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我心目中的孔子论文通用(汇总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0:48:39 页码:7
我心目中的孔子论文通用(汇总10篇)
2023-11-11 10:48:39    小编:ZTFB

工作生活的压力、竞争的激烈等问题是现代人普遍面临的,我们应该学会适应和调整。写总结时应注重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主观色彩过重,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总结是映照个人成长的镜子,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明确目的,突出重点,避免冗长废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各类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我心目中的孔子论文通用篇一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今说过自我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论语”一书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社会中起着相当大的一个作用,,作为治国之本的“论语”被世人所推崇,而它的作者——孔夫子,在数千年之后的此刻依然是万人敬仰的至圣伟人,因为他的经典儒家思想陶冶了整个中国的核心。简而言之,中国的文化极大地受到了孔圣人的影响。

世上的所有真理都是经历时间的磨砺才站稳脚跟的,正如孔子的儒派思想;并且所有的真理都不张扬,它是慢慢潜入人们的思想之中,所以朴素的也仅有是真理了。最主要的,真理其实很普通,正如春耕,秋收,日起月落它不会披上羊皮,迷惑人们,它只是支持着事物最根本的本质,而没有半点虚假。。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心说虽被天主教支持但最终却被日心说压倒一样。孔圣人便是真理的缔造者,如果我们去看他的画像的话,很易看出他具备着所有智者和长者的气质,朴素无华,简简单单的衣着,就像个极普通可是的老人,孔子之所以比凡人更高一层次,因为他是安贫乐道之人且早已领悟天地人之道,应当说这就是君子的表现,所注重的是心灵世界,而凡人为名利操劳,图的是物质世界,简而言之:凡人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由此一想,要是没了孔子,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古典文化研究者——于丹在她的着书中这样写道: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欢乐的生活。也就是说,论语是人们通向幸福的航标。正是有了孔子的真理,世界变得靓丽了起来。

我心目中的孔子论文通用篇二

孔子,不仅仅是人们眼中的圣人,一代文化巨匠,在我心目中中,不似人们眼中圣人的清高孤傲、与世无争,孔子更像是一个可亲可敬、至情至性,实实在在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真正的人。相比较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逍遥洒脱,孔子的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勇于入世的态度以及在黑暗的现实中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精神,敢于不阿权贵发出时代的呼声,都表明孔子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大写的人。孔子对于文化学术的追求使我明白了什么是学而不厌;孔子对于弟子谆谆的教导使我了解了什么是诲人不倦;孔子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忠心使我知道了什么是鞠躬尽瘁。而孔子的人格精神与人文主义情怀更是在为孔子的政治学说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也许有人会说孔子的学说是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捍卫者,而经过通读《论语》,我对孔子的政治学说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孔子并非统治阶级的卫道者,而是一个叛逆者,他是一个温和的叛逆者。他为将自己的政治见解诉诸于实践真正造福于天下苍生,也只能把这个社会的不满和自己对于黑暗时代的愤懑化作珠圆玉润的语句向统治者娓娓诉说,只为求得统治者的认同,让黎民百姓减轻负担,免于战争与苛政之苦。

作为一个文人,孔子既然不能用武力去对抗无道统治,用自己的言语身体力行来警醒各个诸侯,试图用“曲线”的方式最终达到自己政治理想。

一、从孔子的出身来说,孔子出身贫寒,孔子父母的结合也不被世人所认可,孔子母子也不为其父的正妻所容,年幼时就过上了艰辛的生活,从孔子的身世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孔子会成为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社会是不公的,而孔子并没有抱怨社会的不公,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打破这个不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的出身和幼年的经历为孔子日后的“温和的叛逆”提供了可能。

二、孔子心系百姓,胸怀天下。孔子讲求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百姓,以理服人,要求统治者要体察民情,体恤百姓,真正考虑百姓的利益进行自己的统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学说中不乏对政治的论述,孔子本人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治国理念,很难想象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里,普通人逃命唯恐不及,自身难保,而孔子却挺身而出,为百姓求取更公正的待遇,无法否认的是在那样的战乱年代提出关心百姓,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思想的孔子,不管站在哪个阶级都是一个真正的胸怀天下的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五、孔子不随波逐流,追求最高境界。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

六、孔子敢爱敢恨,至情至性。无论是“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还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不畏权贵,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用愤怒对抗世界的不公与黑暗,正如他自己所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句话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因为只有付出爱的人才会有所厌恶,因为心中有爱,心有光明,更不惧怕向黑暗的一面公开宣战。或许这个意义上讲孔子并非完人,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点才是的孔子更加真实,也显得越发的可爱,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孔子的叛逆及不问强权的精神。

在我眼里,孔子并不是一个统治者的捍卫者,他的学说或许有为统治着服务的成分,甚至在日后一些封建的统治者别有用心的用来愚民,但是这并非孔子的本心,孔子是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发出的这些声音,他用了一种相对温和的,更易于让统治者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而他是一位叛逆的真正的文化英雄。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眼中也有一千个孔子。通过阅读《论语》使得我们拉近了与孔子之间的距离,名著散发的光辉不单单在于其中的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更在于我们与书中形象的情感与思想的'交流。书中引起的共鸣让我们可以试着想象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也是孔子这一圣贤的形象在我们眼中更加的立体化和多面化,我仿佛看见一个穿过历史的迷雾微笑而仁爱的老人——孔子渐渐向我们走来。

我心目中的孔子论文通用篇三

我心目中的孔子我喜欢孔子。觉得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英雄。相比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漂渺遁世,只有勇于入世、至情至性、在黑暗的世界里坚持为理想而奋争的孔子最为可亲可敬。

通过《论语》《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积、极、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孔子出身贫贱,身份卑微,算是社会的最底层。《史记》记载:鲁国的季氏举办宴会,孔子与一些士人前去参加,被一个叫阳虎的人大骂“季氏款待士人,你没有资格来”,于是“孔子由是退”。“孔子由是退”这一句话很妙,孔子当时年少气盛,受此污辱,却并未争辩、气恼,只是默然退出。少年孔子已经初露大度从容的儒家风范。孔子后来立志恢复周礼,规范人们的沦理道德行为准则,但四处碰壁,甚至几处险境,但都能达观地对待。孔子在郑国和弟子们失散了。子贡去找孔子,这时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那里站着一个人,一副疲惫倒霉的样子,真像个丧家之犬。”子贡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乐了,说:“嘿嘿,说得真对啊,我就像个丧家之犬啊。”老庄是无为而无不为,孔子却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一生都在为了实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而奋争,在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社会里,他四处飘游,向人们宣扬“仁义”、“爱人”、“以德治国”,他明知不可行,却拚却一生的心血,飞蛾扑火,直落得贫老落魄,仍痴心不改,其精诚之至,足以让逃避现实、独善其身、浑浑噩噩的人汗颜。孔子和子路曾在路上迷路,向两位种田的人打听,得知是孔子后,其中一位耕者说道,“天下的坏东西像滔滔洪水一样多,你管得过来吗?还不如像我们一样过隐世的生活。”孔子失望又绝决地说道:“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出来,如果天下太平了,我也会过隐世的生活。”孔子不愧为万世知识分子“敢为天下先”的楷模,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强烈的责任感让人唏嘘不已。倔强的孔子也有多次绝望的时候,他曾愤闷悲哀地感叹:“我的主张行不通了,我将乘桴浮于海了!”“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好久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凤凰不来了,黄河也没有图出现,我这一生也快完了吧!”我们仿佛可以听到一个理想主义者无奈的呐喊。

孔子曾坦言自己喜欢富贵的生活,但是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强求,更不能通过不义的手段来达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而即使是清贫的生活,孔子也会乐在其中,生活得有滋有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还说可以通过任何正当的途径追求富贵的生活,他甚至愿意去做赶马车的营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一下子痴然入迷,浑然忘我,身心处于一种最宁静最舒适的境界,竟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其纯真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这也是孔子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写照。敢爱敢恨的孔子平日的孔子平易近人,随和达观,知错就改,但孔子也是敢爱敢恨的人,也有气极败坏的时候。因为他说过“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句话闪着多少人性的光辉啊,因为只有仁者才不惧怕恶的方面,才敢能向恶的一方挑战。他曾大骂兴起陪葬风俗的人会断子绝孙,对白天屡次睡觉的弟子也恨铁不成钢地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而孔子心爱的学生颜回死了,孔子大恸,哭得肝肠寸断,“天丧予!天丧予!”有一次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慌急地问有没有伤人,而不过问马伤了没有。孔子是个充满人情味的人。

这就是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河流,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卑贱,尔后自强不息,背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鸿志,学而不厌;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诲人不倦;为了万民苍生的福祉,向各统治者宣扬“仁义”、“礼乐”、“德治教化”;整理编纂六经文献……他就这样不停地走啊走,给我们留下了万世的文化,也造就了泱泱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盛誉。

我心目中的孔子论文通用篇四

既然提到了墨子是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就不得不说说两家学派的异同。

书中也说:墨子对孔子的中心思想—仁义—并没有提出异议,但事实上两人的思想真的没有相互不同之处吗?墨子说:兼相爱交相利。他所重视的是“兼”与“别”的区别。如果世人都能做到兼相爱,那么,社会就是完全平等的,每个人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和自己给予的是恒定不变的。然而孔子却将仁爱分了等级,从父母子女,再到兄弟姐妹,最后到国人、远人,所有人都不能像爱父母那样去爱远人,这从根本上与墨子的观点不甚相同。再说交相利,在墨子看来,如果兼相爱能实现,那么交相利是必然实现的,爱与利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爱与利是不分亲疏、贵贱的。在孔子的思想中,一切都要遵循礼法,只要遵从了礼,就是正确的。所以综上,墨子注重是与否,而孔子注重多与少。但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二者都是柔性的理念,不是通过苛求来实现的,而是逐步的改善。

一谈鬼神,一不谈鬼神,这似乎又是明显的异同,但是在这样的大观点之下,又有分歧,“子不语怪力乱神”,看似是不信鬼神,然而孔子又说:“敬鬼神而远之”。这二者是否矛盾呢?我认为不然。从当时时代的角度说,孔子的目标是恢复周礼,祭祀这样的活动就属于礼的范畴,而并不在于祭祀的对象,只要尊重祭祀的对象,那么目的就达到了。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既不崇拜,也不反对,而是出于一种居中的态度。墨子信鬼神,却又不谈祭祀,这也是不矛盾的。书中说,这是为了让人做到兼爱。孔子又何尝不是呢?““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这不就是为了教人向善吗?带着对鬼神的敬畏,祭祀也好,不祭祀也好,才能让世人做到爱人。

如此看来,二者从根本上,并不是完全不同,但就从反对纷繁复杂的礼乐的角度来看,如果把墨子放到现在,可能会成为极简主义的新一代领军人物吧。

我心目中的孔子论文通用篇五

孔子,我国伟大的圣人,他的巨作许许多多,如:《论语》……孔子千百年来一向深受我们的仰慕。我十分喜欢空子,论语就是他对弟子的谆谆教导,和自我的一言一行。他不仅仅对自我的弟子要求严格,对自我更为如此。

我一向喜欢这空子,经过《论语》、《史记》的记载,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进取、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能够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进取、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

孔子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英雄。相比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漂渺遁世,仅有勇于入世、至情至性、在黑暗的世界里坚持为梦想而奋争的孔子最为可亲可敬。

孔子出生贫贱,身份卑微,是那时候社会的最底层。但孔子性情开朗,是一个充满人情的人。

我们心目中的孔圣人已经不在了,他已经永远离开我们,但他依然存在,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此刻还影响着我所在的时代的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也会变得不那么精彩。是他,时时刻刻教育着我们中华儿女,使他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是孔子使中国的文化变得格外灿烂,我们心目中的孔子。

在我看来,坚强是孔子的化身。孔子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饱经人生的苦难,却始终坚强乐道。他仍然开开心心得过着每一天,这就是孔子的坚强,这就是教会我坚强的孔子。

孔子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教育着我,每一次,我做一件事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孔子的某一句话,这才会指引我正确的方向,使我做好每一件事情。教师在上课时也会教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孔子的一言一行是我们健康欢乐的成长。

其实,我们之所以把孔子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可是他在做人上确实是到达了人生的很高的境界。这是我们所做不到的,是超乎我们的想象的。在我的心目中,孔圣人不是一个神,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对自我的弟子时那么的有礼,而他的弟子又那么的尊敬他。另外,孔老圣人甘愿屈身向路边的孩童请教问题,丝毫没有失去学者的风度,他俨然把自我看作了一位过路的老人。这是我们做不到的。

孔子的一言一行教育着我,使我一步步向前走,并且逐渐懂得了世界。孔子的品行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孔子的巨作是值得我们去品尝的,孔子这个人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这就是我所喜欢他的理由,这也是我要学习他的地方。

我心目中的孔子论文通用篇六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心目中的孔子初一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今说过自己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论语”一书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社会中起着相当大的一个作用,,作为治国之本的'“论语”被世人所推崇,而它的作者——孔夫子,在数千年之后的现在依然是万人敬仰的至圣伟人,因为他的经典儒家思想陶冶了整个中国的核心。简而言之,中国的文化极大地受到了孔圣人的影响。

世上的所有真理都是经历时间的磨砺才站稳脚跟的,正如孔子的儒派思想;并且所有的真理都不张扬,它是慢慢潜入人们的思想之中,所以朴素的也只有是真理了。最主要的,真理其实很普通,正如春耕,秋收,日起月落它不会披上羊皮,迷惑人们,它只是支持着事物最根本的本质,而没有半点虚假...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心说虽被天主教支持但最终却被日心说压倒一样。孔圣人便是真理的缔造者,如果我们去看他的画像的话,很易看出他具备着所有智者和长者的气质,朴素无华,简简单单的衣着,就像个极普通不过的老人,孔子之所以比凡人更高一层次,因为他是安贫乐道之人且早已领悟天地人之道,应该说这就是君子的表现,所注重的是心灵世界,而凡人为名利操劳,图的是物质世界,简而言之:凡人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由此一想,要是没了孔子,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古典文化研究者——于丹在她的着书中这样写道: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也就是说,论语是人们通向幸福的航标。正是有了孔子的真理,世界变得靓丽了起来。

我心目中的孔子论文通用篇七

从古至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学家都层出不穷。但在众多的圣杰之中,最令我敬佩的依然是我们的东方圣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名丘,自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号称弟子三千。关于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我心目中的孔子!

首先,我认为他是一个不耻下问、终身求索的人。我们知道孔子有很多的导师。大到道家创始人,小到故事中的两个六岁小孩。这样鲜活的例子自然说明了孔子的谦虚、和刻苦好学!但是这还不够深刻,因为孔子还是一个终身好学,终身求索的人。孔子说:“五十有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到七十岁,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岁,让我们来算一算,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第二,我认为孔子是一个人、礼、国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从四十多岁开始讲学,一生弘扬仁义礼智信。以礼治国。为了国家、他可以“毁三都”、为了国家,他可以亲自领兵。但是鲁国的君上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孔子赶出鲁国,不过,孔子并未放弃,在和弟子漂泊的十九年中,他仍然没有放弃,走到哪讲到哪。有几次差点丢掉性命,但他已然宣扬仁、义、礼、智、信。也许真正的大无畏,不仅是在战斗中“不怕死”的烈士,更是为了教育不畏惧一切困难的老师们!

第三,我认为孔子还是一个很有战略思想的人。2009年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很火,叫做《孔子》,其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的:齐想借用会盟来刺杀鲁国君上,以为孔子早就料到这一招,出动了五百乘兵车,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兵车并未出动。不过,孔子早有准备,会盟开始,齐国动用五百乘战车,而鲁国竟然也有五百乘战车。齐国见此情形,只好收兵。讲到这,有朋友会问了,鲁国的战车是从哪来的呢?哈哈!五百乘战车子虚乌有因为他们站的高,下面的情景看不大清楚,所以孔子便集中了一百乘牛车,后面拉上扫把,一跑起来、烟雾弥漫。这样便形成了“五百乘战车”的壮观景象!孔子的战略就是这样:兵以正和,以奇胜!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这也就是孔子。爱人、爱己。正像它的先师子产大夫说的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不愧为真君子!他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义、礼、智、信,传遍了天下!

我心目中的孔子论文通用篇八

在孔子墓前,凝视着那荒草掩盖下的巨大土堆,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毁也罢,誉也罢,风风雨雨,他都默默无言地独自承受。他不会再爆发,也不会灭亡,只是在那里、在世人的毁誉中,把血肉变成了白骨,但谁都不会无视他思想的存在。

坚强如他。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饱经人生的苦难,却始终坚强乐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有人生的苦难都如同烈火淬钢般催熟他年轻博大的思想,个人的苦难比起大道之不行又算得了什么。可是,在那个功利霸道横行的时代,没有哪一个君主能够施行他的主张,他就那样孤独而倔强地坚持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毫不绝望、不知疲倦地周游列国、传道授业,渴望大道能够在未知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

宽厚如他。在一个秩序混乱的泱泱大国里,他的思想维系了一种最起码的社会和人性的平衡。他历来主张政教分离,“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绝不把希望寄托在毫无根据的来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对生命本身的敬重作为“为政”的起点和终点;“以直报怨”,以此张扬生命的尊严,决不隐匿自己的不满和仇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他终生追求的理想,那里,没有阶级、没有等级,有的只是老者、朋友、少者。

兼容博大如他。他从来就没有说过,信我者得富贵,不信我者入地狱的话。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世人对孔子多有两种态度,一是捧就捧到天上去,认为天上天下只孔老夫子一个完人,恨不得对着夫子画像舔上几口才算是合格的正统名门;二是贬就贬得什么都不是,把好一个孔子作为“封建”“腐朽”的练手沙包,借此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我心目中的孔子论文通用篇九

泱泱古国,悠悠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轨迹,五千年的文化传承,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霜雨雪,仍没有将这千年文化埋没,更没有将这千年文化的先驱遗忘,他就是先秦时伟大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极力主张进行道德教育和伦理建设,克己复礼,实现和谐的社会生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中有105处谈到“仁”,集中体现了孔子如何做人的思想。孔子的“仁”主要强调自身的修身养性和对他人的爱。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显然,克己和复礼是不可分割的:既要严格修身,又要以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这一切,主要是因为孔子把“仁”理解为“爱人”。“爱人”以“亲亲”为基础,即从爱自己的双亲出发。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思想是公平社会的全部内涵,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源于官,施于民,政仁而后民善。

在孔子之前"仁"并不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核心范畴,在先秦思想中出现的最多的是"礼"。但是到了孔子这里,"仁"便有了新的意蕴和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是在吸收以往"仁"的观点的基础上,进而完善成为"仁"学体系。孔子的"仁"主要体现为伦理道德规范和政治统治理念两方面:"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把"仁"看作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并且希望其成为人们恪守的准则;"仁"对社会统治思想影响同样久远,孔子曾提出"为政以仁"的政治论点,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怀有仁爱之心,要"以德治国、以礼治人",孔子也希望能够从"仁"出发,实现统治者对人民的一种"仁德"的统治,而并非以暴力手段去镇压和管制民众。他认为施行"仁政德治"的君王更能够争取民心,安定统治。孔子的"仁政德治"思想也是孔子留给后人的重大启示。此外,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他鼓励人们去追求这种境界,把"仁"看成是"君子"需要孜孜不倦去达到的境界。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一般人都应该追求达到的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爱自己、爱家人、爱所有的人。从孔子的"仁"的思想中体现出了他对社会民众的关注,对于人民的爱护。可以看出,孔子对"仁"思想的重视,也表明了"仁"的思想和学说是整个孔子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它对于其他的如"礼"、"乐"等思想均处于统摄地位。

此外,孔子的清贫自守、忧道不忧贫、责己宽人、重义轻利思想,对抵制当代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曾几何时,它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神人”,穿越历史的长河,孔子的形象,儒家的思想,何时衰落过,何时沉寂过。纵使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又怎样呢?孔子、儒家的思想,还是不流传千年,至今又如何呢,它已不仅是中国的孔子,儒家。现世界各国,哪里少了他的影子和他的思想。曾听过这样的一则新闻,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弥阳中学有组织的安排学生去拜孔子像,这能说明什么呢?走过千年,孔子在人们眼中,已被神话。这又是为什么呢。

你又是否记得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你换个角度说这句话,你会得到什么效果,因为古人曾千年不变的称孔子为“圣贤”。也说明孔子在世人眼中是最完美的。并且孔子能在那个人人心中只有自己的自私腐朽的时代,能以自己锋芒的语言去鞭笞封建传统思想提出“仁”“人人平等”的思想去与人相处,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的先进思想,并努力的去发扬自己的优良品质。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等,超越时代步伐的思想,无不让人折服。所以他的名字被后人传唱,让后人仰望。

可是孔子真的无过吗?他只是有包容万千的胸心罢了。然而他又是一位“至人”。因为他不以自我为中心,善于采纳他人的建议,孜孜不倦,执着的以一种大无畏勇于担当的精神,用一生的时间去游说各国,宣扬自己的思想,即使身陷蔡、陈两国之交,差点送命,但还不改其意志,仍游说各国,并且当楚狂接舆对他万般嘲讽时,他也不曾为此而懊恼,并且他还以自己的高尚品质长存,他虽一身才华,有一腔抱负,他也不因功利而“害仁”。所以他大声呐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并且他注重与学生的关系,不以老师的身份高高在上,而是以“当仁,不让于师”的标准与学生和谐平等共处。

借庄子之言,他便是一位“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勇于担当孜孜不倦,所以历史选择了他,他也因此成就了自己,成为了我国先秦时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以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给当时的社会,以至当今社会散发出无限的光芒,以“圣人”的形象给人以无穷的力量。让人仰望这位大“圣人”。

我心目中的孔子论文通用篇十

孔子其实挺无辜的,胸怀大道,想要借此改变污浊世间,却被后世一群乱嚼舌根的文人们作成这般尴尬境地。从我不多的历史知识来看,孔家儒学的几起几落,几乎都和政治搞上了关系。

儒家的发展有点像天主教,一开始没什么地位,差不多都是中层阶级以下的人民们寻找安慰和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然后有一天上边的人发现这办法不孬,让这些不怎么听话的刁民都收敛了点。正如历史课本根正苗红的说法,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又balabala之类的。其实我想古时的王侯将相们应该没有这种超脱历史限制之外的上帝视角,明白行动统一的关键是思想统一这种道理。他们应该是在一种半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了对孔学的歪曲和对广大愚民的xi脑工作,正所谓历史的必然性。秦始皇那会儿发现群众一有文化就不大听招呼,于是采取最弱智的办法——焚书坑儒。汉朝时代发展,统治者们吸取秦亡的教训,变得聪明起来。得,您不是跟我讲什么仁义道德失道得道的么,我也跟着您一起扯,扯的比您还玄乎。于是董仲舒应运而生,他来的真是时候,带着创新版的儒学来了,还被确立为官方思想。这一官方,就是名门正派,反正秦朝书也焚了,儒也坑了,知道真相的老儒生们还有几个活着的呢?当然是爱怎么编就怎么编。

于是时间一天一天,朝代更替,政权变换,董氏儒学却依旧屹立不倒,尽管也曾受到过诸如佛、道之类的冲击,但它依旧是死死钳制群众思想的长明灯,后配合科举制、八股文的效果更为明显。实际的宋明理学,浪漫的陆王心学,乃至像是李贽这样的叛逆角色,都无法真正超越思想的狭隘性,反儒学在那时成不了多大气候。

再到后来就是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出来了。风光了千年的孔学犹如一个倒霉的沙包,最开始一群真有点本事的人把它掂出来了,到后来则演变成但凡有人“想与封建残余实力彻底决裂”,就给这个沙包来两下以表诚心,便可以向全世界宣布自己是个新型知识分子,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反封建运动,孔儒也充当的是政治沙包的角色。

而现在,人们为了“修身养性”,说明自己不仅有钱,还有文化软实力。就又祭出孔老先生。但总归看《于丹论语心得》的人始终多于看《论语》的人,更别说看完的、参悟的人了。怪不得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只是可怜了孔老先生,只希望大道通行,开化国民,兴盛国家,却被学者们或者那些政治新手们当做沙包利用。正是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尊孔贬孔,好不热闹。浓墨重彩粉墨登场之时,却忘了当时模样。

呜呼沙包,哀哉孔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