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我家的老物件(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0:24:21 页码:13
2023年我家的老物件(汇总18篇)
2023-11-12 10:24:21    小编:ZTFB

文学作品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总结的语言要简练明了,避免啰嗦和重复,注意语法和表达的准确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励志故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积极的能量和信心。

我家的老物件篇一

这几日天气好,奶奶将咸肉和咸鱼都架在阳台上晾着,晒的温温的。她有时也将自己晾在那儿,好让身上有股阳光的味道。太阳将温暖透过一方方玻璃窗送进来,我在一旁不讲话,只是静静的看着这几块咸肉脱水变老,我有点不敢瞥见奶奶,因为我怕看着看着她也如这咸肉般老了。

搬过几次家,家中的老物件大抵都扔了。思索良久,想到奶奶的手艺自我出生以来便未变过,这或许也算得上是个老物件了。

那日早晨,我与爷爷正踞在沙发上看着那电视屏幕忽闪,红,黄,蓝,白,正当入迷之际,嘟嘟的剁肉声便从厨房中传出,多少扰了爷爷的兴致。我走进厨房,向内把门带上,奶奶将震斜了的砧板摆正了些,抬头看我,我望着她笑了笑。她把切好的肉馅倒入一个大碗中,酱油,盐,都按感觉加入。我望着她,只觉神奇。她用一双筷子绕圈搅动着肉馅以便入味,那双如树皮般苍老的手极细又极长,关节处十分突出,这使得手显得凹凸不平又苍老了些许。

我留在那儿帮奶奶包饺子,奶奶拿出擀好的饺子皮,我感到奇怪,为什么不买现成的?奶奶似是看出了我的不解,细声答道:“自己做的饺子皮有韧劲,好吃一点。”她因此一直坚持自己做饺子皮,因为这样会好吃些,也许这就是老物件为何老了。我与奶奶闷声包着饺子,厨房的台面太高,我们只得站着,站久了,奶奶撑了撑腰,骨头吱吱直响。那一刻我才真的意识到这老物件的主人也老了。我看着奶奶将包好的饺子先下锅煮着,我则在一旁继续我的工作。她用一双木制筷子拨动着那些在沸水中翻腾的饺子,确有些朱自清笔下豆腐的味道了,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在氤氲的热气中,我依稀辨出了奶奶脸的轮廓,欲伸手去挡,怕这热气把她给腾化了,可她却显得更在意这锅饺子,眯着双眼,只顾明媚的笑。

饺子漾在水里咕咕的吐着泡,上面的老饺子被下面的新饺子从锅的中央顶开来,吓的四散。奶奶唤我将第一碗饺子端给爷爷,自己却捧着那几只不小心煮破的老饺子在阳台上吃。这里最接近阳光,仿佛伸手就能扯回一大把。奶奶爱待着这儿,发呆也好,看风景也罢。太阳把光柔软的打在她的脸上,又从双眸中反射出来。那张如核桃般苍老的沟壑分明的脸却被照得白了些,亮了些,就这样小小的精神了一会儿。

她屈膝坐下,吱吱的关节声似又在耳边回响。老物件老了,所以它的主人也跟着老了,手中的饺子温温的,奶奶的手艺也温温的。如时光机般缓缓流回儿时。我静静地站在那,伴着这欢快的小曲,眼帘里那苍老的背影泛起一道彩虹,暖暖射入我心。

我家的老物件篇二

阳台里的这张桌子已年过三旬,放在新装修的房子里,显得格格不入。以前,我总是问外公,这么旧的桌子,木皮都磨坏了,放家里多难看啊!他总是故弄玄虚似的,只是微笑着摸摸这张桌子,啥也不说。

没想到,去年疫情期间,这张破桌子竟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张桌子边度过的。我在这里放好平板电脑,端坐在桌前,认认真真上网课。因为这张桌子虽然有点破旧,但却四四方方的,桌面也足够大,我可以把上网课需要的每门功课的课本、练习册及作业本都堆放在桌上,随手可翻,触手可及,特别方便。再加上阳台上暖暖的,就更舒服了。上网课或者作业时,遇到一些需要思考的难题,我总会无意识地抠抠桌皮,如今这桌边四周已是“体无完肤”。就是这张破旧的老方桌默默地陪伴了我整个疫情假期。疫情基本过去,可我已经习惯在这里做作业,没有其他,就是方便。

春节前,我常常取了墨,洗了笔,在老方桌上摊开羊毛毡——家里也就这张桌子可以容下我写书法的“排场”了。我每天都会站在这张老旧的方桌前“挥毫泼墨”,乐此不疲。亲戚朋友来拜访,我会献宝似地把他们领到方桌前,然后挑一副春联送给他们。大过年的,亲戚们自然会不吝赞美之词。我回头看着这张沾染了大量墨渍的老方桌,竟然觉得点点墨渍,晕染在玻璃上,俨然有了一丝水墨画的韵味。

遇到特别冷的冬日,阳台里洒满了阳光,格外温暖。外婆会把老方桌上我堆的书本杂物整理一下,我们一家人围坐在老方桌前吃饭,唠家常。妈妈常常感慨,说这场景似乎重演了三十年前小时候在小巷里的景象,那时的人们都喜欢搬一张桌子在外面吃饭,热热闹闹的,特别有意思。这时,外公就会插上一句:“一晃,这张小方桌竟然陪伴了我们三代人了呢!”

吃完饭,我拿来一杯热牛奶和一本书,坐在桌子旁的藤椅上,看着点点阳光洒在桌皮斑驳的老方桌上,脑海中想象着妈妈他们的回忆中的场景,多么美好,多么温馨!忽然觉得这张方桌已经成了我们这个现代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想,我也要把他保存下来,因为,我保存的不只是一张方桌。

我家的老物件篇三

也许每位同学都有自家的老物件,我家也有不少老物件。今天,我要向给大家介绍的,那就是过去江南省造“光绪元宝”银元,他是我奶奶的老祖宗传下来的。

一次双休日,我问奶奶我家有什么古董,奶奶向我招招手。我来到奶奶的房间,看见奶奶从橱柜里取出一个布袋,又从布袋里拿出一块用红布包得严严实实的沉甸甸的东西。我不解地问:“奶奶,这是什么?”

“是银元。”奶奶一边告诉我,一边把红布一层一层地打开。

啊!红布中间露出三个圆圆的银白色的东西,我想,这就是奶奶所说的银元吧。

“奶奶,家里的银元哪来的'?”奶奶说:“是你老太在那时候帮人家干活,做好事,人家给你老太的,老太舍不得用,到了现在,就传给了我。”

我从奶奶手中取出一块银元仔细观察起来:银元直径大约3.3厘米左右,比现在的一元硬币大两圈。银元的一面中央圈内写着“光绪元宝”四个字,其中“光绪”的“绪”和“元宝”的“宝”二字是繁体字。外圈内上下分别写着“江南省造”和“库平七钱二分”,左右各写着“戊戌”二字。另一面正中央盘绕着一条龙,外圈的“江南省造”和“库平七钱二分”是用英文写的。

我问奶奶:“这些银元你为什么到现在还收藏着呢?”

“孩子,你不懂,现在这些银元可值钱了,每块银元要值几千元的。”奶奶神秘地说。

“啊!这么值钱?那为什么不去卖了呢?”我瞪大眼睛深感疑惑。

“孩子,这你更不懂,现在这些东西越来越少了,说不定今后还会升值。再说,家里现在又不差这钱用。你好好学习,等你将来你有出息了,出国留学需要钱,那时候,奶奶会毫不犹豫地拿出来的。”奶奶说着眼睛里发出奇异的光芒。

奶奶啊,奶奶,您的用心是多么良苦啊!

奶奶,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决不辜负您老人家对我的殷切希望。

长大挣更多的钱孝顺您!

六年级:朱恬恬。

我家的老物件篇四

“叮铃铃,叮铃铃……”一串悦耳的响声,是银铃吗?哈哈,猜错啦!是我家的老物件,一个银制的长命锁。

说起这个长命锁就有些故事了。先来看看这个长命锁吧,简朴中流露出精致,看似简单确有着淡雅之态。银锁的正面有两条巨龙围绕着“福”“寿”二字,背面也是两条巨龙,中间有两位腾云的仙人,像是“福星”“寿星”。大概这个长命锁寓意应该就是福寿连绵吧。锁的右边有一个插件,长长的项链就被锁在锁里了,之所以有这个插件就是为了调节项链的长度。再看项链,两头挂了两个八卦,八卦背面还刻有几个字,像是“泰来足?”因为年代久了字有些模糊不清。字的四周还有几个小小的图案,看着像蝙蝠跟竹子。在古代蝙蝠就有“福”字意。竹子就是平安长寿的意思。一拿起这个锁,就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奇怪的是这个锁没有银铃,却能发出悦耳的银铃声。我拿着银锁细细琢磨了半天,哦!原来是两个八卦跟银锁碰撞而发出的声音呢,而且银锁内部是空心的,碰撞出来的声音更加响亮,自带音响的感觉。制作这件银器的工匠真是文武双全啊,让我自愧不如。

再来说说这个长命锁的由来吧!听我外婆说,这个老银锁是从我阿太的阿太传下来的。大约是民国二十几年的时候吧,我阿太出生的时候,阿太的阿太就定制了这个银锁,作为礼物送给了我阿太。食不果腹的时候,阿太他们宁可喝稀粥、吃水草,都没有舍得把它当了换粮食。然后阿太又传给了我外婆,在我出生那年,我外婆又送给了我。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

文档为doc格式。

我家的老物件篇五

有些东西虽然经历岁月的磨练会渐渐失去其价值,但我们仍然乐意永久收藏保存它们,因为它们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很多。静静地躺在我家床头柜底多年的厚厚一沓粮票对于我的母亲来说就是这么一种有意义的东西。

“呵呵,早知道会取消粮票,那时就应该多吃点了。”母亲半开玩笑地对我说。那时母亲一家五口人,外公、外婆、哥哥、弟弟,不算多,发的粮票肉票什么的一个月还算是能够温饱的,但节省的外婆为了预防万一,防止以后有什么突发灾害,因此每个月都不把粮票用完,省几斤粮票收好小心翼翼地放进柜子锁起来。有时候孩子们饿了哭着喊着要锁在柜子里的“食物”,这时,外婆便嚷着让外公去长江里捕鱼来“贴补家用”。外公便开始织网,第二天一早出门,不到晚上准提着满满一网的各种各样的鱼回来,有许多鱼如今在长江里是再也捕不到的了。吃着鲜美的鱼肉,兄妹三人再无怨言......

柜子里的粮票一月月地增加、一点点地增高,直到突然有一天国家宣布取消粮食分配了,厚厚一沓粮票便成了废纸,外婆嫌它们占地方要扔掉,母亲觉得可惜就拿了过来,一直保存至今。

“看着这些粮票,我便能想起那时艰苦而朴实的生活,想起你外婆操劳的场景,想起你外公捕鱼时的背影…....”

我家的老物件篇六

“叮铃铃,叮铃铃……”一串悦耳的响声,是银铃吗?哈哈,猜错啦!是我家的老物件,一个银制的长命锁。

说起这个长命锁就有些故事了。先来看看这个长命锁吧,简朴中流露出精致,看似简单确有着淡雅之态。银锁的正面有两条巨龙围绕着“福”“寿”二字,背面也是两条巨龙,中间有两位腾云的仙人,像是“福星”“寿星”。大概这个长命锁寓意应该就是福寿连绵吧。锁的右边有一个插件,长长的项链就被锁在锁里了,之所以有这个插件就是为了调节项链的长度。再看项链,两头挂了两个八卦,八卦背面还刻有几个字,像是“泰来足?”因为年代久了字有些模糊不清。字的四周还有几个小小的图案,看着像蝙蝠跟竹子。在古代蝙蝠就有“福”字意。竹子就是平安长寿的意思。一拿起这个锁,就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奇怪的是这个锁没有银铃,却能发出悦耳的银铃声。我拿着银锁细细琢磨了半天,哦!原来是两个八卦跟银锁碰撞而发出的声音呢,而且银锁内部是空心的,碰撞出来的声音更加响亮,自带音响的感觉。制作这件银器的工匠真是文武双全啊,让我自愧不如。

再来说说这个长命锁的由来吧!听我外婆说,这个老银锁是从我阿太的阿太传下来的。大约是民国二十几年的时候吧,我阿太出生的时候,阿太的阿太就定制了这个银锁,作为礼物送给了我阿太。食不果腹的时候,阿太他们宁可喝稀粥、吃水草,都没有舍得把它当了换粮食。然后阿太又传给了我外婆,在我出生那年,我外婆又送给了我。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

我家的老物件篇七

我们家有一只很老的收音机,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它很老了,因为那是爸爸小时候听过的收音机。它是一个黑色的长方体,你如果没见到,你很难想象它的大小,和现在老人跳广场舞的小收音机比起来,它简直可以算一个庞然大物了。它长约50厘米,高、宽约30厘米。在底端有一条银镀成的长条,上面写着青岛无线电二厂的字样。长方体正在表面上有一块玻璃,里面有各种刻度。有些收音机有天线,它却没有,据说是当时最先进的一种,电线被设计在了机体内部。

爷爷告诉我:你爸爸小的时候,每天早上都是听着收音机里的新闻起床的。他可爱听新闻了。我每天起床的时候,会把收音机打开。你爸爸一听到《浙广早新闻》的前奏音乐,就准时起床!爸爸他自己刷牙吃早饭,把早上的时间安排得井然有序。可乖了。我听得入了迷,原来爸爸小时间是这样的。收音机陪伴了爸爸的童年时光,爸爸听着收音机,上学从来没有迟到过。

爷爷还说:你爸爸晚上睡觉时,也要听一会儿收音机,用它来了解外面的世界。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早上晚上爸爸听收音机的画面!怪不得爸爸的习惯那么好,准时起床,爱听新闻,这原来是这架老收音机的功劳啊!平时,爸爸也总是培养我多听新闻的习惯,这都与他自己的经历有关啊!

我家的老物件篇八

每一次我在地下室拿自行车时,都会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有一次我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想寻找出声音发出的来源。顺着声音发出的方向我在货架的箱子边上找到了这个发出怪声的神秘物品,这就是我家地下室中的秘密也是我家的老物。

我抱着钟上了楼问妈妈:“妈妈,妈妈,这个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呀?”妈妈说:“这个我也不是很清楚,你去问下奶奶。”这时奶奶从厨房中走了出来笑着对我说:“这个呀,这是我和你爷爷结婚的时候买的。”奶奶还和我说了她和爷爷之间的故事,他们年轻时总会在一个农田里工作插秧、放羊、割草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一起成长,慢慢的产生了感情,之后就组成了一个快乐美满的家庭。结婚前,爷爷揣着他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骑着自行车去采购结婚物品时,一眼就看中这口带着“帧弊值闹樱这口钟花了爷爷当时半年的工资。

就这样这口种右恢迸惆樽乓爷奶奶,知道了这口钟的由来,我把她擦干净放回了原处,我和妹妹也会和时间一样一直陪伴着我的亲人。

我家的老物件篇九

旧红的缝纫机是奶奶的无价之宝。依稀记得,幼时的我靠在机布上随着踏板的摇动缓缓进入梦乡,伴着那哧哧作响的缝补机声,能听见奶奶在缝纫机前哼着催我入眠的小曲。醒来时常常看到奶奶用嘴抿了口线,线口成一条尖丝从针线口一穿而入,有时我晃动一下,便会误了奶奶的事儿,而奶奶也只是露出慈祥的笑容耐心的又再穿一次。

小时候,我的每件衣服都出于奶奶之手,她从手中牵起那五彩的扣子用灵活的身躯在机前不知疲倦地织补着我童年的衣饰,不知有多勤快与欢乐。那缝纫机也是我童年最好奇的玩具,经常趁奶奶不注意,我便拉开两边的抽屉,那五彩夺目的扣子是我最欢喜的收藏宝。

“咔哧,咔哧”,踏板的节奏渐渐变慢,而眼前这苍老的背影却不及十年前那般灵活。那五彩的纽扣依然在针线中欢呼雀跃。而我,却开始嫌弃。慢慢长大,我开始喜欢简单的风格,那五彩的纽扣却成为了同学之间的笑点,每次奶奶辛苦制作后的成果都被我一弃而过,“奶奶,都什么年代了,谁还弄那么花巧的纽扣在衣服上啊,土死了”。又有几次奶奶翻衣柜时,帮我心仪的破洞裤缝好。“奶奶,你土不土啊,我们现在流行的是破洞裤,你帮我缝起来干嘛,多丢人啊”。一次次的嫌弃,在奶奶炽热的爱上泼上冰冷的水。

曾经在缝纫机前的笑声为何变成了一声声指责,曾经伴着缝纫机的小曲为何变成了一声声叹息。望着角落蒙尘的缝纫机,一旁奶奶的背影是沧桑也是无奈。看着衣柜里重被剪开的裤洞,看着衣服上一排简约同色的纽扣,我的眼眶不禁慢慢湿透。我明白了,不管我怎么变,奶奶和我的那段缝纫机的时光是永恒的,那份爱是无可代替的,那台缝纫机中的爱是最能拨动我们心弦的珍品。

“咔哧,咔哧”,眼前旧红的缝纫机仍在摇动,记忆犹如时光机般缓缓流回儿时。我静静地站在那,伴着这欢快的小曲,眼帘里那苍老的背影泛起一道彩虹,暖暖射入我心。

我家的老物件篇十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走进书房,准备挑一本书看,无意之中,在书架的一角看到了一个蓝色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套《三国演义》的小人书。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这套书家里有好几个版本,但是我从来没见过这套小人书。带着好奇,我打开一本看了起来。小人书拿在手里轻飘飘的,只有巴掌那么大一点儿,里面的内容和我平时看的绘本完全不同,它没有色彩鲜艳的画面,里面每一页都是黑白的,可书中的人物,不管是五官还是动作,都画得栩栩如生。

薄薄的灰尘在阳光下跳舞,我的脑海里也浮现出一大堆问号。这套书是谁的?我怎么以前没见过?这时候,妈妈走过来,仿佛看透了我的小心思,给我讲了这套小人书的来历。

原来,妈妈小的时候,银川只有一家新华书店,虽然那时候人们的收入不高,但是姥爷经常带着妈妈去新华书店买书,书店的工作人员把小人书一摞一摞地用塑料绳子捆好,每次从书店出来,妈妈都会高高兴兴地拎一摞回家,各种各样的小人书成了妈妈童年的美好记忆。后来,妈妈到外地上大学,工作,又搬了几次家之后,家里的小人书越来越少,只有这套《三国演义》留了下来。

我家的老物件篇十一

我们家有几个老物件,有饭篮、箩筐、还有畚箕,这些都是爷爷亲手编织的。它们很牢固,虽然现在看起来已经不是那么光鲜了,但是它们仍然可以在生活中起很大的作用。

听爷爷说,以前人家里所有的东西几乎是人们自己做的。一个村里有木匠,有铁匠,有泥匠……像这样的竹编物品,全靠心灵手巧的篾匠。50年前,篾匠职业很普遍,我爷爷也成了其中的一员。为了养家糊口,爷爷便从十五岁开始干起了这门职业。今天到这家打席子,明天到那家编箩筐。那时候,到谁家干活,那家是要供应中饭的。如果到离家远的地方,还要睡在主人家,因此爷爷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了自己和一家人。虽然爷爷现在已经是一名退休工人,但对篾匠这个职业的热爱一点也不少,我问他篾匠的经历,他每次总是滔滔不绝,津津有味地给我讲了起来,似乎是对这个职业充满了无比的自豪。爷爷说话的时候,眼睛亮亮的,他有点儿遗憾,说:“以前这个职业很古老的,现在塑料制品越来越多,篾制品越来越少,很可惜的。”

“对!爷爷,塑料制品污染环境,对土壤的破坏很大的。”我把书上的知识跟爷爷说。爷爷叹了口气,说:“你看,要是用这些,又环保,又方便。”现在很少看到这些篮子了,人们用的最多的就是塑料袋,篾制品竟成了人们心中的“奢侈品”。

可以在手指上绕起来。爷爷每天大概要劈200多根,持之以恒,练好了基本功之后,他终于出师了。他这一干就是四十年,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吹日晒,他都在做这件事。他的手不知道磨破了多少次,手上的的茧也不知道起了多少个,但他并没有放弃。我摸摸爷爷的大手,很粗糙很粗糙……

爷爷说,做篾匠也要有恒心。箩筐和筛匾要做一天,而一张席子竟然要从早到晚编制三天!我震惊了,这是需要多少毅力啊!光是工具便零零碎碎好几十样,拉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少一个也不行,真是需要样样都精通。

我家的老物件篇十二

推开紧掩的木门,就像走进另一种岁月,门楼是前清或民国的建筑,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我用一把锈迹斑斑的铜锁打开眼前和过往,铜的门环上斑斑锈迹,如一段残存的梦痕,木格子窗子是一栋房子的眼睛,是它的灵魂所在,原木的颜色,原木的框子,一道道细细的木纹,散发着树木的清香,朴素而古旧,温暖的阳光从屋顶的亮瓦上射来,窗子下的故事也就温暖起来,每次在古建筑前看到雕刻精美的木格子花窗,我总会想起“小轩窗,正梳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句子来。

窗子上依然挂着那盏生锈的马灯,在外游走的马灯似乎已经疲惫了,

马灯的气质是阳刚的,手提式的马灯只有挂在马背上才够气派,要么由饲养员大叔披衣提着,月明风高,可以听到马厩里传来的咳嗽,反正马灯是难得停留在锅台火炕角的,与居家的煤油灯形成灯的家族,一主内,一主外,马灯就是灯中的伟丈夫,相反,居家的罩子灯就是母性的,如豆的灯光下,总是停留着母亲缝补衣裳的剪影,至于我们熟悉的小桔灯,该是闪烁的一颗童心吧!

终于可以仔细端详那个刺绣的荷包了:五色的丝线,缀之以绵,

配以鸡心的造型,这该是怎样一位巧手的姑娘呢?独倚纱窗,云中锦书谁寄来,深藏的秘密编织在小小的荷包里,它美丽而纯净,含蓄而明朗,也许在明天,在连绵的山岭上,就可以听到她和情郎哥悠扬的对歌了。那是一对绣有鲤鱼跳龙门图案的枕头顶吧,满族女子的拿手好戏就是最绚烂的女红,红黄蓝白的丝线,色彩艳丽明朗的设计,闺中情趣自不必说,一个心灵手巧的女子活脱脱站在你的面前了。

此时,阳光刚好照在一只青花梅瓶上,就像一个女子在追光灯下独自美丽着,青花的气质,隔着幽凉的光阴回眸看去,即便有了远意,依然是疏淡清美。我们所指的青花,既不是青草的绿色,也不是青布的黑色,而是青山绿水的颜色,在青花的釉面上加白、加黑、加紫,都赋予她锦上添花的美好,她的远山近水,疏落茂密,她的清新悦目,层次分明,不管是明青花的粗矿豪迈,还是青中期的轻盈秀致,我都是毫无理由地爱了那天青色等烟雨的青花。

在一幅泛黄的古画里打量旧时的文人,一闲对百忙,抱着琴的脸淡而又淡,不知今夕何夕的表情,正朝着萧索的黑夜走去,不得不承认,闲雅的风度在品茗对弈中彰显着主人的文化品味,小巧的文玩在文人的手上就有了不凡的韵致,既然是“玩儿”,就有别于高大魁梧的实用器,笔墨纸砚,或大或小,或巧或拙,经过岁月的淘洗,人与物就有了最强的互动性,一个明代雕木瘤的黄花梨笔筒就可以与一张红木架子床抗衡,我们的一位老师因得了一方宋代的铁马砚将自己的斋号命名为“铁马砚斋”,无法估价它的价值几何,重要的是那物件里面隐藏的生生不息的文人气息。

戏词儿里有:“那一队妖娆,十车细软,便是俺的薄薄宦囊,不要叫仇家夺了去!”细软,自然是腰中值钱的宝贝,在一个雕花的皮质首饰盒面前,我会揣度里面藏有怎样的细软,纯金的元宝儿,翡翠的耳坠,象牙的指环,玛瑙的扳指我穿过一道发黑的大门,在蛛网密集的老屋里,看到了一个小脚女人的昨日时光,油漆剥落的老柜上,安静地停靠着坐镜掸瓶帽筒,帽筒已经破碎,打了二十几个锯子,不知道是她失手打碎,还是另有隐情。一套老物件是典型的北方女子的陪嫁,普通人家的女儿,可以是软木的竹节镜,洋蓝的喜字瓶,大户人家自然是另当别论了。

闲暇时坐下来,可以钻到“钱眼儿”里数点过去的时光,十五贯究竟是多少,我们没有计算过,古道上行走的毛驴马车,背着沉重的褡裢,里面是叮咚作响的铜钱,我们还是要替古人捏把汗的,北宋的皇上把钱币打造到了登峰到极的地步,徽宗皇帝的亲笔书写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是艺术与货币制造技术的有机结合。一个纸糊的烟笸箩,一付纸卷的门帘子,我们一层一层地将它剥落,那不是普通的纸,是可以流通的钱币,法币、金元券,银元券,东北九省流通券,层层叠叠的纸币,背上一口袋,换回来一颗大白菜亦或几斤苞米,那是钱吗?是旧政府戏耍百姓的一种游戏吧!

我家的老物件篇十三

在那个战火风飞、人心惶惶的年代,在新中国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在某些地区,生活着完全不一样的两种人。有的人肚满肠肥,嘴里叼着雪茄,简直就是不可一世;有的人则破衣烂衫、瘦骨嶙峋,十分可怜。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我爷爷的奶奶曾经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地主。据我对祖辈的了解,我的祖母不会像其他的恶霸那样总是欺压百姓,还不付工钱,他们一定是善待百姓,总会把粮食分给老百姓,所以就理所当然的受到了百姓们的支持,不然整个家族都会有危险,不然我爷爷的爸爸也不会成为富农的。

舅舅曾意味声长的告诉我,在那个时代,虽然我们的老祖宗善待老百姓,但是他们的生活也不怎么好,他们只不过拥有的田产多点而已。在动荡不安的非时期,地主们为了保留家产,把为数不多的银元、铜板等各种贵重的物品藏在了各个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它们已经受尽了岁月的消磨,它们身上早已失去了色彩,身上的字也模糊不清,谁也不知道它们背后回忆中的点点滴滴,但它们总能给我带来无尽的想象,勾引起我满满的好奇心。

我喜欢这些隐藏着无数故事的老物件,每当它们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就好像是有人在和我诉说着以前的那些事,让我沉醉其中。

我家的老物件篇十四

我们家里有一个三代相传的老物件,就是我们真爱如宝的藤椅。

“真漂亮呀!”奶奶小心翼翼的抚摸着她那光滑而又发亮的藤椅。那藤椅是用细长的竹子拼起来的,旁边还有两个把手。它的颜色是深红色的,那原本挺拔的竹子也渐渐变弯变旧,它承载着长辈的汗水与辛劳。

我总是缠着奶奶问着藤椅的故事,奶奶总是说长大了再对我说。那一天,奶奶饱含深情的、慢慢的说“这张藤椅是你太奶奶攒了一个月的钱给我买的,这张藤椅当时藤椅十分贵重,儿时的我一高兴,竟把藤椅摔缺了一小块儿呢。”

“嘿,今天太阳真好呀!”奶奶把藤椅小心的拉到她的小院子里,拿了一双鞋板,带上她的老花镜,拿着绣花针,开始一针一线的缝制,准备给我做一双拖鞋。到现在我们家还穿着奶奶缝的鞋子,那阳光的照射,那双拖鞋似乎暖暖的,那里承载着奶奶的爱。奶奶坐在藤椅上拿着针穿进一个洞,再穿过来,反反复复的做着一个动作,仔仔细细的、不知疲倦的纳着鞋底。温暖的阳光照在她身上,伴着藤椅发出的嘎嘎声,一切都那么美好。奶奶缝着鞋,毕竟奶奶老了,缝着缝着,不知不觉也就睡着了。

到了晚上,奶奶又躺在她那老藤椅上,吹着丝丝凉风。奶奶抬头望着那美丽的、闪亮的星星,不由得笑了。奶奶抚摸着她那光滑的藤椅不由自主地说,“藤椅呀,你真是我忠实的伙伴呀,你陪了我30多年,谢谢你呀,我的老朋友。”

这就是我们家的老物件,它承载着奶奶的美好记忆,还有奶奶的爱哩,我要把它传下去。

我家的老物件篇十五

爸爸的车上挂了好几个车挂,有保平安的平安符,有看上去很精致的珠串,有妈妈喜欢的香薰唯独有一个东西让我觉得很好奇,我叫不上来那是个什么。它其貌不扬,看它的外表觉得应该有些年头了,在我再三恳求下爸爸终于答应取下来,让我研究一下。

我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拿着这个透着一股神秘的东西回了家。它是一个圆形的盘状物,比我们的壹元硬币要略大一点,还带着一条4厘米左右的由一个个圆环组成的链子,整个东西都呈灰黑色,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上面刻了些图案,但不是很清楚。我拿出了妈妈做蛋糕的电子秤去称了下,这个小东西足足有5克。这时候妈妈告诉我,这个东西是她奶奶的奶奶,甚至更早的时候传下来的。

妈妈说这是老银,上面黑乎乎的应该是年份久了被氧化了。老银这个词让我的好奇心更加蠢蠢欲动,经得妈妈的同意,我拿出了牙膏给它洗了个澡。顿时,一个银光闪闪的,刻满了精致图案的银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它的正面刻的是一只喜鹊和一支杜鹃花,刻得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可以从上面飞出来一样。反面则密密麻麻地刻了许多东西,仔细看,就可以看出上面一圈是十二生肖的样子,中间还有些繁体字,我能认出来的就只有吉祥两字。我们上网查了一下,喜鹊代表着好运和福气,俗话说:喜鹊登门必有好事!杜鹃花则是爱的喜悦与收获,十二生肖一般都寓意岁岁平安。我们大致明白了这个东西的用途。

我回过头刚想跟妈妈说,发现她正坐在阳台上出神地望着外面,略有所思。我想她应该在想她的奶奶吧,我的外曾祖母在我刚出生的时候就过世了。听我外婆说,那时候他们忙着做生意根本没有时间照顾我妈妈,她是外曾祖母一手带大的,她把妈妈视为掌上明珠,百般疼爱,她们有着很深很深的感情。这时,妈妈回过神来告诉我,这个东西她小时候一直当玩具,它原本不是这样的,还要精致许多,边上齐刷刷地挂满了一圈十二生肖的小吊坠,后来也不知道怎么就掉没了,最后到她手上就已经是现在这个样子了。那时候不在意,现在知道了这是外曾祖母对她的祝福,一个长辈对晚辈最真挚的祝福!

由于我的好奇心翻起了妈妈心中的思念,妈妈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了首饰盒里,她说这要一直传承下去,美好的祝福永远不能断!

我家的老物件篇十六

我家阁楼上至今还搁着一台老式黑白电视机,这台电视机,14英寸天马牌的,屏面虽然很小,但在当时收看效果非常清晰,也就是这台电视机,曾经给我家以及村子里的乡亲父老带来无尽的欢乐和多彩的回忆。

话说当时,全乡找不到一台黑白电视机,唯独我家是真有这么一台电视机,其实,听我爷爷讲,这台电视机也是来得太突然,因为当时家里条件并不富裕,吃饭都成问题,根本买不起。只是爷爷是建筑手艺人,70年代流行土砖房改造红砖房,爷爷身上仅有的200元现金还是借阿姨订婚款,用这200元现金在老家地皮上建起了一栋5大间红砖房,完工那天,奶奶娘家亲戚作为贺礼赠送过来的黑白电视机。

有了这台电视机,我家就开始热闹起来。晚饭后,家里人就把所有能坐的桌椅板凳,统统排放在院子里。听说我家有电视看,整个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闻风赶来,大家落座时说,这么整齐,到了电影院似的。爷爷说当时比电影院还舒坦呢。大家有说有笑,爷爷递烟,奶奶便拿出瓜子花生之类的东西让大家吃。有时候电视剧还没到点,大家谈谈地里的农活趣事,八卦七姨娘八姑子的生活趣事,甚至把别人上辈子的糗事拿出来晒,真是其乐无穷啊。那时,不管是新闻联播还是电视剧,大家都看得入迷。好看的电视剧,父老乡亲无论是双枪农忙,都会准时来看。

时代在变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各家各户都买了电视,爷爷家的黑白电视也换成液晶高清电视了,客厅里有,卧室里也有,屏幕大,看上去特别清晰。爷爷说过去电视看得太伤眼睛,有时信号不好,不得不转动天线调整,甚至有时手离开天线就又变模糊了,声音沙沙响,根本不像现在看数字电视,图像逼真,没有一丁点杂音。爷爷说:“过去频道很少,调来调去也就两三个台,哪像现在网络一搜,应有尽有。”

现在黑白电视、普通彩电早已淘汰,电子产品种类繁多。而爷爷家的那台老黑白电视机,奶奶还是收在阁楼上,这可能是老人的一种怀念和留给后人的多彩记忆吧。

我家的老物件篇十七

旧红的缝纫机是奶奶的无价之宝。依稀记得,幼时的我靠在机布上随着踏板的摇动缓缓进入梦乡,伴着那哧哧作响的缝补机声,能听见奶奶在缝纫机前哼着催我入眠的小曲。醒来时常常看到奶奶用嘴抿了口线,线口成一条尖丝从针线口一穿而入,有时我晃动一下,便会误了奶奶的事儿,而奶奶也只是露出慈祥的笑容耐心的又再穿一次。

小时候,我的每件衣服都出于奶奶之手,她从手中牵起那五彩的扣子用灵活的身躯在机前不知疲倦地织补着我童年的衣饰,不知有多勤快与欢乐。那缝纫机也是我童年最好奇的玩具,经常趁奶奶不注意,我便拉开两边的抽屉,那五彩夺目的扣子是我最欢喜的收藏宝。

“咔哧,咔哧”,踏板的节奏渐渐变慢,而眼前这苍老的背影却不及十年前那般灵活。那五彩的纽扣依然在针线中欢呼雀跃。而我,却开始嫌弃。慢慢长大,我开始喜欢简单的风格,那五彩的纽扣却成为了同学之间的笑点,每次奶奶辛苦制作后的成果都被我一弃而过,“奶奶,都什么年代了,谁还弄那么花巧的纽扣在衣服上啊,土死了”。又有几次奶奶翻衣柜时,帮我心仪的破洞裤缝好。“奶奶,你土不土啊,我们现在流行的是破洞裤,你帮我缝起来干嘛,多丢人啊”。一次次的嫌弃,在奶奶炽热的爱上泼上冰冷的水。

曾经在缝纫机前的笑声为何变成了一声声指责,曾经伴着缝纫机的小曲为何变成了一声声叹息。望着角落蒙尘的缝纫机,一旁奶奶的背影是沧桑也是无奈。看着衣柜里重被剪开的裤洞,看着衣服上一排简约同色的纽扣,我的眼眶不禁慢慢湿透。我明白了,不管我怎么变,奶奶和我的那段缝纫机的时光是永恒的,那份爱是无可代替的,那台缝纫机中的爱是最能拨动我们心弦的珍品。

“咔哧,咔哧”,眼前旧红的缝纫机仍在摇动,记忆犹如时光机般缓缓流回儿时。我静静地站在那,伴着这欢快的小曲,眼帘里那苍老的背影泛起一道彩虹,暖暖射入我心。

老教师讣告。

老教师随笔。

工厂及机器连同附属物件买卖合同范本。

我家的老物件篇十八

有许多玩具,有玩具枪,遥控小汽车,奥特曼系列……但我更亲睐那个“海豚套圈”的小玩具。它是我六岁时,妈妈买给我的。它的外型很像一台微型电脑,它的正前方的屏幕是由一块透明塑料板构成,把里面的世界和外界隔开来了。屏幕里面,其实就是一幅生动的海洋世界的画。你瞧!正中央两只粉红色的海豚从海面一跃而起,高高的抬起头身姿是那样矫健。一条色彩斑斓的热带鱼正羡慕地盯着海豚,似乎在想:如果我能像它们那样,表演那该多好啊!其它鱼儿在海豚周围悠闲的游来游去。碧绿的水草随着水波摆动着柔软的腰肢。屏幕下面是一个小键盘,键盘中央有两个现眼的黄色按钮,左边那个是来控制左边的水流的,只要把它一摁,屏幕内的十五个圈就向左边移动,并飞跃起套向海豚的嘴和尾巴。右边那个,则是来控制右边的水流的。大概是为了美观,按键周围,还贴了f1~f12的贴纸,使得它更像电脑。

它不仅好看,而且好玩,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因此我十分珍爱它。每当我弟弟来我家玩,我总偷偷地把它藏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让他发现。因为我弟弟太调皮了,我可不想让他弄坏我的海豚套圈。还记得有一次,我突然找不到它了,这可怎么办呀,我着急得都快要哭了。于是爸爸妈妈就帮忙找,三个人屋里屋外,桌上地下,翻箱倒柜地寻找,可一直找到晚上也没有一丝线索。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翻来覆去,满脑子都是“海豚套圈”。突然,我的脚碰到了一个硬东西,我把它拿出来一看,呀!是“海豚套圈”。可它怎么会在这儿?惊喜之余我才想起,原来昨天晚上我玩得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不小心就把它弄进了被窝里,第二天叠被子也没有发现。唉,我真是个小马哈!

海豚套圈是我的好伙伴,我喜欢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