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研究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论文汇总(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5:05:14 页码:13
2023年研究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论文汇总(实用16篇)
2023-11-12 05:05:14    小编:ZTFB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的情况,需要做出及时的反应。工作中的时间管理对于提高个人效率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总结时间分配来优化工作流程。没有经验写总结?别担心,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研究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论文汇总篇一

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与方法”的一个研讨会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召开,把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推向高潮。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文章非常多,这其中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李世聪教授在《国内外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的比较与启示》一文中归纳出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中存在的四个问题:缺乏群体研究;独创性研究成果少;计量模型多样化;忽视科学性和适用性。

(一)人力资源的确认问题。

是否把人力资源看作是一项资产,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传统观点认为,人力资源不同于会计上的资产,它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对其也难以用货币计量,不能完全被企业控制。另外,将人的价值金额化,也有损于人的尊严。与此相反,张惠忠教授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能够控制和利用、能够用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带来预期收益的资源,其符合资产的定义,因而可以将其确认为资产。关于人力资源的具体属性:有的学者认为可以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有的学者则认为人力资源依赖于人而存在,不同于无形资产的独立性,不可以同时被不同的`企业占有和使用,因而有别于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应将其单独确认为一项人力资产。

(二)人力资源的计量问题。

人力资源会计发展困境的直接原因就是人力资源资产的计量困难。无论哪种计量方法,最终还是回落到某一时点和某个场景下人力资源资产计量这一难点上,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无论用市场价值、工资补偿、其他各种估计方法(商誉、评分、回归)均存在较大的缺陷。

(三)人力资源的摊销问题。

与传统会计一样,企业拥有资产的目的是为了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随着资产的使用与消耗,资产的价值逐渐地转移为企业产品的成本和期间费用。例如,原材料随着各部门的领用转化为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领用材料的计价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再如,固定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会计上采用计提折旧的方法逐步转移到产品的成本和期间费用中,具体采用的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加速折旧法等。无形资产同样也得在一定的期间内摊销。

而人力资源“资产”则具有与上述一般资产不同的特殊性:一方面人力资源的价值在于其主体蕴涵的知识、技能的时效性,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价值逐渐减小,所以要进行恰当的摊销;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的价值也可以因其主体蕴涵的知识技能的提高而增加。如果人力资源的主体被动或主动实现了“干中学”,那么人力资源的价值可能出现上升趋势。基于上面两方面的考虑,不仅人力资源作为一项资产的计量有困难,而且对于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摊销以及推销期间的确定,也是影响实务操作的一个障碍。

(四)人力资源在会计报表中的列报问题。

关于人力资源应如何在会计报表中进行列报,很多模式都仅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几个数字,这自然远远不能满足决策需要。特别是在一般的观念中,完整的信息须在会计三大报表中均得以体现,同时人们也希望从这三大报表中获取相应的人力资源信息,仅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几个数字的做法只会导致信息供给不足。倘若人力资源会计报告仅体现于资产负债表,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力资源会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因为企业完全可以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员工的学历、职称等非货币信息,以代替表内的数字,这样做不仅成本小,而且提供的信息也具有相关性。所以,为了证明其存在的意义,人力资源会计必须主动提供更多的信息,如人力资产创造的收益和现金流量。针对这个问题,一些研究者重新设计了损益表,试图单独列示人力资产的收益和费用。这种动机是好的,但是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企业的收益、现金流量是由人力和物力共同作用的产物,从理论上讲是无法区分出人力资产所创造的收益和现金流量的。于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报告似乎陷入了两难困境:理论上应在三大报表中披露相关信息,但现实中又无法提供全面的信息。

研究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论文汇总篇二

摘要:人与人之间无论是在学习能力还是在接受事物能力上都存在差异,初中学生亦不例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的采取“大锅饭”的形式去教学,难免会导致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本文通过对分层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应用中的分析,总结了一些现实的应用中的对策,以供教师参考,以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分层教学理论;“大锅饭”;实际意义;应用对策。

前言:

人与人之间无论是在学习能力还是在接受事物能力上都存在差异,初中学生亦不例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的采取“大锅饭”的形式去教学,难免会导致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近年来,分层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有效的解决了英语教学瓶颈,不仅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还保障了英语教学质量,不仅利于学生易于掌握英语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分层教学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引入我国,在各个学校进行研究和实践,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比如北京十一中英语学科分层教学的教育实验取得显著的效果,在当时造成很大的影响。1993年福州八中英语学科的教育实验,平行分班,分层授课,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例子不一一列举,那么什么是分层教学呢?分层教学,简单的讲就是分层次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学生能力科学的进行分组,根据各层次间不同的特点区别对待,使得所有的`学生学习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层教学模式主要有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分层走班模式、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个别化”学习的模式、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模式、定向培养目标分层模式。[1]分层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研究分层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意义。

一些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学习跟不上影响成绩,大多数家长都会不惜重金选择课后辅导班。现在为什么课后辅导班这么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的教学方式不同。它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分阶段、分层次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模式进行讲解。那么,这种模式其实就是分层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对现在的教育有何意义?分层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满足了《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断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改革,英语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为所有的根本,而分层教学理论恰恰与之相适应,因人而定,因人而教。分层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吩咐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更贴切学生本身需求,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

3探讨分层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应用对策。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备课讲解英语知识,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吃“大锅饭”的现象,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一些学生跟不上进度,有些却“不够吃”,而有些却能正常接受。初中英语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无形的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种形式下,初中应用教学与分层教学理论的结合,解决了教学模式上的困境。

3.2教师根据英语知识水平,进行学习目标的分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因每个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其学习所达到的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其学习能力,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初中英语学习进行学生特点,把课学习目标分解为三层,简单、容易、不易。第一层简单,针对底层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要求他们达到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学习目标。通过不断的学习,在逐渐要求达到容易和不易的学习目标。第二层容易,针对中层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要求其熟练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和课本知识,慢慢过度到不易程度。第三层不易,针对高层的优秀学生,教师要求其在掌握所有教授的知识基础上扩充阅读量,增加其英语知识储备量,为英语写作提供帮助。

3.3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的分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对课堂教学进行分层,尤其是在英语阅读上。例如,初中英语教师根据已经分组的学生自身特点,掌握学生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具体情况。[3]其次,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区别性的讲解,对每层学生选取不同阶段的阅读材料来进行教学,一定要有针对性,加以区别对待,保证教学内容的分层教学效果。最后,针对不同的阶层布置不同的作业和学习任务,一定是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内的,让其在英语学习中具有成就感和自信感。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适应的教育的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更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分层,教学内容要因人而定,教材上要因人而动,更要在分层中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习应用的方法,让学生快速的掌握理解英语知识,整体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以适应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研究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论文汇总篇三

本体理论的概念最初是从哲学的层面转化而来的,档案学主动吸纳了本体理论的精华部分并将其应用到档案学的研究中来,接下来笔者将具体论述一下本体理论的相关概念。

1.本体理论的含义。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及本体构建的方法,早就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就奠定了基础,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发展到宋明理学时期,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融合,达到了成熟阶段,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中国传统哲学本体理念是在生存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哲学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本体论[1]5,但是在伦理规范建立的时候,由于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的理解就产生了本体论,而且本体观念与认识论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互相渗透、相互影响。

其实,我们在政治课上通过对实践论和认识论的学习,就已经对本体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像是我们知道的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本体理论的基石。也就是说在哲学的范畴之中,所谓的本体理论就是回答何者为世界的本原,也就是关于世界本性的问题。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本”这个字的概念。本和末是相对的两个字。我们都听过这么一句话,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这里所说的“本”就是事物的根源、根基,所以人们在生活中总是喜欢追本溯源,反对“本末倒置、舍本求末”等等。这也就引申出了本的重要含义,像是“本部、本题”这两个词中的“本”就是重要的、中心的意思;像是“本人、本国、本乡、本土”这四个词中“本”就是自己的或者是自己方面的意思;再像是“本质、本意”这两个词中的“本”就是本来的、原来的意思[2]104。所以说,本体的概念总是追求最根本的东西,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寻找最终的根据。

2.国内关于本体论的研究。为了深入地认识本体理论,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国内关于本体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本体理论的深入发展,这一理论不断成熟,而且运用到很多领域。

国内在本体方面的研究是比较晚的,最多也就是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国家最近这几年才开始重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方向。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国内的研究都赶不上国外,只是在近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中国知网”,在中国知网中的文献检索记录就可以很好地反映我国国内本体论的研究方向。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关于本体的文献篇数在急剧上升,在以后的这个时间段的研究成果是比较多的,而且也比较集中,从图一来看更为直观一些。一方面,国内对于本体的研究和应用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理论研究和技术都比较少,这跟国外本体领域是截然相反的。可以说,目前我国已经有相关的研究团队,但也只是初具规模,数量还是很少。最主要的原因应该就是档案学领域专业的研究人员很少。虽然国内有众多的关于本体理论的研究,但也只是停留在论文或者是一些小型的本体构建上,那些被广泛使用的本体系统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我国的国内研究主要是侧重于对本体本身的研究,而且大部分研究人员只是简单地进行相关的讨论,未能形成系统全面的本体领域。所以说,我们国家的本体研究还是落后于其他国家的。

二、档案学本体论的研究。

1.档案学的学科性质。作为档案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我们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档案学,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学科性质是什么。在研究档案学的内涵的同时,要知道档案学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基础理论,包括档案学理论的相关利用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我们要突出档案作为第一手资料的原始记录性[3]39。

2.确定档案学的学科特点。档案学的学科特点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日渐完善,真实性、原始记录性等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容更加详尽,与档案学本体论中的“完美”相呼应。同时,档案学也在时代的变化之中不断发展其新的学科特点,积极与时代相结合,成为一门独具先进性与创新性的学科。

3.确定档案学的学科体系。学科体系主要是指某个学科中研究的类型以及互相之间构成的有机的联系。档案学也是如此,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档案学应用技术的研究、档案学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4]9。这些类型依次相连,缺少其中的一项,档案学的学科体系就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环节相互配合,促进了档案学系统的高效运作。

4.确定档案学的研究方法。档案学的研究方法可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同其他学科相一致的研究方法,由于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就不详细地进行介绍了。主要介绍的是档案学特有的研究方法:现实与历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国际化与中国化的研究方法、现象与本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些都是由档案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而决定的[5]256。

三、档案学本体理论的应用。

从哲学的角度看,理论指导实践这一方法论说明了我们研究一个学说其最终的目的是要服务于实践的需要,这一理论在档案学本体论中也有了充分的体现,下面就具体阐述档案学本体论在保护古建筑和口述档案方面的作用。

1.对于古建筑保护方面的应用。

(1)对古建筑的本体领域进行检索。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其实就是将有关古建筑方面的知识进行重组与继承发展的过程。而这些知识大多记载在此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所发表的著作、依据工作实践所形成的经验中。档案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保存一直是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们的古建筑保护部门在对信息进行整理的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模式,检索速度很低,甚至影响了整个档案工作的发展。

(2)利用案件推理的方法进行古建筑保护。在对古建筑的保护过程中,有些古建筑具有相似的特征,這就使得它们的保护方法同样具有相似性。所以,工作人员要利用之前在古建筑保护过程中相关案例所得到的经验与知识来进行类似保护工作[6]175。但是,如果单凭记忆来查找在文档系统中录入的相关案例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有时也不能准确地想起与之相似的古建筑保护的文件及内容。为了更好地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我们可以采取案件推理的研究方法,将古建筑所蕴含的所有的文化和价值通过案件的推理进行充分的显示,尤其是档案内容的真实性。

2.对口述档案保护方面的应用。

口述档案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特殊的价值,包括文化价值、民族感情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等,而这些价值实现的前提是对口述档案加以重点保护,使其流传下来,为社会公众所利用。

(1)从档案本体论出发建立口述档案数据库。传统的口述档案传承形式是以“传承人”为传播渠道来进行的,这种方式效率低下,容易使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受损,可能造成部分档案的失传。因此,我们要运用计算机本体技术来建立专门的口述档案数据库[7]427。目前,建立口述档案的数据库迫在眉睫,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重要措施,要用文字、声像、图表、多媒体等形式对口述档案进行全面记录,建立口述档案数据库,利用此类数据库能确保口述档案的长期保存,使其能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将传统的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实现其长久的流传,便于社会公众的利用。

(2)从本体论的本质出发——保护口述档案传承人。“口述档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一个方面,口述档案的传承人如今越来越少了,如果这些群体全部消失的话,可想而知,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成为历史。因此,从档案学的本体论角度出发,我们要从事物的本质中进行研究,如何保护这些口述档案的传承人至关重要。我认为首先国家应将口述档案的重要性认识起来,派专人记录老一辈传承人所掌握的一些口述档案,将其集中记录下来;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新一代的口述档案传承人,国家加强对此项事业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让广大人民积极地参与到其中,确保这项技艺能代代相传。

近年以来,本体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本文从档案学的视角出发探究了档案学本体理论及其相关的应用,具体地阐述了什么是档案学本体论。同时也从理论层次的角度进行了具体分析,从如何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对口述档案进行保护的事例中,阐述了档案学理论体系在实践方面的重要作用,人们可以利用本体所提供的语义查询相关的信息,而且非常准确、快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档案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对本体的研究进行展望我们就会发现,对本体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还有很多问题。比如本体的构建问题,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论,我们都希望在未来,档案学能与日益先进的、各种在计算机领域、社会科学领域的本体论进行结合,从而促进档案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正聿.本体的反思与表征——追问和理解哲学的一种思路[j].哲学动态,(3).

[2]赵巾帼,徐德智,罗庆云.本体论及其应用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科版),,20(6).

[3]丁海斌,肖哲.从实体与事物的角度论档案形成规律(下)[j].中国档案,(4).

[4]潘连根.要重视档案学基础理论——文件、档案本体的研究[j].浙江档案,2007(4).

[5]鲁嵘,毛峥嵘.档案学本体论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

[6]毕振波,王慧琴,王展.本体论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华中建筑,2014(1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研究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论文汇总篇四

人从出生到成熟、成才,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教育责任.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的第九十九条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中说到:“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如何利用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一直是很多人思考的问题.2008年3月,笔者的依托校园网络平台,促进学校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与应用研究被确立为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经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做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作者:张莉莉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实验小学,江苏宿迁,223800刊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4关键词:学校教育校园

研究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论文汇总篇五

摘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为依托,针对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和中学生的特点,细致剖析了多元智能理论的8种内涵以及这8种智能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应用的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有利于丰富和改变历史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对学生的多元评价。

研究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论文汇总篇六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外语教学模式的主导理论,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促使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变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社会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对外语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新一轮的英语教学改革,也是朝着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方向发展的。外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指导外语教学工作的理论基础是语言教学理论,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无疑对英语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不断深人研究的结果,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一个突破。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刺激一反应被动地从外界转移而来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起来的新的知识意义,同时学习者要在完整的、真实的环境中积极进行有意义的体验活动,并在教师和同学的参与帮助下,掌握其单独学习无法领会的概念和思想。川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对目标语的建构和对其理解的过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信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而不是知识意义的灌输者。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学生是自我控制的知识建构者,是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可以看出,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对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把人们的观念从“知识是一种产物”转向“学习是一个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成为课程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示范者和咨询者、教学进程的监控者、教学结果的评估者及教学效果的研究者。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应该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突出自主式的学习方式。

自主式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核心。自主学习(learnerautonomy或autonomouslearning)强调的是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要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来掌握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出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指导他们进行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答疑辅导,给予个性化的学习帮助。因此,在自主式、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中,学生是学习中的计划者(planner)、调控者(monitor)和评估者(eval-uator),而教师也由传统教学法中的知识源泉(thesourceofknowledge)或知识的传播者(thedissemi-natorofknowledge)、灌输者(theimplanter)逐渐变成了管理者(administrator)、组织者(organiz-er)、激励者(catalyst)、帮助者(facilitator)、咨询者(consultant)、诊断者(diagnostician)、指导者(guide)和学习典范(modeloflearning)。

(二)借助多媒体网络教育手段创建最佳的英语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强调真实的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通过这种在完整的、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的有意义的体验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建构起新的知识意义。而就学习环境而言,英语在我国仅作为一门外语来学,而非作为第二语言来学,所以我们缺乏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国家或地区那样的语言环境,并且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也不允许我们在短期内营造出那种语言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手段无疑是改善英语学习环境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计算机辅助下的英语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教学资料以视、听、觉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做到图文声并茂,这样可以给学生创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学习是一种兴趣教学,积极的学习环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交流任务,从而实现从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到语言交际的积极参与者的转变。而基于计算机和校园网络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极富弹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中心中通过校园网随时随地开展英语学习,并且能够下载或打印各自需要的学习资料,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借助于机辅英语教学模式,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得到有效的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课外利用网络多媒体独立完成,因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和网络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起一些学习讨论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这样,通过布置作业、组织讨论等形式来实现语言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

目前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总体发展趋势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要提高听、说能力,最关键的就是要改善学习语言的环境。除了上述借助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多媒体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来创造出一种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语言学习的社会环境。所以,还需要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调动各种技术手段,包括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使得英语真正成为自然、必要的获取信息的手段,给广大英语学习爱好者提供一个多维的语言环境。有了这样的英语学习环境,学习者的听、说能力自然也会得以提高。

(三)建构主义指导下学生自主式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个性化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充当好管理者、组织者、激励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同时要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方法,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起好学习英语的典范作用。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对开展自主式、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便利条件,搭建了学习的平台。自主式、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大量的语言资料学习和语言信息的输人任务留待学生自己去完成。这种学习方式要得以顺利有效地运行,最关键的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即一定的语言认知能力。这些要求对于语言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控能力差,缺乏英语学习自觉性,对英语学习又没多大兴趣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种现象在很多高校特别是那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偏远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中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这种现象的存在对教师如何在学生的学习进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也提出了挑战。因为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担负着课堂教学设计和向学生课外学习推荐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的责任,同时还应担负起监督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任务。作为激励者和帮助者,面对学习积极性差、英语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现实,教师们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责任。只有调动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了解英语学习的规律和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自觉主动地接触大量的英语学习资料和进行大量的语言信息输人,机辅教学手段才会发挥出其特有的优势,也才能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个性化的学习目的。

针对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式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并结合学生各自的学习实际,帮助他们制定好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确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我们应该看到,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没有真正领会英语学习的规律,对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语言交际能力尚未形成正确的认识,即学习态度有待改进。多年来,传统的英语教学和社会因素或多或少地在英语教学中导致了应试教育及只求获取合格证书的功利性学习动机,使得英语教学成了通过考试的工具和求职的“敲门砖”。这种功利性外语学习动机使学习中优先考虑的因素成为语言知识和考试结果,而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被忽略。此,在学生自主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培养起积极的学习动机,明确真正的学习目标,最终实现英语学习的目的。

由此可见,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手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给教师提出更高的标准,在给教师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广大英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多媒体网络教育手段的引入使得教师和学生置于同一起跑线上,学生在网上查找到的知识及其意义,有许多对老师同样是新鲜的,因此许多问题的讨论成为开放性的,既不能设定结果,也不可能预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积极地运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汲取更多的信息,发展更强的洞察力,站在较高的层次来引导好学生的学习过程。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创新和突破,其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个性化的教学思想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较高的应用价值。

研究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论文汇总篇七

管理心理学源于心理学,依托于管理学而发展起来,是与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现代的企业管理已经不单纯是对一些制度的简单制定和对工作目标的考核,更多的是从人本位角度出发去挖掘员工潜在的工作能力,将企业发展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互相的价值体现,这才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更高层次追求。管理心理学就是在这样的管理目标要求下应运而生的,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机关、学校、医院等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马斯洛理论在管理心理学中的应用,是激励理论在管理心理学中的一种体现,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自然需求,因此,研究马斯洛理论在管理心理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管理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即通常所说的普通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过程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一般本质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管理心理学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运用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去解决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问题,并使之在管理领域具体化。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特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更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此可见,普通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管理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规律在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二者是一般与特殊、主干与分支的关系。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内容。

(一)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性需求中的最根本需求,也是需求层次的最底层需求,是人本性的自然流露和体现。人作为一个生命体最原始需要和维持生命体机能的最根本需求是一个人不可替代的需求底线,如果这种需求不能够得到满足,那么其他的活动就难以开展。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就是给人生存的基本保障。

(二)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二层,是高于生理需求的,在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对安全的需求就上升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安全需求是对人身安全的要求,在能够保证生存的条件下,如何不受外部侵害,生活在相对和谐的环境中,是人类生存中高于生理需求的较高要求,但归根结缔这也是一种生存本质的体现,因此,安全需求也是属于相对低级的需求范围的。

(三)社交需求。

人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社交需求是人社会本质的直接体现,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孤立的、封闭的,都需要在相互的交往、交流过程中实现。社交需求是人在进行社会活动过程中的根本需求,是与其他人交往的一种本能需求,同时也是生活在和谐、安定环境中的一种开放式需求。如果安全需求无法满足,那么人人都将生活在自我封闭、处处担心的惊恐状态下,是无法敞开心扉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社交需求也就无从谈起。

三、需求层次理论与管理心理学的结合。

(一)满足员工各层次需求,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以马斯洛需求为出发点,对员工的各层次需求进行理性的分析,首先,作为管理者应当给予员工基本的生活保障,以薪资和福利的形式来保证员工根本生活需求,也就是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上给予最大的满足。建立健全职业保障制度,提高员工的职业安全感,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这些都是作为管理者所需要提供的。此外,当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被满足后,企业也应当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尊重需求,建立完善的人事考核制度和合理的选拔、晋升制度,这样可以满足员工不断得到认可,地位获得提升的需求,并为员工规划职业成长路线,使之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诱发和激励员工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从而带动工作积极性的攀升,创造个人潜能价值。在工作上,一旦员工的工作能力得到了认可,企业可以赋予员工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一方面能够激励员工向更高的工作要求挑战,获得更高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员工自身都没能发现的潜能,帮助员工完善自我。

(二)随着员工需求结构的变化,来制定激励政策。

企业管理终究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是要关注员工心理变化与起伏的,也就是要以员工需求变化为关注点。通常工作的初始阶段员工的低级需求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保证员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一定的社会需求是企业较为容易做到的,通常可以以物质奖励作为满足方式,同时也成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然而,随着员工在企业中不断成长,需求层次也会不断上升,当高层次需求占据主导时,单一的物质奖励是无法满足员工高层次需求的,因此,精神奖励自然成为了另一种激励手段。精神奖励是针对员工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设计的,这种需求具有长期性,因此,必须考虑到如何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这种长期的精神激励。将员工的梦想与企业的理念融合在一起,可以使员工在实在自身价值的同时企业的价值也得到同步的体现,这才是成功的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策略。不难看出,在高层次的需求下,企业与员工的统一将是满足高层次需求最有保障的手段,从马斯洛需求层次分析的角度入手,可以使企业管理者从纵向的角度,更加清晰的了解员工需求,更加明了的对企业员工的心理进行剖析,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管理决策,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力的管理依据。

四、结语。

现代的企业管理是人性化的管理,因此,從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对人性的需求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马斯洛需求理论简单、明了的给出了需求层次的纵向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的掌握员工需求,同时针对需求来制定出适宜的激励制度,将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统一起来。将马斯洛需求层次引入管理心理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不但能够对员工心理进行较好的解析,更重要的是可以将一些外部理论引入管理心理学,更好的支撑了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克难,现代管理心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

[2]张天昊,现代管理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研究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论文汇总篇八

条件反射理论最早由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来,称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之后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又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条件反射对行为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些不适当行为可以用强化手段来塑造.利用行为改变技术,通过操纵强化物来改变学生的.行为,这是条件反射理论在心理治疗上的意义.

作者:刘佰桥作者单位:绥化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绥化,152061刊名:哈尔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harbinuniversity年,卷(期):23(11)分类号:b849关键词:条件反射行为改变技术正增强负增强

研究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论文汇总篇九

本体理论的概念最初是从哲学的层面转化而来的,档案学主动吸纳了本体理论的精华部分并将其应用到档案学的研究中来,接下来笔者将具体论述一下本体理论的相关概念。

1.本体理论的含义。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及本体构建的方法,早就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就奠定了基础,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发展到宋明理学时期,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融合,达到了成熟阶段,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中国传统哲学本体理念是在生存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哲学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本体论[1]5,但是在伦理规范建立的时候,由于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的理解就产生了本体论,而且本体观念与认识论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互相渗透、相互影响。

其实,我们在政治课上通过对实践论和认识论的学习,就已经对本体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像是我们知道的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本体理论的基石。也就是说在哲学的范畴之中,所谓的本体理论就是回答何者为世界的本原,也就是关于世界本性的问题。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本”这个字的概念。本和末是相对的两个字。我们都听过这么一句话,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这里所说的“本”就是事物的根源、根基,所以人们在生活中总是喜欢追本溯源,反对“本末倒置、舍本求末”等等。这也就引申出了本的重要含义,像是“本部、本题”这两个词中的“本”就是重要的、中心的意思;像是“本人、本国、本乡、本土”这四个词中“本”就是自己的或者是自己方面的意思;再像是“本质、本意”这两个词中的“本”就是本来的、原来的意思[2]104。所以说,本体的概念总是追求最根本的东西,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寻找最终的根据。

2.国内关于本体论的研究。为了深入地认识本体理论,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国内关于本体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本体理论的深入发展,这一理论不断成熟,而且运用到很多领域。

国内在本体方面的研究是比较晚的,最多也就是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国家最近这几年才开始重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方向。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国内的研究都赶不上国外,只是在近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中国知网”,在中国知网中的文献检索记录就可以很好地反映我国国内本体论的研究方向。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关于本体的文献篇数在急剧上升,在以后的这个时间段的研究成果是比较多的,而且也比较集中,从图一来看更为直观一些。一方面,国内对于本体的研究和应用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理论研究和技术都比较少,这跟国外本体领域是截然相反的。可以说,目前我国已经有相关的研究团队,但也只是初具规模,数量还是很少。最主要的原因应该就是档案学领域专业的研究人员很少。虽然国内有众多的关于本体理论的研究,但也只是停留在论文或者是一些小型的本体构建上,那些被广泛使用的本体系统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我国的国内研究主要是侧重于对本体本身的研究,而且大部分研究人员只是简单地进行相关的讨论,未能形成系统全面的本体领域。所以说,我们国家的本体研究还是落后于其他国家的。

1.档案学的学科性质。作为档案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我们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档案学,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学科性质是什么。在研究档案学的内涵的同时,要知道档案学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基础理论,包括档案学理论的相关利用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我们要突出档案作为第一手资料的原始记录性[3]39。

2.确定档案学的学科特点。档案学的学科特点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日渐完善,真实性、原始记录性等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容更加详尽,与档案学本体论中的“完美”相呼应。同时,档案学也在时代的变化之中不断发展其新的学科特点,积极与时代相结合,成为一门独具先进性与创新性的学科。

3.确定档案学的学科体系。学科体系主要是指某个学科中研究的类型以及互相之间构成的有机的联系。档案学也是如此,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档案学应用技术的研究、档案学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4]9。这些类型依次相连,缺少其中的一项,档案学的学科体系就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环节相互配合,促进了档案学系统的高效运作。

4.确定档案学的研究方法。档案学的研究方法可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同其他学科相一致的研究方法,由于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就不详细地进行介绍了。主要介绍的是档案学特有的研究方法:现实与历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国际化与中国化的研究方法、现象与本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些都是由档案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而决定的[5]256。

从哲学的角度看,理论指导实践这一方法论说明了我们研究一个学说其最终的目的是要服务于实践的需要,这一理论在档案学本体论中也有了充分的体现,下面就具体阐述档案学本体论在保护古建筑和口述档案方面的作用。

1.对于古建筑保护方面的应用。

(1)对古建筑的本体领域进行检索。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其实就是将有关古建筑方面的知识进行重组与继承发展的过程。而这些知识大多记载在此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所发表的著作、依据工作实践所形成的经验中。档案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保存一直是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们的古建筑保护部门在对信息进行整理的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模式,检索速度很低,甚至影响了整个档案工作的发展。

(2)利用案件推理的方法进行古建筑保护。在对古建筑的保护过程中,有些古建筑具有相似的特征,這就使得它们的保护方法同样具有相似性。所以,工作人员要利用之前在古建筑保护过程中相关案例所得到的经验与知识来进行类似保护工作[6]175。但是,如果单凭记忆来查找在文档系统中录入的相关案例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有时也不能准确地想起与之相似的古建筑保护的文件及内容。为了更好地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我们可以采取案件推理的研究方法,将古建筑所蕴含的所有的文化和价值通过案件的推理进行充分的显示,尤其是档案内容的真实性。

2.对口述档案保护方面的应用。

口述档案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特殊的价值,包括文化价值、民族感情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等,而这些价值实现的前提是对口述档案加以重点保护,使其流传下来,为社会公众所利用。

(1)从档案本体论出发建立口述档案数据库。传统的口述档案传承形式是以“传承人”为传播渠道来进行的,这种方式效率低下,容易使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受损,可能造成部分档案的失传。因此,我们要运用计算机本体技术来建立专门的口述档案数据库[7]427。目前,建立口述档案的数据库迫在眉睫,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重要措施,要用文字、声像、图表、多媒体等形式对口述档案进行全面记录,建立口述档案数据库,利用此类数据库能确保口述档案的长期保存,使其能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将传统的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实现其长久的流传,便于社会公众的利用。

(2)从本体论的本质出发——保护口述档案传承人。“口述档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一个方面,口述档案的传承人如今越来越少了,如果这些群体全部消失的话,可想而知,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成为历史。因此,从档案学的本体论角度出发,我们要从事物的本质中进行研究,如何保护这些口述档案的传承人至关重要。我认为首先国家应将口述档案的重要性认识起来,派专人记录老一辈传承人所掌握的一些口述档案,将其集中记录下来;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新一代的口述档案传承人,国家加强对此项事业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让广大人民积极地参与到其中,确保这项技艺能代代相传。

近年以来,本体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本文从档案学的视角出发探究了档案学本体理论及其相关的应用,具体地阐述了什么是档案学本体论。同时也从理论层次的角度进行了具体分析,从如何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对口述档案进行保护的事例中,阐述了档案学理论体系在实践方面的重要作用,人们可以利用本体所提供的语义查询相关的信息,而且非常准确、快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档案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对本体的研究进行展望我们就会发现,对本体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还有很多问题。比如本体的构建问题,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论,我们都希望在未来,档案学能与日益先进的、各种在计算机领域、社会科学领域的本体论进行结合,从而促进档案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正聿.本体的反思与表征——追问和理解哲学的一种思路[j].哲学动态,(3).

[3]丁海斌,肖哲.从实体与事物的角度论档案形成规律(下)[j].中国档案,(4).

[4]潘连根.要重视档案学基础理论——文件、档案本体的研究[j].浙江档案,2007(4).

[5]鲁嵘,毛峥嵘.档案学本体论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

[6]毕振波,王慧琴,王展.本体论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华中建筑,(1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研究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论文汇总篇十

学生是学习主体,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认知过程,一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都必须依赖于学习主体的个性心理体验来完成。我上课时很少单讲独白,总是想尽办法组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的眼、耳、口、脑各感管都活动起来。比如我在讲“earningthreedollarshonestly”时,让一个学生扮演成马克吐温,用动作和表情来表现文中的第一段的内容,让另一个学生在一旁解说,就象中国的双簧-----一个说一个表演,且说的内容和做的内容要一致,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增添了许多学习乐趣,变苦学为乐学,很受学生的欢迎。

为了使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我又开展了“老师的小助手”活动.具体做法是:让基础较差和基础一般的.学生先挑选出自己信赖的可以帮助他们取得进步的同学,再以被选出的这个同学为中心,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而且这个被选出的同学就成为“老师的小助手。”每次讲新课前一天,把“小助”手召集到一起,用20分钟的时间,带他们读生词,预习课文,并把有关的学习资料交给他们,再让他们组织本小组的同学进行课前预习,这样学生们就很容易掌握新课内容,变“难学”为“易学”,变“难懂”为“易懂”,上课的时侯,他们就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不至于一个人唱“独角戏”,有问有答,课堂气氛随之活跃起来。此外,“小助手”还是本小组同学的身边“小老师”,负责督促本小组同学完成作业,带领他们取得进步。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多项评比活动,比如作业完成情况评比,最佳“小助手”评选,纪律模范小组评选……这样,学生的纪律好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实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个体间差异较大,在英语教学中,这些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智力差异和兴趣差异上,有的学生英语基础好,喜欢学习英语,而有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对英语跟本不感兴趣,上课时你讲你的,他忙他的,跟本就不听你的。针对这一状况,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努力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了解到基础好的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基础差的学生只要考试能及格就很满足,针对以上情况,我把授课内容和教学评价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子划分成几个层次。下面我就以《英语》(提高版)第一册中unit7smokingisnotallowedhere这一课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首先,把单词部分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要求学生单词全部会读,并会默写其中重要的18个,包括allow,harm,harmful,area,daily,habit,fashion,cause,force,breather,public,pass,law,nowadays等.第二个层次,要求学生会读上面重要的18个单词,并会默写其中的13个单词,包括:allow,harm,harmful,area,daily,habit等。第三个层次,要求学生会读上面的13个单词,并会默写其中重要的8个单词,包括:allow,harm,harmful,area,daily等。第四个层次,要求会读上面的8个单词,并会默写其中的三个单词,包括:allow,harm,harmful。其次,把课文部分分成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能够熟读课文,复述课文,熟练掌握全部语言点,并能用自己的话谈一谈吸烟的危害。第二个层次,能够熟读并且复述课文第二,第三和第四段,熟练掌握80%的语言点。第三个层次,能够熟读并且复述课文第二和第三段,熟练掌握50%的语言点。第四个层次,能够熟读并且复述课文第三段,熟练掌握20%的语言点。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学生达到第一个层次要求,就可以获得90-100分;达到第二个层次要求,就可以获得80-90分;达到第三个层次要求,就可以获得70-80分;达到第四个层次要求就可以获得60-70分。而且学生要达到哪个层次,得多少分,完全由自己决定,老师决不干涉。此外,我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疯狂英语900句》,把课本中的会话部分,一句一句地列下来,编成《中专英语300句》,打印出来,发给学生,并且也分了四个层次,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取得明显地进步。一向贪玩爱闹的学生变了,变得爱学习了,“小助手”们忙了起来,因为前来问问题同学多了。

这样的分层次教学收到了立杆见影的授课效果,期末考试中,会计02班60个人中有20多人90分以上,20人80分以上,没有一个不及格的,很受学生的欢迎与好评。

三、正确对待学生错误,树立学生学英语的信心。

有很多教师教学的过程好像就是一个找错误的过程,全神贯注找错误,全力以赴批错误,全心全意背错误。本来学生进入课堂,对英语很有兴趣,经过几次课堂的批错误,学生对英语就没有兴趣了。我们对待错误应该怎么办,是不是见到错误就批呢,这里面是有科学性的。我认为在没有表扬学生前一定慎用批评,在没有得到学生认可前,一定掌握好批评的分寸与尺度,以免引起学生反感,而使其放弃英语学习。一定尽力运用赏识教育,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得到表扬,让学生去体味成功的甘甜,并且设法让学生尝试成功,觉得英语并不难,使学生活生生地看到了自己学习英语的潜力,增强自信心。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还应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最初的幸福人生。在我任教的一个班有个男生叫徐楠楠,上课睡觉,同学叫也不醒。我利用学校领导来听课的机会,让他回答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他自然回答的很好,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从此上课很专心,成绩很快就上去了。

所谓“教无定法”,以上三点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见而已。我想,只要我们教师用心研究教法,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就一定能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把调皮爱玩儿的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

研究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论文汇总篇十一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几点建议。

9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作为各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要求》确定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课程要求》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还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文化知识的传授。

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只有单纯的语言教学而缺乏文化知识的教授,不仅会使学生难以正确理解课本中的内容,还会给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带来重重障碍。例如,许多高校使用的上海外语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精读教材全部使用原文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讲解相关的文化知识,才能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如该教材第三册中有一篇名为“aday’swait”的文章。这篇出自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文章,文字简单,读起来通俗易懂,描述了一个九岁的小男孩生病发烧,因为不理解摄氏度和华氏度的区别而误以为自己即将死去,独自等待死亡的故事。然而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要了解的一个简单的故事,掌握一些有用的词汇和句型,更要体会作者通过故事所刻画的人物性格和学习这个伟大作家的写作特色和技巧。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如果不讲解关于摄氏度和华氏度这两个温度计量衡的相关知识,学生就很难理解小男孩误解的原因,教师如果不讲解关于作者海明威的相关背景,学生就很难理解这个简单故事背后所反映的深刻主题。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不仅起到解惑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使他们西方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对英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来说同样极为重要。在中国,人们见面都喜欢问“您吃了吗?”或是“你要去哪里?”,如果我们在与英美人交谈时,见面就问“whereareyougoing?”,他们在心理上的反应是“whydoyouask?”,甚至是“it’snoneofyourbusiness。”。再如,我们都知道说别人很年轻,对方大多会感到高兴,因此许多学生会将该句译为“youlookveryyoung。”,可是如果听者是英美年轻人,他会感到不解,甚至不满,他会觉得你的潜台词是“你太小,太幼稚,不能胜任某工作等等”。正确的译法应该为“youareveryyoung—looking。”。由此可见,如果在交际中缺乏文化知识,按照中国人的交际模式和思维来套用英语,往往会造成语言失误,令人贻笑大方。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关注文化教学这一观点在中国外语教学界广为接受。然而,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教学在教学大纲、教师、教材和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

首先,就教学大纲而言,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各类外语教学的文件和大纲都强调了学习外国文化的重要性,但是这些大纲无一不是围绕语言教学制定的,没有一个教学大纲将文化教学提高到与语言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更没有对文化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测试进行全面的论述,也没有说明如何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

其次,就教师而言,没有接受足够和适当的相关培训,接触目的语文化和跨文化体验的机会就相当有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或自己的兴趣向学生谈及一些文化主题,但是这些文化教学活动大都局限于零星的文化知识的介绍,缺乏全面性、系统性。

再次,目前中国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基本上没有将文化教学内容系统地加以组织,科学地加以呈现,与语言教学配套使用的文化教学材料在市场上也不多见。这无疑不利于教师在大学英语中系统全面地讲解文化知识,也没有为学生在课外可以自行学习国外文化提供有利的资源。最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各类考查学生英语水平的测试也是仅仅围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展开,而忽略了对文化知识的考查。如果测试不包括对文化知识和能力的评价,指望教师和学生自觉地进行文化能力的学习和培训,显然是不现实的。

正是基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扮演着次要角色。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使其更符合外语教学发展的规律,更能满足学生增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1对外国文化态度的转变。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外国文化过于谨慎,害怕受到外国文化中“不良”因素的侵袭,通常遵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这样做无疑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行为,忽略了文化由相互联系的不同要素构成的这一本质。结果不仅不能让学习者达到全面了解目的语文化的目的,而且会让他们所掌握的目的语文化的知识与目的语文化群体成员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有距离,这些知识也不能帮助他们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只有改变这种过分谨慎的态度,更为包容、客观地看待外国文化,才能更为全面系统地进行文化教学。

2教学大纲的完善和相关教材的配合使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即参与说英语国家的交际活动的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必须考虑到语言教学如何结合文化教学的问题。教材的编写应结合英语国家文化的特点,教材所包含的文化种类和文化内容应全面深入且具有现实性和代表性,语言学习内容与文化学习内容应有机结合、合理安排。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多面体和网络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和因特网丰富的信息载储和更新功能,采用动态的教学材料,以保障教学材料的真实性和现时性。

3对教师的培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英语国家文化与本族文化之间的中介者和解释者,是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向导和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不仅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还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懂得学习者的认知心理、情感特征和教学规律。因此,对于教师的培训应包括教师个人文化能力的培训和教师文化教学能力的培训两方面内容。对教师个人文化能力的培训应帮助教师补充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知识,提高教师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教师文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应帮助教师确定文化教学的目的,设计文化教学大纲和教案,选择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和材料以及确定文化学习的评价方法,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指望教师经过某一次培训就能完全掌握教学要领,对教师的培训应定期、有系统地进行。

4文化教学的理论研究。相对美国和欧洲国家说,我国对文化教学的研究往往脱离课堂教学实践,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没有理论的支持,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难以顺利进行。在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应借鉴和学习欧美一些国家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在政府教育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多位专家学者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文化教学研究项目,这样既有一定规模、又得到权威支持的研究所产生的结果,必然比个别学者和教师根据个人经验和小范围调查研究所获取的结果更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研究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论文汇总篇十二

摘要:随着经济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学习动力理论研究愈来愈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己成为经济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在正确理解学习动力的基本概念、构成和形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实际,可研究大学生经济学英语最佳学习心态的构成和学习动力理论在经济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经济学英语课程产生学习动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习动力;高校;经济学英语。

教育心理理论认为,学习动力是在个体学习心理系统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下,“由个体的需要、兴趣、动机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个性心理倾向所产生的,来自主体自身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是动力性、结构性、生成性、系统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合力。该合力引发、维持并强化主体的行为过程,直至达到目标。学习动力系统由认知系统、行为系统和动力系统构成。其中,认知系统是接收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等认知活动的内部控制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形成学习中的智力潜能。行为系统是由行为、行为结果的评价和习惯等因素构成的外部执行系统。而动力系统则是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内部驱动和调节系统,它影响学生的知识、思想、行为和信念的转化过程。

学习动力有目标引力、内部驱力和情境动力三种形式。目标引力是学习目标对大学生的诱引倾向,其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等因素表现出来。内部驱力由学习者获取知识,解决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需要引起,并推动学习者从事满足这些需要的学习行为的内部激起状态。情境动力是由与学习者学习相关的外部情境而使学习者持续学习的倾向,其主要以奖励与惩罚形式表现出来。

一、研究的意义。

本文的研究具有以下意义:第一,教师建立适当的、发展性的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有助于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英语的效率。第二,在经济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业成功,能维持和加强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从而保证学习过程的持久性。第三,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通过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二、经济学英语课程最佳学习心态的构成。

经济学英语课程最佳学习心态由轻松感、愉悦感、新奇感和成功感构成。第一,轻松感。学生在轻松的时候,思维就会变得迅速敏捷,这加速了知识的接受、加工和结合的进程,知识也能迅速得到巩固并转化为能力。第二,愉悦感。愉悦感是最好的诱发剂和最有效的精神振奋剂。学习中有了愉悦感,学生就会积极主动,不知疲倦,思维机制也会加快运转,知识也会很快被吸收。第三,新奇感。新的教学信息,新的教学方法,新颖而又有启迪的教学模式会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而这种状态最有利于接受知识。第四,成功感。学生在学习时,每取得一点进步,如能及时得到肯定,便会有一种经常的成功感,使他们看到自己努力得到的成绩,从而树立信心和进取心。

为了在经济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提出适当要求,建立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

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建立适当的、发展性的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有助于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从而提高经济学英语学习的效率。第一,难易适中,突出自主。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要适中,并且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预想自己可以实现,学生就会积极的投入经济学英语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并结合教学的要求来建立这样的目标。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要具有自主性,要出自学生自愿,由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安排。在学生自主动力作用下,学生会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而不需要外力的督促和控制。第二,重视过程,注重体验。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的确立,要以经济学英语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本身为重点。该过程激发直接学习兴趣、指向性明确,没有中间环节。这种学习目标一经建立,就会产生强大的行为动力,并伴随着一种自我愉悦感。第三,目标转化,动力内化。一般情况下,学生怀有一种对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因此在经济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共同的经济学英语学习任务,形成群体性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当利用群体性学习目标的间接动力激起学生投入到经济学英语活动时,教师应适时的引导他们理解学习的价值意义,让学生在经济学英语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魅力,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经济学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一般可以采用合作式教学法来培养群体性学习目标。

(二)体验经济学英语学习成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经济学英语教学中,学习活动被激发起来后,需要有持续的学习动力加以维持和加强,以保证学习过程的坚持性和效率。在经济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鼓励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英语的自信心。在经济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经济学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第二,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体验成功与进步,促进学习动力的加强。经济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的自我评价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等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学习过程、寻求学习策略,保持学习的动力。

(三)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经济学英语学习内容,克服课堂疲劳心理。

教师在安排经济学英语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尽可能避免使学生产生疲劳心理,或在学生产生疲劳心理、兴趣开始转移时,及时调整学习内容,使学生接受新的刺激,重新兴奋起来,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种:第一,采用灵活多变的经济学英语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小组讨论、正反辩论、单独发言等,而听、说、读、写各种训练方式也要灵活变换,使他们始终处于新鲜的刺激中,大脑不易产生疲劳。第二,掌握“逗引”的教学艺术。教师在经济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巧妙的问题逗引学生去深入探究教材,领着他们去领略无限风光。“逗引”能迅速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并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逗引”还能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要选准“逗引”的时机和突破点,以此来引导学生去听、去说、去读、去想。第三,掌握教学幽默艺术。教师要擅长运用活泼的、富有情趣的、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进行教学,将教学引向成功。幽默能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趣、更有效。尤其在学生进行了一段强度较大的学习之后,大脑很容易产生疲劳,这时如果能适当地动用教学幽默,不时给人以轻松愉悦的笑,就能保持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性,减轻疲劳,振奋精神,增强学习兴趣。实验表明,学生对含有幽默色彩的内容记忆最深刻。总之,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其注意力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确保学习任务高效地完成。

(四)优化经济学英语学习环境。

系统论认为,系统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两方面协调,可以使系统在原有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发挥更大的潜力,从而提高系统整体功能的效果。因此,对经济学英语学习动力系统的开发要重视其外部环境。经济学英语学习外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交际环境。第一,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指学校设施、经济学英语教学设备及有关学习资料等。教师要利用高校的物质环境,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其一,发挥校园设施的影响力。教师可以通过对校园物质环境的设计和校园景点的布置,来树立一种正确的导向,激发学生经济学英语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其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经济学英语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把丰富多彩的、形象生动的视听信息合理地呈现给学生,实现教学内容从抽象到具体的良性转化。第二,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指的是经济学英语学习之外的、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实际影响的一切校内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的校风、班风等。教师利用高校的文化环境,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其一,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构建能够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景和氛围。其二,塑造积极向上的班风,构筑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在一种积极的班级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形成健康的情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第三,人际环境。人际环境是在经济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比较稳定和持久的关系。教师利用高校的文化环境,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其一,经济学英语教师的情感能陶冶学生的品德。教师在经济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情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加强学生的情感动机,直至形成稳定的情感特征。其二,经济学英语教师的精神风貌能满足学生快乐求学的需要。经济学英语教师良好的思想言行、感情意志、道德品质能使学生的心理中包涵更多的崇师、敬师和亲师的理智情感。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活动教育引论[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2]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3]吴光林.对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4]陈锋.农业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调查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7,(8).

[5]张敬国.学生学习动力初探[j].教育探索,,(2).

[6]陈虹.让“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动力[j].北京教育,,(6).

[7]陈平.论学习动力[j].课程・教材・教法,,(7).

研究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论文汇总篇十三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成其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的行为,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组织形式等的系统谋划及其实施,它是一个教师针对特定的教学材料和特定的教学对象,解决应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的问题。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对人类认知能力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探索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观对构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的启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8种不同的智能: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旋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各种智能是以潜能的形态存于每个个体之中,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机会、环境和教育,几乎每个人的所有多元智能均能发展到相当的高度,甚至可以远远超乎我们的预期。“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潜能、开发多种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观上加德纳提倡“为多元智能而教”、“用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用多元智能来教”在于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同一门课程,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结构特征,采用学生擅长的智能方式来教学。人类是智能多元的,成功的定义与路径也是多元的,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之上,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鉴于学生智能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不可能存在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策略。教师应当去探寻更加多样化与适合每个个体发展的独特的教学策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甚至表示喜欢历史,却不喜欢上历史课。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学生不重视自己的历史课呢?客观上,近几十年的教育有轻视人文的倾向。但是,主观上的原因可能更重要。今天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历史的教学方式是苍白的、缺乏活力的,内容是机械的,考试是僵化的。例如,《抗日战争》这一章,教师往往会逐一分析抗战的背景、过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战胜利的意义、原因,这样讲完之后,教师就会觉得分析到位,双基落实。但是,如果我们再问:抗战带给了我们什么历史的经验?当时的日本为什么能在中国横行霸道?我们今天怎样才能不被欺负?学生的回答又会是空白的。我们给他们一个合格公民所需要的和感兴趣的东西了吗?我们将知识喂给了学生,但是没有向他们传授和解惑现在和将来必然会碰到的问题,没有涉及人的智慧、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没有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而新教材、新课标理念的实行要求教师必须对教育的目标重新定位,教育的本质重新理解。因为现行的“课标”和“大纲”的知识载体基本不变,但切入点不同:“大纲”重视“双基”,即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课标”则体现了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这一教学目标变化的把握,意味着我们历史教师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以适应新的要求,同时,也应当是现代历史教学工作者能够肩负民族复兴而努力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新课标有许多结合点,他的新型智能观就是我们今天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多元智力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有助于我们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具体应用。

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多元智能运用的灵魂。既然多元智能理论倡导“为多元智能而教”,我们可以尝试将多元智能理论的8种智能开发渗透到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中,将中学历史课堂打造成多维、体验、情趣、互动的智能课堂。我想,这样的智能课堂应该有这样几个教学层次:能力的感知――通过手、耳、口、鼻、眼等多种感官体验激活各种智能,感性认识周围世界的多种特征;能力的沟通――通过接触他人、事物或特定的情感体验,调节并强化认识活动;能力的传授――在教学活动中传授学习方法与策略。这种有层次的智能课堂,既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特色,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1.语言文字智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语言文字智能即有效地利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才能。历史学习要求学生能“利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历史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这需要一定的语言文字智能。另外,历史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信息是用文字来表达的,这就需要学习者有目的地培养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例如概述史实、说出内容、简述过程、列举成就等。而语言智能的发展可以通过“介绍”:如自我介绍、介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一座城市、一处名胜古迹、世界名城等;“独白”:说历史笑话、历史故事、自己的奇思妙想、自己的愿望、读后感、观后感、经验教训、目击事件、小小新闻发布会等方式来锻炼。生活是语言智能训练的源头活水,历史是诉说不尽的宝藏,只要处处留心,做有心人,就可以挖掘出更多更好的素材。

2.数理逻辑智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数理逻辑智能主要是指推理和运算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历史属于文科,似乎与数理逻辑没有联系。其实不然,历史学科同样拥有某些数学概念,如排列、组合、年代、数据表等,掌握这些概念可以促进历史学习。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另外,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例如收集资料,列表勾勒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完成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影响的调查报告并提出对策性的建议等都体现出运用数理逻辑智能的重要性。理解了的内容,就容易记住,理解得越深刻,记忆得越牢固。教师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异同比较、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归纳等方式,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从而加深记忆痕迹,提高记忆效率。正是运用了归纳与演绎两种推理,实践证明,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能使思维和表达相互促进,既提高思维能力,又提高表达能力,做到概念明确而推理有序、思路清晰而书面表达畅通。

3.视觉空间智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空间智能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的想象,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成图景(如北京人的一天),这种方式就非常有利于视觉空间智能的开发。直观教学也是视觉空间智能开发的一种方式,例如在教学“青铜器”这一历史知识的课堂上,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美术智能)来加深学生对青铜器的历史认识,如人面纹方鼎就需先理解其造型的变化、装饰的主体等,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美术智能才能了解其珍贵价值。我们初中课本设计的文物仿制活动实践课,也是要学生在观察图片或模型后将大脑中形成的图像复制出来,这同样有利于视觉空间智能的开发。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电影、电视、投影片、多媒体、挂图、图解、图表等形象化工具辅助教学,这也有助于激活视觉空间智能。

4.音乐旋律智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音乐旋律智能主要指对于节奏、音调和旋律的感悟和直觉能力,以及用音乐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音乐能广泛应用于开发个体各种智能与潜能。学生听觉敏锐,善于模仿,具有音乐的潜能。因此,把音乐与历史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学生音乐智能的主渠道。教学的方式有听主题音乐或背景音乐以及与教材内容同步或相关的歌曲。在学习宋元科技文化文学方面时可以播放《满江红》《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虞美人》等歌曲,在课堂中播放轻音乐以放松学生的心情。即使是活动的时间,我们也可以一边放音乐,一边参与活动,既可以渲染气氛,又有利于师生身心愉悦,陶冶情操,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歌唱、节拍旋律等形式,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有效性。根据研究表明,音乐会促进知识的输入、内化,音乐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机。在历史学习中配合音乐会使历史知识的记忆过程变得轻松、简单,适时地安排学生听、唱一些根据古诗词改编的歌曲,能够消除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认知水平。

5.身体运动智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身体运动智能即运用身体来表达内心感受的才能。年轻学生活泼好动,动手操作和表演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因此学生们通过理解、模仿、自编自演历史剧等方式,使身体运动智能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教师可以经常开展小组合作表演教学内容,例如会议内容的报道、对中日《马关条约》签定时双方代表的模仿、对美国大选后记者招待会的模拟、对一些战争实况的播报、还有三国故事擂台赛等,都可以还原历史场景的形式在班级中登台亮相,使严肃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表演之后,让其他的学生做评委进行点评,同学们积极发言。表演的同学听到赞美之词,感到很骄傲。整个课堂充满着和谐和愉快的气氛,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塑造身体运动智能,让学生在“手舞足蹈”中得到启发与成长。

6.人际交往智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人际交往智能即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的才能。历史教学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平等合作的精神,善于从不同角度去去理解各种历史和社会问题。历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就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问题设计和课堂讨论让学生来共同解决问题,这无疑为学生交往合作、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更加亲密、和谐,利于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在真实多彩的小组探究学习中得到了锻炼,这样也弥补了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与同学在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克服了他们“自我中心”的心理。

7.自我认知智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自我认识智能是一种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即建立准确而真实的自我模式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运用这一模式、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引导自己人生的能力。自我认识智能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学生自我评价、写日记、独立研究、讨论、反思等。一个人只有不断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才能培养出准确的判断能力与较强的理解能力。在一些历史事件中,学生可以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认识,对事件中人物的做法提出看法、观点。如学习中国近代的甲午战争,学生们可以针对慈禧太后的做法讲解自己独特的看法。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发生在历史上的各种事件。

8.自然观察智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自然观察智能是指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自然观察智能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敏锐的观察力。历史教科书中的每一幅插图都是经过编者深思熟虑、精心选择的,图中往往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如历史背景、经济状况等。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来培养学生正确获取图片信息的能力和通过观察历史插图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上述智能类型、特点及其相关教学策略的分析,不难看出学生的智能特点与其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分析和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智能情况,给他们创造良好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因势利导地开展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是获取最佳学校效能的重要保证。只有学生的个性得以完全发挥,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三、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应用的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着很重要的借鉴和引导价值,它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引发了一场“教学的革命”,对促进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和各项智能潜能的开发、实现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1.有利于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各种智能的组合方式和组合程度不同,导致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而每个人因为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形成了自己智能的发展方向,因而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也造就了认知风格的差异。一般而言,高中历史新课标教学根据这些状况作出相应的安排和独特的考虑,开发并改善了学生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要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重点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在高中历史新课标教学中,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历史教学方法,是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教育的共同精神体现;学生通过掌握多元智能理论,运用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将会帮助他们加深并丰富思维过程,使学习变得更自觉,更有意义。

2.有利于丰富和改变历史教学方法。

近些年,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在不断改进中取到了很多成就。把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中,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各种智能强项。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智能中体现的特点,并用智能强项带动智能弱项,发挥课堂教学中不同智能的不同作用,帮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把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丰富和改善了历史教学方法,同时也促进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并对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教学目的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形成对学生的多元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真实评价是对传统评价方法的彻底改革。但是,对学生的评价始终是一个两难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因此考试不可取消;另一方面,学校又要追踪学生成长的轨迹,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还没有做到二者的平衡。因此,真实评价、表现评价和档案袋评价与考试三者的合理使用将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就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为中学历史教师认识和评价学生的求知方法提供了一种可能。

总之,把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及人文素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他们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

[4]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5]杜奎英。历史探究教学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6]刘玲卿。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7]何国栋,胡天凤。多元智能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启示[j]。中华民族教育,2008.

[8]朱建萍,杨雪梅。多元智能理论下个性化教学策略探析[j]。教学论坛,(05)。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国防科大附中)。

研究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论文汇总篇十四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就是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充分侧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再是简单的机械的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而是注重传授适合学生自己的具体的英语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充分发挥其英语学习潜力。

人本主义(humanism)心理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马斯洛强调人的主观活动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人类要通过一系列主观活动来达成自我实现,因此“自我实现”就是对人类天赋、能力、以及潜能等的充分开发利用,是一个逐渐的形成过程。而学习就是达成这种“自我实现”的一种特殊表现;相比之下,罗杰斯则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学习观,并强调教与学的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应该学生为中心并围绕学生展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自由、民主、平等、互动的关系;教学目标应该是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主,而不是简单机械地传授知识;在教学管理方面应该以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够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估。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有:第一、在教学目标上,人本主义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本主义者强调在现代社会,人的身体、心智、情感和精神应该被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因此,人本主义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它更加强调人的天性、自尊、理想和兴趣爱好。人本主义者认为其理论核心应该是以培养“完人”为终极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意义学习”。事实上,意义学习指的不仅仅是在学习过程中增长和积累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把知识的摄入与个人的特质相结合。这种特殊学习模式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习惯形成、学习者的爱好与个性发展以及在未来选择具体的学习方法具有重大意义;第三、在教学过程中,人本主义者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的教学理念。此外,人本主义者还十分强调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氛围的重要性及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继而引发了全国范围内针对英语教学改革的思潮。事实上,该课程要求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教学观。第一,就课程的性质而言,它把大学英语定位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一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位则充分地体现了人本主义教学观;第二,就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言,它认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师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一课程目标侧重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不是机械地把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第三,就课程的教学模式而言,它明确指出:我们的教学模式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首先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其次就是实现“单纯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向“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重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在这两点转变中,重重之重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第四,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承认并尊重以下的事实:即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之间是存在个体间的差异的,因此主张针对学生的个性与学习特征,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第五,它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第六,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主张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特点,凭借自身的需求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顺利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第七,人本主义教学理论重视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评估,鼓励教师改变原有的终结性评价机制,同时也鼓励学生进行定期的自我评估,这也体现出其人性化的一方面。由此可见,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具体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它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环节。

综上所述,将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是当前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所在。那么如何真正地切实地将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去,即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事实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以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过程,学生们最初并不知道要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选择,尤其是一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除了要学习大学英语,还肩负着较大的专业课的压力,因此他们就会对教师和课堂的依赖性相应地变强,往往就会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作为大学英语教师的我们,则应该认真仔细地考量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英语授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根据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并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和应用英语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并带有创造精神地去学习英语。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要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愉悦和自由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大学英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即教师要放弃其“权威”的教学地位,对待学生就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充分尊重学生的所思和所想,并且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信任、理解和关怀,让学生在课堂上放松心情和摒弃焦虑,时刻都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发挥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根据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英语教学活动,使大学英语课堂的授课形式变得丰富多彩。事实上,要落实罗杰斯所提出了“意义学习”的概念,就必须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潜能。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在介绍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要引进相应的文化介绍),也可以构建一个更为开放的教学平台(鼓励学生采取课上课后互动交流的方式,充分调动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再次,根据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英语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不仅仅是发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更多的则是发生在大学英语课堂外。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为学生布置一些第二课堂活动,比如说教师为学生罗列阅读书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再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吸引人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们去应用他们在课上所学习到的一些英语习惯表达法,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后,根据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公正客观的教学评价。这种教学评价不单单是由一纸试卷所决定的,而是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评价,比如说学生最初学习英语的基础如何、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表现如何、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是否端正,学生是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提高等等,,都可以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力求对学生做出最合理,最公平,最全方位的评估。

三、结束语。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普遍认为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的组织者和监控者,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做好自身的辅助教学工作。在具体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从自身出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制订具体的大学英语学习计划。另外,教师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由的英语学习氛围,毕竟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性。最后教师也要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公平和全方位的评估,即用过程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

研究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论文汇总篇十五

心理效应是人们看问题时片面、狭隘、不客观的或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常感到力不从心、事倍功半,许多时候是因为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而造成的。为了把握学生心理,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常见的心理效应,以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地克服不良心理倾向,充分地利用积极心理倾向,从而找到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

一、克服“比马龙效应”,让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教师低估学生能力,认定学生不求上进,思想、行动差劲,以至学生将其内化,形成恶性循环。其实,每一名学生都很在乎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也很在乎教师对于他的'评价。如果,我们接触到一个学生,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否定他们的学习能力。一两次违纪就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那么他们很可能会自暴自弃、得过且过,这样做的结果是成绩会更加差、表现更糟糕,当又一次受到老师的批评,他就会更加放纵自己。不断地遭遇失败,反复受到批评和指责就会慢慢地形成“我本来就是这样”,“我就是不行的”自我认定,从而失去上进心,还很有可能断送学生一生的前程。“比马龙效应”告诉我们:决不可低估学生,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事实上,绝对不可能存在没有任何优点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有时往往是井底之蛙,怎能看到井口之外群星荟萃、风光无限。我们应当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二、克服“马太效应”,用好表扬艺术。

“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我们常常对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不吝啬表扬,更不乏溢美之词。给他们各种各样的荣誉和称号。这样做的弊端有二,一是他们可能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二是他们会背负上更重的包袱。他们一方面要加倍努力,保持先进地位,继续享受别人顶礼膜拜的待遇,另一方面又有一种优越感,从而“乐不思蜀”。两种矛盾的心理,两军对垒,耗费精力。对于学习成绩还不太好的,表现正在改观的同学,我们往往不愿肯定他们,即使表扬也往往是调侃式的、言不由衷的。为了克服“马太效应”,我们应当对优秀学生更加严格的要求,甚至是有点苛刻的要求,对于他们的进步适当肯定即可。对于后进生的表扬与肯定要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要中肯、自然、真心实意。

三、克服“首因效应”,炼就“火眼金睛”。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长跑比赛中,一开始跑在前面的人,往往不是最后的赢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兵无常胜,水无常形”,一个学生,一开始表现良好,那么他是否能经的起时间的考验。相反,一个学生开始给我们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那么是否真的很差劲,或者永远差劲。凭第一印象就简单地给学生定性,不仅会左右我们今后对学生的客观评价,而且也无形当中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研究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论文汇总篇十六

由于课堂内时间的限制,也由于主题阅读仅作为大学英语教材的补充,因此主题阅读的任务由学生在课后自主进行。主题阅读选择了国际地理系列阅读丛书作为阅读材料,其难度适宜,在内容上涉及了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样化的主题,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较多地放在汲取知识、而较少地放在语言形式如句型、搭配、语法结构上,但正是如此,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但增长了知识,并获得了良好的阅读能力,提升了阅读速度、扩展了词汇。

二、自主设计练习题。

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之后,面临着如何有效地深化所吸收的知识的问题,而让学生自己为所阅读的材料设计练习题,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进阶学习方式。通过泛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内容有了粗略的掌握,在设计练习题的过程中,学生提炼出关键知识点,在反复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对于内容的记忆,而且提高了书面输出能力。

三、课内外小组讨论。

如何将被动词汇转化为主动词汇,是中国学生面临的一大挑战,原因之一是因为学生很少有口头运用语言的机会。在大班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人发言次数和时间长度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每四人为一组,同一小组内进行同一主题的阅读,各小组除了在课堂内进行有老师参与的小组讨论之外,更要在课后进行了由组长主持的小组讨论。在讨论环节,小组成员交流彼此的阅读心得,对所阅读的主题进行延伸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需要用阅读材料中的词汇和词组来表达所涉及的概念、原理等,客观上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

四、课堂呈示。

小组讨论为所有成员提供了自由的讨论机会,而课堂上的ppt演示则使得学生得到了更为正式的语言输出的机会。以小组为单位,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选择、总结、简化、改写,并辅以图片、声光效应,最后由一位小组成员进行陈述;个别小组预先准备了录像、甚至采用现场实验的方式,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演示过程。演示组的学生在准备ppt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学习效果,并锻炼了组织语言和口语表达的能力,而其他学生则在观摩过程中,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得到了有效地语言和知识的`输入。笔者通过对所任教的学生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践中,发现通过基于内容的主题英语学习,学生不仅在词汇量上有了一定的扩充,在口头复述表达能力上也到了提升,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更为浓厚,学习的自信也更为充足。cbi教学鼓励学生以语言为工具来进行交流,拓宽了我们外语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思路。但是该模式也存在着新的问题,比如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实际运用中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较多的准备、学习和参与的时间。如何将cbi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地运用、并推广在所有的学生中,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