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分析通用(汇总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4:33:52 页码:14
最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分析通用(汇总13篇)
2023-11-18 04:33:52    小编:ZTFB

透过总结的镜头,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自己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和问题。在写总结的时候,要注重正反两个方面的描述,避免片面性的观点。可供借鉴的写作样本。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分析通用篇一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录毕,走送之走: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俯身倾耳以请。

小题1:(1)跑(2)通“披”,穿。

小题1:(1)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

(2)低下身子,侧着耳朵(去)请教。

小题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假、俯、倾”等。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分析通用篇二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隶耕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_________________。

(3)日扳_________________。

(4)环谒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对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

d.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4.《伤仲永》一文从侧面表现童年方仲永天赋高的句子是()。

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这篇文章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属于(2)此(3)通“攀”,牵、引(4)拜访。

2.a。

3.(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全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d。

5.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意对即可)。

1.首先要通读全文,对于全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是第一部。

2.要知道全文一共几个自然段,这个脉络要搞清楚,否则很不好做。

3.要找出全文的重点自然段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个是最重要的。

4.根据题目的要求,锁定段落寻找答案,让自己的题目做正确。

5.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提高不能局限于阅读练习题,应该在平日里进行大量的阅读练习。

6.对于阅读要怀着自己兴趣,不断的思索,读出自己的观点,提高阅读的水平。

语文学习方法。

走进社会生活,进行社会实践。

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还要在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孩子睁开惊奇的眼睛去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去逛书店,旅游,看展览,看焦点访谈等。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变的信息社会中,感受人世间的爱与恨,美与丑。

重视作文。

如果你天赋不够,你是不可能写出一篇好作文的。除非你能够做到:

1、在闲暇时刻无时无刻不捧着一本散文集、经典文学或是单纯的一本作文书,将可能会运用到作文中的词句摘录下来,并在恰当的时刻运用在文章中。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分析通用篇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伐竹取道()。

(2)佁然不动()。

(4)其岸势犬牙差互()。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心乐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因为)。

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斗折蛇行,明来可见。

4.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1.(1)向西(2)砍伐(3)呆呆的样子(4)参差不齐。

2.a。

3.(1)(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快乐。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写出了小石潭幽深泠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独忧伤(痛苦)的心情。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分析通用篇四

(1)每天下午,她都要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身,但并不能掩盖住她的典雅的气质。

(2)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3)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4)楼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5)下一趟的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忍然没有明白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想:这人真多事。

(6)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蓝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呢?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7)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8)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的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且触动了上行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9)“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10)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

2、在第(3)段中,“起风了”这一句交代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为了塑造“她”这个鲜明形象,凸现主旨,重点描写了电梯中的几个场景,请加以概括。

4、结尾处“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小说以“病人”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

1、衬托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心灵的美好和典雅的气质。

2、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自然转入具体情节的叙述,推动情节发展。

模样的大伯上楼,可是电梯内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不回应“她”的请求;热心告诉小伙。

子口腔科病房的地点;“她”帮一位姑娘捡起一枝玫瑰,被人关在电梯外,被某些人称着精。

神病人。

4、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世俗的评价,把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放在鲜明的对照中,暗示并深化了主题。

5、通过鲜明的对比,表明思想、道德上的欠缺比生理上的疾病更可怕、更危险,因而更需要治疗。

3、火柴天堂。

那天,妈妈看到我在玩游戏,站了很久,轻轻地说:“东东,游戏……还是少玩些吧。”妈妈是在家上班的自由职业者,对我一向还算理解,可能与她这时尚的职业有关吧。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分析通用篇五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a.以语使(告诉)b.讶其文(感到惊奇)。

c.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d.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2.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

3.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2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4.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师异之(2)人方识公。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分析通用篇六

(4分)描写满井明媚的早春景色;蕴含了作者欣喜愉悦的感情。

(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2分)b。

(4分)每写完一篇文章,一定把它粘贴在墙壁上,天天仔细阅读,每次总会删除十多个字。(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3分)作文,必几经删润,而后成文。

(可用自己的话表述,意思对即可得满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分析通用篇七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恒()谏()轻()益()。

2、文中有几句话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

4、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5、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恒:常常,平常谏:进谏,规劝轻:轻视、瞧不起益:帮助、好处。

2、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4、唐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主意。

5、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分析通用篇八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媵人持汤沃灌(热水)b.腰白玉之环(腰间)。

c.邴原少孤(丧父变成孤儿)d.凡得学者(能够)。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烨然若神人师恻然曰。

b.足肤皲裂而不知过书舍而泣。

c.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一冬之间。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一则羡其不孤。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小题4:我们可以分别从甲文和乙文中学到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c。

小题1:(1)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喝的不如别人。(2分)。

(2)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2分)。

小题1:甲文:不畏艰难、专注苦读的精神。(2分)。

乙文: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和学习上勤奋努力的精神。(2分)。

小题1:b为挂在腰间的意思。

小题1:b中然的意思为表转折、表承接。d中则的意思为却、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写作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只要围绕主旨,说法合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分析通用篇九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3.文章资料(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述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记叙线索及作用。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分析通用篇十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恒()谏()轻()益()。

2、文中有几句话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

4、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5、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149。

1、恒:常常,平常谏:进谏,规劝轻:轻视、瞧不起益:帮助、好处。

2、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4、唐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主意。

5、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太宗纳谏真正的用意是让太宗知道杀了养马人会失民心,让诸侯看不起,阻止太宗杀养马人。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分析通用篇十一

文言文,完成4~7题。

石扬休,字昌言,其先江都人。唐兵部郎中仲览之后,后徙京兆。七代祖藏用,右羽林大将军,明于历数,尝召家人谓曰:“天下将有变,而蜀为最安处。”乃去依其亲眉州刺史李漓,遂为眉州人。

扬休少孤力学,进士高第,为同州观察推官,迁著作佐郎,知中牟县。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改秘书丞,为秘阁校理、开封而推官,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历三司度支、盐铁判官。坐前在开封尝失盗,出知宿州。

顷之,召入为度支判官,修起居注。初,记注官与讲读诸儒,皆得侍坐迩英阁。扬休奏:“史官记言动,当立以侍。”从其言。判盐铁勾院,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同判太常寺。初,内出香祠温成庙,帝误书名称臣,扬休言:“此奉宗庙礼,有司承误不以闻。”帝嘉之。兼勾当三班院,为宗正寺修玉牒官。迁工部郎中,未及谢,卒。

扬休喜闲放,平居养猿鹤,玩图书,吟咏自适,与家人言,未尝及朝廷事。及卒,发楮中所得上封事十余章,其大略:请增谏官以广言路,置五经博士使学者专其业,出御史按察诸道以防壅蔽,复齿胄之礼以强宗室,择守令,重农桑,禁奢侈,皆有补于时者。然扬休为人慎默,世未尝以能言待之也。至于诰命,尤非所长。

平生好殖财。因使契丹,道感寒毒,得风痹,谒告归乡,别坟墓。扬休初在乡时,衣食不足,徒步去家十八年。后以从官还乡里,畴昔同贫窭之人尚在,皆日:“昌言来,必我矣。”扬休卒不挥一金,反遍受里中富人金以去。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数”指。

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

b.“孤”古时称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称为“独”。

c.“有司”通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五经博士”,学官名。五经即《易》、《书》、《诗》、《礼》、《春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扬休,进士考试高等及第,入仕后能体察民生疾苦,因在开封府任职时失盗被追究,由开封府推官外调担任宿州知府。

b.石扬休上奏称记注官应当站立陪侍天子,皇宫内行香祭温成庙时,他对官员的失职也提出了批评,这些都得到了皇上的赞同。

c.石扬休性喜悠闲,和家人谈话从不涉及朝廷事务,也不以草拟诰命文书见长,但他关心朝政,所上奏章对时政均有补益。

d.石扬休早年家境贫寒,衣食不足,出仕后历任地方及朝中多职,十八年后才因病暂得归乡,却遍受乡里富人的钱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扬休为人慎默,世未尝以能言待之也。

(2)后以从官还乡里,畴昔同贫窭之人尚在,皆日:“吕言来,必我矣。”

参考答案。

4.b。

5.a(“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错)。

6.a(不是从开封府任上调任宿州,原文为:“坐前在开封尝失盗,出知宿州”)。

7.(1)(5分)但扬休为人谨慎少言,世人不曾以擅长言辞看待他。(译出大意给2分;“慎默”“未尝”“能言”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石扬休)后以侍从官身份还乡,往昔一同生活贫苦的人还在,都说:“石昌言来,肯定会救济我们了。”(译出大意给2分;“畴昔”“贫窭”“”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分析通用篇十二

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她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

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经过:母亲要求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结果:男孩的母亲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6段划线句子的理解,注意加点词。(划线句: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加点词为:我想……让我……)。

答:表现母亲对我的不舍,她想说服我同意她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答:因为受到我的母亲的影响突出我的母亲的形象。

4、文章结尾说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这样的方式指什么?

答:这样的方式指捐献眼角膜。

5、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两方面即可)。

答:(1)爱孩子:怕我伤心难过,忍住病痛,强作平静;怕我为难而主动要求捐献眼角膜。

2)坚强: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

3)豁达:说起身后事,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

4)追求完美:母亲唠叨身后事时,惦记还少了一条裙子。

5)善良:不愿我为她耽误工作;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分析通用篇十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一)。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二)。

隆(尊崇)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日:“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礼记·经解》)。

23.第一则材料中,“和为贵”所强调的儒家重要思想是:。(1分)。

24.结合第二则材料,简述儒家对“礼”的.作用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23.中庸。

24.儒家认为,礼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等级制度,使“贵贱有位“”长幼有序”,从而利于管理,社会稳定。礼还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父子亲、兄弟和”,人们各安其分,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