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高一地理必考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6:57:51 页码:9
2023年高一地理必考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精选10篇)
2023-11-11 16:57:51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和收获进行总结的一种方法。写总结需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和成绩。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

高一地理必考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一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年雨型(20xx)。

2、位置:

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的亚马孙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群岛等。

3、气候特点(特征):常年高温多雨。

4、气候形成原因: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高一地理必考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二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太阳

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23°26′s

高一地理必考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三

一、考试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色球层耀斑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高一地理必考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四

1、作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洪蓄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洞庭湖作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洪蓄水,提供丰富的农产品,航运,旅游观光。)。

2、湿地减少:(原因)围湖造田,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在湖区沉积。(影响)调洪能力下降,易发生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破坏,航运受到影响。

3、保护:退田还湖、还湿地,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

4、合理利用:保护湿地植被,禁止滥捕滥猎,保护生物多样性,要保证湿地的数量和质量,保证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不合理利用:砍伐灌木,开垦土地,过度捕捞,泥沙淤积,环境污染,水体工程建设不断,城镇建设。

5、气候特点:xx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6、商品粮基地: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粮食生产基础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增产潜力大。交通便利,科技含量高。

高一地理必考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五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图示符号表示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

冷锋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地理必考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六

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气候变化史。

(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近现代::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地理必考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七

全年平均气温高于20℃,最低气温月均温在15℃以上,为热带(包括四种)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为xx热带季风气候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b、再以降水定型(气候类型),锁定目标。

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xx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全年多雨型: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均匀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一地理必考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八

1、判断依据:

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年雨型(20xx)。

2、位置:

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的亚马孙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群岛等。

3、气候特点(特征):常年高温多雨。

4、气候形成原因: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旅游城市万隆、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尼日利亚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马的首都巴拿马,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高一地理必考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九

1、耕作农业区:

(1)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

(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

(1)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2)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3、畜牧业区:

(2)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高一地理必考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十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