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关于土壤实验报告范文通用(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5:49:38 页码:13
2023年关于土壤实验报告范文通用(通用13篇)
2023-11-18 05:49:38    小编:ZTFB

在报告中,我们还可以引用相关文献和研究,以增强报告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写报告时应注意适当控制篇幅,避免内容过多或废话连篇。探索下面这些优秀的报告范本,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报告的撰写要点和技巧。

关于土壤实验报告范文通用篇一

x、实习时间:xxxx年x月xx日至xxxx年x月xx日。

x、实习内容:湖北省秭归县常见岩石类别;由这些岩石发育来的土壤的基本特征;实习区(黄壤、黄棕壤、棕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等)土壤各土类以及主要亚类、土层的剖面形态特征;野外挖掘、记载描绘土壤剖面的技术;土地复垦(土壤改良)、土壤肥水管理的技术关键等。

3、实习路线:

x月xx日上午:郭家坝镇郭家坝村烟白路——荒口坪村;

x月xx日下午:郭家坝镇荒口坪村二组——九畹溪镇仙女村四组——周坪乡仙女村四组;

x月xx日上午:九畹溪镇怀包石村龙洞——唐村一组——怀树坪村;x月xx日上午:茅坪镇溪口坪村。

4、完成工作量:

观察了15个土壤剖面,采集了两个点的土样。

二、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秭归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地表崇山林立,溪流纵横,喀斯特发育,属典型长江三峡山地及岩溶地貌。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64公里,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秭归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温多变,初夏多雨,伏秋多旱,冬暖少雨雪。年平均气温为6~18.3℃,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200~1650小时之间,年降雨量在950~1590毫米之间。境内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海拔1500米以上高山区基本无炎夏气候,海拔l800米以上地区冬季及寒冷天气长达226天,占全年天数的62%。

三、主要土壤类型(11个点,抄野簿和幻灯片)。

一、耕地土壤类型。

1、黄壤土类。

黄壤是秭归县地带性土壤,广泛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及河谷地区。发育于第四纪粘土和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风化物,发生一定程度的富铝化过程。

1.1黄壤亚类。

1.1.1第四纪粘土黄壤土属。

(2)黄泥巴土剖面构型为a-b-c,a层的平均厚度14.5厘米,质地重壤,生产性能:土质较粘,耕作困难,适耕期短,土壤通气性差,怕旱易渍,不发小苗。

1.1.2泥质岩黄壤土属。

(1)黄皮砂土分布于归州镇、郭家坝镇。土体构型a-c,a层平均厚度12.5厘米,质地砂壤或砾质砂壤。生产性能:土质砂性,极易耕作,适耕期长,通透性良好,保水保肥性能差,土壤养分含量底,极怕旱,施肥见效快。

1.1.3红砂岩黄壤土属。

红砂土岩黄壤发育于白垩纪系红色砂岩,砾岩风化物。

(1)红油砂土剖面构型a-c。生产性能:土壤质地轻,松散,通气爽水,施肥见效快,肥效短,后劲差,作物易早衰。

1.1.7中性结晶岩黄壤土属。

(1)细古眼砂土坡面构型:a-c1-c2,a层平均厚度17.9厘米。生产。

性能:土壤砾石碎屑较多,较易耕作,通透性好,保水保肥性差,耐渍怕旱,漏水漏肥,土壤肥力低。

(2)古眼砂土坡面构型:a-c,a层平均厚15厘米。生产性能:土壤砾石较多,通透性好,耐渍怕旱,漏水漏肥,土壤贫瘠,作物产量低。

2、黄棕壤。

黄棕壤是我国北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土壤。在秭归山地垂直带谱中,黄棕壤分布于黄壤之上,棕壤之下,位于海拔800到1800米的地区,表现出明显的过渡特征。

2.1.1泥质岩山地黄棕壤土属。

成土母质为砂岩、页岩、泥岩、砂页岩分化物。(2)(灰包)大土为秭归县主要旱地土种之一。剖面构型a-b-c,a层平均厚17厘米。生产性能:土壤质地适中,具有良好团粒结构,易耕作,肥劲平缓,农作物生长稳健。

2.1.4碳酸盐岩山地黄棕壤土属。

成土母质为石灰岩、泥灰岩及砂页岩风化物。土壤无石灰反应(1)白善大土为秭归县主要旱作土壤之一。剖面构型a-b-c,a层平均厚16.2厘米。

3、棕壤。

3.1.1泥质岩山地棕壤土属。

成土母质为泥质岩坡残积物。

本土属仅冷性灰包土1个土种。生产性能:土壤质地适中,结构良好,松泡易耕。保水保肥性较好,土壤养分高。因处于高海拔地区,光照短,吐温非常低,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4、石灰土。

石灰土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地区,发育于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以及钙质砂页岩风化物。呈中性至碱性。

4.1棕色石灰土。

4.1.1棕色石灰土土属。

5、紫色土。

紫色土发育于侏罗系的紫红色砂页岩及白垩系有石灰反应的红色砂岩、砂砾岩风化物。

5.3灰紫色土亚类。

5.3.1灰紫渣土土属。

(1)灰紫渣土剖面构型a-b-c,a层平均厚15厘米,轻砾石土质地。a层平均厚10.3厘米,ph值8.0,有强烈的石灰反应。(2)灰红石骨子土剖面构型a-c,a层平均厚17厘米,质地中砾石土。

5.3.2灰紫泥土土属。

本土属具有灰紫色土一般的特性,较之灰紫渣子,土壤熟化程度较好,肥力较高,质地适宜,是较好的耕地土壤之一。

(1)灰红砂土剖面构型a-b-c,a层平均厚15.8厘米。生产性能:土质轻,耕性好,通气透水,保水保肥一般,施肥易见效,但肥效短,一次施肥不能过多,作物生长后期往往因缺肥而早衰。

(2)灰红大土剖面构型a-b-c,a层平均厚17.1厘米。生产性能:土壤质地比较适中,耕性一般,通气透水性较好,保水保肥一般,肥力有后劲,不易早衰,石灰反应强烈,对作物选择性强。

6、潮土。

潮土发育于近代河流冲积物,由于冲积物来源广泛,河水涨落作用强弱不一,因此,潮土不仅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且肥力较高。

6.1灰潮土。

灰潮土发育于富含钙质的河流冲积物,成土培肥时间短,钙盐对土壤影响深刻,致使土壤呈碱性。本亚系包括2个土属。

6.1.1砂土型灰潮土土属。

(2)灰砂土剖面构型a-c,a层平均厚19.3厘米。生产性能:土质砂,耕作容易,通气透水性好,漏水漏肥严重,施肥容易见效,肥效极短,发小苗不发老苗。

7、水稻土。

水稻土是人们在长期的水耕熟化,氧化还原、淋溶淀积,成土过程的作用下,逐渐发育形成的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壤。它的性状特征深受水型影响,因而划分为淹育型、潴育型、潜育型、沼泽型亚类。

7.1淹育型水稻土亚类。

因缺乏水源,或形成时间短,水稻土的发育主要是受地表水的影响。水耕熟化程度低,耕作层浅,活土层薄,坡面构型a-p-c或a-c,淹育型水稻土一般系水源缺乏,无灌溉条件的旱塝水田。

7.1.2浅黄壤性中性结晶岩泥田土属。

(1)浅细沙田剖面构型a-c,a层平均厚14.2厘米,质地砂壤。生产性能:土质砂性,干湿易耕,适耕期长,通透性好,水肥渗漏快,施肥易见效,肥效短,后劲不足,作物易早衰。

四、土壤的分布规律。

县内的地带性土壤主要有黄壤、黄棕壤和棕壤,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紫色土、石灰土、水稻土、潮土等。在紫色砂泥岩地区发育的紫色土和风化花岗岩地区发育的粗滑土透水性虽较好,但土层较浅薄,在失去植被保护、降雨较大的情况下,亦易产生强烈侵蚀。

关于土壤实验报告范文通用篇二

学号:xxxxxxxx。

实习人:xx学号:xxxxxxxx年级xx资环x班。

本学期在土壤资源调查预评价课程学习完毕后,安排了此次实习,调查地区为泰安市山口镇,山口镇位于区境东北部,北与黄前镇为邻,南与泰山区邱家店镇相连,东与祝阳镇相望,西与泰山区省庄镇接壤。面积58平方公里。镇机关驻山口村,距泰城19公里。济临公路穿镇而过。此次调查,我们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对一种土壤亚类进行调查,最后汇总整理。

2、掌握野外土壤调查剖面点的选择,了解各类型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性质、形态特点、分布状况以及改良利用状况,土壤剖面点观察记录的类容和一般方法。

3、通过对泰安市山口镇的当地土壤进行实地调查,了解野外调查的方法和程序。掌握土壤类型分布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绘制过程。

4、将各类土壤进行区域的划分以及制图软件的使用,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土钻等采样工具的使用和采样方法后期进行土壤样品的分析写出实习报告,绘制土壤分布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

本次实习计划5月24日上午完成,从学校出发到达山口镇大兰沃,进行实习内容的开展。

1、分布。

酸性粗骨土多位于山体下部,与黄壤、黄棕壤、棕壤复区。酸性粗骨土由沙页岩、千枚岩、花岗岩等残坡积物发育而成,由于分布于山地,山高谷深,河流切割深,谷坡陡长,植被覆盖度低,加之常有大雨、暴雨,土壤冲刷严重,并常伴有崩塌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2、形态特征。

酸性粗骨土土层较石质土厚,但多为a-c或a-ac-c构型。表土层厚度10到20厘米不等,质地砾质性强,结构性差,根系少,疏松多孔。表土层以下即为风化或半风化的母质层,厚度变幅较大,20到50厘米不等,夹有大量岩屑体。表土层及母质层中石砾含量超过35%。土壤颜色除表土层略深外,以下母质层颜色因岩性不同各异,但均较鲜艳,且上下过渡较明显。

3、改良利用。

分布地势高,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养分含量低,含水量少。已垦为耕地的全部为低产田,以种植花生、甘薯为主。改良利用上应以保持水土、发展林果为主。

1、分布。

3亩。

2、形态特征。

该土种的成土母质是酸性岩风化的残积物、所处地形部分较高,地面坡度较大,土壤侵蚀严重。土壤颗粒粗,砂性大,土层较薄,仅厚32-55cm,土体底部是母岩的半风化物。土壤发育微弱为a-(b)-c构型。淋溶层质地是砂质壤土,粘粒平均含量%砂粒平均含量是%,大于1mm的砾石含量较多,少者在10%左右,多者达%。淀积层粘粒淀积层特征不明显,有少量的粘粒胶膜和铁子,厚度较薄,一般在20-30cm之间,质地是砂质壤土或黏质壤土,粘粒平均含量是%,砂粒%,砾石含量与淋溶层基本相同。

3、改良利用。

该土种虽然分布地形部分较高,土体较薄,但大部分已开垦为耕地,以甘薯、花生为主,另有小麦与杂粮等,其次用于栽植果树,以苹果为主,也有大梨和葡萄等。该土壤因水浇条件差,投入少,土壤养分含量低,近年内由于连续干旱,缺水成为当前生产的主要问题。秋耕、春葩、镇压、中耕是蓄水保墒的好措施,应全面推广。施肥除了重施磷、钾肥外,应注意微肥的施用,如硼肥。

1、分布。

属酸性岩类棕壤,是棕壤亚类中面积最大的土属,广泛分布与鲁东半岛和鲁中南山区中南部的山地、丘陵坡麓,成土母岩为花岗岩、片麻岩、变粒岩残破积物或洪坡积物。

2、形态特征。

绝大部分剖面具有a-bt-c的完整结构,特征层淀积层发育明显自然林被下地表有凋落物层和厚度不等的腐殖质层。表土质地以砂质黏壤土为主,砂质壤土次之,粘粒在剖面中有明显的聚集,铁锰释放和迁移十分明显,有较多的铁锰胶膜和新生体。由于质地较粗通气性、透水性好。

3、改良利用。

由于质地较粗,通透性好,适种作物广,耕性好。但其土壤养分含量低,普遍缺少灌溉水源,有轻度或中度水土流失,粘淀层位较高的地方根系活动层浅薄,都是生产障碍因素。大部分为中低产田,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和甘薯为主,并有一定面积辟为果园。

1、分布。

是棕壤亚类内面积较大的土属,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泰山南麓、鲁东丘陵区牙山、艾山北麓和大泽山西麓的山前平原上,在本省广大山地丘陵区的低山和丘陵周围开阔地带的小型洪积扇上也有零星分布。

2、形态特征。

土层深厚,表层质地多为砂质壤土和粘壤土,,部分剖面夹有洪积砾石层或透镜体。淀积层厚度大,一般在50-100cm之间,特征明显。由于沉积物的.覆盖和受人为耕作程度深,所以复盐基现象非常普遍,ph和盐基饱和度较高。有机质和各种养分含量在棕壤亚类中比较高,但普遍低于全省土壤的平均水平。

3、改良利用。

1、分布。

归属潮土土类,潮土亚类,河潮土土属。该土种分布在鲁东丘陵区及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河漫滩及近河地段上。

2、形态特征。

该土种成土母质是钙质岩类及黄土分布区富含钙质的河流冲积物,土壤有明显的石灰反应,碳酸盐含量一般大于1%,ph在之间。通体质地较均一,砂性较大,在河流的上游或较小的河流的河床附近,土体中多夹有砾石,表层质地是砂质壤土,心土层、底土层的质地与表层相同,部分是壤质砂土。潜水位2-3m,在水体的中下部有较多的绣纹斑。

3、改良利用。

该土种多为农用,小麦、玉米、花生、甘薯均有种植,产量不高,土壤砂性大,通透性强,耕性好,适耕期长,但保水保肥差。也有部分作为林业用地,主要栽培杨树、柳树,树木长势良好,近年来有部分土壤栽培葡萄,经济效益很好。今后在粮果矛盾不突出的地方,部分土壤可发展林、果,以提高收入。对于农用地可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有条件的可以粘压砂,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以培肥改良土壤。

(一)收获:在实习之前,我就很期待,希望在这次实习过程中真正能学到好多知识,通过本次实习,我们了解了山口镇地区各种类型土壤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过程、改良利用等,对土样也进行了采集,学会了土钻的使用方法,土壤区域的划分方法,学会了如何使用野外剖面调查表等,书本知识通过切身实践之后,认识更加深刻,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也会更好的运用。

(二)不足之处;本次实习时间比较紧急,没能对各种土壤做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并且在数据处理和组内人员配合上稍显不足,在专业知识方面,可以明显感觉到我们的乏力,许多问题要老师讲解才能解决,所以,在今后的理论知识学习上,我们应当更加努力。

关于土壤实验报告范文通用篇三

班级:0701。

学号:0。

姓名:李双喜。

实习地点:昌黎县刘李庄周边地区实习时间:20xx年6月21日-6月25日。

本组成员:宋瑞宁、郭增江、李飞、李双喜、王占权、高丹、王俊洁。

实习区概况。

昌黎县东临渤海,北枕碣石,西南挟滦河,是连结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区的“经济走廊”,区位优势明显。全县辖10镇、6乡、1个城郊区,446个行政村,人口万人,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万亩。昌黎县由山丘、平原、浅海和滩涂构成了多相性资源结构,自然资源丰富。昌黎碣石山路水果品种丰富,久负盛名,葡萄、苹果、桃、梨等干鲜果品不断得到品种改良优化,大大丰富了果品市场。

城郊区刘李庄村位于昌黎县城郊区东侧,与县城接壤,临近外环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城郊区刘李庄村是秦皇岛市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基地,每年种植大棚甘蓝、菜花20xx多亩,油桃400亩,草莓100多亩,年生产各类蔬菜20xx多万斤,年产油桃160万斤,年产草莓100万斤。

实习目的。

为培养学生野外研究土壤和环境的工作能力,使学生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一般程序、原则、原理和主要内容。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体质,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特进行本次教学实习。通过本教学实习要求学生能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树立为资源环境事业献身的思想奠定基础。

实习计划。

实习时间共安排5天,分准备工作、野外调查工作和室内工作三个阶段。

6月21日,上午进行基本路线调查的原理和技术的讲解,领取实习工具。下午,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到达实习地点刘李庄,同时进行路线勘察,了解刘李庄的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6月22日-6月24日上午,开始对刘李庄进行详查,并绘制成图。

6月24日下午-6月25日上午,各小组进行边界区域的拼接,对差异较大的地区需在进行野外定点调查。下午,写实习报告。

实习内容与过程。

本次实习是以1:1正射影像为工作底图,调查作业面积为2kmx1km,应用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原理与方法完成刘李庄周边的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制图。

6月21日上午,首先把班分成了6个工作小组,并在每个组选出两个小组长,负责统筹本组的工作。然后,就实习内容、步骤、出图精度、验收标准及安全等相关事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在实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接着,每个小组分到一套实习工具。最后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区域制定了勘察路线和工作计划。

下午,在吴老师、张老师和常老师的带领下,对我们的实习地(刘李庄)进行路线勘察工作。刘李庄周围的土地,正好有几条道路穿过整个区域,把我们的区域分割成几部分有利于我们展开分布调查。我们首先进行初步的调查,熟悉调查的技术和技巧,然后在由南向北开始调查,在熟悉的调查技术的情况下完成整个村庄典型区域的调查。

6月22日,上午7:30到达目的地进行调绘。首先进行gps校准纬度不差,经度差-″,对调查区域南和西的边界以内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gps定位。由于定位点较多,没有直接上图,而是画草图标出相应点。后在老师的讲解下,发现我们调查方法不正确,应边调查边绘图。下午又重新对上午调查区域进行调绘。在工作底图上结合实地情况绘制各相应图斑,进行了村边的绘制。由于村的南头,有几所扩建的新建筑,我们进行实地补测,并结合工作底图,进行绘制上图。

6月23日,上午7:00,我们在刘李庄及以北地区进行调绘和补测。吸取昨天的经验,并延长工作时间以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完成,我们7:00就已经抵达刘李庄,并开始了紧张的工作。首先,我们对昨天的图面进行了简单的整理,以确保今天的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然后调查刘李庄村内和东西北边廓,在东边廓处。中午,我们为了节省时间,没有回学校吃饭和休息。下午1:30左右就开始了勘查和实测。刘李庄村口有一条饮马河,其周围建设了许多桃树种植大棚。将饮马河周围的大棚进行了gps定点,然后经过计算将其标在图上。

6月24日上午7:00我们于饮马河畔进行补测,完成了所有的野外调查绘制图工作。

6月24日下午-6月25日上午,检查工作草图上各地类图斑是否完整和正确,老师检查。再进行图面整饰和现状图清绘,清绘图为最终提交的成果图,标上图名、图阔线、图例、指北针、比例尺、投影、制图成员和时间。

实习总结与心得体会。

调查区域主要包括刘李庄及其周围土地和西钱庄南部土地利用情况。经调查,刘李庄村用建筑用地,交通用地的面积变化不大,周围土地利用情况主要种植大棚油桃、草莓、圆白菜,农作物以玉米为主。西钱庄南部土地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

通过本次调查,不仅使我们对课本上的知识有了更细致的了解,在调查工作过程中还使我们认识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刻思想,使我们掌握了实际应用中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方法和步骤。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无形中增强了我们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调查工作中我们分工明确,通过集体的努力不但完满完成了实习的工作任务,还提高了我们的集体合作意识以及以集体目标为重的工作理念。

在实习的这几天中,天气都很炎热。指导老师吴素霞老师、张电学老师、常连生老师仍冒着酷暑到实地给我们指导,在此表示对他们的感谢。

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

总体上来说,刘李庄的土地利用很合理。在农业上,多是大棚经济作物油桃、草莓和大白菜等,施肥、打药也很科学,大棚与大棚之间种植大粮,充分利用土地。通过走访当地群众,近年来刘李庄种植油桃面积不断增加,而种植蔬菜的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其原因是蔬菜每年的价格变化很大,而油桃的价格相对稳定。

同时发现在地头有不少成堆的烂圆白菜。通过与老乡交流,才知道这是因为圆白菜价格太低,卖不出去导致的。这反映出刘李庄在寻找相应市场和产品升级方面做的还不是很到位。

有的老乡种植先进品种每亩地能收入两万多,而有的每亩地收入才一万左右,收入差距很明显。因此,应加大先进品种,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加大由大队或农村合作社带头寻找相应的市场开发力度。

刘李庄北部的饮马河水臭气熏天,河水乌黑浑浊,对当地的水资源以及其它环境资源造成很大的危害,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治理饮马河严重污染问题。

西钱庄的农用土地利用品种单一,经济作物种植较少。应加大土地的利用改革措施,种植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

关于土壤实验报告范文通用篇四

山位于市南郊,距城区20公里,坐落在我市棋盘镇与山镇、新店镇交接地带,东临沭河和249省道,南接骆马湖,为我国著名自然人文景观,属于低山丘陵地貌。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及国家4a级风景名胜。景区规划面积为11.8平方公里,中东部地区为核心景区,已初步建成,西部地区多为荒山丘陵,面积约为15000亩,涉及村,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为发展规划好山开发,探索丘陵山区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做好农业园区建设与山景区融为一体,打造集旅游、观光、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带领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市农委土肥站对山西部丘陵岗地进行了土壤适宜性调查,通过对已采集的耕层土样化验分析结果,现将山西部丘陵岗地土壤性状及适宜性报告如下:

二、山西部丘陵岗地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评价。

通过对市山西部地区等村的土壤样品采集、化验、分析和汇总,根据数据结果进行土宜性评价,结果如下:

三、山西部丘陵耕地土壤特点、改良办法及适宜作物。

1.村地块土壤特点、改良办法及适宜作物。该区域面积约7000亩,土壤类型紫泥土、紫砂土,ph值6-6.8,中性偏酸、有机质偏低、磷钾丰富、土层浅,部分岩石裸露,土壤不肥沃,紫砂土包浆,紫泥土粘重。改良办法:增施有机肥。适宜梯田种植苗木、茶树等,建设水肥一体化解决干旱问题。

2、村地块土壤特点、改良办法及适宜作物。该区域面积4000亩左右,土壤类型为岭沙土,ph值5-5.4、偏酸、有机质低、磷钾丰富、土层浅、沙性强。改良办法:增施有机肥,生石灰调酸。适宜种植果树、苗木等作物。建设水肥一体化解决干旱问题。

3、村地块土壤特点、改良办法及适宜作物。该区域面积4000亩左右,土壤类型为白浆土、包浆土,ph值5.3-5.4、偏酸、有机质偏低、磷钾丰富、土层较厚。改良办法:增施有机肥,生石灰调酸。适宜种植葡萄、苗木等作物。建设水肥一体化解决干旱问题。

四、结论。

通过对市山西部地区耕层土样采集和化验、分析,查阅种植土宜方面有关资料,认为上述区域土壤耕层浅、砾石多、土壤中性偏酸、肥力较低,在进行改良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水肥一体化设施,因地制宜种植果树、苗木、葡萄等作物。规模种植,成片开发,做好农业园区建设与山景区融为一体,打造集旅游、观光、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带领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关于土壤实验报告范文通用篇五

土壤实验课是大学土壤科学课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在这一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土壤的知识,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实践经验。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我对土壤的形成机制、性质特点以及土壤肥力的调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我将从实验课的内容、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的意义等五个方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实验课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土壤的多个方面。课程中我们进行了土壤质地、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值和养分含量等方面的测定。这些实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土壤中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土壤的构成和组成。我尤其喜欢测定土壤质地的实验,通过抓取一定量的土壤样本,进行筛选和分级,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土壤质地分类。这个实验让我亲身体验了土壤的实质,增加了亲近土壤的感受。

其次,实验课的设计非常合理,能够全面展示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每个实验都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实验步骤也都很清晰明了。在进行实验之前,我们会事先学习实验原理和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为我们顺利完成实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实验课还应用了一些现代技术手段,例如使用PH计进行土壤酸碱度的测量、使用称量器进行土壤质量的精确称量等。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也给了我们一个了解现代土壤科学技术的机会。

再次,实验过程中我对操作技能和观察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实验中的每个步骤都需要我们细致入微地进行操作,对实验器材和试剂要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这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谨慎的态度。我记得有一次在进行土壤肥力的测定实验时,由于没有精确观察到颜色的变化,导致了实验结果的误差。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观察细致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验中务必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和细心。

然后,实验结果的呈现向我们展示了土壤的真实状态和性能。通过测定土壤的多个指标,我们可以获得一份详尽的土壤报告,了解土壤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和比例。这些数据不仅能够反映土壤的基本性质,还能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实验结果的呈现不仅是对实验本身的检验和评价,也是对我们学习成果的一种体现。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土壤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最后,实验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更在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土壤实验课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土壤科学的基础知识,学会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土壤的性质和特点。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问题,这不仅需要我们去克服和解决,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分析。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会时常用到实验课中学到的方法和技巧。

综上所述,土壤实验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土壤的形成机制和特性。实验课的丰富内容、合理设计、技巧要求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和意义都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这些实践经验将为我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探索土壤科学的奥秘。

关于土壤实验报告范文通用篇六

泥土地舆田野练习,是泥土地舆传授关键的有机构成部分。经过议定田野练习,一方面联合实际,利用和验证讲堂传授所学的表面与知识,加深和巩固对讲义内容的明白;另外一方面更紧张的是进修老例泥土查看与制图的根本技巧和方法。

泥土地舆田野练习的重点是进修与把握泥土门路查看(或概查)的方法。它的紧张内容包括:查看前的有关资料和图件的汇集与分析工作;泥土地舆查看门路的选择;泥土剖面的选点、查看、描述与记录;泥土标本与样品的收集;泥土图的查看与绘制;编写泥土查看报告或泥土图阐明书。有前提时,可与泥土遥感查看与制图练习同步进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2、练习的筹办工作。

为使练习获得预期的结果,做好练习的一切筹办是反常紧张的。

教导教师的筹办工作,紧张是肯定田野练习的地点,预查、订定练习筹划(包括目标要求、日程安排、人员构造等)。师生互助要做的筹办工作是地形底图、汇集与分析有关练习地区的资料和图件等。

(一)地形图的筹办。

地形图是用以作为田野练习底图的必备的根本图件。地形图比例尺大小的选择,视田野练习地区范畴的大小、天然地舆环境和泥土的纷乱程度而定。练习范畴小、环境前提纷乱和泥土种类多样性的,比例尺宜大,反之宜小。平常多采取1:5000~1:10000比例尺的地形图作底图。范畴大者可采取1:100000地形图。

在肯定无地形图的环境下,可以用比例尺平面图代替。联合出产任务的田野练习,还需配合相称或比例尺略小的行政图。

(二)资料与图件的汇集和分析。

1.天然成土身分的资料与图件。

1)景象气候资料与气候图:注重汇集的数占有气温、年均温、》10度积温;年降水量、蒸发量、风、无霜期等资料,以及气候图。

2)植被:植被类别、构成布局、被覆环境、唆使植物等。紧张汇集天然植被、植被图等。

3)地貌:地貌类别、海拔高度、腐蚀切割程度,以及地貌类别图等。

4)母质和母岩:地质图、岩性漫衍图、地区地质布局、岩石种类、岩性及其漫衍规律。成土母质类别,平常以第四纪成因类别为根本,如花岗岩残积母质、河道冲积母质或洪积物,海(湖)相淤积物、冰碛母质……等。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应注意黄土和风沙精神湿热的亚热带的热带,应注意赤色风化壳。

5)水文:包括练习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如河道水系漫衍、各河道的水文特征、流域产生成长环境;大地潜水潜藏深度、水化学身分及矿化度;水文地质图等。

2.社会经济环境资料:

汇集社会经济资料的目标在于明白人类活动对泥土产生与演变的感化。包括历史上的人类活动;如今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农业经济资料,如人口、农业工作力、总地皮面积、耕大地积、林地、牧地;农作物莳植环境,如作物种类、作物配置设备摆设、耕人选轨制、产量程度;农业出产布局、农业出产中产生的紧张题目;水利、施肥状况;旱、涝、盐、碱、次生潜育化、水土流失环境等。别的,对付都会、工矿业成长对泥土混浊或退化带来的感化也不能忽略。

3.泥土资料与泥土图:

汇集、涉猎与分析练习地区的有关泥土图、泥土查看报告,论文或专著是练习筹办工作的重点。平常说经过议定全国二次泥土普查,各地都有大比例尺泥土图及比较充裕的泥土普查资料可以利用,对现有的资料,要注重探讨各种泥土的产生学特征、理化性质;泥土构成与漫衍的地带性规律与地区特征;泥土与农、林、牧出产的干系;泥土改进利用中的题目(泥土腐蚀、次生盐渍化、潜育化、退化、沙化等);本地大众利用改进泥土的经验等。

(三)泥土地舆田野练习经常使用仪器、器具的筹办。

1、泥土资料与泥土图:汇集、涉猎与分析练习地区的有关泥土图,泥土查看报告。

3.泥土田野速测仪器:泥土水分速测仪、泥土营养速测仪等。

(四)练习内容与要求。

1.练习区泥土植被概述。

2.紧张成土效用与成土进程。

3.紧张泥土类别与成土环境的干系。

4.褐土与棕壤的特点及构成进程。

5.泥土的产生、成长演变。

6.泥土标本的收集方法。

7.泥土分析样品的收集。

2、河北省泥土表面。

(一)紧张泥土类别。

河北泥土类别多样,漫衍较广、面积较大的紧张有7个土类,即:褐土、潮土、棕壤、栗钙土、灰色丛林土、粗骨土、栗褐土、石质土。褐土紧张漫衍在太行山麓的京广铁路两侧,燕山南麓的通县至唐山一线以北,海拔700——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及山麓平原、冲积扇上中部地带,是河北省漫衍面积最大的一个土类,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4.64%;潮土紧张漫衍在京广铁路以东、津浦铁路以西,通县至唐山一线以南的平原地区;棕壤紧张漫衍在太行山、燕山的中山和部分低山及冀东滨海丘陵上;粗骨土紧张漫衍于石质山丘,土层浮浅,颗粒粗糙,砾石含量大于30%;栗钙土紧张漫衍在张家口地区的坝上高原和坝下张宣、怀来、阳原、蔚县盆地的部分地区,栗褐土在冀西北坝下地区广泛漫衍,处于褐土区和栗钙土区的太过区;灰色丛林土紧张漫衍在坝上高原东北部的低山丘至围场一带;石质土紧张漫衍于石质山丘,在极薄的a层土下直接与基岩兵戈,常与粗骨土镶嵌漫衍。其他泥土如盐土、黑土、水稻土、池沼土、亚高山草甸土等也有漫衍。(别的:风沙土紧张漫衍在各大河道的卑鄙沿岸、古河道附近及沙化紧张的农田附近;草甸土紧张漫衍在坝上高原湖滨下湿滩地以及山区步地平坦、地下水位1-3米的河谷地带。)分部如图:

(二)泥土漫衍规律。

1、程度漫衍规律。

本地区泥土广泛发育在省内排水精良的丘陵、阶地、山麓平原和高原缓岗坡地、泥土带大抵呈东北西南走向,自东南向西北,由棕壤一褐土一栗褐上一栗钙土顺次更替。棕壤作为程度地带性泥土漫衍范畴不大,紧张见于冀东一带。褐土,为省内紧张地带性泥土.漫衍广泛。栗褐土、栗钙土,漫衍在西北部的坝下山间盆地和坝上高原。褐土带内淋溶褐土、典范褐土、碳酸盐褐土,亦大抵呈东北一西南向漫衍、东南一西北向更替(图5—1)。

2、笔直地带性规律(以雾灵山为例)。

关于土壤实验报告范文通用篇七

土壤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实验课程,旨在加深学生对土壤性质、特性和种类的理解与掌握。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习到了如何进行土壤取样、制备土壤试样、测定土壤含水量、PH值、田间持水量、一次与二次风化等检验方法。通过实验,我们不仅熟悉了土壤基本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实验技能,更深层次地认识了土壤在环境中的重要性。

第二段:实验过程。

在土壤实验课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灌溉实验。首先,我们采集了不同类型土壤的样品,制备成试样,加以测定其含水量、PH值等基本性质,从而了解各个种类土壤的特性。接下来进行了田间持水量实验。注意到不同土壤的水分保存能力不同,根据实验结论作出了相应的调整。我们还做了一次与二次风化实验,提高了我们对土壤化学与信息内容的掌握。

第三段:实验难点。

实验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最大的一项是测定土壤PH值。由于PH值涉及到化学反应以及微生物作用等因素,我们需要非常准确地控制各种实验条件,避免环境因素与条件影响结果。同时,对于不同种类的土壤,测定PH值方法不同,需要特定设备与流程来达到最佳效果。此外,一些操作技巧和流程也需要耐心和细心,如原料取样、样品制备过程中,需要保持样品的干燥与无菌状态,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实验中,我感受到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实验,我了解到了土壤对于农业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实验中,我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实验技能与操作能力,加深了自己对于基础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我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在实验合作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与合作伙伴关系。

第五段:未来展望。

通过这次实验,我希望能够在未来更深地了解土壤实验技术的应用,并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践中,为土壤科学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在学术上,我也希望能够继续深入探究土壤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交界部分,并发展自己的项目与研究方向,为未来做出创新性和有益的成果。

关于土壤实验报告范文通用篇八

1.土样基本情况。

地点:林业楼前的一片小树林。

人员:鲁燕,胡曼,曲娜,杜桂娟,于龙,张家铭,刘通,陈布凡。

层次:a0层。

土地利用状况:土地上种了一片草地,还种了一些乔木和灌木。

2.实验概况。

(3)土壤样品的处理:研磨与过筛的方法。

(6)土壤速效k的测定:醋酸铵浸提法,原子吸收光度计法。

(7)土壤有效p的对银杏而言,土质沙质壤土为宜。(/question/)。

4.总结。

经过这学期的实验课学习,我觉得我们的实验课程安排有点少,一次实验持续的时间也较少。

关于土壤实验报告范文通用篇九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我们进行了一项有趣而且有意义的实验——土壤实验。这项实验不仅让我了解了土壤的几种性质和检测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保护土壤的重要性,了解了土壤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土壤实验心得体会。

第二段:实验环节。

在实验中,我们首先需要取五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从不同深度和不同位置采集。然后,我们要进行有机质、水分、PH值和土壤类型的检测。这引导我们了解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土壤的酸碱性等基本性质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检测环节不仅提高了我们对土壤的认识,也使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了不同性质对土壤的不同影响。

第三段:检测结果分析。

从实验结果来看,不同类型的土壤性质标准集中在不同的范围内,如PH值、有机质等,这表明不同类型的土壤的基础特性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不同的土壤类型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因素,例如盐度高的土壤通常含有更多的矿物质和盐分,这意味着有机物含量更少,对生物生长更不利。

第四段:对土壤保护的思考。

通过这次实验,我意识到土壤是人类的一项重要资源,不仅是农业和园林绿化的基础,也是其他生态系统良好运作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努力来保护土壤,降低土壤污染,并为保护生态系统作出贡献。我们可以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合理使用农业化肥、植树造林来保护土壤,确保它们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第五段:总结。

总之,通过这次土壤实验,我深入了解了土壤对生物、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我也意识到,为了使土壤保持健康,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保护它们。我相信,随着更多学生的参与和更多的研究,我们可以共同为保护我们珍贵的土地出一份力。

关于土壤实验报告范文通用篇十

3、(1100)1200以上是棕黄壤。

因此分析土壤不能凭空,要根据该土壤在该区域所处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加以分析。我们实习的几中土壤都是浙江地区的红壤。上甘的是石灰性红壤,青山的是红壤,后山是黄红壤。纬度越往上就越接近黄壤。

每一种土壤都有适合生长的植物,植物也有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最优的选择是在适合的土质上种植适合的植物,如果不合适但又需要种植这样的植物,就需要用一些人工的办法,用化肥改变矿物含量,调节ph,灌溉水田,交叉种植等等,能增加产量。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

关于土壤实验报告范文通用篇十一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很明显,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必须重视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土壤在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和改善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学作为主要研究土壤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我们农业资源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土壤学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直接而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土壤学的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上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为土壤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学生对土壤学的兴趣和热爱。

基于以上,我们农业资源于环境专业于20xx年7月15日和8月22日—26日开展了土壤学学科野外实习。

一、实习概况与记录。

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20xx年7月15日和8月22日—26日。

指导老师:资源环境学院张杨珠教授,周卫军,王翠红,廖超林,黄运湘,尹力初。

小组成员:刘国云(组长)、陈浩、杜虎、周水亮、谢嵩、谭艳玲、龙毅飞。

实习工具:铁锹、大小锄头、剖面刀、ph指示剂、hcl试剂、白瓷板、皮尺、比色卡、土色卡、样品盒、望远镜、地质罗盘仪、海拔仪、gps仪。

实习内容:我们的行程为五天(8月22日—26日)。行程路线:8月22日行程为学校-昭山(107国道)-株洲城区-醴陵-攸县(106国道)-茶陵-炎陵县城(宾馆);8月23日由炎陵县城出发经宁岗、黄洋界到达井冈山;8月24日由炎陵县城出发经大院农场到达万洋山最高峰;8月25日由炎陵县城出发至鹿原镇;8月26日由炎陵县城回至学校。

在这几天中,我们对实习地区主要地质地貌进行了调查,挖掘了多个土壤剖面进行观察、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性质、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采集了一些土壤样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蚀的情况、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综合利用方式。我们对各个地点和老师们的讲解都作了详尽的记录。

在8月26日下午,我们在湖南地质博物馆观看了有关录像,在博物馆初步了解了湖南地区金属矿物分布图,恐龙演变过程及其部分恐龙标本,还看到各种岩石矿物标和震旦纪至第四纪生物进化过程的中由代表性的标本,获益匪浅。28日我们在学校实验室里对采回的土样进行了综合评价。

实习记录:

第一部分:长沙县地区(20xx年7月15日)。

路线:学校—星沙镇东—春华—大鱼—高桥—金井。

观测点一:星沙镇东。

在该点我们观测到了紫色页岩上发育而成的第四纪红土红壤。下层紫色页岩为第三纪新生代紫色页岩,岩层理清晰,呈细—粗—细分布,很明显是由流水搬运时速度不同而造成的。岩层下部石砾磨圆度不高,可看出搬运的距离不远,但中间磨圆度较好。从剖面上可看出下层岩石颜色变化大,这是沉积过程不同而造成的。胶结物部分有石灰反应。上层第四纪红土红壤受流水侵蚀形成了明显的冲沟、袭沟。该土壤以粘粒为主,质地粘重,可分为a-ab-b-c层。植被有大量的蕨类(酸性土壤代表植物)、油茶等。

观测点二:春华。

在该地区我们观测了板岩性状及其它所发育的土壤。该点板岩由距今3亿5000万年古生代页岩变质而来的。质地稍软,由于岩层之间的积压造成层理倾斜,岩层间通气透水性好。岩层上发育的土壤肥沃,养分含量多,植被好。土层内含有红、褐色胶膜。可分为a-ab-c层。a为淋溶层,颜色暗,根系多;ab层土层致密为土壤母质混合层;c为母质层。

观测点三:茶科所。

该地区发育形成的土壤为第四纪红土红壤,其母质沉积深厚,表土耕作层亦深厚,在土壤剖面上可观测到网纹层。ph4.2左右。总的说来,该土壤具酸、瘦、板、粘、旱的特性。这正符合茶叶生长的需要,所以该地的茶叶享有一定的名气。

观测点四:金井花岗岩采石场。

在该点我们观测了中生代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花岗岩。其结构有白云母、黑云母、石英、长石、角闪石、石英变体。该地花岗岩物理风化强烈、风化物含大量石英砂,母质疏松,所形成的土壤土层深厚,可分为a-b-bc-c层。土壤中k含量和养分多,其上上所生长的植被好。但土层易流失、崩塌,破坏后难以恢复。

第二部分:长沙——井冈山(20xx年8月22日-26日)。

观测点一:湘潭昭山107国道旁海拔40m处。

时间:20xx年8月22日上午。

观测内容:中元古界板溪群变质岩系(p2t2)岩性特征,中泥盆纪跳马涧组(d2t)岩性特征,p2t2与d2t之间的不整合接触。

基本特点:该点位于长平盆地的边缘。其中中元古界板溪群变质岩距今约11亿年,由砂质和硅质板页岩构成,具明显的劈理,硬度大,呈灰黄色。上层由它发育而成的土壤称板岩红壤。中泥盆纪跳马涧组岩石是紫红色砂砾岩、页岩,距今约3亿年,岩石板状构造明显,疏松,上层发育而成的土壤为紫色土。p2t2与d2t之间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观测点二:醴陵至攸县106国道1729公里海拔80m处.

时间:20xx年8月22日上午。

观测内容:q2与e地层之间的假整合接触关系。

基本特点:该地层上层为第四纪红土红壤,距今约100万年;下层为白垩纪发育而来的砂页岩(粉砂泥岩),距今约1000~7000万年;中间夹杂一层薄的砂砾层。上下层之间呈水平的假整合接触关系。

观测点三:茶陵至攸县106国道旁海拔180m处.

时间:20xx年8月22日下午。

观测内容:d与e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基本特点:该地层上层为第四纪红土红壤下层为由泥盆纪发育而来的砂质板岩,属于中度变质千枚岩,距今约3亿年。上下层之间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观测点四(附土壤剖面记载表一):炎陵县城至宁岗319国道旁海拔270m处。

时间:20xx年8月23日上午。

经纬度:n2641.652e11358.030。

观测内容:山地花岗岩红壤剖面性状观测。

成土母质:花岗岩。

基本特点:该点的土壤类型为第四纪红土红壤,土壤层深厚,通体为红色,松散,剖面层次分异明显。土层中夹有多量石英砂和砾石,质地粗糙,漏水漏肥。该地区为低山丘陵,光热资源丰富,植被密集。主要松树、杉树,还有酸性土壤的指示性植物铁芒萁。红壤在较好的林被下自然肥力高。

观测点五(附土壤剖面记载表二):宁岗至井冈山319国道旁海拔790m处。

时间:20xx年8月23日上午。

经纬度:n2638.865e11404.574。

观测内容:山地花岗岩黄红壤剖面性状观测。

成土母质:花岗岩。

基本特点:黄红壤是红壤向黄壤过渡的土壤类型。其成土的热量条件较红壤低,而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较红壤高,因此,其成土的富铝化较红壤弱。粘土矿物以高龄石为主。其淋溶作用较红壤强。由于其土壤条件和水热条件较好,植被主要有松、杉、竹等用材林和经济林。

观测点六(附土壤剖面记载表三):黄洋界西北坡319国道旁海拔1248m处。

时间:20xx年8月23日上午。

经纬度:n2637.453e11407.029。

观测内容:山地花岗岩黄壤剖面性状观测。

成土母质:花岗岩。

基本特点:黄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温湿的气候条件下,于同纬度的红壤比较,其热量较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较大,雾日多,光照较少,干湿交替不明显,因此其成土过程表现为轻度富铝化作用。在同一山地垂直带中,从红壤到黄壤,游离铁含量和铁的游离度逐渐减少,铁的活化度逐渐增大;粘粒含量逐渐减少,粉砂粒的含量逐渐增大;这说明黄壤的富铝化相对较弱。土体常年保持湿润状态,游离氧化铁水化,多以针铁矿,褐铁矿存在为主,使土体多呈黄色,尤以淀积层最明显。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由于淋溶作用强烈,交换性盐基含量低,土壤酸性强。

观测点七(附土壤剖面记载表四):黄洋界东南坡319国道傍海拔925m处。

时间:20xx年8月23日下午。

经纬度:n2634.941e11407.362。

观测内容:山地板页岩黄壤剖面性状观测。

成土母质:板页岩。

基本特点:该点为泥质页岩黄壤,具o-ac—c层,缺b层,土层薄,中间夹杂岩石碎片,岩砾多,富铝化强。由其形成的水稻田称黄泥田。该地区雾日多,湿度大,土体中游离氧化铁水化,使剖面呈现黄色或蜡黄色。

观测点八(附土壤剖面记载表五):大院农场至江西坳小路旁海拔1455m处。

时间:20xx年8月24日上午。

经纬度:n2624.347e11401.476。

观测内容:山地花岗岩暗黄棕壤剖面性状观测。

成土母质:花岗岩。

基本特点:该土种由花岗岩风化残积、坡积物发育而成,土体较厚,在40—100mm不等,地表由较厚得有机质层(ao)。该土种质地较轻,养分含量丰富,土体湿润,适合中亚热带各种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木生长,是水源林的主要基地。

观测点九(附土壤剖面记载表六):江西坳山顶海拔1890m处。

时间:20xx年8月24日下午。

经纬度:n2624.886e11405.117。

观测内容:山地花岗岩灌丛草甸土剖面性状观测。

成土母质:花岗岩坡残积物。

基本特点:山地灌丛草甸土是在亚热带山顶草本植被条件下形成发育得土壤,分布在海拔1800m以上。气温相对较低,相对湿度高,风大,土层浅薄,树木难以生长,而为灌木,草本植物所代替,则形成山地灌丛草甸土,有嵩草、杂类草草甸。土层虽然多根系,但草根盘结紧密度较小,地表有薄层凋落物,腐殖质层较厚。母岩碎片较多。其成土过程中矿物风化作用弱,脱硅富铝化作用不太明显。

观测点十(附土壤剖面记载表七):鹿原镇公路旁海拔245m处。

时间:20xx年8月25日上午。

经纬度:n2622.970e11339.44。

观测内容:泥盆系石灰岩及其发育得土壤剖面性状观测。

成土母质:石灰岩。

基本特点:石灰岩红壤土层深厚,富铝化作用明显,土色棕红或黄棕色,粘粒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全剖面ph值4.0~5.5。土壤酸、瘦、粘、板、旱、肥力较低,土壤缺磷,作物生长较差,植被破坏后难以恢复。水土流失严重地段,甚至形成侵蚀红壤。

观测点十一(附土壤剖面记载表八):炎陵至攸县106国道旁海拔193m处。

时间:20xx年8月26日上午。

经纬度:n2633.097e11337.229。

观测内容:板页岩红壤剖面性状观测。

成土母质:板岩。

基本特点:改土壤质地粘细,自然肥力较高,土壤容易耕作,保水保肥,通透性好,是发展柑桔、板栗等特产的理想土壤。该区植被生长良好。

观测点十二(附土壤剖面记载表九):炎陵至攸县106国道旁海拔110.3m处。

时间:20xx年8月26日上午。

经纬度:n2653.530e11322.514。

观测内容:板页岩紫色土剖面观测。

成土母质:板页岩。

基本特点:紫色土是紫色砂页岩上弱度发育起来的岩成立,母岩易受风化,土壤侵蚀强烈,土作更替频繁,常具有一较厚的半风化母岩碎屑层。紫色土不仅土色与母岩颜色相似,理化性状也受母岩影响。紫色土上宜种性广。紫色土的结构强度低,易受冲刷。粘粒的硅铝率和硅铝铁率均较高,土壤矿物的风化作用较弱。

观测点十三:炎陵至攸县106国道旁。

时间:20xx年8月26日上午。

观测内容: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的观测。

观测结果:在该点所观测的`岩层产状为14119。即倾向为141,倾角为19,走向为51。

二、实习内容与分析。

我们的实习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下面是对实习记录的归类和分析。

1、实习地区主要地质地貌特征和主要成土母岩、母质特性。

1.1万洋山区域:炎陵县在大地构造上隶属华南褶皱系的酃汝加里东褶皱带部分。其岩性主要为浅变质砂岩、炭质板岩和硅质岩等组成。在早古生代晚期志留纪时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较大规模的花岗岩活动联翩而来,于是形成了万洋山花岗岩体。万洋山花岗岩体亦叫宁冈花岗岩体,雄居罗霄山脉中段,是地跨湘赣两省的巨大盐基体,在我省大部分在茶陵、炎陵境内。其主要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要岩相多系粗中或中粒似斑状结构。万洋山似肇基和承继与早期花岗岩侵入体所形成的古陆态势,历经沧桑演进,至中生代基本成型,新生代以来的地貌回春期,隧成今日地势高峻磅礴,岭谷交错起伏的特有形态组合。

1.2井冈山地区:井冈山属隆起的山地丘陵区,山脉多为东北西南走向,西高东低,蜓蜿曲折,层峦迭嶂。其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主要山岭由前泥盆系地层和花岗岩组成。前泥盆系地层其岩性多为砂泥质岩石(片岩、千枚岩、板岩)和砂质岩石(石英岩、石英泥质砂岩等)组成,变质程度深浅不一。泥盆系地层是砂岩。页岩、石灰岩互层,由于变质软硬不一,受流水侵蚀,形成深壑的峡谷壑嶂谷。在河流两侧有由泥、沙、砾等组成的现代冲积物。在黄洋界一带,坡陡缓悬殊,山坡不对称现象极为明显,发育为典型的单斜地形。

1.3湘东地区:湘东地区位于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西缘,属于湘东侵蚀构造山丘区。其最大的地貌特征是由一系列呈nne-ssw走向的山岭壑谷地相间平行斜列而成。这些山地主要是由花岗岩及古生代以前的变质岩系列如麻岩、片岩、千枚岩等组成。在山地之间发育者与山地方向一致的断陷谷地。这些盆地自北向南由桃汨盆地、长平盆地、株渌盆地、醴攸盆地、茶永盆地。这些盆地分布着白垩纪—第三纪形成的由铁质、钙质壑泥质胶结而成的陆相碎屑沉积岩类。盆地边缘多砾岩、砂砾岩,中心多细砂岩、粉砂岩、页岩和泥岩。

2、实习地区土壤分布规律。

2.1山地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

在总结所观测的炎陵县城至黄洋界海拔为270mm、790mm、1248mm的三个剖面点和大院农场海拔为1455mm、赵公亭往上海拔为1890mm两个剖面点时,可以看出随着海拔的增高,该地区土壤依次为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暗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

在海拔为200mm-500mm的红壤区,植被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荒山草地;在海拔500mm-800mm的黄红壤区,植被有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次生毛竹林和油茶林;在800mm-1300mm的黄壤区,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毛竹、针阔叶混交林;海拔又1300mm-1800mm的暗黄棕壤区,植被为灌丛及常绿阔叶林、毛竹、阔叶混交林;在海拔1800mm以上的灌丛草甸土区域植被以山地灌丛草甸为主。各区域土壤性状在土壤剖面记载表中有记载。

3.2水平地带性分布。

红壤是实习地区一种重要的水平地带性土壤,它是在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富铝化特征的土壤。红壤分布面积较广,从长沙、湘潭、株洲知道醴陵、攸县、茶陵、炎陵等地都有分布。在生物、气候、地形的影响下可形成红壤、黄红壤等亚类。红壤亚类主要分布在海拔300m以下的丘陵岗地和海拔500m以下的低山区。

实习地区的红壤亚类多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花岗岩分化物、石灰岩分化物、砂岩分化物、板页岩分化物,由此可分为第四纪红土红壤(校区)、花岗岩红壤(炎陵县城郊,长沙县金井镇)、石灰岩红壤(炎陵县鹿原镇)、板岩岩红壤(长沙县春华镇、大鱼和炎陵县鹿原镇)。实习地区丘岗地植被大都被马尾松、杉木、油茶等人工林覆盖,林下还有铁芒萁、刺芒映山红等植物。农作物主要为水稻、花生等。

3、剖面挖掘和剖面形态描述及其样品采集方法和技能:

3.1土壤剖面挖掘。

我们在有代表性的观察地点都挖掘了剖面来进行观察,因此很好地掌握了其原则和方法。

在野外调查研究土壤一般利用自然断面进行挖掘。然后对土壤剖面进行认真的、细致的观察研究,就能帮助我们了解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变化情况。因此,土壤剖面要具有自然的代表地带性,还要尽量减少人为的影响,不应在道路两旁,也不能位于山脚因为山脚有山上土壤堆积,不具代表性。应该选择在山腰地带。

再者,土壤剖面应挖掘一个宽1mm左右、深达母质的坑,必须沿山坡垂直与水平挖下去,剖面与山坡的等高线平行,为了便于观察剖面“尾部”呈台阶状。还要注意要保留枯枝落叶层。剖面上方人不要踩,否则会影响腐殖质层性状。对于自然断面,需要向内挖进至少10mm,以防止外界环境对剖面产生影响。

3.2剖面形态观测和描述。

土壤剖面描述是土壤调查野外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剖面特征是土壤分类的制图单元划分的基础,因此,土壤剖面的描述。记载都必须按标准进行。

剖面挖好后,用刀或铁铲把剖面削成垂直状态后,即可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剖面时,应先从上而下划分出若干层次(一般以颜色、质地、松紧度、结构、根系分布等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然后按层次观察土壤的形态、特征,并作好记录。观察项目主要有:土层厚薄、干湿度、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空隙度、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酸碱度、石灰反应以及亚铁反应等等。

3.3土壤标本采集。

为了在实验室对土壤进行评比,我们在野外观测土壤剖面时需要采集土壤样品。取样应在剖面层次分好后,按剖面层次由下往上进行取样。并且采样时要在各土层的典型段上切取,将保持土壤结构体原状的土块分格转入纸盒或塑料盒中。盒上应注明剖面号码、剖面地点、土壤名称、各层深度以及取样的深度。

三、个人总结与建议。

短短的六天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实习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加我们对地质地貌学、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这几门课程新的认识。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所学课程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知识从感性认训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土壤学对实际农林生产的重要性。初步了解了湖南地区主要地质地貌和所发育而成的土壤类型。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们的认真指导。

在实习中初步掌握了地质地貌考察和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外出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和土壤剖面观测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和土壤的兴趣。同时,懂得和小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美中不足的是,这次实习我们主要对林地土壤剖面进行了观察,对于耕地土壤没有进行全面的观测。林地和耕地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基础,作为我们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两者有必要都有所了解,这样才会满足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希望老师能在以后的实习教学中补充这一点,使我们专业的师弟师妹受益。

关于土壤实验报告范文通用篇十二

通过两天的实习,让我收益颇多。从原先了解的关于土壤单方面的理论知识到实践,清楚直观地重新认识土壤是一个突破。土壤如何从岩石发育到土壤是要历经一个漫长的阶段,且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也在不断地发育。气候、植物、动物、人为因素对土壤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同一个地方的土壤的品质不会相差太大。受温度、母岩、环境的影响,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土壤分布也是有联系的。从南到北,海南的土壤多为砖红壤,广东因其盛行干热风,降水少,所以多为赤红壤;江西、浙江、湖南一般是红壤;江苏是黄棕壤;山东是棕壤;河北、辽宁是暗棕壤;黑龙江是黑土壤或棕色针叶林土。从垂直分布开看浙江的土壤,1.低丘:红壤;2.海拔(600)800-(1100)1200:黄壤;3.(1100)1200以上是棕黄壤。因此分析土壤不能凭空,要根据该土壤在该区域所处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加以分析。我们实习的几中土壤都是浙江地区的红壤。上甘的是石灰性红壤,青山的是红壤,后山是黄红壤。纬度越往上就越接近黄壤。

每一种土壤都有适合生长的植物,植物也有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最优的选择是在适合的土质上种植适合的植物,如果不合适但又需要种植这样的植物,就需要用一些人工的办法,用化肥改变矿物含量,调节ph,灌溉水田,交叉种植等等,能增加产量。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

关于土壤实验报告范文通用篇十三

通过几次实习,我们主要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其重要品质,主要包括土壤的ph,结构,颜色,含水状况,空隙度,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新生体、侵入体、根系的状况。

最后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特征和属性。通过几次的实习,让我得到了巨大的收获。第一,在户外能够锻炼自己的生存技巧。虽然很苦很累,但是,的确让我学到了许多。第二,懂得和同学老师交流,和小组同学合作的重要性。第三,这三天的户外实习的同时,也游览了美好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第四,它可以把课堂教学与户外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使我们初步掌握户外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最后,也是从我个人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了我对土壤学的热爱。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在观察图层剖面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真实的土层,了解不同土壤的土层,因为各种成土因素而形成各种土层的特征,让我真实的认识我在课堂上老师所介绍的抽象理论知识。在此,我深深的感谢老师的认真耐心的带领和教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