝来当做是手,我们还拿了几个扣子也放在人的身上,还来做雪人的眼睛,做好后,那个雪人看起来活泼又可爱还很漂亮。

牡丹江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雪堡,人们都说家乡地雪城,说的一点也没错。雪堡都是用雪做成的,一个个美丽的图案,还有能进去的房子呢?冰上有冰做的桥,都非常美丽,还可以滑冰,有许多好玩的和有趣的游戏,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不只这些。

我爱家乡的马尾松散文篇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暗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是陆放翁的诗,与他广为人知的表达报国雪耻之志的诗歌不同,这首诗给我们看到了一个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闲适的心情有一种不被尘世所染的脱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爱这首诗的,不如说是他喜爱这种心情,这种心情是具有生活气息的,他想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他的带着心情的生活。

他对生活的感觉,似乎略有逃学孩子的清闲,世界也就这么大:嘴里叼着的微甜的草根、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娇嗔柔和的“卖杨梅——”声、在窗台上悄悄“吸着水”的绣球花,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他真实地、切身地享受这种艺术。

他是个别样的作家,他与当今坐在家里或办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神经几近被络绎不绝的电话摧毁的作家不一样。他的文章、他的书像是被他本人抚摩过千万遍的,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是木头铅笔的味道,而不是机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个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铅笔,面带淡定从容的微笑,他细腻动情的笔触时不时地给自己和我们一个小小的惊喜、小小的感动,为了一小盘带着雨珠的洁白的缅桂花,抑或是为了一条从湖心突然一跃而起的大鱼,还是堂倌颇具京腔的一声“收茶钱——”,它们以滋润人心的方式诠释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境界、一种认识,大多数人为了摆脱平庸而奋斗,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经历了暴风雨也见过了彩虹后,往往不再好高骛远,而是理解平淡、用这种平淡的心境热爱着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实从他的文章里得以体现的闲适之美正是他经历了人事浮沉后所潜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给我们看到的是那种能令人会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可惜现在人们大多没有精力和心情去关注这些看似琐碎的美,他们大多脚步匆匆,厚重的镜片竟把人们的心与社会、与自然隔离,太多的金属制品竟把人们的心层层包裹,作者在极力让我们感受美的同时,我分明听到一个慈祥的声音在对忙着赶路的世人们说:“孩子们,慢点走,你们看这朵海棠的颜色,像是哪个大家闺秀的胭脂水不小心从指尖滑落,浸进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孔老夫子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食色性也”。这说明,吃东西和喜欢漂亮的事物是人的本性。因此,吃,也就成了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

古往今来,关于描写吃的文章多矣,然吾独喜汪曾祺先生的风格。究其根本,在于其文字中充满了对这世界的赞美与感激,对生活的热爱与真诚。

在《故乡的食物》里,作者重点写了一样平常不过的食品—炒米。文章一开头,作者引用了《板桥家书》中的一段话:“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此句一出,顿时让人觉得很亲切!处于社会最下层的人民,用一碗炒米,温暖着彼此的身体与心灵!

《豆汁儿》描写的则是北京城底层人民鲜活的生活画面:“豆汁儿是制造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很便宜。有了豆汁儿,这天吃窝头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这是贫民食物。豆汁儿摊上的咸菜是不算钱的”。最有趣的一段在结尾处:有保定老乡坐下,掏出两个馒头,问“豆汁儿多少钱一碗”,卖豆汁儿的.告诉他5分钱。“咸菜呢?”“咸菜不要钱。”“那给我来一碟咸菜。”寥寥数语,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顿时让人感到这世界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可爱,如此的让人留恋!

汪曾祺的书,用文学少女的话说,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女儿节的茶巾寿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喷喷的白芝麻,栗子。加入这么多配料的醋饭,用稍带甜味的薄薄蛋饼仔细的包裹着。虽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却非常亲切、可爱、紧紧揪住胸口,可是读著读著,醋的味道也不断变浓,直到最后变成深切的无常观充塞胸中。

我觉得汪曾祺的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浓。尤其是饮食文化,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了。不能不让人想起《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烧菜给洪七公吃的那一段。包括他的语言,都是半掺着文言的,读起来反而让人有一种顺化流畅的感觉。羽毛般又轻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脏扑通扑通地跳著期待包在里头的松软康吉鳗、碎栗子的出现。就像是这样的感觉!

古往今来,上至九龙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向往着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鹤子,隐逸孤山做个隐士。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尘世带给人的快乐生活。舒婷在她的《神女峰》中写道:“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长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钦佩,然而对酒当歌,寻山问水,觥筹交错却有着那些所谓的神仙隐士们体会不到的一番乐趣与风情。

汪曾祺的书,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一个道理。他写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见的小人物,他写的食也是路边小摊上的并不怎么高级的地方小吃,他写的事也是一些常见的鸡毛蒜皮。可人们可从他那看似平淡无味的语言中品出人与人之间的美丽情感。命运在最大的不公平中有时会偶尔留下一丝温暖慰藉的余温,让人对这尘世难舍难弃,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随便出现的,全看你心智够不够来领悟天意。

儿子与父亲间深切的交流等等,每一样都值得品味。

用力咬下椎茸瞬间流出的美妙汤汁!

融化在嘴里的康吉鳗!

成块的醋饭和栗子的甜味成了绝妙的搭配!

就连缠著蛋皮的葫芦乾也是充满弹性非常好吃呐!

这或许就是这本书的美妙之处。想到书中人事那些美丽的误会与牵绊,哪怕再僵硬的嘴角,也终会露出一抹微笑。

我爱家乡的马尾松散文篇十一

一片大海是由无数滴小小的,晶莹剔透的水珠所组成;一片树林是由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树木所组成;一幅画是由一点点五彩缤纷的颜料所组成,同样,一个国家,也是由无数个城市组成的。而我的家乡,就在祖国边陲的一所小镇,它虽不及江南都市那样繁华,也不及海滨城市的婀娜,但,它却以自己豪爽的风格,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它就是——佳木斯!

佳木斯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祖国边陲的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国境线总长382千米。佳木斯市由南而北,蜿蜒起伏,直至松花江边,地形呈南高北低之势,是祖国边陲的一座小镇。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佳木斯的盛夏是热情而奔放的,那如同少女般婀娜多姿的荷花,正在争先恐后的开放,她千姿百态,洁白无瑕,像水晶一样纯洁。荷花散发出清新淡雅的芬芳,引来花蝶飞舞,嬉戏其间,令人赏心悦目。而那调皮的蜻蜓扇动着翅膀,从这朵花飞到那朵花,与荷花快乐的嬉戏着。我陶醉了,觉得眼前的荷花像是一位位风姿绰约的仙子在翩翩起舞。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佳木斯的深秋是丰硕而美满的。种种果实缀满于枝头,农民伯伯笑逐颜开,今年又是个丰收年!拿起一片枫叶,写上祝福的话语,随手放开,让它随着秋风缓缓飘走,这诗的境界,诗的韵味,好不快活!这深秋,是一个兴高采烈的季节呢!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佳木斯的严冬是寒冷又凄凉的。整片大地银装素裹,树上飞满了片片的雪,寒风刺骨,正如冬这个少女般凄凉,她眺望远方,眸子里满是惆怅,她是在想念远方的亲人吗?还是本就冰凉?我不知道。

我爱我的家乡,正如我爱我的祖国,家乡乃是祖国,祖国乃是家乡。啊,我爱你,家乡;啊,我爱你,祖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爱家乡的马尾松散文篇十二

在一个平凡,宁静的慢城小镇里, 人们和和美美,安安稳稳。寂寞的街道里,熟悉的背影,甜美的微笑。一首《我爱你家乡》听湿了眼角,思念的味道,泥土的香味。一段新旋律唱暖了心跳,眼前便是我可爱的家乡—太白!

—题记

这里虽没有富丽堂皇的建筑,没有无边无际的灯海,没有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的都市。没有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的世纪公园……但却有着唯美的海市蜃楼,有着气势磅礴、飞流千丈的'飞瀑。有着安逸、恬静的庭阁楼台,有着身穿大红绵袄、头带一只花、身后背着胖娃娃、手里提着鸡和鸭的人们…这便是我的家乡太白。

任由外面的世界如何变迁,都不会改变我梦里的家乡—太白,你总是用最原始、最简单的清丽,阐述了人的本性是自然、和谐。任由外面的社会如何发展,都不会改变我心里的家乡—太白,你总是用最朴实、最善良的心灵,反应了人的本心是知恩、感恩!

要说哪里风景最好、空气最好,要说哪里天空最蓝、白云最白、河水最清,要说哪里人民最朴实、善良。那么我可以确切地告诉你,就在这里,我的家乡—太白。

每当我踏入故乡的土地,都会觉得亲切又熟悉,温暖而温馨。每当我抓起故乡的故土,都会觉得温柔切细腻,踏实而知足。每当我经过乡间的道路,都会心潮澎湃,感慨万分!每当我离开故乡的田野,都会心乱如麻,难舍难分!

在离开故乡的日子里,我常常都会寝食难安,夜不能寐。我曾以为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繁华与精彩,外面的生活是如此的广阔与美满!可是,我到了才明白,外面的社会竟是如此的黑暗与无奈。在喧嚣的都市,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中央,我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最终我迷失了自己。我就像是一只迷途中的羔羊,找不到回家的路 ,曾经的我努力过,奋斗过。可是在这陌生的世界里,我依然找不到自己,找不到人心的归属!

只有在家乡太白,才能使我远离喧嚣,谎言,欺骗,我才能找回真实的自己。只有在家乡太白,才能使我远离黑暗,残酷,冷漠,我才能找回那颗善良,朴实的心灵。因为只有在家乡太白,我才能找回人心的归属!

太白是我永久追忆的梦,太白有着我童年记忆,青春韶华,于此还有我亲爱的爸爸妈妈!无论家乡太白以后会是怎样?是繁华的都市还是落寞的慢城小镇,在我心中,那片故地永远是我的最爱!

太白,我爱你!我是你的孩子,我为你代言,我用最朴实的语言描述你,用最真诚的微笑与你拥抱,我愿与你相拥至春夏秋冬,天荒地老!

我爱家乡的马尾松散文篇十三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喀左,是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这里的果树数不胜数。有桃树,苹果树,梨树,杏树……而我最喜欢的是杏树,更喜欢那惹人喜爱的杏儿。春风习习,细雨绵绵,小草刚刚露出小脑袋。一棵棵杏树都长出了嫩绿的.枝叶,在蒙蒙细雨中,它们伸展着嫩绿的枝条,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过几日,枝上就绽出一簌簌小花,有白色的,有红色的,非常好看。一阵微风拂过,便散发出一股浓浓的清香,令人陶醉。

几周过后,杏树上的花都谢了,杏树上出长出许多多如小珠子般的杏,毛绒绒的。有的一个待在树枝上,像是跟谁生了气,有的则是三五成群仿佛在玩游戏,还有的七八个在一起,似乎是在窃窃私语。初夏的时候,杏儿逐渐长大,先红了半个脸,就像红了脸的小姑娘般躲在绿荫丛中。可馋嘴贪吃的小伙伴不会轻易放过它,乘大人不注意,偷偷地摘下几个来吃,酸得咧大了嘴巴,半晌才缓过神儿。

六月是杏儿成熟的季节,这是满树的杏儿通通红红的,一树树,一枝枝,太惹人爱了。晌午,爷爷奶奶总爱坐在树下乘凉,这时,我们来到树下,摘上几个又大又红的杏儿,送到嘴里轻轻咬上一口,就可以看见鲜嫩的杏黄,味道甜中带酸,酸中泛甜,让人回味无穷。但是,杏仁的价值可大哩!杏仁有苦有甜,苦的药用价值很高,有止咳化痰等功效,甜的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杏的浑身都是宝,做杏仁罐头,杏仁露……可以发家致富。杏儿虽然并不是什么珍稀的水果,但它像喀左人民一样朴实,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杏儿。

我爱家乡的马尾松散文篇十四

夏收的时候到了,我是得要回去了。昨晚上,我打电话绘妻,妻接了电话,刚好母亲也在场。我便问起,麦,是否成熟了。妻说,母亲给你说说话,我,莫名其妙,母亲说!“不熟着了,等咱家杏梅熟了再回来,我们在家,这个时候都木一点事”,我就顺便的答应了。提起了杏梅,也便想起这时候,是杏梅快要成熟的季节了。在洛阳这个地方往西大概,百十里地便就是有杏梅的产地方了。

不过我,走的地方也却是不少,或西,或东,或南,或北,都不曾见到过杏梅的影子。说这杏梅,给,杏,的外表基本是一样的,都有红黄那渲颜如蛋黄一样的颜色,杏梅,于杏的味道掠有不同,微微的后苦。

记的小时候,杏梅最好吃的时候,就是发黄也快发红的时候。摘下,埋到谷堆里,或麦堆里,停个四五天,或五六天,再抱出来,那一个发红的皮,软软的咬一口,那酸甜酸甜的汁水瞬间,就会淌满口中,有密桃的香味,吐出口来时,就是一个核了。

我所知道的,这杏梅树,在我们家乡现在,基本上也不是太多了。不过你要到处转转,走走,也能会看见杏梅树的,只是少的可怜。我家的杏梅在我家后面的康王坡,半坡之上,杏梅春天开花,成果,发育到成熟。我所知道的,小的杏梅是不能吃的。不像杏那样,小是酸涩的,杏梅苦的,苦的狠,又苦又涩的,你要摘一个,咬上一口,半响嘴都是苦药味,所以小杏梅我是不摘的'。

杏梅有又苦又涩的本性,却实也乘心了有杏梅园的主户。到开花,结果,成熟基本上都不用人去照看。就是成熟了还是酸涩的,更不用仿人偷去。熟的杏梅,摘下来,放几天才好吃。熟的要摘来就卖,可就费事了,近处不行,卖不上价钱,须要拉到百十里地的洛阳市才行。有一回,到了杏梅成熟的季节,满园满树的杏梅,挂缀着枝头。父亲说“我与那几家说好了,够四车了,到洛阳卖,杏梅今年结的多,我一个人去卖,卖不过来,今年你也摘一车去卖回试试,以后这么多园子,都靠你卖了”。

“木愣”的我,皱紧眉头的我,从来不管这一切的我,对卖东西,着实是不会。也没卖过。父亲也看出了,我的为难,父亲又说,“我买了几十年的水果,有经验,一快买,就当是段炼,段炼的”不卖啥时也不会啊!我默默了点了点头,表示赞同。第二天,早上,几个小时来回的忙碌,我与父亲,一人,一大车,装的满满的促有三百多斤之多的,一架子车杏梅。我忧虑了好久。装好的杏梅架子车,晚上装上大车,晚上走,晚上到,第二天就早早的可以卖了,也可能会卖个好价钱,早点卖,不太热。

真到卖杏梅了,那几天的日子,着实难受,拉着几百斤的车子,东奔西跑。上坡下坡,吃的是希饭,喝的自来水,睡的是马路。几天下来满脸的灰尘的脸,汗水流下,才能看见几处清晰的痕迹,活生生的要饭的啊!。随然幸苦,幸苦奔泊,几天下来把杏梅换成钞票,也是一种苦进甘来的喜悦我喜欢杏梅,也爱家乡的杏梅。

我爱家乡的马尾松散文篇十五

从边疆回到北京已经整整三十四年了。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人生经历的事情真是太多了,有的已经记不起来了,有的已经模模糊糊了,可是在兵团生活、战斗的日日夜夜我却从来没有忘记过。从十七岁起,就离开北京、离开亲人,来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我的第二故乡,就在西北的那条南北走向的贺兰山下,黄河岸边,古语说:“自古黄河唯富一套。”还有一首歌也是这样唱的:“沙枣子开花香天下,塞上江南属宁夏。”我们连队就在山脚下的西干渠边,青山黄水,绿树拥抱着我们的家园,每逢五月青铜峡大坝开闸的时候,咆哮的黄河水就像一条巨大的动脉,向广阔的银川平原流去,大小干渠满了,条条支渠饱了,破土而出的麦子,像出生的婴儿使劲儿吮吸着甘甜的“乳汁”,眼瞅着就窜起来了,值夜班灌春水的姑娘,小伙子们,来往行走在条条渠埂上,一盏盏马灯,就像夜空中镶嵌的颗颗宝石闪闪发光,那夜景虽然比不上长安街的华灯和王府井的斑斓色彩,但它的美,是兵团战士用汗水创造出来的美,它永远永远地印在我的心中。

夜风嗖嗖地吹来,带来泥土和嫩草的芳香,那么沁人心脾。

记得那是在1972年的时候,我们兵团在度过了七八年的艰苦生活之后,粮食打了翻身仗,我的`碗里也有了白白的米饭,瓶子里也有了炒菜的油,菜里也有了肉,你可知道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和自豪,吃着吃着,你都会不由自主的落下眼泪,能吃上这么好的饭,这在七二年以前想都不敢想。经过兵团战士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付出的汗水和流淌的血液浇灌了这片土地,那种吃糠咽菜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幸福和美好是人创造的,所付出的青春没有白搭进去。农业打翻身仗的那一年,见到的是“东方红”那隆隆的犁地声,田野里浩浩荡荡的运肥大军,人们的号子声、马的嘶鸣声、驴车吱吱呀呀的小曲声,融合到一起,汇成了一支宏大的交响乐,真像是贝多芬笔下的“英雄交响曲”。

夏日里齐腰的麦子镶嵌着橙黄的麦粒,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就像一块块毛毯,风儿吹来麦浪滚滚。

当收获的季节来临的时候“康拜音”联合收割机那巨大的身躯,大口大口地吞着一捆捆的麦子,解放牌汽车一车车地运走了从“康拜音”的大嘴里吐出来的黄橙橙的麦粒,那麦絮软绵绵的,纷纷扬扬地飘洒着,那味道叫人陶醉。

当我回想起那一幕幕叫人不能忘怀的往事时,我是多么珍惜那已经不能复返的年代,我曾经为它流过血、流过汗、流过泪。

兵团战士用热血和爱抚育了那片土地。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而我们的青春却无私地奉献给了这片黄土地,我们当中的有些人已将整个生命献给了巍巍青山、滔滔黄水,他们的灵魂在那片土地上环绕。我们的兵团首长在全团誓师大会上高声地说:“我给你们已经准备了一块墓地,那就是贺兰上下的那一片沃土。”是啊!我们当时也是这么想的,就让我们的子子孙孙在那里扎根、开花、结果。

种种原因我们回到了都市,离开了令人向往的一马平川的黄土地。可是我们却把黄土地给我们的美德――坚强、好胜、努力向上的宽广胸怀带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

我爱我的第二故乡,因为它富饶、美丽,我爱它:因为它养育了千千万万个青春儿女,锻炼、培养了千万个知识青年,这条路虽然艰苦,可是它却造就了一代人,培养无数为事业而奋斗的优秀人才!

在兵团度过的十三年,我们有得有失,我以为失去的和得到的是均等的。因为当失去的多的时候,我会感动无比的失落,我的心里会永远的不平衡,当得到的多的时候我又会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不求进取。

我所得到和失去的在我今后数年的岁月里,给了我旁人无法获取的宝典,失去的虽然是青春,但走过去留下的脚印却那么的夯实。愿我们能把这烙在记忆中的痕迹,传给我们的下一代,带到工作中为自己永远不能放弃的理想去追求、去创造、去享受。

我爱家乡的马尾松散文篇十六

杏花儿开了,满树、满枝。你走近了看,一小朵、一小朵;你走远点看,一枝、一枝,一大串、一大串;你再远点点看,就是一树、一树的了。花儿多是粉红色的、白色的,蜜蜂在花间采蜜,鸟儿在花枝上唱歌,我们在花海里玩耍,美妙极了!一场春雨、几缕春风,它就惭愧地凋谢,当然,马上又有一个大大的惊喜,杏树儿比赛似的结果了,我们又有了美妙的期盼。

杏果儿熟了,圆圆的、黄黄的。果儿压满枝,杏树儿谦虚地弯着腰。小鸟儿来了,在枝头左看看、右看看,啄一口吃,酸甜得叽叽喳喳乱叫;我们来了,爬上树去摘,摇晃着树让杏果儿自己跳下来,当然最多的是拿着竿去顶……杏果儿绵绵的、甜甜的、酸酸的,当然,我也告诉你,杏果儿没有西瓜那么甜,没有苹果那么脆,没有樱桃那么美,但我们感到已经是最美好的了!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直接在树上摘的嘛,因为,这是我们就在结果的这棵树下吃的嘛,太爽了,吃饱了,我们常常还要摘一兜回家,去向爸爸妈妈请功的!

杏花儿没了、杏果儿没了,还有什么呢?哈哈,还有枝繁叶绿的树荫。那一片杏树儿一排一排的,挤挤挨挨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绿色伞盖,下面有长长的木椅子,圆圆的石头桌子,还有围成一圈的小花园,当然这个圈圈也是做凳子用的。火热的夏天,老爷爷老奶奶在这里慢慢说话、大哥哥大姐姐在这里静静看书、我们在这里欢天喜地地玩游戏,杏树做起的凉凉的、阴阴的树荫,把太阳给气得没有办法,整个夏天都气红了脸,你信不信呀。

杏花多美呀!杏果儿多甜呀!杏树荫多凉爽呀!我爱你,家乡的杏!你来不来这里玩呀?

我爱家乡的马尾松散文篇十七

黄土地啊!让游子亲亲您那泥土醉人的芬芳!

在异国他乡奔波累了、厌倦的游子,一旦想起祖国大西北故乡的黄土地,便给远方漂泊的游子,带来一种心灵的慰藉。就体会到黄土地上的故乡,那种难以割舍的乡情,和记忆起黄土地的泥土,散发出醉人的芬芳!

因为,那是一片记忆中最熟悉的黄土地,走过了历史的风云变迁,趟过了岁月带来的沧桑,却永远改变不了她那黄色的主色调。不管时代风雨带来怎样的变迁,她永远鲜活着,身带着生存在她上面的勤劳的人们,丰收的希望;脸上洋溢着父老乡亲绽放的喜悦!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黄土地的儿子。

不信你看:那些挽起裤筒,追赶着耕牛,播种、耕耘的汉子,吆喝着,吆喝耕牛的底气,是那么十足;用力甩打着手中的鞭子,那么清脆。用一双磨起老茧的双手,紧紧扶着黝黑、发亮的杏木犁耙,来来回回,让光亮的铧,翻开了一层层金黄的土,阵阵散发出泥土的幽香。那是一种让人嗅起来如醉如痴、诱人的芳香!还有,紧跟在犁耙后面撒种的农家姑娘,她们爱着脚下这片黄土地,爱着是那么深沉,不时地喉咙里放飞多情的歌谣,轻灵质朴的旋律声,打破了田野的静谧,醉倒了刚刚被耕犁翻开的黄土地!

无声的岁月,在季节交替中流淌。是您勤劳的子民,一遍又一遍的耕耘,在您的上面一茬又一茬的播种和收获。是您那心地善良、憨厚质朴、勤劳的子民,您的儿女,用艰辛和汗水播种着希望,收获着喜悦。可历史发展、雕刻的年轮,不停地在您美丽的容颜上,雕刻着岁月的印记,但您从来没有发怒过,抛弃您的子民。始终微笑着,笑容永远在耕犁铧过的地方荡漾,散发着醉人的芬芳!

亲亲黄土地,我那赤诚的金黄!嗅嗅您那醉人的芬芳!是您的憨厚、质朴,让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昼夜魂牵梦萦,温暖了漂泊游子失落、孤寂的胸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爱家乡的马尾松散文篇十八

有人爱百花齐放的春天,有人爱烈日炎炎的夏天,有人爱果实累累的秋天,而我偏爱银装素裹的冬天。

家乡的冬天,路是一片洁白,似乎是铺上了一条白地毯。雪花飘到我的脸上,抬头望去,每一片飞舞的雪花,仿佛就是一簇簇从天上洒下来的银屑;它飘落在松柏之上,那常青的柏叶托着一层厚厚的白雪,就好像翡翠盘中盛着白色的美玉。雪,你像一位仙女,婀娜多姿,娇滴羞涩,衬托了冬天纯洁、素颜的美;你像一个孩童,顽皮可爱,天真快乐,豪无忌惮地释放着童年的纯真……雪天、雪地、雪路,白茫茫的一片,天地交融成了一体,构成了宏伟壮丽的世界。

家乡的冬天,一切事物都是白色的。偶尔点缀着几朵红梅,更显得别具一格。它似乎对冬天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默默彰显着冬天赋予它的品格和无私的爱。你看,它迎着风雪开放,而且开的那么美,那么艳。那凌霜傲雪的铁骨,那疏影横斜的劲枝,那喷吐幽香的花蕊是多么令人钦佩,多么使人心醉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