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故乡的秋短文散文(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5:25:23 页码:11
最新故乡的秋短文散文(优质9篇)
2023-11-18 05:25:23    小编:ZTFB

学会平衡工作和生活,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要注重总结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使读者能够易于理解。我们为您准备了一些相关的总结范文,供您参考和借鉴。

故乡的秋短文散文篇一

朱村这个地方北边有个城墙,哪个朝代修建也无法考证。城池里有庙,有戏楼,有房屋,人们为躲避战乱和土匪集中藏在这里。虽然是土墙,这城墙也有一架马车宽,有墙垛,有瞭望台。由于年久失修,墙壁上长滿了荆棘和灌木。

由于城壕地势低凹,雨季水从壕沟流向村中央的涝池里,涝池非常大,方圆数百米。水满时从溢洪道自然流向清峪河。城墙,壕沟,涝池,溢洪道,不但是景观,也是先祖们为了生存,用智慧创造的一种科学法则。

后来,城墙内新挖了几院庄子的窑洞,散落着四五户人家,因有城墙护着的缘故,里边栽了好多果树,枝叶繁茂,硕果累累,谁望见都流口水。

小伙伴常从塌了的壕沟偷爬上去摘吃果子。有个叫六叔的,个子有点瘦小,但身板儿十分硬朗,他见我们的头从城豁口上伸出来,就猫着腰像捉迷藏样逮我们,他来了我们就溜到城壕,他走了,我们又爬上去,我们感觉特好玩。他知道我们藏在下面,常常大声喊叫想吓唬吓唬我们。

我们六叔其实也不是很凶的人,虽然我们常摘城墙上的酸枣,也偷摘他的果子,但伙伴一点也不怕他,对他常常佩服得五体投地。佩服他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拳脚十分厉害,几个棒小伙不是他的对手,麦场上的石碌碡他两手一翻一个过,上树爬山活跃灵动,说话幽默又很搞笑。

除此之外,他也是村里杀猪宰羊为数不多的能人一个,他跑龙套玩龙灯,哪里热闹就常常离不了他。他有一套烹饪的拿手菜,红白喜事只要有他,欢乐而热闹。

过去吃不饱的困难年月,许多人为遇到红白大事而发愁,因为没有更好的东西待客。他发明了“一盆四菜”的满桌待客菜肴。就是桌中间上一大脸盆烩菜,另四样是家常小菜,豆芽、炒洋芋,辣子,红白萝卜或白菜红苕什么的,这种简单做法非常实惠。特别是烩菜,盆大量足,里边主要是骨头猪肉熬制成汤后,烩些萝卜、豆腐、白菜、粉条什么的,再有少量的肥肉块,对全年很少能吃几次肉的人来说,这样的菜已经是美味了,人们吃着香吃得饱,满意而归,主人的难处解决了,香味儿、欢乐儿、满足儿在村庄久久飘荡。

哦!那长满了酸枣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壕沟,那游泳、戏耍、洗衣、挑水的涝池,还有那本领高强、智慧幽默又十分亲切的六叔!

魂牵梦绕的记忆,心中有爱的家乡和六叔!

二、胡同?老人?碾盘?硬轱辘。

朱村这个地方座落在清浴河中游的原上,也是丘塬中腰地带。

它是个坳地,有平展展的粮田,说不上鱼米之乡,也是耀州地区为数不多的粮仓之地。西边紧临沟壑即清峪河。因沟壑和河流是半圆形的,村庄也呈半圆形。

清晨傍晚的时候,炊烟缕缕,鸡鸣犬吠;也是成群骡马,牛羊结队而过的地方!远远望去,村庄被绿色的树木包围着,没有青堂瓦舍,看不见人影。走近细瞧,人们住在四合头庄子的地窑里。也有住在胡同里,胡同由东往西伸向沟壑。村中央也有很大的院落,都是座北朝南,或者坐南朝北,一孔孔一排排窑洞,十分向阳,阴面也很亮堂。

凡是胡同都是半明半暗的院子,用高高的土墙围着,这土墙很结实,上面长满了绿茸和苔藓。每户墙边都有门楼,有的是土门楼,有的是青砖门楼,砖门楼上还有炮楼,这可能是过去的`财东呀!墙和门楼都是绕地势而建,错落有致。

这地方一个祖先,六大家族,都是一脉血统。上古追溯到朱元璋,在到现代的朱德、朱容基都是朱氏一族。而朱村六个分枝即南霸、北边、老池岸;土壕、窑上和花店。

南霸和北边家族就驻东西或南北胡同,南霸驻在胡同的南边,北边驻在胡同的北边。南霸地势宽阔,也有人家利用地形坐南朝北盖了瓦房。院内栽植了石榴树和梨树,枣树;土墙外栽植杏树和核桃树,柿子树。其它杂木不多,柏树和秋树都长在沟壑院畔较远的地方。

北边家族散居的人家,也杂居着许多外姓人家,虽是向阳,院落十分破败,围墙不多,只有几户。其它人家院落敞开,吃啥饭做啥活也一清二楚的。大树下常聚集吃饭的乡亲,端着老碗,胡吹嗨谝,天南地北,东家西家,不时有忍俊不禁的大笑声。

南霸家族中男姓老人记忆模糊,有一个走路颤颤巍巍,拄着拐杖,个子高高的白胡子老人,后来离世了。只有一个老太婆,我叫姨婆,身材高大肥胖,脸面十分白净,还是个小脚,高喉咙大嗓门,虽常常拄着拐杖,但人十分精神。小时候,姐姐背着我去她家玩,即摘墙畔上的杏子,又摘酸梨儿。特别是院中间的石榴花,鲜红鲜红的,煞是好看,她的屋里屋外十分整齐清爽。她端出一篮儿核桃枣儿什么的,硬塞给来家里的孩子和大人吃。

北边也有一老妇人,时常在门外做针线活,或者坐在自已用秫秸编的圆堆堆上纺线,吱呀一一吱呀一一的声音,吸引着我们,在那儿瞧好一会儿。

胡同的尽头是好大的树林。侧旁有个青石碾盘,人们碾米,辣子,调料什么的。也有碾小麦和玉米糁糁的。

解放前夕,这里曾经住过队伍,他们在碾盘下烧火摊煎饼,这碾子可起了作用。

碾盘下散落的粮食,招致树上鸟儿叽叽喳喳叫唤,招呼同伴快来吃食儿,这是人多热闹最好玩的地方。

其它户族大致地方也就这样,没有住在胡同,就是四合院庄子,每族一水井,一碾盘;有大树有林木,有果院,更有德高望重的老人。

周围有城墙,有戏台,有学校,有商铺……。

每条胡同非常宽,老人们赶着硬轱辘牛车拉粪,鞭子叭叭响,小孩儿追逐着硬要爬在车后架上,扑倒了再追,非爬上一段,赶车人的儿子或孙子坐在车辕上洋洋得意,瞧着小伙伴们个个露出羡慕的眼神儿。

每个家族都有下河的道路,在干旱年月,人们常常到泉水或河里挑水、拉水、背水,每个石崖下都有泉水,清澈干甜。夏季是凉的,冬季是温泉。腊月时份,一群一伙姑娘媳妇儿揣着脸盆来洗衣,孩子们也少不了,也是最快乐的时候。

正月时份,这村的社火十分有名。龙灯,狮子,旱船,大头娃娃。十几个人敲响的大老鼓。秦腔戏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打板的几个青壮年,就是天生的打板天才,一个是叫全哥的高个儿,一个是中年先生叫亚哥的,还有其它三个人,就是一户族一个能人里的代表,能打能敲能唱能武,还有叫盈哥的板胡二胡,民哥的唢呐,个个都是民间高手,绝门艺术功夫。

到清浴河去有个湾儿,这地方叫陡家湾,它可不是一般地方,是清峪河九曲十八湾的一个,这个湾在这个流峪是一个最大的湾,依山旁水,树木郁郁葱葱,岩石古怪嶙峋,杨柳枝条水中倒垂,鸟语花香。

这里河湾之上是个偌大的平台田地,平台上面依次是弯弯的半月形梯田,依山而上,鳞次栉比。

六十年代在上游的朱村河建了一个洪水坝,使河床不再被洪水冲刷,上游和下游的河水有了更高的落差,这洪水坝一年四季是一个开阔的瀑布,石崖峭壁上开掘有水渠,从坝边引流到陡家湾这个地方。

涓涓长流,一渠清水就成了石磨子和钢磨子的动力,那时没有电,大小十几个自然村的人们都在这里来磨面,石磨子和钢磨子用过后的水,又流入到了层层梯田,梯田就成了长流水,人们大多种植疏菜和水稻。

过去了的虽然过去了,硬轱辘、牛车、胡同、老人、到河里有水磨子的地方去磨面,抹不去的记忆!

三、清明?粉房?货郎?木匠。

清明节到了。

朱家祖坟在村北边。这里地势高,头枕黄土高塬,脚蹬乔马山脉,朝南向阳,是最好的风水地。站在这里放眼望去,整个村落尽收眼底,朱家祖先肯定关注着他的后辈们成长。清明也是最热闹的时候,各户族召集人马敲锣打鼓上祖坟,女的不准去,全是男的。一队队一群群人马几里路长,清明纸五颜六色,象彩旗摇曳,有献鸡的,有献馍的,还有献羊的;饭食干果自不用说,个个穿着新衣,来祭典先祖。

清明过后,点瓜种豆。节气到了该忙的时候,人们开始下田了,播种春天的希望。

夏天和秋天,这是丰收日子。麦子,谷穗,高梁,玉米堆满了场院,这家帮这家,那家帮那家,家家都是喜上眉稍。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时候马也壮,牛也壮,羊也肥。

冬天到了,雪下的有三尺厚。

村民这时候是最愜意的时候,喂了牛羊,扫了残雪,三一群伍一伙的闲聊。有的拉二胡,有的唱秦腔,有的吹锁纳,还有的敲罗鼓。没有人打麻将,朴克也很少有人打,最多是在地上划个方格下狼吃娃的游戏。也有柴伙不够烧上山打柴的。妇女侧是最忙的时候,纳鞋底,做棉衣,纺线织布,磨面喂猪。

有一个粉房,是做粉条子的地方。粉条什么料也不用,单纯是高梁或糜子磨成的粉,做出来的粉条筋道柔软好吃。做粉条的下角料用来喂猪,这都是给过年做准备,每户都能分到粉条和猪肉。这里也是冬季闲人最多的地方,有帮忙拉大风箱的,添柴搭火的,有坐热炕讲故事的,有抢着吃粉条过后的锅底的,也是村庄文化的传播地。

另一个地方则是村中央的戏庙。这村有很有名气的人物,人们都叫他钟叔的,他中等个儿,唱声宏亮,又爱演丑角这个角色,人们喜爱的叫他钟叔!在这里排节目,他自然是导演。每年公演,这村的戏名响八乡。钟叔更是出了名,出了风头,他从不顾家,婆娘用鞋底把他打出门外,你就一辈子唱戏吧!

冬闲也有货郎担子,卖茶叶的,卖旱烟的,弹花的,做毛毯的,做木匠活的在这村庄赶热闹。

河南人肩上担着货担子,唱着小调,摇着布朗鼓,卖的有糖葫芦,棉花糖,针头线脑的,不时有孩子妇女买东西。

卖茶叶的浙江人是压缩了砖茶,背多半麻袋几天就被年老的人分了,喝茶要用刀切。

玩把戏的在场院里划个大圈,敲着锣,让了猴子钻铁圈,热闹处有小姑娘拿着脸盆要零钱,人们三三俩俩的给着,没有钱的人退在后边看热闹。

弹花弹羊毛毯的大多都是父子兵,背着大弓给许多家里弹棉花做毯子,这毯子是羊毛的,辅在炕上隔潮暖和,一辈子都用不烂。

木匠大都是旬邑人,谁家准备娶媳妇都得做几样家俱,这是好的时候。冬季,寒冷而闲散。大家把嫁娶都放在这个季节。农闲人闲,帮忙人多,肉菜不易放坏。

这么多的户族,这么个村庄,有不寻常的人和事,就不再叙说了……。

这就是过去的事儿了,家乡的事儿!

故乡的秋短文散文篇二

离开我的故乡已经有五年之久了,搬离我从小就生活着的地方,当时还十岁的我处于一种朦朦胧胧的状态,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什么叫别离。

记忆里母亲用一块朦胧的红纱布包在一个小锅的前面,锅里放着一个开着的手电筒,这在当时据说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搬家的大卡车把我们单元的楼道门口堵的严严实实,我从楼道跟着我父亲出来,只一步就能跨上卡车。凌晨五点的一切都是朦胧的,树木上似乎还披着霜。单元里的邻居都起来了,站在楼下,我不知道为什么都沉默寡言,当时的我只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却没注意人们脸上除了祝贺以外慢慢浮上的一抹忧伤。

记忆里故乡像一只蛰睡的兽,静静的趴在脑海的角落里,召之即来,挥之不去。儿时的事泡沫般不断浮现,向一盘残缺的老影片,破旧的蒙上了岁月的灰尘但从未段带。小学的教学楼被漆成橙色,在记忆里的阳光下闪烁着,包裹着一切往日的欢声笑语。街道上的行人如血管中的细胞一般,给小而温馨的故乡注入新的元素,伙伴的笑声依旧清晰,在经历了时间和岁月的洗礼后依旧明媚。

如今走在繁华的大城市,闻着钢筋混凝土和着水泥的味道,听着不断发展现代化而产出的轰鸣声,路过一处又一处的矮墙,略过一丛又一丛的满墙爬山虎,故乡的一切大城市似乎都有,但是和记忆里的模样完全拼凑不上,总是带着一股机器的陌生味道出现在我嗅觉和回忆的滋味里。

我的故乡!只有一个!在我的记忆里,一切关于一切的一切,总是那么的熟悉,有人说思乡是一种病,如果说眼泪的诞生是为了懦弱和感情的发泄而来,我这个在重病中的人脸上流淌着的又是什么!

故乡的秋短文散文篇三

“我这里有老家的酸菜和老腊肉,有时间来撮一顿啊”。离开家乡,最爱听的还是这句话。

儿时的家里很穷,除了宰年猪的时候可以吃上一点鲜猪肉,平时都是吃挂在厨房墙壁木桩上的老腊肉,而且也不是顿顿都有,家里煮腊肉一般是有客人来或者是邻居帮忙干农活的时候,煮腊肉的日子对我们这些小馋猫来说,就是过年!酸菜却是我们饭桌上天天都有的,儿时的老家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早早起床后,除了在家里煮饭的人外,其他的人都到外面干活。

春天的早晨,天刚麻麻亮,我们几姊姊就在家里大人的吆喝声和威胁声中,老不情愿地睁开惺忪的双眼,慢吞吞地背上背篼到山坡上去割垫圈草或者割猪草。冬天的早晨就更惨,搓着快冻僵的小手,在黄土地里捡玉米杆(煮饭引火用)。说是“捡”,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家乡缺水,秋天割了玉米以后,父辈们就用耕牛犁地,黄土地便成了满满的土疙瘩,这土疙瘩,大大的,硬硬的,用锄头或者“土巴锤”去敲碎,没有水份的土巴疙瘩,振的我们的小手全部裂开了口,我们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把坚硬的土疙瘩敲碎,然后把里面的玉米杆装进高过自己的大背篼。为了得到家里大人们的表扬,我们都拼命地敲土疙瘩,拼命地把背篼里的玉米杆装的多多的,有时还在满满的背篼上面堆个大大的尖。等到红红的太阳照到了地里,家里煮饭的人就会站在房屋顶上,扯开喉咙叫着家里人回家吃饭。我们也在家人的吆喝下,背着大大的一背篼玉米杆,在邻居大人的夸奖声里,满心欢喜地回家吃饭了。

家里的早饭不是白米饭,因为家里根本没有大米,有时甚至连小麦面都吃不上,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家里的早饭基本上是烘洋芋玉米面馍馍,菜是大大的一碗酸菜或者腌菜,没有新鲜的蔬菜,偶尔饭桌上会有一小碗豆豉炒腊肉,这一小碗就成了我们这些小馋猫攻击的目标。。。。。

家乡酸菜的做法很特别,和市场上卖的不一样。首先酸菜的材料必须是圆根樱,圆根是一种根茎蔬菜,说是蔬菜也不全面,应该说是根茎植物吧,因为它的茎叶用来煮酸菜,根是圆圆的萝卜,可以生吃,也可以和腊肉一起炖着吃,被霜打过的圆根萝卜甜甜的,清爽可口。宰年猪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用年猪骨头炖满满的一大锅圆根萝卜汤。甜甜的汤让我们在还没有正式吃饭时,就已经喝了一碗又一碗。

十一月份打过霜以后,就是收圆根的时候了,周末早早的就和家里的大人们到圆根地里,收圆根不用工具,我们小孩子们使足了劲,双手抓住圆根樱一拔,就连萝卜一起被拔出来了。我们把拔出来的圆根堆在一起,大人们就拿刀把萝卜和茎叶分开,萝卜捡大个的放在背篼里,背到早挖好的地窖里和胡萝卜一起埋起来,平时煮腊肉和过年的时候用。大人们把没有萝卜的圆根樱像编麻花辫一样编起来,编的`大概有三四米长,然后把编好的圆根樱搭在房架上风干。以备开春没有菜时煮。余下的圆根樱大人们就洗得干干净净的,烧一大锅不沾油的水,烧开了就把圆根樱放在里面打个滚,这时的火候最关键,时间长了,圆根樱就会腻,时间短了,圆根樱就太硬,嚼在嘴里费劲。酸菜的酸母子也是关键之中的关键,有老酸水时,圆根樱煮好捞在早准备好的大木桶里压紧,然后把老酸水加热后,趁热倒在桶里,拿一个大大的圆石头压好,在用油布把桶口封严实盖上桶盖。经过一天一夜的发酵,第二天早上把油布取开,酸酸的味道扑面而来,抓一根尝尝,半边腮帮子都软掉了。美味的新鲜酸菜就这样诞生了(如果没有老酸水,就可以在煮圆根樱时煮几个嫩白瓜或者苹果,也一样可以达到效果)。

酸菜的吃饭有很多种,可以炒,可以煮,还可以凉拌。儿时记忆最深的是酸菜土豆面块,那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粮食,晚饭基本上就是酸菜洋芋丝面块。说是面块,其实到了我们的碗里,面块的影子都见不到了,全是洋芋丝和酸菜。家里有年老的祖祖和爷爷,妈妈在面块刚刚起锅时,就把面块挑起来给祖祖和爷爷吃了,我们吃的就是剩下的酸菜和洋芋丝。所以儿时的我,特别讨厌吃酸菜。

不知不觉时,我已经过了讨厌吃酸菜的年龄了,在离开家乡来到这美丽的大草原上,这里没有了家乡的酸菜,没有了那种绿油油的圆根樱,没有了甜甜的圆根萝卜,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

偶然一个日子,我看见一家小饭馆的门上写着卖有家乡的酸菜面块,心里那个激动,仿佛看见了家乡那成片的圆根樱。快步走入,点了一碗老家的酸菜面块,心里忐忑不安地猜测着酸菜的模样,回味着自己曾经讨厌的酸味。面块好了,在酸酸的味道中,我看见碗面上躺着的竟然是正宗的老家腊肉炒的正宗的老家酸菜!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儿时的记忆全部浓缩在里面了,只是没有了讨厌,而是满心的感激:感激这种酸酸的故乡味道,感激儿时的浓浓记忆,感激游子漂泊的心有了栖息的地方,感激自己还能品尝活着的滋味。

故乡的腊肉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腊月间里,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宰年猪了。家乡的年猪都是肥肥的,壮壮的。家里有学生的,都会把日子选择在周末,这样学生就可以一饱口福了。儿时宰年猪的日子我们比过年还期盼,早早起床躲在屋顶上,看父辈们把猪赶出圏,几个人一起,逮的逮猪尾巴,逮的逮猪耳朵,宰猪匠手里拿着一圈皮绳,套住年猪的双腿一拖,年猪就倒在地上不能动弹了,父辈们把年猪放在杀凳上,宰猪匠从背后单腿跪压在年猪身上,左手把猪头使劲向后托,右手拿着宰猪刀,对准年猪的脖子,用力刺进去,旁边的人赶紧拿铁桶接住喷出的猪血,猪血是个好东西,可以用来做酸菜血旺,也可以蒸血糕馒头。血糕馒头的做法很复杂,要有经验的老年人才会蒸。

宰年猪家家户户都要请客,父辈们把猪肉分好,用盐和花椒腌一会,然后一双一双地挂在厨房里面的吊杆上,因为只有用厨房里面煮饭的炊烟慢慢熏出来的腊肉才香。而且老家的年猪是不喂饲料,只喂玉米面和土豆,肉质细嫩,肥而不腻,深得人们的喜爱。

离开老家的日子,每当身心疲惫时,总是怀念家乡的酸菜和老腊肉。工作之余,几个老乡邀约一起,到有酸菜和腊肉的饭馆里,来一盘豆豉炒腊肉,一盘青椒炒酸菜,那个味道啊,让人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这些游子啊,不管走得多远,心都在故乡那片美丽的土地上。

浓浓的故乡情哦,多少游子为你魂牵梦绕!

浓浓的故乡情哦,你让多少文人志士诉说衷肠!

故乡的秋短文散文篇四

故乡的田埂上,有我放飞的梦想,春的气息浓的时候,梦之翅膀起飞;

故乡的村头站着我的娘,娘的脸上的皱纹和长长的秀发,让我忆起允奶的儿童时代;

故乡有娘牵挂儿的心声;故乡有我牵挂的远方;

故乡的黑土地上,有我童年的回忆,故乡的田埂上有我收获的喜悦;

故乡有家的温暖,有家乡带给我的快乐;

故乡的小河边,有我对春天的向往,山的一边,有游子望向家园的俊影;

故乡的人,时常想着远在他乡的异子,游子时常系着故乡人和故乡事。

故乡的日月,故乡的清明,故乡的雨露,故乡的村庄,故乡的山山水水不,都是我心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故乡的校舍,是我理想的学堂,从识字开始,从写文章开始,从我上完小学到中学,一路跟我同行,一路上教会了我怎样的生活。

故乡,永远是我心中的榜样,让我时刻记得故乡的好,故乡给予我的理想人生。

故乡的秋短文散文篇五

从前故乡的河有一种自然的韵律在流淌,白云悠悠然的很是写意,蓝天伸了个懒腰有些抒情。漫步于清晨的霞光中,有一阵阵的暖意;徜徉在夕阳的河水里,与夕阳共醉。

我轻轻的走在河岸,走在青青的绿草间,眺望河对岸那神秘的校园,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走进里面,走进那神圣的地方。

悠悠然的我停下脚步,静静的坐到了岸边大树绿茵下面,看着河水轻飘飘的在某个转弯处,轻拍着河岸,微微的溅起一些浪花来,想着河里的鱼儿多么的自由自在,有肥美的水藻和青苔相伴。

清醒已是满天星星向我眨着眼睛,凝视天空没有流星划过,只有远处的灯泛着红光。

如今河已经经过人工修葺,只因为城市的发展把原本清澈的水,变的不再清明。修葺的河道只为把污水分开,让人们能够看到水的清。

河,平平整整、四四方方,流水也平铺直叙,取代轻轻绿草的是人工的石凳子;用来乘凉的已经成为凉亭。散步于河道两岸十分便捷,一道小小的桥让大家距离更近。

故乡的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化得让那些曾经变得不是很真实,但依稀间夜晚的风还是那个风,天空还是那个天空。不变的是昨天已成为今天的传说,今天也会成为明天的故事。

故乡的秋短文散文篇六

许多年以来,不敢面对老爸已经离世的现实,冥冥之中,老爸始终与天国无关,那温热的气息,似乎从没离开过我的指尖,每每提起笔,好像就触摸到老爸的艰辛。

时光摧残了思念,老爸离去的多年后,自己也踽踽着步履,步入中年,儿时的记忆总在不经意间,爬上记忆的摇椅,在风中荡来荡去,老爸象一座大山,撑起儿女成长的路,短短的57个春秋,您沧桑走过,匆匆走完短暂而辛劳的一声,八口之家,您一个人的肩膀,本就不是地道农民半路出家的你,躬耕近百亩的农田,农闲时,赶着马车走街串巷,卖农产品,为的就是给儿女们多换点学费,少时不知事的我们,除了上学以外,能帮您多少是多少,你始终无怨无悔的奔劳。

可是,当病魔把你击倒时,你却流泪了,沧桑的脸老泪纵横,你担心满窝的雏燕,从此没了可以依赖的根。

本来能写得一手好字的手,却在病魔降临的一刻,笨拙,僵硬,干裂,你哭,从此再也无法梳篦儿女缓慢成长的年轮。

而今,飞出的雏燕想归巢,觅那一直未曾荒芜的老根,可是,您却不在了,那种,子欲孝而亲不待的苍凉,让我以赎罪的心抱憾今生。

半轮月,一怀乡愁,不是游子,又怎知人在天涯的忧?

多少次,午夜梦回,泪湿青丝。

多少次,梦回故里,哭倒在老爸的坟冢前,杂草与星星零落的野花迷断游子的眸光。

一份大爱深埋在千层土壤下,一份思念借长风,送天路,一缕幽魂,您在那边可好么?

老爸,你是否还记得回家的路,我曾笑问过你,你骂我混,谁都逗,可是,那次你走后,我梦里哭醒,你知道么?梦里,你真的走丢了,半个月过去,恶讯传来,你旧病复发危在旦夕,我与妹妹在千里之外,拼命的往回赶,然,你却无情的走了,没有等女儿的到来。知道么?那一刻,女儿痛断肝肠。

从此,你真的永远的走丢了,我再也触摸不到你长长的眉毛。再也找不到老爸暴怒时那种吹胡子,瞪眼睛的恨与爱。

而今,又是八月金秋时,还有两页就是与你最后诀别的日历,我抱着那一页泛黄的记忆,久久不肯离弃,只因,那一页有你最后的气息。

十三年了,我的双脚始终在外游离,故乡的云和月,始终照不到我凌乱不堪的足印,只有我一颗思乡的心,穿越空间,于梦中掬一捧您长睡地方的黄土,掩埋自己裸露的白骨,想与您一起完成异域旅行。

可是梦醒时分,我依然没有勇气去拾故乡的风沙,来填埋自己虚空的灵魂,也许,是世俗的虚荣吧!我始终不愿回自己曾梦里千回百转的“家”,因为我不能荣归故里,不能风风光光的给您行百孝大礼,因为我很失败,让您很失望,多年的打拼,最后是一无所有。

贫瘠的灵魂,贫瘠的情感,再视金钱如粪土,我是真的贫瘠之极,愧对您的谆谆教诲,至今在那本泛黄的日志本上,依然保留着您激励女儿的那首诗:

革命前途万里程,

前进途中放光明。

希望吾儿努力学,

一往无前当先锋。

看着那浅浅的几行字,感觉那沉甸甸的父爱,真的无颜回乡面对曾经对我期待之深的老师和父辈们。

所属专题:中秋节文章专题:中秋节散文,中秋诗歌祝福等。

故乡的秋短文散文篇七

春夜,静静地,如处子。

一缕清风飘来,摇曳着几点星光,好像恋人深情的目光,把我的思绪牵引。

踏着清风,踏着星光,飞向你那温馨的眼波里。

//

辗转不能入睡。我凭着窗棂向园中俯望,荷塘里有几颗星星在翠绿的柔波中闪动,仿如你那双明亮的眼睛。

倏忽间,园中神秘地飘来迎春花和紫丁香的清香,弄得我满屋芬芳。

仰望静寂的夜空,头顶上的星空是那样深邃那样广阔。

臆想中,你还是那样的年轻而秀美,你还是那样的楚楚可人,宛如云里的仙子——

//

时间暗暗飞过,思绪悄悄翻涌。

多么沉寂的夜色哦,哪里是我停泊的水域?

//

海滨,清楚地传来千鸟的鸣叫,一只孤独的船,在浪涛里摇摆。

我的视线越过树梢,眺望远方,朦胧的乡村,依稀仿佛。我的四周春光四射,却没有一处是我思念的故乡。

这里没有你,只有浪的娇喘,只有风的低吟,只有无尽的落寞和忧伤把我的心底缠裹。

//

如今我常在深夜里不寐倾听,听夜风是否还会吹向故乡?看星星是否还会照着故乡?问流逝的.海水会不会载着我的纸船流向故乡。

故乡,有我日夜思念的你。

//

我想,凡是在故乡建立家庭的人,他就不会再在异乡流浪,他的眼睛总是常常望着故里。

可我还在他乡漂泊,远离亲的你。

打点好行装,整理好思绪,明天我就可以回到故乡。

故乡有你,有你那一道深情的目光。

故乡的秋短文散文篇八

故乡这一朴素的词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每当我回到故乡,心中的喜悦与期待萦绕心头,喜悦着能够重温故土的温情,期待着回望故乡尘封已久的故事。

老屋的院子前栽种了一排龙眼树,七月中旬与八月份正是龙眼树结果的时期。一年之中,你最喜欢的便是这段时间了,你吃力的抱着一个竹筐,爷爷拿着一把大剪刀站在一个木头做的架椅上,用手中的大剪刀剪下一根根满载着粒粒饱满的果实的枝条丢进竹筐里,而奶奶则是双手扶着那个看起来十分稳固的木头架椅,护着正在架椅上挥舞着那把大剪刀的忙碌身影。那时的你天真的只想着爷爷能够将龙眼树上那颗最高最大的龙眼摘下来,来满足你贪吃的嘴,却不曾明白爷爷奶奶白头到老的爱情。

人类的爱情说起来其实很简单,但也很复杂,一个人选择自己终身的伴侣是十分慎重的,也许你会因某个深夜里的一个错误的决定而痛失某个人,也许你会为了自己对对方许下的承诺而用尽自己的一生。这和院子里的那一排龙眼树是一样的,龙眼树的爱情是沉默无声的,很多时候它就静静的矗立在那儿谁也不去打搅它,偶尔有风吹过,从树的枝条上吹下几颗早已干瘪的龙眼,这些干瘪的龙眼并不会就此抛弃这一排龙眼树离去,而是潜入泥土里,就这样默默的,无声的用自己的力量爱着这棵给予自己安全感的树,默默的与它“白头偕老。”

在抵达中表达,在表达中抵达。

龙眼树旁有一口深井,你也记不清它是在什么时候住进了这个院子里,听爷爷说那口井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存在了,井口的表面爬上了些许青苔,没人打水的时候,它的上头就会压着一块重重的石板,水桶则是有一根长绳系着,悬挂在井内。

清楚的记得,你最喜欢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清楚的记得,你喜欢爷爷在井边打水的样子,你喜欢听着水桶一声声拍击水面的声音,“砰砰砰”你不敢靠的太近,爷爷更是不允许你靠的太近,于是你好奇的听着从井底传出井口的清脆的“砰砰”声,一声接着一声在井内沉闷的回荡着,随着爷爷的动作不断加快,井内的水面不断碎起水花。

院子最中心的老屋历经着风吹雨打,远远望去它静静的伫立在那边像一位盼游子归家的母亲,它在故乡炊烟袅袅之中遗世独立的样子更像民国时期的那位令徐志摩与金岳霖深深爱慕的才女一般,老屋就那样静静的,静静的伫立在那里,它伫立在那里连着一整个院子仿佛自成一片天地,准确的来说,那是独属于你童年记忆中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走近老屋,你会诧异的发现它的形象又与远望着的有着明显不同,它活像是一位满面布满沧桑皱纹的年事已高的老者,老屋是由一块块石块搭建而成的,每一块石块之间仿佛都能看到明显的裂缝,给人一种麦田里的狗尾巴草一般迎风倒的错觉。

故乡是距离石牌洋最近的一座小乡村,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这座小小的乡村有许许多多上了年纪的老屋被迫退出时代的舞台,它们被翻修被粉饰,变得谁也不认识它们了,随后它们被贯以一个新的名字“民宿”。

你窃喜自己的老屋没有跟风,确切的说,你窃喜自己的老屋不爱美,它在一栋栋新房子的中间好似云雾缭绕的隐逸者就这般站在那,好像它本就应该是这样,聆听晨钟暮鼓的清音,感受丝丝缕缕来自远方的禅意,它可真是一点儿都没有变。

故乡有着乡土中国浓浓的乡土气息,它也是乡土中国对于乡土二字最好的体现。当你走在故乡泥泞的阡陌小道,无论遇到谁,他都是你的本家,也许你应该称他一声伯伯,又也许你应该亲切的喊他一声二叔。小的时候,奶奶总爱带着你去这家走一走,去那家坐一坐,有的时候亲戚们给你一小形状不规则的冰糖,你含在嘴中,一甜就是一下午。

夕阳的气息将风染成紫红色,故乡还有着许多尘封的故事,或是远至亘古,又或是当你踏上故乡熟悉的土地,故事就发生在身边。前不久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三斤桃花酿酒,入口不及你温柔。故乡的景,故乡的物,故乡的人就是这样,在弥漫着夕阳朦胧之感的故乡就如一壶桃花酿,慢慢的,使人醉倒在这片土地上,流连于这片温柔乡。

如今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你有多久没回故乡看看了,每一棵树,每一朵云,每一滴露珠都有自己的故乡,回去看看吧,记住,故乡在哪里,你的根就在哪里。

故乡的秋短文散文篇九

晚上下自习走出教室门,天还不是很黑。

一阵清冷,我加快了上楼的步伐,通过楼道的窗户,山尖露出了月亮的半边脸,一口气爬上四楼,还顾不上开灯,就打开窗户,痴痴地凝望着山间的明月。

夜即将落下帷幕,对面的山离我们那样近,一轮圆月在蔚蓝的天空越升越高,将山间照得异常明亮,山上翠绿的树和灿烂的白花在月色下朦朦胧胧。

夜,静极了,只听到两山之间的河水潺潺。

起风了,柳树随风翻飞起舞,清风中带着浓郁的花香。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山远远地现出了优美的弧线。

月亮从山坳里慢慢向上爬,在深蓝色的苍穹中,显得那样小,却又那样夺目、耀眼、明亮。

圆圆的月亮,周围泛着橘红色的圆晕,像一张明媚的脸,又像婀娜的仙子,雍容华贵,洁白无瑕,如同一块美玉。

在不远处,一颗明亮的星星像一个小小的圆点,静静地守候在月亮身边,默默陪伴。

月光照亮了山谷,影子映在清亮的小河中。

透过窗户,照亮了房间,清幽的光洒进房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望着妩媚的月亮,望着它盈盈的亮光如痴如醉,如梦如幻。

此夜的月亮,似乎在为我而静静守候。

这片静谧的乡村,绿树白花,鸟叫虫鸣,流水淙淙,我在这里等候了多久,终于等来了与你的深情凝望,泪眼模糊中,我似乎成了站立在道路边的一盏孤灯,与你同光辉,共存亡。

我似乎成为了一位披上洁白婚纱的仙子,与你赴一场风花雪月的约,缠绵于青山上,绿荫中,演绎一场旷世绝有的爱恋。

一会儿蓝蓝的天空又飘来一朵朵云彩,丝丝缕缕,一会儿又重重叠叠,后来聚成了一团团乌云,遮住了月亮的光。

看不到它的身影,我暗自神伤。

一会儿两条巨龙腾在空中,依偎在月亮身旁,好一个“二龙戏珠”。

渐渐的,乌云遮住了群山,山谷里一片黑暗,一片寂静。

起风了,柳絮飞扬,柳条随风摆动,山间呼呼啦啦,树木花儿瑟瑟低语,小河低声呜咽,如泣如诉,一切都变得忧伤起来。

不一会儿,山雨下起来了,淅淅沥沥,山间风雨交加,密密斜斜的雨丝在漆黑的夜里下着,唱着,与小河的相约,就这样不期而遇。

雨浸润了山间万物。

树木更绿了,山花更白了,“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在这样一个夜里,留下了一个痴痴怨怨的身影。

我还沉浸在与月光相会的美妙之中,一场晚来的急雨却淋湿了我的梦。

我在慨叹,花容月貌,人生美景,只不过转瞬即逝,好景不常啊!

不知过了多久,窗外又恢复了寂静,只有小河水哗哗啦啦地流着,月光偷偷通过窗帘,把清辉洒向房间。

我的内心一阵狂喜,月亮又出来了!我迫不及待地又把目光投向山间。

历经了一场风雨的月夜美的无法形容。

皎洁的月光已高高地悬挂在头顶,更大了,更亮了!“玉颗姗姗下月轮”,月亮把大山、小河、树木照得如同白昼。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蓝蓝的天空飘浮着几朵棉花似的白云,山林、山花、山草在月光的照耀下,影影绰绰,朦朦胧胧,清幽的月光柔和地抚摸着这一切,缠绵悱恻,情深意重,夜阑人静,良辰美景,月明星稀,山花欲燃,香气袭人,看着山中的一切,我久久不愿离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哦!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最美的风景总是在风雨之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