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散文文学与电影怎么写(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4:19:19 页码:11
散文文学与电影怎么写(汇总16篇)
2023-11-18 14:19:19    小编:ZTFB

总结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梳理,还是对他人的一种分享和借鉴。注重自我激励,树立积极的心态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关键因素之一。以下是一些学习总结的例子,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散文文学与电影怎么写篇一

好像已经很久没有写日志了,大概有半年了吧。想想曾经,那些总想写点什么来记录现在的状况,想想也是徒劳。无力提笔,无心提笔,就一直搁置到现在,灰尘洒满一地。七月的阳光无疑是炙热的,从六月份开始,这种炎热已经倾洒了大地。这种肆无忌惮的光顾,是宣誓这个时节的来临。就像,奔走的路途,汗水肆意,却也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前方的,未知的,属于你的我的他的所谓未来。

突然间厌倦了工作,厌倦了找工作。就像那天跟一个朋友讲的一样,我发现自己现在活的越来越孤傲了。这种状态甚是不好,却无力改变。不曾预想,一年后的自己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曾经的耐心与淡薄,却演变成了焦躁与懒散。这些日子,生活就像一壶秋水一样平静,表面风平浪静,内心波涛汹涌;亦或是表里如一的深沉,而深沉的背后却是深深地无奈和躁动,力不从心的无可奈何。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没有一点激情。就像死了一样的单调着周而复始的工作。然后,在某一天觉醒。就像刀刀说的一样:我快活的快要死掉了,我快活的快要死掉了。

前些天回校拿了毕业证,一张纸,就宣告了一个路程的结束。大棒槌说,你七月份一定要回来,不然再见真的就没时候了。突然厌倦了这种离别的时节。不过我很庆幸,这个七月我却没有太多离别的伤感。有些人,你一味的去联系,一味的想要珍惜,却最终都是抓不住的。一切随缘就好。你我终究都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只是我这位乘客,却一不小心在过去的一年或者两年,再或者一个月两个月里成了常客。

前两天冯金金问我,你为什么都不给我发短信。突然间想到一个词,死乞白赖。我问你过的好不好,或许你是带着很多情感的去关怀别人,但在别人那里或许是云淡风轻的。死乞白赖,这个词,用在我自己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明明是没有结果的等待,却还在不甘心的等着,就像口香糖一样,黏上了就死活不肯放手。想想自己,对于友情,对于爱情,没有过分的.死乞白赖,大概要归功于,自己是个人吧。还是要为所谓的浅薄的尊严活着。

太熟悉的人才会让你肆无忌惮的放肆。就像,受了委屈,可以打电话把小李子骂一顿,对方却还在逗你开心;就像跟大棒槌一样,两个人在一起不斗嘴,那是绝对没发过去的,心里膈应的慌。大棒槌说,我以后一定要找一个像你这样的男朋友,这样的话,生活才会充满乐趣。骨头鱼想说,能够吵吵闹闹的爱情,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所以,大棒槌你一定要找到一个像我这样跟你斗嘴的人,那时候我就能放心的把你扔了。其实我发现我很幸福,走到哪里都会遇到一个对我很好的朋友。这种单纯的友谊,已经不多见了。

昨天一个销售的,我感觉你怎么像一个被家里宠坏的小孩。是的,我是被宠坏的小孩,却不是家里的宠,这当然要归功于我自己了吧。不是所有的疼痛都能呐喊。老钱说,你的性格一点都不像a型血该有的沉稳与内敛。对于朋友,嘻嘻哈哈,大大咧咧,也有点没心没肺吧,牛说,你就像泥鳅一样,太圆滑了。我想说,我还不够世故。你看不到那些被隐藏的个性,圆滑也就如此吧。不做解释。

没有条理,没有中心,不要说我语文老师死的早,因为他还活的好好的,哈哈。我,就是与众不同的存在。就像李代沫的《患者》一样,你们就当我有精神病吧。姑且这样,暂且如此。好了,骨头鱼累了,我这条来自深海的鱼,希望早点找到自己的汪洋。再说一句,骨头鱼就是有精神病,嘘。

散文文学与电影怎么写篇二

常常想起小时候看电影的事情。

小时候看的电影,以战斗片居多。象什么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奇袭白虎团、杜鹃山什么的,其次就是反映阶级斗争的影片了,那些影片现在大部分不记得片名了,只记得青松岭、海港、艳阳天等有限的几部。那时候农村没什么娱乐活动,电影就是主要的娱乐形式了。十里八乡的,无论哪个村放电影,周围村子的人都赶了去,即使是重复的,也是乐此不疲的看。有些片断,因为看得多,竟成了当时的流行语言。象什么“搜索队,搜索队,打起仗来往后退”,还有“老九不能走”、“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等等,若干年后再提起,同龄人仍然觉得很亲切。不仅看,我们那时候还排演片断,也没有什么剧本,大家都是凭记忆先写好词,然后又七嘴八舌头的在一起纠正,每次也都把词记得八九不离十。记得学校组织排演过《智取威虎山》,当时有一段对白,座山雕问杨子荣“脸怎么红了?”杨子荣答:“精神焕发!”座山雕又问“怎么又黄了?”杨子荣答:“防冷涂得蜡。”可是那天演杨子荣的同学有些紧张,当扮演座山雕的同学问“脸怎么红了?”的时候,他一紧张回答:“防冷涂得蜡。”把后面的提前面说了。扮演座山雕的同学一看错了,却不知道怎么补台,仍然接着问下句:“怎么又黄了?”扮演杨子荣的同学这才意识到前面说错词了,可是还得硬着头皮接着往下演,只好临时编了一句词:“又涂了一层蜡。”当时台上台下那个笑啊,戏也演不下去了。直到现在同学聚会,一提起这件事情还乐个没完。

后来去了微山县城上学,再看电影就去电影院了。那时票价很便宜,大部分都是一角钱一张。不上晚自习的的时候,我们就常常溜到电影院去看电影。除了上课,电影仍然是我们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学校也常常组织学生观看影片,不过说教的内容居多。而且,回来还要求我们写观后感,实在没有了看电影的乐趣。电影院那时候很牛的,一场接一场的放,里面瓜子、食品袋满地都是,根本没有人打扫。设备也很简陋,是那种又凉又硬的.木头椅子,有些还是坏的,偶尔碰到了,要求影院工作人员给调换一下座位,遭到的常常是斥责,根本就没人理会你的投诉。但就是这样的条件,电影院常常人满为患。后来参加工作,常常有关系单位送票,同科室的一位老大姐,娘家是电影公司的,隔三差五的带着我走后门去看内部片,当时对她是既羡慕又感激。再后来,电视开始普及了,我的兴趣转到了看电视上面,感觉看一场电影,情节太简单,不如看电视连续剧来得过瘾。加之工作繁忙,渐渐地,电影院就去得少了,电影开始淡出我的生活。偶尔去一次,偌大的电影院也只有稀稀落落的十几个人,气氛寂寞而又冷清,再也找不回当年看电影时候的渴望和兴奋。

如今,各种免费的或收费的娱乐节目分流了观众,电影院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尽管大部分电影院都进行了改造,影院内不仅有舒适的靠椅,座椅间的行距、倾斜角度、音响的分贝数都经过科学的测量,扶手边设置有放饮料的底座,就连海报的招贴也讲求创意。三维电影早已不是什么新鲜名词,沿海一些城市里还出现了“四维电影”。但是,毕竟如今可以吸引人眼球的娱乐项目太多,网吧、游戏厅、录像厅、ktv等三步一个五步一个,互联网在线观看影片也早已成为国内外多家知名网站吸引网民、提高点击率的有效手段。一些网站开设多个在线频道,可以容纳数十万甚至更多的网民自主选播影片。除此之外,家庭影院如今在城市乡村都十分普及,过去没有的电视、电脑、影碟机走进普通家庭,闲来无事,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共同观赏dvd大片,其乐融融。如此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如此简便快捷的电影欣赏渠道,使得电影院不再是人们业余文化生活的唯一选择。改革开放三十年,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变,电影院的日渐式微也就在所难免了。电影院,更象一位迟暮的美人,所有的风光和辉煌只能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散文文学与电影怎么写篇三

在和儿时的老伙伴qq上聊天时,她给我点了一首小时候我们一起看过的电影《红色娘子军》的主题曲《娘子军军歌》,我俩都沉浸在美好的歌曲中,随后都不约而同的相互发了信息说:“儿时的光阴真美好!”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在我们偏远的农村,没有彩电,只有一户人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所以看露天电影是我们急切期盼的事情。那时每个乡村轮流播放电影,我们这里是一个礼拜播放两次,每当到了播放电影的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早早的催促妈妈做好晚饭,悄悄地溜出来,来到村支部院子,要么在那里玩游戏,要么帮助放电影的工作人员在两个木柱子上帮荧幕布,反正我们干什么都是乐滋滋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等到快播放电影时,我们各自给自己的亲人强者占地方,基本上在这个院子里好的地理位置都让我们这些小孩子占得满满的。

那时候的露天电影在我们的世界里简直是传奇。《小兵张嘎》中的嘎子聪明勇敢,活波可爱,大多数男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都喜欢扮演嘎子,嘎子成了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地道战》中诙谐幽默的表演,使我们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紧张担心。反映农村的电影《咱们的牛百岁》、《月亮湾的笑声》都深得村民的喜爱。那些反特片子《蓝色档案》、《永不消逝的电波》时时扣人心弦,直到一场电影播完,人们还为电影中惊险的故事情节讨论不休。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红色娘子军》这部电影。我们几个小伙伴模仿着电影上的娘子军,每人绑上一个红腰带,嘴里都唱着:“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共产主义真当是领路人,”呵呵,到现在我记忆犹新。

那时候在播放露天电影的前一小部分,有时会插上那么一小段动画剧,比如《哪吒闹海》、《马兰花》等是我最喜爱看的。那时候可能是地域所限,人们的`生活观念不一样吧,我们那里很少上演都市剧,基本上是反映农村生活,或者战斗剧,偶尔也有些爱情剧。

那时候的我们没有电脑,没有手机,安慰我们心灵的只有每隔几天播放的露天电影,但是我们过得很快乐,大多数时间和小伙伴一起度过。尽管我们生活贫穷,但是我们的童年少年过得很充实。那时候我们除了在学校里上完几节课,放学后基本上帮助大人干活。没有什么补习班,但是学习很刻苦。玩的游戏离不开小伙伴,一个人坐在家里是很无聊的。我们一起踢毽子,跳皮筋,玩沙包,玩泥巴,模仿电影上的人物“抓坏蛋”,自己根据看过的电影剧情表演我们心目中的“小品”。那个时候我们快乐,从来不知道孤独。不像现在的孩子除了上学,业余时间还要上补习班,偶尔陪伴他们的只有网络。表面上看来比我们富有,其实他们的内心很孤独。

那个时候的露天电影,陪伴我们度过了一个美好的童年少年;那个时候的露天电影丰富了乡亲们的生活,在闲暇之余,在乡村地头,总会听见人们议论昨晚上看过的电影故事情节;那个时候的露天电影是我们永远抹不掉美好的记忆;那些年的露天电影,我们真的很喜欢你,也很爱你!

散文文学与电影怎么写篇四

昆山黄昏,华灯初上,徜徉街头,十月桂飘香,直钻鼻孔,直沁心田。登玉峰桥,四面来风,沐其中,心微疲惫,如鱼儿依河湾。

下桥东转,沿河而行,一排别墅依河起,似漆黑的`山,如朱红的船。上面似灯!有方形的窗,有圆圆的月。窗里透着亮,月儿洒着光。

窗里的光是昆山人的光,月儿的光是客家人的光。绕开别墅,踏小径,前行五十米,灯光下人影四五粒。近观之,耍杂人也。见手中,有石锁四五十斤,单手执柄,向上轻抛之,锁便如燕翩然,上下翻飞,而人轻松自如,面不改色,大气不喘。

余不由暗竖母指,心敬油然而生,竟驻足观之片刻。耍杂人见余,拿石锁给我,我摇头,耍杂人范之,曰:‘用力,要一鼓作气,石锁乃一物也,貌似无轻,你若轻之,它便不重,你若重之,它便不轻’。我点头喏喏,细观之,耍杂人五六十岁矣,满脸红光,精神矍铄,无半点颓意!离开,心念之:“你若轻之,它便不重,你若重之,它便不轻,天下事不亦然乎?”前行又遇桥,北行上桥,桥上灯光,熠熠生辉。

忽行石栏前,一小诗入睛,道:“山僧莫以人间客,黄鹤仙人海上归”,念无推敲意,便施施前行。穿过桥,连过两红灯复西行,路旁树木参天,行其中如入洞天,忽闻一小童笑,声灿然,久不闻多新鲜!晚风拂枝动,心难静,月投树叶间,似吴刚折桂误把桂子洒遍!抬头望月,月依旧很圆,宾馆在眼前!

散文文学与电影怎么写篇五

生命中充满了巧合,秋雨也为我而感动。

曾经高中的时候,自己开玩笑说毕业后我要去对面的大学,而今自己真的是在对面的大学。同学们不解地问我怎么还在百色,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那隐隐约约的情结吧。进右江民族医学院也有一段时日了,很喜欢这里的文学气息和宁静氛围。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会在意料之中。

意料中自己喜欢看落叶掉到枯草上的情景,红色的叶片,黄色的草茎,很鲜明的幽雅和美丽,看着它们,会想起夕阳一轮西下,缓缓下坠时那种有些凄凉的辉煌,会想起石阶上风烛残年的白发老人携手而行,从容安然的那一抹温馨,那一丝丝的感动。也许有那么一点忧伤。

百色的10月,寒冬的第一场小雨来临了,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肃穆和宁静,而又缠绵弥漫而无尽,之后它们会在地面消失,重新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安息。等待,漫长的等待之后,等到那一声春风轻柔的呼唤,就会将它们的子孙全部叫醒......

在这种安逸的环境里,本来莫名的忧愁再次涌上心头。人就是这样,很多时候都需要眼泪,在不经意间悄然涌出。你说不出它的缘由,也道不出它的滋味,只觉得他淡淡地,轻轻地在你心平湖荡起的一刹那盛开出一朵夺轻盈的小花,似乎飘香四溢,但却无从扑捉。它悄悄地占据了你心灵那一方宁静的土地,扎根、柔情绽放,在那饱含艰辛的心湖里轻轻地荡漾,萦绕而缥缈。有的时候你越是想躲开它,它却更加地依恋你。

每当细细地嗅着秋雨中飘曳那淡淡的寒香,沁人心脾。擎一把伞,走进雨中,好有诗意。雨点迫不及待地在雨伞上作舞,还有“啪啪”的乐曲声。她们偷偷地钻进伞顶的布眼里,顺着伞柄往下流,淌在我手心里,冰冰凉凉的。我知道那是一种不可言语感觉,我不会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随意的幸福,那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了。

对于这种情景,真的是一种幸福,它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个人的体验。也许,幸福是你风尘仆仆走进家门时亲切的笑脸;也许,幸福是你卧病床上百无聊赖时温馨的问候;也许,幸福是你屡遭挫折心灰意冷时劝慰的话语;也许,幸福是你历经艰辛获得成功时赞赏的.掌声。关键的是,你要有一副热爱生活的心肠,要有一种矢志不渝的追求。这样,你才能感受到幸福,享受幸福。

秋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也许你会问秋雨怎么会有淅淅沥沥的,然而,在我心里,秋雨那曾经的恋曲不经意的在这熟悉的地方得到了延续轻盈而缥缈。春风,扬起你我的思绪;夏雨,打湿孤单的屋檐;秋风,飘落怀想的红叶;冬雪,期待全新的一年。唯独秋雨,是我淡淡的思源,不尽深情的怀念。其实写到这里,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写些什么,只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

生命中充满了巧合,写这些也是自己曾经意料的。巧合、感动也能让心灵跳舞。

散文文学与电影怎么写篇六

严格来说,应该叫放电影或看电影。但是“唱电影”是我家乡很乡村很朴素的叫法,“唱”包含事件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即放映者和观众。

“唱电影”已经尘封在记忆深处多年,如今回想起来,许多难忘的画面就浮现在眼前。

我的家乡叫桂坑墟,座落在闽西与赣南的交界处,一条小街一面依山一面傍水,街面铺着大小不一的鹅卵石;街的中段,有一块五丈见方的墟坪,每逢墟天,闽赣两省三县五乡的乡亲纷纷赶来,占据好的位置,摆出自己的农产农具,果蔬小吃,不断吆喝,希望自己的东西早点卖完。一时,小街里到处充斥着闽赣两省的客家方言,人流接踵摩肩,热闹非凡。夜晚,墟坪又成了“太岁妹子”(男孩女孩)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嬉戏玩耍,延续着白天的热闹景象。

“唱电影”就在墟坪上。

在那个文化缺失的年代,“唱电影”是农村娱乐的重要节目;那时,贫困的.物质生活伴随着同样匮乏的精神生活,没有电视,没有书籍,更甭说什么送戏下乡之类的了。而电影是唯一能给人们的夜生活带来快乐,现代化的娱乐项目。

晚上“唱电影”,消息一传开,小街就像即将开锅的水一样喧腾起来。

天未落黑,墟坪上就开始热闹起来。小孩子早早搬来五尺凳,抢占有利位置,最好是靠近电影机,这样可以看到“唱电影”的(放映员)那双手是如何上片操作的。当然,这样的位置一般都是大队干部的专属位置,平头百姓是无权享受的。五尺凳一张连着一张,大家都自觉摆放整齐,似乎显得无比的宽容和大度。这时,放映员会先“车片”,眼疾手快的孩子会赶紧把自己的五尺凳搬过来,给放映员用;放映员取出倒片机,在凳上固定好,又取出一个空片夹安在倒片机的一端,再把头天放映过的影片安在另一端,把胶片头固定在空夹上,一手转着空片夹一端的摇把,一手轻触电影胶片,以检查胶片齿孔是否有坏。放映员摇啊摇,孩子们的眼睛死死盯着那转动的胶片,恨不得胶片出现断齿,这样放映员就会停下来,把断齿部分剪下来,再用胶布粘黏好。那节废胶片就成了孩子们向往的新奇之物,当然,搬凳子的孩子会优先得到。

“唱电影”是相当有号召力的。天刚交黑,人们就涌向墟坪,就连邻村蓝畲、背寨也有不少人来,大家呼朋唤友,聚在一起,趁着开映前讲讲闲谈。很快,墟坪里就挤满了人,黑压压一片,男人们抽着卷烟,红色的烟头一闪一闪,挑逗着夜的黑暗。

那时的电影多为黑白的,内容无非是打仗的,像《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等,“唱”了多遍的。一些经典的台词和动作都已经深深地烙在人们的脑海里,不等演员说出,银幕下已是一片呼应声和会心的哄笑声。最高兴的自然还是小孩,他们或在父母面前绕膝承欢,或结伴坐在最前面,热烈地讨论、争论剧情,还不时从兜里摸出几粒炒黄豆塞进嘴里,“汩罗汩罗”咀嚼着,香喷喷的味道从嘴角漏出来,弥漫着小小的墟坪。

“唱电影”也是青年恋人期盼的日子。这样的夜晚,他们可以光明正大地坐在一起,手握手肩挨肩,甜甜蜜蜜的享受美好的时光;当然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们还是会扭捏作态,不敢有过分的举止。所以,电影“唱”了一会儿,这些恋人们就相继一个个偷偷地溜走,去更为隐秘的角落谈恋爱了。

有位乡亲叫水光,因其嗓门大,说话底气足,共鸣腔宽厚,大家根据他名字的谐音叫他“水缸”。“水缸”十分喜爱“唱电影”,几乎每场必到,他总是很准时到场,小街上的人们听到他的声音就知道电影快要“唱”,都纷纷抓紧赶到墟坪上。那个时候的电影几乎落入一种模式,战争片总是以我军的胜利结束,在一场激烈的战斗后,首长会站在高高的位置(比如被我军击毁的坦克)作总结,最后大手一挥,部队又出发了;往往首长的大手刚挥过,“水缸”呼儿唤女的声音就跟着响起来:“金,梅呀!”这声音高亢悠长,越过小街黑黑的瓦屋顶,飘向远方。这时,秆堆里,石岩下,竹丛中,一对对恋人分开不舍的拥抱,急急的回到墟坪,找到板凳随着人流回家。那些不住在街上的人点燃竹篾火把,从小街四散而去,一时河边、田野、山脚,火把点点,人影朦胧。

墟坪渐渐趋于宁静,下一个热闹的夜晚又在人们的期盼中。

散文文学与电影怎么写篇七

奶奶——这样的一个词是那么的温暖和详和,有着和妈妈一样的柔情和暖如阳光,可是却有不同的味道和色彩。它总是带着一些回忆和古老,悠悠然,静静流淌在童年的时光。

我要说的是我的奶奶。我要用的不华丽,浮藻的文字,这是和奶奶极不相衬的。就如同她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一样,我要用黑,白像她所穿的衣服的颜色一样的笔调来描绘那充满神圣和梦幻的回忆。

灰,白,岁月及我的奶奶。

奶奶嘴里随囗而出的都是一个灰色的历史,轻轻地笼罩了我最原始的童心。她的双目混浊却充满了圣洁的信仰。岁月过滤了一个女人,就会剩下一个衰老的面容,那面容沟壑纵横,头发灰白相间,犹如我的奶奶。

所有的尘世浮躁,所有的恩怨情仇都渐渐淡去了,她更愿意用苍老的双手托起一个新生的婴孩,用混浊的目光观察她内心处深藏的希望。孩子的目光纯洁,顽皮无知,这样的灵魂无限亲近。留在也身子里的东西已不多,回忆和新生。那回忆是历史,那新生就是渐渐长大的我。

我是和奶奶的历史一块长大的。

“谁能料到,”奶奶又再讲她的历史了。年幼的我安静地趴在她的腿上,在奶奶一双宽大的手掌的安抚下走进了一个气势磅礴的历史。奶奶放下手中的针线活,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我能活到现在啊……”

胶片转动的声音在我的耳中沙哑地响起……

电影的开头是一个顽劣的小女孩,两个羊角辫倔强地站立在头顶上。

蹦蹦跳跳的她手里正提着一个小竹蓝和一个小铲子摇晃在长满小草的田间小道上。夕阳渐渐下沉,染红了她额前蓬乱的柔发,也将她红红的脸蛋映得更红了。

清纯的儿歌在属于她的年代单纯地响起,但是我听不到声音,我呆呆地看着小姑娘一张一合的.嘴,独自猜测。这是一个我不认识的年代,我所不熟识的遥远的地方。

视野渐渐模糊了,小姑娘的背影变得扑朔迷离。

挂钟古老的“嘀嗒”声传入我的耳朵,奶奶用粗糙的手摸了摸我稚嫩的脸说:“人这一辈子啊,就这样一眨眼就过去了……”

电影进行得很神奇,视野中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但已不是那个小女孩。她是一个年轻而美丽的姑娘,眼睛黑色而闪亮,皮肤透着红润。手中的菜蓝厚实而又精致犹如一个少女的心。她的微笑面对着一个方向,穿过镜头看去那里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头上裹着白色的纱巾,正有力地抡起镢头向地上刨去。姑娘的微笑振荡了整个春天的阳光。

“蓝波,”奶奶猛然唤醒了我,她说“你见过暴吗?”我点点头。奶奶却摇摇头,她说:“你从没有见过一场真正的暴雨……”我看见奶奶的眼睛变成了幽蓝的颜色,充满了诡异神秘的色彩。我的目光穿过了这幽蓝的瞳孔进入了一个世界。

视野开始变得湿漉漉的,到处都是水,地上,天上,眼睛里。世界仿佛沉没。突然,一片打湿了的年历表漂过了我的视野,上面的1958显得格外醒目。

一个明亮的闪电照亮了一张残白的女人的脸,那眼神恐惧而无助。女人怀中抱着一个熟睡了的婴孩,表情安静得如同一潭平静的水。然后突然有一滴混浊的水从她脸上滑过。

奶奶脸上的沟壑都是让洪水冲成的吧,我不经意间说出了囗。但奶奶说不是,也摸了摸脸上的皱纹说:“时间是把刀,人活得越长,它刻在脸上的就越深。”

颓废的火车站。疲惫的人们悄然闪过。

镜头停留在一个留着平头的孩子身上,他的身上闪发着别人没有的灵气。这时的他正全神贯注地看着一个紧张的棋局,并在旁边指点江山。他刚伸出一个要点兵的手指就被一只宽大的手拽住了,那只手一直将他拉到将要开走的火车上。然后火车吐了几囗黑色的烟,便向远方的家的方向开去了。他向窗囗吐了几口气又硬生生地拍打了几下。

那样的风安静地刮了十几年,那样的云幽幽然飘了十几年,新的一轮朝阳照旧升起了,照亮了幽黑黑的大地,点亮了我昏暗的视野。

电影就这样进行下去,一直进行到我以为没有结束的时候却嘎然而止了。“人生是平淡无奇的,关键是你要为自己活得精彩些。”奶奶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说道,“蓝波,你还小。”我郑重其事地点点头,对她笑了。

电影的结束是平淡而自然的,我看了奶奶纯朴的笑容,看见了妈妈亲切的呼唤,她拉着我的手,眼睛里充满了希望。

序幕里我是一个坐在木质桥墩上踢水的孩子,清澈的河水冲涮着我的小脚,带给我凉凉的感觉。我分明感觉到了。

散文文学与电影怎么写篇八

记忆中,最早看露天电影时,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那时我十来岁左右,正在我们村的小学读书。

那时,在离我们村大约5公里远的地方,驻扎着看管一大片农场的一小股部队,大概就是一个连的样子,人数可能在100人左右。当时,大人们把这股小部队居住的地方叫“厂部”。“厂部”里有个规定,一年四季,每周星期五的晚上,只要是不下雨或者不下雪,就要在“厂部”门口的广场上放电影。“厂部”的这一规矩,基本上是“铁律”,雷打不动,除非有意外事情发生。这时候,这股小部队就武装整齐地带着小凳子列队来到广场上看电影,坐在正对着电影屏幕的地方,也就是广场的中间,就是他们的位置,然后周围才是附近各村赶来看电影的老百姓的位置,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往往是四平八稳地被“厂部”里的人指挥着坐在屏幕的最前方。有时候,一场电影大概有上千人来观看,屏幕正面人坐满了,找不到位置的人只能跑到屏幕背后去看,因为那时候看电影简直就是一件非常奢望的事情,好在有这个“厂部”在,要不我们这些住在“厂部”附近村庄的人根本与电影无缘。

因此,一到星期五的下午,家里的大人们也就早早地做饭,匆忙吃过晚饭后,也来不及收拾碗筷和洗锅,就领着我们出发了。一路上,朝“厂部”出发的老百姓很多,我在学校里一块念书的那些小伙伴们,也都在父母亲或者哥哥姐姐带领下,也全都凑在往“厂部”出发的队伍里。这时候,调皮的我们,则不让大人们省一点心,我们根本不听大人们的指挥,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一路上疯狂地追逐着,嬉闹着,喊叫着,有时候还高声唱起学校里老师教会的歌曲,于是,一时间尖叫声、口哨声、大喊声、怪笑声、歌唱声夹杂着大人们的呵斥声、怒骂声飘荡在村子的上空,乡村夜晚沉寂的局面立时被打破了,一股股躁动和不安的气氛迅速地向四下里扩散。由于夜晚的寂静,我们的这种混合声会传得很远很远,几公里外的地方都能清楚地听到。

记得,第一次在“厂部”看的第一部电影,便是到至今还留给我影响最深的宽银幕动画美术电影《哪吒闹海》,其中影片中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夫人怀胎3年6个月后,生下了一个肉球,并从肉球中跳出小男孩哪吒的那一幕场景,至今还深深地留在脑海中。那时候,我不知道这是神话故事,老是在心里琢磨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也是这样生出来的吗?现在想来,觉得这个问题实在是有点可笑。此后,就在“厂部”,我们还看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少林寺》、《武当》、《武林志》、《太行山上》、《血总是热的》、、、《少年英雄王二小》、《小英雄雨来》、《地道战》、《地雷战》、等许多部电影,我的小学阶段基本上就是由这些电影陪伴过来的。

可好景不长,几年后,不知是什么原因,“厂部”的这一小股部队就撤离了,于是“厂部”不再放电影了。那是,看不到电影的日子里,我和小伙伴们就好像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再也找不到生活的乐趣了,我们的生活中见不到一丝丝“阳光“了。

随后几年里,私人放映队开始诞生了。每当村子里大富人家办什么喜事,或者村子里遇到什么重大节日时,晚上都免不了要请私人放映队放一场电影来庆祝庆祝,于是我和小伙伴们开始辗转各村,像赶集那样开始赶电影的趟儿。也不知道,那时候这村放电影,或者那村放电影的消息,是怎样传到我和小伙伴们的耳朵里的?反正十里八村只要放电影,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就一定能够得到消息,我和我的那些小伙伴们基本上就可以做到一场不落。父母亲也反对我们到较远的外村去看电影,他们害怕和担心我们跟外村的小朋友们发生冲突,因为毕竟这样的事当时是经常发生的。但电影的魅力当时我们真的无法抗拒,因为当时我们农村的孩子,看电影是唯一能比较直观形象地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开阔视野和增长知识的一种方式而已。因此,我常常时趁父母亲不注意,就悄悄地溜出去了。虽然当时看过的大多电影的名字现在说不上来,但几部经典的电影还是在脑海中留下了较深刻的影响,至今还牢牢地记住了影片名。比如:《火烧圆明园》、《骆驼祥子》、《白毛女》、《人生》、《自古英雄出少年》、《少林寺弟子》、《岳家小将》、《少林俗家弟子》、《侠女十三妹》、《女子别动队》等等。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电视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成本低廉和便于操作的放映设备,录像机开始流行,于是录像厅或者录像室开始在街面上或着在村子里出现,一时间,电影业开始受到了冲击,随之露天电影也就开始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如今想来,虽说是时代催生了露天电影的发展,露天电影也正是在当时人们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情况下,不负众望地承担起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极大地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这一段历史同样弥足珍贵。如今,作为一名70后的人,回忆起这一段看露天电影的往事,我至今仍念念不忘的是,当时和我的那一帮小伙伴们到处跑着去看露天电影时的那种无比兴奋和快乐的心情,因为这是我人生当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也是我人生当中值得回味的一段时光,所以不管到何时,我仍无法忘记露天电影带给我的那一段快乐的童年。

散文文学与电影怎么写篇九

首先要说明我不是个电影发烧爱好者,也非精通者,现在为止看过的影片还是屈指可数,也还会不时把导演的国籍搞混乱。看外国电影很少注意到演员名字,甚至对导演也选择性记忆。我不懂得电影的拍摄技巧、场景布局之类,专业术语一概不知。镜头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冰冷的传递者,我在无知的接受被抛来的一切,却看不出它耍了哪些花招。

我仅仅处在一个低层观众的位置,贪婪的等着看故事,那些精彩的`智慧的深刻的声像和灵魂。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把电影当成一本魔法书,就像哈利波特的世界,书里的文字逐渐站立起来,抖动着身上的横竖瞥那,长出了喉结。文字开始形成人样,如同经过女娲玉手的轻抚,他们有了动作和声音,有了思想和感情。于是我看着他们上演一幕幕人间剧集,也跟着一起哭一起笑,后来看到字幕上升,才发现原来这是电影。

于是在热爱书籍的同时,我也爱上了电影。尽管依旧是个门外汉,但仍旧乐此不疲。

我不是个探索者,所以面对大大小小眼花缭乱的影片,首先要看评价和介绍。评价贬大于褒者,放弃。介绍有关凶杀、惊悚、灵异、科幻类基本放弃,偶尔也有个别例外。众口相传的经典电影,我是乐于欣赏的,这无关附庸风雅也不是所谓“跟风”。因为看过几部所谓经典剧之后,我更坚信了群众的眼光。比如《肖申克的救赎》《美丽人生》《海上钢琴师》等等,都要感谢别人的推荐。当然,这得是那些跟我志趣相投又阅电影无数者的推荐。如果是一个追求时尚、喜欢偶像效应和商业大片的人,再怎么说一部电影好,我也很难提起兴趣。比如最近有人跟我说起《大灌蓝》《花花刑警》,只能抱之一笑。所以我的观点是宁可不看,也不乱看。因为时间实在有限,看完一个闹剧,我会觉得自己很无聊。

怎么才算一部好电影,人各有好。对我来说,好电影需要足够震撼,那种震撼不是来自视觉而是心灵。就像一场地震,震级不同,但都带来恐惧。有的是强烈大地震,在你还未反映过来的刹那就已经丧失一切,而有的是微震,持续的震动挑战着底线,就那么慢慢渗浸骨髓,等待着一切被安排。

所以好的电影,会让我恐惧。为人性恐惧,为社会恐惧,为自己恐惧。特别是为自己,因为每一部好影片,都让我看到自己的缺憾。歌颂一种精神,我恐惧自己太空洞。歌颂一个英雄,我恐惧自己太怯懦。歌颂一种抗争,我恐惧自己太屈服。同时,如若是批判一种人性弱点,那么更加恐惧自己也包含其中。总之,好电影会让我自省,然后审视和怀疑,最后坚定。

近日看的几部电影,《成为简》《迷雾》《梦旅人》《她比烟花寂寞》。都算喜欢。

最受震撼的是迷雾。这是我从未关注的科幻类,但看到是改编自斯蒂芬·金,同时又是出自执导过《肖申克的救赎》的导演之手,便稍微有了兴趣。在我看来它属于一部“结局深刻”的片子,这个结局至今仍旧在我脑子里晃荡,如鬼魂般,就那么穿透我的神经,然后继续穿下一根,但是留不下证据,找不到踪影。结局的影像从屏幕上跳出来,化做一种情绪埋进我心理。所以这几天总会被那个情绪控制一下,兀自莫名悲哀起来。影片从科幻角度来讲,特效制作的并不出彩,情节在我看来也并不玄妙。但是对于人类心里的刻画却是深刻的,特别是那个结尾,一扫我之前的失望。为这个结尾,足够了。

于是我知道,对待一部电影,没有完整观看下来的人,无权评价。同时我还知道,不到最后结局出现,决不要丢弃。不论是对电影,还是对希望,甚至是对生命。都如此。

散文文学与电影怎么写篇十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山村的孩子大约没有没看过露天电影的。我们那个小镇的人,可看露天电影的地方有三处,一个是种子站,它就在我们小镇的西头,离它最远的东头的人家走过去,也不过是一刻钟的时间,所以那里一放电影,只有种子站是有灯火的,小镇的房屋都陷在黑暗中,男女老少都被吸引到银幕下了。另两处看露天电影的地方是部队,一个是十三连,一个是十七连。

如果是在种子站的广场放露天电影,那么下午的时候,一些老人就把座位给摆好了。老人们胳膊上挎着一个或两个板凳,抽着旱烟,慢悠悠地朝种子站走去。由于他们眼神差,又大都佝偻着腰,必须要坐在前几排,所以提前把座位占好是必须的了。那些板凳高矮不一、颜色各异地排列在一起,看上去就像一支杂牌军。他们放好板凳,会回家做他们的活计,等到电影快开演了,他们才不慌不忙地踱着步子走来,一副首长的派头。

那些挎着两个板凳占座位的老人,都是有老伴的。而那些孤老头子,拎的则是一只板凳。所以拎一只板凳的瞧不起拎两只板凳的,觉得他们成了老伴的奴隶;而拎两只板凳的又瞧不起拎一只板凳的,觉得他们身边没个人陪着,缺乏派头。我奶奶过世早,我爷爷属于拎一只板凳之列的,但他从来不提前去占座位,他总是在电影开映前才提着板凳过去。他并不急于把板凳放在前排的空地,而是抽着旱烟,先看一会儿扫在银幕上的画面,觉得有趣,就随便找个地方放下板凳;觉得无聊,就挎着板凳放开大步往回走。走的时候他总要大声吐几口痰,好像那些未打动他的画面是几缕不洁净的空气,阻碍他的气息流动了。

有一回我去种子站看电影,远远看见我爷爷提着板凳大步流星往回返,我以为电影不演了呢,一问他,他竟然气呼呼地说,今天演外国电影《死了不屈》,有什么好看的呢!他一向讨厌外国电影,说那些高鼻梁、蓝眼睛的洋人没有什么好货,更何况那电影名也让他生烦,什么叫死了不屈呢,人在人世间辛辛苦苦走一遭,尝遍了苦水,死了还有个不屈的?!听着他牢骚满腹地发着感慨并且大口大口地吐着痰,我觉得他比电影中的人还有趣。其实那部电影叫《宁死不屈》,他把名字记差了。那以后他要是蹙着眉看什么不顺眼了,我就会适时说一句“爷爷,死了不屈”,他就不绷着脸了,他笑着用烟袋锅敲我的头,骂我是个调皮捣蛋的丫头,将来肯定不好往出嫁!

露天电影多是在夏天放映的,所以人们来看电影时,往往还拿着根黄瓜或者是水萝卜当水果来吃。当然,人群聚集的地方,也等于是为蚊子设了一道盛筵,所以看电影归来的人的脸被蚊子给叮咬了的占多数。人们在散场归家的途中,往往会一边议论着电影,一边谩骂着蚊子。

看露天电影,还得看天的脸色。它和颜悦色,不下雨,不起狂风,你观赏得也就滋润。而如果看着看着突然落了雨,人们又没有预备雨具的话,那简直就糟糕透顶。人们撇下板凳,纷纷挤进种子站的仓库,孩子哭老人叫的,像是一群难民。而如果遇到大风的天气,悬挂着的银幕被风吹得一皱一鼓的,那上面投映出的风景和人物全都变了形,人看上去不是歪嘴就是折了胳膊,而风景一律哆嗦着,仿佛正经历着一场大地震。所以看电影前,人们往往还要观察一下天,若是晚霞满天,炊烟笔直,去的人就多;而如果阴云密布,风声萧瑟,去的人就少了。

另两处看露天电影的地方,都不在我们小镇,它们是驻扎在山里的部队,一个离我们稍近一些,有五六里的样子,是十七连;另一处则要远很多,在打石场那一带,距离我们起码有十五里的路途,是十三连。老人们是绝不会去这两个连队看电影的,他们的腿脚经不起折腾了。而大人们就是去的话,也是选择十七连的时候多。能够去十三连的,都是如我一般大的孩子。大家相邀在一起,沿着公路,走上一两个小时,到达连队时已是一身的汗,而电影往往已过半场,看得个囫囵半片的。回来的时候呢,山路上阴风飒飒,再赶上月色稀薄的夜晚,森林中传来猫头鹰的叫声,我们就会被吓得一惊一乍的,得手拉着手行走才觉得心不慌。所以一去十三连看电影,就有小孩子回来后生病。高烧后说胡话照理是正常的,可家长们非说是走夜路时撞上了鬼,至于鬼长得什么样,想必他们也是不知道的。

所以一说去十三连看电影,家长都不乐意,我们只有偷着去了。如果运气好,我们可以拦截到捎脚的车辆,顺路把我们丢在采石场,从采石场再抄着茅草小路去十三连,就很近了。可这样的运气很少光顾到我们身上,车辆不是装载着货物,就是虽然闲着,只能挤上一两个,大家不愿意分开,索性谁都不上;再不就是车是有地方的,可司机怕拉了一车孩子,万一出了事故,负不起这个责任,而加大油门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但也有好心的司机,觉得一群孩子千里迢迢地去看电影怪可怜人的,就先送一批到采石场,然后掉转车头,回来再接一批,但这样的运气跟月亮旁的彩云一样,难得一见。

因为驻扎在我们小镇附近的这两个连队经常放电影,我曾经认为世界上过着最幸福生活的就是那些当兵的人。连队的战士格外欢迎孩子们来看电影,他们会把自己的板凳让给我们坐,还会用茶缸端来热水给我们喝。当然,战士们对待那些十七八岁的女孩的态度,比对待我们这些十一二的毛头小孩更要热情,他们喜欢围坐在大姑娘身边看电影。

我们家的邻居有一个姑娘,叫青云,青云是个大姑娘了,她喜欢去十七连看电影。凡是有关电影的消息,最早都是她发布的`。因为十七连的战士跟她很熟。要放电影了,总有人给她通风报信。她个子很高,腰肢纤细,头发又黑又亮,喜欢梳两条大辫子。她眼睛不大,眉毛浅浅淡淡的,肤色白里透粉,非常有韵味。如果不是因为她的嘴生得有些大,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美人。她带着我们去十七连看电影时,神情中总是带着几分得意,好像回她的娘家似的理直气壮的。到了电影开演的时候,她往往看着看着就不见了。我们都以为她去小树林解手去了,可她一去就不回来,直至剧终。所以若问她电影演了些什么,她只能说出个大概。

爱上青云家的,是小钟和小李,他们总是结伴而来。小李好像是部队的文书,不太爱说话,又黑又瘦的。小钟呢,他不胖不瘦,浓眉大眼,肤色跟青云一样白皙,在十七连当伙夫,所以有时他会偷上一些豆油带给青云家。青云一烙油饼的时候,我就想一定是十七连的人又给她送豆油来了。青云那时中学毕业,在家务农,那一年的秋天她去看护麦田,得了尿毒症,住进医院,不久就死了。她死的时候小钟正回南方探家,他回来后并不知道青云已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了。而一直在连队没有下山的小李也不知情。等到又要放电影的时候,小钟和小李来到青云家,听说了青云的事后,两个人都呆了,小钟还落了泪。人们依据泪水,判断青云跟小钟是一对,小李只不过是个陪衬罢了。

青云没了,我们得知电影消息的源头也就断了。从那后,我们很少到十七连去看电影了。不久这个连队就换防到别处去了,他们留在营地的,不过是几顶废弃的帐篷。我们采山经过那里的时候,总要看看那两棵悬挂着银幕的大树,当时树间的那方白布曾上演过多少动人的故事啊。树还在,故事也在继续,只是演绎着这故事的人已经风云四散、各自飘零了。

散文文学与电影怎么写篇十一

过年好,过年热闹,过年喜气洋洋,过年思念亲人,过年可以尽情地玩,但我总觉得对于女同胞来说,过年总是特别辛苦的,忙着准备很多东西,忙着做饭,忙着招待客人,忙得不可开交,真是辛苦!现在好一些了,因为我发现有些男同志也做家务啦,比如,本先生就是其中之一!我的师傅小杨老师说,做家务包括做饭,可以消磨时间,而且做出来的饭菜,看到家人或者亲朋好友吃得多,吃得津津有味,自己更加有成就感,更加开心呢!我深有同感!做饭烧菜也是一件有学问的事情,不仅仅要有悟性,更要有长期的实践,才能熟能生巧,才能把握好火候,嘿嘿!感恩小杨师傅!

每一年的春晚节目,总是热闹,我却总喜欢稍微离开一下,离开一段时间,在书房静静地看一会书,闹中取静,我欣赏不了太吵的东西,看书那种宁静的享受感是任何热闹不能相比的。热闹我也喜欢,但是我总感觉热闹的`东西太短暂,宁静致远的东西才长久一些,能够润物无声地滋润心灵,让内心获得真正的充实和感悟。毕竟,真正经典文字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是宁静致远润物无声却又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用心吟咏经典诗词,是一种与大智慧者进行心灵对话的绝美享受,可以令我们思接千载,悄然动容,令我们体味先哲那种深邃深沉的心灵感叹,从而思考当下,思考生命的本质,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感恩无数先哲,感恩他们留下了如此璀璨的智慧经典!

大年初一,我看到几位接到清洁工阿姨,在辛勤地清扫街道上的鞭炮纸屑,我总是感动!我们过年,吃着丰盛的事物,放鞭炮,放礼花,每一天制造很多垃圾,除了消费和制造垃圾,我又做了什么呢,真是好惭愧哦。总是有无数默默的劳动者,或者在守卫边疆,或者在服务行业坚守岗位,都在默默地做出无私的任劳任怨的奉献,深深感恩他们!我常常想,我每一天的饮食生活,都是无数人,无数素不相识的劳动者提供的,真的应该深深感恩社会,感恩一切劳动者,他们的默默奉献精神维系着社会的和谐,百姓的安宁,让我们可以享受平安温馨吉祥如意的生活。感恩所有劳动者!

值得感恩的事情太多了,让我们心怀感恩吧,感恩天地祖先,感恩一切劳动者,感恩一切奉献者,感恩创造者,感恩每一件事情,感恩每一个生命!深深感恩!

散文文学与电影怎么写篇十二

“一句平淡如水的问候,很轻;一声平常如纸的祝福,很真;采一片清香的粽叶,包一颗香甜的粽子,装入真情的信息里,送给你:祝你端午节快乐!”接到朋友的端午节祝福时才恍然发现,端午节的脚步已经很近了。已经好几天没给家里打电话了,看着熟悉的电话号码,思绪却陷入了无尽的遐想中。

从参加工作以后,我在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买点父亲喜欢喝的'酒、母亲喜欢吃的李子、还有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粽子,急匆匆的回一趟家。母亲每次见我一回来,就不停地忙活着,吩咐父亲烧水,她自己卷起袖子追着家里乱窜的鸡群。弟弟们却一副带着委屈的笑脸,显得有点可爱:“无论有点什么好吃的,妈妈都要留着等你来。”母亲说弟弟们总是长不大,我在旁边笑着,感到无比的幸福。

记得小时候家里不是很富裕,没有多余的钱给我们买零食。母亲每年都会在自家地里种上我们喜欢吃的黄瓜,玉米,花生等等。快到端午节时,母亲会拿家里的玉米去集市上换一些糯米回来;当我们还在被窝里酣睡时,母亲会冒着露水去采撷一些新鲜的粽叶;端午节前一天,母亲会神奇地变出许多香喷喷的粽子。

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会在门上窗户上插上艾叶、菖蒲,水缸里放上雄黄;她会拿一些雄黄酒涂在弟弟们的额头上,小家伙们总是很乖的任她涂抹。她还会在自己的头上别上艾叶,她总是笑盈盈的帮我也别上,我却总是淘气的把艾叶扯掉,她也拿我没有办法。端午节最讨厌的莫过于洗澡了,母亲不知从哪里听来的歪道消息,说五月五这天百草是药,这天洗个百草澡可以去百病。我总是洗到半途中逃跑,因为那水的气味实在是太难闻了。长大后听母亲说起这些事情时,我不敢相信自己曾经是那样的调皮。母亲说我从小就体质很弱,动不动就生病,所以她每年端午节都会用一些草熬成水让我泡个澡。

端午节的粽子,我和弟弟们一直就很不喜欢,母亲却变着法儿让我们吃。她会把外公给的白糖拿出来一些,倒进碗里,在白味粽子上插上筷子,再拿着筷子让粽子在碗里翻个跟头,粽子上沾满了白糖,看着很诱人;她还会把家里的花生、黄豆、芝麻炒熟,用家里的石磨把它们压成粉,再在里面加入少量白糖。这样,粽子就变得很好吃。可是母亲每年都这样弄,我和弟弟们就慢慢地觉得腻了,后来我们就只吃点粉末,再到后来,连看也不愿看了。可是每年端午节母亲还是会这样。我们慢慢长大了,也了解了母亲的一番苦心,我们还是会将就着吃些,以免她伤心。

等我们再大一些时,我在外地读书,那时家里没有电话,每逢端午节时,我就会写信回家。母亲不识字,每次都等着父亲周末回家读给她听。父亲的每次回信,都会说母亲问我吃了粽子没?后来参加了工作,虽然离得不是很远,可是有时端午节还是不能回家,我都会打个电话给父亲,父亲接到电话都会问有没有吃粽子,然后说有什么事情就跟母亲说说,但我向来都是报喜不报忧的,顺便叨叨家常什么的......

今年本来我们都已经回到老家,正想和家人一起好好过节时,老公突然接到单位通知,说回单位有事。我不忍心让老公一个人回去孤零零地过节,又不想离开母亲,于是带上母亲随着老公回到了城里。端午节依旧过得像像样样的。却心里总感觉像丢一了什么似的。正巧女儿来了电话,告诉我她很好,上午和朋友在学校吃火锅,下午打算出去唱歌。听着女儿也像当年的我向母亲报喜不报忧,我的喉咙像被什么卡住了一样,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女儿。一声叹息——又是一年端午时,圆餐桌上少女儿!

散文文学与电影怎么写篇十三

左手烟花,右手年华!寂寞的烟花,落寞的年华!

——题记。

总有太多的事在我们知与不知的时候灰飞烟灭,甚至它们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地溜掉了,伸出挽留的手,也只能任它们在指尖化作淡淡的凉意。

辞工后自己躲在了一个小城市,这里曾经是那么熟悉,可现在消失得只剩下回忆,或许连回忆都已经苍白无力,为了找一个真正陌生的环境,自己在外面租了一小间旅社,为了假装自己很忙,整天睡觉、上网、吃饭、走路,有时候一个白天就在我依然处于兴奋状态的沉睡中度过了,就像已经没有纯白灵魂堕落成半兽人的人类。

有时候觉得挺孤独的,做什么都是一个人,一个人走路,一个人站在阳台,几天内偶尔能和房东唠叨几句,张楚说过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但确实又改变不了,你说过来陪我,听了以后特别高兴,但又感觉压力太大。

总是一个人那就只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可。

能想的最多的.也就是生活吧,以前追求了无数回,探索了无数回,失败了无数回,一直都弄不明白该以何种姿态来适应变迁无常的环境,始终游离在矛盾的边缘,感觉骨子里有个个东西叫嚣,我不清楚如何去应付,不知道该如何去解释,曾经在某个晚上将平静的夜搅上无知,胡乱臆想,太多的想法,太多的顾虑,然后在支离破碎的思想中,我开始保持沉默的姿势俯视社会,不管怎么样,就算是按照常规的生活轨迹生活还得继续。

忧伤是这个时代时尚的名词,因为每个人都有太多无谓的忧伤,太多自寻的烦恼,结果就有了一些无聊的孤独,一些莫名的失意。

散文文学与电影怎么写篇十四

黄昏。古运河畔。

金色的晚霞,从树隙里,探入河面;泼靛的水面,泛着彩虹似的光。淙淙的河水,缓缓地流淌,有一种古老的斯文,质朴的温柔,感觉就似一首低回的诗。

古运河水在沉默中源远流长。她蜿蜒南北,潺流千年,履行一条联络沟通的诺言;她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恪守一条永远年青的信念。

河面风平浪静。一只渔舟踏浪逐波,像是要划到对岸的渔村去。小小的渔舟,在河面上恬然地滑行,舟上人忽然唱起了古老的渔家号子。那歌声抑扬顿挫,婉转悠扬。

千百年来,运河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哺育着两岸的儿女,滋养着万倾良田,护送着往来的舟楫。又似一位无邪的少女,没有因为世故和积淀而显得浑浊衰老,依旧那么澄明、活泼、充满着梦想与希望。她奔流在我们眼里,激荡在我们心上。

运河的历史与昨天,是我心底的'童话世界;运河的今天与明天,是我梦里的美好未来。

渡口。

清晨。运河渡口。

“哗—哗”的打桨声,有节奏地敲打着晨寂。熟悉的声音,唤起我久远的记忆。时光流转,运河水依旧流淌,渡船依旧在两岸穿梭。

古老的渡口,打破了亘古以来地域的藩篱,连接了水上与陆地、乡村与都市。她是两岸的儿女的福祉。她曾经点燃了多少人心中的希望,又有多少人从这里开始了新的生活。渡口是一座人生的驿站,许多人通过这里走进来,走出去,留下了重重叠叠、深深浅浅的脚印,而这些脚印,诉说着渡口沧桑的历史。

“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渡口旁找不到,一朵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明日又隔天涯……”细数流年的记忆,翻阅不变的相思,你可感应到了千年的呼唤?渡口水涟漪,心海情荡漾。

今天,渡口已不复昔日的热闹与喧嚣,但岸边的梧桐树依旧蓬勃,古运河水依旧清澈,渡船上的梢公依旧忠诚。

灯塔。

夜晚。运河灯塔。

夜幕中的灯塔,清晰而闪亮。仿佛森林中的萤火,灯火通明,将光明洒向河面,为迷失方向的船舶照明。灯塔,你为运河上的芸芸众生失眠了整整一个世纪。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侵蚀不了你坚定的意念,执着的信仰。

对于远航的水手,漂泊的渔夫,你是一种心语的呼唤,亲切、温暖;对于水手的妻子,渔夫的老母,你是屋内焚燃的一柱香烟。你寂寞地坚守着,灿烂而又辉煌的梦境,不惜以生命的热血引燃一生,为迷路的游子引航,为晚归的水手照明。

或许,一千年,一万年,你还会庄重忠贞地坚守在这古运河上,只为一个锲而不舍的梦想。灯火不会熄灭,那永不熄灭的灯火,就是你火热的生命,燃烧的希望。

此刻,在银色的月光下,清凉的夜风中,我仿佛正在靠近一双明亮诱人的眸子——在人世间,很难寻觅到如此动人,而又如此忠诚地,传达着讯息的眼睛!

散文文学与电影怎么写篇十五

从乡下来省城后,我看过的电影屈指可数,可在之前,我却是个地地道道的电影迷。

70年代末以前,我们村里放映电影,主要是宣传上级的文件。由于那时候,人们对开会特别不感冒,总觉得跟自己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那是当官们的事。老百姓宁可到地里干活,也懒得聚到一块听人家唠唠叨叨地作报告。后来,不知谁想了这样一个办法,只要开大会,就得放电影,并且电影还要在开会结束后才放。有时为了宣传一些文件,制成教育片,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搭上一个有情节的影片,并且在通知开会时,先在高音喇叭上广播出电影的名字。每逢此时,村支书那沙哑的家乡话就会变得不再那么刺耳,反倒添了几分温柔,诸如:“老乡亲们注意啦,今个早晨吃了饭后,到大队开会,散了会演电影,片子不赖,打仗的《闪闪红星》。不过,娘儿们别带群孩子,由于地方小,人太多了挤得慌。”那时候村里连台电视机都没有,条件稍好点儿的人家买个半导体收音机就不错了。碰上这码事,一家老小全员出动是不足为奇的。

由于是白天放电影,再加上大队屋子窗户又多,就得找来床单,旧被子,把漏光处堵严,整个房间处于封闭状态,冬天还好,夏天那热乎劲就可想而知了。但这也阻止不了人们拖家带口的匆匆脚步。

到了80年代以后,这种纯粹为开会放电影的情况渐渐被结婚放电影取而代之,不知从谁家开始,只要家里有结婚的,就得找人联系放映员,谈价钱,到县里拿影片,并一时成了大流行。有钱的专门弄一些新片,有的连放三天。即便没钱,借钱也要放,影片自然会是一些价格低廉,已经放过无数次的老片子。从放电影上就能看出各家的实力,但也不乏有低调的,那应另当别论。

对孩子们来说,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听到单声炮响了。按照我们当地风俗,结婚要放炮墩子,是单响的;老了人,放双响的二起脚,再加上鞭炮。只要早上听到了炮响,到了学校便立即成了同学们议论的主话题,有好些次从路上就开始了,知道谁家结婚的同学将会滔滔不绝地讲人家的情况,因为清楚了家的位置,就能猜测放电影的大概地方了,既然出了钱,谁不愿离自己的家近点,话中免不了还要估一下家庭实力,看看能放几场。

由于放映员是本村的,下午放学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先到放映员家,打听具体的位置,放什么影片,什么时候开始。有些孩子连晚饭都顾不上吃就跑到人家来了,虽说那时天还大亮着。装电影放映机的是一个大木箱子,全部家当都在里面,然后用一辆专用人力车拉着去。对于我们这些孩子们来说,能摸摸箱子,拉会儿小车,那将是非常开心的事,哪怕仅仅是帮忙推了一下。一般情况下放映员是不会让别人拉的,由于车上的东西并不沉,再加上他生怕孩子们不稳当,给弄坏了什么,我那时是这样想的。别无选择,我们也只能一大群在车后边打闹着边尾随着走。孩子们如此,劳累了一天的大人们也不愿错过这难得的机会,早点做口饭,吃了后就抄起板凳,到放映点等着去了。

那个年代的老百姓都比较封建,村里的青年男女,即便是婚后,也不敢当众拉拉手。尤其是未婚女子,晚上绝对不让随便出门,哪怕是出去办事,稍晚了,还要遭到家长的训斥。但有一种情况例外,那便是放电影。只有这时,她们才可以与左邻右舍的朋友结伴而行,光明正大地走向那挂好映幕,人声鼎沸的打谷场。未婚女子如此,男子也好不到哪里,即使有心仪的姑娘,也不敢轻易对人家表白,只有到了放电影时,他们才可以说出那些久埋心底的情话,做出那些在梦里无数次困扰着的事。还别说,我们村好些青年男女就是在那个时候私定终身的。

记得有一次,邻居家的大小伙子老良让我把一张纸条交给一个姑娘。由于是初次给人办事,既害怕又兴奋,那会儿我已经知道他们俩的事了,拿上后,我磨磨蹭蹭走到了那姑娘身边,鼓起了勇气说:“良子给你的信。”她接过后,略待片刻,还不等我离开,就撕了个粉碎,扔到地上。我清楚事办砸了,羞愧难当!第二年春天,他俩竟然结婚了,按照乡亲辈,我管她叫嫂子。一天,她到我家串门,当提到那件事时,她先是捂着嘴笑了一会儿才说:“傻小子,有你这样送信的吗?俺们姐妹一大群都在,还指名道姓地说,还怕别人不晓哩,偷偷地塞给我不就是了。我撕的不是那信,是块废纸,后来我还是借故出去了,这事我俩还得好好谢谢你!”

放电影不但娱乐了人们平淡的生活,也为小商小贩创造了商机。叫卖的无非是瓜子、花生、油条之类,偶尔也有牛羊猪肉。可最值得一提的要数五英的`缸炉烧饼和焖子了。他逢映必到,从不间断。每次他都是站在人群的最后边,一个油乎乎的柳条筐,筐里一边放烧饼一边放焖子,然后在上面盖一大块干净的白棉布,生怕凉得快,有时在棉布上面再盖块厚垫子,一盏夜行灯在筐旁边静静地照着,有时可能是为了省油,没人时把火调得很暗,散发着淡黄色的光,只有有人光顾时才舍得拧亮点儿。由于以前的猪肉不打水,再加上祖传秘方,焖子香而不腻,烧饼也是脆而不硬,买上两个烧饼,再来半斤焖子,那绝对让你满口喷香,百吃不厌。一般他都是默默地站在那里,边吸旱烟边看电影,只有在换影片的间隙,才象征性地喊几声:“烧饼,刚出炉的烧饼,焖子还热着呢!”由于那个年代村民们都特别穷,虽说只要花上几毛钱就能解个馋,可绝大多数人还是舍不得,宁可回家后啃那一日三餐,一看就饱的烂山药。因此,生意也不是太好。

时间过得真快,二十年匆匆而去,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前已基本上实现了家家有电视,电脑也不断地走进千家万户,电影在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可孩提时的那些看电影的往事,有时会不经意地蹦出来,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并且那么地清晰,随之一缕淡淡的乡愁油然而生,真的。

散文文学与电影怎么写篇十六

清晨林花谢了春红又迎来了艳红。一抹青绿,魅了我的眼眸,醉了我的.心。一潭湖水涤荡五味杂陈,凡尘烟火在此重生,生活就是这个味。由我们来细心品读,静谧而热烈,繁复而简洁,低调而高举,重生而蛰伏。生命的本真不只是盛世繁华,也有花开花落。

当,野炊中欢声笑语伴着炉膛的青烟向上升腾旋转,惊扰了山的春梦,水的柔情,也惊扰了踏青人们的心扉。把烤鸡翅,全鱼,羊肉串,蔬菜等凝结成情感友谊的表白。不管好与坏,都是努力换来的会心微笑,在阳光下,清风中,湖水边,乘上一席盛世家宴。

绿地为床,白云为帐,青山为岗,溪为乐。渐入佳境,酒意微醺,在此酣然小憩,梦也香甜。踏,落日余晖,披五彩霞衣,潋滟芒化映青谷。青谷幽幽香悠悠,缕缕幽香醉梦蝶,季季青绿满笺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