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通用(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0:46:20 页码:13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通用(通用8篇)
2023-11-11 10:46:20    小编:ZTFB

总结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写总结时要注意掌握好篇幅和深度,既要全面而不失重要信息,又要简明扼要以节约读者的时间和精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通用篇一

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桂花雨》是一篇自渎课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新课程提倡,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

所以在设计《桂花雨》的教案时我尽量以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并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一说自己不能忘记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然后从学生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

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大事?学生发言热烈,觉得很开心,这时学生融入课堂中间,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接着让后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辩论题:到底是作者家乡的桂花香,还是杭州的桂花香?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各种观点的交流过程当中自然的体会到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深情。

教学反思: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学要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学生“学”的引导。相信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自学中思考、记忆、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才扎实牢固。给学生的理解与表达留有足够的空间,学生自然就会碰出智慧的火花。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通用篇二

《桂花雨》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执教的一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在教学中,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使阅读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更加生动、感人。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达到人文化境界。

首先,我使用了浅兰色的底版,在这个底版上采用的是黑色、黄色和橘红色的字体,给人舒适的感受。比如说“桂花”我就用的是黄色的字体,使人联想到桂花是黄色的,而“香”用橘红色,给人以温馨之感。

此外,我还插入了高清晰度、具有美感的图片,有桂花树、桂花和我和妈妈摇桂花树的图片,还有透析心灵感受的小雨图,这些图片能帮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课文中的人与物。

另外,我还从音乐库中找到了一段很舒缓的音乐,在学生自己感悟课文后,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仿佛都进入了那个美丽的故乡,看到了桂花、感受了摇花的乐趣!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通用篇三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

2、了解桂花;

3、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熟悉桂花吗?(师生介绍桂花)。

2、介绍作者——琦君。想起我们一般大小时所经历的——桂花雨。

二、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仔细、认真、大声地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4、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5、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过渡:哪一句话写了杭州的桂花?

杭州最有名的是文中提到的:满陇桂读《品桂》。

可母亲却说: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为什么呢?再读课文。

三、走进村子,浸润花香。

每个句子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一个句子最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

齐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读这一句时,哪个词冒出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品读:“浸”。

为什么用“浸”?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地远;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很久……。

2、品读:“全年”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是怎样的一年。

师引读:每一天,……。

每个月,……。

每个季节,……。

这个“全年”让你体会到什么?(时间久远)。

3、品读“整个村子”

什么浸在桂花香气里?

生:村长、村里人、作者的母亲、……。

师:除了人呢?

生:鸟儿、动物、花草、每一样物品……。

读句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四、透过花香,体悟思乡。

1、抽读5自然段。(对我来说,什么才是大事?)。

2、你有什么感受。

3、自读,哪一个句子让你有特别的感受。

4、“摇呀摇”我们再来体会这三个字。

(生读;师评:不着急,你可以读得更好!)。

(生读:师评:一脸的灿烂,真的乐了。)。

5、琦君家的桂花栽满院子,她一个人是摇不过来的,让我们一起帮她摇。

“摇呀摇”你们摇出了什么?

(童年的乐趣;桂花的香气;童真;乐趣……)。

6、在我们家乡难道香的仅仅是桂花吗?

(“桂花”“小花小草”“有桂花飘在身上的人香了。”)。

引读第8自然段。

结束语:孩子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桂花雨》。

(出示句子)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3.“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摇桂花,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小节。想想从哪颗感受到作者的快乐。用——画出体现“摇花乐”的句子。

三、精读感悟作者(心情)。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

(出示)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1)小作者怎样“缠”?谁能表演一下吗?

(2)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3)a从“老是”、“缠”这个词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盼望早点摇桂花)。

b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这句话的结尾用的是什么标点?(!)。

(说明作者自己非常急切盼望早点摇桂花)。

(说明作者恨不得马上就摇桂花。)。

d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2——3人)。

(4)读得真好!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是件大事,她迫不及待想摇桂花,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有点烦,但又很耐心地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5)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情更加——急切了,心想这桂花怎么还开——不足呀!

(a终于可以摇桂花了。)。

母亲为什么提前摇桂花呢?

(因为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赶紧吩咐提前“摇桂花”。)。

b.提前“摇桂花”,那是因为桂花如果被风雨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就——差多了。如果赶在下雨之前把桂花摇落下来,那桂花就——朵朵新鲜、完整。哎,终于可以摇桂花了,这是作者期盼已久的大事,她自然高兴,当然“——乐”了。

3.同学们真会读书,刚才我们从作者摇花前的心情,

(动作)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

1.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我从作者的动作体会到了摇花的欢乐: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2.谁能表演一下作者的动作?

3.这里作者抓住了摇桂花时的动作来写,虽然只用了几个平常简单的词语,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却跃然纸上,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面带微笑的——小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在庭院中帮着——铺竹席,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4.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种快乐和这样的景象读出来,试一试,谁来读,齐读。

5.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作者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可以——摇桂花了,她喜形于色,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这几个连续动作就是作者摇花时欢快心情的流露。

(语言)还有哪些地方也反映了作者摇花的欢乐呢?

(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出示课件)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现在你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喊”?又为什么说:“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师或者生:“喊”:平常我们高兴的时候才会大——喊大叫,现在作者看到金灿灿的桂花从绿叶中,飘飘——洒洒落下来,而且落得她——满头满身,她自然会高兴得情不自禁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一个喊字写出了作者的——快乐。

桂花纷纷落下,像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了下来。)。

(b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不断地落下来。)。

(c桂花像夏天的雷雨一串串地直落下来,顷刻间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花地毯。)。

(1)同学们说得真好,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a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

(b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

(c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使得我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树。)。

(2)指导朗读。

a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感觉?我们也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还不够兴奋,再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此时此刻,满头满身是桂花的我,心里也是满满的,我的心里装满了芳香四溢的——桂花。我的心里是一种快乐的满足。这一个“满””字用得多妙啊!于是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出示课件)b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于是我就()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快乐、开心、心花怒放,欣喜若狂、笑逐颜开,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

c对呀!现在我们大家再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2)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作者怎么能不兴奋快乐呢。而这诗情画意般的桂花雨,这心满意足的快乐,怎能不在作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这童年快乐的一幕幕,依然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快乐,那样的意味深长。

妈妈、爸爸。

2.引读母亲洗净双手。

对呀!摇花给全家人带来了欢乐,不是吗?你瞧!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则——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1)(a摇花给母亲带来了欢乐,她洗净双手去撮桂花,说明她很喜欢桂花,不忍心把桂花弄脏了,而且把它放在漂亮的水晶盘中。享受桂花的芳香。)。

(b摇花也给父亲带来了欢乐,他喜欢把桂花香味与檀香混合起来闻,此刻他高兴得诗兴大发。)。

(2)“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口占一绝”?

(随口吟诵一首诗)。

(3)父亲的诗你读懂了吗?

(4)摇桂花是童年里最快乐的事情,孩子们做梦都梦到它,连梦都被桂花熏得又香又甜。可想摇桂花在作者的心里留下了多么深的印象。

最后,让我们来甜甜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桂花丰收给作者一家人带来的——快乐,还能感受到那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情景。

(5)引读第4节。

可不是吗?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读下去)——拣去小枝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

摇花除了给作者和全家人带来了欢乐,还给谁也带来了欢乐?

全村人。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1.指名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摇花给全村人带来了欢乐)。

(因为全年人们都能品尝到桂花作的食物)。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通用篇四

《桂花雨》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第二单元是课文都是与怀念家乡的游子情绪有关,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结合单元导读和之前学过的古诗词引导学生了解了借景、叙事抒情的表达方法,并引相关诗词让学生体会透过景物和叙事来抒发思乡之情的方法。进而带着对这种写法的认识来学习《桂花雨》这一课,思考作者透过那些景物和事情来表达思想之情。这是学习本单元的重点,掌握了方法,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水到渠成。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读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思考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桂花带给“我”哪些快乐?为什么母亲说:“那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有必须难度。课文中桂花带给我的快乐有些地方比较明显,有些地方比较含蓄,所以学生较为容易找出摇桂花的快乐,但是无法寻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我的引导不够充分。之后听钟老师的课,发现她这一点做得很充分。她让学生找到描述桂花的句子,再带着感情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情绪。之后让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个性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情绪。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她的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我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这是我在课堂上做得不够的地方,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光太少,学生听老师说,懒得去思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用心性。

另外,我在教学中对于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品读不够。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学生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透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忙学生理解课文资料。我透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一个“浸”字,那里能够尝试学生运用自我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透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比可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有人说语文教学就应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忙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我觉得这话说得好,我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必须要加强,才能避免课堂教学蜻蜓点水。

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描绘的生活情境。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情绪,“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但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学生体会得不够深。而我用自我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而没有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能够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但在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时,如果让学生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之后说“那伴着阵阵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给学生更多的时光去思维,去深入想象,帮忙学生理解作者“喊”时的情绪,再次加上动作来喊一喊,相信学生们的情感就能彻底激发出来了。当然,这需要激情和热情,而我就是缺乏这个。

课文最后我试图透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这么多的问题一个个套给学生,却始终没能到达学生与文本的共鸣。于是,还是我自我自说自话解释了母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其实,对于这些深刻难懂的问题,能够留给学生小组讨论,在交流中体会、思考。

另外,在时光安排上,我要尽量留足够的时光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把时光都留给学生,而是要有老师适当有效的引导和监督。在提问资料和理答方式上要注意避免重复答案或者简单的鼓励,而是要结合课文资料进行引导、激励性的评价。在备课时,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资料,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用心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提问质量。

我一向以为自我是一个有亲和力的人,但是看了视频才明白原先是张苦瓜脸,从头到尾没有笑过,因为一向觉得自我笑起来很丑,以后要注意课堂上多一些微笑。课堂上从容了许多,但还不够淡定,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冷场不能有效地扭转,常因为紧张忘记了课堂程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前对于自我的教学没有清醒的认识,如今看了视频会发现很多细节的问题和根本性问题,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对照自我,努力改善。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通用篇五

《桂花雨》是五年级上册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浓烈的情感隐藏于朴实的文字背后,游弋于淡淡的叙说之中。这节课,我的任务就是带着学生一起把文章由浅入深地读进去,走进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寄托在桂花雨中的思乡之情。

在默读思考“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这个环节,我欣喜地发现与昨日的课堂相比,学生对细节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隐藏在平凡文字中语句,深切地感受着童年时桂花带给“我”的种种快乐。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个劲儿地夸他们会读书,有见识。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因此当体会“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于是对这个句子含义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请孩子们抓住这句话提问。问题提得很好,如“为什么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妈妈却感到怎么也比不上院子里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气都差不多,母亲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了,高举着小手,两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课堂上回响自己的声音。于是有了这样精彩的交流:

“因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桂花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家乡的桂花对于他是美好的回忆,母亲也一样,所以她觉得家乡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种香甜的回忆。”

“家乡的桂花树是妈妈亲手为它浇水、施肥的,家乡的桂花树有妈妈的辛劳和爱,所以感到更香。”

“妈妈是为了我上中学才不得不离开家乡的,当她客居在杭州时,非常思念家乡,所以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

我适时地插进一句“母亲想念的只是桂花树吗?还有别的什么吗?”在我的暗示下,孩子们急切地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搜寻着、阅读着。在我的引导下,阅读的范围扩大了,发现更有深度了。

“在家乡时,妈妈每年都会把摇下的桂花送给邻居做糕饼,她和村子里的人相处多么和睦啊。我想,因为母亲想念那些邻居了,所以便觉得故乡的`桂花最香。”

“母亲和人们还一起用桂花泡茶、做糕饼,这种快乐是在杭州没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树再多,母亲也觉得没有家乡的桂花香。”

“我觉得这样说体现了母亲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好一个眷念之情!这样的感受居然出自顽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动过的我也禁不住心热起来。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举的小手间穿梭,把话筒递向每一个脸涨得通红的急着表达的学生,听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我也仿佛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课终,我郑重地说:“谢谢你们精彩的发言,我今天的教学后记会因为你们不俗的表现而丰富、精彩!”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通用篇六

1.学会“箩、杭”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3.准备“摇花乐”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读提示明要求。

师生谈话:说说在儿时曾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

教师导语:童年曾发生过的趣事令我们难忘,只要一想起它,我们仍会感受到一种快乐.今天我们要读的课文的作者就用手中的笔把童年趣事记录了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板书课题:桂花雨)。

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桂花的资料后,针对课题说说想了解哪些内容.

初读课文知大意。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全班交流: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n品读语句悟情感。

读课文,看“摇花乐”的挂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

a.“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b.“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c.“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分小组读所画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语句所描绘的情景,再说一说此刻在脑海中出现了。

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朗读“摇花乐”这一段.)。

教师导语: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乐,它同样也把童年的快乐带给了我们.然而,作者。

仅仅为了写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吗?联系上下文,读读有关语句,再说说你的`感受.

a.“我喜欢的是桂花.”

b.“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c.“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d.“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学生边读有关语句,边谈自己的体会.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这几句话,联系上下文,如与“梅花、梅树”的对比,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体会母亲对故乡的怀念.

a.找出有关描写母亲的语句.

b.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说说自己的感受.

试着用“这里的——再——,也比不上——”这样的句式说说母亲还可能会说些。

什么.

c.与同学交流:母亲的话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听着母亲的话,“我”不禁又想起了“摇花乐”,你能通过朗读向同学们表达出“我”的思乡之情吗?(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难忘童年的画面,难忘母亲的话语,更难忘故乡的桂花,读读课文中的语句,想一想,课文中是否还有让你回味无穷的句子?找出来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再交流为什么要这样读.

积累语言求发展。

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在课外阅读中,在你的生活实际中,你有没有感受到人们对家乡的怀念呢?说一说.

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通用篇七

这天学校让上交一篇生本课的教学反思,正好昨日讲的《桂花雨》一课,感觉还不错。就随便写写吧!桂花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完美的回忆。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在写教学设计时,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我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并透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自我的童年生活,说一说自我不能忘记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潜力。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资料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情绪。我先让学生分主角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然后从学生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情绪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主角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

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我借助课件提问,从课文当中找出什么是”桂花雨“,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孩子们找到后,我又借助课件上的图片,让孩子们再次感受“桂花雨”的情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其中的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个性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学这部分资料时,透过读来感悟。在回忆童年的时候,孩子们都用心的发言。在交流过程当中体会到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深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我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潜力的迁移。

之后小组以采访的形式让组员们分享,最后每一组选出一个代表和大家分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孩子们分享的过程中,我看到孩子们在说自我的家乡时,脸上的喜悦之情是我们课堂上很少见到的。这时的我也被他们感染了,和孩子们分享了我小时候的趣事。孩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还说去我的家乡呢!嘿嘿,一个有山、有水、有花、有野果、有松鼠的地方……还有最亲、最爱的人。也许是对家乡的怀念吧,感觉以前的事物都是那么的完美!

每次一写到自我的家乡,总是受不住笔。嘿嘿……言归正传,我觉得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学要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孩子“学”的引导。我们一向在提倡生本课堂,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在充分自学中思考、记忆、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忙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才扎实牢固。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给孩子们多一些的理解与表达的空间,让孩子们去感受,去体验,去尝试,我相信孩子们必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通用篇八

《桂花雨》这是一篇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但文中没有一句思乡的语句,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可是怎么引导学生们体会呢?为此我考虑过几种教学方法,但都感觉无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后来张婷主任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作者对桂花印象这么深刻,不就是因为桂花的香和摇桂花时感受到的快乐吗?”

再读课文,细细品味,这股浓浓的思乡之情正是蕴涵在作者回忆桂花香和摇花乐的过程中的,于是,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香”和“乐”上,引导学生从这两处去体会,最后再自然的引到母亲说的那句话,感受思乡之情。

桂花的香是作者一家人爱桂花的情感源头。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桂花的感情,才能为下文的摇桂花做好情感铺垫。所以我从引导学生体会桂花“香”入手,先让学生找到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在逐句知道学习“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等语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体会桂花的香,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从而很自然的就过渡到摇桂花的“乐”。

看着学生们完全投入其中,我趁热打铁,引出母亲的这一段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引导学生从母亲怀念家乡的桂花感悟到,母亲思念的其实是自己的家乡。就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消化了本课的难点,在此基础上,我又播放了一首作家余光中写的《乡愁》,看着投影上的动画,听着深情地诗句,学生的感情再一次得到升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本课所要表达的情感。

从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很多,而我学到的更多:上一节课不容易,想上一节好课,更是需要下功夫研究,老师把教材钻研透了,方法引导对了,学生上课就轻松了,也快乐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