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论文(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9:48:25 页码:10
最新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论文(优质11篇)
2023-11-18 19:48:25    小编:ZTFB

只有通过总结,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进一步明确未来的目标和规划。写总结时,可以借助一些写作工具和软件,如思维导图、文字处理软件等,提高写作的效率和质量。推荐几篇经典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论文篇一

信用社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体,在农村现代化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保障作用,为三农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性保障。但受各项因素影响,新时期农村信用社面临着各类风险,严重影响了其经济安全。为此,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就新时代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工作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新时代农村信用社风险类型的详细介绍,探究了信用社风险的成因以及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对新时代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具体策略进行了详细介绍。

农村信用社贷款以小额贷款为主,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农户方面的风险、市场方面的风险和内部管理的风险。而农村信用社风险的主要成因包括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市场失灵、经营范围狭窄等。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应加强对风险的管理,积极探索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策略,不断降低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研究新时代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不仅能够有效防范风险,而且对农村信用社发展意义深刻。

1.1贷款农户方面的风险。

新时代农村信用社贷款过程中必须面临贷款农户所带来的风险。具体来讲,农村地区的小额贷款发展速度较快,然而,小额贷款的发展考验了农户的信用风险。而农户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道德风险。有些农户在获得信用社贷款之后将贷款用于生产,而没有及时还款,导致农业银行信贷人压力过大,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另外,农户将贷款用于生产投入之后,没有收回成本,导致无法还贷,进而引发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

1.2外部市场方面的风险。

农村信用社在贷款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着市场风险。例如,小额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户,而农户受农产品市场影响较大,会导致农村信用社贷款也受到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农产品滞销会导致农民增产而不增收,最后农民职能减价赔钱卖掉农产品,导致农业生产损失巨大,没有能力偿还贷款。并且,农村信用社贷款具有很高的风险,小额贷款大多没有质押和抵押,而是采取联保的方式,很容易出现违约的情况。另外,小额贷款的期限较短,而利率变动较大,利率变动也会给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带来一定风险。

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风险主要包括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其中,动态风险主要指由于社会活动而引发的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静态风险主角要指由于自然力变动而引发的信用社风险。从静态风险方面来讲,农村信用社贷款受内部因素影响较大,小额贷款管理不完善会引发小额贷款风险。并且,有些农村信用社并没有对风险进行系统化和制度化管理,导致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缺乏规范性,管理风险出现进一步提升,进而冲击小额贷款的安全。另外,农村信用社员工存在着认知不足和职业素养不高的问题,有些员工甚至出现违规贷款的现象,导致贷款风险。

2.1农户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不强。

从风险类型方面来讲,农户的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不强是造成农村信用社外部管理风险的主要原因。而从管理方面来讲,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工作不完善是造成贷款农户法制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进而影响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风险。从农户方面来讲,大多数农户的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认知水平不高,诚信意识薄弱,缺乏对贷款政策、金融知识的了解,很容易在贷款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2.2农业生产的脆弱性。

农业生产具有脆弱性的特征,而农村信用社贷款主要以农业生产贷款为主。并且,农业生产风险较大,农户在贷款资金使用上面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例如,病虫害、干旱、台风等都会影响农业收入,甚至有些农民的投资得不到回报,导致农户无法还款。另外,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以半年或一个季度的贷款为期,而这一期限与农作物生成周期相违背,农民在农作物收成之前其投入成本得不到回报,没有能力还款。

2.3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农村信用社风险的重要因素。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市场重要机构,承担着农村地区的资金提供任务。在三农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不断扩大小额贷款的规模,小额贷款成为农村信用社的主导力量。然而,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还不够完善,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支持严重不足,金融市场结构失衡,其他金融机构难以分担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承担着农村地区的大部分金融风险,而这些风险正是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风险的主要来源。

2.4贷款利率机制失灵。

我国为了降低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风险制定了利率定价机制。然而,在利率定价机制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对贷款风险的降低作用,有些农村地区的贷款利率机制失灵,导致较大的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另外,农业生产的资金来源较少,社会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支持渠道十分狭窄,因而导致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机制失灵,增加了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难度。

2.5经营范围狭窄。

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的经营范围十分狭窄,主要为农业生产提供金融服务。然而,农业生产的风险抵抗能力较差,很容易受自然灾害和市场发展的影响。并且,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很难对农业生产进行预测。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贷款会面临严重的还款问题,贷款风险较大。

3.1不良贷款比重较大。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较高。这是因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对象主要为农户,而农户将贷款用户农业生产的时候会面临农业生产风险。如果农业收入较低或者没有农业收入会导致农户无法还款,进而引发农村信用社风险。另外,有些农户缺乏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在贷款之后故意不还款,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

3.2缺乏风险缓释措施。

农村信用社贷款主要根据借款人的信用,没有采取担保措施,贷款资金的回收完全依靠贷款人的诚实信用和贷款人的生产经营。而农业生产风险较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本息无法回收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只能违约,而农村信用社却没有办法强制农户还款。另外,农村信用社在贷款过程中缺乏风险缓释措施,农村信用社贷款完全处于风险之中,风险较大。

3.3管理水平不高。

当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信贷管理工作不到位,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较大。具体来讲,有些农村信用社在贷款之前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而是简单手机农户的信息,导致农户出现借冒名贷款的现象。并且,有些农村信用社的贷后管理不到位,没有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生产经营、资金使用、信用风险等情况进行动态收集,不利于贷款风险的预防。另外,农村信用社产品期限设置不够合理,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导致农户没有还款能力,增大了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

3.4信贷人员素质不高。

有些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人员素质不高,甚至存在着违规操作和失误操作,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具体来讲,有些农村信用社员工缺乏经济财会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无法适应市场化、全球化、多元化的竞争,业务能力较低,业务服务质量较差。另外,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对专业的、高素质农村信用社专业人员的引进,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撑。

3.5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农村信用社信息技术水平不高是影响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讲,有些农村信用社的信息化系统不够完善,缺乏对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无法及时为客户提供在线信贷服务,农村信用社信息化服务功能不健全,难以满足农户的便捷化、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的发展。另外,网络在线贷款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面临着网络安全风险,威胁着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安全性。

4.1外部管理策略。

4.1.1完善监管政策。针对农村信用社风险,我国应积极完善农村信用社监管政策,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并且,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与一般商业贷款不同,我国政府监管部门应针对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和农村兼容市场建立具有实用性的监管框架。并且,政府监管部门应深入农村地区,了解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风险和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特点,充分考虑农业贷款的风险和农业生产周期,制定针对性的监管框架,使农村信用社风险监管与农村信用社金融业务相符合。4.1.2优化组织结构。组织架构直接影响着农村信用社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配置,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应放松对农村信用社的行政干预,不断优化农村信用社的组织架构。具体来讲,我国应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使农村信用社成为我国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经营主体,确保农村信用社组织架构的自主权,让农村信用社能够自负盈亏、独立经营。

4.2内部管理策略。

4.2.1优化管理制度。农村信用社应积极优化内部管理制度,为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提供制度支持。为此,农村信用社应从新时代贷款风险和农户贷款特征入手制定针对性的制度和政策,及时修订已经过时的制度,对有明显漏洞的制度规定进行查漏补缺,完善贷前调查、贷款审核、贷后管理等制度,优化信贷风险管理机制,降低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可能性。4.2.2提高员工素质。农村信用社应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员工的业务能力。为此,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引入高素质、专业财会人员,加强专业财会人员对农村信用社业务的指导,进而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整体业务水平。并且,农村信用社应加强对现有员工的专业培训,深化员工对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确保农村信用社员工的合法规范操作,进而降低农村信用社风险。

[1]俞滨,郭延安.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地抵押市场影响机制研究:来自浙江的微观证据[j].浙江金融,2018(4).

[2]刘红梅,刘英军,来俊斌.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存在的不足及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4(5).

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论文篇二

[摘要]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为原有制度的一种深化、优化和拓展,对有关条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在实施过程中,极大促进了事业单位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财务管理水平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虽然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当前的财政体制的发展方向相符合,与事业单位的财务方面的发展相向而行。但是,在实际实施后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相关意见及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问题。

随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部于12月19日正式颁布印发了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出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有很多新的亮点,与企业会计制度趋同度也越来越高。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目前仍处于早期的实践阶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并解决。

1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创新与变化。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出台,目的是为了达到财政部对于国有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的目的,这个过程主要着力于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行为。结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出台的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具有多方面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被加强,新准则和新制度改变了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对固定资产“虚提”了折旧,并且选择了用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来替代其净值,完善了固定资产的计价。

(2)新制度改进了财务报表结构体系,实行优化原则,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预算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

(3)注意了相关法规政策的一贯性,会计核算的范围被扩大。新准则和新制度增加了关于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国有资产管理、政府收支分类这些方面的会计核算内容,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更为全面和规范。

(4)加强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新制度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对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以及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形成过程设计了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为财政资金的监管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

(5)加强了对基建账的管理,新制度对原基建账管理做出了改进,除它要独立核算,单独建账外,定期还要将基建账数据并入单位会计“大账”核算,这一规定有助于事业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完整性,对降低和防范财务风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6)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进一步明确了资产的计量原则,通过账实核对加强了国有资产的管理,保障了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不流失。

(7)新制度严格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事业单位的支出分配进行了合理的控制。

(8)新制度对原来的会计科目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改进,全面完善了各科目的核算内容,为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操作提供了更为系统和科学的理论依据。

2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会计基本假设的问题。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没有对会计基本假设的问题进行专门的阐述。事业单位一直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而新制度对此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制度性规定,导致了会计持续经营假设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说明,虽然我国的事业单位大多是为实现社会目标而服务的,并不是为了盈利而存在的,但是持续经营假设也是必要的,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忽视了这一点。此外,由于会计假设定义的缺失使得部分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对制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对会计分期假设理解不到位,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积极性不高。

2.2新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科目核算的难题。

在新制度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引入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科目,对于会计核算工作而言,是一种重大进步。但是,在进行固定资产和无形摊销的实际核算时,新制度中只是规定事业单位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和摊销,并没有对年限总额法和加速折旧等折旧方法的运用进行具体的说明,也没有对这方面的详细规定。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中,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以其成本为应折旧金额,并且不考虑预计净残值,此处明显与事实不符。如此模糊的解析,对于从没有对资产进行折旧的事业单位多少会造成会计处理上的困难。

2.3会计核算基础问题。

会计核算基础主要可以划分为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依然采取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核算基础的会计核算方式,针对部分经济业务采取权责发生制。但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没有具体说明其在哪些具体情况下可以采取权责发生制,这就给事业单位变更会计基础和会计估计制造了制度接口。不论是生产经营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随意变更会计基础和会计政策都会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导致会计核算单位的财务信息难以反映其真实的财务状况。

2.4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问题。

会计核算之中会计信息的质量是灵魂。决策者唯有使用真实可靠和相关的会计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质和存在宗旨不同于商业企业和制造企业,但是高质量、高水平的会计信息依然是必然要求。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并没有严格和具体的要求。会计核算一方面要求对会计业务进行核算,另一方面则要提供对决策者有用的信息。如果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缺乏质量要求,那么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会计信息难以对决策有用,这最终会导致会计核算成为一种机械式行为。

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优化策略。

3.1减少会计信息操作空间。

为了有效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有从会计准则方面入手,制定科学有效的会计准则,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行为。对整个会计处理过程进行规范,建立健全稽核制度、会计人员轮岗制度,为会计信息报告的真实性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源头预防和控制会计信息的失真。只有制定了科学的会计信息准则,对会计信息操作的空间进行严格的规范和控制,才能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2提升财务内控工作水平。

在财务内控制度的制定工作上,一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法可依,能合理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财务内控制度制定之前,广泛听取广大员工尤其是事业单位相关领导和财务人员的意见,形成一个科学的方案,在企业职工代表的监督之下,按照方案流程进行制定。在制定的内容上,一定要明确重点细节。

3.3树立会计核算的新理念。

我国事业单位采取国家财政拨款或者有限的国家财政预算拨款的形式获得资金,也就是说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非常单一,这给我国事业单位的持久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和弊端。事业单位采取多渠道筹资模式是其当前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事业单位实现持久发展的前提。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该将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开核算,使得预算资金能够在事业单位之中得到合理的应用,将财政资金的效能发挥到最大。事业单位要认真分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大变化,提出若干问题,树立新的会计核算理念,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修改、反馈,使得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融入新的制度之中。

3.4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事业单位应当及时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与专业培训,增强财会工作人员对新会计制度的了解与熟悉,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财会管理队伍建设事业单位应定期制订教育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会计人员就新会计制度变化的内容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此外,事业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人员队伍的建设,还可以有目的性地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人才来提高财务管理力量,更好地适应新会计制度环境下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质量。

3.5提高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

对于事业单位施行新会计制度中遇到的科目核算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制度上的缺陷造成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结合实际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然后力争和有关部门一道进行修改完善,使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成云.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累计折旧计提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9):11-12.

[2]林鹭影.探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的问题[j].会计师,2013(16):21.

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论文篇三

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内控执行不力;信贷风险高,不良贷款问题严重;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因此,为确保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有关部门亟需完善基本制度,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着力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全面提高信贷队伍的综合素质。

1、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内控执行不力。

从规范的角度来讲,当前农村信用社的规章制度虽多,但大都不系统、不全面,未建立有效的制度制约机制。农村信用社虽设有社员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但三会制度没有落到实处,缺乏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制约,这很容易导致内控制度松驰,从而使风险隐患加大,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三违”现象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在内控制度执行上,制定的内控制度往往流于形式。在会计出纳操作岗上,对业务印章、重要空白凭证及临柜人数等都有严格的管理控制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在信贷工作中,审贷分离、贷款三查制度是重要的安全措施,但由于某些领导的私下融通或信贷员的营私而没有得到执行。

2、信贷风险高,不良贷款问题严重。

信贷风险一般是指信贷资产在未来损失的可能性,它包括金融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合规性风险和价格风险等。目前农村信用社开办的信贷业务种类较多,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操作规程,制度建设的滞后和信贷管理的粗放,农村信用社重业务、轻管理,重发展、轻风险的现象较为普遍,信贷规模盲目扩张,大额贷款增长较快,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非常大。

另外,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贷款对象是农户,资金的用途主要是农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而农业存在生产周期较长、自然风险大等不利因素,一旦贷款对象的农业生产不能正常运营,诸如发生一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农村信用社就有可能面临极大的贷款风险。此外,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法律意识相对欠缺,贷款担保诚信度较低,也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回收上存在很大困难。

与国有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农村信用社在人员素质培养方面,注重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而忽视人格和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岗位培训制度不健全、岗位轮换制度没有得到普遍推行等,这势必会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和管理的质量,制约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

1、完善基本制度,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

农村信用社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现有的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制定一套适应信合事业发展、能规范和指导信贷工作、能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的新的信贷管理制度。具体要求是:

首先,制定《信贷管理基本制度》,建立能统领信贷工作的基本制度框架,为各项具体信贷管理制度的建立和信贷业务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第二,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建立一整套全面、规范、实用性强的信贷业务操作规程,对信贷业务的每个环节都作出具体规定,使信贷业务规范化、标准化。第三,制定贷后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贷后管理的部门职责,对贷后检查的各方面内容做出具体规定,规范展期和转贷行为,使贷后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第四,建立健全考核处罚制度,重点解决有章不循、有规不依、有令不止的现象,把员工的行为真正纳入到制度的轨道,使每项业务环节都纳入监控范围。

2、着力解决不良贷款问题。

不良贷款现象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因此,农村信用社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着力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是重中之重。

首先,完善担保抵押制度,降低不良贷款。实行贷款担保抵押,是降低贷款风险的有效方法。农村信用社应少减少信用放贷,提高抵押、担保贷款比重。对抵押贷款,要加强对抵押物的评估、管理,确保抵押物的有效性。尤其在办理财产抵押手续中,应认真核实抵押物的所有权及变现能力,依法签定抵押合同,减少企业风险损失对其贷款债权产生的风险。另外,信用社在提供担保贷款时,要重视担保公司的风险。由于目前国家对于担保公司的管理比较混乱,多头管理,担保公司良莠不齐,因此,信用社一定要对担保公司进行充分了解,否则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其次,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和责任追究。对新增的不良贷款,信贷管理部门要及时将情况反映给风险管理部门,对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和调查,按责任进行认定。同时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进行新老划断,采取责任清收,逐步化解和盘活不良信贷资产,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3、全面提高信贷队伍的综合素质。

信贷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信贷政策的贯彻实施,关系到信合形象的塑造和提升。根据目前的现实状况,提高信贷队伍的综合素质,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提高信贷人员的准入门槛。在面向社会招聘和引进管理型和专业性人才,充实信贷队伍的同时,要坚持“结合实际、量才录用、流动管理、严格要求”的标准来选拔、管理信贷人员。第二,强化对信贷人员的系统性培训,一方面要加强全员培训,通过在岗培训,引导信贷人员学制度、学业务、学政策、学法律,提高信贷人员的政策观念、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重点培养,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选派业务骨干重点培养。鼓励信贷人员参加各类学历教育或资格考试,对未取得大专以上文凭的,限期取得。第三,建立信贷人员等级化管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对信贷人员实行工效、绩效挂钩,充分调动广大信贷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论文篇四

教育教学的规律表明,学生要想学到知识,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古人云“亲其师,重其道”,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转变过去教师高高在上的姿态,深入到学生中间,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历史基础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历史学习方面比较困难的学生,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深厚爱意。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前几分钟,与学生主动进行交流,当然,交流的内容不仅仅是历史内容,可以涉及当前的时事新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的各种活动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和亲,为历史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此外,教师要提高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处处模范,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要不断提高业务教学水平和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超,从而从内心敬佩教师,尊重教师,也为学生历史水平的提高增强内在的动力。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初中历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历史知识和思想渗透到了各个学科中。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开放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预习。这不但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精心设计自主探究的过程,搜集和处理信息,最终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为学生提供所需信息,做好学生的合作者和指导者。由此可见,自主探究活动中,在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需要教师及时调控和指导。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取的知识也更深刻和直接,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努力发掘学生潜能。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第一,小组搭配要合理。教师要让学生在小组内互帮互助,相互协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第二,教师要适时点拨和调控。教师要深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学生站在一个起跑线上,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只是观众,导致有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够重视自己,逐渐产生消极思想,成绩呈现下滑趋势,甚至有的学生和教师产生矛盾,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这些现象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转变教学观念势在必行,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给学生创造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指导学生听课方法和技巧。

课堂是学生举疑解难的主要场所。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方法和习惯很重要,学生可能接触到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方面各有特色,因此历史教师在接受新的班级的时候,需要有一个适应到默契的过程。了解学生,关键在于思想上和情感上的沟通,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学生了解到了教师的教学特点,教师也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适应成绩优秀的学生,适应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个性,最为关键的要适应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师也要放下身段,让学生适应自己。教师和学生相互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彼此产生默契,教师能从学生的表情、神态中读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能从教师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教师所要表达的信息。营造默契的教学氛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它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知识,民主、开放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娴熟自如,思维灵活、敏捷。

(三)创设辩论的学习环境。

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辩论,不但能有效复习旧知识,还能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还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讨论历史问题,能够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比如,为了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就是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先让学生自主借助资料或者上网查找资料,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使他们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比教师单方面的传授效果好得多。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作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它以直观、形象的特点,为学生呈现了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历史教学内容,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兴趣,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三国鼎立》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董卓、吕布、周瑜、诸葛亮,一一呈现给学生,这些人物神态各异各具魅力,学生通过重温这些鲜明的历史人物,联想到了三顾茅屋”“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片段,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观赏中体会到了历史的乐趣。当然,有效的历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认识事物的表现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感性的现象进行理性思考,认真观察,从而发现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论文篇五

摘要:历史给予我们的是时代的痕迹,历史是我们研究世界的一个独特视角,透过历史我们可以更好的看到时代的发展,让我们在现在的今天更好的回首历史,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震慑。本文针对高中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可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历史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有效性。

关于历史的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不少人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教学发展状况,虽然教师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在教学思路改进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主要以“灌输式”“论证式”和“表演式”为主,这些模式导致了教师主要以完成教学大纲内容为目的,学生则以死背硬记书本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互动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模式应成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目标与方向。因此我们应该对于教学方式进行探究,进一步改进这些问题,不断地与时俱进,从而使学生爱上历史。这篇文章主要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探究,希望可以对广大教师进行历史教学有所启示。

1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创新的意义。

好的教学方式是我们取得课堂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对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让历史在新的时代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它可以适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史学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采用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它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对于我们时代的演进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帮助我们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历史作为初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有其严密的结构体系与特殊的教育功能。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智力。作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2当前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1教师教学方法存在偏差,课堂有效性低: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广大教师依然把成绩看作是衡量一个学生的标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忽略实践活动,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是在加大作业量、增加考试上下功夫,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在倡导学生“减负”的当下,这样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不仅让学生学习任务更加繁重,也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学生不再为学习知识而感到快乐,课堂积极性下降,从而导致了课堂的有效性较差,难以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

2.2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教学思维存在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的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不能做出详细的解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去寻找别的可能性,也不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总是要求学生同自己的想法一致。这样的教学造成学生毫无创新意识,也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今天的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创造、创新,而不是已有知识的重复,教师的这种教学思维很明显对于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基本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没有有效地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因而,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识却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3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3.1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教师在课下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掌握学生想要什么,学生期待怎样的教学模式,怎样才能实现学习知识的最大化,让同学们乐意去接受知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以及学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师备课中,不仅要理清历史事实,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认知情况;教师在授课时,既要提供大量的背景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需要根据既成的历史事实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从而发现新的历史问题和形成新的.历史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于“灌输式”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

3.2实行历史重现,加强情境教学:

历史针对这门学科而言,我们可以进行历史回顾和历史重现,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对于历史的重温,对于那些历史事件可以有条件的进行回顾。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历史人物或事件入手,通过情景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学习,直接在充满历史气息的历史博物馆等地方进行情景教学,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于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我们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的话剧,让学生们去演示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情,例如我们学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排演一场话剧,让学生在演示那个割据的时代。

3.3实行多样化教学,发展学生个性:

多样化教学模式是指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研讨游戏法、参观日记法、自由论坛法等。我们教师也应该抓住现代科技带来的契机,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形式,但不管是采取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然后富于它多种形式,从而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我们可以将一些难懂的历史知识以知识框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录制或者在网上搜索有关王朝兴替、大国崛起的视频,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关于历史上的各类事件和各种人物,更好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4结束语。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了我们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我们必须对教学进行细致的探究,寻找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思路去进行教学,让历史的光辉铅华洗尽,在新的时代依然闪光,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感悟历史。这篇文章针对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方式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教师教学有所借鉴,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和能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论文篇六

管理会计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管理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它是指在任何经济组织内,利用财务会计、统计和其他有关经济信息为依据,灵活运用一系列的专门方法和技术,使组织内部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整个组织及各个责任单位的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并帮助管理当局对其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做出各种最优决策,借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面向市场、走向市场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我国金融业改革的`必由之路,可是长期以来在特有的运行机制下,部分农村信用社形成了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增长的经营特点,造成成本费用观念淡漠,忽视成本――效益的恰当配比,不仅经营人员忽视经营中的成本控制,即便是内部管理人员,也缺乏成本资料和必要的成本管理技术手段。笔者认为,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银行业在经营管理上的先进理念,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管理会计的原理,全面管理分析成本、收益状况,从而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从分级式管理向集中式、扁平化管理转变,切实提高经营效益和抗风险能力,这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农村信用社要办成现代化的银行,迫切需要会计先行,要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在西方国家中,管理会计作为从传统的会计职能中派生出来的一门新技术,能在短时间内被现代企业管理广泛推广和使用,表明在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决策能力,提高企业效益等方面确实具有很高的实效性。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建立管理会计制度,不仅可以提供预期经营目标能否完成,全社财务、经营状况是否良好的信息,还能迅速揭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协助领导做出最优化管理决策。

1、预测、决策为管理者献计献策。

投资经营决策是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会计的一大重要内容。农村信用社决策范围很广,既有机构、人员、业务量、业务范围等发展规划方面的决策,以期达到优化布局和规模经营的要求,又有多项决策,如贷款、资金管理、新业务品种与新技术开发运用以及固定资产购置,凭证印刷批量等。在实践中,任何一个金融企业都应在充分调查、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正确投资和经营决策,而管理会计的一系列专门方法,如趋势预测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投入产出法、经济计量法以及线性规划技术、概率分析、调查分析法等为决策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提供了重要手段。

2、全面提供管理信息。

[1][2][3][4]。

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论文篇七

我们可以用一个复合词汇来描述未来的'世界--有限的生态容量.无论从投资者还是从人类自身的角度出发,地球有限的生态容量都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已面临这一难题.然而,判断这一难题所带来影响的程度如何,则取决于你生活于哪里,你有多少钱.

作者:卡斯塔・汉宁森吴立金作者单位:刊名:环境英文刊名:environment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论文篇八

农村信用社现有体制框架下,其内控建设、人员素质及风险管理体系方面均存在掣肘因素,风险问题不容忽视,当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关键就是识别、控制、防范风险,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相比,操作风险因其内隐性和细节化,往往被认为简单而疏于管理。随着电子化的快速发展和新业务的不断出现,原有的规章制度和内控手段已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加上农村信用社正处于体制改革期。员工思想裂变提速,职业道德风险不断加大,使得操作风险日益突出,内部案件频发。

(二)法人治理结构转型风险。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是在原有法人治理结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成.实行统一法人的县联社体制,仍沿袭的是农村信用社原有产权结构特征,主要是内部结构调整,而不是一种彻底的产权明晰重组过程,也不是一种把既有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推进规范化的合作制过程。因此.无法克服所有权主体现实缺位、权力约束机制无法保障、民主管理不到位、激励不兼容和信息双向传播不对称等弊端。法人治理结构制衡机制的不完善或缺位关乎内部管理体系的科学合理和有序运作,制度设计风险也就隐现于此。

(三)流动性风险。受农村村级经济股份制改革、土地政策趋紧及物价上涨刺激消费、民间借贷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增速下降,资金来源不足。由于相对缺乏低成本的、稳定的资金来源,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感到头寸紧张,存贷比居高不下,流动性风险较为突出。从资产结构上来看,因政府财力不够,农信社通过改革仍然无法清偿历史包袱.资产质量仍不理想,信贷资产结构仍不合理。

(四)利益抉择风险。农村信用社经营中存在中央要支农、地方要发展、监管部门要防范风险、农村信用社自身要生存发展的多元目标冲突.这些目标在实现过程中难以保持一致,造成农村信用社经营思维混乱和市场定位难以把握。而其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当地方政府干预目标与信用社内部效益、规避风险的要求发生冲突时,信用社的决策层就面临着利益抉择的风险。

(一)管理体制长期以来难以彻底理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制度难落实,导致了农村信用社经营方向、管理方法的错位.形成一定的经营风险。管理体制的每一次变革在发展、完善的同时,也成为经营风险的积累过程。当前新一轮信贷资产风险的聚集,除部分信贷人员和管理决策层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形成外,管理体制不顺。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仍是农村信用社风险产生的关键因素。

(二)从业人员素质低,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理念。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信用社用工制度及人脉因素等方面的制约,农村信用社整体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操作和技能知识“老龄化”,法律法规意识淡薄,风险意识不强。二是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部分管理人员翅:存在严重的重经营、轻管理,重速度、轻质量的思想,甚至有以牺牲内控为代价,拓展业务经营领域的倾向,面对内部可能产生的风险隐患缺乏应对和防范措施。

(三)规章制度不健全,内控机制不完善。制度落实难到位。主要表现在规章制度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一些业务经营存在监控盲区。有些规章制度已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急需修订完善;在新业务开发推广或新的管理模式推行时,没有相应配套的规章制度。内部各职能部门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监督不力,内部审计监察以事后监督为主,缺乏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事前、事中监督。无法达到内部控制制衡的目的。

(四)缺乏系统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操作风险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等四类因素引起,儿乎涉及到各个职能部门。而当前农村信用社对不同苣型的操作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缺乏一个独立有效的综合协调管理部门。这种管理职责分散的做法使得农村信用社系统缺乏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和策略,高层管理者更是无法清楚了解信用社面临的操作风险整体状况。有些操作风险因无人管理而陷入真空状态。

(一)理顺管理体制,增强行业自律。现阶段农村信用社要尽快建立层次分明、权责明确、科学规范的自身行业管理体系,理顺各级农村信用社的权责利关系。进步明确农信社的产权关系,实行出资者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建立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三会”制度。根据章程的普遍性结合各自农村信用社的具体实际,制订和细化“三会”组织的议事规则和职责权限.真正发挥“三会”的实际作用;进一步降低制度执行成本.努力形成高效务实、相互制衡的管理决策层面.紧紧围绕“业务发展、效益提高、风险控制”三大目标,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系统相互制衡,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二)强化资本约束理念,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一定的资本充足率是金融机构生存的基础,是进行资产规模扩张的安全依据。资本作为抵补风险损失的最后手段,对农村信用社的稳健经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强化资本约束和资本监管。努力提高资本充足率。在建立健全资本补充机制的同时.应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将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及其他风险以及包括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组合,把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依据统一的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测算,并对其相关性进行控制和管理。

(三)完善内控制度,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整合业务操作流程,严格职业操守,规范业务行为。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内控机制进行全面梳理,查遗补缺,充实完善,真正做到“一个业务品种,一套业务流程,一套规章制度”的要求,并建立健全考核处罚制度,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使每项业务环节都纳入监控范围。

(四)改革内审监督体制,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监督制度是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对控制的再控制。必须改革现有的内审体制,强化人员管理和制度建设。一是建立起内审委员会应向理事会直接负责和报告工作制度。内审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和向下派驻审计员的体系。确保内部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二是转变内审方式。从以事后监督检查转变为与事前、事中预防性监督检查并重相结合:从以现场审计为主转变为非现场审计相结合:从以合规性审计转变为与风险防范性审计并重;从以单纯的经济惩处为教育与行政惩处并重。三是转变内审手段,由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变到向运用计算机和其他先进工具开展审计监督工作。四是建立内部审计联动机制,理顺内审关系.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合作。增强风险防范的协同效应.从而进一步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五)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控制道德风险。古人云“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管理好了人,就管理了风险。农村信用社实行的是联社、基层社的管理体制,点多面广,战线较长,信息传递容易衰减,不管理人,就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风险。农村信用社应尽快培育一支高素质、善管理的现代管理人才队伍,尽快培植具有自身特色的信合企业文化以激励和扶植人才。进一步把好进人用人关.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构筑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论文篇九

目前,我国根据基本国情设计的存款保险制度,不仅能够有力的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且能够真实保护中小储户的合法利益。但是,在各个银行机构体系中,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属于中小金融机构,在承担大额保费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压力,比较容易产生各种风险因素。因此,在当前背景下,认真分析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并根据银行的实际情况,提出更加合理的管理和监督模式,这对促进存款保险制度的贯彻和实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最新的存款保险制度自2015年5月起开始实施,它的具体内容是指:银行根据各类存款余额的比例要向特定的保险公司缴纳相应的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与国外发达国家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相比,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存款保险范围比较广泛。新的存款保险范围包括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被保险的存款不仅有人民币存款,而且也包括外币存款,因此,保险的范围比较广泛;二是最高限额保障水平比较高。新的存款实行最高偿付限额是50万元人民币,存款人可以享受到较高的保障水平;三是参保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新的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明确要求,凡是属于参保范围内的各个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参加存款保险。目前,我国建立并实施的存款保险制度,不仅能减少国家的财政风险和各种负担,而且这对完善我国创新的市场机制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最早的存款保险制度开始于美国,当时,美国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为了重新树立起社会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从而考虑到从最大程度上保护存款人的切身利益的角度而制定的。这一制度的出台极大的促进了当地中小银行的发展,推动了金融市场的改革,加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改变了银行金融机构传统的经营模式,打破了旧有的金融体系,并促进了银行业的新发展。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不断改革的大环境下,我国不得不加快存款保险制度改革的步伐,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从长期来看,新制度的确立能完善我国金融体系,促进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从目前来讲,新制度的确立给我国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新制度的实施给我国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危机及挑战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新制度的实施造成原有客户资源的流失。由于农村信用社面临着先天资本不足、资金实力不强以及不良贷款率较高等现状,而新制度的实施,要求其赔付限额的规定,这容易造成银行成本的上升,很多中小企业和比较富裕的农民就会将存款转向大中型商业银行,从而造成一些客户资源的流失;二是新制度的建立限制了农村信用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虽然,新制度的规定能提高中小银行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但是,由于保险费用的高低是由存款规模所决定的,因此,存款成本的提高限制了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

目前,在国内外金融体系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村信用社要时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改革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理念,积极调整管理模式,提高思想认识,不断优化存款结构,才能提高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最终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得长远的发展。

(一)提高中小银行的思想认识。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如果农村信用社不能紧跟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不主动改变传统的发展思路,很有可能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充分认识到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必然性,更要认识到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不仅能更好的保护人们的存款权益,而且能帮助中小银行深入改革,改变经营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提高银行的综合实力,这对建立农村信用社新时期的利益分配机制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不断优化存款结构,拓宽存款渠道。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存款人的利益,这让存款人看到了新的机遇。因此,农村信用社要不断优化存款结构,拓宽存款渠道,才能更加稳固农村市场,促进存款的稳步增长和银行的发展:一是农村信用社要积极抓住存款人的不同特点,更要实行延伸服务,用最周到、热情的服务态度,把最新的银行政策和规定传递给客户,并进一步做好新农合、新农保等国家最新惠农资金的发放事项,在积极宣传农村信用社的同时,努力提高人们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誉度和社会认知度;二是不断优化银行的存款结构。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各种新的业务,改善和优化存款结构,例如,可以通过不断增加对公存款的比重、挖掘批发性存款等方式来降低银行的存款成本和压力;三是要积极组织全体员工主动走进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地区深度挖掘个人存款和企业存款,积极开发新客户,向新老客户及时传达银行的最新政策和动态。

存款保险制度不仅能完善银行的经营体系,更能促进银行的优胜劣汰。由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还处于前期探索阶段,新制度的抗风险能力还不够强大,因此,为了提高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识别、风险控制能力,农村信用社应该积极采取各种对策来化解经营中的风险,不断提升银行的监管等级,才能争取享受到和大中型银行相同的存款保险费率,主要有以下实施对策:一是加强对银行内资本的流动性管理,有效配置负债结构及资产结构,及时防范各种流动性风险;二是建立并完善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确保资本的充足;三是加强对银行的内部控制和管理,有效提升其风险管理水平,以此来防范各种风险的发生。

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论文篇十

2007年,由美国次货危机引起的支付危机愈演愈烈,美国股市暴跌,众多大银行破产倒闭,造成投资者的恐慌,直至导致美国全国性的金融危机。随后金融动荡迅速波及世界各个角落,各国经济发展陷入泥潭难以自拨,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其影响持续到现在。

目前虽有迹象表明我国正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逐渐恢复,但近年来,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各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国际外部环境的变化将直接导致我国靠出口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受到严重的挑战,也增加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难度。同时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民生的进一步改善、社会的长期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金融危机形成原因分析。

1.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实现了各种资源的无国界障碍流动,反过来又增加了各国经济联系的联系和依赖性,使全球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然而,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危机蔓延的可能性和广泛性。美国次贷危机后,多米诺骨牌开始倒塌,著名的雷曼兄弟等一系列的金融机构相继宣布破产或被政府接管,全球股市持续下跌,世界市场上的资金流动性严重减弱,最后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世界范围内各经济主体都难以幸免。

2.在此次的金融危机过程中金融论文,“次贷”是被提及最多的词,次贷危机也成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次贷是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market)的简称,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旨在为购房者提供融资便利让中低收入者可以购买起住房。这些次级贷款产品大大增加了金融系统的信用风险。同时由于相关政策的改变如连续加息和房价下跌,使得大量的次级贷款者难以支付月供,造成违约增加。加上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将风险转移给整个资本市场,和这种金融创新产品推销范围的广泛性,所以也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

3.[1]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由于自身的缺陷导致市场运行中出现许多难以依靠本身解决的问题,加上市场对利益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这必然需要有力的监管措施。在次贷危机暴发前,信用评级机构对于高风险性的金融产品如mbs、cdo等都给予了很高的信用评级中国。由于虚假的高信用评级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间接造成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表面非理性的繁荣。在这过程中,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监管的监管缺位,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当市场参与者理性不足时,监管当局责无旁贷,应积极采取措施将危机消除在萌芽阶段,否则越演越烈将一发不可收拾。

(三)金融危机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作为传统传统农业大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农村、农业、农民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冲击和直接的影响。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场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大环境下,农村信用合作更是难以置身事外,其业务经营及管理必然受到影响。

1.客户资源流失,经营利润增长放慢。

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渗透和蔓延到各领域,农村、农业、农民承受的市场风险和压力逐渐增加。以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由于出口需求的缩减,导致企业经营效益不理想,一方面影响相关农业企业的资本流动,另一方面导致农民收入减少,从而造成农信社客户资源的流失。受大背景环境的影响,预期收入和购买力的下降,对于农村的生产和农户的心理难免造成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农信社相关业务的开展。农信社的存款、贷款额增长率相较于之前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2]对于“以贷为本”,缺少中间业务支撑的农村信用社,盈利问题将是最大的难题。同时由于受监管政策的影响,各农信社之间的竞争相互渗透异常激烈,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客户资源特别是优质客户资源的短缺。

2.竞争压力加剧,市场份额面临挑战。

农村信用社明确定位于三农。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三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信社“一农支三农”的地位已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意识到农村市场的重要地位,也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力度对农村金融业务的支持,如农业银行“惠农卡”的推行、邮政储蓄银行小额农贷产品的面市。加上民间借贷盛行,金融危机之下农信社的市场环境复杂性和面对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农村金融市场市场竞争日趋剧烈,农信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金融创新压力加大。

目前农信社提供的服务几乎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信贷种类偏少金融论文,金融创新也主要是以借鉴为主,创新性不足,同质化严重。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关系,之前的金融产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3]如受农户欢迎的小额农贷因市场的不景气形势,市场需求下降,导致深度推广难度增加。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虽然让如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消费类的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增大,但由于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和金融危机的冲击,农信社可作为之处有限。也有些农信社把部分资产投资于房地产行业,但房地产行业的不稳定性使农信社陷入困境之中。加上,农信社自身条件的限制,如金融创新观念不强、金融人才缺乏、金融工具创新能力有限等等都加剧了目前农信社金融创新的压力。

由于历史积累和现实问题,农信社普遍存在着经营效益不佳、服务机制不健全、人才观念落后、电子信息化程度度等问题。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目标就在于解决历史积累上所留下的问题和改善农信社在经营管理体制。但当前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农信社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不仅与金融改革的预期目标相距还很大,同时也难以适应当下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为了实现我国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农信社的体制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化,但金融危机的到来对于农信社的改革必然造成影响。在农信社面临各方面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如何继续推动农信社的改革,增强实力,实现向现代化银行的转换,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金融危机,农信社如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化挑战为发展机遇,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读金融危机深层问题,总结教训。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灾难还有深刻的经验教训。我国农信社应深刻解读引发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这场危机中,不管是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把握、政府的金融市场监管还是对于市场机制的灵活运用,农信社有所作为的地方还很多。各国也纷纷总结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经验之谈,其中马来西亚央行行长泽提认为金融机构本身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农信社应努力增强自身的实力,夯实基础,加强内部治理和稳定性。同时,金融危机也暴露出各金融机构在风险防范上的管理漏洞,这也对农信社提出了建立和强化风险防范机制的要求。

(二)构建农村信用社营销体系,巩固市场地位。

面对竞争压力加剧、市场份额面临挑战的现状,农信社关键在于做好市场营销,提高广大农户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市场地位。农信社应充分发挥其立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先天优势,做好市场细分,明确目标市场,注重于潜在市场的发掘和培训和客户资源的有效管理。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改进服务质量,以优质贴心服务取胜。加强营销人员队伍的建设,为市场营销提供优秀的人才保障。利用多种营销手段,形成整体的营销策略,真正起到维系客户、培育客户的忠诚度、抢占市场的作用。

(三)寻找市场突破口,实现金融创新。

农信社对于原有的金融产品可根据市场需求作出适当调整后继续加大推广力度。如原本的小额农贷投放一般以男性为主金融论文,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向农村妇女推广。积极寻找市场突破口,进行产品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对于富裕的农户可尝试消费型或住房类贷款的推销;对于因金融危机返乡的农民工,可鼓励支持其进行创业;[4]对于国家鼓励提倡的绿色环保型、科技实用型、区域特色型中小企业,加大支持力度着力解决所面临的贷款难问题。积极开发中间业务的创新工作,在做好原先业务,如代发工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信社根植于广大农村的优势,可逐步开展代收保险、水电费、代发民政补助款、等业务,急广大农民之所需以提升农信社金融服务影响力,获得良好口碑。同时可尝试电话银行、投资理财、金融咨询服务等新业务,以提供了更加优质全面的金融服务。

(四)引入现代金融理念和机制,加快体制改革。

金融危机对于农信社的体制改革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借此次金融危机的契机,农信社应挺住各方面压力,严格遵循国家和省市各级的政策要求,坚持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向现代金融企业迈进。引入现代国内外商业银行先进的运作管理模式和观念,树立以效益为目标,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打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健全法人治理的企业结构,尽快完善运行机制适应市场要求,将农信社改革往实处和深处推进,以致力于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1].何五星.金融可持续发展导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论文篇十一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进行以及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金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要思考如何来应对这一发展机遇和挑战。对于企业来说,构建和培育核心竞争力,是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基础和关键。文章主要分析了核心竞争力下农村信用社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实施途径。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金融体制改革;农村金融;金融机构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的合作性金融机构,它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与四大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的知名度比较低,不过它具有数量最多的机构网点、员工数量以及最大的存贷款规模,这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比拟的。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农村信用社面临着如何发展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问题。另外,中央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中也对当前信用社的改革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了再次强调和明确。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