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粽子的故事(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1:57:38 页码:8
最新粽子的故事(模板10篇)
2023-11-10 01:57:38    小编:ZTFB

人生就像一本书,我们应该珍惜每一页的经历和收获。总结要注重文字的准确性和凝练性,避免言之无物的空洞陈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粽子的故事篇一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说法。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了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吃粽子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连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亲手制作的粽子。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在端午节,他们用糯米作主料,用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软的,甜甜的,别有风味。

日本的端午节是在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包粽子的.主料是米粉,其形状酷似钟形。

马来西亚人包的粽子,形状很像我国广东的粽子,其特点是个头较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豆沙粽和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粽子的故事篇二

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种祭祀用食品。粽子用作祭祀,并不自祭祀原屈原。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灵。东晋范注《祠制》说:“仲夏荐角黍。”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角黍,即角形的粽子。所谓“角”,是指古代祭祀时最高级的供品为牛,粽子的形状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种黄黏米。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阳”;包角黍用的“菰叶”(粽叶)为“阴”,阴阳结合,有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山西民俗学家认为,粽子的来历和古时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台骀,作为远古历史人物,据山西省历史学者考证,台骀治水从年代上要早于大禹治水,是颛顼帝时代治水官员。当时台骀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导汾水,一路导水至灵石山头被阻,台骀带领百姓奋战在灵石山头,开山泄水工程异常艰难,人们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当时水满为患又无路可通,也没有船只,(禹王治水时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过家门而不进的故事,据考证台骀治水要早于大禹,台骀治水以汾水为主,是以治水的历史和传说只在山西流传,而大禹治的是黄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迹和功绩要大于台骀)台骀和他带领的开山百姓每天的饮食来源就成了问题,汾河两岸每家都有劳力在随台骀治水,为了保证粮食的按时运送到工地,不耽误和影响人们的饮食保障,人们想出了以水送食的办法,用竹桶和芦叶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顺流而下,把食物送给下游的治水的人们,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鱼虾吃掉。随着人口的流动,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这种食品就传遍了整个汉民族。

粽子的故事篇三

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山西民俗学家认为,粽子的来历和古时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台骀,作为远古历史人物,据山西省历史学者考证,台骀治水从年代上要早于大禹治水,是颛顼帝时代治水官员。当时台骀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导汾水,一路导水至灵石山头被阻,台骀带领百姓奋战在灵石山头,开山泄水工程异常艰难,人们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当时水满为患又无路可通,也没有船只,(禹王治水时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过家门而不进的'故事,据考证台骀治水要早于大禹,台骀治水以汾水为主,是以治水的历史和传说只在山西流传,而大禹治的是黄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迹和功绩要大于台骀)台骀和他带领的开山百姓每天的饮食来源就成了问题,汾河两岸每家都有劳力在随台骀治水,为了保证粮食的按时运送到工地,不耽误和影响人们的饮食保障,人们想出了以水送食的办法,用竹桶和芦叶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顺流而下,把食物送给下游的治水的人们,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鱼虾吃掉。随着人口的流动,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这种食品就传遍了整个汉民族。

粽子的故事篇四

2、出示ppt,幼儿猜测故事内容。小结:猜了那么多,都很有可能哦,到底是个什么故事呢?我们来看看。

二、欣赏故事。

1、出示故事名字《粽子里的故事》——吃过粽子吗?什么味道的?(豆沙、肉、蛋黄)小结:原来粽子里面可以包各种各样的馅儿,那你们知道什么时候要吃粽子呢?2、简单讲述粽子的来历: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我们要吃粽子。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大家要记住哦。

3、——那么《粽子里的故事》会讲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5、继续欣赏故事(老奶奶采来一把箬叶——谁就能讲出有趣的故事来。)——原来奶奶把故事包在粽子里,谁吃了粽子,谁就能讲故事。

6、松鼠图片——谁来了?小松鼠来干什么,小松鼠吃了粽子讲出故事了吗?

小结:小松鼠吃了粽子,可是“吱吱吱”的讲不出来。

7、狐狸图片。

——小狐狸吃了粽子能讲出故事来吗?小结:小狐狸吃了粽子,“哩哩哩”的讲不出来。

8、继续欣赏故事(接着——只好摇摇头。)小结:小动物虽然吃了粽子,但它们不会讲话,讲不出故事,怎么办呢?真着急。9、继续欣赏故事(小松鼠,小狐狸——她一定把这些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小结:粽子里面藏了很多故事,小女孩吃了粽子,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三、“吃”粽子。

1、——老奶奶的粽子里有故事,刘老师带来的粽子也很神奇,来吃吃刘老师带来的粽子,讲讲刘老师粽子里的故事。

3、出示粽子二:悄悄话(“我爱你”)(“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悄悄话是什么意思?(轻轻讲,用心听)(——为什么会传错?悄悄话是很难的,要用心听、仔细听、游戏才能玩下去,我们等会儿到教室里继续玩。)。

四、延伸——孩子们,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回到家,和奶奶一起吃吃粽子,听奶奶讲讲故事,也可以把你的故事讲给奶奶听。

粽子的故事篇五

五一的前的一天,我接到了老师的好消息,老师说:“我校要举行“亲子绘本故事秀”活动。接到这个信息后,我特别高兴,因为我能为大家讲故事了。我和妈妈一直在选故事,最后拿定了主意,准备讲:《长大做个好爷爷》。我们每天除了完成作业以外,还要记故事、听故事。我首先照着幻灯片一个字一个字读,我越老越熟练,慢慢的我脱离了幻灯片,开始自己想着讲着。有时候在回家的路上,我也要给妈妈讲故事,妈妈不断的给我纠正错误。说:要面带笑容,要有表情等等,等等…......

星期五的下午我终于能站上讲台,正式讲故事了:我讲了小小熊和他爷爷的快乐生活,最后他的爷爷死了,小小熊伤心的哭了!妈妈为了我表演得更生动,特意为我准备了手偶,一个小小熊,一个熊爷爷。我给其它班讲的时候有点小紧张,但是我还是克服了紧张。后来在给我们班讲的`时候好多了,就顺利的讲了下来。最后我还给大家提了一个小问题,说:“你长大了要怎样当一个好爸爸或好妈妈,好爷爷或好奶奶呢?”对我讲的故事,大家都给我鼓起了掌,有的还给我竖起了大拇指。

在这背后,有老师的支持,有爸爸妈妈的纠错和陪伴,也有我自己的付出。才讲了这么动人的故事。在这里我要谢谢老师,谢谢妈妈,谢谢为我付出的每个人!我体会到了讲故事的难处,就难在心里一紧张就忘了内容,那我就教大家一个好办法,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慢一点,这样就有了一个思考时间了,当然还是要多练习多排练才会更好。

谢谢大家,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我会努力,做的更好!

最后,今天是母亲节。我祝所有的妈妈们节日快乐,永远美丽。

文档为doc格式。

粽子的故事篇六

故事中的文字优美,娓娓道来,其中也不乏跌宕的情节,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这句话反反复复,贯穿整个故事,使小读者读上去既琅琅上口,又充分表达了老奶奶的美好心愿。

“粽叶”和“粽米”对于幼儿来说是新出现的词汇,但加上了“又青又香”和“又圆又白”这两对形容词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采、洗、包、吃、讲”这五个动词将整个故事的情节串连起来:采粽叶――洗粽米――包粽子――吃粽子――讲故事。

象声词“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的出现既表现了不同动物的叫声,同时也使得整个故事更具童趣。

粽子的故事篇七

看了应老师的《粽子里的故事》一课后,我感触颇深,收获也很多,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粗浅认识。

思考的问题:

2.在教学中,用于引导孩子的东西应如何选择和使用?比如,粽子在中大班的使用问题。

自我的收获:

在教学中,应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引导物”,即对幼儿有吸引力的东西,利用引导物让幼儿主动的进行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不同的注意倾向,选择好对幼儿有吸引力的引导物。正如应老师所说的,吃粽子对于中班孩子是有吸引力的,但是对于大班的孩子就失去了吸引力,所以用吃粽子做为大班孩子的引导物显然不可以。

应让孩子在情境中学习知识,这个情境及在情境教学中引导幼儿的问题都应由幼儿教师在课前认真准备好,正如应老师所说的我们应该“用心做教育”。

语言语调上,如果以幼儿的孩子气的语言来与幼儿交流,会更容易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更容易走进孩子,让孩子喜欢上你。

交流与学习到得内容:

一、识字方面。

1.应从培养兴趣开始。通过生活点名、生活环境识字,增强幼儿识字能力,培养说句、组词能力,形成关心周围人的良好习惯。

2.在教学活动中的识字,比如古诗的教学。

3.利用社会环境识字,这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和幼儿在超市、商店中都可以进行识字学习。

二、倾听能力的培养。

方法:听话、山谷回音、录音机的游戏、悄悄话、传话、听声音等游戏活动。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根据学期目标进行分解,分为若干小目标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

三、提问的教学策略。

1.避免过于简单。如“是不是?”“好不好”。提问孩子感兴趣的问题。

2.避免封闭性的问题。注意问题的关联性。

3.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来进行提问,问题应该细化。

4.避免单向性的提问。

5、问题种类:启发性提问,是一种千姿百态的提问;猜测性提问,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幽默性艺术性提问。

四、上课思考。

1.各种方法,让孩子注意听。

2.是否让孩子表达了,语言表达上很重要。

3.文学欣赏上,教师应提前准备。

4.加强教师自身的素养。

五、书写格式规范化。

1.授课人的介绍。

2.所授课的内容简单介绍。

3.听课人的感受。

4.亮点评点。

5.收获中穿插问题(包括已经明白的问题)。

6.总结。

粽子的故事篇八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来临,我爱吃香喷喷的粽子,也看过别人包粽子,却从未自己动手包过。直到今天,我才有机会一显身手。

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认为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天才的我,不学自通。谁知,当我真正去包时,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能包得漂亮而结实非常不容易。

开始动手,我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还顺利地完成了一大半。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跳出来。我急得直跺脚,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围”——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气。

哈哈,经过小挫折,总算到了最后的,也是最简单的步骤——扎棕绳。小ks,看我大显身手。地球人都知道,粽子要包扎严实才好吃。我接过棕绳,先把粽子五花大绑捆了一圈,还认为奶奶她们包的样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张地用棕绳打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理由很充分,只要不随便碰到绳子,也是十分结实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准备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绳那短的一部分,只听得“哗啦”一声,粽叶散开了,糯米们像飞珠滚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中各样的粽子在奶奶手中诞生,可我连一只都包不好,骨子里的牛劲儿顿时上来了。有了失败的教训,我小心了许多,也成功地包出了几只。

吃着自己做的可爱的粽子,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粽子的故事篇九

端午节就要到了,得知我们家正忙活着包粽子呢,赶紧凑热闹去!

外婆和奶奶已经各就各位,外婆包,奶奶煮。只见外婆将几片干净碧绿的棕叶塞入一些白色或者红色的糯米,再放入红枣或者鲜肉,用绳子一扎,一只粽子就包好了。一个个粽子形状各异:有的像斧头的“斧头粽”,有像金字塔的“三角粽”……其中要数“小脚粽”最好玩,它的形状就像一只小小的脚丫子。听妈妈说过,旧社会的女人都要裹小脚。我想,“小脚粽”的名字该是由此而来的吧!

粽子包完后,奶奶就把它们一个个整齐地排进锅里,得足足烧上4小时,才能把粽子烧得更香甜可口。

粽子刚烧好,我就飞奔过去抢粽子,揭开锅盖,一般棕叶的清香和着腾腾的热气扑鼻而来,我禁不住闭上眼睛陶醉了起来。“啊——烫死我啦!”手中半天没放下的锅盖应声落地。一只手被烫得直摸耳朵,另一只手已经伸进锅里拎粽子了。拿到后,我迫不及待地揭开绳子,一只如同出水芙蓉般的粽子便出现在眼前。我夹起粽子吹了几口气便送入口中,糯糯的米饭夹杂着棕叶的香甜,那可真是人间美味啊!我细细地品尝着这无与伦比的美味,再一次闭上眼,仿佛只身来到了屈原的故乡,那儿到处飘着粽子的香味,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啊!

粽子的故事篇十

1.理解故事内容,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达。

2.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在体验中感受游戏的快乐。

ppt、3只粽子。

(一)导入1..出示粽子,引出故事《粽子里的故事》

2.简单讲述粽子的来历: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我们要吃粽子。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大家要记住哦。

3.我这个粽子和你们吃的可不一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粽子里的故事》吧。

(二)欣赏故事1.分段观看ppt,欣赏故事。

(在密密的树林里--也就不能把找来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了。)师:这位老奶奶有个非常大的本领是什么?可老奶奶现在不能说话了,那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幼儿讨论)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奶奶是怎么做的。

小结:原来奶奶把故事包在粽子里,谁吃了粽子,谁就能讲故事。粽子包好了,谁会来吃呢?让我们继续听下去吧。

3.松鼠图片师:谁来了?小松鼠来干什么?老奶奶是怎么说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师:小松鼠吃了粽子讲出故事了吗?(猜)小结:小松鼠吃了粽子,"吱吱吱"的讲不出来。

4.狐狸图片师:小狐狸吃了粽子能讲出故事来吗?

小结:小狐狸吃了粽子,"哩哩哩"的讲不出来。

5.创编故事。

师:你还想请谁来吃粽子?(如"我请小兔子吃粽子,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师:小兔子吃了粽子,肚子里马上有了故事,可是小兔子不会讲故事,只会一个劲地跳来跳去。(两个)6.继续欣赏故事。

7.继续欣赏故事(小松鼠,小狐狸--她一定把这些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小结:粽子里面藏了很多故事,小女孩吃了粽子,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8.完整欣赏故事,并能学说故事里简单的句子。

师:现在就让我们完整地听一听故事,想一想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哪一句话?

"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三)"吃"粽子1.老奶奶的粽子里有故事,陈老师带来的粽子也很神奇,来吃吃陈老师带来的粽子,讲讲陈老师粽子里的故事。

师:孩子们,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回到家,和奶奶一起吃吃粽子,听奶奶讲讲故事,也可以把你的故事讲给奶奶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