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16:46:28 页码:7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实用8篇)
2023-11-09 16:46:28    小编:ZTFB

在读后感中,可以表达对作者观点的认同或者否定,展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写读后感时,可以根据书中的主题和观点,加入自己的思考和对比,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广度。接下来,我们一同来读一些精彩的读后感,希望能给你的读书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和启示。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篇一

张爱玲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著作,然而我对《倾城之恋》情有独钟。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重温一遍,每读一次我便对它有一个新的认知。起初,我是被它的书名吸引,继而开启了阅读的大门。读到“流苏不知道,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的爱情,还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确实,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与范柳原。

《倾城之恋》的情节很简单,讲述一个离异后寄居娘家的白流苏遇上了一个热衷风花雪月的花花公子范柳原,白流苏急于寻找一个归宿。然而,范柳原却因童年的悲剧,对家庭的责任心泯灭了。在两人步步为营,玩心理战术的一番爱情角逐后,故事最终以大团圆收场。第一次读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快意,战火中成就一段倾城之恋。经过细读与深思后,虽然结局圆满但总有些难以释怀的感觉。“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从这句话中,我觉得范柳原没有放弃他原来的世界,他依旧是那个逢场作戏的范柳原。白流苏虽然得到了她所期待的婚姻,她得到范柳原的爱,但却不是全部,白流苏无疑是可怜的。“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觉得范柳原同样是可怜的。在这个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社会里,范柳原是个饱经风霜的人,即使他与白流苏成为夫妻,但并没有真正对白流苏敞开心扉。

张爱玲说“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一点贱”。我觉得那个时代的女性是可悲的,女性的社会地位价值要看她的男人,女人要依附着男人才得到尊重。白流苏要去香港了,她所谓的家人不敢得罪她。在她一无所有地回来后,就只是一顿冷嘲热讽。张爱玲的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她笔下女性是新时代下的旧女性,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曾看过有人评论她笔下女性形象几乎都是日益没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难,不是衣不敝体、食不果腹的经济上的穷困,而是无家可归、无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

读完《倾城之恋》,我看到最后一段话“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苍凉的故事时,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悲凉感。我认为《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给自己一个童话,张爱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都市作为背景,展现了人性的堕落,精神的扭曲等等,给人一种苦闷压抑的感觉。看了张爱玲的作品,我觉得她有一个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世界,她扎根于低处,细细的观察着人性。“她作品写到芸芸众生,嘲讽,刻薄,最后心还是软了,这都是基于她的这种深藏着的爱。”张爱玲的文字很美,读起来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她笔下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腻而敏感。有许多文字,让人产生一种共鸣。

不仅张爱玲的作品惊艳世人,张爱玲本人也是一个传奇。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她是红透半边天的才女,她的人生经历也堪称传奇。透过她的作品,我看到一个传统的东方女子,低调,华丽,孤寂,冷傲。张爱玲的爱情如白流苏那样轰轰烈烈,但是上海的沦陷却成全不了她与胡兰成,最后以悲剧收场。她的爱情正正是印证“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这句话。很多人觉得张爱玲遇人不淑,但是我觉得张爱玲是敢爱敢恨的女人,张爱玲对待自己的爱情是一种爱了就是爱的态度。她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正是一个如此超凡脱俗的奇女子,才用笔为我们描绘出荡气回肠的传奇,让我们读懂一个动荡时代的历史,让我们领悟最悲怆的人生之谜。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篇二

两个同是夹在大时代夹缝里的青年,一个看上去放荡不羁,一个不被世俗所宽容,同是这样尴尬的境地,好像是男方伸出手来了,那只手说,来吧,我们在一起。在我眼里,范柳原自是有优势让她百转千回的,但是他留住她——一个离了婚,死了前夫的女人,竟然是看到了她的心吧,像猛然间看到自己一样,在厚厚的镜子面前,有同样的锐利面具,脆弱的矛盾的挣扎的无解的心,那是他自己,他知道那是他自己。

“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但是流苏却不行,她不能像少女一样撒开心思去追寻所谓的爱。她不能输在这害人的爱上,她输不起。她首要的任务不是捕获一个男人,而是让他把自己挽留,却不能让对方知道这赢得的标准是来自她内心的颤抖。

“一个守候在外面的仆欧,看见了她,便去敲范柳原的门。柳原立刻走了出来”,“他每天伴着她到处跑……晚上他们常常出去散步,直到深夜。”“流苏突然觉得他的一双眼睛似笑非笑的瞅着她”,“他背着人这样稳重,当众却喜欢放肆”“她如临大敌,结果毫无动静”。

范柳原既不乏如“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这样交际男的甜言蜜语,也会在舞池里“把她从另一个男子手里接了过来”“异常地沉默”,在黑暗里,人性往往能没有顾及地蔓流一地。于是,范柳原深夜与一壁之隔的流苏在电话里说“我念给你听:‘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还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么?”“流苏用颤抖的手从褥单上拿起她的听筒,放回架子上。她怕他第四次再打来,但是他没有。这都是一个梦——越想越像梦。”

深夜里,他们如田野里没有人注意的花草,竞相开放,守着如月光般梦幻的爱,让自己失去了方向。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篇三

我想许多女人都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吧。走进她的文字,如同进入千年古井。幽深,宁静,只是深井冷清,寒意太盛,悲凉得让靠近的读者都不禁沉重。

高中时有一阵,隔壁文科班的女同学每次见了面都问:最近看了张爱玲的书没有?好奇之余,去书店买了两厚本。文字确有大家之风,简炼,华美,冷静的张扬,浸透骨子里的悲凉。十多年下来,时常翻着却一直没有看完,也惧于这种悲凉不想看完。

张爱玲的文字总是于鲜活华丽中透着悲凉,她笔下的生活有时是一袭华美却爬满虱子的衣袍,有时如同她笔下的茉莉香片,鲜活的冒着阵阵热气,热闹的飘着淡淡香气,喝下一口却是浓浓的苦涩。而倾城之恋,该是这众多苦涩的茶中较可口的一杯,或许更像红茶,有着浓浓的香味,少了铁观音的苦味,香醇无涩,在寒冷的冬日是可以暖胃暖心的。

这一篇是张爱玲的小说中为数不多的以喜剧结尾的爱情故事,虽然透着苍凉的质疑和无奈的唏吁。秋日下午,啜一口清茶,又捧起这本多年前的旧书,翻到写有“倾城之恋”的这一页。一页翻下去,再翻下一页,如同翻动着张爱玲笔下的人生。突然想起在文字里老道深刻否定爱情的张爱玲在现实中却还是中了胡兰成的毒,成为低到尘埃里欢天喜地的一朵小花。低到尘埃里开出的花该是卑微而脆弱的,所以张的内心应该是非常柔软的,本人也并不像她的文字中表现的那么练达老道,所以,所以这篇倾城恋事也许是比较接近现实中她的爱情背景和理想爱情吧。

没有人怀疑张爱玲的文字是一朵艳丽到极致的花朵,它的光芒和神彩足以令其它的花朵黯然。她的文字像是呈现给读者的一场纷呈话剧,即便是其中的一两句话,一两个词语所呈现的艺术火花和人生哲理也足以令人震憾,令人回想思索良久。倾城之恋也不例外,在张的描述下,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爱情故事,她以独特的视角看着这场战火之恋,以独有的笔调在爱情的长线中编织着每一个展示人性的结,以人情刻画世情。即便只把它当成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不可以令人感动的。

多年前看过邵氏拍的黑白电影《倾城之恋》,文艺气息太浓,台词经典唯美却不够生活化,缪蹇人扮演的女主角平淡得有些木讷,柔顺内敛有余,妩媚精明不足。流苏流苏,本就是一种漂亮的装饰物,随风飘摆,不安份的,动荡的,却也是精致美丽的,引人遐想的。这样的流苏确是少了很多韵味。后来看陈数和黄觉的电视版《倾城之恋》,有几分惊喜。电视版的要好看得多。少了文艺气,多了电影中没有演绎出的人物的精明和人物之间的暧昧。陈数也给白流苏增添了一份妩媚灵动和知性优雅,外在的娇柔风情,内心的迂回婉转,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有辜负我们这些看过数遍原着的观众。此剧后来拿了大奖,似乎在我意料之中。

沦陷一座城,成就一段情,这是一个足以打动世间女子的爱情故事。爱情的力量与倾城的力量拧在一起,又因为在一座城沦陷的出口处才找到爱情的活路,又怎能不让人震憾。性格怪癖放荡不羁的范柳原,对尘世的一腔热血已随挚爱洪莲的香消玉殒而成为死灰,当遇到妩媚优雅却会低头的白流苏时又确是动了真心。起初,不过是两个平凡的男女,一个害怕失去自由的精明的有钱男人,一个经济不能独立想抓牢一个男人让自己一生无忧的聪明的离婚女人,在半明半暗中试探,走近,暧昧,各自独立而各怀算计,互相吸引却并未将真心交付对方。

然而,在香港沦陷之时,在特殊的时期两人无所顾虑的我心换你心,两心彻底靠拢。当范于战火纷飞之中向白大声求婚时,这种真心得到了最响亮的确定。这就是很多人所渴望的幸福吧,或者说是所渴望的爱情。一边是战火纷飞,一边是两不相弃,从此不必猜忌,从此一切了然于心,坦然相见。两个人之间的丝丝温情,在那一瞬间满溢,从此时间成为永恒。那一瞬的美好让读者如我也感动和连流不已。很多人说白是幸运的,在当时那个年代,这种幸运更加明显。几乎是带了一点女权主义色彩的幸运。

可是,我以为,爱情终究是一时一刻的产物,再震憾人心,再坚定与强大,也许,仍然与永恒无关。用超越时间来要求爱情,也是一种过度的索求。曾经以为公园里牵手漫步的白发老翁和老妪是因为爱情的力量才如此天长地久。生活告诉我们,并不是。清韵自生清欢,但即便经历过倾城之恋也未必可以相守到老。如果能够相守到老,只有那种化学质变的短期的两情相悦也远远不够。从现实而真实的角度来说,范柳原和白流苏在倾城之际,执子之手,成说生死之时,倾城之“恋”其实已经到此为止。如同物理学中的能量转换,机械能转换为内能,爱情之“恋”于其时已得到升华,以另一种感情而存在,成就了爱情之后的另一种幸福。这已经是一种最好的结局,也是一种盛极而淡的规律。如同我们看着太阳东升西落,海潮潮起潮落的时候,会惊觉世间一切都一如寻常,从来都如此规律,不曾改变。

即使是这样感天动地,曲折迂回才完成的爱情,张爱玲也是固执的悲凉着。她在结尾轻轻的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还是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这样让人感动让人震憾的倾城之恋,惊世的爱情传奇,在世间是非常罕有的。而在张爱玲看来,这样的经典传奇仍然是不安全不确定的,还有着许多未知的苍凉的可能。温暖的故事之后,张爱玲仍然觉得人生是无奈的,世态是炎凉的,有很多地方需要质疑的,大有一言难尽之感,于是索性说,不问也罢。

她始终忘不了人生的悲凉,始终一边在平凡的热闹中冷静的祈祷着温暖故事,一边在想象和等待着人生中无数场将要到来的悲凉。这是张独有的深刻,正是这种深刻与异常的冷静让她的文字有着独特和非凡的艺术魅力。何况花开花落,阴阳盈亏原本也是人生的一种真实和客观。我突然想到,如果,如果洪莲死而复生,范与白又会是何种结局呢?我想那一定不是一个好的爱情故事了。范与白的爱情是靠着一场千年难逢的倾城事故来成全的,也许是经不起那一种最直接的考验。谁又知道呢。那是另一个故事了,悲或喜,又是另一场冷暖了。

今时游走在张爱玲笔下民国的时空里,那种悲凉与无奈的气息仍然浓烈而真切自另一个时空悠悠传来。不过,时代在变着,今时的女人们只需要记着倾城时的那份真就好,我们珍惜着人生中每一场圆满的收场就好。翻过了一页,自然会有下一页。“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传奇也在倾城之时真实的存在着。那个渴望温暖的沧桑的聪明男子,那个善于低头的含蓄的风骚女子,在一份以倾城巨大代价换得的幸运与平静里相守着,相伴到老,当然是一场不坏的人生。幸运不外如是。男人与女人大概也就如此,人生大概也就如此。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篇四

初读《倾城之恋》,庆幸白流苏终于有了平凡的归宿;再读,则多了几分对白家那些三爷四爷的势利眼的鄙视、对范柳原初衷的怀疑、对流苏处境的同情;而现在细看来,不禁感慨颇多。

白流苏无疑是值得同情的。离过婚,在娘家人的闲言冷语中度日,白公馆的人拿她的再嫁当个笑话,却又迫不及待地打发她出门。所以,流苏也迫不及待地要离开,报复性的,她找上了范柳原。这个范柳原不是个好货色(可以说,如果没有那场战争,那么,流苏的结局将会沦为她自己也不屑的二奶)。范柳原是个情场老手,喜欢自由,不愿被婚姻束缚(也和他自己的身世有关),他不愿和流苏结婚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对流苏来说,结婚是头等大事、急事。因此,两人的矛盾、争吵就不可避免。流苏在白公馆的处境对流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她和范柳原约会,是抱着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心态。她不断地揣测柳原的心思、分析他讲的话,目标就是婚姻。范白两个人在相互的拉锯战中,流苏一只脚跨进了“姘头”之门。

《倾城之恋》精巧的构思就像是精雕细琢的玉器。作者看似将结局往一个悲剧方向上推,但却由于一场战争,流苏和柳原意外得到了一个最平凡也是最美好的结局。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篇五

这是一个简单,或许还略显庸俗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的确“动听且近人情”。也许因为是发生在那个距离遥远,风雨飘摇的年代,也就冠上了一个倾城之恋的称号。一个婚姻失败,以美貌为唯一赌注的女人,最后竟能嫁给黄金单身汉范柳原。范柳原是谁?纵情声色,颇有手段的迫使白流苏来到香港——一封电报:"乞来港。船票已由通济隆办妥。"寥寥几字,挥之即来,招之即去。不过白流苏也并非爱情至上主义,结婚对她来说不过是换取一张长期饭票的手段。白流苏她很现实,她在乎物质,在乎结果,她期待以结婚收尾。而范柳原只享受爱情的过程——“他思索了一会,又烦躁起来,向她说道:"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

到目前为止,这是还只是两个精明的人之间的试探,如果故事只到这里,那就真的再平凡不过,甚至会以悲剧结尾。

可是,当淡蓝的天幕被扯成一条一条,在寒风中簌簌飘动。风里同时飘着无数剪断了的神经的尖端——香港突然陷落了。

于是这个故事又重新开始,范柳原重新回来找她了,就像之前他对白流苏说的那样"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堵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他们最终结婚了。

“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苏。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

香港如果没有陷落,他们就不会结婚。但香港陷落了,也不代表他们是因为真正相爱而选择结婚的。

就像张爱玲自己说的那样,范柳原依然是那个范柳原,那个玩世不恭,寻求精神寄托,对婚姻疑惑的范柳原。白流苏依然是那个为传统道德束缚,与现实妥协,心灵上空虚的白流苏。不过是被一场偶然事件成就,在一个非常的时期结合,两个搭伙过日子的人,仅此而已。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篇六

是啊,无论什么样的女生,最后都是期望结婚的。正因只有婚姻能代表这个男生是真的爱自己,它是男生对一个女生最高的承诺。

电影让人感动的地方也正是在那里。范柳原终究是娶了白流苏啊!不管他一开始有几分真心,不管这中间他用了多少玩女生的惯常伎俩,不管他们来来回回持续了多久的“拉锯战”,试探了多少对方的真情假意。

但最终他是娶了她呀,是当着外人对她说了句:不,她不是白女士,她是范太太。

就为了这句活,流苏泪如雨下,正因她已经等得太久太久了。“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正因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颠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

如果我是流苏,不知道我会不会要感谢这场战争,或许会吧。

这样说好像很不人道,但在那流离失所的乱世里,我会只想和所爱的人做一对平凡的夫妻。

记得以前看《天若有情》里王琪和方以安讨论位置问题。方以安说:一个人的位置就应是在对方心里。王琪听了,笑笑说:那是正因你还年轻,一个人只有在他家里有了位置,才说明在他心里有了位置。娶了白流苏的范柳原才是让人感动的范柳原,否则也只但是是和所有的男欢女爱一样玩了一场暧昧的游戏,纵然使人倾心,却不会让人感动。

不管是什么成全了他们的感情,最终他们是走到了一齐。不想去感叹战争的残酷,不想去感叹女生的悲哀,只想为他们说一句:真好。”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好。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杯具的结尾。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杯具更像杯具。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篇七

《倾城之恋》是一篇中篇小说,当时的张爱玲还很年轻却成名了,不愧是天才作家。

《倾城之恋》早被香港人拍成了电影,我没有看过,这是值得庆幸的好事:倘若之前先看了电影,看书时脑子里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阅读的兴趣便减了大半。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较早期的一个中篇,也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个二十八岁的离过婚的没落大户人家的女儿白流苏,回到娘家,惨遭哥嫂排挤,却意外地将其七妹的相亲对象范柳原夺了过来。流苏和柳原都是精明的人,他们在感情上锱铢必较,不肯输对方半步,最后由于香港战争的爆发,战世的混乱才使两个相对无趣的人成就了婚姻。

白流苏是相当渴望这场婚姻的,正象苏青所说:一个离过婚的女人,求归宿的心态总比求爱情的心来的更切,虽然取悦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但她还是笑吟吟的。

相对于白流苏,我本人更喜欢范柳原,他在某些方面还是表现了较天真的一面的,最使我难忘的他在一天深夜给流苏打了四次电话,前两个电话是争吵的,最后一个电话柳原这样说:

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我这边,窗子上面吊下一支藤花,挡住了一半,也许是玫瑰,也许不是。

这在整篇小说里,是难能可贵的浪漫。

小说的尾部很耐人寻味。

四奶奶决定和四爷离婚,众人都派流苏的不是,流苏离了婚再嫁,竟有这样惊人的成就,难怪旁人要学她的榜样。

令人莞尔。

掩卷之余,我更惊叹作者的成熟与事故。写这部小说时,张爱玲只有二十三岁,难以置信!何以一个二十三岁的女子,竟有着如此老辣和冷酷的笔触!难怪有人说,张爱玲是一个天才,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女作家。

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充满着小资情调和危险意味,王安忆曾说:张爱玲是虚无的。我在读张的小说时,更多的体会是现实的苍凉和生命的疑问。

一个浪漫主义者读张爱玲的小说,将会是一种极其痛苦的折磨:因为要承受从梦想的巅峰跌落至现实底谷的打击。

于是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篇八

如果说,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也成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那么我则认为,社会的不公,命运的'苦难,教会的是成长和强韧。

白流苏——读过张爱玲《倾城之恋》的人都知道,在众人眼中,她是一个用青春去赌博并最终获胜的女人。她虚荣,做作,美丽的假面具下深藏着人性的卑琐。

但我却不这样看。

在张爱玲细腻笔调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性鲜明的白流苏,而且看到的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其实,社会上还有千千万万个白流苏,不是她影响了社会,而是社会造就了她。

并非每个人都能坚守自己的理想底线。能够流芳千古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在社会底层徘徊往复的平凡人。他们的生活并不理想,人生经历了种种不平与坎坷。如果事事顺心,谁不想过自己理想主义的生活呢?但是现实给出的回答是适者生存,你只有在摸爬滚打中才能继续前进。

白流苏,再怎样,她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曾说:“我又没读过两年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我能做什么事?”她甚至说:“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从她的字里行间,可见当时的女性根本就是个缺乏自立的弱势群体。在她们的潜意识里,女性就是男性的附属品,婚姻则是她们的庇护所和炫耀的资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