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春节风俗民情汇总(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1:00:29 页码:10
2023年春节风俗民情汇总(优秀9篇)
2023-11-18 11:00:29    小编:ZTFB

环境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关注并总结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怎样做好时间管理,提高效率,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下面是一些优秀总结的特点和规范,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春节风俗民情汇总篇一

闻一多的那首《七子之歌》向人们诉说了澳门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而今,澳门已经回归了21年。20年里,中国依旧以稳健的步伐迈进一个崭新的时代。而澳门,也在风云浮沉之后愈发的璀璨和耀眼。这里的每一天都仿佛在创造一个新的开始,澳门人共同努力之下,澳门也日益蓬勃。当我们回顾历史......

从1553年被葡萄牙人占领之后,这个历经400多年的文化冲击,被中西方文化反复碰撞的“弹丸”之地,仍然保留了根植于血脉中的“中国风”,更从文化的交织之中,诞生了历久弥坚属于自己的奇特“风俗”

妈祖信仰。

妈祖是我国沿海一带的渔民特有的海神信仰,起源于福建一带,在澳门又称娘妈、天妃、天后。

早期的澳门同胞以广东沿海一带渔民、来往东南亚的商人移居为主,两者最为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大海和船舶,为了祈祷海上平安,妈祖祭祀文化也被带入澳门。

澳门被葡萄牙语翻译为“macau”,意为“妈港”,最初来源是葡萄牙人初到澳门时见海岸边立着高大的妈祖像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澳门的第一座妈庙宇像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出海的福建商人筹资修建,当时名为天妃庙,庙宇的旧址就在今天的澳门南部妈阁庙。

如今的妈祖祭祀文化,经过数百年的沉淀,已经渗透进了澳门人的日常生活中。

年俗。

“谢灶”,在内地也叫“祭灶”,是澳门继承下来最古老的中国年俗之一。

在内地每逢农历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上天言好事”,给灶王爷摆上灶糖,祈求来年事事顺心如意。

澳门谢灶也用灶糖,不过与内地不同的是,澳门把谢灶的日期定在了腊月二十八,粤语中腊月二十八谐音为“易发”,所以澳门的大多数商家在这一天请吃“团年饭”,祈求财运亨通。

澳门过年当然也有除夕守岁,一家人团员相聚,共享天伦之乐,不过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年夜饭和祭拜演变成了用吉祥花木取代。

红包是所有中国人的“硬通货”,澳门当然也不例外,红包被称为“利是”。

礼仪风俗。

澳门邻近广东,居澳的广东人占绝大多数。因此,广东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礼仪在澳门的影响最为深远。随着历史的变革和中西文化的交流,澳门居民的传统习俗也在发生变化。

澳门人的结婚仪式主要分为二类:在澳葡萄牙人、欧美人士和信奉天主教或的中国人采用的仪式,一般是到教堂举行婚礼,按天主教或的婚礼程序进行,这在澳门总人口中仅占小部分。大多数澳门居民是粤籍,故广东仔的结婚仪式是其主流。迎来新婚夫妇后,一对新人参拜天地、父母及互拜,然后大摆宴席,宴请众多亲朋、各方嘉宾,继而新娘端茶致敬亲友,亲友们接茶饮后送茶杯时,需递上“红包”,以示祝贺。

近代受清朝影响,新郎头戴及第帽,新娘头戴凤冠,身穿红袄红裙。不过,二战之后,这些传统婚礼服装逐渐为男着西服、女披婚纱所取代。宴请也从家中摆设过渡到酒楼。在生儿时设汤饼宴,粤人多分送姜醋与邻里或探访的亲友品尝,外省人则分送红鸡蛋。在婴儿过周岁时,有条件的人家则登上酒楼(取其登高吉祥之意),略设小宴庆贺,年长的亲友还给婴孩一绺线,意即长命富贵。为老人祝寿是中国敬老的一个传统。寿庆规模视其家庭情况而定,寿堂布置得五彩缤纷、红烛辉映,寿礼摆满案台,儿孙对老人行跪拜大礼,有名望的人士还会受到当地官员或名流的祝贺。丧事仪式也有繁简之分,一般在澳中国人较重孝道,其做法比较繁琐。

葡人及其他欧美人士和信奉天主教、的中国人则到教堂吊唁、祈祷,让逝者灵魂上天。祭祀祖先乃是中华民族之美德,澳门居民与国内一脉相承,祭礼形式也没多大差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清明节。许多人在去世亲人诞辰或忌日也设三牲举行祭拜,以慰先人在天之灵。

在春节来临之前,澳门居民纷纷上街筹办年货。澳门人也同样讲究好意头,以求新春大吉大利,一年到头平安顺利。如年糕,意即年年收入步步高;绿色瓜子,图个吉利,瓜子形似小银元,剥瓜子也就叫“抓银”。除夕之夜,家人团聚一起吃“团年饭”,然后在家中向尊长叩头拜年。在除夕之夜和年初一,爆竹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舞龙舞狮贺岁,也为春节增添了节日气氛,特别是醉龙表演,这是具有澳门地方特色的春节传统节目。

饮食文化。

汇聚中西南北特色。

许多外地人对澳门人有句评价,叫作“澳门人不怕请客”,意思是说澳门人请客人吃饭,决不会为请吃什么饭而发愁,保证会让你吃到独具特色、别处没有的菜肴。因为,澳门可谓荟萃了中西南北的美食,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葡国菜,还可以吃到澳门菜、广东菜、上海菜、日本菜、韩国菜和泰国菜。

如果还是偏爱中国菜的话,澳门的很多酒楼都应有尽有,从传统的烧鸡、蒸鱼,到特色的北京填鸭、鱼翅汤、烧乳猪,还有虾饺、烧卖、粉果之类的点心,尽可大快朵颐。位于新马路附近的福莱新街一带的中餐馆最为出名。想找个经济实惠的地方换换口味,可以去小食店尝尝各式粥品、粉面、云吞水饺、姜汁撞奶等,花费不多就可饱餐一顿。素食主义者还可以到菩提禅院吃一顿清淡的素菜。

入夜,澳门半岛旧城区里许多风味店、烧烤店火爆得很。香气四溢的牛杂汤、鸡腿、牛肋骨、鹌鹑、羊肉汤等应有尽有,令人回味无穷。日前,有笔者专门到青草街根记辉盛野味火锅店品尝羊肉火锅。

这家有20多年历史的店铺很是简陋,然食客云集。其羊肉火锅别具特色,用海南省的东山羊做料,配以黑蘑菇、蒜苗、蒜瓣等,肉鲜嫩无比,汤越喝越想喝,连我这个吃羊肉长大的人也是头一次体味到无可比美的可口。近年来十分流行的台湾式茶坊,大多集中于“新桥区”和“新口岸的帝景苑区”。

集中在皇都酒店附近一条叫二马路的街里的泰国菜馆,特色菜有富贵鱼、腌鸡脚、炸虾饼等。吃得尽兴了,回去的时候还想给家人带点的话,可以在中区新马路到清平直街一带的饼家,买些云吞水饺、杏仁饼、蛋卷、薄脆、花生糖、鸡仔饼、肉干等小吃,可不要小看它们,这些都是超过半个世纪历史老饼家的产品,是祖传的手艺,甜咸胶合,甘香酥脆,令人齿颊留香。

酒吧、咖啡室或露天茶座可算是另一种选择。在午餐后,不少人喜欢到咖啡室或露天茶座喝一杯浓浓的咖啡驱赶倦意。有时间的游人在咖啡和闲情的伴随下度过一个慵懒的下午,真是让人羡慕。例如在板樟堂街就有不错的葡式咖啡室,里面还有种类繁多的葡式甜点、糕饼。

或者到著名的葡式蛋挞店去,在这里经常看见人们不顾烫嘴,津津有味地吃着香酥带脆的葡挞。澳门酒吧的种类多样,有五星级酒店里的豪华酒吧,也有可开怀畅饮的本地酒吧,更有音乐酒吧,客人可以随着非洲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近年来,葡式咖啡室也成为澳门新兴的饮食场所。较着名的咖啡室集中在板樟堂一带和南湾马统街一带。在这些咖啡室不但可品尝到风味独特的咖啡、茶和酒,还有里斯本式的点心及甜品。

春节风俗民情汇总篇二

我的家乡是一个风景秀丽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它坐落于湖南东南角——安仁县,不仅拥有着“油菜花之乡”的称号,而且是炎帝神农文化的核心地区域。今天,我将带领同学们来品味我家乡的风俗。

在一年当中,我们不能不说一下春节。在腊月期间,这里的人们不同于湖南其他地区,并不做腊鱼腊肉,而是做油炸豆腐和猫鱼豆腐。每当大年夜,父母将一道道美味佳肴摆在桌上,那一道道美食令我们流连忘返。而这油豆腐和猫鱼豆腐便是我们争抢最为激烈的目标。一家人就这样促升着感情。

当然,这压岁钱可是不能不领的哦!这里包含了长辈对晚辈的期许,同时鞭策着我们一年当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初一早上,我们这里得吃斋饭。因为这一天,我们要祭祀祖先,祈求平安。在祭祀时,有三样东西必不可少:猪肉、米酒、羊肉。同时,祭祀要在正午到临之前完成,否则就会犯了大忌。

这天老爷将会降下惩罚,带来噩运。初二,才是正儿八经地过大年。这一天,我们要宴请四方,将长辈邻居一起请进来。吃饭时,长辈不动筷子,我们小孩晚辈是不能动筷的,而长辈之中以舅为大叫做——天上爱的雷公地下的舅公。所以,只有他动筷子了。我们才能狼吞虎咽的吃起来。

这些便是我家乡的一些风俗,这些也只是冰山一角,如果有兴趣者,请过来找我,我将把我所知的,尽数与你分享。

春节风俗民情汇总篇三

春节,人们俗称“过年”。那么,人们过年一般干什么呢?那就要看不同地方的风俗了。

在规定的路段上放烟花,或者在家看电视转播的春节联欢晚会。

乡村的除夕是这样过的:大清早,人们就起来了。换上新衣裳以后,就在自家的门前贴对联,家家户户的院里都挂上了红灯笼。晚上,家家户户的灯笼都亮了,红红火火一片。每家门前“劈劈啪啪”都是爆竹声。人人挨家挨户到处串门,好不热闹。

大年初一,城市和乡村的人们,都带着年货,有的去庙里上香;有的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还有的一家一起出去游玩。

这就是中国人们过年的风俗。

春节风俗民情汇总篇四

2.调查内容:特色年货。

灌香肠了!妈妈先准备了薄如蝉翼的小肠皮,再把猪肉切碎。接着就是靠真本事的时候了:妈妈在碎猪肉里掺上盐、味精、料酒和各种调味品,再搅拌着。然后用灌香肠的专用工具,在小的那头套上小肠皮,大的那头往里面加上猪肉。这个工艺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用力均匀,用料均匀,这样子做起来的香肠才好看。

香肠做好了!看着这红白相间的精美的香肠,我谗得直流口水!

1.调查地点:小姑家。

2.调查内容:小屋面貌。

一大早,妈妈就拉着我起床,说是要去小姑家拜年。我兴高采烈地,恨不得立即就坐飞机去小姑家。

妈妈把饼干和牛奶等礼品放在车踏板上。不一会儿,就到了小姑家。我乐呵呵地想:小姑看见我和妈妈来她家,肯定会吓一跳吧!“叮咚——叮咚——”一阵门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小姑打开大门,定睛一瞧:是我和妈妈,果然顿时怔住了,30秒过后,才反应过来。连忙叫我们两个人进门,还边走边“责怪”:来我家怎么也不通知一声?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我和妈妈只能在后面偷笑。

进了屋,妈妈叫我把“年礼”拿出来,送给表弟。弟弟傻笑着,开心地把我拉回房间吃饼干去了。妈妈也和姑姑互报祝福。整个小屋里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我们被幸福包围着。

再来看看这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不豪华但令人心情愉悦;桌子上换上了新的桌布,冰箱里买了好多蔬菜水果??一切都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临,我们要焕发新的活力!

1.调查地点:我家。

2.调查内容:卫生工作。

新的一年又向我们招手了,除了买年礼、办年货,是不是应该做一做卫生来迎接新年呢?

光说不做假把式,我们一家三口立刻“武装”起来了:妈妈穿着围裙,拿着【威猛先生】——她的工作是打扫厨房和卫生间;爸爸左手拿拖把,右手拿扫帚——他负责客厅及阳台;我则手提水桶,准备抹布——因为我的管辖区是两间卧室。

“滴答——滴答——”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三个人脸上沾满了汗珠,但各自的“包干区域”也差不多可以收工了。看:窗台上一尘不染;地面几乎是一面光滑的明镜子一样;桌面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连客厅的两盆幸福树也被我们把上面的枯枝剪掉了??真是费了不少力气!不过现在看着这屋子里窗明几净、清清爽爽,心情便跟着舒畅起来了。

是什么让我们挥洒汗水,辛苦劳动呢?我想是新春的动力,要我们改头换面。春节,我们将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春节风俗民情汇总篇五

从小到大,我过了十三个春节,但让我最倒霉的是今年这个春节。

当我站在故乡的小溪旁时,春节已经悄悄地来了。乡亲个个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大门上贴着对联,一派节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可是我在虎门感不到的啊。

大年初一,我随着父母去拜年。在去爷爷家时,一个小孩子扔了一个炮过来,而我一直盯着手机屏幕,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突然,一声巨响,我差点把手机给摔了。爸爸说:“哈哈,我都叫你走路不能玩手机了,你还玩!”我情不自禁地说:“你觉得我遇到这件事,我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吗?”

刚走几步,我感到鞋上有什么东西,我低头一看,黑乎乎的,那是什么呢?妈妈笑得弯了腰,断断续续地说:“那是——那是——狗——屎!”天啊,我的运气怎么这样好呢?这么多人就我一个人这么‘走运’?真够倒霉的了!

今年的春节真是倒霉啊!

春节风俗民情汇总篇六

1、澳门人爽快热情、开朗真诚,说话干脆,善于结交朋友,喜欢相聚。对吉祥话、吉祥物和吉祥数字较为偏爱,如”恭喜发财”、”鱼”、”8”、”6”等。澳门人不习惯在家中招待客人。开张庆典要舞狮耍龙,摆放供台,点香乞求保佑。新船下海,要燃放鞭炮,求助平安。生儿育女要设汤饼宴,分送姜醋与邻里或亲友品尝,外省人则分送红鸡蛋。

2、“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住灶神之嘴,免得灶神到玉帝面前说坏话。

3、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4、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竹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

风俗。

妈祖信仰。

妈祖是我国沿海一带的渔民特有的海神信仰,起源于福建一带,在澳门又称娘妈、天妃、天后。

早期的澳门同胞以广东沿海一带渔民、来往东南亚的商人移居为主,两者最为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大海和船舶,为了祈祷海上平安,妈祖祭祀文化也被带入澳门。

澳门被葡萄牙语翻译为“macau”,意为“妈港”,最初来源是葡萄牙人初到澳门时见海岸边立着高大的妈祖像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澳门的第一座妈庙宇像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出海的福建商人筹资修建,当时名为天妃庙,庙宇的旧址就在今天的澳门南部妈阁庙。

如今的妈祖祭祀文化,经过数百年的沉淀,已经渗透进了澳门人的日常生活中。

年俗。

“谢灶”,在内地也叫“祭灶”,是澳门继承下来最古老的中国年俗之一。

在内地每逢农历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上天言好事”,给灶王爷摆上灶糖,祈求来年事事顺心如意。

澳门谢灶也用灶糖,不过与内地不同的是,澳门把谢灶的日期定在了腊月二十八,粤语中腊月二十八谐音为“易发”,所以澳门的大多数商家在这一天请吃“团年饭”,祈求财运亨通。

澳门过年当然也有除夕守岁,一家人团员相聚,共享天伦之乐,不过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年夜饭和祭拜演变成了用吉祥花木取代。

红包是所有中国人的“硬通货”,澳门当然也不例外,红包被称为“利是”。

七子澳门。

澳门同胞的大多数人祖籍都在闽、粤一带,因此生活习惯和风俗礼仪与这两地最为相近,但也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澳门也逐渐衍生出独具一格的风俗习惯。

澳门人的婚礼分为承袭自祖地的广东派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西方派。

广东派讲究的是大摆宴席、拜天地、拜高堂,众多亲朋好友前来庆贺,新娘子挨个敬茶,亲友则回以红包,以示祝福。

而西方派则相对简单的多,白婚纱、大教堂,按照天主教、的婚礼程序由神父宣布两人的“婚姻成立”。

饮食。

移民文化让澳门成了五方杂居之地,其饮食自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葡国菜,还可以吃到澳门菜、广东菜、上海菜、日本菜、韩国菜和泰国菜。从传统的烧鸡、蒸鱼,到特色的北京烤鸭、鱼翅汤、烧乳猪,还有虾饺、烧卖、粉果之类的点心,尽可大快朵颐。

风俗禁忌。

1.打招呼或表示时,忌讳拍别人的肩膀,广东人,尤其商人、喜欢博彩活动的人,对于被别人拍肩膀很反感,因为这有散财或输钱的不好意头。

2.搭乘自动扶梯时规则与国际接轨:右侧站立,把左边让给有急事的人。

3.忌讳数字4、14、44等,因发音与“死”相近,有的香港人也忌讳13。

4.在别人博彩期间,忌讳说买书等与书有关的字眼,因“书”与“输”同音。

5.忌做“不速之客”,到普通朋友家做客或拜访,一般都要事先约好,也不要留宿,香港和澳门的住所比较狭小,对客人通常留餐不留宿。

6.忌讳询问他人的年龄及婚姻状况、经济收入等问题,尤其女士的年龄。

7.即使再热,男士也不宜在公共场所赤膊,会被认为相当不雅。

8.别在别人面前脱鞋,会被视为不知礼节的野蛮人。

9.忌单数,结婚、祝寿、开张、入伙等喜庆活动的贺礼宜双数。

春节风俗民情汇总篇七

广州古为岭南蛮荒之地,其风俗的根基在中原,千百年来又吸收了外来的文化,而最终于本地获得了认同。古今风情荟萃,中西文化交融,产生了许多特异的风俗。特别是广州作为广府民系的中心,其人文素质和语言风习都有许多特异之处,构成了广州风俗的特殊氛围,使它有别于其他民系和民族。

从人文素质方面看,广州的风俗有着深刻的历史成因。广州先民在古代交通极不方便的情况下,从中原千里迢迢来到南海之滨。坎坷的道路,使他们历尽了艰辛;官场的失意,使他们对中原故土无可依恋。没有历史的重负,加上地处南疆,统治者鞭长莫及;心理的隔膜和地缘的偏离,使得广州人正统观念较为淡漠。广州在历史上是著名的外贸港口,对外经济交往频繁,受外来思想影响较大,因而在政治上表现出较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经济上的通融性和实效性,思维上的活跃性和创造性。广州人精明实干、富于冒险、勇于开拓、兼容灵变,不盲目排外,也不崇洋媚外,善于吸收西方文化中有益的因素,使整个社会焕发出强劲的活力,因此在近代的历次社会变革中,都处于前列的地位。这些人文基因,在广府民俗中处处闪烁着光彩。

历史上曾有过四次中原人大举南迁的记载:“自汉末建安至于东晋永嘉*(*永嘉属西晋年号,黄《志》记述有误。)之际,中国之人,避地者多入岭表,子孙往往家焉,其流风遗韵,衣冠气习,熏陶渐染,故习渐变而俗庶几中州。”(明嘉靖黄佐修《广东通志》)岭南一带许多传统节日的内容及习俗,大多与封建王朝的祭祀活动相关,如春日迎土牛,元日礼神贺岁,二月作社,三月行青至冬日祭祖等,都由王室、宗族祀礼发展而来;一些重要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也都承袭中州例俗。所不同的,只是由于地域、环境、民情的变异,而具有自己的特色。如春节迎神祭祖、守岁、吃团年饭、贴春联、舞龙舞狮、“卖懒”(即中州所谓“卖痴呆”)、人日吃七样菜(即中原古风“吃春盘”)等,都和中原地区大同小异。由于岭南春色常在,一年四季百花盛开,所以广州除夕十里花街上那热闹的场景,是岭北他处所罕见的。岭南的醒狮,也有别于北方的狮子。北方狮讲究形似,由两人扮演,四脚着地,活像真狮一般;广州的醒狮讲究神似,重在狮头,风格与造型都迥然不同。更有一些特异的节日,如正月二十四的“生菜会”,二月十三的“波罗诞”,四月十七的金花诞,七月二十四的郑仙诞等,都是广州所独有的,其中包含着许多美好的故事和传说。生菜会原与送子观音诞有关,人们取其“生子发财”之意,正巧“生菜”与“生财”音近,便借此为会,近年更涂上了浓重的商业色彩,借此招商引进外资。波罗诞则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广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波罗庙中供奉的波罗国使者,说明了广州人对西方文明传播者的敬重,对四方豪贤的崇尚。在近年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广州群众性的文化生活蓬勃发展,除一般的歌舞厅、卡拉ok之外,高档次的文艺沙龙、音乐沙龙、学术沙龙也在涌现或恢复。交响乐和芭蕾舞也能在广州找到知音。在商场上努力拼搏的广州人,善于抓紧一切机会,陶冶性情,开拓眼界,增长知识,迈向更高的阶梯。这些都是历代风俗文化熏陶的结果。

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饮早茶的风俗。其趋时变奏的格调,可以说是广州社会的一个缩影。在各种各样的茶楼里,不但能领略到广州饮食文化的品味,还可以看到广州社会的人生百态。人们在那里交朋结友,洽谈生意,迎来送往,果腹消遣;还有江湖聚首、相面卖唱、文人雅集等,无奇不有。那“生猛海鲜”的粤菜风味,?狗、?雀、烩蛇羹的拿手绝招,还有“星期美点”、象生拼盘、明炉乳猪、无笃石螺;总之天上飞的、地下爬的、水里游的,几乎都可以在广州茶楼的餐桌上品尝到。要体味“食在广州”之真情,最好上广州茶楼。它的诞生,是商业世界的产物;它的发展,与岭南文化息息相关;它的风格,融中西于一炉,集食艺于一堂。这是体察广州风俗的一个橱窗。

春节风俗民情汇总篇八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当春节来临,就代表新的'一年开始了。在春节的每一天里,人们都过得非常快乐!我的家乡也不例外。

我的家乡在徐闻,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各种各样的迎新春活动层出不穷,但其中最有趣的是“金狮抓彩”和“游花车”。

大年初一天刚亮,醒狮队就开始给各家各户拜年了。这时,人们会把早已准备好的用红包和糖果拼成的“彩头”,高高挂在屋檐或二楼的栏杆上,让狮子“抓彩”。当狮子给户主拜完年,醒狮团的师兄弟们就会轮番表演南拳、大刀、长枪等各式各样的功夫,之后就用搭罗汉的方式,一层一层地搭成人梯给狮子“抓彩”。狮子爬在人梯的最高层,首先向所有在场的人行叩首礼,然后就跃起身子用嘴去抓“彩头”。你只要听到欢呼声,“彩头”肯定被狮子抓到了。

游花车是最热闹的庆春节活动。大年十二,每个乡镇都会根据自身的特色扎出别具一格的花车。花车的款式各不相同,有的扎的是丰收喜悦的瓜果满园,有的扎的是经济腾飞的高楼大厦,有的扎的是喜迎春色的满园花香,还有的是五洲同庆的太空遨游。花车五颜六色,彩灯闪烁,彩旗飘飘,美丽极了!每年一到游花车的时候,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从各个乡镇赶到县城,从各个小巷涌上街头,围着游行的花车笑呀、跳呀,这辆是我们镇的,那辆是你们镇的,互相转告着,欢笑着,脸上洋溢着欢庆丰收的喜悦。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一个充满吉庆,充满欢乐,充满喜悦,充满希望的春节。它总是那么令我陶醉,令我激动,令我向往。

春节风俗民情汇总篇九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有关民风的作文:开封的民风习俗有关民风的作文:开封的民风习俗。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开封城关四乡,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