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初中地理小论文(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5:26:34 页码:14
初中地理小论文(精选9篇)
2023-11-11 15:26:34    小编:ZTFB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质量,我们需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总结。在撰写总结时,我们要做到言简意赅,避免使用过多的俗套词汇和空洞的陈述。以下是一些写作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指导。

初中地理小论文篇一

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思维最一般的形式。一方面,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和动力;另一方面,课堂学习本身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有效的问题就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有效催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挖掘他们已有的地理知识,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自然,高效课堂的建构也离不开“问题”。所以我们在学案上重点设置问题。

我们的学案主要有三部分组成:(1)基础知识问题化,以便学生课前自主学习;(2)知识拓展典例,把课堂需要讨论的问题(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成问题,用以课堂探究,属于课堂上需要解决的知识性问题与能力培养问题。搜集3道左右的典型例题用于课堂共同分析。(3)学案最后一部分精选习题,当堂达标测试,精心的挑选练习题。在挑练习题时,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而且练习方法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效率,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初中地理小论文篇二

摘要: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紧密联系当地实际,把地理知识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乡土地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乡土地理的内容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乡土地理主要讲的是家乡的地理,乡土地理所描述的问题也是与学生的平日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也反映了乡土地理与学生的关系。乡土地理具有生动和亲切的特点,乡土地理通常不需要借助很多手段就能够将周围的世界展现出来。由此可见,乡土地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们对地理的认识。乡土地理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增进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一、利用乡土地理进行环境教育。

初中的地理新课程改革之后,更加倡导学生注重乡土地理的学习,将乡土地理作为学习地理的载体,通过对乡土地理的学习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收集身边的资料,逐渐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技能逐渐探索周围新鲜的事物。乡土地理有一定的界定范围。乡土地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描述,通常有区域的划分,范围的界定主要是地区的环境与发展,目前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实践和探索性活动。在目前的教学改革中,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环境系统。教师应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使其热爱生活,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经常提出假设,总结经验,制订调查信息和方案,经常反思评价自己。以上两者都需要鼓励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探究新鲜事物的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二、利用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实现德育的渗透。

初中地理新课标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应该经常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和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家乡的热爱,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地理学目前所研究的主要是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学科本身是十分枯燥的,很多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不大,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困扰,教学难度变大。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地理学科与学生没有心灵上的共鸣,没有情感上的认识。一些事物稍纵即逝,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乡土地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跟书本知识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乡土地理材料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指导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德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解课本知识,那么教学内容就会显得枯燥和空洞,学生很难得到心灵上的共鸣,如果教师在授课中穿插乡土地理内容,那么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世界观,对环境保护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乡土地理知识中有很多内容学生比较乐于接受,在教学中,一些有趣的内容会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使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结合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无法将每一件事物都对学生展现,有的景色和事物无法面面俱到地让学生观察,又不能够依靠实验来完成教学。但是,一切地理事物和现象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物都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地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周围的事物,为学生学习乡土地理创造条件,加深学生对乡土地理的印象和理解,学生懂得乡土文化和乡土地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有利于让学生养成热爱大自然的好习惯。

四、借助乡土地理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杜甫的诗中曾多次提到家乡的景色,每个人都对家乡充满热爱,都对家乡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景色和风俗习惯都给人们无限的情感和怀念,家乡的地理同样对人们十分重要。每个人最熟悉的地点是自己的家乡,最应该敬重的也是自己的家乡。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时刻关注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家乡的变化,收集与家乡相关的信息。在向学生介绍中国发展变化时,可以列举青岛的例子,青岛作为沿海城市,船业发展得十分迅速。青岛的机车厂也是我国规模相当大的机车厂,肩负着进口车辆和出口车辆的重任,为我国的重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青岛新型工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青岛的重工业集团也为我国的重工业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向学生逐渐地渗透乡土地理知识,以乡土知识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更加有趣和生动的地理知识,使地理教学更加有趣,使地理课堂也变得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2]魏进明.以乡土地理为载体进行地理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z4):9-10.

初中地理小论文篇三

初中的各门学科几乎均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帮助学生强化学习的内容。笔者通过多次的课堂观察,发现很多时候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问题:“低空扫描”形式主义的提问、自问自答不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提问、惩罚性提问、随意发问等。这些不恰当的提问往往会严重挫伤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如临大敌大气不敢喘担心被老师提问,有的因知道教师不可能问到自己而漫不经心,课堂因此一片沉寂。教师还纳闷,自己的地理课堂怎么会如此低效?学生们怎么不积极参与?要知道,一个好的提问方式,能让学生容易接受,使教学事半功倍。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向学生发问时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绝不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最好写出详细的课堂教学设计,将需要问的问题写清楚。在提问时可以先给出问题再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在给定的图形、文字及表格等材料中思考后回答教师展示的问题。教师切忌提问过于烦琐、??嗦,一定要简洁,绝不拖泥带水。

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时,笔者就日常生活中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现象加以罗列,要求学生思考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现在是白天,10个小时后是什么现象?为何产生该现象?阅读教材中关于天体运动的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有哪些?地球公转和自转分别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以上一些问题简明扼要,直接和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对接,在给出学生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后学生能够得到大部分答案,学生们在教师简洁的问题指引下顺利达到学习要求,既有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也可以得到一些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获得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时需要尽量考虑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适当设置门槛,顺次发问,将学生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若我们不注重提问的层次,把较难的问题先发出则很可能使学生一时难以找到思考的角度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课堂很可能因此卡壳。

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地图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关于地形的概念,在教师展示了多个关于地形实地照片后要求学生指出地形的不同类型,接下来转入等高线的知识,思考相对高度、不同地形部位的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照教材画出不同地形的等高线(教师演示其中一种画法)。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带领学生或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认识不同地形,对应所学等高线知识。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简单到较难、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若教师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受阻,教学节奏很可能被打乱。

虽然新课改的热潮还没有退去,但是在很多学校里,教师的教学偏重于传授具体的知识技能而缺少在学生思维习惯、方法、体系、创新、深度、广度上的培养。因此,课堂上大多数是由教师设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完成教学。虽然有的课堂里提倡学生质疑,但是质疑流于形式。通常是在下课前五分钟,教师才象征性地提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深度思考。譬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就《欧洲西部》的导入设计可以通过一组图片(国家分布图、旅游景观图、饮食图等)提问:“结合教材,针对刚才的一组图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这儿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旅游资源?”有学生问:“当地人正常的饮食习惯受到什么影响?”等。此时,教师的提问实际是为了学生的提问,这种互问能够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可以追问甚至深问。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需要做好点评,尽量寻找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闪光点,注重思维方法和习惯的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要避免一语带过,轻描淡写的点评,这种“廉价”的点评通常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回答问题的热情。

在日常教学时往往会依据不同学生和不同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点评,若能有新的发现较为独到的回答此时教师可以适当给予肯定激励学生。学生能够对较为困难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未必完整或科学也是值得教师加以鼓励的,教师可以就部分问题思考角度和方法以案例的形式加以指引。相对内向的学生在教师鼓励下会逐渐变得开朗起来,自然会增强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不再是简单的应付学习而是主动去思考、发现。

众所周知,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巧妙使其成为课堂教学效果优化的重要元素应当成为当前我们课堂教学的研究重点。在教学中,每一位教师应该不断反思,注重对问题设置的高效性,提问对象的探索,使得提问科学具体。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提问激励下,积极思考并发现很多意外的惊喜,这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才是精彩纷呈的。

初中地理小论文篇四

摘要:当前农村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要改变现状需要上级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真正重视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师配备及培训工作上多做工作,教师要重建地理有效课堂,使地理教学走出困境。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科教育在基础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农村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表现在地理教学在学校得不到重视,教师不认真教,学生不认真学,整体上地理教学处于一种受到冷落的境地。为了改善地理教学中存在的种种怪现象,立足于农村地理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势在必行。

1。地理教师的基本情况。

农村初中普遍缺少地理专业的教师,以尧都区为例,城市中学情况还好,农村初中学校专职地理教师则非常少,前几天农村地理联片教研时,参研的教师大部分是兼代地理课,即教师代一门主科再兼代一个班的地理。即便有个别教师是专职地理教师,也是由于年纪大学校照顾代地理课的,教师专业化其实成了一句空话。

2。学校教学设施的状况。

农远工程的普及,给每所农村初中均装配了多媒体教室,新的教学手段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班级多,多媒体少,代课教师必须提前预约排队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副科的代课教师要想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成了一种奢求。日常教学中,地理教师能使用的只有教学挂图和地理模型,很多地理知识不能直观地展现给学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校领导重视的程度。

中考改革使地理学科彻底与中考无缘,给正在发展的农村地理教学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随着上级对各校中考成绩评比工作的系统化,各校强化中考科目的教学,将年轻、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充实到中考科目的.教学中去,而一些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则被学校领导照顾担当地理教学的工作。在大部分农村中学,地理教学基本上成了形式主义。

前几年市局自主命制中考试题,将地理科目纳入到中考范围,各校积极配备优秀教师,强化地理教学,使得地理教学在一定时期呈现蓬勃向上的景象。随着学生参加山西省统一中考招生考试,中考将地理拒之门外,这是地理课程在学校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改变伤害了地理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教育部门及学校要提高认识,从长远考虑应制订地理中考政策,也可以将地理的考试成绩以一定的比例计入中考成绩,以此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地理教学向前发展。

2。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农村学校地理教师的配备基本是非专业的,这种现状直接影响到了地理教学的质量,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但是我们可以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基础教学和技能。这几年,区教研在暑期进行的教师全员培训以及联片教研活动都包括了地理,而且有几次教学质量监测都抽测了地理。学校的校内教研活动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展示,教师自评互评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要继续完善各项制度,以此对地理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重建地理有效课堂。

地理教育要树立新课程的教学观,重建地理有效课堂,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地理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加大研究。通过学生科学兴趣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等措施,重建地理有效课堂。

总之,要改变当前农村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状况,需要上级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真正重视初中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师的配备及培训工作上多做工作。同样,教师要努力重建地理有效课堂,最终使地理教学走出困境。

初中地理小论文篇五

首先要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生活领域诸如生活环境、状态以及经验等的关注,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生活的加工和再现来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地形雨、对流雨和锋面雨等降雨成因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气流上升凝云致雨的过程中的原理进行深入生动的理解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烧水的过程中,提起锅盖出现的现象。学生可以自己通过联想领悟出与烧开水的水蒸气上升遇到较冷的锅盖形成小水滴的原理类似,降雨也是这样形成的。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留心日常生活,对地理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使得地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有机融合。其次,可以将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知。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产生的影响给予足够的关注。在选择课程内容、改革教育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产生的影响充分考虑在内,以此为良好的载体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得学习环境更加适宜。因而,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当将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运用,不断丰富教学手段,采取诸如ppt展示、对互联网网页进行浏览、打造专题的站、下载相关的教学录像和视频组织观看等,将地理的教学素材进行不断的扩充和丰富,课堂有效性获得极大地提高。例如,在对我国东部雨带推移规律和锋面雨形成过程进行认知的过程中,静态的地图难以对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刺激,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flash将这些地图变成动态的展示,将雨带移动到的地区按时间的先后展示出来,将锋面雨形成时冷暖风的交锋过程用动态图像体现出来。此时,教师不需要再有太多的说明,学生可以对图像很好的理解,并且脑海中更容易留下原理过程的情境。运用这种手段,将抽象的转变为具象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2、注重兴趣和地理思维的培养与开发。

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在进行智力开发与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言和情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生动风趣的语言运用和激越的情感往往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在地理教材的编排上,有些偏人文的知识点是比较枯燥的,但它们作为一种重要的素材,有助于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树立与贯彻。因而,教师应当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美化,争取做到幽默风趣,结合情趣与理趣,让笑声出现在课堂中,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变得和谐轻松,促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其效果要明显高于枯燥说教的教学方式。其次,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链接和结合,促进学生横向思维的发展。地理学科和其他的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它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横向思维的发展,提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例如,我国文学宝库中很多著名的诗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在习题中运用汇编的地理诗词,并将这些习题放在课堂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应用,不仅使得整体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和轻松,同时使得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就非常准确地体现了地理中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在江淮地区出现的梅雨天气则可以由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生动地体现出来,而内蒙古高原上的辽阔景象与地理地形特点则可以由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展现出来……(本文来自于《网友世界》杂志。《网友世界》杂志简介详见。)。

3、采用教学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评价和体验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所谓的教学评价,即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诸如气质、毅力、意志、进取心、自信心、责任感以及使命感等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发展,考查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了新课程教学后,人们格外注重评价对学生的心理调节产生的影响。要在评价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的自尊心给予充分的保护,激励他们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体现出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和爱护,使得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得到不断的提高。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的过程中来。其次,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意义。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把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追求评价主体与方法的多元化发展。诸如开展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师生之间的互评。逐渐改变过去主要进行外部评价的做法,在学习活动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学习成果的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与主动发展,从而推动学习进程、促进学习效果以及效率的有效提高。

初中地理小论文篇六

一、首先,我们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不能忽略那些基础的知识。首先,要认认真真地阅读课本,掌握课本上所有的知识点。在阅读课本时我们可以这样做:1、阅读课文标题,明了课文所讲的主干知识,在心中构建最基本的框架。

2、阅读正文,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

3、然后阅读注释以及地图,让它们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我们无论在课前预习还有复习时都可以这样做。

二、此外,学习地理一定不能离开地图,我们应当把地图作为重点及难点来把握。有时间我们要多阅读并且记忆地图,最好是抓住一些零碎的时间来记忆地图,可以在自己抬头可见的地方贴上地图。同时还要依照已有的地理知识填绘地图。学习目标: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与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能画出大体轮廓,加深印象与记忆。

四、需要做一定量的习题。我们不是经常说“熟能生巧”嘛。我们要通过练习巩固我们学到的知识,另外,练习有助于我们在考试做题时很快地找到入手途径。在练习时我们要注意掌握一般题目的做法,同时也要注意一些新颖的题目,以拓展我们的思维。

学习没有止境,我们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全身心地投入。不管怎么样,我们都需要刻苦努力,一点一滴地积累,相信你的耐心与恒心会得到回报,到会考就稳操胜券了。还有,千万别抱侥幸心理,永远不要想着“临时抱佛脚”的事儿,否则到考试会乱了阵脚,拿到考砸的成绩单只能认命咯。世上无后悔药,不要浪费可以学习的每一分一秒。

初中地理小论文篇七

成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应当课前进行完善的备课,确立教学重点,设计教学趣点,如此,才能引起学生对于地理章节资料的学习、讨论以及思考。教师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自主探究性、思维创新性的趣味问题,让学生进行自发性的思考与联想。例如,在世界气候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用典故“诸葛亮借东风”,从中假设学生是诸葛亮,到底是凭借什么条件以及因素来“借东风”,主张学生大胆想象、举手发言与激烈讨论,尽量让教学有“交流”,有“争论”,如此,不经意间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在潜意识中培养其学习兴趣。

二、幽默教学语言,调剂学生情趣。

学习,不仅仅仅是兴趣的培养,更是情感的交流。综合二者,教师既是主导者与组织者,又是参与者。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提升其教学语言潜力,丰富其风格、个性以及魅力,使其幽默化、知识化以及通俗化,让教学资料精简化,构建生动、趣味的教学课堂,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情趣。常见的做法如:(1)利用谚语,精简教学重点与趣点;(2)采用谜语,提升学习趣味以及学习参与感;(3)巧用古诗文,丰富学习想象力以及提升教学综合性;(4)歌曲聆听,引发学习兴趣以及思维创新潜力;(5)趣味(人文地理)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注意力以及提升其地理综合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求学状态,改善地理枯燥、乏味等特征,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学习效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地理小论文篇八

12月16日,罗庄区高效地理课堂展示活动在临沂第二十中学举行,在活动中,先后听了周奇和顾朝阳两位年轻老师执教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听后,全体与会人员就两节课进行了充分研讨、评析,获得了许多共识和宝贵经验,随后听取了临沂第二十二中陈宏芬老师做的《小组活动式教学实践体会》教改经验介绍,最后区教研室王老师就如何构建自能高效地理课堂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步骤和要求,整个活动高起点,教改经验易操作,借鉴性强,务实圆满,我受益匪浅,感想颇多,现总结如下:

一、平等对话。

任何一个健康人心理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在教学中,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提问、思考、讨论,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分析者,为成疑难的思考者、研究讨论者,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知识的迷宫,以“敢探未探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陶行知语)的胆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适合的答案。基于以上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常用语应是:“想读吗?““想怎样读?““想说什么?““想表演吗?““想知道吗?自己试试看。““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谁来帮帮我?谢谢!“等等,甚至有时候,教师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满足他们想当“老师“的愿望。首先,以合作学习小组(3--4人)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帮助自学,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个别疑难。其次,教师解疑,教师向其他小组的同学“请教“,由愿作“导师“的学生解疑答难,老师则当“旁听生“,在他们讲疑答难的时候,会惊喜地发现他们所具有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极大地出乎教师的想象,同时,也只有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和活动的机会,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学问的论坛“,探究才能成为现实。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再像一般教师活动那样,把没有争议的定论教给学生,而是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的精神,抓住契机,用心制造“问题场“,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

三、质疑问难,搭建探究平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在学习过程中,有怀疑才会去思索,有思索才会进一步探究,然后才会有所得。另一方面,“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在任何时候都要鼓励学生提问。“(肯尼思。h。胡弗语)比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可先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紧扣教学要求,认真诵读或默读,在阅读感知、思考领悟中圈点勾划,旁批侧注,翻字典,查资料,扫除阅读障碍,在此基础上,再由他们自己提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始的时候,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带有任务观点,比较肤浅,不着边际,甚至在课堂上招致学生的唏嘘声,这时教师一定要加以鼓励,要善于把握学生们思维火花闪现的瞬间,使它燃起智慧之火炬,久而久之,学生们便具有善于疑的能力,能提出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初中地理小论文篇九

摘要: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灵魂,课程目标对课程教学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往往被忽视。阐述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途径,如,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辩论活动、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课外活动、引入地理历史资料等。

关键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培养途径。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灵魂,课程目标对课程教学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所有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课程目标展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哪些途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的情感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模拟学生的真实生活,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研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依然是地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可见初中地理具有极强的生活性、实践性。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生活场景、播放音乐、视频、插入美丽的画面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随着学生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环境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也可以仅仅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者课的结束。例如,在《巴西》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让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树立全球环境保护意识”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生讨论完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这一话题后,我用绿色大树的图案作为背景,同时写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几个字,再插播《地球你好吗?》这首歌曲,当学生听到“当童话失去了森林,仙女也丢了魔棒”这一句歌词时,教师适时讲述:“亚马孙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我们要保护热带雨林,保护地球环境,因为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可克隆。”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树立全球环境保护意识。

二、开展辩论活动。

辩论是指彼此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取得最后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孩子进入初中学习,也就开始了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处在身心巨变时期,他们感觉自己已经长成大人了,总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开始对父母、师长以及周围的事物表现出不驯服,总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甚至不惜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来寻找各种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因此,大多数学生乐于参与各种辩论活动,积极性很高。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很多内容适合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例如,在学习世界的人口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就“人多好,还是人少好?”展开辩论,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以及在课堂上激烈的辩论会认识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应该和该国或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条件相适应,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三、运用典型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以来,案例教学被广泛地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这一方面和地理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在课堂中通过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总结等环节,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还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地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到。例如,在《聚落》一节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笔者将丽江古城的开发与保护作为典型案例引入本课,在学生了解丽江古城的概括,分析丽江古城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要去丽江古城去旅游,作为一名游客,你能为保护丽江古城做些什么呢?”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之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我们不保护像丽江古城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后果将会是怎样的?”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就会明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四、进行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的直接体验,和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课外活动既来源于课本,又超越了课本知识的局限,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可以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认知形成整体的认识。课外活动包含多种形式,如,开展地理课外阅读、观看地理音像、组织地理参观、制作地理专题报告会、进行地理野外考察等。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省份,地理属于非中考科目,教学任务相对较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条件在学校实际情况许可范围内组织一定的课外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一节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举办“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就展”,这样不仅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引入地理历史资料。

培根说过:“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其实,提起历史,很多人认为历史作用不大,无非就是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但是殊不知历史距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生活处处是历史,历史包含着人类社会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是人类的重要财富,学习历史能使我们了解过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俗话说“史地不分家”,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历史资料,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而且非常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在《美国》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在美国西部开发和铁路建设中华人劳工的血泪史、介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等资料,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上途径,可以有效落实初中地理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上是本人拙见,仅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王志洪。“日本”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03)。

朱庆松。案例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分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