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故乡的榆钱饭散文(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0:28:01 页码:9
故乡的榆钱饭散文(汇总9篇)
2023-11-18 20:28:01    小编:ZTFB

总结是了解自己在某个领域的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方式。总结应该具备客观、准确、简洁、有深度的特点。以下是小编针对不同领域的总结范文,期待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故乡的榆钱饭散文篇一

许久不曾见过这般直立挺拔的松,亦是许久不见榆树的影子。故乡的一切都像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离别,如梦,似幻。

当初,榆树触手可得,松树漫遍故乡,一切都不能再简单,再普通了。我们也生活在一幅名为家乡的画里,参与着日出日落,云卷云舒。而如今,画更名成了故乡,只垂于墙面,再也无法进入。内容也愈发的模糊,几乎淡出纸外,若不是一张偶然发现的照片,怕是再也不会清晰。

一度以为榆树和榆钱树是两种树的我,翻遍了整本百科全书却找不到榆钱树的介绍,后来才知道它其实也叫榆树,就像我生长的小山村也叫故乡一样。

春天,对于山村来说是个烂漫的时节,对于孩子则是收获的季节。榆钱树的果实——榆钱开始生长,慢慢成熟。这时的榆钱树很是显眼,一串串铜钱似的圆形果实压在枝头,孩子们争先地伸手去摘,来得早的甚是愜意,倚着树干,拣着那些结得矮的,边吃边选。来得晚的便费力些,再晚的就只能爬树了。然后扎堆地坐在树下,嘴里嚼着,手里捧着,眼睛却还瞄着树上的,生动地演示了什么叫“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榆钱树还极易存活,记得那时大部分人家在山上都会有片林子,我家也不例外,那片林子,一半是松,一半是榆,由此我倒是比其他孩子多吃了些榆钱。一般哪片林子稀了,老人也多爱种些榆钱树,耐旱,耐寒,寿命又长,种子撒了便不用再打理,省得每次上山回来都要仔仔细细地找身上有没有草爬子。这虫子毒得很,不但吸血,还往肉里钻,进去就不出来,可不能带到家里。

在榆钱树下编些指环、发饰等小玩意,还能听大人们说些家长里短的琐事,有时还有些打情骂俏的韵事。夏天的榆钱树下是消息最灵通的地方。老人们则讲着榆树市的故事,教我们要助人,莫贪娄。我总觉得能和榆树市做邻里是一种幸福,也会偷偷的羡慕那里的孩子,他们是不是有更多的榆钱可以吃?

秋总是着浓妆,添着重彩,张扬地到来。云高了,天远了,榆钱树也开始换装了。先是把深绿换成淡黄,就像秋光中的银杏叶一样闪耀,远远望去,也有了童话的色彩。再在深秋中染上一抹夕阳的绯红,淡淡的嵌在黄叶中,享受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彩出梦的绚丽。老匠人们则会将榆木拿出来晾晒,这可是有“北榆南榉”之称的榆树!木性坚韧,纹理通达,硬度与强度也是完美得适中,非但没有“榆木疙瘩”的难解难伐之谓,更像是善解风情的市场老手。上至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黎民百姓,家中总有那么几件榆木家具亦或雕漆艺品。北方的家具更是以榆木为最大宗!

入冬的第一场雪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在雪中冲出家门,打雪仗,滚雪球,一不注意,攥着雪球的小手便冲破衣领的防线,带你体验透心凉。雪厚些时,堆个小雪人,折些榆树枝子做手臂,找一片枯黄的被雪沁湿的榆树叶卷做鼻子,再在欢笑声中回家。

故乡的冬天最是温暖,在家里享受着地暖,看爷爷做木活,暖了身子也暖了心。爷爷是村里一顶一的木匠,家里的不少榆木家具都是爷爷自己做的。看着一层层的刨花在脚下堆积,桌上的榆木愈发光滑好看,再在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中迎接新年,迎一个称心如意的新年。

故乡的榆钱饭散文篇二

小时候,清明节前后,我经常吃到榆钱窝窝。

那时候家里穷,一年到头,我们都是吃地瓜窝窝;即使一百个不愿意,也没有别的选择。好歹清明节到了,随着榆树吐出一串串的榆钱,我们短暂的好日子也就来到了。

那时候村里的榆树很多,几乎家家都有,况且队里还有成片的榆树林。这个时候,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会提着篮子,甚至端着筐子去摘榆钱,手脚麻利的还会爬到树上,在家人高呼小心的喊声中,大把大把地收获着。

榆钱拿到家里,母亲会用水把榆钱洗净,然后和地瓜面掺在一起,做成榆钱窝窝。地瓜窝窝黑黑、苦涩、粘腻,不易消化,特别是吃久了,看到就有反胃的感觉。榆钱窝窝淡绿、晶莹、甜蜜,平时又吃不到,吃着连精神也跟着快活起来。

后来家庭条件稍微好一点,母亲就用玉米面做榆钱窝窝。玉米面做成的榆钱窝窝,香、甜、脆、软,吃起来不仅仅是果腹的感觉,更是一种享受。再后来日子好了,家里人开始吃白面,母亲偶尔用白面做榆钱窝窝,可怎么也吊不起家人的胃口。

一晃好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机会再吃到榆钱窝窝。看看周围,杨树早已经挤占了榆树的栖息地,即使想找一棵榆树,还不知要转多少个地方。

一次同学聚会,组织者专门点了一盘榆钱窝窝。看到久未谋面的榆钱窝窝,大家一个个争先恐后,用筷子夹过来细细品尝。

此时的榆钱窝窝,经过厨师的加工,不咸不腻,清爽可口,香甜宜人。“物以稀为贵”,也许是太久远了,起码我的感觉如此;榆钱窝窝,又勾起了大家的回忆,东拉西扯,有的人说着说着就动了感情,一下子泪流满面。

清明节的前一天,亲戚托人捎来了一点榆钱。妻子如获至宝,就做了一锅榆钱窝窝。

榆钱窝窝蒸熟后,我吃起来,竟然吃不出什么味道,仅仅觉得这就是所谓的食物。不管怎样,榆钱窝窝还是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事,物是人非,我的泪水在不知不觉中流了下来。

故乡的榆钱饭散文篇三

春来了,柳絮儿满天飘,榆钱儿串上了梢。

记忆里,老房周围种满了榆树,父亲说榆树根须长,可牢牢抓住泥土,夏天的暴雨也不会冲走泥土。而我只盼望,春天里,能吃到甜甜的榆钱。

清明前后,只见榆树上密密的榆钱儿,晶莹剔透,一嘟噜,一串儿,淡黄中透出春的绿意。长辈说,榆钱儿不能捋早了,太嫩不经吃,又会伤了榆树的元气,当榆钱儿真正长成时,一串串悬垂着,似一串串翠玉,高大的榆树下热闹起来了,有人用钩镰钩,有人背着筐直接爬上树去,将一串串榆钱儿捋进筐里。榆钱儿生吃很甜,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越嚼越香。

捋下的榆钱儿,母亲先捡出混杂的小榆枝儿,再用水淘洗干净,再放在簸箕里或竹筛里晾一晾。母亲会变着花样儿,做出几道榆钱菜,如榆钱汤、榆钱饼、蒸榆钱……儿时的我最爱吃榆钱饼,绿中泛黄,甜丝丝,香喷喷的,味道好极了,如今想起仍唇齿留香,回味无穷,那种清香,有春天的味道。

榆钱大多时候是蒸了吃。清水淘净,用面拌匀,垫上笼布,放进蒸笼里,慢慢用文火蒸,蒸熟后,捏着笼布角和盘出锅,倒进小盆内,浇入蒜汁,撒些葱花或芫荽,再滴上几滴麻油,顿时,热腾腾、香喷喷的榆钱糕便做成了。散蒸的榆钱儿,也可再次入锅,用油煸炒着吃,泽绿中透着黄,就像满盘金钱,鲜咸爽口,吃时,那股清香绵远悠长。

榆钱还可做咸食吃。把榆钱和在面里,拍打成一块块的饼,然后在锅底擦点油,用文火烙,待起了香味,结了一层黄得让人流口水的锅巴,就可以起锅了。听说鲁北一带,人们把随风飘落在地上的榆钱扫起来,轻轻搓掉籽粒炒熟存储起来,冬天闲暇时当作零食,焦熟的榆钱籽很是香脆,赛过葵花籽和花生米,这种吃法我未尝过。

《本草纲目》写道:“榆未生叶时,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榆钱性凉味甘,食之可清热解毒。如今榆钱已成为城里人餐桌上的尝鲜,美食不胜枚举,榆钱儿炒肉片、榆钱儿炒鸡蛋、榆钱儿豆腐、金星榆钱儿糕、切边三鲜馅饼、榆钱儿面托、焦炸榆钱儿丸等等。

榆钱儿停留在树上的`时间很短,几天后满树新绿渐渐成浅白,随风飘落。“风吹榆钱落如雨”,细碎榆钱儿飘飘扬扬,意境很美的。“榆钱不解青春,随风乱点苍苔晕。”春光易逝,红颜易老啊。

如今回老家,村前村后皆杨树,很少见到榆树了,因为榆树爱生虫,也长得特别慢。也许,有那么一天,榆钱儿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故乡的榆钱饭散文篇四

惊蜇刚过没几天,又是一个阳光明媚日子,和妻开车去尧头镇办事,虽然万物已经复苏,此时沟道内寂悄悄,偶有几只麻雀从车前飞过,那啼声揉碎了这难得宁静。妻问:咋不见小燕子。我说:燕儿掠地飞过,应在清明前后。

回来时路经小河口,发现榆钱树三三两两,歪着脖子分散在道路边,沟壑里、小河旁,许是前两天淅淅沥沥春雨,榆钱树儿发出了嫩芽。望着车窗外榆钱绿了,我舌尖也沁出了馋涎,妻说,捋些榆钱儿,回家做饽饽。

相隔只有几十米,沟道边与河道边榆钱儿长得却是两重样,可能是少了水分缘故,沟道边榆钱儿不是肥厚,薄嫩中生机盎然,一串串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在阳光里绿莹莹香幽幽,看花了人眼,馋得人想入非非。

不远处。河道边榆钱,因水分过于充足,晶莹中透着厚重,金黄中泛着深绿。春风夹着河水清爽拂面而来,妻说:还是去沟道边摘,那才是北方的榆钱儿。

和妻停好车,一路搀扶来到山坡边的榆钱树下,映入眼底的榆钱儿,长着小纽扣般大小的圆形薄片,几片十几片长在一起,形如串串铜钱,缀满了枝间,摇曳在枝头,榆钱一簇一簇,在阳光下光泽晶莹,细密、整齐、精致而又富有韵律,洋溢着一种对美好生命向往,透着一种焦急和新奇,稍一碰触就会落满手心。

站在坡边,拉着树枝,和妻捋起了榆钱,捋到兴处,妻儿哼起了“榆钱饭榆钱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我问妻那是什么歌曲,妻说:妻幼时寄在奶奶家,歌是奶奶教的,那时榆钱饭真香。而今想念是一方矮矮坟墓,妻在外头,奶奶却在里头。

妻告诉我,一树榆钱儿半月粮,儿时每到青黄不接春季,家里总是带着他们姊妹几个捋些榆钱,回去做饽饽吃,渡过那些难捱的日子。时光荏苒,以至于到了现在,每年这个时刻,他们姊妹几个总要到这儿捋些榆钱,回去做饽饽吃,晃晃悠悠中,那些萦绕在唇边甜美记忆便倏地返青了。

回家后,妻把榆钱洗了又洗,拣出里面杂物,拌上面,撒些盐和花椒,搅拌均匀,放进锅里蒸了二十多分钟,开锅后,绿白相间,鲜嫩饱满,榆钱香味直扑鼻中,浇上蒜汁,放入口中,香而不腻,韧而不糙,榆钱本色尽在舌尖。

吃着吃着,不由得呤起:自下盐梅入碧鲜,榆风吹散晚厨烟。拣杯戏向山妻说,一箸真成食万钱。与妻就着红酒,那榆钱儿吃得人是悦心快意。

女儿回家,看见餐桌上榆钱饭,不知就里问这是什么东东,妻兴致盎然地说道:你猜猜,猜对了奖励你二百元。我补充道:给你二十次机会。女儿挖空心思地猜了一通,最后结论是叶如燕麦片,没见过,不知觉中妻儿哼起了“榆钱饭榆钱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女儿连忙中透着恍若大悟地喊道:课本里有《榆钱饭》,还是叶绍棠写的,就是没吃过。我说:书呆子,不能理论脱离实践,尝一下有什么感受。

又是一年春来到,吃了一顿自己做的榆钱饭,望着窗外明媚阳光,看着女儿滋滋有味地吃着榆钱饭,想着明年此时,女儿定是在外地求学,吃榆钱饭儿就只有我们夫妻二人了,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故乡的榆钱饭散文篇五

一夜的春风吹的桃花红梨树白,给榆树吹来了第一缕绿色,金黄的榆钱就一串串地挂满了枝头,那一串串的榆钱,就像金黄色的小大钱,就是清朝使用的铜钱,不过就是小点,所以叫榆钱。人们会趁鲜嫩采摘下来,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随着春风吹绿了杨柳树的枝头,榆树也开始生长了,满树的枝条先是鼓满了褐红色的星星点点,不几日枝条上又爬满了一串串的绿豆,再后来满树似长满了一根根谈黄色玉棍儿,稍有微风吹来,整个儿树左右摇摆,远远望去,在阳光的照射下,整个榆树就披上了一层金灿灿的外衣。

又到了榆钱儿挂满树枝的季节,看一串串苍翠欲滴的榆钱儿,把我又带到了遥远的孩提时代。

那时候,正值我们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那个大跃进的时代,浮夸成风,好像我们丰收了好多的'粮食,其实,农民手里没有多少口粮。当1960年的时候,地里收的粮食极少。没有粮食,农民只能过吃糠咽菜的日子。

那时候能吃的东西都吃了,春天只能到地里挖野菜度日。记得那年榆钱开了的时候,找根竹竿,绑上一个带铁丝的钩子,拉下一串带榆钱的枝条,摘下来放到嘴里咀嚼的时候,是那样的香甜,那样的可口,那甜甜的清香,我至今难忘。

榆钱儿除了生吃,还能与其它各种杂粮搅和在一起,加上其他的野菜,做出很多种充饥的食品。加一点面粉就成了榆钱儿蒸饭,加一点面粉用锅做成榆钱儿大饼,少加一点面粉,熬榆钱儿粥,就是光吧榆钱儿蒸熟,也可以充饥当饭吃,也饿不死人。经历了那个年代,我对榆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些不起眼的榆钱儿,在3年自然灾害时期,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榆钱在过去的多少年里,一直是人们喜爱和充饥的食品。改革开放以后,生活逐渐富裕了。人们解决了温饱。榆钱变成了一种时尚的食品。每当这个季节,我总是采摘一下榆钱,做一些喜欢的食品,比如蒸榆钱吃,甜甜地清香,真是美味佳肴。

岁月在榆树的浓浓淡淡中漂逝着,时光在榆钱儿的萌芽与飘零中流淌着。一晃多少年过去了,从一个小小少年,变成了一个老人。然而,少年榆钱留在心中的印迹却愈加清晰。对榆树的情怀越来越浓。那略带甜丝丝味道的榆钱儿,永远不能忘记。

故乡的榆钱饭散文篇六

春天如约来到故乡,村子里的房前屋后,那些或弯曲或挺拔的榆树,枝头朴素得和树叶一样颜色的花,开始悄悄绽放,密密麻麻挂满了一串串鹅黄色的榆钱儿,看得人眼花,馋的人流口水。

榆钱儿是榆树结的果实,呈圆片状,中间有籽,可食用;其性平味甘,微辛入肺、脾、心经,具有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止咳化痰、清热利水、杀虫消肿功效,因形状似铜钱,故称之为榆钱,榆树叶子也不大,呈锯齿状,亦可食用。

立春后,榆树枝条上开始出现串串小疙瘩,慢慢增大,颜色由褐变红,像一簇簇花朵。天气转暖,红色的小疙瘩张开,里面钻出一片片针头般新生的榆钱儿,几天功夫,淡绿色的榆钱儿不经意间昂首怒放了。树枝上几乎见不到一片绿叶,密密麻麻挤满树梢的榆钱儿,淡绿色的花瓣紧紧抱在一起,把榆树的嫩叶挤到不显眼的地方,远远望去,只见满枝榆钱招摇地挂在那里,虽是荒天野地,倒也豪爽得气度不凡。于是就有馋嘴的孩子或爬树,或用钩子将挂满榆钱的嫩枝折下来,那甘甜滑润的榆钱一会儿就染绿了每一个渴盼新鲜的味蕾。

我家前院也有一颗榆树,高耸的身躯,围抱不拢的树干,浑身上下灰苍苍的,挺拔高大,似乎在和蓝天对接。它的枝梢浓密纤细,如满头秀发,漫长的冬日里,似淡晕染的画。

小时候,每到榆树花开季节,我就偷偷爬树捋吃榆钱儿。榆树皮粗糙,很容易爬上去,且树枝柔韧,也不怕枝断摔下来;找到合适的树杈,就在高高的树上坐下来,抓起挂满榆钱儿的枝条,熟练地捋下榆钱儿,大把大把塞入口中,咀嚼起来,清香、绵甜、嫩滑、真解馋。

等自己吃饱了,我会折一些繁枝满杈的树枝扔到院子,下树后找来竹篮,顺势捋到里面,成串的榆钱儿,一捋一大把,攥在手里,软软的、柔柔的。篮子捋满后,交给母亲,母亲会把榆钱儿洗净,剁碎,九成榆钱儿搅和一成玉米面,上大锅里蒸,水一开就算熟;然后撒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青葱,拌上蒜泥,那又是另一种味道,顺口,清爽,好吃极了。

榆钱儿挂在树梢的时间并不长,美丽地绽放,又暗淡地凋零。随着新叶迅速生长,鲜绿的榆钱儿开始发黄泛白,风儿一吹,四散飘落。

这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速生树木,果树,名贵花木粉墨登场,占据了大片空间,榆树越来越少了,可每年春天我还会想起榆钱儿,会想办法采一点。我知道现在不只是想吃榆钱解解馋,更多的是在回味那生活深处的故事。

故乡的榆钱饭散文篇七

能够吃到美味的食物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是有时候食材挑选不好食物的口味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尤其像常见的食物更是要掌握一定的选择方法,下面一起看一下什么样的榆钱好呢。

挑选新鲜榆钱,翅果近圆形,顶端有凹缺。

通过对什么样的榆钱好的介绍以后,相信对很多总是觉得买不好榆钱的人能够带来一定的帮助,其实挑选榆钱并不是特别的困难,就是多掌握一些细节就可以了,我们对于饮食一定不能有任何的马虎。

故乡的榆钱饭散文篇八

已有几年没吃到榆钱了,今年,等我把它找到的时候,榆钱已是满枝枯黄,瑟瑟将落了。责备自己的粗心,怎么没早点去找找看呢?等到再能看到嫩绿的榆钱的时候,又要一年的时间。

每年的早春,不是很高但我绝对够不到的榆树上,挂满了一串串的榆钱。榆钱,圆形的,有西瓜子大小,嫩绿嫩绿的,形如铜钱。惹得树下的小丫头们不停地抬头望着,不住地跳脚够着。希望那微甜的,滑滑的榆钱浸满口腔,留香齿颊。

然而,榆钱像故意和你开玩笑似的,一簇一簇,围绕枝条,随风舞动,根本不屑下面对她青睐的小姑娘,自顾自的荡着秋千,唱着春天的赞歌。

我喜欢榆钱,从小就喜欢榆钱。

小时候,家里吃的东西主要是地瓜,生地瓜、熟地瓜、地瓜干、地瓜面,吃了一冬天的地瓜,馋嘴的孩子是多么盼望着能改一下口味啊!这时能寄予希望的就只有榆钱了。虽然榆叶做饭也是挺好的,但毕竟没有榆钱占了先机。

我家院子里种了十多棵榆树,惊蛰一过,榆树上就会钻出棕色的圆形小疙瘩,小疙瘩越长越大,忽一夜,绿色的榆钱破衣而出,孤寂的榆树开始热闹非凡。从榆钱还如绿豆一般大的时候,母亲就捋一些,洗净了,放在地瓜面中,蒸窝头。一掀锅,一股甜味伴着榆钱的香味扑面而来。母亲就很快地从锅里拿出一个,放到竹框中,稍凉一下,掰开,递给等在锅边的我和妹妹。

“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时我也采过它,那时采回了榆钱,不是单独的玩耍,妈妈要做饭,让我去采它,榆钱饭,榆钱饭,尝一口永远也不忘它……”

初中时,听到这首歌,便深深地印在脑子里,每次听来,都让我想起母亲做的榆钱窝头。如今,这首歌很多年没听到了,它只是时常回旋于我的脑际之中。

过了谷雨,榆钱就渐渐褪去了绿色,变成乳白色。一阵风吹来,随着飒飒的响声,榆钱飘舞着,飞下枝头,完成了使命,结束了它短暂的一生。

榆钱的生命力很强,不论落在哪里,一场小雨过后,榆钱就会生根发芽,细细的长颈伸出地面,头上顶着两片叶瓣,有的叶瓣还没脱下榆钱,把茎压的有点弯。

这些小小的榆钱芽,如不赶快去掉,过不了多久,就会长成小榆树,再想去掉,就得费点力气了,有时会把手勒破。所以,母亲常让我拿小铁铲铲除那些刚出土的榆钱芽。

榆钱芽太多,好像除不尽一样,看不到头的活一般我是不情愿去干的。一次我一边铲着,一边嘟囔,“破榆钱,长得到处都是,长这么多干嘛?”母亲走过来,说:“榆钱不管在哪,都能生根发芽,可是要长成大树,必须要长对地方。人也一样。”这句话,是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的。

那年考中专,我以三分之差名落孙山,没有吃上皇粮,就意味着不得不继续过祖辈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对于从土地里刨食吃的生活,可能是没有深受其苦,也可能是受了陶渊明的熏染,我是不讨厌的,甚至是有所向往的。所以,我就打算下学回家做农活了。可是父母都不同意,他们坚持让我复课,说是“我们这一辈人没有文化,不得不土里刨食,你们若是不多学点文化,就会被社会淘汰掉的。”我虽然还是不认同父母的说法,但是还是听了父母的话去复课了。

多年以后,当我看到一届届学生走向各大院校时,当我用所学知识给别人以帮助时,当我因工作成绩而自豪时,才真正理解了父母的苦心,理解了母亲那句“要长成大树,必须长对地方”的含义。

如今,人们能发挥特长的地方越来越多,而榆钱能长成榆树的地方却越来越少。榆树,木材坚实,略有弹性,却生长很慢,一颗榆树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成材。这怎么能跟得上现在什么都讲究速度的时代的步伐?那成片成片的树林,几乎没有榆树的影子,只有在闲置的沟边槽旁,或许会有这么一棵比手指粗不了多少的榆树。

当我把一片已有些发黄的榆钱放入口中时,引来了周围几个孩子诧异的目光。在孩子们的眼中,榆树,或许如杨柳树一样普通寻常,榆钱,或许就和红军过草地时吃的皮带一样,是非常时期才吃的东西。

而我,是那么怀念榆钱的味道,怀念关于榆钱的点点滴滴。

故乡的榆钱饭散文篇九

今春,回老家时,已过了吃榆钱儿的时节。不过,家里那棵老榆树倒是还算枝叶茂盛。只是树皮更显粗糙,并且不规则的纵裂着。好像要响你诉说它经历的风雨与沧桑。

每年,当春风吹来第一缕绿色,淡绿色的榆钱就一串串地缀满了枝头,榆树是花比叶先长出来的,鲜嫩的榆钱儿是淡绿色的,过几天它就会变成金黄色,这时树叶才会慢腾腾的钻出来。金黄色榆钱儿的就不能再吃了,一是没有了那清香甜美;再者,它也成熟了、老了。所以,如果想要吃榆钱儿的人们会趁着鲜嫩把它采摘下来,直接生吃或者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小时候,每当榆钱儿长满枝头的时候,我都会吵着要上树捋榆钱儿吃。榆树树干很高,很直。小小的我想上也上不去呀。再者母亲也不敢让我爬高。还好,那颗榆树离我家房子很近,母亲就陪着我爬梯子到房顶上去捋榆钱儿。我总是边找榆钱儿多的枝捋,边往嘴里塞刚捋下的嫩嫩的榆钱儿,吃到嘴里时榆钱儿那淡淡的甜味和清香在齿间弥漫,那种愉悦的心情,就仿佛它已是人间极品的美味。母亲看到总是说:“少吃点,吃多了肚子不好。等做熟了再吃哈!”

我家吃榆钱儿,大多数是伴着玉米面一起蒸着吃。有时,母亲会把蒸熟的榆钱儿放上葱花、盐、油,拌一下再吃。

当时只知道榆钱儿能吃、好吃。并不知道,它对人体是有益还是有害。听老人们说,在困难时期,它更是人们充饥的好东西。

现在知道了,原来榆钱儿还是味很好的药材。它能安神健脾、清心降火、止咳化痰。神经衰弱者,失眠者,食欲不振者、便秘者皆可食之用之。(终于知道,那时母亲不让多吃榆钱儿的原因了,原来怕拉肚子呀!)。

它的铁含量好像比菠菜、西红柿什么的都要高的多。知道它的好了,想再如从前一样吃到榆钱儿却是件很难的事了。

现在的榆树已经很少很少了,家家都种果树和有经济价值速生杨什么的。谁还会再栽种这生长的慢,又易生病虫的树。它好像除了初春长点榆钱儿就再也没什么用了吧?用它做家具什么的,不好,容易被虫蚀,也不怎么美观。

所以,你想再吃鲜嫩嫩的榆钱儿——难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