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贵州侗族文化摘抄简短 侗族民族文化 作文素材(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9 05:51:27 页码:10
贵州侗族文化摘抄简短 侗族民族文化 作文素材(五篇)
2022-12-29 05:51:27    小编:ZT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贵州侗族文化摘抄简短一

大家早上哈!欢迎大家参加重庆航旅贵州旅游团队。我是大家此行导游员木可。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壮美大瀑布 多彩贵州风 相信有很多人对贵州的了解始于那句“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俗语;我想三千八百万贵州各族人民不会认同,因为它的描述与实际的贵州截然相反,“晚上下雨白天晴、公路同乡处处平、人逢节日遍身银”才是真正的贵州。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实乃“中国之宝贝”。 根据“贵州”二字写法,乃‘中、一、贝、州’,即‘中国的一个宝贝之州’,一语道破贵州的奇特与珍贵。贵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宝贝呢?它是天、地、人三者完美结合、和谐相伴的一个大宝贝,是自然与人类文化的一片净土。贵州的“天”—洁净、湿润、气候宜人;贵州的“地”—由变化万千的喀斯特奇观构成;贵州的“人”—生活在多种文化环境之中,并且创造出绚烂多姿的文化与文明。贵州位于北纬24〃37′到29″13′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富、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在地球气候变得越来越恶劣的今天,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人们饱受炎热的煎熬、干旱的折磨、洪涝的危害、沙尘暴的袭击;自然灾害正在大范围地侵蚀人类的家园,可是在贵州这块宝地上,它的天仍然是四季如春、三晴两雨、空气清新、气候宜人,俨然一个难得的大空调。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环境,造就了贵州种类繁多、覆盖丰厚的绿色植被,演绎出“山山张家界、处处九寨沟”神奇画卷,由此得到‘公园省’、‘空调省’的美誉,这正是贵州动人魅力之所在。 明初刘伯温曾经预言:“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云贵以什么来取胜江南呢?刘伯温又说:“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贵州风光的集中表现就是那莽莽大山了。贵州属高原山地,山地和丘陵占据境内地土面积的95.2%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到过云南的人,也许听说过它的“十八怪”;这次去贵州旅游,贵州也有八怪

第一怪:石片当瓦盖

贵州的石头很特别,层次清楚,能剥离出几厘米厚的石片儿,用这些石片儿代替传统的烧结瓦,虽面积不是太统一和整齐,但免去了烧制的耗费,且比瓦片结实耐用,何乐而不为?

第二怪:老太太上山比车快

贵州的山很多,所以路也艰难,盘山公路在山上绕了一圈儿又一圈儿,即使再快的汽车,沿着盘山公路上山,也要一环一环的绕上去,路程自然是人们行走小径的几十倍,因而,等汽车绕上去了,即便是脚慢的老太太,也早提前到达了啊!

第三怪:半边房屋依山盖

安顺龙宫景区就有许多依山而建的房屋,借用山体作为后沿墙,巧借地势,也省去了一面墙的石料,据老百姓讲,这样建屋还有冬暖夏凉的优势呢!

第四怪:山包儿独立在

贵州的山,尤其在黔西南、黔南等地,贵州的山都是独立突兀的,只有山脚下是相互连在一起的,远不象云南的山峦,连接起来是同一个山脊那样绵延起伏、峰峦叠翠,这可能就是山包儿独立在的所在吧?

第五怪:房顶上种菜

这并非普遍现象,而是一种特殊的方式,就是条件好的居民在建造房子时,往往用水泥加固房顶,然后留有女儿墙,在女儿墙内铺上好土,种些常用蔬菜,却也落得个能不求人就不求人,丰衣足食般的感觉!

第六怪:辣椒当成家常菜

贵州地处高原山区,同时雨勤构成了完整的潮湿气候,常吃辣椒可以驱寒强身吧?有时我就不明白,西北的大漠边缘,在万里夕阳中的居民也是凡食毕有辣椒,那他们是为了什么呢?也许恶劣的食品条件下,为了下饭吧?贵州居民特别是苗、侗族除喜食辣外,更嗜食酸。当地谚云:“三日不吃酸,走路打蹿蹿(意为不稳)”。由此也衍生出两道名菜:一是酸汤鱼。制作时先将西红柿、生姜等放入米汤中,存于瓦缸发酵,再加入多种中草药及花椒、葱、香椿等与鱼煮之,汤鲜肉嫩,酸辣可口,食之胃口大开。二是虎皮辣椒,即将青椒置于火上烤后撕成条,拌以酱油等作料,装盘上菜。

第七怪:三个老鼠一麻袋

这里的老鼠当然指的是硕鼠,每个好几公斤重的样子,几个就能装一麻袋。

不过,这个怪应该和云南的三个老鼠一麻袋应该是如出一辙。

第八怪:厕所随身带

指过去厕所少,苗族人长裙,随处可如厕方便。在贵州,苗、侗、布依等40多个少数民族和睦相处,民族风情异彩纷呈。妇女尤喜以银饰装扮,据说一个苗族妇女全身所披银饰品重达16千克。但在田间劳作时,则不戴饰品,下半身多穿裙(亦称百折裙)。当需“解手”时,随时可蹲下,裙四下张开笼罩,宛若一天然厕所。

推荐贵州侗族文化摘抄简短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各位前来青岩的朋友,下面就由小*我,带领大家移步青岩感受青岩古镇这座明代古城的沧桑与内涵,领悟现代文明与古代文化的冲击。

青岩古镇是贵州省四大古镇之一,其余三个古镇是镇远古镇、丙安古镇和隆里古镇。青岩古镇建于明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距今已经有635年的历史,它建于贵州建省之前,见证了整个贵州的风雨沧桑。

作为贵州省历史文化古镇,青岩的文物点多达百处,其中23处已收入《中国文物地图集.贵州分册》。漫步青岩,古色古香的古镇胜迹随处可见。交错密布于镇内的明清古建筑,计有九寺、八庙、五阁、三洞、二祠、一宫、一院等共37处,其中8座石碑坊现存3坊。这些古建筑都是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佳作,如慈云寺的石雕、寿佛寺的木雕艺术均为贵阳市仅见的精品。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赵理伦百岁坊”是清朝光绪年间所建,造型独特,工艺精巧。最为有趣的是两侧石柱上的“下山狮”,最具匠心。中国绝大多数的狮子造型都是站着或者蹲着,这种下山狮的设计打破传统理念,充分体现当时的建造者们对于建造这座牌坊的重视和匠师的高超技艺。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刘海粟先生称赞这种工艺“实属罕见”。百岁坊的对面是定广门,它是青岩古镇的南大门,建于明天启年间,距今也已三百多年的历史。城墙依山势而建,蜿蜒曲折20xx余米,极富南方山寨城堡特色。城墙高4.5米,厚3.5米,城门洞上方镶嵌赵西林题的“定广门”三字匾额。定广门上敌楼为三开间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城门楼,叠梁屋架。站在城楼上,目之所及炊烟袅袅,草木葱荣,一派和谐安宁的景象反衬着当年的硝烟弥漫、战鼓喧天。

古镇上最有名的人物当数云贵第一状元赵以炯。现存的赵以炯故居始建于清代中晚期,为穿斗式悬山顶木结构二进四合大院,坐南向北,有朝门、两厢、正房、后房及全井、花园等。占地面积828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朝门是双开垂花门,高4米,宽2.1米。悬木制匾额上书“文魁”二字。北侧院墙内壁上绘制有百寿图,用各种颜色书写各种字体“寿”字100个,现存的有30多个。现在的赵以炯故居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青岩的魅力还在于在它小小的镇子里儒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五教并存。行走在青岩古镇您能领略不同的文化带给青岩的不同魅力。

游览了这么久,想必各位已经饥肠辘辘。青岩的美食一定会满足您的胃,也会满足您的心。青岩的卤猪脚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一定会让您大快朵颐,酣畅淋漓;香甜酥脆、美味可口的百年老字号黄家玫瑰糖是馈赠亲友的佳品;浓稠挂碗、酸甜适中、回味悠长的青岩双花醋开了您的胃,醉了您的心。

感谢各位游客,希望青岩之旅带给大家的是欢乐、是美的感受,青岩古镇欢迎您的再次到来!青岩与我在这里等着大家再次重聚!

推荐贵州侗族文化摘抄简短三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小型人文风景区,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市徽和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0xx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以河中的一块形状像鳌的巨石作为基础,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并筑一楼用以培育风水,取名“甲秀楼”。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竞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着名人物,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世友,被江南文士誉为"天末才子"的谢三秀,《康熙字典》首席修撰官周起渭(渔璜),戊戌变法中保举康有为、梁后超、谭嗣同等人的李端芬,名噪京华的文化名人姚华,近代文学家、新闻学家谢六逸,着名地质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土)乐森寻,着名土壤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熊毅,着名数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秦元勋等,还有清代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所以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是“城南胜迹”,各位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牌坊前后有8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建筑家在此煞费苦心,因两岸地势高低不同,于是在对岸建起一个大拱,形成一条曲线,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桥的两端,前面有拱南阁、观音阁、翠微阁,后面原有武侯祠。河中有一巨大礁石矗立,名为鳌矶石。河水到了这里,形成了一个漩涡,称为涵碧潭。河边有沙洲,绿草茵茵,名为芳杜洲。一桥飞架南北,把这许多景点连成一气,造成了"烟雨楼台山外寺,画图城郭水中天"的美景。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可以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非常美丽。

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翠柳烟笼。它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清晨和傍晚,有人从桥上悠然走过,从远处观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诗人更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宝,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为着名,洋洋洒洒174个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过楼抵南岸可游览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园"。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普经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渔人收网舟初集"。近年来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

走进大门,耸立在台阶上的殿,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永历王朝,最初建都在广东肇庆,以后辗转迁到贵州,在安龙驻了4年。拱南阁就是这一时期所建,大梁上至今还保留着"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己未年即永历九年,也就是公元1655年永历王朝的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毁坏、消失,惟有贵州还保存了一些遗迹,除了拱南阁而外,在安龙还有"十八先生墓"和几个小皇子的坟冢。

供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在它的右侧,翠竹请幽,从前在此建有"龙门书院"。"龙门"二字寄托了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学生们有朝一日能够像鲤鱼跳龙门一样,高中举人、进土。

拱南阁右侧的"澹花空翠"园林内有花墙、洞门、长廊、水榭、楼阁,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昔日的翠微阁,临水而建,"半边山楼,半边水楼",颇有诗意。倚楼远眺,明月清风,两岸烟柳,有看不完的美景,道不完的情思,文人雅土经常在此咏诗作赋。

如今的"澹花空翠"园林,展出各种奇石,有两亿多年前的恐龙化石和海百合化石,有各种形状怪异、能引人遐迩的石头,集中展现了贵州的石文化。盏景和根雕,也是贵州山地文化的一角。

翠微阁内,开辟了萧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萧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着名的女书法家。请看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售秀,"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条幅,诗句中隐言"甲"与"秀"的意思。"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运笔飞动,词意清雅,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乍客。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人影晃动,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昂扬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风貌,引导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推荐贵州侗族文化摘抄简短四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各位到荔波旅游观光,很高兴那能够陪同大家一起领略荔波的山水风光和民族风情。现在我们的汽车从荔波县城出发,前往小七孔景区,借此机会,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波的基本情况。

初到荔波,我想每一位朋友都想知道荔波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在此,我告诉大家,荔波的得名源于布依族语言的音译。在布依话里,美丽、漂亮叫做“lijie”,“波”则是山坡的坡的谐音,所以组合起来。就是美丽的山坡,美丽的地方之意。

荔波地处贵州省最南部。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内陆通往南部沿海古驿道上的重镇,全县总面积2431.8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人,有布依、水、汉、苗、瑶、侗、壮等世居民族22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2%。因为地处贵州高原南部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所以荔波的平均海拔只有758.8米,气候也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18.3℃,非常适宜居住和旅游。

因为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荔波曾先后获得了许多诱人的光环和称号,如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国际王牌旅游目的地、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最佳山水文化旅游名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特别要告诉大家的,是“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这个美誉,如果我们从地球北纬25度的上空从西向东俯瞰地球,您会惊奇地发现,自撒哈拉沙漠,经阿拉伯半岛,到墨西哥湾,都已经或正在沙漠化,几乎见不到绿色。只有中国华南贵州荔波这方圆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郁郁葱葱的森林,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绿色宝石,弥足珍贵。所以,“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也就由此而来了。

此外,在《国家地理杂志社》20xx年组织的“中国最美的地方“选美活动中,荔波还以较大的优势获得了首届“全国网络手机人气奖”第二名及单项奖“最美的森林”,与此同时,荔波还是全省首批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是贵州省打造100个旅游景区中的21个重点示范景区之一。

荔波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以用“绿色、红色、特色”六个字来概述,堪称“三色级”旅游天堂。

走进荔波就是走进了绿色王国,全县森林覆盖率64%,景区和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2%。风景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一,可以说山清水秀,步步是景。绿色资源主要包括两大块:一个是樟江景区,另一个就是茂兰保护区。

樟江景区是国务院1994年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18.8平方公里,由小七孔、大七孔、水春河和樟江风光带组成,有代表性景源48处,其中特级和一级景源就有10处之多,20xx年正式获批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现在,正在举全县之力创建5a。20xx年,还在县城樟江河段成功开发了竹筏漫游樟江、舢板船体验旅游及樟江经典文化游旅游项目,深受游客欢迎。

荔波绿色资源的另外一大块是茂兰保护区,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285公顷,是地球同纬度唯一仅存、集中连片、保护完整、原始生态性强的喀斯特生态系统。1996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并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

正是由于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与显著的生物多样性,包含众多特有和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具有突出的世界价值。荔波于20xx年6月27日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省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成为多彩贵州的典型代表。

特色资源上,荔波民族风情浓郁,以布、水、苗、瑶为主体的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传统文化和嫁娶习俗,别具情趣,形成了一道道迷人的风景线。在此我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晚上可以从大型实景演艺《水韵樟江》中慢慢体会。

荔波还是一方孕育了中国革命的红色宝地,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众多的革命遗迹。是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的故乡,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战斗过的地方。绿色资源、特色资源和红色资源相互交织,交相辉映,堪称“三色级”旅游天堂。

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慢慢探寻,细细品味荔波带给我们的美丽和思考。祝各位在荔波旅途愉快!

推荐贵州侗族文化摘抄简短五

“多彩贵州,风情黔东南、好客之州、歌舞之州!”各位游客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江千户苗寨,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在接下来前往景区的途中请允许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凯里的东南部,距离州府凯里39千米,是全国最大的苗寨。苗寨有1250多户人家,5600多人,苗族占据全寨总人口99%,所以自古就有“千户苗寨”“西江大寨”的美誉。全寨有溪水四条,分别汇人西江。河水自南向北环绕寨脚而过,把寨子一分为二,北面有3个苗寨,南面有4个苗寨。那么西江是什么意思呢?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

西江千户苗寨就好像是一座露天博物馆,一篇展现着苗族发展的史诗,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十分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苗族漫长历史和发展的首选之地。淳朴的民风,传承千年的节日以及精致美丽的服饰都是这座博物馆的展品、这首篇章的美丽诗句。

西江苗寨的人们向来十分好客,无论在节日还是平时,有客人来到苗家,主人就会双手捧来一碗碗的米酒,敬给客人,表达自己对于客人的欢迎。要是遇到节日,这礼节就会更加隆重了,每到苗节的时候,每家每户就会做上甜酒、煮冻鱼来款待客人。

都说“花衣银装赛天仙”,西江千户苗寨苗族的服饰也是鲜彩夺目。这里的女青年到节日时就会盛装打扮一番,她们头戴银花、银梳,包上银围布片,戴银耳环,项上挂着三到四只花纽式银圈,手上戴上三四只银手镯,全身打扮得银光闪闪,十分的漂亮。苗族的服饰通常是大花便衣,在衣服的衣角、衣袖、背带上面绣着花、草、鸟、鱼等图案。因为过去的西江苗族都是穿黑色的长袍、戴黑色的头巾,所以这里服饰又被称为黑苗。

外国人都说中国人十分喜欢过节,西江更是如此,其中以祭鼓节和苗族年最为出名。祭鼓节是黔东南苗族的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大多是十三年一次。他们常常会在八月份选择一个平稳的日子“醒鼓”,就是把上一次祭鼓节使用的一对祖鼓唤醒。唤醒的方法通常是到藏鼓洞,把放在鼓楼里面又或者把鼓放到新鼓主的村子里。之后再经过造新鼓、摒旧鼓等一系列的活动,最后把鼓放回藏鼓洞里面封存,从此就不准使用了,整个祭鼓节大约要花费10多天。据说要是遇到了猪年,那祭鼓节和苗节就可以一起过了。那么接下来就请大家随我走进苗寨去体会这里独有的风景。

各位游客朋友,进入苗寨首先映人眼帘的就是我们眼前的特有民居——吊脚楼了。西江的村寨所在的地方大多都是靠山面水,所以在建造房子的时候通常会利用山倾斜度较大或者是山谷靠近水的那一面,房子前面的半部分会临空悬出,最后就形成了我们眼前这些玲球起伏的吊脚楼了。我们可以看到吊脚楼的建筑大多是用木材建造的,整个建筑没有使用一钉一铆,全都是用榫卯连接的,所以吊脚楼的建筑工艺十分巧妙。这里的建筑风格也是十分具有特色,要是从我们的苗寨观景台俯瞰,只见那吊脚楼层层叠叠,呈现出金字塔的形状,十分壮观。大家可以来猜猜这个吊脚楼下层是干什么用的呢?没错,就是用来关牲口或用来堆放物品的。同时这里还起到通风、防潮的作用。

游客朋友们,我们可以看到在吊脚楼的四周都有靠椅,这就是当地有名的美人靠。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女子不能抛头露面,所以古时候的闺中的女孩子不能轻易下楼外出,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因为这个原因就把这个靠椅称为“美人靠”。美人靠是一种下设条弃,上连靠栏的木制建筑,因为向外探出的靠背弯曲似鹅颈,所以又把它称为鹅颈椅。那么现在的美人椅主要就是用来乘凉、观景和休息用的了。

游客朋友们,除了吊脚楼,风雨桥也是西江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风雨桥也叫作花桥,主要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因为为行人起到了一个遮风避雨的作用,所以就把它称为风雨桥。风雨桥是一种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桥梁建筑,一共分为由下、中、上三部分组成:下部主要就是桥墩,中部是桥面,上面的就是桥面廊亭。传统的风雨桥和吊脚楼一样没有用一根铁钉,都是采用榫卯技术连接整体的。我们可以看到风雨桥上面修建了很多层的塔、一亭,每一层都有檐角翘起来绘凤雕龙;在塔顶上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宝葫芦、千纸鹤等吉祥物,十分精致。

现在的西江苗寨一共有七座风雨桥,他们在原来木质的基础上还采用水泥和木材混合的结构,大大增强了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能力。

现在请各位游客朋友就在这风雨桥休息一会儿,我们再到下一处景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