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故乡的炊烟的散文(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1:20:36 页码:9
故乡的炊烟的散文(优质10篇)
2023-11-18 01:20:36    小编:ZTFB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写一份总结能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反思自己的表现。总结应该有条理、有逻辑,遵循一定的结构和规范。阅读是一种积累知识和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希望大家能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故乡的炊烟的散文篇一

行走在柳叶初青,草色方绿的乡间小路,沐浴着似剪犹和的清风细雨,看着那水面淡淡如莹的波光,潜意识里总会使人产生一种情怀,说不清,道不明,有一种希冀,藏在心底,显于山间、田野、绿地,内心里总有那么一抹经久不退的色彩,虽不艳丽,却犹如那寒潭里的波光,熠熠生辉,却永远难以散去。

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这里,没有小桥流水的情韵,更没有“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才子佳人风情。安静的晨曦里,只闻鸟鸣翠柳,鸡犬之声声起,路边的田野,正在一点一点地青葱、翠绿,风动荷舞的荷塘、寂静的田野,青翠欲滴,清风正催着那抹不和谐的颜色随着冬季飞快的老去。

校园旁的老树,宛如岁月的老人,若有所待的眺望着山间的小路,摇曳的枝条就像是问候着上学的顽童,启蒙的师长,这情景给清晨的田野、山间的小路增添了一抹温暖的馨香,蓬勃的朝阳。

这情景,也让人们感觉到了朴素的芳华,同时产生无言的心情荡漾,远离迷茫,化解忧伤。看着这满是平常温馨的清晨,使人的眼中也禁不住一阵潮润,更使我透过这朦胧的烟雨,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记忆。

远处的炊烟,正在顶着风雨倔强地升起,随着它渐渐地散去,融入青山,汇入大地,同时也溢向我的心房,汇入生命的血液里。那缕缕升起的炊烟,犹如我生命中的初源,让我思念,令我神往,促我成长。

多年的惰性生活,让我在岁月的蹉跎里丢失了一些本源的东西,也有一些美好的渴望被关在了心底。那迷惘中升起的缕缕炊烟,明显让我感到那些本源的思绪并未远离,那种回归的感觉,会让人们觉得人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艰难,每一次和亲人的相守、分离都会是那么的亲切、感激,每一天的学习、劳作都可以让人感觉到那么轻松、惬意,每一次的成功、失败仍然那么淡然前行。这些都不禁让我想将你定格在纸笔墨香之中,留存心间,散予大地。

岁月虽然被时光剪成了烟花,只留芳华刹那。凝望处,过去的、现在的正随着那袅袅的炊烟升起、飘飞的丝雨散去,化作满目葱茏,田野翠绿。宛如天似画布,流云作笔,借着那炊烟、丝雨,描绘着今时、今生、永恒的魅力。

故乡的炊烟的散文篇二

当我身处所在的小城,隐隐地望见远处乡村腾起的炊烟,我就不由地想起故乡,想起故乡的炊烟来。故乡的炊烟,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浮现在我的眼前,不由地勾起我思乡的愁绪,思乡的愁绪绵延而悠长。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心底里哼唱这段歌词的时候,缕缕炊烟仿佛在眼前飘荡,唤醒了我温暖的记忆。故乡的炊烟,承载着我儿时的梦想,勾起了我想家的念头。记忆里,故乡的炊烟总是淡淡的,薄薄的,似一层轻纱一样,轻慰着我的心房,撩拨起我念家的情怀。

每一位在外的游子,都会像我一样,无论相隔着千山万水,总会遥望自己的故乡。在每一个寂静的夜晚,望着天空的那轮明月,思念着炊烟缭绕的故乡,牵挂着留守在故乡的亲人,想念着故乡的小伙伴。

故乡的炊烟无处不在,它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撩人,就像缠绕在我身上的脉络和脉络里流淌的血液一样,时时地伴随着我,深深地嵌入我生命的记忆中,摇曳在我的魂梦里,散落一地缠绵的乡愁。

故乡的黄土地上长满了庄稼,土地里有小麦,玉米,大豆,高粱,都是乡亲们赖以生存和用以解决温饱问题的食粮。每逢秋收过后,像玉米杆啦,高粱杆啦,棉花棵啦,乡亲们的家里院外都堆满了这些柴草,用它们来做熟庄户人家的一日三餐。

记得奶奶常说,说我生到了一个好的时代,不管吃得好坏,总算能填饱肚子里。父亲也总是附和着奶奶说起他们曾经逃荒的岁月。父亲说,跟着奶奶逃荒的日子里,每天都在受着饥饿的折磨,看不见哪里有炊烟,看见了炊烟,就会勒紧腰带跑过去,因为炊烟升起的地方,就会有人家,就有吃的要,要来的饭食就能用来充饥,只有肚子里有食物啦,才有力气往前走,山一程,水一程的走,是炊烟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勇气,是炊烟给他们带来了生存的希望。

当东方还没有泛起鱼肚白,也就是天还没有大亮的时候,遥闻深巷中二叔家的一声犬吠,三奶奶家喂养的大公鸡的第一声啼鸣,在我的故乡,勤劳的乡亲们就起来啦。村口的老井旁,人来人往,不时地有木桶碰撞井壁的声音,发出沉闷的声响。过不了多久,不少的乡亲都开始生火做饭啦,乡亲们即将迎来了新的一天。不一会儿,就见炊烟升起,袅袅炊烟随着轻风升腾起来,汇集着三爷家的,大伯家的,二婶家的,伴随着初升的朝阳,阳光微露着淡淡的金黄色,和着缕缕炊烟掠过农家院落里的屋顶,如雾般随风飘荡,在故乡的上空打着旋,转着圈,像恋家的游子一样,不舍得离开却又不得不走,向着小树林的方向,向着村外的广阔的原野,向着远处知名或不知名的村庄,悠悠地飘向远离故乡的地方,却又没有人能说清它们最终要飘向何处。在某种程度上,升腾的`炊烟,代表的是村庄的生生不息和深沉的呼吸,是庄稼人的未来与希望,也代表着乡亲们的悲喜哀乐。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有亲人的等待,护佑它的是母亲的爱,依恋它的是远方儿女的情。

记得小时候,每当炊烟升起,我和小伙伴们便跑向村外,伙伴们静静地站在那里,回望着村庄,看村子里处处升腾的炊烟,看谁家的炊烟冒出的高,飘出的远,好像谁家的炊烟冒出的多,谁家的饭食就做的好一样。故乡袅袅的炊烟里,隐藏着我们多少年少时七彩的梦想啊。

每当我们争论不休的时候,大人们就喊着我们要回家吃饭了。奶奶掂着小脚,喊着我的乳名,声声乳名,奶奶呼唤的是那样的亲切,一边响亮的应着奶奶,一边飞快地跑向她的身边。奶奶总是满脸慈祥的笑容,她拉着我的小手,我跟随着奶奶一起走向家的方向,奶奶的手是那样的温暖。

印象中奶奶是个最勤快的人!每到农忙的时候,奶奶总会让我帮她往灶膛里添柴火。至今仍能够很清晰的记得第一次帮奶奶添柴烧火的情景。心里想着添柴烧火这不是最简单的事情吗?我不停地给灶膛里塞着柴草,常言说的好,人心实,火心虚。由于塞的太多,火一下子燃不尽冒出黑烟来,浓浓的黑烟呛得我眼泪直流,还不停地咳嗽。沾满黑灰的小手弄花了我的小脸,狼狈的样子惹得奶奶笑弯了腰,她一边笑着,一边忙着用水给我洗脸擦眼睛。奶奶柔声细气地说:“傻小子,烧火可不能心急,要慢慢地添柴禾才行。”奶奶还给我做了示范。在以后不断地生活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添柴,渐渐能帮奶奶干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凡事都一样,只要用心去做,用心感悟和领会,都能干好,奶奶的教诲成为了我以后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

不大的农家小院里,一张饭桌,几个小凳子,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手拿玉米饼子,蘸着奶奶亲手调制的面酱,津津有味地咀嚼着,畅聊着农家人过着的琐碎日子,那是怎样的情景啊,其乐融融,幸福无边。

如今,我家的地锅依旧静静地守候在那里,我轻抚着锅台,找寻着昨天的痕迹,锅台上若隐若现着奶奶的手印。仿佛看到小时候的我,坐在地锅旁,帮奶奶往地锅里生火添柴,看见一缕缕炊烟升起,凝聚在我的心头,随着记忆的风飘远。那口大铁锅里,仿佛有奶奶用双手贴出的满锅玉米饼子来,当满院弥满玉米饼香味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又围坐在一起,尽兴地品味着奶奶做出的可口饭菜。我看到了奶奶脸上舒展的皱纹,我看见了母亲为儿女操劳略显疲惫的面容,让我尽情地感受浓浓的亲情和无边的幸福。那情那景,时常闪现在我的脑海里,一次又一次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成为我遥不可及的梦境,凝集一地故土芬芳的记忆和亲人无尽的思念。

记得在周末的时候,我们小伙伴常常一起走向原野去打猪草,我们尽情地在原野里玩耍嬉戏,我们常常玩的忘记了回家的时间。当西边的天空还挂着最后一抹夕阳,当那抹夕阳的余晖和村子上空的炊烟交融,我们的眼前就呈现一道乡村独有的靓丽风景。从村子里飘来的炊烟袅袅,夹杂着柴草的味道,和着诱人的饭香味,不由得让人饥肠辘辘,我们是该准备回家啦。我们身挎着草篮子,满载着收获的喜悦,匆匆忙忙地往家里赶。我们知道,融合的炊烟里,有奶奶忙碌的身影,有母亲亲切的呼唤,有一家人永远难以割舍的亲情。

如今的我,虽然已离开故乡多年,可奶奶,母亲的身影依然在我记忆的角落里珍藏着,如同故乡的炊烟,浓浓的,淡淡的,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为了生计,在外一直漂泊的我,总是想起故乡,想起奶奶,想起母亲,想起故乡的炊烟。每一个在外的游子,都像我一样,尽管在外面暂时有了栖身之地,心却一直在漂泊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远离故土的人,思乡的愁绪越来越浓,都明白只有故乡才是自己真正的归宿。踏遍千山万水,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回来的,因为故乡的炊烟里有着亲人的牵挂和呼唤,炊烟在哪家在哪,我们的根就在哪。只有深深地扎根在故乡的这片沃土里,我们的灵魂,才能得以安息和长眠。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农村呈现新气象,勤劳智慧的乡亲,世代劳作在故乡的黄土地上,逐渐远离了饥饿的威胁,脱离了贫穷,走向了文明富裕的好日子。低矮的草房早已湮没在我的记忆深处,高耸的楼房也已替代了瓦房,放学而归的孩子迎面而来,唱着动听熟悉的歌谣,依稀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路边上曾有的榆树,槐树,桐树都不见了踪影,映入眼帘的是矮化的柿树,木槿,月季等不知名的花花草草,它们整齐划一地排列在乡亲们的房前屋后,在清风的吹拂下微微点头,招手,迎接着远归的游子。村里的土路铺上了水泥路面,再没有了雨水过后的泥泞,乡亲们出行方便了,走在上面感觉更踏实了。把我昨天的记忆都深深地埋在泥土之中。

如今,村里人做饭和城里人一样,大多用上了电器和燃气,故乡的炊烟显得越来越少了。

我无法留住故乡早已飘散的炊烟,可我永远怀念着故乡的炊烟。故乡的炊烟里,我绵绵的思念,无尽的乡愁,悠悠地亲情,家乡的味道永远地飘不散,吹不走,永驻游子的心中。

故乡的炊烟的散文篇三

秋了,西风来了,落叶掉了。

夕阳从山的那头落下去,故乡的炊烟升起来了,一缕缕的,被秋风打散,风中都是炊烟的味道。

我游走在风里,远处的炊烟在向我招手,这是故乡的炊烟,我在风里感受着故乡的味道,风把一片枯黄的落叶送到我掌心,我轻抚着,这久违的感动。

我在炊烟里看到那个小小的自己,穿着破旧的花衣服,脸庞上满是污泥,却笑的肆意张扬,周围的小伙伴们追追赶赶,汗水染湿了衣衫。我听到了孩子们父母的呼唤,一声声,传遍整个村庄。

我在炊烟里看到那棵老树,秋来时,叶子一片一片从枝头凋落,我看到那个小小的自己在落叶堆上尽情的.跳着闹着,不时的伸出小手,接住空中飘荡的叶子。

我在炊烟里看到村头的老人,坐在门前,手里拿着针线缝缝补补,你经过时,她会抬起头对着你笑,小小的自己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笑起来脸庞上会布满皱纹,那时候的自己不知道岁月是什么,不知道时光能催人老,不知道岁月不留人。

故乡的炊烟没有变化,它依旧在傍晚时分,在夕阳落下时升起,一缕接着一缕,整个村庄都是炊烟的味道。

炊烟没变,可是故乡的那棵老树却变了,枝丫没有以前多了,落叶也没以前多了,老树旁的那棵小树也变了,它越长越高,越长越茂盛了,如果有一天老树不在了,它会是第二棵老树。

炊烟没变,可是父母的容颜却变了,我分明看到丝丝细纹爬上他们的脸庞,岁月的风把他们的头发染白,时光怎能如此无情,我甚至没有记住他们年轻的样子,没有看够他们没有皱纹的脸庞,我怀念自己在外玩的忘了时间,母亲在村头呼唤我的声音,我怀念父亲在雨里接我放学的那个剪影,他搂过我把我带入雨帘中,我怀念那双温暖的大手。

秋天是个充满思念的季节,在落叶里,在秋风中,它能无端让你怀念起故乡的炊烟,怀念起故乡的亲人,外出的游子,你是否在秋风里闻到了炊烟的味道。

人总是这样,我们匆匆忙忙的行走,希望自己见多识广,希望自己阅历丰富,我们远行,可走着走着才发现我们离不了那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你的根在这里,无论你长成多葱郁的一棵大树,秋风总能把叶子吹落到根里。

你总归得回来看看的,那里有你的童年,有你最纯真的欢声笑语,那里没有利益,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噪杂的环境,没有喧嚣的吵闹。

那里的夕阳是那么的美丽,夜晚的天空总是星星满布,就像你的思念,满满当当的没有空隙,虫鸣声能伴着你安然入睡,清晨又有鸟叫声唤你起床。

那里还有我最思念的亲人。

炊烟升起来了,我回来了,我背着破旧的行囊,踏着沉重的脚步回来了,我看到父母的笑颜,他们不在乎我的荣辱,他们在乎我是否平安,是否身体健康,在外是否受了委屈,是否吃饱穿暖了。

落叶铺就了一条温暖的路,我踏着落叶回来了,在秋风里闻到了炊烟的味道,闻到了故乡的味道,闻到了母亲饭菜的味道。

时光无情,过往的岁月我只能把它们装在脑海里不断回忆,但未来的那些日子,我希望自己不留下遗憾,如果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那自己便是那个吹笛人,把故乡的思念吹满,在故乡的炊烟里,多陪伴父母,他们要的不多,只是多点儿女的陪伴。

我看到远处的炊烟在向我招手,我看到父母最淳朴的笑颜,我走在秋风里,走在落叶中,走在那条思念铺满的小径上。

炊烟升起来了,我回来了……。

故乡的炊烟的散文篇四

故乡是一缕炊烟。小时候,屋顶袅袅升起的炊烟幻化成一顿丰盛的美餐,填充了那段饥苦的岁月;长大了,如诗如梦的炊烟定格在记忆的河床,宛若一条长长的飘带,一头系着游子,一头系着故乡。

我的故乡在平利县洛河镇三官殿村一个叫庙坡的小山沟,因民国年间寺庙多、香火旺而得名。那时候,贫穷如影随形,坚强的父母用勤劳的双手和不屈的脊梁为我们撑起一片晴空,使童年生活变得绚丽多彩。每当母亲生火做饭时,嘴馋的我变得格外勤快,时而为灶膛添把柴火,时而到菜园采摘蔬菜,时而用木桶去提水,眼中盛满了贪恋与憧憬。狭小的灶屋炊烟缭绕,常常呛得人两眼通红、咳嗽不已,我却坚守在灶台边,等候母亲的“赏赐”。我的“执著”常常会换来一碟菜汤、一个煎饼或一片腊肉,那种幸福时刻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余味悠长。炊烟,升腾着希望,散发着温暖,饱含着幸福,伴我度过了那段缺衣少食的岁月。

长大后,怀揣豪情壮志,将亲情装进行囊,第一次离开大山的怀抱,回望身后缕缕升起炊烟,禁不住热泪盈眶。背井离乡的日子很漫长,在遥远的南国进过武馆,当过保安,犹如落群的孤雁,四处飘泊,不知栖身何处。书信成为我与家乡连接的纽带,充满炊烟气息的家书蕴藏着一种温馨和力量。在亲人的鼓励下,我放弃了都市的繁华,走进位于青海高原的绿色军营,在“枕戈待旦”的生活中体验军人的苦与乐,感悟军人的崇高与奉献。

入伍第二年,母亲积劳成疾,病情危急,好似晴天霹雳,使我陷入痛苦的深渊,难以自拔。彼时,家里盖起了新房,大哥参加了工作,生活刚刚露出了笑脸,可苦命的母亲却重病缠身。作为一名警卫班长,我没有理由请假回家伺候母亲,只有把无尽的思念和愧疚埋藏在心底。次年,母亲身体每况愈下,部队领导给我特批了七天假期,终于登上了回家的列车。归心似箭,一路奔波,我重新投入故乡的怀抱,老远便看到一缕缕炊烟在山间飘绕,仿佛在守候游子的归来。

在屋前的路口,母亲端坐在椅子上,目光中盛满了慈爱与牵挂。母亲步履艰难,弱不禁风,满头白发,我禁不住潸然泪下。母亲为操持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为了扶养我们长大成人,在苦水中浸泡得伤痕累累。出于不甘与侥幸,我和大哥将母亲送到安康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经过全面检查,医生告诉我们回天乏术。抱着失望与痛苦,我们只好将母亲接回家中,告诉她只是小病而已,吃点药就好了。把母亲送回家的当天晚上,由于假期临近,我必须启程返回部队。

故乡,这片养育生命、承载情感的热土,成为我精神的家园和力量的源泉。在遥远的青海高原,我用山里人特有的勤劳与执著在风霜雪雨中艰难跋涉,多少次在我身心疲惫时,总有一种声音让我热血沸腾,总有一种力量让我突破重围,那就是父老乡亲的叮咛和企盼。八年奋战,在我身后留下一串坚实的足迹: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被军区表彰为优秀通讯员。2003年冬,我放弃了继续留队的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土。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万千游子的故乡情结。是啊,故乡是人生路上的第一个驿站,是生命的开始,是江河的源头。一个人如果没有故乡,那精神世界肯定是缺失的。回归故乡,我依然喜欢欣赏广袤田野上那一缕缕袅袅升起的炊烟,喜欢审阅万家灯火的绚丽,喜欢用笔讴歌山乡的巨变,喜欢用镜头摄取和美的画卷。故乡,愿你的明天更加辉煌灿烂!

故乡的炊烟的散文篇五

乡村是一幅古老的油画,她有着凄美而又厚重的色彩。乡村的炊烟,也总在叙说着一种田园劳碌的生活诗意。每当我看到炊烟,就会想起母亲围着灶台忙碌的身影;我想起炊烟,就会想到农家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劳作情景;而当我凝视着炊烟袅袅的模样,就会感觉这炊烟一如它的主人,是如此的淳朴和那么不被人再意。

我印记中的老家是个山青水秀,炊烟袅袅的乡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遐尔闻名。这个镶嵌在赣中中部,地处丘岭带上的江南村庄,地图上是找不到的,她只是一个带圈的小点。绵延的赣江穿过她的腹地,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提供着繁衍与生息。老家曾是个享誉“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的人文家园,也是个“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渊源之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境内聚居,也是庐陵文化发源地之一。

生活在这个“三山一水六分田”的地方,水稻是村民的主要经济作物和生活来源,一年种植二季。几千年来,人们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耕作模式,祖祖辈辈过着那种人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生活。农耕文明的沿袭,赋予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保持着一种传统的生活习性,形成了一种乡村独特的人文景观和风情。炊烟,便是我见过的最美生活景致,是那农家厚重生活的远意。

故乡的炊烟,唤醒有我许多的温馨记忆,蕴藏有我对过去的许多美好怀念。我喜欢家乡的炊烟,喜欢它那袅袅升起的模样,像云彩一样的飘逸绚丽;喜欢青砖黛瓦的村庄在炊烟的映衬下,呈现出的那种古朴、恬静、优美的朦胧田园生活气息;喜欢那种日暮乡关的岁月,庄稼人那种以土地为情的粗犷、简洁、简朴、知足的生活守望。

在那种江风剪衣的乡村生活里,我记忆中的故乡,这种曾经熟悉的袅袅炊烟,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就从我的眼里消失了。这种世上最为轻灵的东西,它是农家柴草灶火化成的精灵,是村庄生活的灵性和呼吸。乡村的炊烟不但意味着乡村田园牧歌悠闲式的生活状态,更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寄予丰富情感的精神家园,炊烟也同样承载着千千万万当代国人的美好温馨记忆。

故乡的炊烟,它在每个早晨中午黄昏升起,唤醒着一片土地的生机,书写着乡村人的辛勤。当袅袅的炊烟从农家的房顶冒出,股股的烟柱被风拉扯成缕缕丝丝的样子时,你会感到,这舞动的炊烟像是漫妙的精灵,仿佛它总在与悠悠的白云进行着深情地对话,在尾尾地述说着农家生活的那种艰辛和不易。

故乡的炊烟,谱写着一曲乡村生活的和美旋律,描画着一幅凝重悠远的田园画景,辉映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依的诗意。乡村的炊烟,让我想起了心中的那个小村庄,似乎自己已闻到了她那空气里散发着的泥土和稻禾的气味,闻到了那缕缕炊烟里伴着的淡淡草木灰香气,还有那清香田野中醉人的熟悉气息。仿佛那个童年里的自己,置身在山水之间,荡漾在墨绿的田野深处,心滚向无边的天际,那吆喝老牛的声音惊飞了枝头的鸟儿,调皮的嬉戏吓停了蛙鸣,土地、庄稼、人,亲切得舒遍全心。闪烁的星空下,朦胧的月光里,那追逐戏耍的脚步是那么轻盈,母亲唤归的声是那么悠长而又亲切得似百灵鸟一样动听。

故乡的炊烟,永远是我心中的一种乡情乡意,是我童年里的一首梦谣。炊烟它不但深深烙着家乡饮食文化的韵味,浓缩着农家人的生活远意,而且凝聚着农家族丁烟火的旺盛,记录着人们依附着土地生息的进程。

故乡的炊烟,它幻化于日常生活所使用的一种灶具,这种灶台是农家人生活中必备的工具。灶台一般依墙而建,以长方形结构而见多,多数采用砖石和土坯混合砌成。在它长约2米,宽1.5米的结构里,灶台设有前灶膛和后灶膛两个部位。前灶膛上置有一口硕大的生铁锅,灶的后膛则配有一口温水的小铁锅,灶的高度一般在80公分左右,在不靠墙的外则矗直面中部还巧妙的设有一个凹槽,是用来作烘干湿鞋而特意设计的,而后膛的出处那沿墙砌成的小方形圆柱就是那排烟的烟筒,那些缕缕的炊烟就是自那里冒出来的。

只是,到了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延伸,村民从过去的“集体经济”束缚中彻底地解放了出来,乡村这时开始了包产到户,新的农村经济体制彻底颠覆了传统耕作模式,乡村人终于走向了一条通往自由生活的阳光大道,走向了一条勤劳致富的希望之路。

这种解放生产力的举措,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生产潜能,激活了他们被长久禁锢的原始动力,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脚下的这片深情的土地,寄情于山水田地。当苦涩的生活一去不复返后,乡村人的思想观念也在与时俱进,在与时代同步。

这时,他们已然意识到生态环境是自身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从前那种以砍伐树木为燃的生活方式严重影响到了自身的生存。这时,一种改变传统生活观念的“封山禁林”运动就应势而行。那种以烧柴禾为主,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生活灶具,逐步被沼气、石油液化气代替,成为了一种过去生活的印记。“炊烟”也就此慢慢地告别了农家,消失在了曾经的田野、村庄上空。

如今,我还依稀记得,在夕阳晚照,落日染醉青山,田间泛出藻香时,炊烟它如轻纱薄雾一般,飘过竹林,飘过田野,飘过河流,飘过村庄的情景。而每个黄昏,耳旁响起的是母亲那拖音的唤归声,这声音,它伴随着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既是多年以后,我人身在异乡,也会想起那响在日暮乡关的声音,和那双望穿霭雾氤氲,痴痴守候儿女归程的眼睛。而炊烟,它早已在我的心中成了联系故乡的纽带,成了我心中一幅农家悠闲与繁忙生活的画卷,一种乡愁的印记。

虽然这些曾经熟悉的炊烟已成为了我对过去生活的怀念,而我现在也难以看到它多姿多情的熟悉身影,但我已自岁月的流逝里,生活的转换中,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开启和家乡人生活的变化以及家乡面貌的巨变。因为往日的乡村已踏上了一条“小康”之路,村民们已彻底摆脱了那种传统农耕模式。老家的村民如今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用上经济卫生,方便的燃气、电气,过上更健康卫生的居家生活。既是我每次回到老家,不能重温过去那种袅袅炊烟的情景,然我依然自乡村生活的流彩里感受到这个没有炊烟的村庄还是那么亲切与美,还是那么温馨如昨。

是的,现在的乡村被边缘化了,曾经的简约、厚重、淳朴生活气息不见了,梦里的老家也没了曾经的熟悉。可远离村庄后的我,心中依然驻守着一个乡村,那里仍有个我心灵明朗的小屋,有个依浮云为邻、依山风为伴、依田地为情的村庄,有个抛却一切世间纷扰的清悠静地。炊烟仍然是我对家乡的永恒怀念,一种对过去生活过往的留连,一种根的惦记。那故乡炊烟的模样仍会时时地在我心中袅袅升起,而且依然是那么的亲切、温馨和迷人。

故乡的炊烟的散文篇六

飘在小村的上方,

一缕缕,

都是妈妈爱的芬芳。

炊烟里的饭香啊!

迷醉了爷爷花白的胡须,

迷醉了奶奶慈祥的脸庞,

馋坏了胖嘟嘟的小儿郎。

夕阳,

刚刚落下了山岗,

就和晚霞一道,

给长空,

披上了五彩的衣裳。

乖娃子,

吃饭喽!

妈妈的呼唤,

传遍了故乡的大街小巷。

父亲牵着娃儿,

沾满泥巴的小手,

家里的大黄狗,

摇头晃尾地跟在身旁。

欢快的笑声,

久久地回荡,回荡。

走过了岁月,

穿透了时光,

但依然走不出,

盼子归乡的惆怅。

远方的游子啊!

你可听到,

父老乡亲,

声声唤你归故乡?

故乡的炊烟的散文篇七

我爷爷的家在华容新建,离这里很远。开车走高速,如果不堵车的话,大约从清晨七点开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到。所以我们平时不常回家乡,除非重大节假日,才有机会探望爷爷、奶奶。

在爷爷家,我最爱干的活是帮奶奶烧火做饭,因为爷爷家在农村,没有燃气灶,只能用烧木头的炉灶做饭。做饭烧火可真不容易,我把纸点燃以后,发现纸烧得太快,心一慌,随手将纸扔进炉灶,纸很快就烧完了。第二次我就不那么慌张了,我有条不紊的把纸放进去,再把棉花梗塞进去。烟就慢慢出来了,顺着墙缝飘到蓝天了。正当我得意洋洋的以为那些火在“吞噬”棉花梗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越来越多的烟满屋子都是,呛得我没法呼吸了。我冲了出去深吸一口气,继续干活。谁知烟还是没有减弱,我越来越难受,开始咳个不停,连眼泪都出来了。这时奶奶察觉到了我的异常,就跑了进去,把门窗都打开了,烟雾才开始散去。奶奶把我牵到院子里,见我慢慢地不咳嗽了,心疼地问:“哎哟,我的好孙子,你好些了吗?”说完用手轻轻拍我的背,叹了口气,又问道:“你还要不要烧火啊?”我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却说不出话来,只是摇摇头。这时,四周静悄悄地,只有缕缕炊烟不断地从厨房冒出来,在我们房屋周围萦绕。我抬起头来,透过层层烟雾,看见了奶奶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一双眼睛在长年累月的烟熏中已经变得通红,一头花白的'头发在烟雾中显得越发苍白。我看着奶奶,想到她为大家一日三顿操劳,惭愧万分。原以为她要惩罚我,谁知奶奶却说:“去一边玩吧,做饭的事我全包了。”我只好忍住眼泪,默默地跑开了……直到今天,我呆在顺德的家中,想到千里之外的故乡,想到慈祥的奶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奶奶的爱是寒冬中的温暖,是黑暗中的光明,是故乡的炊烟,催人泪下。

故乡的炊烟的散文篇八

随着又一个凉爽的秋的到来,我那因炎热而烦躁的心绪,也开始内敛沉淀,变得多思善感起来。尤其是这个周末的黄昏,在涧河畔散步的我,看到久违的炊烟袅娜地升起时,一种亲切与温馨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于是又忍不住想起故乡来了。其实,故乡的炊烟,与别处的并无二致,只因沾染了乡愁,便格外地能开启尘封的记忆,带给游子无尽的遐思与良多的慰藉。

我对故乡的炊烟,向来是怀着深情的。以前,在一望无垠的宛东平原上,真正唤醒村庄的不是雄鸡,而是炊烟。无数个清晨,炊烟都是作为乡村睡醒的信号出现的。印象中,最为勤劳的农家,总会升起全村第一股炊烟,接着第二股,第三股……紧随其后,不一会儿整个村子就都醒来了。相邻的村庄受到感召,也纷纷升起炊烟。这些炊烟,因受柴草性质和风力风向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致。有的浓黑似墨,有的纯白如棉;有的粗壮如柱,直上蓝天;有的纤薄如纱,摇曳多姿;有的像在赌气,相互之间绝不纠缠,卯足了劲要超过对方;有的像在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一块儿,相扶相携地共赴青天。当炊烟逐渐消散的时候,各家各户的大人小孩,耕作的耕作,赶集的赶集,上学的上学,充满希望的一天就开始了。

中午的炊烟,则是农事的生动写照。俗话说:“农村饭,一点半。”在大多数的农闲时节,故乡的炊烟总是慢条斯理的,随后人们开始三三俩俩地往饭场子里聚拢,吃饭、相互品菜、谈天说地,从容闲适,怡然自得,处处散发着冲淡宁静、美好和谐的生活气息。当生活节奏慢下来的时候,时光便显得出奇的快,转眼就到了焦麦炸豆的农忙时节。那些个中午,很少有哪家会正儿八经地升起炊烟,即便有也是短促的几股黑烟而已,想必是在加热早饭草草充饥。更多的是为了抓紧时间抢收抢种,天不亮上地时就带足了干粮和开水,午饭自然就在田间地头解决了。

黄昏的炊烟,总能给人以强烈的归宿感。西天的霞光消退后,结束了一天辛劳的农人,扛着农具,牵着牛羊,饥肠辘辘地往回走的时候,远远地就看到了自家院落正冒着的炊烟,那一刻,谁会不感受到由衷的幸福呢?而散学归来的孩童,定会一溜烟跑回来,嚷嚷着要吃饭。此刻的炊烟,不正是家的代名词吗?有时我就想,我们炎黄子孙的先祖,是何等的睿智与伟大啊!这一点,仅仅从“家”与“冢”字的构造上便可体悟到。我认为,“家”与“冢”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家”中总会升起直上蓝天的炊烟,而这,不正是生命、活力、和谐与希望的象征么?“冢”前虽然偶尔也会有烟,但那种烟是燃向地下的,是祭怀逝者的,与生命、活力和希望无关。这样看来,我们的先祖,对“家”的理解是多么深刻,多有寓意啊!

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八年前的冬天,即将踏入社会的我,求职时几经周折,屡遭重挫,希望一次次地燃起又一次次地黯然,倍感前途渺茫。那个冬季,也成为我生命中最为严酷的时光。当我在那个朔风凛冽的黄昏,身心俱疲、饥寒交迫地赶到村口时,一眼就看见父母和拄着拐杖的祖母正出来接我。家中的炊烟,正源源不断地涌起,尽管瞬间就被大风撕碎,但仍顽强地刺向阴郁的天空。那一刻,竟有种想要流泪的感觉,一股久违的温暖与力量也从心底升起。毕业前夕,我终于在离家千里外的豫西,找到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但后来整日埋头于自己的事业,与亲人的联系逐渐少了,那份真情竟在不经意间被疏远了。以至于两年前祖母病故,我竟没能及时赶回去送老人家最后一程,空留下深深的愧疚与无尽的遗憾,而父母、亲人与近邻的理解和劝慰,又让我深切地感到,故乡,实在是可以安放心灵的地方。

故乡的炊烟,氤氲着往昔的美好记忆。还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们在门前的打麦场上玩游戏,慢慢地就发现了规律,只要家中的炊烟一停,妈妈必然喊我回家吃饭,当时还颇不耐烦。在外漂泊久了才发现,被母亲叫回家吃饭,又何尝不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呢?只是岁月不饶人,如今的我已为人父,而父母的双鬓,也早已染上白霜。

前不久回去探望二老,到村口时正是做饭时间,却发现村中竟未升起一股炊烟,当时颇觉纳闷,跨进家门才发现,原来是改用沼气了。父亲高兴地说,现在村里发动大家搞生猪养殖,以前烧火用的麦秸、豆秆、苞谷秆、花生秧子,现在可都是宝贝,都能加工成饲料,烧了多可惜。刚好乡里又推广沼气池,还有补助,大伙一合计,就三四家结合着建了起来,全村总共建了二十多个,现在各家各户都用上了沼气。你看,这下子不光是做饭方便省钱,养猪也有了饲料,连猪粪都有了用武之地,能产生沼气,能提高肥效,隔壁老三还用来养鱼。这时,来串门子的郭叔插了一句,说这就叫生态农业。看到原本没什么文化的他,竟也说出这么专业的话,我们都笑了起来。

我想,故乡的炊烟,尽管融汇着历久弥珍的亲情,萦绕着游子浓郁悠长的思念,但随着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必将消融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虽然有些许不舍,但却很为乡亲们高兴。我想,没有炊烟的故乡,必定会有更新、更美、更和谐的风景吧!

故乡的炊烟的散文篇九

多少个梦境里,在那片金黄的土地上,屋顶舞动着灵动的炊烟,奶奶在灶台前准备一家人的晚餐。梦中的炊烟就是一场柔柔的细雨,湿润着我干涸的思念。

故乡的炊烟合着日升日落的节拍,那是村庄的“烽火”。每当晨曦或夕阳收起最后一缕光线的时候,炊烟都会准时升起。童年里,只要炊烟一起,奶奶总会在院门外呼叫我的乳名,直到我从泥地里或小溪边传来回音,她才颠簸着小脚回屋去继续做饭。小时候的我,总喜欢围着灶台转悠,因为有时候会得到奶奶用锅铲铲起来的一块热烫烫的肉。

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感叹一天的结束。从地里归来的人们,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做好晚饭,奶奶总会坐在土灶边,拿出她那把出嫁时的银梳子,慢条斯理地梳理一天的烦倦。她老了,那专注的神情,似乎在回忆属于她的那个火红年代。我现在才明白,她是在梳理一生的冗杂,打点生命里最后的行囊。

一缕炊烟就代表着一份生活。奶奶常说:烟火就是生活。我现在才知道奶奶嘴里的“烟火”二字,是她用一辈子的生活理解得来的'。火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温度,烟记录了我们生活的坎坷。有了炊烟心里就踏实了,就有了家人的晚餐,有了家人的团聚,有了家族的希望。

长大后,离开村庄来到了省城,奔波于生活,浪迹于异乡,艰难地在世间穿行着,学着打理“炊烟”的本事。灯红酒绿,推杯换盏中,总会时时怀念起故乡,怀念起那炊烟飘动的村庄。远离了村庄的炊烟,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一块荒芜的田地。只有炊烟,以及村庄里那些与炊烟站在一起的风物,才能让我的生命保持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

炊烟就是故乡的一枚邮戳,邮寄着游子的乡思。炊烟是故乡的眼睛,不管我们走到哪里,它总是跟着,她是怕我们忘记了根,忘记了故乡,在游子的心里铺垫起故乡的气息与无限的依恋。多少个夜晚,故乡的炊烟总停留在心灵的屋顶上。

故乡的炊烟的散文篇十

清晨,走到颐和园南门的船营村时,突然被从树林里飘出的炊烟惊住了脚步:多么亲切的炊烟啊!我似乎很多年不见了,它缥缈似梦,此刻让我不知道身在何处何时,恍惚让我回到了故乡的感觉。

故乡的炊烟是最早生起的一缕温暖。每当冬夜里鸡叫过三遍,母亲起身点亮煤油灯,为去集市卖菜的父亲做一点面汤。擀面杖响起时,炕炉子也点燃了,那一道蹿出烟囱的炊烟,慢慢氤氲地覆盖在故乡的池塘、树林上空,升腾起乡村的第一缕炊烟。

父亲要早早地起床,把自留地里秋天种的菠菜、芫荽等蔬菜送到八里之外的天宝集,或者六里地之外的宫里集,或者十六里之外的楼德集,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卖掉赶回家来,还耽误不了去生产队参加劳动。赶集卖掉蔬菜,是为了补给一个个长大的孩子上学的费用。

麦苗上的霜,沟沟坎坎中的雪,河沟里厚厚的冰,增加着冬天的寒冷。喝下一碗葱花和白菜炝锅的面汤,星光砭人的寒夜也会温暖一些。远处村庄里的狗叫声,此起彼伏的鸡叫声,谁家的烟囱也跟着升起了一缕带着火星的炊烟。半路上生产队的牛棚里燃烧的火光,知道今夜又有小牛犊降生了,喂牛的老人又是一夜守护着小牛犊,为这幼小的生命烤火取暖。一边的炉火上烧着沸腾的茶炊,父亲推着独轮车吱扭吱扭经过牛棚前时,打盹儿的老人也惊醒过来,叫住父亲喝上几杯热茶,故乡的炊烟是温馨的。

每当我们儿时撒欢儿玩,常常不知道跑到了哪儿。是去河边捉鱼,还是去树林里捉鸟,还是去场院里玩游戏?慢慢笼罩下来的黄昏也没有打消我们的忘情和快乐。只有母亲的唤归声,和炊烟一样升起,我们会来不及穿上鞋子,边跑边看屋顶上的炊烟,才感到肚子已经饿得扁扁的。回家来不及洗手,就端起黑瓷大碗喝着有豆粒的粥,玉米或是地瓜面的贴饼子也能美美地吃上三五个,吃得肚子圆鼓鼓的,然后又到热闹的大街上疯跑疯玩。后来我在外地读中学,有时候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远远地看见村庄周围的树林里弥漫的炊烟,那种思乡之情和接近故乡的感觉是如此迫切,故乡的炊烟是甜蜜的。

黄昏后,故乡的炊烟都飘到了村外的树林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年轻人会悄悄来到有炊烟的树林里沙滩上约会自己心爱的人儿,单身汉大虎叔又在河坝上吹起了那支竹笛,幽怨的笛声迷离,能传到对岸的邻村,增加着夜晚的幽深。我们又在炊烟和月光里玩着百玩不厌的各种游戏,故乡的炊烟是浪漫的。

当兵离开了故乡,最想念的是故乡的炊烟。无论走多远走到哪里,故乡的炊烟总是牵着我的思念。每一次离家前,母亲在低矮的柴火棚里给我煮鸡蛋还是给我炒花生米,我都蹲在母亲的身边,故乡的炊烟飘满了四合院,炊烟的味道是呛人的。此刻,不知道我的泪水和母亲的泪水是被烟火呛出来的,还是用烟火来掩饰心里的离别忧伤……故乡的炊烟是深情的。

一次次离家归家,如今我在外漂泊了二十几年,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每一次再回家时,总是怯怯的。离开故乡再回去时,奶奶已经长眠在故乡的河边,看着我长大的乡亲老人们,每次回去都一个个永远不能再和我蹲在墙角下聊天,冬日暖暖的墙根下显得有些落寞。从前那种盼着数着日子回家的心思不再像从前一样强烈了。这时我才体会到唐代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故乡的炊烟又是如此让人揪心。

船营村的炊烟又袅袅地升起,是从故乡飘到了我寄居的地方?让我情思绵绵,如梦如幻。此刻,我也想变成一缕轻柔温馨的炊烟,飘在故乡的上空,浸染在故乡的树林和暮色里,沉醉在故乡的怀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