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都江堰写景散文范本(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1:30:30 页码:10
2023年都江堰写景散文范本(优质10篇)
2023-11-18 11:30:30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巧,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总结需要用心用脑,不怕费时费力,只要能对自己的发展有所帮助就是很值得的。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验丰富的作者总结的范文,可以作为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欢迎大家阅读并进行借鉴。

都江堰写景散文范本篇一

下雪了。我站在阳台上,仰望着纷纷的飘雪。伸出掌心,看着转瞬即逝融成晶莹的水滴,莫名奇妙的悲伤逆袭而来。

空空荡荡的小巷里,唯有坚硬的石子,躲不进温暖的屋里。原先车水马龙的街上,早已不见一丝人影,唯有漫天的飘雪在肆无忌惮地喧嚣着,仿佛看透了世间繁华。

我厌倦了,人的本性便是如此,说什么也没用了。陶渊明的理想是隐居山林,过与世无争的生活;周敦颐的理想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污浊的世界里做翩翩君子;可是多数人都喜欢富贵,一切的坏人坏事,便由此产生了。

雪下大了,我从沉思中醒了过来,那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冰冷的雪花打在脸上,生疼。

这一刻,我忘记寒冷,站在漫天的飘雪中,和它们融为一体,用心去感受,雪教会我的一切!

都江堰写景散文范本篇二

在这个芸芸的世上,有一些事物,仿佛总是在冥冥中召唤着你的,比如蓦然回首的爱情,又或者魂牵梦萦的故土。

关于都江堰,本以为是无缘与其相会的了,因为通常游客们都只会将她作为游览青城山和乐山的一个附带行程,鲜有人会专程安排去都江堰游玩的,而碰巧的是,前面提及的两个景点,我都已经去过了,肃穆的山,庄严的佛,神圣中,却似乎缺少了一些什么,我始终无法说清,只是心中隐隐地,总感觉错过了某些。回来后,数次与人提起到成都的憾事,却听到熟悉川地的对方大笑道:都江堰,不就是个水利工程么,有甚好看的?闻言,我便也为自己的浅薄而感到羞愧,再不敢讲了。许是,这世上,总有些东西,是注定要失之交臂的吧。

不过,都江堰却终于没有令我遗憾,八月的假期,正好客户安排在成都开年度大会,而我的上一个行程,又恰好在此前一天便结束了,因此飞到成都后,还有一个上午的时间,可以供我闲逛,于是并不需要太多犹豫的,都江堰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都江堰的城区,崭新而冷清,不多的几辆车在震后新修的道路上悠闲地跑着,向导开车拉着我们,并没有径直到景区入口,而是绕了几条街,穿过城区,沿着都汶公路走了一段,在一个不起眼的岔口停了下来,指着前面一个牌坊模样的石柱,说前方便是都江堰了。我心中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跟着向导走了进去。牌坊的后面,是一截平整的石头地面,像是一条路,却又比两边的土地高出许多,悬在半空,原来,这便是建国初期苏联援建的都江堰大坝,人们企图将岷江引到这片坝来,后来因为中苏修恶,一夜之间,苏联撤离了所有的专家,也带走了图纸,于是这座堤坝便成为那个时代的弃儿,悄然无声地蜷缩在了这里。想来,这也算是那个不幸的年代中不多的幸事之一吧,若不是这段变故,都江堰,也许就要和三峡一样,只能永远留存于美丽的传说之中了。

走过堤坝,前方是一条小路,杂草丛生,路的两侧,却堆着无数的巨大的鹅卵石,整整齐齐,仿佛两排守卫的士兵,绵延出很远,这些全是汛期时,乡民们用来装筐堵截洪水的石头。经过千百年的冲刷,原本坚硬的棱角早已经被磨得圆滑,却唯有内心依旧不改坚实的质地,年复一年地守在这里,等待着召唤,与洪水搏斗。走到近旁,似乎还能听到从深处传来的洪水声、冲击声、呐喊声和欢呼声。我不知道他们在这里已经坚守了多长时间,也许从都江堰诞生的那刻起,他们就与之并肩战斗了吧,守堰的人,早不知换过了多少代,却唯有这些石子穿越了时空,淡看人间沧桑。

就这样,边走边看着,眼前的路,却逐渐地清润了起来,而路边的草木也越来越显得有生气,再朝前走一点,居然隐隐地传来了大水的轰鸣声,空气中,顿时充满了湿漉漉的气息,抬头朝远处望去,却满目都是茂盛的树木,见不到半分江水的模样,跟着向导,一脚深一脚浅地踏下几级石阶,转一个弯,毫无征兆地,一条大江豁然地咆哮出现在了眼前,而我却似乎还没有为这么突然的遇见做好准备,不由得打了个激灵,呆呆地望着那江水呼啸而过,浩浩汤汤地以席卷一切的气势扑向前方,继而撞在了横亘于半路的分水堰上,虽然有些不情愿,但又不得不乖乖地听从指令,一路涌向外江,直到下游汇入长江,化为我们民族的图腾,另一支则拐入内江,犹如一把神奇的笔,陡然一挥,写出成都平原千年的丰饶与富庶。

其实,早在都江堰建成之前,蜀地远非今日的天府之国,作为秦帝国刚刚夺来的一片土地,四川只不过起到了稳定后方的作用,但这一切却在一个人的到来之后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元前二五六年,李冰任蜀郡守,在鼓励耕战的秦国,这一任命并不令人关注,但其产生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四川在古代素有赤盆、泽国之称,非旱即涝,因此自古以来,在四川立国的国家大都国力衰弱,无法与中原的大国抗衡,而中原诸国也很少将四川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因为一则交通不便,二则物产匮乏,实在没有任何的战略意义可言。我想,当李冰接任蜀地,面对着滔滔岷江的时候,他也一定在困扰,如何才能将这条狂猛的野蟒制服,使其成为承载帝国腾飞的巨龙。

只是,李冰的前任们也并非没有思考过类似的问题,但岷江上游水量充裕,而且山高谷深,到了中游灌县附近,突然没有了屏障,一马平川的大地,正可任凭大水肆虐,洪水期往往水势浩大,冲垮堤坝,而到了枯水期,从上游携带下来的大量泥沙又淤积起来,抬高河床,加剧下次溃坝的危险,因而历代治水,往往无功而返。

看着咆哮的大水,李冰沉默了,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积累,最终定下了治理岷江的方案,不过奇怪的是,他并没有继续堆高两岸的堤坝,也没有用童男童女去乞求河神的庇护,而是先后修筑了一系列的引水工程,劈玉垒山,筑宝瓶口,分内外江,通灌溉渠,有效地起到了洪季分涝,旱季引水的功用,从此,蜀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的`赤地也变成了天然的粮仓,正是因为有了都江堰,有了四川,好战勇斗的秦国才真正具备了足够的实力与老牌的东方强国叫板,进而在那位不世出的雄才大略的君主的带领下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秦尚水德,每一次,当黑色的秦军如潮水般汹涌而至的时候,相信即便是再无畏的勇士也会从内心深处感到战栗,但六国的君主们,又可曾想到过,秦人真正的强大,不在于秦军的战斗力,而在于供养战争的强大国力,在于大后方那片有着丰富物产的土地。

虽然貌似强大的秦帝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分崩离析了,但都江堰却始终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伟大功用,哺育着那片大地上的人民。假如要说评选对于中国影响最大的工程的话,我想,结果不会是绵延万里的长城,也不会是庄严肃穆的皇陵,唯有都江堰,才担得起这个神圣的称谓,因为几乎从建成的那一刻起,她就默默肩负起了守卫成都平原的责任,使这片曾经灾害频发的土地成为了风调雨顺的天府之国,进而供养起了这个伟大却又苦难深重的民族。

为了抵御“残暴”的秦国,东方六国或多或少地都修筑了用于防御的城墙,但依旧无法阻挡秦军马蹄前行的脚步,最终都匍匐在秦人的黑色大旗之下。而当始皇帝志得意满地宣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的时候,他似乎也忘记了秦国的成功根本,于是乎,原本用于抵挡秦军,还有北方游牧民族的各国城墙被连接伸延,成为了宏伟的长城,而原本在田间耕作的农民也被召集起来,为帝国的各项工程劳作,以成就万世的伟业。偶尔有些小的反抗,强大的秦军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平息,似乎这千秋的帝国已然可以高枕无忧了。但历史总会证明,民心也如同那滔滔的江水,堵是无法永远堵住的,于是仅仅过了短短的十数年,表面强大的帝国便土崩瓦解了,只不知,那位在千年灯烛不灭的皇陵中冷眼淡看世界的始皇帝,可曾醒悟过来,再坚固的城墙,也终有垮塌的时候,民心恰如流水,只有顺应疏导,才能成就千古,一味围堵,势必被洪水冲垮。

希望通过城墙使自己的伟业延续千秋万代的,又何止秦始皇一人,数百年后,在秦国的土地上,又出现了一位以战无不胜闻名天下的统治者,雄心万丈的大夏天王赫连勃勃,他在建立大夏国后,以蒸土筑城法,修建了国都统万城,取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据说城墙坚固,可抵刀斧,即便时隔千年,无人打理,依旧巍然屹立,据说用寻常的工具,休想凿开城墙半分,可见统万城之牢固,超乎想象。但就是如此雄伟的都城,却如昙花一现般,在十余年间,就被攻陷,并逐渐湮灭于茫茫的沙漠之中。到了现代,恐怕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陕西与内蒙交界的那边不毛之地中,居然还深埋着一座曾经令天下人闻名而惊心的都城。

退隐于沙漠深处的白城子早已沦陷,而强悍的大秦帝国也只能在历史的烽烟中回味自己的辉煌,在赫连勃勃和秦始皇高大伟岸却略显冰冷的身影背后,却躲着一个不起眼的人,真切而温和,荡涤了时光的尘埃,依旧鲜活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李冰和他的都江堰,跨越了时空,无须声名赫赫,无须战功累累,李冰不言,都江堰无语,但他却真正实现了千古帝王们的梦想,让自己的事业千秋万代。

站在都江堰的堤坝上,看着江水浩荡而过,不由得想起了杨慎的名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否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此刻的景致,与这千古的名篇何其相似,任你金戈铁马的英雄,末了也只能变成寻常百姓闲暇时口中的谈资,而他们丰功伟绩的象征,终究也将化为尘土,唯有真正造福民众,顺应民心的,才能成为人民心中永远歌颂的神祗。时至今日,不论朝代如何更迭,李冰都始终被尊为“川主”,而也唯有在四川,李冰取代了传说中的河神,成为人民供奉和敬仰的对象。因为,他给人间留下的,不是严酷的条令,也并非冰冷的枷锁,而是一座泽及后代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他伟大的治水思想,真正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尽管我们这些愚蠢的后人并没有理解李冰的精髓,依旧用一种鲁莽的方式来对待我们所依赖的江水和人民,但是,对于明天,我们依旧心存希望。

都江堰写景散文范本篇三

都江堰和陕西的郑国渠一样,是秦人建造的一项水利工程,只不过沿用至今,受人称颂,甚至世界闻名罢了。既然到了成都,不可不游,于是驱车前往,加入人流,走马观花游历了都江堰。

看着都江堰,那堰不广,不宽,不高,不深,十分平常。似乎快要淤满了,直叫人怀疑李冰父子的伟大。这么一点水,能灌溉整个成都盆地?能养活数千万巴蜀儿女?只看飞沙堰,我当然不相信它有这么大的作用。

坐在堰底石头上歇了一会,养足精神快步登上安澜桥。上了桥,才觉得山摇地动,逐渐感觉出都江堰的伟大来。这桥横跨岷江,由铁索建成,左右摇摆的很厉害,人行桥上自然站立不稳,但是三五分钟稍作适应,人的`身体和着桥体节律一同摇摆便没有了琅琅跄跄的感觉,这时或站或走或跑皆能游刃有余,说话间,儿子秦少b那小小的身体已像小马驹似的跑到了对岸,站在岸上鼓掌鼓励攀着栏索踌躇不前的他的妈妈,看看效果不好,又索性跑上桥来,拉着妈妈颤颤栗栗的右手走上岸去。我整个身子随桥摇摆,就似古琴七弦上弹奏着的《流水》,时而飞跃,时而荡底,时而欢娱,时而轻松,不觉已到桥头。回首望去,桥下的岷江突然大水涌来,似万马奔腾,似阵雷惊放……我这才知道飞沙堰的作用,才知道水有多大多深。才真正感到秦人李冰的英明之处。而在刚才飞沙堰的平静中,我甚至要怀疑都江堰的伟大,想来也觉可笑,表象骗人也是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

站在桥边看二王庙,该庙依崖所建,青衣绿苔,湿气盎然,很有古意,看着看着,就打消了攀上玉垒山的本意,又回身直趋安澜桥,再一次感觉了古琴曲《流水》的雅意,乘兴携妻率子去看鱼嘴。

李冰的绝妙创意就在鱼嘴的修建上,将石块装进竹笼里,一个一个扔进江中,竹笼彼此交错,连成一起,形成鱼嘴,便能分水,从此岷江一分为二,内江灌地,外江泄洪,十分奇妙省工,这么伟大的创意就来自秦人李冰,不由人不敬佩李公的伟大和巧思。庆幸后人建造了缆车,空中俯瞰,才觉得上了一节爱国主义教育课,由李冰而秦汉,由秦汉而中华,从五脏六腑里感受了民族的伟大和天人和谐的绝妙,我想,这就是游历都江堰的收获吧!

都江堰写景散文范本篇四

乱了的季节。

乱了所有相逢和分离的时序。

我捡起折断的翅膀,藏在怀里。

小心翼翼。

害怕有人看见,我的疼痛。

害怕有人,听见我哭泣。

我找不到你了,即使我。

穿越了流动的火,趟过了。

寒冷的.冰。

即使,我逆行了四季。

也只来得及,看一眼你的侧脸。

在风里消失。

如果,我还能呼吸。

需得借你的唇,度我一丝空气。

可是你不在了,我只能。

成,无根的草。

慢慢枯死。

我知道,同行的人。

都会分开。

都会有一个人先放开另一个人的手,转身。

我以为我们,只有死别。

没有生离。

我告诉自己,是我。

先放开了你。

因为在这个七月里,每一天。

都是四季,我已经等了你。

一辈子。

都江堰写景散文范本篇五

看吧!都江堰的七月在拔节、在涨潮;漫卷着、起伏着、喧响着、渐如一道深绿的海!

多好啊,这是葡萄的日子、西瓜的世界;是蛙声和稻香的日子;是蒲扇、凉席和故事的日子;是看彩虹与晚霞的日子;是暴风骤雨后太阳更加热烈更明亮的日子;是更加充满炽热与创造梦想的`日子啊!

这是杜牧的七月;这是苏轼的七月;这是都江堰南桥的七月;这是岷江奔腾的七月。七月的每一天都是翡翠色;都是一幅幅奇妙的田园诗画;七月里的每一天都是一道深深的溪流,在游人的心灵里欢跳、浸润,湍急地奔泻着青城山、都江堰古城。

七月的阳光啊,深深地盛进在我们养生悠闲的生活里。

我喜欢七月的色彩:蔚蓝、金黄、葱郁,那么丰富,又那么和谐!

我喜欢七月的喧哗,那是孩子般似的、无拘无束的喧哗,饱满、充实、热烈的红色,如歌如呤、喷溅出抑制不住的热情与生机。七月里,我的心和我的诗感到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颤抖、不可言表的愉悦和深深的激动。

愿都江堰的窗棂,永远打开这曙色微茫的黎明,飘荡在星光斑斓的夜空。一闪一闪,一眨一眨的,注视着广场上美妙的旋律,舞动着夏日里男女欢歌笑语,大片大片地展开、交织、延伸,被赋予更浓郁的诗意、更加生动的舞姿,更加芬芳的景观大地。

都江堰写景散文范本篇六

都江堰市早就有了作家协会。今天,《都江堰作家报》又披红挂绿,横空出世,吼吼吼吼!大喜事啊!

几十年执着追求,一个个摩拳擦掌。回首灌县文坛,都江堰市的作家们就是不简单:一拨一拨,前赴后继,真正地把文学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来坚守,来开拓,来弘扬光大,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文学成果。

自豪吧,都江堰的自己们!

今天,对,从今天起,我们又有了新的精神家园——充满时代气息的《都江堰作家报》。我们。

作为都江堰作家队伍里的一个老战士,我愿与所有的都江堰作家们团结一心,再接再厉,让更多的都江堰作家和作品大步流星地走向世界!(12月5日在都江堰月光书屋)。

都江堰写景散文范本篇七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市这句广告语因准确传神反映了其旅游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已脍炙人口广为传播。相隔20多年再次游历,读岷江清流上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水利工程,我深感是拜水、更是在拜“道”了。

去年秋天有机会陪同北京的几位大学老师去成都,没有顾上到以“天下幽”闻名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去“问道”,只走马观花浏览了都江堰工程,虽时已过半年,但我眼前仍常涌动着那一川的碧水。

因开凿分流引水的宝瓶口,玉垒山被劈开一条通道,切分下的小山包叫离堆,传说开凿都江堰的李冰降服了岷江孽龙锁于其下的伏龙潭,后人便在离堆上建了座伏龙观祭祀。登观望去,玉垒山堆绿叠翠,半山上纪念李冰及其子的二王庙红檐朱柱,突兀在绿树丛中,犹如画龙点睛,让这青山顿然充满了人气和灵气。山脚下的岷江水浩浩荡荡碧绿汹涌,被离堆分流后,大半从宝瓶口高唱着流入成都平原,浇灌了1000多万亩农田,超出需求控制的那部分入外江,直走酒城宜宾汇进了长江。单看风景,这绿如翡翠充满激情的水就让人陶醉!

经溢洪排沙的飞沙堰溯流上行三四公里,就是解决江水自动分流的关键工程鱼嘴分水堤。倚栏而观,确如一条大鱼迎水伏卧,将宽阔的江水很自然的分为内江和外江。距鱼嘴不远处有座长约500米的`跨江安澜钢索桥,站在桥上,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这渠首工程三大部分历历在目,清风悠悠拂面,不尽江水滚滚,人的思绪也跨越时空的漫游。

都江堰建于先秦,定名于宋,历两千多年风雨仍发挥着效能,这一工程堪称举世无双。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曾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这样的评价的确有理。

都江堰是大智慧的体现。一个地方官上任没有搞形象工程没有用心思去结人脉,首先以地方之力修建了这根除水患为民造福的工程,李冰由此成为了万世敬拜的“神”,这是做人的大境界。都江堰由渠首工程、附属工程、渠系工程组成了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体系,充分体现了思维的系统化。人要做一个决策、办成一件事也许并不难,但将其放在大的系统中放在时间长河里考察,能经受住考验并能给人以启示,这需要能看到大趋势并能系统化思维的境界。

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都江堰没有雄伟的大坝,朴实无华得“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但却让桀骜不驯的江水完全顺从了人的意愿,应该说“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三字经、“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格言,因势利导,人水和谐这已达到了哲学的高度。“大道无形”,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宏伟壮观的形象,却能感受到高屋建瓴的力量,感受到“上善若水”的启迪。

看起来很简单,但这最后的简单表象是前端一系列精思妙想设计的结果。现在我们许多人也常说最好的管理是简单,但到底什么样才是简单、是要那些环节那些人简单、要怎么样去实现简单,大家都简单了要做的事本身就简单了吗?这些都应该思考和研究,都江堰启示着我们。

没有能问青城山宗教的“道”,但都江堰的水给了我生活“道”的启示。学管理,学科学,都江堰就是一部活教材。

都江堰写景散文范本篇八

一出门,一株腊梅映入眼帘,它的寂静衬托了肃穆的空气,车经过,它微微摆动身躯,单调的伫立在那里,几点黄泪衬托着它干枯的身躯,树上没有绿叶为它点缀只有干枯的藤萝为它做首饰,颜色都是一样,一样有着苍老之态。

摘一朵花,轻轻地闻着,生怕它会从我手中飞走,闻着,一股清香沁入我的心脾,早已枯竭的心田却被这淡淡的花香激起一片泓泉,这时手正在发抖,看着正在发抖的树,心想是我太用劲了?还是它舍不得自己的眼泪,我感到愧疚,本只有几朵,却被我摘了下来,树就更显得孤独和沧老,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就这样轻易的结束了一个生命,一个只在冬天开放,一个不和别人争只愿在角落里开放的花,我好想,好想弥补自己的错误,可惜,事与愿违。

看着这幅腊梅残败的画面,不禁喃喃自语道:残日,残月,残梅。

都江堰写景散文范本篇九

灌江孽龙年年涌水泛滥,成都坝上百姓不得安生。玉皇大帝派李冰父子到灌县制伏孽龙。孽龙听说二郎来了,先是呼风唤雨,二郎息风住雨;孽龙兴波作浪,二郎踏波平浪;孽龙潜入深海,二郎下水追赶;孽龙腾空上天,二郎驾云凌空;孽龙下到山巅,二郎紧追不放。孽龙斗不过二郎,累得精疲力尽,乃幻化成一条汉子,蒙过二郎的眼睛,囬到岷江岸边。正在又饿又急之时,忽见前面一位老者挑一付担子,在卖热气腾腾、又香又辣的担担面。孽龙赶紧上前去买面吃,正是饥不择食,吃了一碗又一碗。吃饱肚子,才发现卖面的老者是李冰,面条原来是铁链子。铁链子把孽龙的心肝五脏拴锁定了,李冰牵着孽龙,凿开离堆,把孽龙拴锁在离堆崖壁下的深潭里。从此,孽龙年年吐水灌溉田畴,再不能兴风作浪了。

成都平原有了灌溉,没有洪水,平畴绿野,喜庆年丰。

乡人传说:“锁孽龙的铁链要年年更换,在毎年的冬天,要打一条新的铁链,放入伏龙潭里。新的铁链放下去,旧的铁链浮起来。这样,孽龙才锁得住,才不会发生洪水灾害。”

有没有这样的事,到当地一看便知道了。过去,岷江木材扎筏经内江漂运成都。由于宝瓶口前水流回旋汹涌,木筏容易出险,宝瓶口处跨江悬有一条铁索作救生用。

一九五三年木材改用散漂,也就再没有铁链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都江堰写景散文范本篇十

绿水悠悠,青山隐隐,壑渚之间,有一村落,之于其间,为一市,此处众人熙熙,约千百人数,却执此而不去;声漫四方,若鼎沸声音,却拘而不止。此处并无无价钱之声,隹有女赞,我心好奇,不禁勘之。

有一美人,其容貌千古难遇,仙袂有芷芳盈袖;华服有麝香游缎。头顶有玳瑁仙光,耳挂玉石神耀;眼含秋水仙露,唇咬玉粒樱颗;齿有白宇色彩,身触五彩蟒袍。其领如蝤蛴,肤若凝脂,指若削葱根,身若游江之蛟。素为冰清玉润,清若秋菊被霜,洁若涤疵碧玉,艳若牡丹矄烟,静如空壑灵芝,文若凤栖梧桐,意如凤翥龙宇。青丝可及腰处,柳眉能触额旁。此婷婷而袅袅,欣欣而扬扬。实在使得西施愧对,月婆羞惭。此女回眸一笑,万室皆倾,众生皆迷。——此女艳而不妖,素而不苍,柔而不弱,矢而不刚,可谓天生好处,皆聚一方。其所至处,九凤来仪,笙箫声不止。此容貌,非若天仙下凡,又何异哉?——此容貌,人间已无二,举世抑无双,殊不知其自诞生于何地,寻盼于何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