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精选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9:46:51 页码:14
最新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精选20篇)
2023-11-11 09:46:51    小编:ZTFB

环境污染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亟待解决。突出自己的亮点和特长。如果您对总结写作缺乏灵感,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您参考和借鉴。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篇一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1、教材内容分析:

《小水滴旅行》这节课是以故事的形式把小水滴的旅行过程制作成课件,讲述出来。故事篇幅短小,融知识、教育、审美与娱乐为一体,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小水滴的变化过程,可表演性强,整个教学活动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创造了一种集音乐、动画、图象为一体的动态学环境。

2、幼儿现状分析:

大班幼儿年龄较大,有独立的思考、认知和想象的能力,思维也比较活跃,对待问题有自己的想法,通过故事的欣赏、表演、游戏等方式,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身体协调能力。

3、目标定位。

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具体目标是(1)理解故事中小水滴旅行的原因及过程。

(2)对小水滴变化过程产生兴趣。

(3)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身体协调能力。

4、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利用课件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小水滴的变化过程,并且让幼儿通过自身表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感受水滴的变化过程及原因。

5、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水滴头饰,场地上一个大圆圈。

3、绘画工具。

本次活动,我采用的组织方式是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根据活动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视听说结合法,“视”是引导幼儿去看。“听”是教师的语言启发。“说”是幼儿自己说。

视听说结合法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2、表演法,让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表演出小水滴的变化过程加上教师适当的赏识,点燃幼儿的创造之花,显示了无穷的力量。

3、操作法,根据课件提示及自身的表演让幼儿动手操作,用简单的图示画出小水滴的旅行路线。

本次活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采用多种感观参与法,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眼看、耳听、脑想、嘴说、手画等多种方法获得知识体验。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的科学知识含量增加,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并且培养了幼儿的综合能力。

此次活动通过让幼儿在听听,想想,说说,看看,玩玩的氛围中去学习给幼儿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第二个环节,我安排的是观看课件,理解小水滴旅行的原因及变化过程。因为小水滴旅行的过程如靠老师的讲解即使老师讲的再生动,给幼儿的也是听觉上的效果,所以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的画面,极富感染力的配乐以及解说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激发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的愿望。

然后我按故事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为了让幼儿更好的回答出这三个问题,我针对每个问题选择手动演播方式,让幼儿先听一下每个问题前的故事内容以便幼儿更好的理解。

1、手动演播[1,2,3]提出第一个问题:太阳照着小水滴,小水滴觉的怎么样?

2、手动演播[4,5]提出第二个问题:小水滴飞到很高的地方觉得很冷,它们怎么样?

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都有进步,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使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让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小水滴发生变化时的状态,部分幼儿可能表现的不是很到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让表现突出的幼儿表演,其余幼儿模仿,采用模仿表演法。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篇二

一、说目标:

本活动既有认知能力的培养,又有情感和动作能力的培养,我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如下: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芦柑的明显特征;2、在操作和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3、知道芦柑是永春的特产,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这些目标都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进行操作与探索,体验活动的乐趣;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初步爱家乡的情感”的精神。

二、说教材:

永春被誉为“柑桔之乡”,芦柑是孩子们所熟悉的、所喜爱的,然而小朋友虽然喜欢吃芦柑,但对芦柑的特征、用途等还不太了解,很少有人知道芦柑是永春的特产。所以,有必要加深小朋友对芦柑的特征、用途的了解,激发其爱家乡的情感。升入中班后,我班孩子的动作能力明显地发展起来,活动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且探索欲望更为强烈。因此,我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科学活动――永春芦柑。

活动前我带小朋友到芦柑园参观芦柑的采摘、分果及包装芦柑的过程,了解公分卡的使用方法感受果农劳动的艰辛。其次,还带小朋友参观逢源饮料厂工人制作芦柑汁的过程,了解榨汁机的使用方法。

本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芦柑的明显特征,知道它是永春的特产,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难点是幼儿能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大胆地操作和探索。这主要是依据《纲要》中的科学目标而制订的。

三、说教法: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幼儿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因此我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情景教学法。此教法运用于活动的全过程,我围绕目标和内容先设置“芦柑园”的情景,激发孩子活动的兴趣,让孩子们在这个情境中对芦柑进行观察与探索;然后设置包装厂、饮料厂、设计室、陈皮加工厂等情境,让他们在这些情境中扮演各种角色进行大胆操作、探索,积极思维。

2、逐步分解法。观察是认识各种事物的门户,是学习和获得各种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性,运用逐步分解法可让幼儿学习正确观察、探索事物的顺序。因此,我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逐步引导孩子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探索,培养感知能力,从而由外到内感知芦柑的特征,了解其用途,这就是本活动的重点。

3、操作教学法。此教法主要运用在“分组活动”中,让小朋友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大胆地操作和探索,这也就是本活动的难点,所以在这个操作环节中我所投放的材料有层次之分,注重个体差异,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如:“包装厂”提供公分卡、包装袋、大透明胶、芦柑箱等让小朋友包装芦柑;“陈皮加工厂”提供塑料刀、砧板、芦柑皮等材料让小朋友制作陈皮,这两组的操作材料较简单又容易操作,适用于能力较弱的幼儿。“芦柑饮料厂”提供榨汁机、干净的杯子、筷子和瓶子等材料让小朋友探索芦柑汁的制作方法,从而发现用哪种方法制作的果汁更快,更简便;“小小设计室”提供油画棒、图画纸、浆糊、筷子、毛线等材料让小朋友设计芦柑的商标和利用芦柑皮进行创造活动。这两组的操作材料有一定的难度,适用于能力强的幼儿。因此,在“分组活动”这个环节中我要给能力弱的幼儿以具体的帮助指导。

4、游戏法。由于中班的幼儿非常喜欢象征性游戏,他们常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特定的角色进行活动。因此,在活动中,我让小朋友扮演各种角色进行操作、探索活动,并通过孩子的操作、探索来达到本活动的目标。

四、说学法:

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活动,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渠道参与法。在活动中我引导孩子通过摘一摘、数一数、排一排、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孩子观察、探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加深对芦柑的认识。

2、尝试法:蒙台梭利认为,“不动手做的孩子是不会知道如何去做的。”因此在分组活动中,我让孩子通过商量、合作并尝试多种操作方法,培养孩子的操作能力;发现、创造的能力。

五、说活动过程:

本活动我采用环环相扣的形式进行,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感知探究――操作探索——交流分享——活动延伸。

(一)激发兴趣。

活动一开始我就为孩子创设了“芦柑园”的情境,让孩子消除心理压力,并运用激欲式设问,“芦柑丰收了,请小朋友当果农到芦柑园摘芦柑,好吗?”的问话,唤起孩子活动的激情,引发孩子观察芦柑的兴趣。

(二)感知探究。(采柑活动)。

我设计“采柑活动”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落实重点,为难点突破奠定基础。

我先让小朋友在音乐的伴奏下,自选篮子或推车,快乐地到“芦柑园”摘芦柑;接着让孩子们摘数一数自己摘的芦柑的数量,并鼓励孩子将采下的芦柑,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然后运用逐步分解法,逐步引导幼儿通过看、摸、闻、尝等多种感官,从外到内了解芦柑的特征和用途,并丰富有关的词汇(如:橙黄、扁圆、一瓣又一瓣)。最后,通过集中提问的形式,让幼儿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探究结果,从而加深孩子参芦柑的认识。

(三)操作探索。(分组活动)。

小朋友在感知芦柑的特征后,很自然地就想要进一步探究芦柑的用途。因此,我就立足于幼儿的自我服务领域,为孩子创设体验成功的多种机会-------分组活动,让小朋友扮演包装工包装芦柑;扮演设计师设计芦柑的商标并用芦柑皮进行创造活动;扮演饮料厂、陈皮加工厂的工人制作芦柑饮料和陈皮。这个环节是本活动的难点,在分组活动前我言简意赅地向孩子交待清楚任务和要求。活动时我做好活动的支持者和孩子探索的指导者,重点指导能力强的幼儿探索制作芦柑饮料最快、最简便的方法,或用芦柑皮进行创造活动;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巩固切芦柑皮及包装芦柑的技能。

(四)交流分享。(分享活动)。

近几年来,从我园的省级教研课题《幼儿自我服务中的成功体验探究》到现在的《幼儿交流活动中的成功体验探究》的不断延伸与拓展,我们都有目的地将“成功体验”有机渗透到所组织的活动中,这也是贯彻《纲要》的精神所在。因此,我设计了“分享活动”这一环节,让小朋友在分组活动后进行集中交流,再现其探索过程,从而感受成功体验。在小朋友交流了操作经验以后,我还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学习社会交往技能――与人分享,我请他们与小班幼儿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芦柑汁或芦柑;并将打包的芦柑送到敬老院,激发孩子尊老爱幼的情感。

(五)活动延伸:

为了让小朋友进一步体验劳动的艰辛,我设计了此延伸活动:指导孩子将芦柑皮凉、晒,并将晒干的皮送到制药厂。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篇三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科学小实验活动,能大胆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感知磁铁吸铁的现象,知道磁铁能吸铁。

3、能大胆的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篮子里有铁钉、棉花、积木、塑料玩具、气球、剪刀、橡皮泥等,磁铁单独放。

2、实物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设疑引入。

1、师:“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新的朋友——小鸡豆豆,它告诉老师它有一个神奇的功能,不用胶水就可以跑到黑板上不掉下来,你知道为什么吗?”

2、学生讨论、思考。(原来豆豆身上有一个奇特的黑色的小东西,它的名字就叫磁铁)。

3、“为什么有了磁铁就不会掉下来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磁铁的奥秘吧!”

二、提出假设,猜测结果。

1、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桌子上的磁铁。

2、认识桌面上的材料。

3、教师提出假设:磁铁能把篮子的东西都吸起来吗?

4、幼儿猜测结果,并说明原因。

三、

动手实验,验证结果。

1、幼儿动手实验,验证假设。

提问:(1)请用磁铁碰一碰每样东西,看看刚才的猜测对不对。(2)你发现了什么?

(3)哪些东西吸起来了?哪些东西没吸起来?

2、教师引导学生验证。

(1)教师出示实物卡片,请学生判断,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2)教师引导幼儿归纳小结磁铁的作用。(磁铁能吸铁)。

四、扩展认识经验。

1、教师出示实物卡片,幼儿判断这些实物能被磁铁吸起来吗?

2、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磁铁。

3、游戏:考考你。

(1)一天,奶奶正在缝扣子,不小心把针掉在地上了,怎么找也找不到,请你想一个又快又好的办法帮奶奶找到针。

(2)妈妈去买不锈钢的餐具,又怕买到铁的,怎么办呢?请帮妈妈想办法。

五、活动延伸(游戏:磁铁)。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磁铁的特性和作用,难点是尝试按一定标准分类。

活动前教师和幼儿一起搜集了各种各样的磁铁以及各种试验材料:铃铛、木块、插塑、钉子、曲别针、硬币、钥匙、玻璃球、布条等除了探索区小猫钓鱼的玩具外教师又在活动室添放了大量的磁性玩具及铁制品。

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1、设置情景,引发兴趣。

幼儿喜欢游戏,活动的开始幼儿以小猫的身份介入到小猫钓鱼的游戏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角色,专心的投入游戏。

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求知欲是幼儿的本能。教师引导幼儿探索“为什么有的鱼能吊到鱼竿上,有的鱼却吊不到。”幼儿初次探索磁铁的存在和奥秘(会吸铁)。“原来有的小鱼上有回形针,有的没有。”

将情景游戏和科学有机知识结合,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探索和发现。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情景激趣法和问题设置法。

2、试分类,满足求知欲。

通过前一环节的开展,幼儿已经对磁铁有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继续探索磁铁的特性并尝试探索分类。“桌子上有很多物品,你去试一试那些能被磁铁吸起来那些不能”幼儿自由的尝试分类。最后得出结论:能吸起的是铁做的,不能吸起的不是铁做的。教师用问题设置的方法,边观察幼儿操作,边及时地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幼儿尝试操作的过程中提倡幼儿交流、合作。幼儿学习方法,主要是尝试法和操作法。

3、联系生活,感受乐趣。

幼儿自由在活动室内“寻找”铁制品,并能够用语言来。

总结。

自己的活动过程。这次活动从探索熟悉的游戏,到探索身边的事物,做到了《大纲》中提出的“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幼儿用语言表示出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增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操作法。

最后是活动延伸部分:

活动结束后可以继续让幼儿玩玩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磁铁,发现磁铁同极相斥、异极详吸的现象。

引导幼儿寻找、发现更多的.利用磁铁吸铁的性质制做的物体。

本次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在活动结束后,幼儿继续探索,将学到的技能进行运用,已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学。

反思:

上完课之后我并没有觉得顿时轻松了,我知道冷静的反思能带来更多的收获。本次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活动内容和设计活动过程,让幼儿通过对磁铁的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对磁铁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观察、思考、实验等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整个活动过程围绕着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来展开。小朋友既有观察的过程,思考动口的空间,又有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让他们经历“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因此小朋友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的探索,从而培养了小朋友的探索精神。但是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从内容的选择上,一些老师课后跟我说,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个内容比较深奥,小朋友不易理解和记住,所以这个环节应该放到后面来进行。这是我对课前所选择的内容和过程设计上考虑不周的表现。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篇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提供的是大班珠心算活动《9以内数的直加—1,2,3,4》,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本次活动的初步构想:

珠心算作为一门新兴的开发人的智慧的科学,正在全国蓬勃发展。目前,我园正在开展幼儿珠心算教学活动,教师们通过活动中的尝试与体验,已非常清楚的认识到:珠心算教学以算盘为媒体教学,把游戏和学习有机的联系起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练、学中玩、玩中会,不仅幼儿感兴趣,家长满意,更能启迪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收到“一科突出,多科受益”的效果,同时,《幼儿园指导纲要》强调,在教育与发展间应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珠心算教学的出发点正是幼儿自我发展(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选择了这一活动。

(1)幼儿通过玩中学、学中练,感受珠心算活动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快乐。

(2)动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幼儿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及创造性思维。

(3)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反映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幼儿的时间观念。

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力图体现珠心算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操作性、互动性、主体性和教学活动化的特点。

《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为乐,注重活动过程”。在本次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以游戏的口吻引入,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取盘、握笔、清盘、拨珠等常规活动融于儿歌里,如:在学习珠图这一环节时,我将大拇指比作上珠,其余四指比作下珠,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兴趣高涨;学画珠图时,请幼儿当摄影师,给珠图照相;在练习时,更是用上幼儿喜欢的“送信”“开火车”的游戏,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做中玩,玩中练”,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得到有趣的收益。

我遵循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将幼儿摆在了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做到“教人以渔”。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拨珠动作。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大胆运用了操作法、演示法、探索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首先,在教学准备中对幼儿进行拨珠练习,让幼儿全盘拨入1,再拨入1……使幼儿熟悉拨珠动作,然后层层深入,让幼儿试拨“11”,启发他们说出拨珠动作;通过一拨二复三放这三步曲,利用幼儿好模仿的天性,发展其观察模仿力,教会幼儿正确的拨珠动作,并以此为切入点,由此及彼,大胆探索,寻求规律,从而举一反三的.学会“2,3,4”的拨珠动作,体现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幼儿学的主体性。其次,采用游戏式、竞技式的练习,增强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趣味性,为幼儿今后主动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幼儿终身受益,较好的解决了“幼小衔接的”的问题。

苏联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珠心算教学是一门重过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主要表现在拨珠、画珠图、写数字等身体的操作上。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篇五

新《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小动物的兴趣非常浓厚,所以本次活动以动植物为地球做清洁为切入点,激发幼儿也来清洁地球垃圾。选取他们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垃圾,并探究怎样对废旧物进行分类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从而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大胆地表达、探究动植物清洁地球的特殊本领,感知。

动植物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树立保护地球的环保意识。 。

2、       尝试为垃圾分类,明确垃圾分类的意义。

3、       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能对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进行分类。

难点:在对废旧物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能分辨哪些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二、       说教材。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浪费的日益严重,环境保护问题已渐渐被人们所重视。幼儿是未来的主人,抓好幼儿时期的环保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的。本次活动幼儿通过对废旧物分类的操作,了解哪些是可以循环再用,哪些是有害的,进一步明确垃圾分类的意义,使其树立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

三、       说教法。

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已由直觉行动思维过渡到发散性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喜欢提问题,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我在本次活动中,以设置情境、游戏、及动手操作的形式来贯穿整个活动。在情境中,不知不觉的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到课题中。幼儿在分类游戏中,玩中学,玩中做,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幼儿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这说明操作在幼儿活动中的作用。在科学教育的方法中,要注意内容的兴趣性和生成性,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扩展成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因此,我在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废旧物,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达到玩中学,玩中做的目的。从中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我用多媒体课件“美丽的家园”与“我和你”的歌曲,为幼儿创设美丽地球、幸福家园的情境,幼儿在美好、祥和的氛围中,进入到课题中。

(二)、探究环节: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探究、交流、猜想地球污染的原因;探知动植物清洁地球的本领,激发清洁地球的愿望。

废菜叶,不能再利用,属于其它垃圾,从而解决活动的难点。

(四)结束环节:请幼儿大胆表述自己怎样做来保护地球。启发幼儿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并与幼儿共同去收垃圾,将活动推向高潮。

(五)、延伸环节:请幼儿收集、设计环保标志、环保宣传画,为环保卫士作品展做准备。

五、说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猜想、探究、感知及动手操作的过程,知道保护地球环境对人类的重要。并学会简单地为垃圾分类,知道有些废旧物是可以利用的。如果在活动前,让幼儿多了解一些有关地球污染的资料图片,幼儿对活动的内容会理解得更透彻、更清晰。但是,环保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幼儿园的环保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让环保意识培养与环保行动一起成长,让环保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篇六

磁铁是幼儿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许多幼儿都玩过小猫钓鱼的磁性玩具。在玩的过程中,幼儿对磁铁的特性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但没有形成知识的建构。大班幼儿求知欲增强,磁性玩具产生的有趣现象强烈的吸引着幼儿,他们想要探知究竟。

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神奇的磁铁这一活动,通过有趣的实验和游戏,激发幼儿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此活动既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大班幼儿爱学好问,他们喜欢动手尝试,抽象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我确立了三个活动目标,分别是:

1、认知:初步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知道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2、动作技能:学会记录实验结果,并用语言进行表述。

3、情感:在自主探索中萌发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1、活动重点:了解磁铁的特性和用途。

2、活动难点:尝试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并在自主探索中,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说教法:

(1)观察法:对幼儿的实验操作进行观察与个别指导,帮助幼儿获得正确的知识经验。

(2)游戏法:本次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钓鱼游戏、磁铁开火车等游戏,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耍中掌握磁铁的特性。

(3)启发引导法: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运用适当的语言帮助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2、说学法。

(1)小组合作法:让幼儿进行分组实验,既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培养其合作互助的良好情感。

(2)体验法: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幼儿对磁铁特性的认知。

1、教具:小鱼卡片、回形针、自制鱼竿、小熊手偶、胸卡、大小磁铁若干。

2、学具:积木、螺丝钉、雪花片、布条、纸片、硬币、毛线、玻璃球等操作物品。

我将本次活动设计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三个环节:导入——展开——结束。

1、游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通过钓鱼游戏,引导幼儿明白磁铁可以钓到鱼,是因为小鱼身上有回形针。

2、展开环节,主要是在操作中感知磁铁的特性。

(1)我帮磁铁找朋友。

(2)移动的硬币。

(3)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

3、结束。

教师总结后以游戏形式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幼儿对磁铁的特性用途的了解,同时也调动了全体幼儿的积极性,提高其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篇七

纸杯是常见的生活用品,安全、轻便、易取,孩子们很喜欢用它来玩各种游戏,如:投掷飞盘、打电话、做纸杯玩偶等。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我进行了挖掘和巧妙构思,将纸杯和纸板结合起来,以“叠杯塔”为新视角,让孩子体验叠杯塔游戏的好奇、惊喜和挑战。

如何让杯子稳稳地放置在纸板上,一层层往上叠而不坍塌?如何叠出不同规律、不同造型的杯塔?透过这小小的纸杯,不仅引发了孩子对这一活动的兴趣,也萌发了他们喜欢探索、喜欢挑战的心理。在活动中,孩子们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科学:大胆尝试、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操作记录,生动地感受着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活动的快乐和趣味。

根据幼儿的己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制定了以下目标:

1、尝试将杯塔叠得又高又稳。

2、探索有规律地叠杯塔,并学习记录。

3、敢于实践操作,体验合作闯关获得成功的乐趣。

其中第一条目标为重点目标,这是叠杯塔的基本方法,从中也让孩子初步感知怎样保持物体的平衡。而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单纯的叠高并不能满足他们喜欢自我挑战、喜欢求异的心理,因此我将探索有规律地叠杯塔并进行记录作为难点加以实施,给孩子更多合作、创新、挑战的空间,提升合作、创新能力。

1、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人手10只纸杯(同时在每组上再多放一些杯子)纸板若干、记录纸若干(画出记录纸)、笔。

2、经验准备:会用积木搭得又高又稳,对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3、空间准备:活动前将桌子两两并放在一起,幼儿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活动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仪这两个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科学活动有机结合,以“登高塔”情境贯穿始终,灵活采用了情境创设法、交流讨论法、视听结合法、演示讲解法等教法;同时突出主体,给幼儿多次实践探索的机会,层层递进,运用操作探索法、多感官参与法、观察记录法等学法。这些教法和学法起到了优化学习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增强学习效果的作用,较好地达成了预设目标,激发了孩子们探索、求知的欲望,提升了实践操作的能力。

下面具体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为达成预设目标,我设计了4个大环节:

(一)创设情境,登塔闯关。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闯关登高塔”的游戏情境,这一直观、生动的情境一方面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另一方面和叠杯塔的学习内容相融合,比较自然、贴切。

1、提问导入。

我先让幼儿讲述自己见过的高塔是什么样的?接着用课件展示今天的高塔: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去登的高塔,想不想登上去?咦,这里的门关得紧紧的,怎么上去呢?我们来听一听吧(播放录音)。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下,更激发了孩子探索的热情。在明白了第一关的任务后,孩子们第一次尝试叠杯塔。

2、初步尝试叠杯塔。

在孩子们初步尝试后,进行讨论交流:你的杯塔是怎么叠的?叠了几层?你们在往上叠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或者困难?有什么好方法不让它倒掉?幼儿交流后,我进行总结。在总结时,孩子们边看课件的演示,边听我的讲解,直观、形象地知道了如何在一层上放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杯子。之后,我又充分给予孩子操作的机会:这些方法都会了吗?学会了这些方法,我们第一关就成功了!我们一起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叠一叠吧。

可见,在闯第一关的游戏中,多媒体课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帮助幼儿掌握正确叠杯塔的方法。直观形象的课件呈现出清晰的方法,变抽象为具体,有效突破了活动重点。

我也给予了孩子充分探索操作的机会:先让幼儿自由探索叠杯塔,再交流讨论,发现问题,怎样让杯塔不倒,结合课件的说明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叠杯塔方法,接着又给幼儿尝试的机会,用正确的方法将杯塔叠得又高又稳,进一步巩固叠杯塔的方法。

(二)探索有规律的叠杯塔,并记录。

随着课件的演示,我们来到了第二关(录音:小朋友,恭喜你完成第一关!现在到了第二关,仔细听好哦:请你有规律地叠杯塔,还要把它画下来,写上层数。)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幼儿对规律有一定的经验,我先引导幼儿说一说什么是有规律的叠,在他们找出规律的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有规律的叠杯塔。同时,我利用实物投影仪引导幼儿明白记录表的要求和记录的方法,可以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杯子,圆圈、长方形、或者其他图案,用横线表示纸板。我们在数层数的时候是数杯子。在记录表的设计上,我设计了2行空格,也是为了体现幼儿之间的能力差异,能力较强的幼儿会找出不止一种规律来叠杯塔。

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孩子们在一个集声、像、色、意于一体的闯关情境中,操作积极性很高。幼儿有规律叠杯塔,在他们叠的过程中,我随时抓拍了一些孩子们叠的杯塔,并及时展示给孩子们看,直观的画面使孩子们知道哪些是有规律的叠,哪些不是有规律的叠。接着个别孩子拿着操作纸上前交流自己的操作成果。随后,我演示各种规律汇总的课件,这张汇总课件是对知识和经验的梳理和提升,将本次活动的难点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整体呈现了出来。

(三)两人合作叠杯塔。

两人合作叠出了有规律的杯塔,顺利闯完了三关,在欢快的音乐中,我带领幼儿参观同伴叠的高塔,幼儿始终沉浸在闯关游戏带来的乐趣中,首尾呼应,体现了活动的整体性,同时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求知欲也得到了充分激发。

在本次活动中,清晰、明了的多媒体课件贯穿始终。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不仅易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并能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孩子们清晰、形象地掌握了如何叠又高又稳的杯塔和有规律的杯塔,并记录。可见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使孩子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从而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和能力,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篇八

一、设计意图:

尊敬的园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节大班的科学活动课《有趣的沙漏》。我们幼儿园有个大沙池,小朋友们很喜欢到里面去玩沙。他们使用各种工具玩沙,总是很兴奋地说着自己的发现。但是他们都只是单纯的玩耍,还没有知识的建构。《纲要》科学领域提出了: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目标。针对幼儿玩沙的这种兴趣和目标我设计了这节活动。试图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沙漏中沙的流速与洞口大小、洞口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在积极探索中,尝试与同伴相互合作。

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作为大班秋季主题的学习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情况,我拟定了以下几点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沙漏可以用来计时。

2、能力目标:发展比较、观察、判断的能力,了解沙漏中沙的流速与洞口大小、洞口多少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愿意与同伴相互合作,及对科学活动感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在探索中观察发现沙漏中沙的流速与洞口大小、洞口多少之间的关系,能与同伴相互合作制作简易的'沙漏。

四、说活动准备。

1、教师演示用的自制沙漏,空饮料瓶、沙、自制漏斗、纸杯、瓶盖、胶布、剪刀。

2、ppt课件。

五、说教法和学法教法: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本次科学探索活动的内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接演示法:利用制作好的简易沙漏,引导幼儿观察沙是怎么流下来的?

2、ppt图片认知法:利用图片让幼儿认识沙漏的样子。

3、谈话、讲述法:给幼儿介绍沙漏的简单用途(古代用来计时)。

4、视频教学示范法:幼儿观看沙漏的制作视频。

5、比较、总结法:比较图片中哪个沙漏的流速更快。

学法:

在指导幼儿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观察法和体验法,给幼儿自由发展的空间。

六、说教学流程设计。

1、让幼儿直接观察沙是怎么流下来的,激发他们的兴趣。

2、利用小红帽人物引出沙漏图片,让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沙漏。

3、简单介绍沙漏的用途。(可以计时)。

4、幼儿相互合作,制作沙漏。

5、观察、比较沙漏中沙的流速。

6、讨论:为什么你们的沙漏流沙的速度不一样?

7、教师小结:沙流得快慢和洞的大小有关,洞大流得快,洞小流得慢,如果洞一样大,洞多的就流得快。

8、ppt图片比较,请幼儿判断哪个沙漏的流沙速度更快,并说明原因。

接下来是我的活动过程,请老师们多多指导!

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篇九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活动我能行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大班科学《5的分解和组成》。在幼儿学习了2、3、4的分解和组成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基于幼儿对数概念比较不理解,教材通过操作、观察让幼儿反复进行5的分解和组成的练习,从而帮助幼儿形成数概念。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构建数学课程最基本的原则。在对教材和本班幼儿的学习情况有一定了解后,我制定出本次活动目标:

1、学习5的分解和组成,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中两边数列分别是递增、递减的关系。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与同伴交流的兴趣。

大班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因而本次活动的重点:让幼儿学习5的分解和组成,难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归纳出分合式中两边数列的关系。

(一)关于教法本节课属于数概念教学,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比较难理解,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教学重点,突破口难点,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幼儿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结合活动室里的环境,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为幼儿展现一环环的活动过程,引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情感投入,激活幼儿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

2、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现在的的教学需要转变幼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已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的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同,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个别进行加强辅导。

(二)关于学法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幼儿的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幼儿亲自学会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同伴交流和全班交流活动,通过互助,让幼儿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游戏,巩固新旧知识,提高计算技能。

4、通过观察直观的表格,进行归纳和推理,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一)说设计思路本堂课我总共分为五个环节来完成,分别是:

1、游戏导入,复习4的组成。

2、学习5的分解。

(1)抛出问题。

(2)操作圆形卡片和数字卡片。

(3)小结。

3、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两边数列的关系。

4、找一找,合一合(《鸭子走》。学习5的组成)。

5、游戏出活动室《鸭子走》。

(二)说活动流程

1、游戏导入,复习4的组成。

出示数字4,(碰球游戏):嘿、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嘿、嘿、嘿,你的1球碰了3球,------这样的设计是遵循"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的原则,重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学习5的分解。

通过抛出问题,帮助小鸭分吃饼干的情节,使数学贴近于生活,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正如《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大班幼儿具有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特点,我安排了操作圆形卡片和数字卡片的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探索5的4种分法,启迪幼儿的智慧。

由于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规则意识、坚持性的增强,所以我提出操作活动要求时,让幼儿服从一定的纪律,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3、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两边数列的关系。

大班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本班幼儿好学、好问,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要有一定适当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我设计了归纳5的分合式中两次数列的关系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跳一跳够得着的地方"进一步升他们数概念质地飞跃。

4、找一找,合一合(学习5的组成)。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幼儿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同时要求他们进行记录和同伴交流,有利于发展他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

5、游戏出活动室《鸭子走》。

根据第二环节中《鸭子坐客》的故事,引出《鸭子走》的游戏:1只鸭子前面走,4只鸭子后面走;2只鸭子前面走,3只鸭子后面走;------这样教学前呼后应,让幼儿兴致浓浓地在复习5的分解和组成中结束本节课。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篇十

(设计意图)。

班上有一位孩子带来了一张碟片,上面都是一些皮影戏,孩子们对此很感兴趣。于是,我紧紧抓住了幼儿感兴趣的这一事情设计了本次活动,以玩手影为导入,在循序渐进地深入,从而让幼儿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而且《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这是我选择了“影子”这一现象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的又一依据。在活动中,我利用实验比较、探索发现影子的形成原因,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寻找探索发现影子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科学教育活动是引导幼儿亲自探索和发展获得有关经验的过程。《纲要》指出:科学教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针对本班幼儿科学教育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影子的特征,知道影子的存在。

2、探索发现影子的形成原因。即:光线照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并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的位置的关系。

3、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合作、判断的能力。

1、难点: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

2、重点: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

根据教学目标和《纲要》中指出的,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我做了以下准备:

1、选择阳光灿烂的日子进行教学活动。

2、把多功能厅布置成一个光影实验室、投影仪。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根据教学目标,我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我主要运用了: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时间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从小就养成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本次活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

1、玩手影游戏引起幼儿的兴趣。

2、引导幼儿寻找影子、了解影子的特征。

3、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

4、延伸活动。

(一)玩手影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

首先我设计了玩手影游戏,如:孔雀、小鸟、狐狸、小狗等手影。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幼儿自由玩自由发言,体现幼儿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原则,引出本次课题)。

(二)寻找影子、了解影子的特征。

带领孩子到室外去,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吗?幼儿寻找影子。看一看影子是怎么来的呢?通过实验观察让幼儿了解:太阳光照在自己的身体上,身体挡住了太阳光就产生了影子。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阳光灿烂的自然环境,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提高了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为后面的探索积累了经验,也为后面的活动提供了依据。)。

(三)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

为什么会有影子的呢?教师带领幼儿回教室做另一个实验:发现没有光,影子就不存在了,有了光才会有影子。

这时我就可以用这样的指导语:看一看,光和影子在一起吗?影子在光的哪一面?引导幼儿带着另外两个问题回到草场上,你发现你的影子的光源是什么?你的影子是在太阳的另一边吗?(幼儿自由交流讲述)得到:影子总在光的另一边。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探索发现影子与光源的位置关系,启发幼儿开动脑筋知道影子总在光的另一边,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在此环节中,我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方法。)。

(四)活动的延伸。

1、在玩踩影子的游戏中,孩子们能充分体验到其中的乐趣,真的是其乐无穷。让幼儿带着有趣的问题在意犹未尽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活动。

(这一环节调动了幼儿身体的各个部分,充分满足了幼儿好动的天性)。

(在这里,其实活动还没结束,我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进一步探索影子的有趣现象。)(殷菊华)。

幼儿在平时玩玩具的时候,总喜欢把玩具推来推去,拉来拉去。为了激发幼儿探索、实验的兴趣,培养幼儿喜欢尝试、乐于动手,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一些科学知识和现象的学习意识和从事简单的技术学习的能力,同时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平时游戏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娱乐交流中的话题,我设计了一节尝试性、造作性和探索性都较强的科学活动——物体怎样移动。

“物体的移动”除了教幼儿获取有关的物体移动需要的具体经验外,还要对幼儿进行相关的科学知识教学,并从科学探索出发,生成有关技术的目标和内容,将幼儿的科学与技术学习有机地、自然地结合起来。

在教幼儿“物体怎样移动”的之前,我预设了一下“物体怎样移动”的学前目标:首先,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尝试让物体动起来,使幼儿感受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获取有关物体移动需要力的具体经验。其次,让幼儿尝试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移动的一样吗?再次,让幼儿想办法在不用身体碰物体的情况下,还有什么办法让物体动起来?最后,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并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在学习“物体怎样移动”的时候,教师为幼儿共同准备了各种物体。如:积木、汽车、纸、圆珠笔、各类玩具以及绳子、轮子、木板等等。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在进入教室之前,我领着幼儿在室外活动了一下。

随后我放开音乐,幼儿听着音乐《碰碰车》来到了教室,看到地上放着各类玩具,顿时来了兴趣。

我趁机说:“小朋友们,地上放了这么多的玩具,我好想玩一玩,你们想玩吗?”说完,我就独自拿着玩具玩起来,小朋友也跟着玩起来。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孩子们开始了活动中的第一次尝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给了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材料,让幼儿通过尝试,发现物体自己是不动的,只有去推它碰它物体才会移动。

我来到孩子们中间,问身边的几个幼儿:“文文,佳佳,你们在玩什么?你怎么玩的?文文说:“我在玩积木,我可以搭高楼”。佳佳说:“我在和皮球玩,我碰它就滚。”“我在玩汽车,我一推它就跑。”

孩子们有各种回答,我没有阻止孩子,但当一名幼儿回答到本次活动的主题(我碰它就动,我推它就动)时,我及时抓住,引出话题:“小朋友说的真棒,放在地上的东西,自己是不动的,那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呢?”

幼儿再次尝试,这次尝试,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幼儿比较投入,这时我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一方面发现幼儿操作中的创造性思维,给予肯定;另一方面,也帮助了一些思维和操作有困难的幼儿,给予引导,使幼儿都能有所发现。

过了一会儿,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来到我身边向我演示,等幼儿围坐在我身边时,我问:“谁能主动说说你是怎样让物体动起来的?”“我是用手推的,一推我的积木就动起来了。”“我是用手拉的,一拉我的汽车就跑起来了。”“我是用嘴巴吹的,一吹纸就飘起来了。”“我是用脚踢,一踢皮球就动了。”

孩子们边说边演示给其他小朋友看。

在这次尝试中,幼儿很专注,很投入。

教师说:“小朋友说的真棒啊!刚才小朋友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物体移动,可以用手推、拉,可以有嘴巴吹,还可以用脚踢-------小朋友可真聪明。”(教师小结)。

接着我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小朋友只要用力推,物体就会移动,那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移动得一样吗?”

幼儿再次尝试。这是一个新的,而且动脑筋的问题,孩子们被吸引了,我刚说完,孩子们就去自己尝试了。我来回走动了,观察了一下。大约过了七、八分钟,孩子在我周围坐好。

“刚才,小朋友都在认真的做实验,那请小朋友说一说,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动的一样吗?你是怎样做的?”

幼儿争着演示自己的实验,边说边做,这时,我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的语言讲述操作过程,如个别幼儿介绍不够流利的,我将耐心地给他们第二次机会,鼓励他们把话说完整,把操作做的更好。

“我玩的是小汽车,我发现,我用很大力推,汽车就跑的很快、很远,用力小轻轻的推,汽车就跑的很慢、很近。”“我玩的是纸,我用嘴巴用力使劲的吹,纸就飘的很远,我用嘴巴轻轻的吹,纸就飘的很近。”“我玩的是皮球,我用脚使劲的踢,皮球就跑的很快很远,我轻轻的踢,皮球就跑的很近。”

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都能发现用力大和用力小物体动的不一样,可见幼儿的思维注意力都非常的集中。

教师说:“小朋友的实验都很成功,而且说的棒极了,用力大的时候,物体移动的就快、就远,用力小的时候,物体就移动的慢、近。(教师小结)。

面对幼儿的感性经验,紧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

“小朋友用身体去碰这个物体,物体就会移动,那你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用身体去碰这个物体,能让这个物体移动起来?”

幼儿再次尝试,由于有了先前的尝试经验以及探索的基础,他们有的`单独实验,有的合作实验,边尝试,边操作。教师的问题给幼儿的探索提供了方向,幼儿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一环节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了迁移,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幼儿获得了成功感,把这次的探索活动推向了高潮。

一段时间后,幼儿围坐在我的身旁,迫不及待的想演示自己的实验。没等我问,孩子们的小手就举的高高的了。

“我想让小汽车动,我没有用手,我把绳子寄在积木上,一拉绳子积木就动了。”“我把木板的一头放在高处,一头放在低处,把汽车放在高处,一动木板汽车就自己跑下来了。”“我把纸往空中一扔,然后不断的吹,纸就动起来了。”孩子们越说越兴奋,总结出:让物体移动,用的力不一样,物体移动的也不一样,用力大,东西就动的又快又远;用力小,物体就动的又慢又近。

看到孩子们积极的表现,于是我把延伸活动放到了室外。

“孩子们,关于物体移动的秘密可多了,刚才小朋友还没有发现更好的方法,现在我们到院子里试一试,看看还有没有新的方法,然后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人们是怎样让重、轻的东西从下面移到上面,或者从里面移到外面。你自己也可以试一试。”

通过这个活动延伸,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力和运动的关系。

记的我曾经看到这么一段话:在尝试教学时,不要忘记要先尝试后教,尝试教学中一定要让幼儿有尝试的机会,一定要让幼儿带着问题、目的去尝试,不要想幼儿是否能尝试成功,要重在过程,尝试以后要让孩子有交流的机会,让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学习。所以在整节活动中,我把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方法放到了首位,让每个幼儿都有尝试、交流、发现、发言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尝试教学的课程的模式,在活动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节课结束后,我并没有把这一活动结束,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物体移动的问题,都能和孩子一起共同的讨论。

如今,尝试教学在我园已广泛展开,孩子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是尝试的重要内容,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让孩子们在尝试中学习。遇到问题,让孩子尝试解决,孩子们可以这样试也可以那样试,为孩子留下了自我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尝试教学给老师们带来了挑战,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探索和创造的空间,使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孩子们在尝试教学的氛围中,已经张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广阔的蓝天。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篇十一

本次活动源于孩子们的一次对话。记得在发放幼儿接送卡时,许多孩子围在一起交流,对接送卡上的照片、名字、班级等信息津津乐道,这时候骐骐说:“我家里有一种卡片和接送卡差不多,明天我就带给你们看!”第二天,骐骐真的从家里带来了一本名片夹,里面全是他妈妈收集的各种名片。班上的小朋友都非常好奇。接下来的几天,又有不少小朋友将家里的名片也带到了班上。大家饶有兴致地看着,比较着……看着孩子们对小小的名片这么感兴趣,我就尝试设计了这节社会活动。

活动目标是我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因为活动过程中任何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围绕着目标而进行的。因此,根据大班幼儿身心特点和本班幼儿发展水平,我将本节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了解名片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初步学习交换名片的相关礼仪。

3.尝试为自己制作个性化名片。

4.乐意与同伴交换名片,体验与同伴交往的快乐。

如何使目标达成最优化?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怎样的方式去实现目标?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几次的试教以及今天活动的呈现,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发放名片,重细节处理。

活动一开始,我从介绍自己入手,抛出:“你们了解桑老师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孩子们正无从回答的时候,我巧妙地从名片盒里取出我自己的名片分发给每一位幼儿,让孩子们感觉到老师是非常尊重他们的。在孩子接名片、保管名片环节不经意间渗透名片礼仪教育,让孩子模拟成人双手接过名片并致谢、小心保管名片。孩子们非常兴奋,他们纷纷在名片上寻找关于老师的各种信息,而且能充分迁移现有的生活经验,回答出关于网址、qq号码等信息,并能大声地表达。看得出,幼儿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2.层层揭秘,重巩固铺垫。

通过名片了解老师之后,我用讲故事的形式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小朋友在故事中感受到名片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也产生了了解猴子医生名片的兴趣。在引导幼儿看猴子医生名片的时候,我巧妙利用大班幼儿喜欢猜想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层层揭秘”中进一步巩固了对名片的了解。

3.ppt呈现,重拓展延伸。

接下来的环节,通过追问:“你见过谁的名片?他为什么要用名片?”幼儿能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作答。考虑到幼儿平日所见的大多是比较普通的名片,因此我的ppt里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名片让幼儿在欣赏中知道了名片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进一步开阔了幼儿视野,拓展了知识面。

4.尝试制作,重理解提升。

呈现的各类名片激发起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名片的强烈愿望,我顺势提出三个问题“你想做什么形状的名片?想在名片上写上什么内容?怎么知道是你呢?”让幼儿对自己设计制作名片进行大胆的设想。我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是各种形状的彩色卡纸,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设计、美化,孩子们能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自画像、家庭电话号码信息填写于名片上,并能进行简单的装饰。

5.互换名片,重情感体验。

在幼儿制作完名片后,我让幼儿和好朋友交换名片,并练习说简单的对话,在说一说,换一换的过程中体验着与朋友交往的快乐。音乐《认识你呀真高兴》的旋律将活动推向高潮,同时也使得这种美好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教学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我想对于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仍将继续。我坚信,只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多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一定会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篇十二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提供的是大班珠心算活动《9以内数的直加—1,2,3,4》,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本次活动的初步构想:

珠心算作为一门新兴的开发人的智慧的科学,正在全国蓬勃发展。目前,我园正在开展幼儿珠心算教学活动,教师们通过活动中的尝试与体验,已非常清楚的认识到:珠心算教学以算盘为媒体教学,把游戏和学习有机的联系起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练、学中玩、玩中会,不仅幼儿感兴趣,家长满意,更能启迪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收到“一科突出,多科受益”的效果,同时,《幼儿园指导纲要》强调,在教育与发展间应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珠心算教学的出发点正是幼儿自我发展(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选择了这一活动。

(1)幼儿通过玩中学、学中练,感受珠心算活动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快乐(2)动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幼儿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及创造性思维。(3)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反映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幼儿的时间观念。

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力图体现珠心算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操作性、互动性、主体性和教学活动化的特点。

《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为乐,注重活动过程”。在本次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以游戏的口吻引入,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取盘、握笔、清盘、拨珠等常规活动融于儿歌里,如:在学习珠图这一环节时,我将大拇指比作上珠,其余四指比作下珠,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兴趣高涨;学画珠图时,请幼儿当摄影师,给珠图照相;在练习时,更是用上幼儿喜欢的“送信”“开火车”的游戏,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做中玩,玩中练”,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得到有趣的收益。

我遵循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将幼儿摆在了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做到“教人以渔”。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拨珠动作。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大胆运用了操作法、演示法、探索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首先,在教学准备中对幼儿进行拨珠练习,让幼儿全盘拨入1,再拨入1……使幼儿熟悉拨珠动作,然后层层深入,让幼儿试拨“11”,启发他们说出拨珠动作;通过一拨二复三放这三步曲,利用幼儿好模仿的天性,发展其观察模仿力,教会幼儿正确的拨珠动作,并以此为切入点,由此及彼,大胆探索,寻求规律,从而举一反三的学会“2,3,4”的拨珠动作,体现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幼儿学的主体性。其次,采用游戏式、竞技式的练习,增强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趣味性,为幼儿今后主动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幼儿终身受益,较好的解决了“幼小衔接的”的问题。

苏联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珠心算教学是一门重过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主要表现在拨珠、画珠图、写数字等身体的操作上。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篇十三

下午好!

说起少儿频道的“智慧树”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其中有一档非常受小朋友欢迎的节目叫《科学泡泡》,每一期都会介绍一个科学小游戏,当孩子们看了节目以后,常常会交流讨论。有时还会学电视里的样子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其中有一个实验叫神奇的圈,只是将纸条的一端扭转180°,小纸圈就有了无限的秘密。想到孩子们拿起一张纸,除了折纸、撕纸、画画、团纸球以外,几乎不会玩其他的新花样了,受此启发,我设计了此节活动,帮助幼儿学习观察、比较、记录等科学探索方法,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了解纸圈的秘密,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1.探索麦比乌斯圈的制作方法。

2.在多次操作探索中了解麦比乌斯圈的特点,感受其神奇的变化。

3.能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科学的奇妙。

本次活动的设计力图体现层次感、递进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能动地学习。

主要预设了以下四个环节:

1.寻找神奇的圈,在比较中感知异同。

活动一开始,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两种圈,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圈的做法不一样。接着让孩子们了解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特点,这是本活动的重点。我采用的是让孩子们在两个圈上画线的办法,让孩子直观地看到,普通圈的线在一个面上,而麦比乌斯圈上的线既通过红色的一面又经过白色的一面,让孩子感受到麦比乌斯圈的的神奇,有了操作和探索的兴趣,同时为下一环节打下了基础。

2.制作神奇的圈,在翻转中发现秘密。

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但我并没有直接示范做圈的方法,而是放手让幼儿独立去尝试、探索,在反复尝试后最终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本环节体现了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育理念。(举例:……直到探索成功为止。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锻炼孩子意志力的过程。)。

做完以后,再让孩子用手在上面画一画,验证一下是否画了两种颜色,同时加深孩子对圈的一面性的印象。

3.剪开神奇的圈,在操作中积累知识。

此环节一共让孩子尝试剪了两次,第一次是剪一根线,在老师讲解示范了剪的方法后幼儿进行尝试,发现一个圈剪开后变成一个大圈,意外的结果大大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欲望,孩子们跃跃欲试。接下来幼儿对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后是什么样子进行了猜测并记录,在操作、探索、证实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神秘、紧张、欣喜和成功,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同时明白了科学现象就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得到发现和证实的。(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充分说的机会,引发幼儿分享交流的欲望,满足幼儿将自己的已有经验向同伴分享的愿望,使幼儿在相互交流中分享新的经验。)。

4.想象神奇的圈,在延伸中迁移经验。

本环节我小结了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后提出新的疑问,“剪三、四次、更多次,它又会变成什么样呢?”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更有趣、更深远的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获得更广泛的知识经验。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相信以后的探索将更有趣、更深远。

整个活动中,我至始至终都没提到纸圈的名称——麦比乌斯圈,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因为这对孩子来说似乎显得有点遥远、空洞。我认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是浅显、有趣的,它不是一个简单学习科学名词、认识科学现象的过程,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得出一个自己能够理解的结论,并把这个结论作为进一步探索的起点,引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爱。我想,刚才上课的这些孩子,以后当他们接触到麦比乌斯圈时,或许会想起今天的科学游戏。总之,整个活动中充溢着游戏的快乐和科学的神奇,层层递进的环节不断给幼儿带来强烈的质疑和发现的惊喜,力求体现“科学活动中人文性、科学味”的理念。

活动中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篇十四

《动物盖房子高手》是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大班下学期的主题“盖房子”中的一个活动。《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对于房子有一定的概念,了解人类的房子的外形及功用,但对于动物的房子只是模糊的概念。幼儿从小班开始对动物便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本次活动意欲将幼儿零散的经验进行汇总提炼,从而获得对动物的深层了解,感受动物界有趣的现象,萌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分别从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确立以下目标:

1、了解几种动物盖房子的方法及其功能。

2、在己有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思考,有效回答,建构新经验。

3、感受大自然动物界的神奇。

活动重难点离不开具体的活动目标,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将本次活动重点定为:了解几种动物盖房子的方法及其功能。而难点则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思考,有效回答,建构新经验。

幼儿是在同环境和材料的交互作用下获得发展的,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做了以下准备:

物质准备:动物盖房子的课件,课件将贯穿整个活动。水彩笔和白纸。2、幼儿的经验准备:了解常见动物的生存环境。

本着让幼儿成为学习主体性,教师是引导者的原则,我在本次活动中运用的教学法有:提问法、示范讲解法、直观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操作法等多种方法。

环节一、谈话“我家的房子”入手,将幼儿引入课题。“小朋友,你家的房子是什么样的?里面有些什么呀?有什么用?”从谈话入手,从幼儿最熟悉,耳熟能详的家帮助幼儿逐渐进入今天的活动。同时也通过回忆讲述,与后面动物的房子做一下比较,发现异同。

环节二、通过课件的辅助作用了解几种动物盖房子的方式和功能。

1、蜘蛛。播放课件“蜘蛛网’夕,提问:“这是什么?它是谁的家呢?它是怎么盖房子的?”蜘蛛网是小朋友生活中常见的,一下就能说出来,当课件上的蜘蛛来到网上印证幼儿的想法时,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继续提问:“蜘蛛的这个家有什么用呢?”鼓励幼儿大胆动脑筋,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通过播放课件,进一步了解蜘蛛的家的功用。教师小结,缠啊缠,绕啊绕,蜘蛛从身体里吐出丝来结了一个网,捉小昆虫当食物。

2、啄木鸟。播放课件中的声音“笃笃笃”,引导幼儿猜测“听,这是谁在盖房子?”继续播放课件,树洞的出现引发幼儿的联想,会是谁盖的树洞房子呢?继续猜测,幼儿可能会胡乱猜动物名字,教师要及时提醒幼儿“它住在树上吗?"帮助幼儿梳理己有经验,说出可能是某个住在树上的动物。然后播放课件。原来这是啄木鸟。提问:“啄木鸟是怎么盖房子的?”教师小结:笃笃笃,笃笃笃,啄木鸟用长长尖尖的嘴,在树干上啄了一个洞当家。提问:那么啄木鸟的家有什么用?鼓励幼儿多思考,给幼儿提示,我们住在家里感觉怎么样呢?原来,啄木鸟躲在家里很安全,和我们人差不多。然后教师给予一个发散性思维的提问:还有谁也会住在树上呢?引发幼儿更多的思索。

3、土拨鼠。播放课件,“这又是谁的房子呢?这房子盖在哪儿?你觉得会是谁的家?”请幼儿根据教师的提示,积极思考。当幼儿回答后,教师解开神秘,“你们说的动物都住在地下,来认识一下这幢房子的主人吧。”播放课件,认识土拨鼠。“它怎么盖的房子?它的房子什么样呢?”请幼儿描述土拨鼠的房子。教师小结。“土拨鼠的房子有什么用呢?”播放课件。教师讲解“挖呀挖,土拨鼠用脚在地底下挖了四通八达的洞,敌人来了,可以很快跑掉,里面还储藏食物呢。“还有谁的房子也在泥土里呢?”拓展幼儿思维。

4、海狸。播放课件,“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它叫海狸,它会游泳,还是一位盖房子的高手,它盖的房子会在哪儿呢?它是怎么盖房子的呢?”播放课件,教师讲解“游啊游,海狸找了许多树枝和树叶在河里盖了一个家,有两层,水上的一层是住的,还有一层通水下,是储藏粮食的,还可以躲避敌人。然后提问幼儿,帮助幼儿梳理关于海狸的经验,了解海狸盖房子的方法和功用。教师总结:大自然的动物真有趣,有那么多盖房子的方法,真是神奇。环节三、画一画动物的家,使幼儿的兴趣得到延伸。

教师:“今天还来了还有很多动物,它们有家吗?它们的房子什么样的?怎么盖的呢?请小朋友来猜一猜,把它画在白纸上,回家和爸爸妈妈讨论讨论,看看自己猜测的对不对。”幼儿根据原有经验和本次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给动物造房子,是对幼儿的考验,也是活动的延伸,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达到科学教育活动的目的。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篇十五

新《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小动物的兴趣非常浓厚,所以本次活动以动植物为地球做清洁为切入点,激发幼儿也来清洁地球垃圾。选取他们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垃圾,并探究怎样对废旧物进行分类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从而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地表达、探究动植物清洁地球的特殊本领,感知。

动植物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树立保护地球的环保意识。

2、尝试为垃圾分类,明确垃圾分类的意义。

3、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能对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进行分类。

难点:在对废旧物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能分辨哪些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二、说教材。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浪费的日益严重,环境保护问题已渐渐被人们所重视。幼儿是未来的主人,抓好幼儿时期的环保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的。本次活动幼儿通过对废旧物分类的操作,了解哪些是可以循环再用,哪些是有害的,进一步明确垃圾分类的意义,使其树立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

三、说教法。

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已由直觉行动思维过渡到发散性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喜欢提问题,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我在本次活动中,以设置情境、游戏、及动手操作的形式来贯穿整个活动。在情境中,不知不觉的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到课题中。幼儿在分类游戏中,玩中学,玩中做,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幼儿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这说明操作在幼儿活动中的作用。在科学教育的方法中,要注意内容的兴趣性和生成性,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扩展成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因此,我在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废旧物,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达到玩中学,玩中做的目的。从中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我用多媒体课件“美丽的家园”与“我和你”的歌曲,为幼儿创设美丽地球、幸福家园的'情境,幼儿在美好、祥和的氛围中,进入到课题中。

(二)、探究环节: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探究、交流、猜想地球污染的原因;探知动植物清洁地球的本领,激发清洁地球的愿望。

废菜叶,不能再利用,属于其它垃圾,从而解决活动的难点。

(四)结束环节:请幼儿大胆表述自己怎样做来保护地球。启发幼儿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并与幼儿共同去收垃圾,将活动推向高潮。

(五)、延伸环节:请幼儿收集、设计环保标志、环保宣传画,为环保卫士作品展做准备。

五、说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猜想、探究、感知及动手操作的过程,知道保护地球环境对人类的重要。并学会简单地为垃圾分类,知道有些废旧物是可以利用的。如果在活动前,让幼儿多了解一些有关地球污染的资料图片,幼儿对活动的内容会理解得更透彻、更清晰。但是,环保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幼儿园的环保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让环保意识培养与环保行动一起成长,让环保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篇十六

目标:

1、通过幼儿实验操作,使之了儿解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溶解了的物体虽改变了原有模样,但性质不变。

2、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3、丰富词汇:溶解、结晶体、固体、粉末状、盐、味精、调味品等,促进幼儿逻辑思维与连贯讲述能力的发展。

4、培养幼儿耐心完成任务的习惯,享受折纸活动的乐趣。

5、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准备:

1、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一只小碗、一只食用匙;每组三只小碗,分别装有结晶体的果珍饮料、方糖、红糖;一盆热开水。

2、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一段蜡烛头、六支长蜡烛、一盒火柴、一只塑料桶、几只热水瓶。

3、将雨花石、鹅卵石等物浸泡在水中放在自然角。

过程:

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小段蜡烛,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3、开始做实验。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小碗中,再加些热水。

(2)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

(3)请每组幼儿。

就以上问题展开议论,请几个幼儿小结,教师补充,同时学习“溶解”一词。

4、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解后饮用的?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丰富词汇:盐、味精、调味品)。

(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5、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6、观察熔化实验,激发探索科学奥秘、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1)请幼儿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会溶解?(提示浸在水中的蜡烛)。

(2)请幼儿讨论:蜡烛在水是不会变化,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它发生变化呢?

(3)教师点燃六支蜡烛,分给每组一支,供幼儿观察:蜡烛在点燃后发生什么变化?(启发幼儿观察火焰下熔化了的'烛油)。

(4)教师:小朋友做的实验和老师做的实验有什么不同?糖的溶解和蜡烛的熔化需要什么不同的条件?请小朋友活动后自由讨论,老师下次再告诉大家。

【活动反思】。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课的开始,运用课件创设富有激情的情境:一个小朋友,早上要喝一杯加冰糖的牛奶去上学,可是冰糖溶解慢,眼看快迟到了,你们听“滴答滴答”,时间在流逝,小朋友已经很着急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创设这样的情境的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励学生自行探究知识。

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首先我运用课件向学生介绍提供的实验电器材,然后让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怎样使冰糖加快溶解。最后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的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

以上,我针对学生现有的科学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

各组选择自己的方法进行加快冰糖溶解的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通过加快冰糖溶解方法的探究,使学生有足够多的经验认识加快溶解的方法。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四、整合三种方法,并运用于实验。

小组按规则进行肥皂溶解的快的比赛。只要有一组完成实验,就结束实验,各组上交器材。然后让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总结溶解更快的方法。这是一个科学知识整合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比赛,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并能联系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学用结合。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同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并解决问题同样重要。让课堂的结束,成为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起点。并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篇十七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我们的牙齿》。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保护牙齿是大班普通的科学内容,活动内容较为枯燥,于是我在教学形式上下了工夫。一是从幼儿熟悉的事例入手,利用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幼儿亲身体验龋齿的形成原因以及了解预防龋齿的有关知识,从而达到教育幼儿坚持早晚刷牙,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的目标。二是利用实验材料、图片、课件等多种操作材料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针对幼儿的这一活动特点,我设计了《我们的牙齿》这一活动。

大班幼儿对事物的表面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也知道,幼儿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因此,结合大班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观察了解牙齿的结构、数量和特点,愿意做龋齿检查和治疗。

2.了解保护牙齿的常识,关注自己牙齿的健康,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3.通过活动体验,切身体会到正确的刷牙方法有利于健康成长,体验健康洁白的牙齿给人带来的快乐与美德:能克服牙齿检查与治疗带来的恐惧心理,表现愿意接受牙齿检查或治疗的意思。

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目标了解保护牙齿的常识,关注自己牙齿的健康,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作为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做了知识方面的准备和物质方面的准备。

知道本班幼儿保护牙齿的情况。创设保护牙齿宣传角。

1.准备教育挂图《有用的牙齿》。

2.牙齿模型教具、苹果。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观察法、提问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利用观察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图片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提问法是语言活动中都能用到的方法,通过提问观察并回答,让孩子更方便的理解故事的内容。表演法让幼儿在通过学习对话的同时演绎故事中不同角色的话,更容易的使幼儿理解不同形象的心理活动,方便孩子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以及故事的内容。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表演法等。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察图片直接获得印象。表演法是幼儿在学习中理解故事形象的心理变化,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游戏激趣,导入课题。

首先我用激情的语言引起孩子的兴趣,小朋友请注意,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手掌珍贵似明珠,行动笨拙傻乎乎,样子像狗爱玩耍,下水上树有功夫。”这是什么动物呢?(小熊)一开始活动,我就让幼儿做他们非常熟悉且十分喜爱的游戏——猜谜语,把小熊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运用儿童语言编成谜语,唤起小熊在幼儿大脑中的印象,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因为幼儿对小熊比较熟悉,很快就能猜出来,因此大大地增强了自信心,感受到是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较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欣赏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三)直观形象导人内容。

展示牙齿的挂图或模型教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观察了解牙齿的形状、排列顺序,交流牙齿的分类名称,并点数同伴切牙、尖牙和磨牙的`数量。

(人的一生总共有两副牙列,第一副牙列称为乳牙列,是由20颗乳牙排列而成。从出生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乳牙,到2岁半左右20颗乳牙萌出完毕。自6-7岁至12-13岁,乳牙逐渐拖落而被恒牙所替代。恒牙是继乳牙脱落后的第二副牙列,若因疾患或意外损伤而致脱落后再无牙替代。近代人第三磨牙有所退化趋势,故一般人恒牙数在28-32个之间。

(四)通过体验和观察来认识牙齿。

1、请幼儿品尝苹果片并引导幼儿回答。

(1)你是用了哪些牙齿把苹果咬下来的?我们叫它什么牙呢?(门牙)门牙长在哪里?

(2)我们用了哪些牙齿把苹果嚼碎的?我们叫它什么牙?(磨牙)磨牙长在哪里?(请幼儿模仿吃鸡腿)。

(五)在游戏《猜猜我是谁》中,加深对牙齿的初步认识。

小朋友,猜猜我是谁,我住在嘴巴的中间,长得方方的(门牙):我长得尖尖的,住在门牙的两边(尖牙):我长得比较大,住在嘴巴的最后面(磨牙)。

(六)讨论与交流;。

1.引导幼儿观看有关介绍牙齿的作用及如何保护牙齿的课件。

教师提问:

(1)牙齿有什么用处?

(2)牙齿的敌人是谁?

2.牙齿的用处可真大,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白白的牙齿呢?(让幼儿思考讨论保护牙齿的方法,并模仿其动作。

(七)出示牙齿模型教具和牙刷,边念《刷牙歌》,边引导幼儿学习和巩固正确的刷牙方法。

1、结合进餐活动,让幼儿体验怎样用牙吃肉、芹菜等难嚼的食物,不泡饭,养成正确使用牙齿进食的习惯,提醒幼儿饭后用清水漱口。

2、请家长参观保护牙齿宣传角,阅读保护牙齿的相关资料。督促幼儿每天早晚刷牙,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与批评指正,谢谢!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篇十八

一、活动产生的背景。

幼儿由于在小、中班经过系统的阶段教育后,都对数字有了一定的认识,且承接大班以前对5以内分合的学习,在加上受幼儿自身能力特点的影响,因此幼儿以具备了学习6的分合的能力。同时在幼儿学习5以内的分合时,我发现幼儿虽对5以内分合式较为了解,但幼儿在以往的操作中对分合的排序较为凌乱,以致于出现幼儿学后忘记也较快。此外,现在对幼儿学习数学的要求也不在停留于单一的认识、了解,重要的是能从生活、游戏出发去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具备利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及自身能力特点出发,设计了本次的活动来进一步促进孩子发展,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学习6的组成,知道6分成两份有5种分法。

在这一目标中,我通过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获得对6的分成的概念,这里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法,使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探索出6分合的5种方法,并以此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

2、通过对幼儿操作的观察,帮助初步感知数的分合的有序性。

对于这个目标,我是这样考虑的,幼儿已有过对数的分合的认识再加上大班学过一定的排序方法,同时大班幼儿又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因此我就通过幼儿自身能力出发利用幼儿的观察能力对数进行有序的排列,于是帮助幼儿初步感知数的分合的有序性,就作为了本次活动的难点。

3、通过游戏开展活动,激发幼儿利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幼儿的天性是好动中,喜欢玩乐,因此,我借助游戏活动来帮助幼儿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玩中学,激发了幼儿运用数学、使用数学的能力。

因而,围绕本次活动我作了如下准备:

(1)与家长商量事先为每个幼儿准备6块一元的硬币。

(2)人手一份小篮子、一份记录纸,一支铅笔。

(3)教室周围布置为超市的情境。

三、活动过程。

1、游戏情境“超市开业”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我首先就在教室周围布置了一个的游戏情境,以超市开业:“今天小超市开业了,你们想去逛逛吗?”导入到活动中,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接着我又以:“逛超市买东西需要什么呢?”引出幼儿用于学习6分合的实际操作物品“硬币”,我之所以选择硬币,是考虑到它的正反面有不同的图案,易于幼儿观察、记录,而硬币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家中随处可得,教师不必为准备材料浪费太多的精力,而可以把精力放在观察孩子的发展上。然后再让幼儿用手摸出6个硬币,我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幼儿复习6的数量,同时也是为下面的活动操作材料做好物质的铺垫工作。

2、通过游戏“抛硬币”来引导幼儿观察、理解6的组成,探索、尝试用数字记录6的组成并进行排序。

(1)认识硬币。

我先让幼儿对硬币进行观察。通过提问:看看硬币是什么样的?它两面的图案一样吗?引导幼儿去思考观察硬币的图案,这主要是帮助幼儿认识硬币正、反面的不同图案,接着再以一提问:正面是什么样的?反面又是什么样的?帮助幼儿对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交流,总结出:有个数字1的标记的正面,而有一朵花的反面。这一步骤设计主要是为后面的抛硬币进行记录工作做铺垫,同时也是为了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习对6的分合进行准备工作。

(2)幼儿游戏“抛硬币”,并记录操作结果。

为了帮助幼儿认识6的分合,我利用幼儿在操作中学习的特点,帮助幼儿通过自身实践操作去获得相关数的概念。在进行“抛硬币”的游戏前,我先讲清要求:请你把6个硬币轻轻地抛在小盒子里,看看会出现几个正面?几个反面?然后再把抛的结果记录在操作纸上,你玩了几次就记录几次!在这里我利用幼儿好玩的天性,为避免幼儿在学习数学中感到枯燥,因而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记录,抓住了孩子的年龄特征,帮助幼儿探索对6的分合的认识。同时,在这一步骤我利用幼儿的自我操作,给不同能力的幼儿机会,让能力强的幼儿能多记录一些6的分合式,而让能力稍弱的幼儿也尽自己的能力尽可能的对自己的分合结果进行记录,体现出我在设计中能面对全体幼儿并注意个体差异的特点。

(3)幼儿汇报记录情况,教师小结。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篇十九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

说起少儿频道的“智慧树”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其中有一档非常受小朋友欢迎的节目叫《科学泡泡》,每一期都会介绍一个科学小游戏,当孩子们看了节目以后,常常会交流讨论。有时还会学电视里的样子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其中有一个实验叫神奇的圈,只是将纸条的一端扭转180°,小纸圈就有了无限的秘密。想到孩子们拿起一张纸,除了折纸、撕纸、画画、团纸球以外,几乎不会玩其他的新花样了,受此启发,我设计了此节活动,帮助幼儿学习观察、比较、记录等科学探索方法,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了解纸圈的秘密,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1.探索麦比乌斯圈的制作方法。

2.在多次操作探索中了解麦比乌斯圈的特点,感受其神奇的变化。

3.能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科学的奇妙。

本次活动的设计力图体现层次感、递进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能动地学习。

主要预设了以下四个环节:

1.寻找神奇的圈,在比较中感知异同。

活动一开始,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两种圈,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圈的做法不一样。接着让孩子们了解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特点,这是本活动的重点。我采用的是让孩子们在两个圈上画线的办法,让孩子直观地看到,普通圈的线在一个面上,而麦比乌斯圈上的线既通过红色的一面又经过白色的一面,让孩子感受到麦比乌斯圈的的神奇,有了操作和探索的兴趣,同时为下一环节打下了基础。

2.制作神奇的圈,在翻转中发现秘密。

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但我并没有直接示范做圈的方法,而是放手让幼儿独立去尝试、探索,在反复尝试后最终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本环节体现了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育理念。(举例:……直到探索成功为止。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锻炼孩子意志力的过程。)。

做完以后,再让孩子用手在上面画一画,验证一下是否画了两种颜色,同时加深孩子对圈的一面性的印象。

3.剪开神奇的圈,在操作中积累知识。

此环节一共让孩子尝试剪了两次,第一次是剪一根线,在老师讲解示范了剪的方法后幼儿进行尝试,发现一个圈剪开后变成一个大圈,意外的结果大大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欲望,孩子们跃跃欲试。接下来幼儿对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后是什么样子进行了猜测并记录,在操作、探索、证实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神秘、紧张、欣喜和成功,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同时明白了科学现象就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得到发现和证实的。(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充分说的机会,引发幼儿分享交流的欲望,满足幼儿将自己的已有经验向同伴分享的愿望,使幼儿在相互交流中分享新的经验。)。

4.想象神奇的圈,在延伸中迁移经验。

本环节我小结了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后提出新的疑问,“剪三、四次、更多次,它又会变成什么样呢?”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更有趣、更深远的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获得更广泛的知识经验。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相信以后的探索将更有趣、更深远。

整个活动中,我至始至终都没提到纸圈的名称——麦比乌斯圈,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因为这对孩子来说似乎显得有点遥远、空洞。我认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是浅显、有趣的,它不是一个简单学习科学名词、认识科学现象的过程,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得出一个自己能够理解的结论,并把这个结论作为进一步探索的起点,引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爱。我想,刚才上课的这些孩子,以后当他们接触到麦比乌斯圈时,或许会想起今天的科学游戏。总之,整个活动中充溢着游戏的快乐和科学的神奇,层层递进的环节不断给幼儿带来强烈的质疑和发现的惊喜,力求体现“科学活动中人文性、科学味”的理念。

活动中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篇二十

大家好!

1、教材内容分析:

《小水滴旅行》这节课是以故事的形式把小水滴的旅行过程制作成课件,讲述出来。故事篇幅短小,融知识、教育、审美与娱乐为一体,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小水滴的变化过程,可表演性强,整个教学活动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创造了一种集音乐、动画、图象为一体的动态学环境。

2、幼儿现状分析:

大班幼儿年龄较大,有独立的思考、认知和想象的能力,思维也比较活跃,对待问题有自己的想法,通过故事的欣赏、表演、游戏等方式,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身体协调能力。

3、目标定位。

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具体目标是:

(1)理解故事中小水滴旅行的原因及过程。

(2)对小水滴变化过程产生兴趣。

(3)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身体协调能力。

4、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利用课件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小水滴的变化过程,并且让幼儿通过自身表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感受水滴的变化过程及原因。

5、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水滴头饰,场地上一个大圆圈。

3)、绘画工具。

本次活动,我采用的组织方式是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根据活动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视听说结合法,“视”是引导幼儿去看。“听”是教师的语言启发。“说”是幼儿自己说。

视听说结合法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2、表演法,让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表演出小水滴的变化过程加上教师适当的赏识,点燃幼儿的创造之花,显示了无穷的力量。

3、操作法,根据课件提示及自身的表演让幼儿动手操作,用简单的.图示画出小水滴的旅行路线。

本次活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采用多种感观参与法,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眼看、耳听、脑想、嘴说、手画等多种方法获得知识体验。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的科学知识含量增加,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并且培养了幼儿的综合能力。

此次活动通过让幼儿在听听,想想,说说,看看,玩玩的氛围中去学习给幼儿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第二个环节,我安排的是观看课件,理解小水滴旅行的原因及变化过程。因为小水滴旅行的过程如靠老师的讲解即使老师讲的再生动,给幼儿的也是听觉上的效果,所以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的画面,极富感染力的配乐以及解说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激发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的愿望。

然后我按故事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为了让幼儿更好的回答出这三个问题,我针对每个问题选择手动演播方式,让幼儿先听一下每个问题前的故事内容以便幼儿更好的理解。

1、手动演播[1,2,3]提出第一个问题:太阳照着小水滴,小水滴觉的怎么样?

2、手动演播[4,5]提出第二个问题:小水滴飞到很高的地方觉得很冷,它们怎么样?

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都有进步,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使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让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小水滴发生变化时的状态,部分幼儿可能表现的不是很到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让表现突出的幼儿表演,其余幼儿模仿,采用模仿表演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