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初三化学方程式的总结范文通用(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3:37:37 页码:10
最新初三化学方程式的总结范文通用(优秀8篇)
2023-11-18 03:37:37    小编:ZTFB

写总结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总结时要做到客观公正,不夸大事实,也不掩饰问题。总结范文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实用的经验,可以借鉴和参考。

初三化学方程式的总结范文通用篇一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

3.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有潜力,还可以做点预习笔记。

初三化学方程式的总结范文通用篇二

3、大气中大量二氧化硫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金属矿石的冶炼。

4、为了防止大气污染,硫酸工业中的尾气必须经净化、回收处理。

5、钠钾合金常温下呈液态,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6、大气成分:n2:78%、o2:21%、稀有气体0.94%、co20.03%。

7、污染大气气体:so2、co、no2,其中so2、no2形成酸雨。

8、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

初三化学方程式的总结范文通用篇三

许多考生在答选择题时毛躁,没看清题就落笔,这时考生要提醒自己:评卷看准确度、不看速度,答快不加分;着急忙慌地把会的题答错了,多傻呀。

2、看全面。

abcd四个选项都要看,这样可以避免选出“好像正确”的“陷阱”答案,是保证选择题不扣分、解决马虎的好办法。

3、做标记。

标记出否定叙述,要求选出“不正确”或“错误”选项的题,考生在审题时要做个标记,以便在答题和检查时提醒自己别选成“正确”的。

4、留痕迹。

错误选项在审题时可以在选项上划一个小小的“”,组合式的选择题更要把错误的或正确的标记出来,审题时应留下具体的痕迹,这也是帮助考生答对题的好办法。

5、巧联系。

选择题的答题方法是多样化的,既能从题干出发作答,也能从选项出发作答,要看清楚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合理采用排除法、比较法、代入法、猜测法等方法。

6、两检查。

一检查分析的和答的是否一致,如分析是b对,可写到括号里的是d;二检查括号里的和答题卡上涂的是否一致,检查时务必先检查涂卡是否准确。

1、注重情境。

做情境类试题时,不仅要考虑答案是否符合化学原理,还要考虑是否符合生活、生产实际。例如在铁制品表面涂油可起到防止铁生锈的目的,但铁质的衣架不能用涂油的方法防锈。再如铁衣柜、汽车涂油漆不只为了防锈,还为了美观。

2、围绕核心问题。

审题时要明确试题的设计意图,找出答题的方向,围绕问题的核心组织答案。如实验设计题、实验探究题,甚至是综合计算题都涉及到实验目的或探究目的,你所做的一切都要为实验目的或探究目的服务,别偏离核心。

3、以最常见的方式作答。

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答题时应尽可能选择最贴切的回答,以最常见的方式作答不易失分。能用具体物质作答的要用具体物质,这样表达更准确。应尽可能写出自己最有把握,没有争议,能得到大家认可的答案,不给别人扣分的机会。

4、按逻辑顺序分析。

从“已知”到“未知”,分析思考要有逻辑顺序。可以是时间顺序,可以是空间顺序,如实验现象有几点,可以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去寻找,也可以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时间顺序来思考。有些开放题没有思路,大脑一片空白时,可以按章节逐一搜索。

1、题目往往对结果的表达有特定要求。要看清试题对表达方式的要求,是用化学用语回答,还是文字或者图形。

2、回答问题要直接。不要转弯抹角,回答问题要精炼,不要重复叙述。

3、回答问题时避免答非所问。如把碱的俗称写成了化学式,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写成了文字叙述,要求画发生装置结果画成了制和取的装置。

4、语言表述要完整。缺少主语或前提会导致不知所云或不严谨。

5、语言表达要有逻辑性。要体现出因果关系,回答要环环相扣。

6、不要写错别字。不少考生因写错别字、书写潦草致使阅卷老师辨别不清而被扣分。错别字如“石蕊”写成“石芯”、“饱和”写成“饱合”、“长颈漏斗”写成“长劲漏斗”、“涤纶”写成“涤伦”等;写错了要划清楚,改清楚,不要“越描越黑”。

7、不要把化学用语、计量单位写错。如元素符号忘记了大小写的原则;化学方程式忘记配平,状态符号漏标注,反应条件未写清等;在化学计算中,有时单位不统一就代入计算,导致答案错误而失分,或者把“t”写成“g”,或者不标注单位等。

初三化学方程式的总结范文通用篇四

等号上下注条件,箭号标气或沉淀;。

配平需要详观察,最小公倍奇配偶;。

一找元素见面多,二将奇数变成偶,

三按连锁先配平,四用观察配其它;。

有氢找氢无找氧,奇数配偶单变双;。

出现分数去分母,调整系数使配平。

盐的溶解性。

酸易溶、碱难溶,盐类溶解均不同;。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不溶银亚汞;。

硫酸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

防止铁生锈。

铁氧水等互作用,发生复杂之反应;。

主要生成氧化铁,还有复杂成分多;。

铁锈疏松易吸水,加速生锈过程快;。

要想防止铁生锈,保持干燥和洁净;。

隔绝空气又防水,表面涂上保护层;。

镀金属、刷油漆,涂油烤蓝都可以;。

最好打上强心针,改变结构最可行。

初三化学方程式的总结范文通用篇五

涉及反应。

方程式。

基本反应类型。

1

上7。

向硫酸铜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复分解。

2

上7。

向大理石(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出现大量气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复分解。

3

上7。

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出现浑浊。

4

上8。

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铜绿)。

化合。

5

上9。

乙醇(俗称酒精)燃烧。

6

上27。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化合。

7

上33。

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化合。

8

上33。

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合。

9

上34。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产黑色固体。

化合。

10。

上37。

实验室用加热暗紫色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分解。

11。

上38。

实验室用黑色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分解5%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

分解。

12。

上39。

实验室用黑色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加热分解白色的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分解。

13。

上51。

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

化合。

14。

上79。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化合。

15。

上80。

电解水。

分解。

16。

上93。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同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置换。

17。

上94。

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同时生成白色固体。

化合。

18。

上94。

稀盐酸与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反应,迅速产生大量的气体(二氧化碳)(不适宜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复分解。

19。

上97。

纯净的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与黑色的氧化铜反应。

置换。

20。

上102。

高温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可以制的生石灰。

分解。

21。

上110。

木炭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

化合。

22。

上110。

木炭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燃烧。

化合。

23。

上111。

木炭在高温的条件下还原氧化铜(黑色变为红色,同时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置换。

24。

上111。

焦炭还原赤铁矿石(氧化铁)。

置换。

25。

上111。

在高温条件下,碳还原二氧化碳。

化合。

26。

上118。

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

化合。

27。

上118。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分解。

28。

上118。

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29。

上121。

一氧化碳燃烧。

化合。

30。

上122。

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还原氧化铜。

31。

上122。

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还原氧化铁(暗红色变为黑色)。

32。

上136。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同时放热。

化合。

33。

上139。

甲烷燃烧。

34。

上144。

乙醇(酒精)燃烧。

35。

上145。

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三化学方程式的总结范文通用篇六

(2)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是相等的,这是为实验事实所证实了的、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的基本定律,化学方程式必须科学地表达这一规律,这就要求化学方程式必须配平,即通过调整化学式前面的系数,使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初三化学方程式的总结范文通用篇七

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初三化学方程式的总结范文通用篇八

知识目标:

1、会判断燃烧和缓慢氧化。

2、能说出燃烧的条件并能说明常用灭火方法的原理。

3、能说明爆炸和自燃的原因。技能目标:

1、提高观察、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高分析、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提高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2、学会用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看问题。教学重点:

知道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教学方法:自学、讲述、实验法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演示实验:白磷的自燃。观察实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准备回答:看书。

1、什么是燃烧?

2、燃烧的条件?如何用实验验证?

3、灭火原理?常见方法?

4、爆炸原理?利?害?举例说明。

5、缓慢氧化?利?害?举例说明。

6、什么叫自燃?原因?

二、总结:

1、燃烧的概念:板书:

燃烧:可燃物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学生讨论:

问题:图1-8实验的目的?

提示: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温度和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结合日常生活常识谈谈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结合日常生活常识谈谈你曾见过的灭火方法。板书:燃烧条件:

(1)、温度达到着火点(2)、有充足的氧气。

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自学能力。

1、通过对实验目的的讨论教会学生一种科学实验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灭火条件?

3、爆炸危害和好处?

4、缓慢氧化有何意义?

5、自燃。

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自燃解释原因。

如何防止自然火灾?

三、作业:

1、作业本第二节。

2、自然科学同步第二节。

初中化学教案《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教案知识目标:

1、记住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及实验室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认识制氧气所需仪器的名称及知道这些仪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3、知道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并能说明原理。

4、能复述催化剂的概念并说出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5、会判别哪些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6、了解工业制氧气的方法。技能目标: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通过对催化剂概念的学习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学到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对比法)情感目标:

1、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对化学科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安排学生看书并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的概念。

3、分解反应的概念。

4、实验装置及连接顺序(从下到上,从右)。

5、如何收集氧气?

6、如何检验氧气?

7、实验操作步骤?

8、氧气的工业制法?

学生活动看书。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爆炸举例:铁生锈---不利垃圾腐烂---有利举例:

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总结归纳:板书:

一、原理:催化剂加热。

1、氯酸钾——氯化钾。

+氧气加热。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二、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的物质。工业上又叫触媒。

实验:(1)加热氯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2)在加热后的氯酸钾中加入mno2,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三、装置:

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单孔塞、导管、集气瓶、水槽。

连接: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四、气体的收集方法:

1、排空气法(利用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排水法(利用氧气不溶于水)。

五、气体的检验方法:带火星的木条。

六、实验操作顺序:

1、检查气密性。

2、装药品。

3、加热。

4、收集气体。

5、将导管拿出水面。

6、熄灭酒精灯。

七、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空气法作业:

1、作业本第三节。

2、预习实验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初中化学教案设计《分子》化学教案知识目标:

回答问题。

看书上装置图,注。

意连接方法。

讨论收集原理。

讨论。

5、6两步的原。

理:防止倒吸。

1、认识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通过实验认识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3、认识分子的一些特点:微小的、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分子间有作用力能力目标:

训练自学能力、思维、想象能力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分子运动论的学习,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在不断运动的辨证观点。教学重点:

分子的概念,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教学难点:

对微观粒子的想像能力。

教学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两只、蒸发皿、钥匙、试管、量筒、橡皮塞、镊子、细铁丝、火柴、碘、蒸馏水、淀粉试纸、馒头、酒精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引入:在自然科学第一册第一章中我们学习过物质可以不停地分割,得到微粒。例水不断地细分下去,可以得到水分子的微粒。一滴水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小结:(板书)。

1、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很小。

3、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4、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

6、分子间存在作用力。

第二遍看书思考:

1、哪些实验或事实可证明分子具有左边所列的那些特点?

2、固、液、气三种状态与物体分子间的间隔有何关系?

3、热胀冷缩与分子间间隔有什么关系?

4、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5、不同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大小是否相同?

6、哪些事实能说明分子是一种很小的微粒?

小结: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如分子、原子、离子,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作业:作业本第四节。

想一想:

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联系生活的能力。

问题:什么是分子?分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

第一遍看书思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初中化学教案模板《元素》化学教案知识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认清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3、准确叙述元素符号的含义。

4、知道元素的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和化合态,并能举例说明。

5、记住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氧、硅、铝、铁。

6、能复述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并能对常见物质作出判断。能力目标。

1、提高阅读能力。

2、分析判断能力情感目标。

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教学重点。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教学难点元素概念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阅读阅读课本并思考。

自学提纲:

1、什么叫元素?

2、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哪四种?

4、元素符号有哪几层含义?

5、元素有哪几种存在形式?

6、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小结:

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回忆原子结构及质子称为元素。

种,另h与h+都属于氢元素。

2、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原子既能讲种类也能讲个数。

正如我们不能讲一个动物,但可以讲一种动物。

3、氧、硅、铝、铁。

4、代表某种元素,同时也代表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5、游离态:以单质形式存在化合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6、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设计意图培养自学能力。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练习:

下列物质是单质的是、是化合物的是。

是氧化物的是。

so。

2i2。

h2。

fe3o4。

h2so。

4h2o。

p2o。

5p4。

he。

hcl课堂作业:

作业本第六节:元素元素符号课外作业;同步第六单元。

初中化学下册教案《原子》知识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学生知道另一种微粒原子的概念;

2、学生会比较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3、从微观粒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并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4、学生能复述原子内部结构;

5、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原子结构示意图。

6、学生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能进行计算。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的能力情感目标: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空气是混合物,氧气是纯净物。

2、分子有什么特点?

3、作业讲评:

着重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引入:分子虽然很小,但在一定条件。

看书第五节。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回忆巩固已学知识。

讨论回答。

下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演示实验:水的电解。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红墨水。

分析: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说明水。

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这种微粒我们称之为原子。水分子就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在电解的时候,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结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2h2o。

4h+2o。

2h2+o。

2问题讨论: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

变。

原子的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如何理解这概念?在物理变化中分子、原子都。

不变。

与分子相比有何异同?

氯化氢---hcl改变。

甲烷---ch。

4二氧化碳----co2分子与原子的相似点:氮气---n2。

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

不同作业:

自然同步第五节1-5题。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回答问题:

1、化学变化的实质?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

2、分子与原子的异同?组合成新的分子布置自学:

相同不同点。

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

点分微粒。

化学。

构成物质设计意图。

子运动。

有质量有原间隔子。

反应中能再分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某些物质。

看书思考:

1、原子由哪两部分构成,小结:

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当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时,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就不再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此时的原子就成了带电的微粒,这种带电的原子我们称之为离子。

简介: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表示原子核,核电荷数为8个单位正电荷,弧线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区域,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看书思考:

1、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吗?

3、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真实质量如何换算?

4、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能否体现出原子的实际质量大小?小结:

它们的电性怎样?分别居于什么位置?

2、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简称什么?

3、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看书。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数值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运算。

2、有,单位为一,通常不写。

4、能,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也越大。练习:

1、已知一个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为m千克,a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n千克,则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__。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