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家乡的年俗简短(实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0:54:46 页码:7
最新家乡的年俗简短(实用11篇)
2023-11-12 00:54:46    小编:ZTFB

生活中的琐事扰乱了我们的思绪,写一份总结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头绪。怎样才能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实现自己的梦想呢?总结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一种重要方法。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和资源。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家乡的年俗简短篇一

幸福的日子过得总是那么快,一年一度热闹非凡的春节眨眼间就过去了,每个地方的春节习俗都各具特色。你想知道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吗?那就和我一起重温那美好的时光吧!

腊八,似乎就是春节的前奏曲,一到腊八,妈妈就会用大米、糯米、麦仁、小枣、豆子、小米、白莲子、葡萄干等熬成香甜美味的腊八粥,喝了腊八粥,人们就会知道年就快要来到了。

腊月二十三,在我们家乡是祭灶的日子。在这一天,大人们会拿着麻糖来到厨房的灶台前祭祀灶王爷,据说这是请他回到天庭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几句。祭祀过后,我们就会分享又酥又甜的麻糖。

到了除夕,年货都准备得停停当当,家家户户的门上和窗上都贴上来红红的对联和窗花。这一天会十分得热闹,早上爸爸和大伯拿着鞭炮、纸钱来到祖先的墓前祭祀,“请”他们“回”到家里一同过年,而妈妈和大娘就会在家里热火朝天地准备丰盛的午餐。午饭后,一家人热热闹闹围在一起,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包着饺子。最有趣儿的是,妈妈还会在饺子里包入一枚硬币,看谁能吃到这个硬币,它寓意着吃到硬币的人在下一年里福气多多。在这一天,不管你是什么时候吃的午饭,饺子包好后,人们就会早早地把鞭炮挂在树上,饺子一入锅,就开始放鞭炮。这在我的老家这叫做抢福,谁家放鞭炮越早,谁家吃饺子越早,就意味在下一年中谁家的福气就越多。饺子煮熟后,还有一个更有趣的习俗,那就是盛出第一碗饺子,先要祭祀祖先,祭祀完毕后,把饺子重新放入锅里煮一下,重新捞出后,全家人才围在一起,一边谈论着一年中遇到的开心事,一边品尝这饺子的美味。吃完了年夜饭,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惬意地吃着瓜子,其乐融融地等待着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夜除了比较小的孩子,人人都得一晚上不睡觉,这叫做守岁。

新年终于来到了,正月初一,虽说新年,却不如除夕的热闹。早上,人们要早早地起床,放鞭炮,吃饺子。孩子们跟在大人的身后,来到长辈家磕头拜年。在这一天,最开心的就要数我们小孩儿了,我们会收到很多的压岁钱,拿着压岁钱的我们,尽情地去购买鞭炮和零食。

眨眼间,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来了。早上,人们早早地涌上街头,兴高采烈地观看着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到了晚上,全家人一起去赏花灯,看礼花。街道上,各个商店的门口都挂满了红红的大灯笼,每个招牌上都围着五颜六色的彩灯,就连树上都挂满了一个个小彩灯,头顶上红色、黄色、紫色……的礼花一个连着一个在空中绽放,这样的礼花,这样的花灯连在一起,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呀!

怎么样?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很有趣儿吧!明年的春节,欢迎你到我的家乡来做客,感受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吧!

文档为doc格式。

家乡的年俗简短篇二

说到年俗,大家总会想起放爆竹、赏花灯、祭灶神、贴对联……我家可有一个尤其的年俗,那便是在春节团聚的情况下吃奶奶亲手做的肉圆、鱼圆和汤团。

每一年过春节,父亲都需要带我与妈妈回家去探望祖父奶奶,由于过春节便是要和亲人团聚的日子。等夜里吃年夜饭的情况下,奶奶总是会端上两小碗日期热呼呼的汤,一碗是含有肉圆和鱼圆的菜汁,另一碗是小红豆煮汤圆。为何每一年过春节吃团圆饭中总会有这两条美餐呢?父亲跟我说,“圆”意味着着“和和美美”,奶奶亲自捏了这种圆子,期待明年大家大家都能平安幸福。

一年365天,我觉得奶奶最期待的最开心的毫无疑问便是过春节这种天了,大伙儿团聚一堂,聊一聊家常话,吃点家乡小吃,尤其是她亲手做的圆子。奶奶对大家的想念、挂念和善心就竭尽在这里一颗颗的圆子里,每一次吃着它,我也感觉尤其有异味。

说到年俗,大家总会想起放爆竹、赏花灯、祭灶神、贴对联……我家可有一个尤其的年俗,那便是在春节团聚的情况下吃奶奶亲手做的肉圆、鱼圆和汤团。

每一年过春节,父亲都需要带我与妈妈回家去探望祖父奶奶,由于过春节便是要和亲人团聚的日子。等夜里吃年夜饭的情况下,奶奶总是会端上两小碗日期热呼呼的.汤,一碗是含有肉圆和鱼圆的菜汁,另一碗是小红豆煮汤圆。为何每一年过春节吃团圆饭中总会有这两条美餐呢?父亲跟我说,“圆”意味着着“和和美美”,奶奶亲自捏了这种圆子,期待明年大家大家都能平安幸福。

一年365天,我觉得奶奶最期待的最开心的毫无疑问便是过春节这种天了,大伙儿团聚一堂,聊一聊家常话,吃点家乡小吃,尤其是她亲手做的圆子。奶奶对大家的想念、挂念和善心就竭尽在这里一颗颗的圆子里,每一次吃着它,我也感觉尤其有异味。

家乡的年俗简短篇三

腊八之后是年。中国的春节总是以拆旧换新、迎喜拜神拜祖、祈福丰年等形式进行。内容丰富,热闹喜庆,有浓郁的年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旧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也有说不完的风情。这几年一直听大人说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淡,就像走了一个形式。其实新年还是人们最依恋的味道。

每当过年时节,一句祝福的话,贴反了,表示幸福到了;门上贴一副对联,都散发着年味;大红灯笼高高挂,照亮了人们渴望迎接新年的`心。

过年的时候,厨房也是人来人往的地方。地方菜会让人流口水。每年元旦,奶奶都会杀一只鸡,让我养脑子。期待明年学业进步,回家过年成绩更好。也祝父母工作顺利,发大财。除夕夜聚餐,我们家会开个小会,大家对过去的一年做个总结,定个新年小目标,争取一下。除夕夜晚饭后,爷爷奶奶会给我表哥、我和我表哥发红包。我们脸上都有久违的喜悦。

春节的晚上,五彩缤纷。吃完饭,最期待的就是放烟花。很快,院子变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烟花照亮了每一个角落,照亮了人们满心欢喜的心。小时候总是渴望长大,憧憬明天,会和朋友一起养老。但最后总是我先睡着。现在想想,反而觉得有点傻。

新年快乐是春节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大年初一,我会早起,穿上我梦寐以求的新衣服,和父母一起漂亮的去过年。每次你去亲戚家门口,亲戚们都会热情地拿出自己的糖果,走到门口迎接你。回家摸摸口袋,会觉得很满足。小时候,我会向爷爷奶奶炫耀。看,爷爷奶奶,我的新年奖杯!

好了,小东西不是要拜年,是要糖,哈哈哈。

哈哈哈爷爷下次给你点!

这时,家里充满了笑声和欢笑。

日子总是像细沙从指尖滑过,不知不觉中悄悄溜走。过去的那些悲伤随着波浪轻轻褪去,而留下的欢乐和微笑却永远留在记忆深处。

旧习俗的味道。

家乡的年俗简短篇四

街道两侧挂起了红火的灯笼和中国结,像一张张通知书,通知人们新年的到来。被年味裹着的纵横交错的街道上也一天比一天热闹。一切仿佛都在告诉人们——春节到了。我也没闲着,参加了各种活动。

写对联。

春节已到,本应悠闲的我却变得忙碌起来,因为要写对联。每年写的对联都是楷书,而今年,我决定挑战一下新的高度——写行书。喜庆的红纸铺在桌上,轻捷的毛笔握在手中,脸上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笔尖在红宣纸上游走,正到峰回路转之时,腕间聚力慢慢回转,最是考验基本功的时候,再稍提笔,潇洒快速地一甩,干净利落地出锋。看着写好的.对联,成就感如潮水般涌出。

放鞭炮。

大年三十,天还没亮,各种各样的鞭炮已经开始骄傲地站在小城的各处亮相。这也是小孩子最喜欢的环节——放鞭炮。我也和小伙伴们大包小包地拎着鞭炮,一路生风地冲出家门,出来放鞭炮。大多数孩子拿得都是很安全的小鞭炮,但也有淘气的大孩子抱着一卷比自己脸都大三圈的挂鞭。大人们也像小孩似的,急切、兴奋、激动,一个接一个地放着“重量级”的鞭炮,声音、威力和样子都比孩子们玩的要强得多。鞭炮声一响起,年味似乎更浓了。

随着十二点的钟声响起,旧的一年留在了上一页,新的一页翻开,让我用努力和奋斗,在这新的一页,新的一年,谱写更加华丽的一章。

家乡的年俗简短篇五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已接近尾声,鞭炮声依旧响遍了整个街道,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幸福的笑容。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贴了对联、“福”字,再加上火红的大灯笼,配上忽明忽暗的小彩灯,甚是热闹。

我们一家子齐动手,收拾好桌子,就准备开始包饺子啦!

妈妈把准备好的饺子皮、肉馅、水都端上桌子,我眼睛一尖,看到了放在桌旁的一枚硬币,便问家家:“家家,那个硬币是干嘛用的啊?”家家神神秘秘的.拿起那枚硬币,又拿起一片饺子皮,用筷子夹了一坨肉馅放在饺子皮上,接着把那枚硬币裹进肉馅,用饺子皮把它紧紧包起来。边做边和我说:“慧儿,这是北方人的年俗,把硬币包进饺子里,谁要是吃到了这个包着硬币的饺子,来年就会心想事成,健健康康的。”“哦,那万一被卡到了呢?”我开玩笑的说道,全家人一听又都笑了起来,“慧儿,大过年的,我们都是图个吉利、图个好彩头,你怎么瞎开玩笑呢!”妈妈拍了拍我的头,我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快12点了,饺子也都煮好了,端上了桌子。我趁大家伙都还在看春晚的热劲,偷偷拿着吸铁石趴在桌子上,一盘饺子一盘饺子的试过去。突然,有一个饺子似乎动了一下,我又把吸铁石再次贴近,它果然又动了一下,我再次确定了就是它了,没错!

我就把那盘饺子端到自己面前了,喊着大家伙快来吃饺子。我装模作样的夹了旁边两个饺子吃下去,再把这个早已选好的饺子夹到我嘴里,一口咬下去。“哇!我吃到了,是硬币!是硬币!”我大叫道。爸爸摸了摸我的头,说:“好啊,来年你要更努力学习啊,那样好运才会一直眷顾着你的,宝宝!”我狠狠点了点头,一家人其乐融融。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走过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故事,带来的是希望。

家乡的年俗简短篇六

过了年初一,从初二开始便要去走亲戚了。走亲戚也是拜年形式的一种,与年初一拜年不同,走亲戚一般都要住下吃顿饭、喝顿酒。

有些人家由于亲戚多,所以在年后的几天里,天天要迎来送往,不是在家待客,就是外出拜年,忙得是不亦乐乎。

走亲戚自然不能空着手,总要带上些礼物才行。现在人们都是带着大包小包,而且会全部留下。以前可不行,我刚记事的时候,人们走亲戚带的还只是几个白面饽饽。由于那时几乎没人吃得起细面,所以用细面蒸的饽饽便成了稀罕物,走亲戚时用竹筐挎上几个,没人会笑话你寒酸。即使就那样只带着几个饽饽,亲戚家也往往不会留下,最后主客双方还经常会为了礼物的留与不留而推让好长时间……再后来,生活逐渐好转,人们走亲戚时开始带一些饼干、蛋糕、罐头、水果之类的礼物,发展到今天,乡亲们走亲戚时带的礼物已经是整箱的酒水、整箱的水果、鸡蛋、牛奶以及各类速冻或者真空包装食品。

亲戚家待客,从来是竭尽所能,一定要让客人吃好喝好。过去人们都穷,一年到头不舍得吃肉,所以姥姥家那大肥的猪肉味道便深深地留在了我童年的记忆里……为什么我们小时候都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到饕餮大餐,才能得到压岁钱,才能穿崭新的衣服……今天的小孩子为什么对过年没有那么多期盼了?那是因为他们平时不缺吃、不缺穿,又有零钱花,他们的日子已经天天像过年!

过去走亲戚,那可是名副其实的“走”,因为很少人家里有自行车。即使有一辆,也都坐得满满的,通常是男人骑在中间,前面坐一个孩子,后面驮着媳妇,媳妇怀里再抱一个孩子。而那些亲戚家在邻村的.,大都是步行着去串门儿。3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走亲戚几乎看不到骑自行车的了。经济状况好点的家庭,已经有了轿车、面包车,再不济,也有摩托车、电动车,还有的直接开着农用车就上路了……从初二开始,乡村道路上的大车小辆,南来北往,络绎不绝,简直成了一道风景。

家乡的年俗简短篇七

在中国有一个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是在中国的节日里最最重要的,也是游子在外最期盼的节日,在除夕夜那一天,哪怕离家乡再远,也要回家和家人吃一次团圆饭。而孩子们更是喜欢春节,应为在春节,可以理所应当不看妈妈脸色收取压岁钱。

在北方春节的习俗里,大家在年前,围坐在一起,写春联,剪窗花,买好炮竹,鸡鸭鱼肉,在门上到这贴的福字,不过在我们春联的字上,并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是里面却包含着,浓浓的`年意。不仅仅是在门上,在家里大大小小的地方,有各种小饰品,像;福娃娃,门神,每年都会添置一个两个。而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

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家家都要吃元宵,当然在北方也有吃汤圆的习俗,而元宵也有许多的口味,紫薯,桂圆,五仁,黑芝麻,令人百吃不厌……现在也发明出了新口味,如;草莓,香橙。酸酸甜甜的,小孩子都特别爱吃。在陕西也有滚元宵的习俗。有时候在自己家包元宵,大人们会在其中一个里面放上辣椒,吃到的人表示来年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也有放灯的习俗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而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花灯起源于唐代,盛于明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中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我爱中国,在此,我送大家一幅春联。普天同庆,一声爆竹辞旧岁,大笔共欢,万条绿绦迎新年。横批,鸟语花香。

家乡的年俗简短篇八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过年习俗是最珍贵的民俗文化。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中国人的春节习俗很多都始于宋朝,宋代的年有着浓郁的节日气氛。下面我就带您去看看吧!

一进入腊月,宋朝街市上的年味就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开始用猪肉、羊肉、鱼肉腌制腊味,它不但可作年货,还可以储存到明年夏天吃。大街上那些准备用于庆贺元宵的歌舞队,早已开始彩排。

集市上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头及金彩缕花、春幡之类的.春节吉祥物各种各样,数不胜数。

除夕这天各家各户都把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换门神、挂钟馗、贴春牌、祭祀祖宗、张贴门神。孩子们也穿上新衣,带着漂亮的虎头帽,三三两两的聚在院子里燃放爆竹。宋朝的时候燃放爆竹就是把竹子放在火盆里点燃。

传说山中的妖怪听到了燃烧竹子“噼里啪啦”的响声就会被吓跑,不敢出来害人了。听到爆竹声家家饲养的鸡鸭鹅狗也被吓的东躲西藏,看着特别有趣。在热闹的爆竹声中,大家尽享美食,饮屠苏酒,一片欢声笑语,热闹极了!

旧年的最后一天即将结束,人们祈望新年生活更美满,各家都忙着订桃符,祈福灭祸。正如王安石在《元日》诗中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说到这里春节就过完了,大家是不是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呀,过了春节就是正月十五了,您要是还想了解的话下次我们继续说吧!

家乡的年俗简短篇九

我们中国有许多年俗:祭灶、年夜饭、守岁、祭祀、拜年、压岁钱、贴春联、贴窗花……其中我喜欢的是贴窗花了。与其说喜欢贴窗花,不如说我喜欢的是窗花,就是剪纸。

在春节年俗中,贴窗花是不可少的一种。窗花是贴在窗户玻璃上的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之一。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自由,除了贴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之外,其外轮廓都没有什么限制。窗户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它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武汉天地的新春庙会上。这里摊位上的事物琳琅满目:手工布老虎、制扇、风筝制作、汉绣制品……在庙会转角一处,我被那一排排彩色的图案吸引,仔细一瞧,原来是一张张彩色的剪纸啊!憨态可掬的小猪、福气满满的`大花篮、还有今年最火爆的小猪佩奇。往摊位里一看,摊位的主人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

老奶奶戴着一副眼镜,右手拿着剪刀,左手转动手中的纸,不知道在创作什么作品。只见她眉头紧皱,眼睛透过镜片专注地看着手中的纸,只见剪刀左一剪,右一剪,我看着好像是个桃子。接着老奶奶将纸换了一个方向,又继续剪了起来。

我一直站在一旁看着,想看看老奶奶到底剪的是什么。不一会,一只调皮猴子吃桃的画面出现在了我眼前。小猴的眼睛笑眯眯的,嘴巴微张,双手捧着仙桃,好似准备饱餐一顿的样子。

真是神奇,老奶奶将一张普通的纸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图案。看了摊位下面的介绍,原来这位老奶奶叫骆清霞,是武汉有名的剪纸艺人。正是有了骆奶奶这样的工匠艺人,我们的传统文化才得以传承,并不断向前推进。

离开摊位后,一幅幅窗花像一个个充满智慧的小故事,时刻提醒着我们做任何事要和工匠艺人一样有一颗执着、专注的心。

家乡的年俗简短篇十

艳阳斜照,雪山为幕,舞台搭立,灯笼高挂,彩旗飘扬。2月4日,立春之时,谷城县五山镇第二届年俗文化节,在镇广场隆重开幕。

精彩的地方民俗文艺表演,农产品展销,品农家风味小吃,写春联,使广场上人山人海,喜气洋洋,春意融融,散发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农家年味。

舞台上,带有地方浓郁文化特点的文艺节目,精彩不断。有的模拟了远古年轻男女劳动时节,载歌载舞,对唱情歌的欢快情景;有的再现了村民们欢声笑语,喜庆丰收的劳动场面,有的绘声绘色地重现了先民们狩猎和打渔的场景,划旱船渲染农家节日气氛和歌颂了现在的幸福生活,年轻姑娘们的劲暴歌舞,表达了对向往新生活的向往。这些精彩的文艺节目,赢了热烈的喝采和阵阵掌声。

文艺表演过程中,穿插了各种互动节目。有本地在家在外的文化名人带的祝贺和贺礼,有现场表现的书法,有县图书馆送书下乡的捐赠仪式,有青年自愿者为学校赠书的献爱心活动,有对当地创业青年,致富能手的`宣传和产品推介,有年俗知识有奖问答。这些活动把年俗文化节推向高潮。

广场河边,土特产展销和免费品尝小吃摊前,人头攒头,腊味飘香。班河鲜活鱼,杂交野猪肉,柴鸡,土鸡蛋,绿色牛羊肉,蘑菇,木耳,猕猴桃酒,洞藏黄酒等,客人们边品尝美味佳肴,边迫不及待地购买这些绿色食品和年货。

广场东边青砖灰色的小洋楼前,几位书法家,座在长条桌前,正挥毫泼墨,免费为农民朋友写春联。农民朋友们拿着字体工整,飘着墨香的春联,带着喜庆,带着祝贺,带关吉祥,喜笑颜开地离去。

五山是个山青水秀的地方,五山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五山更是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使五山镇如一只深山的金凤凰,逐渐撩开面纱,逐渐为人们所认识,逐渐走向外面世界。带着对五山的美好记忆,带着对五山深深祝福离去。祝愿五山优秀的民俗文化,得到发扬光大,祝愿五山的明天更加辉煌灿烂!

家乡的年俗简短篇十一

空气中洋溢着新年的味道,新年带来欢聚,欢聚带来笑语。我家乡是江西赣州,我虽是在园洲长大,但我对家乡的春节却并不陌生。

江西过年分大年小年,农历12月24日是小年,除夕是大年。在除夕夜大人会给小孩红包,表示吉祥如意。但园洲与江西的分量大有不同。在园洲,红包大多数为5元或者10元。在江西,一个红包最少有12元,最多有几百元,最常见的是102元。整钱加零钱,表示年年有余。

在除夕,大家会吃荤菜,鸡鸭猪鱼等。但在大年初一,大家要吃斋饭,不吃肉。在园洲,凡是春节,大家通常有肉有菜,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家乡正月初一,不能洗头,不能洗衣服,不能扫地,因为人们认为一洗就会把财气洗去,一扫就会把财气扫去。

开来,就像一朵美丽的菊花。奶奶穿着一件已经掉色的红大衣,黑色的长裤,洁白的牙齿十分显眼,我只是想:奶奶是不是没钱?“给!”奶奶从兜里掏出一个红包给我。妈妈连忙说:“不用了!妈!”“没事!给孩子的!”最终,父母未能阻止到“威力强大”的奶奶。我大喜:“谢谢奶奶!”奶奶也十分高兴。外面的爆竹声不断响起,像是春节的笑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