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元岩篇怎么写(精选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1:54:00 页码:12
2023年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元岩篇怎么写(精选18篇)
2023-11-11 21:54:00    小编:ZTFB

天文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和物理学、数学、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总结时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成功做法,但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验丰富的作者总结的范文,可以作为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欢迎大家阅读并进行借鉴。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元岩篇怎么写篇一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节选自《公输》)。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

愿借子杀之愿:____________。

公输盘不说说:____________。

吾义固不杀人固:____________。

然,胡不已乎已: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将以攻宋/皆以美于徐公。

b、子墨子闻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c、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知而不争/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对的填“对”,错的填“错”。

(1)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2)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3)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4)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1、愿:希望说:通“悦”,高兴固:本来已:停止。

2、d。

3、(1)对(2)对(3)错(4)对。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元岩篇怎么写篇二

郦道元(472—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撰《水经注》四十卷。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元岩篇怎么写篇三

醉翁亭记。

欧阳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云归而岩穴暝暝:

(2)野芳发而幽香芳:

(3)杂然而前陈者陈: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欲信大义于天下。

b.而年又最高而其主不能守。

c.名之者谁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醒能述以文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句: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句:

15.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然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答:

12.(1)昏暗(2)香花(3)摆开。

13.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难度较小。a.都是介词,“在”的意思;b.而且/可是;c.代词,它/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用/因为。

14.(1)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亭子,是醉翁亭。

(2)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的景色。

15.略。(能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乐观”谈感受即可)。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元岩篇怎么写篇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作题。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世祖即位,援因留西川,隗嚣甚敬重之,以援为绥德将军,与决筹策。

建武四年冬,嚣使援奉书洛阳,帝甚壮之。九年,拜援为太中大夫。十一年夏,拜陇西太守。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宾客故人,日满其门。诸曹时白外事,援辄曰: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烦。颇哀老子,使得遨游。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傍县常有报仇者,吏民惊言羌反,百姓奔入城郭。狄道长诣门,请闭城发兵。援时与宾客饮,大笑曰:烧虏何敢复犯我?晓狄道长归守寺舍,良怖急者,可床下伏。后稍定,郡中服之。视事六年,征入为虎贲中郎将。

交阯女子征侧及女弟征贰反,玺书拜援伏波将军,南击交阯。十八年春,军至浪泊上,与贼战。破之,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援追征侧等至禁溪,数败之,贼遂散走。明年正月,斩征侧、征贰,传首洛阳。封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

二十年秋,振旅还京师。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元岩篇怎么写篇五

19.(1))这等于动摇民心,为那些强盗坏人打通犯罪的途径啊!(2)即使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司马朗也总是穿着粗布服,吃粗劣的饭食,用俭仆的生活给部下作出表率。

20.(1)劝李邵不要动摇民心;(2)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3)在军旅之中,经常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食物,用自己的俭朴以给手下的人做表率;(4)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元岩篇怎么写篇六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鱼可百许头可:(2)蒙络摇缀络:

(3)佁然不动怡然:(4)悄怆幽邃悄怆: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9.《小石潭记》中写景,主要突出写了小石潭的水清澈这一特点,作者既用了正面描写,如,又用了侧面描写,如。(3分)。

20.柳宗元在《江雪》中所描写的环境特征,在《小石潭记》中也有表现,主要体现在;诗与文所写的时代背景相同,都是作者,所以表达出的'情感也有相同之处,这就是,当然,在《江雪》中,更表达了作者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这主要体现在这个词语上。(4分)。

参考答案:

17.(1)大约(2)缠绕(3)呆呆的样子(4)忧伤的样子。

18.略。

19.水尤清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20.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被贬官期间内心悲凄、孤寂之情独钓。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元岩篇怎么写篇七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苏轼评论王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试结合本诗作简要的分析。

(2)本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什么,试作简要的分析。

(3)落笔先写“____”,寂绝人迹,接着以“_____”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4)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说说前两句与后两句在“动”与“静”上的关系。

(5)下面诗句中的哪一句与这首诗的已经不同?()。

a.“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鸟鸣涧》)。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c.“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

d.“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题画》)。

【参考答案】:

(1)前两句虽不见空山中有他人,但不见人中感受到有人的活动,同时“空山不见人”,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光返深林,复照青苔,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两者结合,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

(2)本诗的.艺术手法是反衬,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是“幽寂”,前两句,诗人写山中“不见人”,山只是一座“空”山,接着一声“人语响”,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同样,后两句诗人目的是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但他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的漆黑,而是让一缕浅明的阳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之上,这样给读者的感觉便是,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而且经此明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了。

(3)(空山但闻)。

(4)(前两句“静中有动”:空山寂寂,不见人影,却有说话声回荡;后两句“动中有静”,描写光影流动,又充满寂静的感觉。)。

(5)c。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元岩篇怎么写篇八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8、辨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9、用原文词语或语句填空,(4分)。

(2)表现包拯生活节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并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每小题各2分,共4分)。

(1)句子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2)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语文网。

7(1)畏惧(2)黄河水清,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3)是非(4)言语和神态8(1)古义:暗中行贿疏通关系。今义:骨头互相连接的地方。(2)古义:平民,百姓。今义:布质地的衣服。

9(1)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2)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10、(1)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2)这段话表明包拯为官清廉刚正,克己奉公,对贪赃枉法深恶痛绝。他不仅自己执法严峻,而且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希望后世子孙做官也能成为青史留名的清官。他不愧为清官的典型,不愧为包青天的称号。他的事迹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意思对即可)。

11、铡美案;狸猫换太子;陈州放粮;铡包勉等。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爱国家,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己奉公的大清官。(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元岩篇怎么写篇九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5.诗中“刺”一字千钧,请分析它的妙处。(2分)。

答:

16.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寓意,请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2分)。

答:

参考答案:

15.形象地勾勒出小松满头松针,又直又硬,努力向上冲刺生长的外形特点(1分),突出了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及勇敢战斗的精神。(1分)。

16.作者通过刻画小松成长的特点,表达了对出身寒微的人在成才过程中体现出的自信、坚强、勇敢精神的赞美之情。(1分)同时对那些目光短浅、不识人才、不关心人才成长的人发出深深的慨叹。(1分)。

赏析: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元岩篇怎么写篇十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幕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缄词的意思。(3分)。

(1)去国怀乡去:

(2)至若春和景明景: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前人之述备矣。

(2)山岳潜形。

(3)宠辱偕忘。

【小题3】作者在文章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联系文章内容,试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⑴离开(2)日光(3)探求每题1分。

【小题2】⑴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1分。

(2)山岳隐没了形体1分。

(3)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1分p。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去”古义为“离开”,“景”古义为“日光”。

【小题2】关键字要解释清楚,备:详尽;潜:隐藏;宠:爱宠爱;辱:受屈辱。

【小题3】联系文章内容,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来理解作者的`感叹,抓住文中关键句了“不已物喜,不已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理解。

考点:字词理解、句子翻译、内容理解。

点评:本阅读是学生熟悉的,不难。考查了学生字词句和文章内容主要问题的理解,符合古文阅读考查的特点。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元岩篇怎么写篇十一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栽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武帝深恨之恨:嫉妒。

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优容:宽容。

c.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假:授,给予。

d.命引出,将戮之引:拉。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世宗以为麟趾学士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乃代之仪署而行之悟已往之不谏。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b.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c.宣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1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3分)。

(2)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4分)。

16.a(遗憾)。

17.a(a项都当副词竟讲;b项前一个以是介词把,后一个以是介词因为;c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而是连词表递进;d项前一个之是代词,后一个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8.c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错。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元岩篇怎么写篇十二

秦末汉初时,有一个叫张良的人,他曾在博浪沙阻击秦始皇未中,后逃至下邳。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一个人出去散步,当他走到汜水大桥时,碰见一个身穿黄色大褂的老头儿正坐在桥头。老头见张良走过来,有意无意地把一只鞋子掉到水里,并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捡起来。”张良听后很生气,但一见他年纪这么大了,就没有发作,而是忍气吞声地把鞋子捡了上来。谁知老头儿并不接鞋,而是把脚一伸说:“给我穿上。”张良又把鞋子给他穿上。老头儿捋捋胡须,微微一笑,大摇大摆地走了。

张良见这个老头儿太不讲道理了,就跟在后头,想看看他往哪里走。约摸走了半里地,老头儿发觉张良老跟着他,就转过身子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有出息,我乐意教导教导你。”老头儿和张良约好五天以后天一亮就到桥上来见面。过了五天,张良一早就来到桥头,谁知道老头儿已经来了。他一见张良生气地说:“你和老人约会,怎么这么晚才来?再过五天早点来吧。”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大早,可是赶到桥头,老头儿又提前来了,并让张良五天后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来了,这回赶到了老头儿的前头。过了一会儿,老头儿来了,一见张良,他很高兴地说:“这样做才对!”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给了张良。张良得此书后,日夜苦读,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名士,在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斗争中立了大功。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发觉()出息()乐意()教导()。

2.在短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

3.联系上下文解释成语。

(1)忍气吞声:

(2)大摇大摆:

4.“孺子”是什么意思?“孺子可教”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6.老头儿为什么让张良给他捡鞋,又让张良给他穿鞋呢?

参考答案:

1.察觉成就愿意指导。

(答案不唯一)。

2.高兴——生气。

3.(1)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

(2)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形容自以为了不起的傲慢神态。

(意思对即可)。

4.孺子是小孩子。孺子可教意思是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意思对即可)。

5.3次。第三次。老头对张良说:“这样做才对!”拿出一部《太公兵法》给了张良。(意思对即可)。

6.想试探一下张良。(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元岩篇怎么写篇十三

小题3:d。

小题4:(1)反映在文章中的作者的个性气质,就像登临高处眺望远方,像君临天下让万众朝拜,像击鼓激发成千上万名勇士去战斗。

(2)观看他们的文章,唐诗它们的章句,而作者的性格、情感和外表、状态,也全都不一样啊。

(3)欧阳公能学习与自己网格不同的人的长处,来经常补益自己的阴柔之美,曾公能避开自己的短处而不显现出现(不至于过分阴柔)。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元岩篇怎么写篇十四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以下各题。

(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丙)。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元岩篇怎么写篇十五

崔隐甫,贝州武城人。解褐左玉钤卫兵曹参军,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浮屠惠范倚太平公主胁人子女,隐甫劾状,反为所挤,贬邛州司马。玄宗立,擢汾州长史,兼河东道支度营田使,迁洛阳令。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对曰:陛下轻臣而重乐工,请解官。再拜出,帝遽谢,与胡雏,隐甫杀之,有诏贳死,不及矣。赐隐甫百缣。孙佺败绩于奚,擢隐甫并州司马护边,会兄逸甫疾甚,未及行,诏责逗留,下除河南令。累拜华州刺史、太原尹,入为河南尹。居三岁,进拜御史大夫。初,台无狱,凡有囚则系大理。贞观时,李乾佑为大夫,始置狱,由是中丞、侍御史皆得系人。隐甫执故事,废掘诸狱。其后患囚往来或漏泄,复系之厨院云。台中自监察御史而下,旧皆得专事,无所承谘。隐甫始一切令归禀乃得行,有忤意辄劾正,多贬绌者,台吏侧目,威名赫然。帝尝诏校外官岁考。异时必委曲参审,竟春未定。隐甫一日会朝集使,询逮检实,其暮皆讫,议者服其敏。帝尝谓曰:卿为大夫,天下以为称职。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累封清河郡公,卒,赠益州大都督,谥曰忠。始,帝欲相隐甫也,谓曰:牛仙客可与语,卿常见否?对曰:未也。帝曰:可见之。隐甫终不诣。他日又问,对如初。帝乃不用。子弟或问故,答曰: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隐甫所至挈介自守,明吏治,在职以强正称云。(选自《新唐书崔隐甫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梨园弟子胡雏善笛善:擅长b.始置狱狱:案件。

c.隐甫执故事故事:旧例d.多贬绌者绌:罢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隐甫执法严正,无所回避。惠范倚仗太平公主的权势胁逼他人,崔隐甫检举揭发他;针对胡雏一事,崔隐甫欲辞官抗命,最终说服玄宗杀了胡雏。

b.崔隐甫能力突出,精通吏治。担任御史大夫时,整顿吏治,革除了以往专断独行的作风,使官吏谨慎奉职。

c.崔隐甫处事敏捷,毫不拖沓。外官考核,以往整个春季都不能考核完毕,崔隐甫却仅用一天就完成了,被皇帝称赞。

d.崔隐甫志节高尚,刚直不阿。崔隐甫因鄙薄牛仙客的才能,没有遵循玄宗要其会见牛仙客的指示,因而错失拜相的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会兄逸甫疾甚,未及行,诏责逗留,下除河南令。

(2)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

参考答案:

1.b(应解释为监狱)。

2.b(原文标点为: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兔其宫,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3.a(据原文隐甫杀之,有诏贳死,不及矣,可见崔隐甫立刻杀了胡雏,皇帝下诏免他一死,等诏书下达已经来不及了,所以a最终说服玄宗杀了胡雏有误)。

4.。

(2)我并不是因为他地位低而看不起他,只是他的才能还不及普通人,能和他交谈吗?(易不逮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3分)。

【参考译文】。

崔隐甫,贝州武城人。初任左玉钤卫兵曹参军,后来升任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僧人惠范倚仗大平公主胁逼人家子女,崔隐甫检举揭发其罪状,反遭排挤,贬为邛州司马。玄宗即位,升任汾州长吏,兼任河东道支度营田使,又升为洛阳令。梨园弟子胡雏善于吹笛,得宠,曾经负罪躲藏在皇宫。玄宗用别的事由召见崔隐甫,缓缓对他说:我就请你宽免这个人。崔隐甫回答:陛下看轻臣子而重视一个乐工,请辞官。拜了两拜之后走出皇宫,玄宗立刻道歉,把胡雏交给他,崔隐甫杀了胡雏,玄宗下诏免他一死,等诏书下达,已经来不及了。赏赐崔隐甫一百匹绢。孙佺与奚人作战失败,皇帝升迁崔隐甫为并州司马,让他守护边陲,恰逢他的哥哥崔逸甫病重,未能及时启程,皇帝下诏斥责他逗留延误,贬为河南令。后历任华州刺史、太原尹,后入朝担任河南尹。过了三年,升为御史大夫。当初,御史台里没有牢狱,凡有囚犯,都关在大理寺。贞观年间,李乾佑担任大夫之职,开始设置牢狱,从此,中丞、侍御史都可以关押犯人。崔隐甫根据过去的例子,废除了台里的牢狱。后来,又担心囚犯往来可能会发生泄密,又把囚犯关在厨院内。台中自监察御史以下,以前都专断独行,有事不向上级报告请示。从崔隐甫开始,一切事情都必须禀报以后才能施行,有违背皇帝心意的就即刻改正,很多官吏被贬谪罢黜,于是台吏们都小心谨慎,崔隐甫威名赫然。皇帝曾下诏命令崔隐甫去主持外官每年一次的考核。过去,都要反复研究议论,整个春天都不能考核完毕。崔隐甫一早上把被考核者都集中起来,询问后即刻核实,到晚上就考核完了,评论者都佩服他的敏捷。皇帝曾经对他说:你任大夫一职,天下人都认为是称职的。张说执政,崔隐甫一向讨厌张说,于是与中丞宇文融一同揭发他的过错,张说被罢相位。但皇帝也不喜欢厌大臣联结为党,罢免了崔隐甫的官,让他回去侍奉母亲。一年多以后,又召回任大夫。多次封爵直到被封为清河郡公。死后追赠益州大都督,赐谥为忠。当初,皇帝有任命崔隐甫为宰相的意思,对他说:可以和牛仙客一起谈谈,你常见到他吗?崔隐甫说:没有见过。皇帝说:可以去见见他。但崔隐甫始终没去拜访牛仙客。过了些日子,皇帝又问崔隐甫去与牛仙客谈过话没有,崔隐甫的回答与前一次一样。皇帝于是决定不用他为相。崔隐甫的子弟中有人问为什么不去见牛仙客,他回答道:我并不是因为他地位低而看不起他,只是他的才能还不及普通人,能和他交谈吗?崔隐甫每到一处,都清廉耿介,坚持操守,精通治理之道,在职时以强正闻名。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元岩篇怎么写篇十六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诗。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910题。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9.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寺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0.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诗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山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9.b.刘诗始句创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和谐的意境。接着潭面无风句写了明月披照,湖上风平浪静,水汽缥缈、朦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试的巨大的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起句烟波不动影沉沉写洞庭湖风平浪静,看见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写因凝视倒影,所以只见翠山不见碧水。颜色浓淡相宜。这些景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见到。况且雍陶的这首诗并无一词半语提出月夜,所以烟波不动句没写月光下的景象。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元岩篇怎么写篇十七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江水又东()。

(2)径黄牛()。

(3)此岩既高()。

(4)犹望见此物()。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南岸重岭叠起……。

(2)故行者谣曰:“……黄牛如故。”

3、为什么“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

4、篇末引用行者之谣起到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1)向东流。

(2)经过。

(3)已经。

(4)还;仍然。

2、(1)南岸高山连绵起伏……。

(2)所以在这里行走的`人有歌谣唱道:“……黄牛山还跟原来一样。”

3、因为这块岩石太高了,再加上江流湍急,迂回曲折(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所以”。

4、突出长江黄牛滩水道迂回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元岩篇怎么写篇十八

b.今夫野人孺子闻乐孺子:读书人。

c.必有一当当:适当。

d.殆近于二公焉殆:大概。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阴阳刚柔,其本二端奚以知其然也。

b.则品次亿万险以远,则至者少。

c.夫文之多变夫晋,何厌之有。

d.文之至者,通乎神明相与枕藉乎舟中。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2)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3)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