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红色的故事汇总(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4:08:09 页码:9
2023年红色的故事汇总(实用8篇)
2023-11-11 14:08:09    小编:ZTFB

总结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并积极总结。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分析,来获取更多的信息。下面是一些成功创业的经验和教训,供大家借鉴和学习。

红色的故事汇总篇一

这天下午,天气异常闷热。我们六(1)班的教室里很热闹,他们都在叽叽喳喳、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哦,原来是在为红色故事做准备埃我已经报了名,在第6个出场,所以我特别的紧张,嘴里反复地背着要演讲的内容,生怕一上台就忘得一干二净。比赛开始了。

我看值第5个同学一走上了讲台。心想:完了,完了,下一个就是我了,怎么办。第一句话是什么来着?我给忘了。糟糕!该我上台了!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上了讲台。在演讲时,我的手不知什么时候已渗出汗来,眼睛也不知看哪里好。全班50多个同学正看着我,黄老师也在下面望着我呢!我的心就像一只不安稳的兔子,就要跳出嗓子眼儿了!这世界仿佛只有我一个人,除了演讲声就是呼吸声,除了呼吸声就是强烈的心跳声。脸上感觉一阵阵的炽热,就像有一把火烧着我的脸和耳朵。眼神也飘忽不定,就连背得最滚瓜烂熟的一段都被我的记忆删除了。终于演讲完毕了,我回到座位上,深深吸了好几口气,好不容易才平息了自己紧张的心情。

看来同学们准备的并不是怎么好,大多同学演讲起来都是结结巴巴的,我们也听得模模糊糊,比赛结束了。经过老师的打分和同学们的投票,我竟意外的得了第一名,可真是可喜可悲,喜的是我拿到了第一名,悲的是我本可以表现得更好,只是一上台就紧张。这次比赛让我明白:想要征服同学并不难,难的是要先征服自己的心。

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本鬼子从炮楼出来不断袭击邻村老百姓,进村后,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多口地道,而且一直挖到敌人的炮楼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队长率日军在天黑之际偷袭高家庄,这事被老钟叔发现了,高老钟意识到鬼子进村将是老百姓的一场灾难。面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的上空时,山田的.枪声也响了,这位忠诚的老钟叔倒在了山田的枪口下……高家庄人民被激怒了,他们望着老钟叔的遗体,立下了铮铮誓言,他们要为老钟叔报仇!

鬼子一出炮楼就会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发现,他们连忙告诉村里的老百姓,赶快下地道,敌人进村后,什么也发现不了,可是,民兵连长高传宝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战斗准备,一声令下,四面开火,敌明我暗,战术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乱窜乱跳。敌人在逃往炮楼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从地下向神兵一样杀出,打得鬼子溃不成军。最后,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队长。高传宝揪着小鬼子的衣领说:“你抬起头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这是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有我有了深切的感受,我知道了以前的人民是怎样打败日本人的,知道了他们的辛苦。六十几年后的今天,回望六十几年前的峥嵘岁月里,高家庄的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而我说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们才是奇迹!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的困难,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和祖国!他们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红色的故事汇总篇二

1929年3月15日,长汀县南寨广场人山人海,红四军在那里召开万人大会,他号召受苦工农团结起来,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消灭地主阶级,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当家作主的红色政权;他号召工农群众踊跃参军参战,建立革命武装,壮大工农红军。会后,就在南寨广场设立参军报名台。

在人山人海的广场中,一位中年男子拉着一位约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寸步不离,生怕立刻就会丢失的样貌。小男孩必须要到报名台看看,中年男子也只好拉着他转了一转。只见报名台前人来人往,穷苦子弟纷纷报名要求参军,看了一阵后,男子便拉着小孩的手回去了。

这位被拉着手的男孩小名“松树孜”,当时刚好12岁,原是连城县庙前村一名父母双亡的乞丐,10岁那年流落到长汀县城,天天脸黑头污,衣衫褴褛。一位好心的中年男子将他收留,带他到一个建筑工地做了小工,成了他的师傅。师傅时时处处关心着他,还想认他为“义子”,以后好增加个劳力,帮自我干活。

“松树孜”到长汀以后,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新鲜事:红四军入闽,消灭土著军阀郭凤鸣,解放了长汀城。又听了_在大会上的讲话,便暗暗下定决心,必须要投奔革命,参加工农红军。第二天傍晚他偷偷溜出了工地,左拐右拐,进进退退,生怕师傅跟上来。他直接找到红军在城里的一处驻地,要求立刻参军。几位红军战士见他年纪小,人又长得矮小,都劝他回去。可他就是死纠慢缠,战士们不得不带他去找部队领导,一位领导听他讲完经历后,最终同意接收。他主动要求到炊事班洗碗、洗菜、打扫卫生。只因怕被“师傅”认出,被拽回去。没几天,部队开拔了。由于父母生前送他念过两年私塾,文字楚楚可观,在炊事班经常为战友写写家信。领导明白后,调他到团部任宣传队队员。他每到一地,随同队员们提着石灰、朱砂桶,到处刷写红军标语。

之后,这名“红小鬼”在部队经历了出生入死、千锤百炼,成为我军医疗战线上一名技术精湛、屡建功劳的高级领导,他就是解放后曾任过国家卫生部长和福建省委书记的江一真。

红色的故事汇总篇三

第29届奥运会正在中国举行。中国健儿们身着红色主基调的运动服活跃在各个赛场上,满载着感动!

红色,传承了中华民族多少历史,多少的辛酸。那种鲜亮,那种光芒——深沉而又勇敢。饱经风霜,饱经磨难。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就从教科书里明白了邱少云、罗盛教的英雄故事。毛主席领导工农红军赤手空拳打江山,为的就是能让老百姓翻身作主过上好日子!历经千辛万苦,血染的日子里记满了多少英烈的动人事迹。

1998年,在那个烈日灼灼的夏天,疯狂地洪水在中国大地从南到北泛滥,肆无忌惮!第一时间,几十万人民子弟兵们冒着生命危险,以排山倒海之势奔涌在大堤上。“董存瑞连”、“沙家浜连”、“双大功连”、“蟠龙山英雄连”、“三八线英雄尖刀连”……数百面不一样历史时期的战旗迎风飘扬在大堤上。

那个时候,抗洪战士吴良珠已是肺癌晚期了!可是在这灾情日益严重的时刻,他却没有放下职责,依然奔赴在前线,竟连续工作了55个昼夜。开汽车、垒堰堤、堵渗漏、背沙袋,直到昏倒在大堤上。当医生打开他的腹腔时,全都被镇住了!肿瘤已经像葡萄一样布满了整个肝区,其余的都已破裂。腹腔内竟出血达700毫升!冰冷的讯息传来——抢救无效!55天!也许对常人来说很平凡,但对于他,每一日都是煎熬!每一日都背负着千斤重的职责。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8级的大地震。时间凝固了,停滞在被残酷的大地摧毁了的汶川!那前一秒还欢声笑语的家园——顷刻毁于一旦!天一下子暗了,梦碎了!原本恬静的城镇,被面目狰狞的残垣断壁、砖石瓦砾所颠覆。心,在剧烈地颤动!泪,似乎绝了堤!

我无法忘记母亲的那条信息“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必须要记住妈妈永远爱你!”,我无法忘记那名不顾自我安危的子弟兵的哭喊声:“求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让我再救一个!”我更加无法忘却那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谭千秋!

2008年8月8日20点在北京拉开了第29届奥运会序幕,至今已囊货了枚金牌,这与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相比已有了飞跃般的突破,更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当他们还在想中国是否仍处在汶川的悲痛中时,却已被这个民族的力量所震撼!

这个5月,这个2008是那么的伤痕累累,又那么坚强!就像先辈们留下的那些足迹一样!

他们的爱国之心,敬奉之心,团结都让我们深深感动和铭记。因为我明白,我的祖国历史是多么悠久,多么沉重;我明白,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这片土壤,还有中国人的骄傲和自强!这不是外国人说的民族特色,而是民族精神,是中国56个民族团结一心、憾天动地的民族魂!

红色的故事汇总篇四

杨靖宇19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里,幼时在村私塾就读,19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有一件事情让老师记忆犹新:有一天,杨靖宇在学校学习(学习情况已无从考证),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大叫,原来是老张被几个兵痞打。于是他们就出来围观。忽然,有一个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声:“你们太欺负人了!”

于是,所有的学生都跟着嚷道。一个兵痞圣气凌凌地说:“怎么拉?他得罪我们了,就该挨!”于是,那个高个子男孩一挥手,说:“上。”几十个学生就连打带赶地把他们赶出了学校,救了老张一命。那个高个子男孩就是杨靖宇。

那几个兵痞不甘心,觉得太丢脸。于是第二天,他们又叫来更多的兵痞,气势汹汹地来到学校。一进学校,就嚷着要找昨天那个高个子男孩。校长急了,就一个劲地道歉。兵痞不听。在这时,杨靖宇爬到房子上,拿着火柴,对兵痞说:“知道这是什么么?是洋火!你们不走,我就把房子烧了。”校长也赶忙说:“诶,我们也管不住他。你们还是走吧,这孩子,你们不走,把他逼急了,他一定会烧。房子烧了,你们头也不会饶你们。快走吧。”于是,兵痞们就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红色的故事汇总篇五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我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日水缸满,今日水缸又满了。这是怎样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午时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了,不明白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午时,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可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仅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之后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可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样感激你呀!”

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向谈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杨大娘拗可是,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红色的故事汇总篇六

在这幢房子里,也曾上演了党史上的一幕幕悲剧,曾多次发生错误批评毛泽东正确领导的事件。“一苏大会”开幕前夕中央局领导召开的“中区党大会”,亦即党史上的“赣南会议”,就是“左”倾领导者批评排斥毛泽东正确领导的开端。

“赣南会议”全称为“中国共产党苏区党代表大会”。这个会是中共中央指定要召开的,并且是指定要在“一苏大会”开幕前召开。因“一苏大会”延期至1931年11月7日开幕,所以这个大会也就定在11月1日开幕,会期5天,11月5日结束。开会的地点在隔壁不远的谢氏宗祠,也就是“一苏大会”会场。

在“赣南会议”开幕之前,设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和后来的中共临时中央,曾于1931年8月30日给苏区中央局和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发来指示信,后又发来一个“十月指示电”。此时王明等“左”倾领导者已经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指示信和指示电对中央苏区毛泽东等领导下的各项工作,无端指责和严厉批评:“缺乏明确的阶级路线与充分的群众工作”,犯了“富农路线的某些错误”和“立三路线错误”,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存留着极浓厚的国民党工作的残余,忽视工人运动和反帝斗争,在党内和群众中缺乏思想斗争和教育工作,等等。这些批评指责矛头直指毛泽东。临时中央的“十月指示电”更咄咄逼人:“中区党大会应根据这一指示原则进行工作,成立决议案,交中央批准,并电告讨论经过。”

当时,苏区中央局的代理书记是毛泽东。毛泽东领导苏区中央局召开“中区党大会”来批判自己,岂不可笑?但因为苏区中央局7名委员中,项英、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4人,都主张对临时中央的指示坚决贯彻执行,且任、王、顾3人又是六届四中全会后由中共中央派来中央苏区的“中央代表团”成员,他们的态度具有相当的份量。任弼时、王稼祥分别起草了党大会的《政治决议案》和《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他们在决议案中,都不点名地将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的正确主张,指责为是“一种否认理论否认政治的狭义的经验论的落后思想”,是“反理论的倾向而形成一种事务主义的现象”;说什么“红军中狭义的经验论……根本(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完全是农民的落后思想”;指责红军至今还保留“游击主义的传统”、忽视“阵地战”等;提出要“集中火力反对党内目前的主要危险——右倾”。

毛泽东在发言中进行了抗争,表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中共瑞金县委书记邓小平,永吉泰特委书记毛泽覃,赣东特委书记谢唯俊,总前委宣传部长古柏等,也在会上发言,表示不同意这些批评。他们说:“大城市上产生了立三路线,我们苏区的山上,却全是马列主义。”他们公开指责博古等人是“洋房子先生”,是专门到苏区来“找岔子”的,还批评临时中央的领导是“一派的领袖”。

但是因为博古等人是打着“中央领导”的旗号,“决议案”中写上的这些批评指责之词,句句都有“来头”,许多人一时被唬住了,也有些人分不清是非,在几个“决议案”表决时,绝大多数人都举手赞成。

这次党大会,开了不点名批评指责毛泽东的先河。会后,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地位开始下降。同年12月底,周恩来来到瑞金,正式担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毛泽东所任的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职务自然交出。后来,周恩来在这幢房子里主持召开了几次中央局会议,作出了几个不点名批评毛泽东的决议案。

红色的故事汇总篇七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我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梦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种表现,恰恰是共-产-党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

红色的故事汇总篇八

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听着这首优美而熟悉的歌曲,你必须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动人故事吧,但你明白他是哪里人吗让我揭开这个谜吧!

记者方冰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结合他平时采访的其他故事,与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在1942年的《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老百姓》上。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日,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温那段历史故事,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必须要不忘国耻,发奋图强,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振兴我中华,不让历史重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