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0:32:40 页码:12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1篇)
2023-11-11 10:32:40    小编:ZTFB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一种基本方法,我们需要从科学角度来分析问题。当我们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情况时,如何应对并处理它,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些范文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参考和借鉴的方式。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篇一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下面就是应届毕业生小编整理的《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和反思,欢迎大家阅读。

1. 了解质量守恒定律,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1. 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 掌握对比学习的方法。

3.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现科学,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1.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2. 通过分析波义耳称量方法错误的原因,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做科学不仅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更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

3. 初步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活动和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

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对某些自然现象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比如一瓶液化气很重,使用一段时间后,质量明显变轻,刚加的煤饼与取出的煤渣相比,煤渣的质量明显变轻了,如果你仔细研究会发现,铁生锈,质量变重了,这都是为什么?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类似上述事例呢?请同学们思考,并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讨论] 学生回答。

[引导] 在300年前,化学家就以此类现象进行质量研究。

[幻灯片]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敞口容器中加热汞,结果发现反应后物质的质量增加了。

[引导]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前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现在让我们探究一下。

[探究活动]

1.讨论

(1) 你认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其总质量是如何变化的?

(2) 你假设的依据是什么?

(3) 你能设计实验来检验你的假设吗?

(4) 请把你的实验方案和大家交流讨论一下。

(5)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你认为你设计的实验方案还需要修改吗?

请完善你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

2.分组实验,学生合作,老师指导,完成实验并记录步骤、现象和结论。

3. 交流与评价

(1) 第一组(密闭容器内的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代表交流实验步骤、现象、结论,总结质量守恒定律。

(2) 第二组(敞口容器内的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代表交流实验步骤、现象,通过对比学习的方法分析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3) 分析波义耳称量方法,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

(4) 第三组(用气球密封容器口,容器内的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代表交流实验步骤、现象、讨论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设计方案要做到科学、全面。认识到科学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5) 第四组(密封容器内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代表交流实验步骤、现象,进一步强化质量守恒定律。

(6)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化学反应的现象,求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

[引导] 你能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吗?

[讨论] 学生讨论,老师参与,一起观看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

[小结] 质量守恒的原因。

[幻灯片] 用质量守恒的原因,分析问题。

[小结] 略。

[作业]寻找生活中看似质量变化,实际质量守恒的例子。

本节课采用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水分解的微观示意图,使微观现象变得清晰可见。同时,不同组别的探究实验,让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一开始各组实验不同,就让他们兴奋,最后实验现象也不同,实验结果更是不同,学生开始关注其他组的实验,查找结果不同的原因,从而发现有气体生成的实验需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进一步理解天平不平衡不是因为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而是生成的气体跑掉了,同样就能理解有气体参加的反应也需要考虑密闭体系。实验教学中多采用类比试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类比,学会仔细观察,那么教学中的难点会迎刃而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对比实验,让学生学会类比的试验方法,让化学课堂成为探究的天地,让学生的能力在探究中增强。不过其中的困难还需要克服,尤其实验设计更需下大功夫。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篇二

知识技能:

2、能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现象以及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并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言]一天,福尔摩斯像往常一样滋滋有味地抽着他的烟斗,房间里充满了刺鼻的烟味。他的助手华声问道“敬爱的神探先生,别人都说你很聪明,那么你能告诉我你吐出的这些烟和气体有多重吗?”请同学们来回答神探助理提出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节课内容,并板书课题“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复习”。

[展示]多媒体展示本专题考情分析以及中考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课前回顾]复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对相关问题加以强调,如:对内容中“参加”一词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应于化学变化;只是质量守恒,不能扩大到其他物理量;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特别注意有气体或沉淀参与的化学反应。

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

[知识延伸]引导学生回顾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的变量,不变量,以及可能变量。即从微观角度理解并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篇三

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动态。一方面经过第四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认识物质的基本思路,并且对化学用语有大致的了解,这些是进行化学思维分析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中需要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期的抽象思维相对集中的学习过程,有必要通过能够让学生参与的实验来调动和发展学习兴趣,从而在新的认知框架上形成学习化学的方法和发展态势。

【设计思路】。

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三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学生用自己预设的实验方案成功的实现了他们的设想时,同学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会认识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对获取正确结论的重要性,体验到认识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不断交锋和不断融合的过程。

四是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如螺栓螺母的不同组合,总质量不变)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和提高。这种自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追求“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贯彻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的原则。备课中时时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多做出针对学生各种反应的预设,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坚持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比如,让学生换个角度,从量的方面对学过的反应提出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不再由教师领着学生亦步亦趋,而是教师建立桥桩,让学生自己搭桥实现跨越。

本节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在学习的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类比。

3.【演示实验】天平、烧杯、表面皿、木块、蜡烛、水、火柴。

4.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触定量化学实验,必须重视启蒙与提升相结合。由质量将宏观的定性分析,向微观的定量分析过渡,立足于定性地理解,培养定量微观分析的意识。还要注重探究中的变量分析与控制的基础——对比的设计与运用,激活学习思维,发展学习方法与能力。

注意科学探究教学要素中有关证据收集、结论解释和反思与评价等学习内容与方法的渗透,重视通过知识与技能,引导认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篇四

实验现象及质量实验前:白磷为色体,溶于水。

反应前总质量是克。

混合前:硫酸铜为色的体,铁钉为色的体。

反应前总质量是克。

实验后:锥形瓶中有且气球;。

反应后总质量是克。

实验后:烧杯中出现色的。

铁钉表面有色的。

反应后总质量是克。

结论。

实验表明: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新物质时,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师:(抽样每组选一人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用cai课件演示微观过程)。

[投影]。

生:达标训练(一)。

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简单表示为h2o+co2―→淀粉+o2。由此判断:淀粉中一定含有元素,可能含有元素。

3、将27.5g高锰酸钾粉末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7.9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a、9.6gb、12.6gc、6.6gd、14.9g。

实验方案。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篇五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五、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元芳的蜡烛》。

【提问】蜡烛燃烧、铁剑生锈都是化学变化,那究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质量会如何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讨论并回答。

从视频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探究的问题做铺垫。

二、探究一红磷燃烧。

【提问】首先我们对红磷燃烧,铁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两个化学反应进行探究。

【展示】我们知道,进行探究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天平。

【展示】细砂、玻璃管、气球的作用。

思考,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细沙作用,但不知道玻璃管有何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实验】1、先称取反应前的物质质量,为xxg,记录在书本表格上(投影)。

2、现在我准备引燃红磷,同学们的任务是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还有气球的变化。

3、引燃红磷。我们可以看到红磷燃烧。

4、把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表格上,生成的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

5、再次称取反应后的物质质量,我们发现质量没有变化。

记录数据。

观察反应。

产生大量白烟,过一会熄灭。气球膨胀然后变得干瘪。

记录现象,并在此读数。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引导、过渡红磷燃烧的装置;

先清楚燃烧注意的事项,并明白各样仪器的作用,增强学生实验理论知识。

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笔记。

懂得归纳。

硫酸铜与铁。

【过渡】可能由红磷反应前后质量相等只是巧合。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探究。

【实验】。

1、实验。

2、可以观察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展示给前排同学看),也即已经发生化学反应。

3、再次称量发现质量,没有变化。也就是这个反应也是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没有变化。

4、取出铁钉投影,并与未反应的铁钉作对比。(书写符号表达式)。

观察现象,并记录现象以及天平读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

加强学生对现象的描述能力。

先让部分学生证实已经反应,使得实验更加有说服力。

对比明显,学生思路更清晰。

【小结】通过这两个化学反应,我们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不会变化的。我们把这样的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练习】强调我们所说的质量守恒只是用于化学变化。

观察、思考,小结。

了解自来水厂生产流程。体会生活中的化学,深刻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过渡】我们发现这两个装置它都是密闭的。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继续进行探究。

【实验a】。

1、碳酸钠与盐酸。

2、观察现象。

3、质量变轻了,为什么,有什么补救方法。

【实验b】。

1、镁条燃烧。(坩埚钳前后对比)。

2、现象,质量。

都有锥形瓶,密封。

产生大量气泡,气泡跑走了,质量就变轻,使装置密闭,或者把跑走的气体手机回来,天平就平衡了。

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大量白烟。遵守,损失大量氧化镁。

使学生想到前两个装置的共性。

【微观解释】。

1、用氧气与氢气燃烧生成水的模板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2、此过程中原子质量、数目、种类不变,所以物质质量也不变化。

分子的分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不变。

培养积极思维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篇六

知识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

生—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生—生:(讨论、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六、反思与评价。

生—生:(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供给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来源:人教网。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篇七

本课将以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先讲解并演示一个实验,接着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不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良性互动效应。

体验“人人参与,个个成才”的成功感。

采用合作探究、类比推理的学习方式。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理解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中发生的―些现象。

(3)说出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4)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实验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自己动手进行试验探索,逐步形成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测定,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

难点。

1、实验用品:天平、烧杯、锥形瓶、玻璃管、小气球、石棉网、坩埚钳、白磷、铁、cuso4溶液、蜡烛、镁条、火柴等。

2、多媒体播放软件或投影以及相关资料。

1、活动与探究。

(1)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循的一个定律而且是针对化学反应(注: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推广到其他物理量,它强调的是“质量守恒”。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和“反应生成”的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和“反应生成的各物质”,强调“参加”和“生成”,即运用此定律时其他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5)宏观上“物质的总质量”和“元素的种类”不变;微观上“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不变,“分子的种类”可能改变。

4、化学方程式的定义、读法和意义(见课本)。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篇八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学习能力方法。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六、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下面方案中分组做前面2个实验,教师演示后面2个实验学生并观察记录现象,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2、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b、反应后原来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2、现有化学反应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a、等于(m+n)gb、小于(m+n)g。

c、大于(m+n)gd、不大于(m+n)g。

3、小明在练习制作“糖葫芦”时,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4、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a、镁条放入盐酸中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a、大于铁丝质量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八、教学反思。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篇九

二: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策略。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2、教师展示实验引入定律。

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注重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三)动手实验、增强体验。

(活动一)。

分组实验:

第一大组:.bacl2溶液、na2co3溶液。

第二大组:cuso4溶液、naoh溶液。

第三大组:cuso4溶液和铁钉。

第四大组:nacl溶液和agno3溶液。

及相应的仪器(引导启发学生设计用简单的方法测定反应前后的质量)。

(活动二)。

让学生自己设计出:

蜡烛的燃烧、碳酸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并分组实验。

讨论交流:

1.你观察到了哪些实验现象?

2.以上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们的实验相同吗?是质量守恒定律以外的特例吗?为什么?

3.如果要使反应后天平的指针不偏移,那要如何改进实验?

小组分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记录----讨论、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同时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的一条客观规律,通过没有气体参与和气体产生的实验进行探究、讨论交流进直观得出结论,没有设置太多的障碍也不是强加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初步学习探究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及归纳、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也引出本节课的重点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和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汇报实验结果,顺理成章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让学生进行剖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然过渡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发展,通过化学史的学习,激励学生要勇于实践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感受到:科学需要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微观模拟。

在探究出质量守恒定律后又引出疑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学生,驱动学生主动的思考,使学生再次进入探索的情景中。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播放了水电解实验的微观的模拟过程。学生经过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五)学以致用。

通过上述探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潜移默化地培养“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观点。最后提出用什么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又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进一步探究留下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他们会感到,学海无涯,越学越有乐趣。

(六)反思小结。

在学生谈体会、谈收获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找出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更有利于进步和发展。课下和学生共同探讨,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篇十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1.知识技能基础。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学习能力方法。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篇十一

知识技能:

2.能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现象以及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并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言]一天,福尔摩斯像往常一样滋滋有味地抽着他的烟斗,房间里充满了刺鼻的烟味。他的助手华声问道“敬爱的神探先生,别人都说你很聪明,那么你能告诉我你吐出的这些烟和气体有多重吗?”请同学们来回答神探助理提出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节课内容,并板书课题“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复习”。

[展示]多媒体展示本专题考情分析以及中考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课前回顾]复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板书“一、基础回顾”),对相关问题加以强调,如:对内容中“参加”一词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应于化学变化;只是质量守恒,不能扩大到其他物理量;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特别注意有气体或沉淀参与的化学反应。

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

[知识延伸]引导学生回顾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的变量,不变量,以及可能变量。即从微观角度理解并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1.推断物质的元素组成。

2.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3.解释生活或实验中的一些现象。

4.用质量差确定某一物质的质量。

5.化学计量数的待定。

6.表格数据分析。

多媒体展示例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问题的一般方法。

[板书]三.直通中考。

分析近五年有关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考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小结]本节课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

倾听并思考,举手回答解决引言中问题的方法。

观看思考,并积极配合老师,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回顾思考。

积极思考,并进行分组讨论,解决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思考,讨论。

小结归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复习目标,准确把握中考动向,做到有的放矢。

使相关基础知识条理、系统化,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实现宏观到微观的跨越,更加透彻的认识并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明确相关知识考题类型,做到有的放矢。

了解中考动向。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