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简短(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8:43:48 页码:9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简短(通用17篇)
2023-11-11 18:43:48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追溯和归纳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掌握优先级和时间价值观,可以更好地安排时间。多参加语文活动,可以增强语文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简短篇一

论文摘要:本文简述了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职责和作用,探讨了课堂教学督导工作的要点,并对在督导过程中如伺尊重教师、帮助教师、恰当应用学生评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督导。

建立高职教育的教学督导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建立督导制,开展教学督导活动是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措施。

1教学督导的作用。

教学督导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监督和调查作用。

教学督导人员受上级主管部门的委托,负有全面检查基层单位和教学个体的教学情况的责任,对被督导对象在执行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情况、教育的质量、教学水准达到何种程度进行深人的调查了解,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各种督导措施促其改进。总结先进的典型事例及时地进行宣传推广,以保证学校教学目标的贯彻实施,促使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而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监督和调查作用。

1.2指导作用。

所谓指导作用就是对被督导对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和问题给予积极的帮助,为他们想办法、出主意。一般来说,教学督导人员都具有一定的教学工作经验,懂得教育规律,对实际问题了解比较透彻,因此,当被督导对象在工作上发生困难时,教学督导员能敏锐地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抓住问题的实质,在解决方法、措施上提出具体建议。教学督导工作包括监督与指导,在两者之间更重要的还是在于指导。能否给被督导者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提供实质性的指导,这是督导工作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方面。

1.3信息反馈作用。

教学督导的反馈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上对下两个方面。对上级部门,督导人员把下面有关部门在教学过程中执行教学计划实际情况和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领导或主管部门,为上级主管部门提供信息;对下,督导人员通过获得的信息肯定他们的成绩,或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转达上级部门对他们教学工作的评价,为他们提供改进教学工作的依据,起到上情下达的作用。

2教学督导的方式。

2.1对备课与教案的督导。

备课、教案的设计与编写是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既复杂又细致的活动。一节课的教学成功与否,与教师课前准备的内容、质量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学准备工作是一个持续而有序的工作。它始于教师活动的开端,又与整个教学活动并行。教师理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案进行修改。在教学督导过程中,督导人员应加强督促任课教师做好这一项准备工作。

为了解最真实的教学情况,督导人员听课是随机进行的,被听课的教师事先不通知。根据我院制定的教学质量侧评标准,从教学大纲、教案的制作,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态度等各方面的基本工作,首先进行检查。在听课的过程中,对课程中的每一个问题进行认真分析,针对学生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及时与教师交换意见,并帮助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

2.3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督导。

教学督导工作还应包括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学生具体的实习过程等。实验(实训)课对于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我院的督导组根据各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求检查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情况,检查实验(实训)进程表中的实验(实训)安排是否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没有按大纲要求开足实验(实训)的督促其增开实验(实训);没有按规定分组的要求重新分组。通过督导,我院的实验课教学改变了以往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的习惯,使实验课程的教学变得规范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进行各种实习、训练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树立良好的劳动态度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主要场所。我院的实习、实训基地大多分布在企业中,给学生管理、教学的组织带来了不便,校外实习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实习环节教学工作,切实扭转和改变目前实习教学中存在的“放羊”现象,一直是我们学院关注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督导组建议学院制订实习教学工作规范,要求实习指导教师严格按照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实习指导。学院教学督导组成员随机抽查,抽查结果与工作质量考核挂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由于指导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情况的发生。

2.4采取相互评议的方法,促使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每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每年组织同行评议通过同行评议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提高。为此,根据我院制定的同行评议的测评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进行相互评议。要求教师相互听课,相互检查教案及教学进度,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并对教学组织、教学能力、教学效果、职业素质及职业素质训练等指标进行检查,从而达到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2.5组织学生参与教学质皿的评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在主体的地位,由他们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应该说最有发言权。但在评价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们缺乏评价常识,往往会感情用事,不能够充分体现评价的客观公正。针对这一问题,在学生评仪之前,先讲明评价的目的、意义、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采取无记名的方式进行投票,在评价结果处理上注意删除个别偏差比较大的样本,从而使评价结果更贴近实际。另外,我们还不定期召集学生座谈,了解和听取学生对各门课程教师的教学情况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将学生的这些意见利用不同的方式反馈给教师本人或他们所在的部门,并提出建议。

2.6挖掘典型,推广经验。

高职教育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还要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将课堂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在督导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将教师和他们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并积极地推广。如:一些从企业来的教师,他们有的过去曾在高校搞过教学工作,他们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他们把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应用在教学中,把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授课,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把这样一些成功的典型利用教学经验交流、召集公开课等形式在教师中进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7建立符合高职教育模式的考核指标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具有综合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要求以综合技术应用型课程为课程体系的主体。围绕这种目标制定出一套教学质量考核指标,指标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应用能力技术为中心。在课堂教学考核指标中,对实际操作方面的权重加大,要求教学内容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原则,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的内容、组织、方法、能力、实用性方面等进行全面考核。

2.8正确处理好督与导的问题。

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在督导过程中,要做到督与导相结合,以督促导,以导为主的原则。坚持“严格督、认真查、科学导、热情帮”的宗旨。督导人员在督导的过程中,尽量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正确处理好与任课教师的关系,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发扬自己的教学优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几点思考。

3.1督导人员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督导人员自身的基本素质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德,德就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忠诚于教育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在督导过程中,坚持“严格督,认真查,科学导,热情帮”的宗旨,事实求是,敢讲真话,不怕困难,耐心细致地去做好督导工作;二是才,就是要加强业务理论知识的再学习,更新知识,充实自身,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教育理论的修养和学术水平。要能够高屋建扳,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为此,督导人员必须加强进修,走出校门,把先进的经验学回来,把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督导经验用在我们的工作中。

3.2督导人员要尊重教师,做教师的知心朋友。

督导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是一种平等的和相互信任的关系。督导人员在督导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认真地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又要以真诚热情和友好的态度,把问题向教师提出来,尽可能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以理服人,并尽量帮助改正,让教师们从内心感受到,督导人员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事实上,常常有教师怀着真诚心情主动地找督导人员征求意见,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3.3在督导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两头”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招生制度改革的步子加大,在校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多,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在随之加大,这对保持和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督导人员的工作怎样做得更好一些,笔者认为,除了上述两个方面要努力外,在工作方法上也要不断改进。这里重点谈谈“抓两头”的问题。首先,在全面督导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注意总结在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方面都比较高的教师的经验,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宣传和推广,如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会或教学公开课等;另外一方面,要投人较大的精力,对某些教学水平不高或教学质量较差的教师,(尤其是少数青年教师)实行跟踪服务,为他们当参谋,出主意,鼓励助威,使其能吸收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来充实自己,尽快进人良好的状态,向优秀的教师看齐。“两头”抓好了,就能带动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了,就有希望迈上更新的台阶。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简短篇二

自从新课程改革后,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这样就牵扯了学生不少的精力。可是高考这个大指挥棒没有太大的变化,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最想走的一条路还是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于是总想多花点时间在学习上。对于很多老师来说,他们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总是以勤奋认真为美德,于是总想多抓些时间,多讲些题目。可是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课堂效率。反观现在的课堂教学,存在不少的低效性和无效性行为。具体如下:

一、“课件”弱化“解读”

因此,使用课件要慎之又慎,课件只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实实在在为学生服务,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二、“朗读”冲淡“理解”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要使学生动起来,于是走进课堂,琅琅读书声犹如春风乍起。曾听过一堂课,教师采用了自由读、点名读、分组读、轮流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对读、师生配合读、若师范读等等多种形式的读,生怕课堂安静下来,好像安静就代表着冷场。因此,“书声琅琅”成了该类课堂最值得炫耀的亮点。发出声音的读在阅读教学中找到了本位,得到了回归,但是,不发出声音的读却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了,隐去了。

其实,学生沉浸于文本中,不是一般性地接触文本,而是作为个体生命进入作品,是情与意的交融,言与思的汇合。因而,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相碰撞,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发散,想象才能自由飞翔。

三、课堂指导顾此失彼。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当一个老师抛出一个问题的时候,举手回答者只占少数,当老师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的时候,参与的学生就更少了,甚至出现个别学生或者某一个能说会道的学生独霸课堂,演独角戏的现象。此时,其他学生在干什么?当听众,当观众,或者已经被老师忽略。其思维已经游离于课堂之外,有时那些性格内向,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就非常少,而成为课堂的局外人。正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忽视这些学生,使得课堂成了优生的演练场所,课后成了差生的补课时间。没有全体学生真正意义上的量和质的参与,是造成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重要原因。45分钟里,面对几十个学生,要真正让优生有所发展,让差生有所长进,的确不是那么简单。但它确实是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四、教学节奏张驰无度。

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调控作用,依据学生学习状况调控教学节奏,使教学节奏张驰有度,是实现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之一。无视学情的快节奏或者慢节奏会使课堂教学落不到实处,或者费时太多,收效甚微。

我们主张,课堂教学节奏张驰有度,何度之有?依学情而定。教学内容要主次分明,不可单调与琐碎,松紧适度,难易交替,使课堂形成张驰的'生动整体。一句话,少花时间多做事,做得紧凑些,做得实在些,效果更好些!

五、“无效”讨论。

组织学生课堂上展开讨论,是体现新课程“合作探究”一个重要的方面。

再看看我们现在课堂上的讨论,教师问题抛出后,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冷场,学生不知怎么办;一是表面很热闹,但有不少学生游离于问题之外。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简短篇三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这个弊端提出,并力图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研究构想。

(一)实验目标。

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教学民主,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六个步骤,教学程序可用下图式表示:

(一)按“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实施教学1、乐学新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

2、自读质疑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

3、细读研讨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老师的`设问,也可以是学生的质疑。

4、自我回顾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5、练习运用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

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6、开拓延伸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不同的学生和教材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模式。为此我们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设计了基本模式,并提出适应具体课授课情境的调节变通方法。1、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

2、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3、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

三、研究结论。

1、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师生交流的规格水平是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置换成了“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独唱”转为“伴奏”。

2、注意挖掘学生的自主能力。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与最高原则,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创造性能量的释放。“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自发性学习过渡。

3、学贵质疑,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激发学生的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并指导学生无疑处生疑,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欲望。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调整自己的认知策略,通过“读”与“思”,通过讨论交流,达到释疑解难的目的。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简短篇四

摘要:声乐艺术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受到演唱者个人的情感以及演唱风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声乐作品的表演过程中情感的表现对于声乐艺术的演绎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应当重视对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表现的研究,不断地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提高声乐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词:情感;声乐艺术;表现。

在声乐艺术的表现方面,虽然表演技巧和动作对于音乐作品的演绎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声乐艺术表达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了情感因素。

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声乐艺术也是情感艺术,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和传递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缺少了情感,就会使演唱的过程做作,缺少人情味。

这就要求演唱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重视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表现,赋予声乐艺术应有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一、情感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性。

在声乐艺术表达的过程中,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情感对于歌唱者的水平具有比较大的影响。

声乐艺术通过声音的表达来感动观众,打动人心,如果在歌唱的过程中没有情感上的张力,那么也就难以真正地展现出歌唱艺术的魅力。

情感贯穿到了歌唱的全过程,它对歌唱具有发动、引导以及维持的作用。

情感的存在要求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要求表达出歌曲本身的情感。

情感对于歌唱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它要求歌唱者能够主动地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感,满足歌曲情感表达的需要。

声乐艺术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它需要通过声音来表达,因此声音中的情感成为了声乐艺术中比较独特的特点。

试想当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没有投入丝毫的情感,在表演的过程中如同行尸走路一样,那么给观众的感觉是味同嚼蜡,没有艺术上的美感,也体现不出声乐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在声乐艺术中,声音、情感和语言是其中重要的要素,在现实中经常发现,同样的歌曲不同的演唱者表达的效果不同,这主要是由于歌曲演唱者表达的情感不同,一些情感表达丰富的演唱者能够很好地打动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最终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当歌曲中少了情感的因素之后,声音就变得苍白无力,歌唱艺术也就失去了灵魂。

情感对于歌唱艺术的表达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情感的表达。

二、增强情感表达的途径分析。

(一)恰当地应用联想。

联想对于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声乐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往往包含了丰富的联想。

对于表演者来说,通过联想可以体会到歌曲的内在涵义,能够了解到歌曲的形象和意境。

通过引入联想,能够使演唱者从情感出发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使演唱者在情感的`准备上能够不断地贴近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音乐作品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浓缩,音乐作品往往蕴含了丰富甚至复杂的情感。

通过联想能够帮助歌唱者了解到音乐作品的背景,能够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义。

在联想的帮助下,能够使演唱者不由自主地沉浸到歌曲的意境和氛围中,从而表达出歌曲本身的情感。

例如在演唱民歌《茉莉花》的过程中,往往能够使歌唱者进入到茉莉花的氛围中,似乎真的花朵就在眼前晃动。

通过这样的联想活动,能够使演唱者和观众都受到感染和感动,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一定的情感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呈现出音乐作品本身的面貌。

(二)合理地调节演唱中的情感。

几乎所有的声乐作品都包含了情感,都需要进行情感的调节和控制。

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带入自己的情感,但是当这种情感不符合歌曲作品本身情感表达的需要时,就需要及时地进行调节,使演唱者的情感和歌曲的情感能够相互匹配,最终融合在一起。

歌曲中的情感能够给观众带来喜悦,也可能会让观众感受到痛苦。

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诠释常常会受到演唱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导致声乐作品难以得到比较好的表达效果。

在情感融入到声乐艺术的过程中,过多、过分的情感都无益于歌曲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演唱者按照作品本身的情感需要来调节个人的情感。

同时在听一首音乐作品中情感变化可能比较快而且比较复杂,这就需要演唱者具有比较高超的情感调节能力,能够适应不同音乐作品的需要。

(三)正确地控制演唱的力度。

演唱的力度对于情感的表达也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演唱的过程中不同的力度所表达的情感不同。

一些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力度的控制,或者在力度控制方面能力不足,导致演唱的过程中情感表达混乱,失去了声乐艺术本身应当具有的魅力和乐趣。

力度表现出了音响强弱的程度,力度也是声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方式,它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在声乐艺术表达的过程中,当力度越强时,往往情感也显得越急迫、雄壮;但是当力度比较弱时,往往情感的表达时比较委婉。

力度常常与速度等结合在声乐艺术中使用,往往能够表达出歌曲的情绪,能够给听众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

通过恰当地应用力度,能够表达出声乐艺术独特的韵味,表达出独特的情感效果。

三、结语。

在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情感占据了重要的分量,情感对于声乐艺术的表达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将声音和情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声乐艺术的感染力,才能使声乐艺术充满了动感,使声乐艺术有了灵魂。

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应当从力度等方面着手,掌握情感表达的规律,最终表达出歌曲本身的味道,引起观众的共鸣,增强声乐艺术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宪旭.浅谈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

[2]郑霞.论情感抒发在声乐技巧中的表现[j].黄河之声,,22.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简短篇五

语言学习作为一门人文课程,充满着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立足于课程,结合适当的方法,在师生平等、合作的对话中,创设情境,积极鼓励开展评价,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和领悟,从而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教材与方法的密切结合。

英语教学中所选用的内容均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类排列,包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教科书的阅读单元,以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为依据,有通过语言和意象来陶冶性情的诗歌小说,有借助描写和叙事来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的描写叙事单元,也有介绍异域风情,自然之美的游记单元等。

这种分类意在为学生人文内涵的形成提供载体,为实现英语教学人文性的实现提供依据与指引。

如何选择方法呢?正如杜威曾指出:“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方法从来不是教材以外的东西。”因此,只有以文本为依据,方法与教材相结合,深入挖掘文章人文内涵,同时,结合学生经验确定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目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内化、生成教学内容,使个人的情感、态度与民族的、人类的情感和态度在对话中走向和谐,才是实现英语教学人文性的正确路径与方向。

当前英语教学中,仍存在侧重记忆,如过分关注语法结构,过分强调逐字逐句翻译,“满堂灌”等问题,而不能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次内涵,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势必流于形式。

2.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作为完整的个体,相互影响,共享着知识和经验,共同体验着人际关系。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思考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并能不断收获成功喜悦的知识构建,通过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知识面得以拓展,逐步形成新旧知识整合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同时,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体验到了生命的活力与价值,工作的愉悦,丰富了个体的实践性知识,为教学工作的展开获得更多的动力和能量。

在英语实践教学中,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口语能力低下,自我效能感不强等弊病,教师多为学生创作条件,让学生自由表达,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3.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任务在于提供刺激学生的反应和指导学生学习工程的环境。”关注教学中的人文性不只是提供现成结论,让学生认真听讲、快速记住已有的标准答案,而是为学生提供民主、和谐、理解、尊重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己去大胆质疑、主动选择、独立判断、去经历尝试,经历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变化,从而产生的独特感受和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获得生命品质的彰显和升华。

结合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意在“唤醒”,唤醒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智慧,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活力,使教学不只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深达人的存在的本性和无意识的深处。

这种唤醒是知、情、意的整体唤醒,处于唤醒状态的学生,其智慧和心灵都闪烁着不同寻常的光亮。

如在学习“地震”一单元时,可以结合唐山大地震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地震的无情和可怕;同时结合汶川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学会善待生命,地震无情,而人间有爱,只要我们众志成城,一定可以战胜灾难,构建更加美好的家园。

在英语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的情感教育。

4.积极的教学评价激励学生发展。

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运用积极的评价,从关注个体的生命发展的角度来激励学生充满生机地、持续不断地生长。

杜威曾指出:“教育即生长”,“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作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

评价的方面不仅限于知识的能力,还应关注学生态度的生发、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整,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不仅评价最后的学习结果,而且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种种努力以及处在生成、变化中的生命的点滴进步。

同时,教学的评价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生命的差异,不是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去剪裁原本就不一样的生命,而是促进每个独特的生命最大的可能实现其价值。

在英语教学中,因为学生个体的学习经历、方法、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鼓励每个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进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进步。

四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传播使者。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在关注英语的工具性效用的同时,深入挖掘语言的人文内涵,促进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交融,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使英语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辛继湘.教学价值的生命视界[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向晶.人文精神在英语教学中的展现[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10)。

[4]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5]杨忠.培养技能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外语学刊,2007(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简短篇六

摘要:正确的呼吸是声乐艺术表演的一个重要因素,声音的准确、表现力的运用都取决于演唱的呼吸。

本文浅析如何了解呼吸,演唱中的呼吸与自然呼吸的比较,声乐演唱呼吸的方法,呼吸训练的实践及合理运用呼吸才能达到声音的优美。

关键词:歌唱呼吸;艺术表演;运用。

一、声乐艺术表演中的呼吸。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没有气息地冲击,声带就不会自动发声。

当代歌王帕瓦罗蒂在谈歌唱感觉时说:“掌握不好呼吸,就没法唱出好的声音甚至会毁坏嗓子。

”可见正确的呼吸在声乐艺术表演中何等重要。

当我们在声乐演唱中要发出优美的声音,唱好每一段歌曲时,在强度、速度及音质上达到完美的要求时,必定离不开正确的呼吸方法。

二、声乐艺术表演中的呼吸与自然呼吸的比较。

声乐演唱时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呼吸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差别。

总体而论:呼吸过程均包含吸入与呼出两个方面。

在日常讲话时,这种呼吸是自然的呼吸运动。

而声乐演唱中的呼吸是一种有意识、有训练的、强化的呼吸运动。

吸气的动作快,吸得深而多;呼出的动作慢,且呼得有控制,有弹性,是一种需要经过长期训练的呼吸运动。

在艺术表演中的呼吸,要保持吸气时的感觉和状态,以继续加强吸气肌肉群的力量,对呼气肌肉群产生均衡地对抗,将呼出的动作放慢和延长,并在这种对抗的阻力中使呼气平稳而有力,成为声乐演唱发声极有控制的动力。

即声乐演唱时呼出的气息无论在压力、排气量、均匀度上都应比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呼气深刻得多,优化得多。

三、声乐演唱呼吸的作用和方法。

声乐演唱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之源。

凡学习歌唱均把呼吸方法视为首要的技巧。

意大利歌唱家卡鲁索曾说:“可以把横膈膜的功能比作风箱,它执行着风箱的任务。

声乐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吸足气和善于正确而节省地使用这些气。

歌唱者无论有多么好的听觉和愿望,如果他不会控制气息,那他就唱不准音或是发出毫无生气的、可怜的声音。

”这充分说明正确的呼吸对于每一位演唱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歌唱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外歌唱家们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创造了多种多样歌唱呼吸的方法,归纳一下有三种类型: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1.胸式呼吸法。

这是一种十五、十六世纪西欧教堂中普遍采用的演唱“圣咏曲”的浅式呼吸方法。

2.腹式呼吸法。

这是一种单纯依赖横膈膜,使腹腔扩大的深呼吸法,即气沉丹田。

3.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这是一种由胸腔下部肋肌、膈肌、腹肌共同控制呼吸的方法,是最科学、最理想的歌唱呼吸的方法。

在声乐艺术演唱中,良好的状态、发声、共鸣都要靠正确的方法来完成。

演唱要精准尽情地表现声乐作品中的各种声乐技巧和感情风格,就必须注重呼吸的训练。

例如,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练习方法:(1)吸气。

气息吸得不可过浅、也不可过深;吸气要柔和、平稳;采用鼻子和嘴同时吸气比较好;吸气要适度,具体吸入气息的多少,应根据所唱乐句的长短、力度的大小、音的高低和艺术表现的要求来决定;要学会无声的吸气,吸气是歌唱的准备,我们应该学会如何正确地吸气,而不是盲目的吸气。

(2)呼气。

呼气时应该保持吸气的状态;控制气息的力量要适度;不可以用单一的方法,应该根据音乐的高、低、强、弱,灵活的变化和控制。

四、声乐艺术表演的呼吸训练实践方式。

沈湘教授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声的动力。

”对呼吸方法的正确领悟与进行呼吸器官的发声基础训练,是歌唱者重要的基本功。

呼吸方法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歌唱发声的声音质量。

当然,作为演唱者应该做到下面的方法。

1.吸气练习。

用鼻子闻花的感觉来深吸气,闻花时要轻松自然,不用猛吸。

2.控制练习。

打哈欠练习,使歌者体会“气息回流”,“气息倒罐”的感觉。

练习“惊呆”的感觉:不吸也不呼,不进也不出,气息呈静止状态。

3.流动练习。

叹气练习,哈欠练习,这种练习使声音变得畅通而且富有流动感。

4.换气练习。

练习数数,学“知了”的鸣叫声,在发声位置上练习“狗喘气”,此时胸口感觉是张开的。

所以,笔者认为作为歌者在演唱作品时,学会正确的吸气、呼气是非常重要的。

气息如果吸得不正确,会导致整个作品演唱的失败。

气息如果吸得太浅,演唱时乐句的气息就不够用,这时就会出现乱换气,甚至会出现倒吸气,这就打破了音乐乐句的完整性,每个乐句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清楚,甚至会出现跑调走音现象,尤其是到了高声区,声音更是需要用很好的气息去把握和控制。

气息犹如一根风筝线,风筝飞得越高,风筝线抓得越紧,声音控制得越自如。

诚然,一首好的作品演唱得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歌唱者是否有很好的气息把握,若做到了就能完整地表达作品的内涵。

综上所述,演唱者应充分理解呼吸在表演中的作用,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每天坚持训练、应积极参加实践、多在舞台上锻炼、踊跃参加不同级别、不同场合的声乐比赛,多听声乐专家讲座,只有这样,声乐艺术演唱的质量才能会更高、更好。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简短篇七

移情是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感他人之所感;移情是情感沉淀的过程,使学生知他人之所感;移情是情感升华的过程,使真、善、美融为一体。移情促使教学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使教学情理相融,彰显生命的色彩,从而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移情艺术内涵的界定。

移情(empathy),即感情移入或同感,指“理解他人情感、经历等的能力”。[1]概而言之,移情本质上是一种理解,是对他人的情感、经历等的理解,设身处地对他人情感体验的心理过程,其最终导向是“感同身受”,感人之所感,并知人之所感。

移情最早是一个美学概念,于1873年由德国美学家robertvischer在《视觉的形式感》一文中首先提出,用来指代审美活动中的感情移入现象,具体是指“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倾注到本来不具有人的感情的审美对象上,使无生命的自然物也有人的思想,使对象与主体的情感融为一体”[2]。这是美学意义上的移情。移情的心理学意义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之间的感情相互作用。[3]在课堂教学中,移情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把蕴含教材之中的作者之情和自己从教材中的体验之情有效地“移”给学生,使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和学生之情三位于一体,共鸣升华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其高尚的情操。

我们欲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此内涵:

其一,此教学非彼教学。传统教学中沉迷于文字的理解,侧重逻辑的推演,重认知而轻情感,课堂教学失去了情趣、情感的魅力。这既违背了课堂教学的特点,也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此教学旨指教师充分调动各种教学手段,遵循教学认知与情感统一的要求,彰显教学的情感元素。

其二,确定教学移情的对象。教学移情的对象包括作者之情与教师之情,是以二者唤学生之情。如果以作者之情为单一对象,则学生不易理解与体验作者的情感,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体验其情感,移情才易于发生。

其三、移情既是课堂教学的手段,更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移情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移情而移情,而是在此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想有所升华,情操有所陶冶,丰富学生的情感资源,使得学生“情感的核”能够“抽芽舒叶”“开花结果”。

1.课程教学移情的前提:准确的作者之情。

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作者之情,这是教学移情的基础与前提,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倾情以入情,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也不固守教条主义,凝练作者所渗透在人物形象或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众所周知,作者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凝铸在字里行间,情动于中,意溢于表,是极具价值的教育资源。教师只有披文入情,方能有效移情,而移情的成功与否,与教师能否准确把握作者之情密不可分。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很难体会出作者凝聚在课文佳作中的真情实感,在教学过程中就很难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叶圣陶曾指出:“作者胸中有境,人境始于亲。”换言之,教师只有胸中有情,教学才能始于亲。

2.课堂教学移情的保障:丰富的情感体验。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兴趣的诱因,是个体内在世界的本性力量。一般而言,人的素质结构在心理形式上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层面。情感与认知活动相伴而行,是认知活动的内驱力,对认知有增效的作用。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4]一般而言,教材中作者的情感经验与学生的情感经验具有时空的差距,学生只有在自己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联想、迁移,才能准确体悟文中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使移情得以发生。如果一个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贫乏、荒芜,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情感迁移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所以说,丰富的情感体验是教学移情的物质基础,是教学移情得以成功的保障。

3.课堂教学移情的关键:有效的立体互动。

移情艺术的实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交流,课堂教学中运用移情艺术就要勇于冲破传统教学的樊篱,教师不再是课堂话语的霸权者,而是用心倾听学生“不同的声音”,作为学生情感交流的平等的他者。著名画家范曾在《吟赏风流》一书中说:“煽情之作或能震动一时,移情之作则可根植于心。”[5]如何将作者之情和教师之情植于学生之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之源?这就需要师生之间的立体互动来体验移情艺术,换言之,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立体互动,情感在互动中碰撞与升华,所产之情真诚,所明之意透彻,学生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1.言传身教,以情动情。

情感的感染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会捕捉到彼此间的情感,一个人的情感唤起会作用于另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并在这些人中产生相应的或补充性的情感。”[6]由此得知,情感具有感染性,而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更有着巨大的魅力。课堂教学要“寓理于情”,教师必须具有浓厚而真挚的情意,并将这种情渗透和体现于教学语言和非语言中,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总之,言语教学和非言语教学,是教学不可须臾离的媒介。

所谓言传身教,旨指教师通过教学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文中之情和自己之情,用真情点燃学生内心情感的火花。移情艺术中的语言表达是指教师通过声音讯道将所移之情用精准的语言直接传达给学生,用言语的力量渲染情感的氛围,激起学生心中相应的情感,让学生为之动情。如有位老师讲《春》一课的导语是:“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7]在语言感情熏陶渲染下,学生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生对春的赞美与喜爱之情由然而生,形成“物我统一情融融”的意境。

移情艺术中的非言语表达是指教师的副语言(音质、音量、声调、语速、节奏等)、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体态、距离等系统所传递的情感。[8]心理学家指出谈话中93%的意义是通过非语言形式传递的,其中38%通过语气,55%通过脸部表情,而且这种非语言形式阐明了谈话中的`绝大部分情感。[9]非语言符号是师生交流感情、沟通知识信息的重要手段,且伴随教学全过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以教学《语言的魅力》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在读中体会“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所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先用高昂、赞美的语气读“春天到了”,继而语气一转,缓慢、重读“可是”,同时,闭眼摇头做伸手摸索状,再用低缓的语调读“我什么也看不见。”教师所传之情直观、形象,易被学生所感知效仿,进而在内心体验其情感,进行情感沉淀,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由此可见,语言表达与非言语表达相辅相成,二者在课堂教学移情中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2.情境体验,以情悟情。

教学移情中的情感体验主要指教师创设各种教学情景,以情谊为目标,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空情景中进行情感体验,以使学生体验文中之情。其具体的形式分为直接情感体验与间接情感体验。直接情感体验即实践性体验,指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角色扮演,真实体会教材所蕴含之情,如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学生易于从实践中认同文中之情,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角色特点,扮演狼和老山羊,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狼的狡猾与老山羊机警稳重的性格,体悟文中的弦外之音。

迁移性体验是一种由此及彼,由人推己的体验,或者说是一种类比性体验,是指教师运用言语提示,启发、诱导学生用自己生活中类似的感情经历去体验文中所蕴含的情意,以便更好地迁移文中之情。以《背影》为例,表现的是父亲的爱子心和作者的思父之情。如果教学仅凭借字词品析让学生体悟文中的情感,其深刻性颇有不足,学生仅停留在感知文中之情,而不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如何将学生从情感的“局外人”转化成情感的“局中人”?这就要求教师准确寻找移情的关键点,利用言语唤醒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父亲对自己的关爱,相同的或类似的情感经历使学生就很容易与课文的内容同脉搏,共呼吸,达到“物我同一”,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简短篇八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进行教学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令该类群体各项潜能得到妥善锻炼基础上,愈加有效率地研习各类创新知识点。作为优质化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大这部分导入工作的重视态度,透过研究、创新等巧妙导入形式贯穿,推动课堂教学实效改善进程。笔者的核心任务,便是集中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各类合理化导入艺术形式,避免令小学生像以往般引发思维紊乱迹象并且拖延课程讲解进度。

导入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如若教师能够针对该类艺术加以协调化把控,便能够令课堂教学实效变得愈加理想。须知足够精妙的导入艺术,可以令小学生群体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振奋,克制以往课堂注意力低下隐患前提下,激发出他们无限的潜力。所以说,尽快理清现代小学语文课堂科学化的导入艺术形式,系统化贯彻落实素质化教育指标,存在一定的现实意义,必须引起各类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

1借助问题导入艺术改善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主性。

疑问可以说是推动学生持续深入性思索的核心力量,更是调动他们自主式学习欲望的必要途径。特别对于小学生群体来讲,他们时刻保留坚定的猎奇和求知信念,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特征,为小学生设置各类富有针对性的问题,借此激发他们更为强烈的思维冲突效果,进一步积极思索、学习知识并提升个人实践技能。如在进行《迷人的张家界》课程讲解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借助巧妙的问题设置途径,引导学生及时介入到积极的思考状态并主动获取各类关键性语文知识点。至于这部分问题内容则可以表现为:“同学是否去过张家界、作者是透过哪些角度将张家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风貌加以表现的?”归结来讲,这部分问题设置,要尽量保证和课文内容联系的缜密程度,与此同时,还要适度激发学生的长期猎奇心理,令他们至此过后自主阅读课文并从中提取整理相关问题答案。这样,便可以令学生透过文章精细化阅读等途径,明白张家界拥有秀丽别致的山水和无比珍惜的动物。由此看来,问题导入对于改善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主性,的确存在非凡的辅助功效。

2配合故事导入艺术调动小学生长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致。

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小学生喜欢倾听故事的习惯,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故事导入艺术环节设置,借由该类群体听讲需求全方位满足基础上,调动出他们更为深刻的学习兴致,令他们在感受故事的同时,体验到学习语文课程的趣味性,对于今后小学语文课程良性教学效果强化,影响作用非凡。如在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期间,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故事导入艺术,令学生快速掌握该类课文的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回忆中国除夕夜的景象,包括品尝丰盛的.年夜饭、观看无比精彩的联欢晚会等。在学生沉醉于美好回忆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引入安徒生经典的童话故事,即一个拥有着善良之心的小女孩,在富人们庆贺新年之时,为了卖火柴而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在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小女孩为何如此不幸的问题基础上,调动他们挖掘作者内心情感的积极性,保证他们至此对各类新课程保留强烈的关注度,在该类情况之下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必将能够赢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音乐导入艺术实时调节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不同阶段中的主观情绪。

最能撼动人心的莫过于音乐,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导入音乐,不单单可以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智慧和陶冶其情操,同时更可以令他们在愉悦的精神状态之上紧跟教师讲解步伐,最终顺利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如在进行《让我们荡起双桨》课文讲解期间,教师便可以借助音乐导入艺术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情绪,令学生在聆听《让我们荡起双桨》有没旋律的前提下,快速且集中地投入到语文课程学习活动中;再就是消除紧张情绪,获取情感陶冶的高尚成就。

4通过多媒体等高端设备导入艺术。

组织学生学习丰富的课程内容多媒体设备的投入应用,目的就是保证课堂教学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即借助图片、视频、文字等多元化、灵活形象的表达模式,令学生深刻地感知语文课程中的各类人物形象,激发出内心强烈的学习动机。事实证明,此类课堂导入艺术的贯穿,极为迎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征,保证该类群体顺利认知难易程度各异的课程内容。如在进行《桂林山水》课文讲解期间,教师便可以考虑结合多媒体导入艺术制作精美的演示课件,令学生透过视觉、听觉等感知角度清晰地体验到桂林山水的别致景象,令自身仿佛置身其中。之后他们学习该类课文就会显得更为轻松一些,对于文章中各类重点内容也会有着更为深刻的见解。归结来讲,开端处理得足够妥善,距离日后的成功顶点才会愈来愈近,而一节实效性较高的小学语文课程,同样需要凭借科学性的导入艺术作为支撑。如此才能时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欲望并加快各类新课程的讲解进程,为整堂课的有效进行,提供应有的保障条件,希望日后相关教师能够多加注意并予以灵活应用。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上贯穿融入各类导入艺术,需要教师预先做好相关研究工作,即保证将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特征等要素充分考虑进去基础上,运用富有针对性的导入形式激发他们的猎奇和探索欲望。长此以往,使得他们紧跟教师讲解步伐并强化自身对各类知识点的学习实效,最终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协调化发展结果。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简短篇九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启用,语文显示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这对教师而言是欣慰的,对学生而言是也幸福的。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运用新的学习方法,构建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新课堂。为此,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把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式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一、努力构建开放性课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倡语文课堂要向外延伸,通过开展综合性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要想达到这些目标,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生活性,每一篇文章都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由于学生年龄小,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进而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把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拉近教材和实际生活的距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体验,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语文实践活动能够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才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举一反三地融入课外知识。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到社会、家庭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教师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会学习,不断拓展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教是为了不教”。

二、教师要适时引导和点拨,让课堂展示得更精彩。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展示必不可少,这是启迪学生智慧、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他们自主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展示要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学生在进行展示时,避免搞形式主义。当学生的理解和教师有分歧的时候,教师不能急于否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再回答,直到学生实在没有办法为止。这时,教师需认真观察,细细揣摩,不能放手不管,“点”和“导”要抓住重点,体现出水平,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点”“导”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水平,同时,也体现了高效课堂的理念和价值。展示要关注全体,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和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勇于创新,标新立异。

语文教学活动的调控要灵活多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激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课堂上的主角,也不是我们关注的亮点,我们要创设一切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精彩,要努力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课。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图片等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另外,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例如,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的时候,让学习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在背诵并理解,并学以致用;对于后进生,只要求他们会读就行。要充分发挥激励作用,适时进行鼓励和肯定,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

四、设计合理而科学的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可以运用互动导学模式,一方面让学生自主预习,通过阅读让学生感知课文,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细读、品读,让学生去感悟课文语言;另一方面,让学生赏析文章的重点语句,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综合训练,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教师的导和学生的读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可全方位地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和教材之间的多变互动。

五、语文教学和生活要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内容和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必须是生活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到自然和社会中去,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实践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做到家庭生活语文化。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喜欢把生活中的情境以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表演的天性,把熟悉的生活故事讲给其他人听,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样在兴趣的前提下就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然后让学生表演、补充。事实证明,学生表演起来兴趣盎然,语言也非常丰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强调学生个性需张扬,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创新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努力做到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特点的个体,比如有的喜欢通过表演来张扬个性,有的喜欢用语言来表达情感,有的擅长以绘画的形式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布置具有个性、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需求,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潜力得到挖掘、能力得到提升。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更新教学观念,还要把新的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这需要教师付出开创性的努力。在新课程改革这条道路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不断实践,创设语文新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简短篇十

在中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基本上认为,学生的高度配合和教师的积极引导是使课堂气氛活跃的关键因素,但是课堂教学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状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中学语文课堂的环境优化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深入探索,积极找寻良好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在学生进入班级的时候,就有一种良好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而且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是靠日积月累的,有优质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更积极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没有设计好教学的时间。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非常关键的引导作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也因为有限而显得越发珍贵,因此,教师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作用,设计好教学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投入到学习中。使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发挥应有的价值。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就要策划出整个课堂时间的安排,对课堂教学的时间观念有一个很好的认识,教师要用实际行动来向学生说明课堂时间的重要性。在进行语文课标设计的时候,要标明着重需要注意的知识点,并且要根据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来进行具体的制定,打破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但是现阶段,我国的语文教师并没有认真对待教学时间问题。

(二)教学无法与生活接轨。教学是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学习知识是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并且在生活中感受学习的意义。与生活脱节只投入到学习中,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知识死板,不会运用,而且学生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理解起来会更加大难度。在学习上有难度之后,学生就会对语文这门学科充满厌恶感,不会积极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最后导致学生完全丧失对这门学科的信心。特别是语文这一学科,在生活中有很强的实际性,如果不从生活中掌握具体的知识,就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语文这一学科的掌握需要用心去感受,但是教师为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将学习语文成为枯燥化了。不仅这样,还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三)师生关系出现问题。在目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是教师给学生解决问题,而学生从心理是很惧怕教师的。教师在课堂中如果没有威严的形象,就会使有些调皮的同学更加放肆。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严的要形象,但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如果表现的具有亲和力,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我国课堂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一点,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在的素质化教学方式不相适应。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而不是一味的进行课堂学习,不能依靠教师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需要学生凭自己的能力探寻知识,找出最适合的答案。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环境。

(一)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在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语言积累的重要性是非常强大的,各种各样文字都向我们展示了语文这门学科所要学习的内容。为了能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出语文学科的构成要素,教师往往会在多媒体上向同学们展示诗集、名著、等语文知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大框的了解,使学生真实的感觉到语文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使其产生学习动力。

(二)夯实语文基础,完善知识体系。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打好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知道语文学习的基础,才能加深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完善知识体系之后,在教师的教授过程中,我们才能系统的了解语文各个方面的成因和结构,才能有顺序的掌握语文知识层面。高中课程的语文教学,主要讲的并不是语文的应试教育,大部分要传授的是怎样把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在于现实意义的学习。因此,打好语文学习基础尤为重要。

三、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环境中遇到的问题。

(一)坚定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现在的新课标的教学中规定,中学语文教学课堂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对我国中学生进行素质化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对教育发展实行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变革,而且是我国教育理念的又一个深入的发展。因此,在中学生语文教育变革的实践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而且必须要以学生为本才能更好的使得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在以学生为本的实际教学中,必须以发展学生积极性为目标。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带动课堂氛围。让学生处在一个积极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实现主体地位。因此,必须要坚定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舒适、轻松的氛围中掌握语文知识,更放松的和教师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与实践。教师应该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既可以舒缓教学环境,还能让师生关系变得更加的融洽。

(二)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只有在教师的传授之下,才能更快速的掌握语文知识,并且教师会定期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牢牢掌握自身所学知识的内容,便于教师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但是,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发展中,很多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掌握并不是十分完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更加认真的理解新课标中的语文知识,为学生扩展语文的知识面。因为语文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单靠课本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增加课外知识的积累。教师在扩展知识面的时候,应该对中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反复的理解和研究,真正掌握学生知识点的需求程度。

提升自身的语文知识素养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要定时对教师进行知识考核,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带动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了,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一种崇拜之情,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环境和质量双反面都会得到提高。学生想要自主学习的信心也会自然而然的提高,课堂环境自然就会变的舒适、轻松。

四、结语。

环境对于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一旦课堂教学环境出现偏差,往往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导致课堂混乱,长期下去,学生会因此失去学习兴趣,最终彻底厌恶学习语文。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中学语文教师在授课之余,不断研究如何优化语文课堂环境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只有给予学生更加放松的、更加舒适的、更加具有学术氛围的、更加给予学生尊重的环境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去体会和学习语文,让学生对于语文产生想要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这样才是对于学生最好的教学方法,也是增强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有效因素。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简短篇十一

中学生通常情况下,不重视地理课,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但是,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又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一方面他们要对问题追根问底,知道其所学知识的用途,另一方面,他们又急于要显示自己的才能,个个跃跃欲试。这就为设计好新课导言,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和思想基矗而经过挖掘加工后的生动,诱人,带有悬念的新课导言,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上来。兴趣和好奇,促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直到悬念化解,问题解决,找到答案为止。至于兴趣点和好奇点的选择,可以放在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地理热点问题,最新事件,乡土内容,奥秘探讨及新式教具等上面。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课导言切忌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冗长肤浅。精练切题则是这一风格形成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二、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只有思维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并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因此,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快速激发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三、浓郁突出的“地理味”

地图的展示,可通过挂图,板图,幻灯,投影,微机等多种手段进行。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的反复训练,学生的手,口,脑并用,其观察力,记忆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

四、充分运用好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为教师,用板图、板画教学可节省大量的语言,变繁琐的口授为形象的精讲。作为学生,板图、板画既形象直观,又能轻松愉快地获得地理知识。教师在上面边讲边绘,学生在下面边听边绘,变单调的听讲为多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思维,也使学生的绘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效果。

五、感染力极强的教学语言。

教师灵活并恰当地运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板书语言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师或绘声绘色,或幽默诙谐,或启发诱导,或慷慨陈词,或点头赞许,或热情鼓励……总之,适时适度使用语言修辞手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勇于提问,大胆发言,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同时,配以新颖,美观,快速,精练的板书,板图和板画,醒目易记,就能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使其如醉如痴,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受到陶冶,得到锻炼,学会知识,掌握方法。

六、巧设疑问,借疑增趣。

设疑恰当,能更好地增加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东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地理的信心。

七、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

一节完整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其教学过程总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良好的开场白,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紧接着,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寻找和讨论新课的知识点,运用地图剖析难点,排除疑点,强化重点,巧妙联系已有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构成知识网络。

八、联系实际,开阔视野。

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强调知识的活学活用,是近年来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以思想上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意义,才能产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突出了“有趣,多能,重情,务实,高效”的特点,通过其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以达到培养人才,适应社会,适应未来需要的目的。地理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地图这个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教书过程中既要给学生传递课本知识,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简短篇十二

在声乐艺术欣赏的能力上的培养就不得不提了,本文就针对如何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来欣赏声乐艺术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学生;审美角度;声乐艺术。

而正因为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的加入,使得欣赏声乐更需要读懂创作人的心境,也让声乐欣赏提升了一个阶梯。

一、从审美角度欣赏声乐艺术的必要性。

(一)美学色彩为声乐艺术本身的一个特质。

其作为对特定对象的表达手段,或抒情,或描景,或议论,或叙事,无论何种情感,都使得原本生硬的诗文添上了一层人文美学色彩,音乐自然也是如此,其在音律上自身的美学性在融合进创作人的思想情感因子,更加增添了一种人文韵味,所达到的美学境界也更高,因此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声乐艺术是非常重要的。

(二)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体会的声乐艺术的魅力。

还是在自身音律的济结构上,都体现出其特有的心思,要学生通过美学视角来欣赏声乐艺术,其重要目的便是要学生在了解其音乐所传达的内涵的同时也关注到其音乐自身的美,正如学古诗词除了读懂作者的情感之外,也感受到诗文作为一种独特艺术形势的独特的美,这样是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了解到声乐艺术的魅力的。

二、如何引导学生以审美视角来欣赏声乐艺术。

(一)完善学生对声乐历史的认识。

其本身存在便是一种历史历久弥新般的美,要真正领略到这种美,便要从其历史出发,要使学生从审美的视角来欣赏声乐艺术,也就必须要其对声乐历史有特定的了解,通过将其放逐到那种声乐历史中,让其自身体会其悠久的历史以及厚重的底蕴,更能够促进其对声乐美的一个认识,自然也就有利于促进其以审美视角来对声乐艺术进行欣赏。

(二)教导学生系统的声乐欣赏方法。

更有可能影响声乐艺术的发展,所以,系统的欣赏方式对于真正了解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是及其有必要的,学生要更好的通过审美的视角来欣赏声乐艺术,传授者就必须教导学生相对系统完善的声乐欣赏方法,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真正意义上感知声乐艺术美的存在。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简短篇十三

针对上文中所提及的问题,个人认为应该转变小学的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且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的内涵,更好地做到与时俱进。对于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变化,虽然得到不少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和拥护,但不可忽视的是传统师生关系仍然存在,例如之前借助互联网爆出来的新闻,就有关于学生学习任务重、老师体罚学生等。学习任务重,即表明目前仍有学生深受灌输式、填鸭式的荼毒。体罚学生一方面是教师的自身素养问题,更多的还是反映了当前学生与老师之间并未真正民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应该更务实地塑造个人人格,教师应该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而不是体罚等手段。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就应该多加耐心,而不是填鸭与灌输知识。基于小学生的年龄,个人认为学习次要,而乐趣才是最重要的,在课堂有效性的探索中,可以通过游戏等手段,一方面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国外学者表示,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能力更强。所以转变观念并增添新的教育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可以为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发挥实质作用。科技的发展,在带来一系列教育需求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也提供了不少物资方面的保障,例如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繁荣。首先计算机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的优点,又符合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课件的形式还能将课堂变得生动。例如传统的纸质课文,是不具备声音、图像特质的,投影仪的使用就可以很好地做到这点。以写话为例,传统的课件只能为学生提供一张图片或是一段对话,而新的课件则可以用视频来加以反映,结合时代特征而赋予新的活力,让小学生更有兴趣自主学习。

3.2综合管理,贯彻落实。

小学是教育的初始阶段,就从事该阶段教育工作者的整体实力来看,相比较于更高阶段的教师,其储备能力还是有限,所以要对课堂有效性提高,纯粹凭骨干和先锋是远远不够的,个人认为只有加强对教师的录用管理,才能较好地从源头进行革新。对此可以选择科班出身的人员优先录之,一方面接受专业教育的人,专业素养还是普遍过硬,且经过系统的学习,对新观念的接收能力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这样可以更好地对课堂有效性加以贯彻。就上文中所提及的问题而言,落后地区存在部分小学老师专业素养不够,所以他们沿用传统方式。对教师的管理,还应该有一定的综合考核,例如对教师的各方面成绩进行评定,再确定要不要让其再继续担任重要的职务,对上级部门的要求,也要做到在综合考量下坚定落实。

4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历来是国之大计,做好教育工作,人民的文化水平和国家科技实力才有望得到质的飞跃,而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快速发展,对文化和科技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所以如何加强课堂有效性是有现实意义可言的。结合时代的发展,新型的教育方式应该要求以学生为主。构建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j].江西教育,,(z1).

[2]刘广富.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07,(4).

[3]王晓婷.让多媒体为课堂增添魅力[j].小学语文教学,,(11).

[4]赵素媚.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问诊与矫治[j].小学语文教学,2011,(11).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简短篇十四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为广泛的生活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在技工院校有些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危机,甚至有些产生了厌倦的心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要求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与生活环境,将教师独特的见解付诸教学实践中。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未来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但学生由于学校生源的特殊性,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也缺少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以分析为主,先是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接着解明文章的层次结构,再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列出文章的写作手法。这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套路模式。然而文章被拆解得七零八落,以至于学生读文章时只觉得味如嚼蜡,根本无法体会文章中蕴含的美感。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谈不上学习效率了。这时展现语文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一,导入艺术。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良好的开始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而学生们的好奇心则会转化成求知的强烈欲望,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再把方向引回课题。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课前充足的`准备最为重要。教师尤其应该关注生活时事,把平时的灵感记录下来,作为语文课前导入甚至写作教学的素材,比如与教材关系紧密的笑话、方言、典故等。语文课前导语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应该力求推陈出新,循序渐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讲述有关母亲与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具体感受母亲对自己的感情。通过关注生活中的人文情怀,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提问艺术,课堂提问的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适时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当然提问要讲究策略。问题的难易度要适中,不要过难也不要过于简单。应该把问题的难度控制在学生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答案的程度,让学生享受解答问题的思考过程的同时,也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要使学生像玩解密类游戏一样期待教师的问题,就算是学生回答错误,也要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的行为。提问并非是惩罚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的工具,不要让学生惧怕教师的提问。第三,结尾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快结束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收尾的艺术。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同语文作文写作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良好的教学结尾,可以巩固语文课堂的教学知识。学生对于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并不擅长,因此课堂收尾时可以引导学生明确重点,并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概括能力。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因此课堂收尾时也可以把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教学内容联系到实际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优秀的教学结尾可以令学生对于下节语文课充满期待,求知欲才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例如,在学习《卖白菜》,本文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里农民生活的艰辛和酸楚,但坚强的脊梁却支撑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在课堂的结束环节,教师要为学生总结小说的语言和情节,让学生了解母亲的眼泪,即使生活艰辛,但也要心地善良,坚强的生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不断推行的现在,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技工院校的学生当下最需要的是即将步入社会的技能,而不是解答试卷的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应从人文角度考虑,技工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重点是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后,应用到日后的工作生活当中去。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分数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当前语文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知识水平,锻炼应用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好奇心以后,这份好奇会逐渐转变为求知欲,从而把学生引向自主学习的道路。把教学艺术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才能更快、更好地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2]王希瑜.浅谈中职学校语文教学[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4.

[3]孙冶.浅谈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简短篇十五

摘要:伴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美学的存在与意义,艺术慢慢渗入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成为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中极为关键的组分之一。

其中,声乐艺术作为应用最为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发展见证了社会的变迁,也推动着世界前进。

本文以声乐艺术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与影响为基本导向,探讨在声乐演唱中情感内涵以及声乐技巧的关系与作用,并就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应用展开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声乐技巧;声乐艺术;地位;应用。

音乐是一串特殊的音符组合,它可以表达文字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实现的客观情景或是内心独白。

声乐是音乐的一种特殊形式,对它来说,人的嗓音就是用来表现音符的工具。

因此,相比起其它使用冰冷乐器演奏的音乐形式,声乐显然更容易打动人心。

声乐艺术承担有音乐艺术的基本职能,同时也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为了提高声乐演唱的艺术效果,带给聆听者更为细腻的听觉享受,应用声乐技巧成为了表现声乐艺术的重要手法。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演唱事业的发展,关于声乐技巧的学习也愈发地系统和专业。

然而考虑到声乐艺术的基本艺术职能,考虑到音乐本身被寄托的感情与内涵,对于每一位声乐艺术工作者来说,正确认识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价值刻不容缓。

一、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价值与地位。

1、声乐技巧是作品风格的标志。

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及推广,“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观点慢慢浸入人们的意识,艺术的社会主体特性逐渐被大众认可。

艺术的主要形式以及表现手法均由人类所创造,由于创作人地域、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及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创作出来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最终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艺术流派体系。

艺术来源于社会,最终服务于社会。

不同的艺术流派不仅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艺术体验,更是代表着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呐喊与情感,极易引发人们的共鸣。

艺术风格是区分艺术流派的主要标志,也是艺术表现的核心,在声乐艺术上也不例外。

因此,在表现声乐艺术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展现不同声乐艺术风格的独到之处,无疑就成为了声乐演唱者的重点与难点。

考虑到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在节奏、唱腔以及段落部署等方面均有较为明显的特点,在现代声乐演出中,演唱者一般是采用适合的声音技巧及其组合来表现作品风格的。

例如在我国,南方音乐与北方音乐就好比南北方人民普遍表现出的性格特色一般,对比起后者的粗旷、豪爽,前者更为温柔、婉约。

因此,在进行声乐演唱时,对于南方音乐,多选取柔美、细腻的嗓音来表现,同时要求演唱者对高音有好的掌控能力,演唱高而不虚、细且绵长,尽显南方温婉。

而演唱北方民乐则一般要求演唱者声音高亢、洪亮,演唱时采用的声乐技巧也要求符合北方人民直爽、豪迈的性格特征。

由此可以得到,运用不同的声音技巧,声乐技巧就可以成功烘托出不同作品对应的情感氛围,实现艺术的情感渲染,引起倾听者的共鸣。

2、声乐技巧是声乐艺术发展的推动力。

作为声乐艺术表现中的关键组分,声乐技巧对于声乐艺术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

首先,声乐技巧是声乐演唱过程中的核心技术要求,它的合理使用能够帮助艺术表演者充分展现作品承载的情感积淀与背景内涵。

同时,高标准的声乐技巧能带给聆听者不一般的听觉享受,只有不断提升声乐技巧才能符合人们对于声乐艺术不断提高的艺术鉴赏需求。

因此,优化声乐技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声乐艺术的进步。

其次,面对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社会对于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愈发重视。

声乐艺术作为人们宣泄情感、促进交流以及沟通感情的重要途径,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

在物欲激增的现代社会,都市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层层压迫着人们绷紧的神经,聆听音乐作为当今使用最为普遍的解压方式,提高音乐的艺术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而声乐技巧作为音乐艺术表现上的核心技能,能有效地帮助表演者实现情感的表达与艺术氛围的烘托。

故而可以得出,优化完善声乐技巧对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声乐技巧是情感表达的强化剂。

声乐艺术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具有艺术的基本职能—表达情感。

音乐创作者将自己的感情与思想注入音乐作品之中,然而作品的价值往往并不在于创作者投入了多少。

考虑到音乐作品是通过声乐演唱者带到听众跟前的,而真正好的音乐作品是能让聆听者内心感受到触动、引发听众共鸣的。

这就对演唱者对于声乐技巧的掌控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于音乐来说,如果将作品承载的情感与内涵比作是音乐艺术的灵魂,作品的音符组合比作是音乐艺术的肉身的话,那么演出者的声音技巧就是音乐艺术的骨架。

音乐艺术的鉴赏源于听众们头脑中关于美学的意识,是听众们对于美的追求,徒有灵魂、肉体的音乐作品根本无法走入听众的耳朵。

换句话说,承载在音乐作品上的感情,只有通过声乐技巧的支撑,才能被听众们接收。

因此,实现完美的音乐艺术表演以上三者缺一不可。

二、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应用方式。

现代音乐作品按照内容以及感情基调大致可分为抒情乐曲、叙述乐曲以及赞颂乐曲三大类型,在进行表现时应当根据不同作品的情感色彩以及音乐特点选择不同的的声乐演唱手法和情感表现手法。

其中,声乐技巧由于在作品音调的控制上比起其他声乐类型更为专业和严苛,准确选择声乐技巧并且熟练灵活地使用声乐技巧对于作品的情感表现以及艺术价值均有显著的提升。

经典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以其磅礴的乐曲气势以及沉重的历史积淀,震撼着、感动着一代又一代国民。

在这首歌的艺术表现过程中,演唱者们应当准确把握乐曲每一小节的音调特征,选用赞颂乐曲对应的独特声乐技巧,并融入贯穿于音符之间的感情色彩,充分表现出该乐曲磅礴、恢弘的音乐气势以及承载在乐曲中的浓重爱国情感。

声乐技巧的准确使用对于作品艺术价值以及内涵的表现均有极为关键的实践价值。

三、总结。

有血有肉、能引起听众共鸣的音乐作品才能被称之为成功。

而寄予音乐作品之上的感情以及思想,唯有借助浸透情感的声乐技巧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

因此,声乐技巧作为声乐艺术表现以及发展的支撑骨架,对于声乐艺术起到了无法取代的关键性作用。

提高声乐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使用技能对于促进声乐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发挥声乐艺术的社会职能等多个方面,均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2]刘捷.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有效性[j].大众文艺,2015,17:151.

[3]花映泉.论声乐艺术中情感表达与声乐技巧的关系[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12:30.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简短篇十六

摘要:

语文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人文气息最浓的学科,随着新课标将语文课程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研究也愈加深入。但是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实际,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研究甚少。本论文围绕语文课程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结合新疆地域特色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同时就培养新型教师观来落实语文人文性。

关键词:

一、引言。

近年来,新疆地区对中小学双语教学实验力度逐渐加大,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开始大量使用人教版的各学科教材,汉语文开始走进孩子的学习生活,并且成为文科课程的授课语言。但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小学阶段只接触母语文,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基础较差,师生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多。

二、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回归到语文课程的本质,就是在以人为本的视野下闪耀人文精神的光芒,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应包好以下内容:观念层面培养学生对人、自然、社会的正确认识;能力层面使学生具备独立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素质层面学生能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收获健康人格。语文课程人文性开发应该紧紧围绕人文精神这一核心理念,旨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染人文底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肯定学生的个体价值。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将语文课上成“填鸭式”,完全忽视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和能力生成,更体会不到语文的人文美。人文性课程开发离不开以下教育理论。首先生命化教育理论,强调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建立起一种内在联系,使学生受教育过程也是获得生活经验的过程。在开发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内在体验和个性体验,使教学不在是简单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样尊重个体人的生命价值,培养内外兼备的美好人格。其次人本主义理论,罗杰斯等人文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发掘人潜在的人性,利用好每个人积极向上的发展特点,来规划人的教育。语文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应充分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使得学生内在潜能获得最大的开发。最后终极关怀理论,终极关怀强调着眼当下,但又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它充分体现了对人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当下初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语文课程的开发应该树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关怀意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

四、加强汉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少数民族教师人文素养。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教学质量最关键的是教师队伍,开展人文性教育最核心的部分是加强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第一,教师自身人文知识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谈到教师素养,指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就要求教师多阅读,增加自己知识量,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充足的知识和丰富的心灵世界,才能将语文课文演绎为感染学生心灵的诗。第二,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的品格。教师的`自身道德水平会影响学生的健康人格养成。加里宁曾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教师不仅是诗意课堂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向学生播撒真善美的人师。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学科是承载人文精神的最重要学科,语文教师与学生相处时,要理解和包容学生的不足,积极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第三,树立新型的教师观念。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将实现课堂教学任务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新型的教师观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指出“语文教育要有更高的起点、更新的观念、更宽的视野,语文教育是对后代的精神的哺育。”同时,语文教师能够在现有的教材中发掘出更多人文精神内涵,尤其少数民族语文教师要能够结合民族地域特色,让学生体会到汉语文的魅力,产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五、结合地域特色整合课程资源,对语文课本进行重组,建立起人文视域下的校本课程。

第一,完成课本内的整合。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实际情况,对语文教材进行适当删减,教材中课文篇幅较长,生字量较大的文章从教材中删除,可以利用集中识字的办法学习被删减部分的生字。另外,在不影响整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个别语段进行适当删减,争取做到教材适应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发展。第二,各学科间的整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语言环境中,为了让学生可以尽快适应汉语学习,可以通过口语训练的方式,编写与《语文》配套的口语教材,使口语教材成为理解语文教材的助手,口语教材的内容应满足各学科之间同步教学的要求,以此加强学生对汉语运用能力。第三,语文课之外整合。将新疆地区民族节日、风俗、文化等加入语文教材,激发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简短篇十七

摘要:语文是特殊教育大专类院校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它不仅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也承担着为学生的专业、就业和生活服务的重任。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恰当地选取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情特点,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取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对特殊教育领域的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特殊教育;大专语文;学情。

我国对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专著和论文大部分都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对特殊教育大专语文教学的借鉴指导意义有限。对于涵盖所有残疾类型学生的大专院校,只有在充分掌握学情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摸索出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语文为特殊教育职业类院校学生的专业、就业和生活服务,让他们拥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平等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一、尊重学情扬长避短。

1.内容选取。

农民要“因地制宜”,医生要“对症下药”,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对视障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尽量避免讲授视觉效果明显的内容,避免将学生思维引入自身的缺陷处,伤害他们自尊的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课内容的选取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内容含正能量,忌用反面材料来讲道理;从年龄上看,学生已经处于成人阶段,但受身体条件限制,心智发育迟缓,普遍存在自卑,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特点。积极阳光的文章有助于驱散心中的阴霾,加之授课中情感目标的完成,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修正畸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高处着眼,低处落脚;我校学生语文水平整体低下,尤其是分层教学中低层次的学生,对于正常大专院校的语文授课内容接受吃力。但如果选取难度系数低的授课内容便会引起学生反感,他们会认为教师对自己的认知水平评估过低。对于此类学生,应该选取正常的大专语文授课内容,但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降低标准,知识目标着眼拓展字词及基本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目标设置要偏低,分析深度、难度降低;充分注重情感目标,语文课上要实现部分德育目标。

2.能力要求结合实际。

鉴于学生的'特殊性,90%以上的学生并不具备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以视障学生为例,他们普遍视力严重低下,听、说能力偏强,读、写能力严重不足。由于身体条件限制只能引导学生在提高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口语沟通、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同时教学目标的完成要真正能为专业学习和就业服务。班级内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差异大,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单独设置教学目标,一步步稳中提升,避免为了追进度而拔苗助长式的教学。

二、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

义务教育阶段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特殊教育大专院校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求更高。走出校门便意味着步入社会,如今社会这张试卷考察的重点不是学历,而是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学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课堂,而语文课堂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时要摒弃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模式,变教师主导为教师引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教师课堂上只顾讲解忽视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将授课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在总结学生答案基础上进行讲授;提问前,教师先将学生按接受能力分为不同小组,每组安排组织能力较强的两名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尽量以小组形式完成,在锻炼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同时加强相互学习;在授课内容可选的前提下要充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材料内容和能力提升要体现有用性,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为专业、就业和生活服务。

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

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作用,这一点在听障生体现最为明显。艺术系学生70%以上都是听障生,语文教师授课基本靠手语,限于授课教师并非专业手语教师,且手语表达有限,很大程度上影响授课效果。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普遍应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这一难题。听障学生可以进行正常的影视欣赏,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强调教学重点,使授课内容一目了然,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听力薄弱但观察能力很强,观察视角也有别于普通学生同时想象力也非常丰富。通过展现图片及视频,引导学生用手语进行表达,并付诸于文字,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现空间。鉴于手语中对于具有情感态度的词汇表现力不强的特点,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图片和视频辅助手语完成教学。

四、适时而动及时调整。

目前学界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高职语文教学大纲,教师上课还处于摸索阶段。即便我校部分大专学生有高中院校的学习经历,但由于他们的特殊性,教学很难按照普通大专院校的授课进程开展。在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上要结合所学专业,谨记语文为专业和就业服务的理念。尤其要注意,学情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非常之大,原有设置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可能会在进行中暴露缺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遇到不当之处及时调整授课的各个方面甚至是教学大纲,充分发挥学生长处,重点提高学生不足,不能完全拘泥于已制定好的教学大纲。

五、结语。

特殊教育类院校大专阶段的语文教学既有别于普通院校的大专语文又不同于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它在知识结构上融合了二者中的必要成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体现了自身的特点,这对特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对已有知识框架做适当的调整,结合特殊学情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摒弃义务教育阶段考试导向下的授课模式,充分尊重学情,课堂上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不断尝试,不断调整,在摸索中形成特有的授课模式。

参考文献:

[1]邓猛.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初探.现代特殊教育,.

[2]杜国胜.多媒体在聋校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3]孙朝阳.探讨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认识思考及其体会[j].黑河教育,2014,3.

[4]陈欣.分析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措施.现在阅读,,01.

[5]盛永进.个别化教学理念的应然追问.中国特殊教育,,1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