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如何写(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0:49:22 页码:13
2023年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如何写(模板8篇)
2023-11-12 00:49:22    小编:ZTFB

每个人都应该懂得总结,因为它是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环。写好总结还要注意语法和拼写的正确性。以下是一些总结示例,希望能对大家的总结写作有所帮助。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如何写篇一

论文摘要:论文对中专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如何调控中专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有效的心理调整技术和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论文关键词:中专体育教学心理障碍成因调控。

1.前言。

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针对学生对体育课态度体验专项因子分析,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引发学!}心理障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轻视体育课。

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多数学生体育课学习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完成体育课考试,认为体育课不是主课,体育课应付及格认真学好其他文化课的不良心态,占被调查人数的54.4%。这主要与我国多少年来实行的应试教育和人们对体育的偏见是分不开的。

1.2厌学体育课。

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乏味,缺乏新鲜感,不喜欢上体育课,把上体育课做为一种心理负担,占被调查人数的59,8%。首先,中专体育课的内容与中小学的内容基本相似,教学中教师统得过死的军训式教学,干巴巴的讲解、示范、练习,单调的教材教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因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不愿上体育课。其次,部分学生体形较胖或较瘦,性格内向,自尊心强,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又差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在体育课上,过分担忧具有少有难度技术和竞赛性的练习,害怕与比自己“强大”的同伴一起游戏和运动,害怕练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鄙视,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自信心下降,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1.3过分担心考试。

学生在考试前过分紧张,占总人数的66%。心理症状为心跳加快、呼吸短促、手脚出汗、四肢疆硬不协调等,在考试时由于知觉和表象不连贯,记忆力减退,忘记技术动作要领,造成不能正常发挥和正确完成动作。如在足球选项课颠球的考试中,有的学生平日颠球练习中技术动作非常规范、熟练协调,但一到考试就紧张的动作技术发挥失常,动作僵硬不协调、失误增加。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教师又不能耐心正确的疏导和关爱他们,导致了这些学生陷入悔恨、遗憾、不满意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

1.4服务设施不够良好。

配套服务设施可解除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后顾之忧。调查发现,有20.2%的男生和41.5%的女生认为配套服务设施不好,对体育学习的影响非常大。很多学校,学生上完体育课无处洗澡或洗操不方便也直接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调查结果显示,此因素对女生的影响更大。

2.对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调控。

2.1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

2.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老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应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情景教育等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发扬协作型教学。要重视教与其它诸要素的协调,同步互补,使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有机统一。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形式上强调“过程的自组”,多为学生提供练习上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为此,在“四自”基础上,努力实现“四性”,参与练习的全体性,人人有练习的机会;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确保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练习要求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的自学自练自评中,从互教互学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向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3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气氛,学生对教师信任,可减少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的紧张和害怕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并及时鼓励,使他们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逐步树立信心。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消除恐俱感,排除意志消沉等消极心理,增强自信心和勇气,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气氛,从心理上消除其不良心理。

2.4改善场地器材条件。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因此,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体育设施、器材的有关规定,不断改善体育场地、器材和配套服务设施,尽可能满足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同时,经营性的体育场馆,在利用市场手段调节的同时,应时常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在软件方面,重在形成一种有利于提高中专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氛围,注意隐性课程的潜在影响,建立、健全校内各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广播站、电教室和宣传栏的作用,形成宣传网络。举办体育节,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沃勿戎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激发体育兴趣和形成锻炼习惯的“第二课堂”。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如何写篇二

轮滑运动是以人的心理素质和运动技能相结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它集健身、娱乐、趣味、竞技、技巧、休闲和惊险为一体,能全面提高和综合发展人体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和平衡能力。但是,由于轮滑运动动作难度较大又容易受伤等因素,使学生在轮滑的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以至于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本文针对学生在轮滑课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与建议。

1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心理障碍是指介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的状态。在轮滑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在进行某些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时,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不仅会使少数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难以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还会因为消极情绪的辐射作用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轮滑课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技术动作生硬、不协调,失去节奏,有时中途停下或请假,逃避练习。在休息和生活中,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集体活动表现比较淡薄,即使参与了也是为了应付。平时表现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情绪不愉快,对于体能和技能训练缺乏热情且意志薄弱。

1.1动作难度与危险性。

轮滑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它要求学生靠与地面接触很窄的滑轮作为支撑点,对于以前没有接触过类似项目运动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刚开始感到很新奇,当穿上轮滑鞋后就会产生站不稳、失去重心和不能移动的感受,这时就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定式,认为“太难了”、“我学不了”、“我不行”等畏惧心理。有些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能力差,根本就不适合学习这项运动,尤其当其他同学摔倒或出现意外时,这种恐惧心理越发严重。例如,学生在弯道技术学习中,不敢大胆地向弯道“圆内”倒重心,又不敢大胆地使用外刃蹬地,结果不但动作技术没有长进,有时会由于动作不连贯或其他原因导致摔倒,从而更加畏惧弯道的滑行,产生畏惧心理。因此,笔者认为动作难度和动作危险性大是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直接原因。

1.2学生运动素质和心理品质。

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轮滑练习的基本条件。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就会感到焦虑或恐惧。另外,技术动作结构复杂,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不敢迎难而上,过分夸大动作难度,加上他人的调侃和说笑,都可能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惧怕学习和练习;其次,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也是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由于轮滑项目自身的危险性和运动者自身的因素,受伤在体育活动中并不鲜见。当受过伤害的学生在练习中碰到与以前的经历相类似的内容时,头脑中就可能会再现事故场景,从而引发对轮滑运动的恐惧。此外,过度紧张是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有些学生在学习轮滑运动时,就会产生过度紧张的心理现象,如,动作呆板、不协调、多余动作增多、动作感觉性差等,如果较长时间都不能克服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渗透到动作学习过程中去,最终导致自信心水平降低,从而诱发出一种丧失学习动力的心理障碍。

学生在轮滑课前,对轮滑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理解比较肤浅,没有从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等角度进行系统地学习,不能够掌握站立、转弯、停止等基本动作的用力分析,只进行盲目的模仿练习,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产生了疑惑感,最终导致对轮滑运动失去了兴趣。

1.3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抓不住重点与难点,示范时对关键技术交代不清楚,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技能出发,对学生要求过高,都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饱受失败的困扰,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同时,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冷落差生,甚至把他们当作反面教材,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

2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

心理障碍是轮滑课学习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然而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克服和解除的。在轮滑课教学中,每名学生心理障碍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都存在着差异,但其共同的特点是缺乏信心,兴趣削弱。因此,教师应遵循有关原则,应用适当的方法,解除学生学习的厌倦情绪。

2.1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和运动能力的培养。

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的基础,从上第一次课开始就应加强学生身体各素质的练习,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内容。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检查。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信心。对任何一个有难度的动作,首先要抓好基本技能练习,防止学生脱离实际条件,在他们尚不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情况下,片面追求学习难度较大的动作。例如,通过练习一些复杂的动作来增加身体的协调能力,或用橡皮筋等外界物体对身体施加外力来增加腿部力量及脚跺关节力量。

2.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活动目的越明确,越深刻,意志就越坚强,越能够激励人们的行为去达到某一目标”。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只有把轮滑课的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要求时,才能产生克服各种困难的决心及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轮滑课的动机不明确,认为不是主课,只不过是玩玩而已,不必认真;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对要求考试的教学内容认真对待,积极练习,对不是考试的内容,则不重视。因此,在轮滑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要求并鼓励学生在跌倒后继续坚持练习,更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练习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对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让学生用动机的力量、顽强的意志品质对待和战胜困难。

2.3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2.4重视动作示范和保护措施。

动作技能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动作技能形成一般是从观察教师的动作示范开始的,通过观察在头脑中建立起动作的视觉表象,然后通过自己的练习形成动觉表象,最终形成视、动综合表象。因此可以看出,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会给学生一种安全、易学的感觉,使其对轮滑技术动作产生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效果,从而大胆地充满信心去练习。同时,在上课之前要求怕摔的学生佩戴护膝、护腕、头盔等护具,在加上轮滑技术上的正确姿势示范和技术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严格的技术要求下轻松、平安地完成轮滑动作,这是减轻学生在轮滑课中产生心理障碍的有效措施。

2.5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

在轮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多启发、引导和鼓励,激发他们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还可采用直观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如对某些完成动作较好的学生进行激励型讲解,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在一起训练,使学生自我比较,从而产生练习的欲望以增强自信二教师除运用语言激励外,还可采用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通过表象回忆的方式,引起消极心理因素的出现,同时利用积极情绪替代消极情绪,达到逐步克服心理障碍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表象训练法,让学生回忆自己完成动作难度较大动作时的肌肉用力感觉,并将自己的动作同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对比,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和对肌肉动作控制程度,使身体各器官系统达到协调发展,以增强学生学习轮滑的信心和动力。

2.6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气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可减少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紧张、害怕等不良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并及时鼓励,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满足,使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逐步树立信心。在练习过程中,教师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的练习给予肯定和评价,提醒学生动作用力的时机、方向和动作幅度,帮助学生分析动作失败的原因和指出纠正错误的方法,转移和分散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消除恐惧感,排除意志消沉等消极心理,增强自信心和勇气,从而能顽强果断地克服动作困难,加速技术动作的掌握,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结语。

由于轮滑课具有动作难度大、危险性高等特点,加上学生本身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意志品质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是难免。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了解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然后去“对症下药”地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学生的不良心理,逐步提高轮滑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如何写篇三

论文摘要:通过对体育教学中学生消极心理状态成因的分析,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当前比较复杂,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内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为对困难、危险、失误的强烈焦虑,从而引发恐惧心理。其主要特征有:思维紊乱,注意力不集中,相关肌肉紧张、心率、呼吸加快、血压上升、体温升高,甚至出现虚脱等现象。这种心理现象造成了学生技术动作变形,配合失误,或者无法完成练习,严重的还会造成伤害事故,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消除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本文从探索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心理障碍人手,对体育教学中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其消除办法进行分析。

1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内因是事物的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练习的基本条件。当自身条件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对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如身材弱小,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在进行对抗性项目时;身体笨重、高大的学生进行协调、技巧性项目时;心肺功能较差的学生进行耐久性项目时,他们普遍感到焦虑或恐惧。这些现象在体育课中十分常见。另外技术动作结构本身比较复杂,器械难度大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因此,以上客观因素是构成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1.2意志品质较差,缺乏自信。

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总是不敢迎难而上,力不从心,并错误的夸大动作难度,加上他人并无恶意的说笑,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对体育学习和测试感到惧怕。

1.3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

由于运动项目本身的危险性或运动者本身的因素,造成受伤在体育活动中并不鲜见,一些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接受了这样的事实或经验。当他们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内容与以前的经历相类似时,伤害事故的情景就会在头脑中再现,甚至夸大了危险性,而引发了对该运动项目的恐惧。

1.4对体育运动科学的无知。

学生对体育科学知识的了解、掌握不多,加上体育理论课少之又少,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简单、肤浅。而一旦出现问题又不能解释时,就产生了恐惧感。

1.5教师的单一要求和不自觉的偏爱。

在体育课中,不论学生的情况如何,个别体育教师都一味的、不分层次地用同一标准要求,这样就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长期遭受失败的困扰,而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其次教师又不能对学生平等对待,往往冷落差生,有的甚至让他们当反面教材,使他们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也随之产生。

1.6学生个性特点及气质类型的差异。

一般地说,神经系统弱性的人,及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一遇到稍有难度或带有竞赛性的练习方式,就容易引起极度紧张;反之,神经系统强型的人,则不容易引起极度紧张。因此,紧张情绪的容忍度可以通过神经类型或气质类型测查表来加以预测。研究表明,特质焦虑水平高的学生比特质焦虑水平低的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极度紧张。在个性特质中,忧郁性大,情绪不稳定,自卑感强,神经过敏性强,或者“完美主义者”,更容易引起极度紧张;反之,则不容易引起极度紧张。

除了以上因素以外,在器械教学过程中保护和帮助得不到保障,如保护和帮助的位置、时间不当,手法不娴熟,或是多余的保护和帮助。另外,外界环境的干扰也是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如天气不佳、练习场地混乱,或看了其他学生的失败动作等。

2如何消除心理障碍。

2.1加强思想教育,优化教学环境。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大胆泼辣、勇敢顽强的思想品质培养,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间接的学习动机。在新动作学习前讲授练习的实际意义,让学生用动机的驱动力、用顽强的意志品质去对待学习、战胜困难、克服恐惧。其次,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关怀和鼓励,使学生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之中,营造一种学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缓解少数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积极因素,激发练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2.2加强身体素质,技术技能的训练及教学。

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的基础,从上第一次课开始就应加强有关方面的素质训练,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内容。对学生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检查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信心。对任何一个有难度的动作,首先要抓好基本技能练习,主要是为了防止学生脱离实际条件,而片面追求学习有难度动作,或者在他们尚未具备相应的身体练习基础情况下,要求他们勉强学习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或达到某一技术要求。合理安排课的难度,以便吸引学生,使学生常有完成动作的机会。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所要求的技术动作。只有掌握熟练的技术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恐惧心理的产生。在技能训练方面要注意采用专门练习、诱导练习、综合练习等,逐步提高难度,使学生们能够较好地完成所要求的动作。

2.3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首先,在教学中应多运用启发、引导、课堂语言的激励和其他学生的鼓励来激发学生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也可提倡学生用自我暗示来增强自信心使自己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肌肉得到适当放松,在精神上、机能上处于较佳的动作完成状态。教师除了运用语言刺激外,还可采用直观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如通过观察发现完成动作好的学生的动作并进行激励型讲解,通过与完成动作一般的学生进行比较鼓励,使学生自我比较。坚信“他能做好,我也能做好”,在自我暗示下,使心理处于良好的状态,产生练习的欲望。

2.4克服外界环境干扰。

有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好,能力也很强,但往往出现动作“走样”。据观察,这个阶段是大脑皮层的活动由泛化阶段到分化阶段,因此,练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够比较顺利的、连贯的完成整个技术动作。这时只是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如天气不佳、练习场地混乱,或看了其他学生做了失败动作,他们会出现动作过程不清,动作要领模糊,身体各部位控制失调,进而多余的动作或错误的动作出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细节,反复强化动作要领,使学生加深对动作要领感性上的进一步理解。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明确动作要领,促进分化抑制,使动作日趋准确。

2.5针对不同气质类型进行教学。

决定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因素除了运动能力和智力外,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的不同,对学习效果也有影响。其中多血质类型的人在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活泼、好动、敏感、动作反应迅速,灵活性高,模仿能力强,动作技能掌握得快。但注意力容易转换,兴趣和情绪容易变换,在学习中只求做出动作,不求做好动作的每一个细节,尤其不愿意学习较单调的动作。对于这类学生,应当着重培养他们认真钻研的学习精神。对于粘液质类型的学生,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安静、稳重、踏实且有坚韧性,注意力和情绪均较稳定。但动作反应较迟缓,灵活性差,注意难以转移。教师应经常指导他们在练习时尽可能快和灵活地做出反应。以胆汁质类型为主的学生,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兴奋性高,消除疲劳的速度快,能迅速的调动其身体的能量,爆发力强,容易冲动或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情绪变换激烈,也不容易注意动作的细节。对这类学生教师应使他们养成注意动作细节和有节奏的练习动作等习惯。以抑郁质类型为主的人承受大强度运动负荷的能力差,灵活性差,动作反应迟缓,而且不强烈,对外界又有很高的感受性,善于察觉他人不易觉察到的细节,在压力的情景下容易紧张、惊慌,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教师切忌对他们在活动中的失误,给予过多的指责,或让他们站在同学面前做错误示范,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以便使他们满怀信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学习与他们程度相适应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以及事故的预防和急救常识和运动力学的有关原理。例如,运动中腹痛,韧带扭伤等的防治,投篮的弧线与出手的角度等问题。使体育学习与常识原理的了解掌握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无知而产生的恐惧。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过程要善于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苗头,及时把消极的心理状态消灭在萌芽之中。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育人手段,提高学生战胜心理障碍的毅力,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如何写篇四

摘要:在教育领域的迅速发展当中,体操教学也受到了师生的全面关注,成为高校的一项核心体育教学项目。但是,一直以来,体操学习都是一个困扰师生的难题,学生的体操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体操学习过程的关注,正确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成因的关键因子,并提出相应地创新发展策略,以科学地提高学生体操学习水平。

关键词:体操教学;影响;学生;成因;因子。

在以往的体操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体操动作的简单引导,并在课堂前几分钟做出明确的示范,紧接着就把全部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进行学习,如果学生的动作存在的问题不大,教师不会进行过多地干涉,任由学生自由学习,如果整体动作偏差较大,教师则会集中学生进行重新演示,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完善自己的体操动作。在这样的体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未能得到充分地关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十分小,导致最终的体操教学效用并不高。同时,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一直处于对教师动作的模仿学习中,内心仅仅要求与教师的动作相一致,并不注重对于注意要点的学习,因而学习兴趣也未曾被充分地调动,只能要求自身的动作尽量规范化。此外,学生的体操学习过程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完善,而要想实现体操教学的合理性,教师必须优先着重分析影响学生体操学习成因的关键因子,并以这些因子为基础,创立科学有效的改善策略,进而产生高强度的体操学习效用。

一、体操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成因的因子分析。

1、渴望获得迅速地发展。

在当前的高校体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状况,学生对于体操教学的进度感到十分不满,认为体操教学每堂课仅仅是教几个动作而已,而让他们进行重复地练习,会显得较为繁琐无趣。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仅仅课堂的前半部分会有充分的学习兴趣去学习练习这些动作,到了课堂后半部分,则认为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训练内容,不值得继续浪费时间,因而完全失去了进一步训练的兴趣。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状况,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内心的学习迫切感上。体操教学是一门形体艺术教学,受到了很多女学生的欢迎,因而,他们对于教师布置的教学训练任务能够迅速地完成,并渴望了解和学习下一部分的内容,不希望本堂课的教学截止在当前的动作内容上。

2、传统的体操教学方式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

传统的高校体操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总是以教师为引导和示范,由学生进行跟随性动作模仿,教师只是偶尔对学生进行动作方面的指导,而对于体操注意事项的讲解很是简单,几句话匆匆而过,许多学生仅仅记住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导致整体动作学习的不完善,与教师的动作存在较多的不协调。整体的体操模式完全成为了一个模仿学习的过程,未曾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帮他们找到自我完善的方向和动作优化思路。

3、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一致。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高校的体操教学中,自主思考能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因的主要因子之一。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体操时候,所表现出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不同的,而其中的原因,很多时候是由于一部分男学生对体操学习的兴趣太低,并不会对动作进行主动地思考个探索,而女学生则不同,她们喜欢并乐于学习体操,因而会主动进行积极地思考,最终的学习效率相对较快。

4、对动作纠正认识不明确。

在高校体操的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对于每个动作的专业性强调也是不同的,女学生更多地是要求形体的美观性,每个动作尽量做到标准、合理,因而对于教师的指导纠正,她们会迅速地接受认可。而男学生也不同了,他们本身对于体操学习的兴趣就十分小,仅仅要求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许多时候都抱着糊弄的心态去进行学习,因而对于教师的动作纠正,他们的内心并不会坦然地接受,而是觉得多余,不会积极按照教师的规范完成动作练习。

5、对动作学习进行反思。

在体操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对当堂课学习到的内容进行反复地练习,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定然能够优化整体的学习过程,产生高效的学习效果。但是,很多学生并不注重这一内容,许多时候仅仅在本节课上进行学习,下课以后,他们会立马投入别的活动中,对于体操的学习活力只能保持在很短的时间内,因而学习效率很低,亟待获得发展和提高。这是高校体操教学长期存在的一种现象,一直都得不到有效地改善,纠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于体操学习的不注重,喜欢用敷衍的心态去完成体操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因此变得较为消极,导致体操教学的实际效益很低。

二、结束语。

总而言之,体操教学是现代高校体育教学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师应当正确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成因的因子,进而针对这些因子进行教学的改善和创新,促使体操教学的整体流程变得更加科学有效,能够实际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晓晓.我国高校体操教学内容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11)。

[2]王可.探讨高校体操教学改革途径与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2)。

[3]李岱峰.立体教学在高校体操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新课程(下).(11)。

[4]刘立军.体操教学能力研究综述兼定量评价的原则确定[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如何写篇五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由于广大语文教师的辛勤劳动,中学作文教学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经验,为进一步提高中小作文教学质量作出了新的贡献。但就大面积学生而言,其水平仍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

从学生方面看。

1、心理上。对于作文,学生普遍怀有程度不同的畏惧心理。“作文作文,听到就头疼”,怕写作文,又不得不写作文,背上了不轻的思想包袱。

2、内容上。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空洞的多、实际的少,半僵化的多、富有灵气的少,随大流的多、畅述个人观点的少,动辄编故事、说假话,这类作文约占一半以上;另一种是,能说真话、抒真情,但往往是苦闷、孤寂、失落、迷惘情感的渲泄,表现出一种青少年不应有的空虚消极心态,这类作文约占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

3、结构上。多数学生硬套范文,死守模式,记叙文总是那么几大块,平铺直叙,不少人甚至写成了“流水账”;议论文脱不了惯常的三段论,比较机械、缺少变化。

4、语言上。大多数作文八股调、学生腔,青少年说成人的话,不自然,不活泼,缺少朝气和活力。普通中学许多学生的语言不过关,错别字不少,病句较多,词汇贫乏,文气不贯通;即使是重点中学,也有不少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不理想。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部分学生观念上的迅速更新跟语言表达能力的滞后产生了矛盾,语言跟不上内容表达的需要。有些学生囫囵吞枣地搬用新名词、新术语和港台流行歌曲中的某些词句,欧化的句式和朦胧的词语时有出现,搞得不伦不类,十分别扭。

后果是令人担忧的。现以1992年江苏省高考作文得分为例:一千份试卷的抽样结果是:记叙文平均分,理科为17.4分(满分为25分),文科为18.2分;议论文平均分,理科为16.7分(满分为25分),文科为15.4分。也就是说,作文成绩在60分至68分之间。浙江省平均分还要低。上了六年中学,最后作文只得了及格多一点的分数,这不可悲吗?要知道,上述两个省是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省份,平均分尚且如此,其他省份的成绩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从教师方面看。

1、心理上。相当一部分教师视作文批改为一大包袱,费力多,见效慢,但又不能不改,无可奈何,精神负担沉重。

2、命题上。多数教师想出什么题就出什么题,计划性差,盲目性大;而所出的题目,多数不受学生欢迎。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有以下四点:

1、领导思想的片面性。

之口,强调“取法乎上”。殊不知,此话是对已有相当水平的文人说的,而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作文训练应从最基本的东西抓起。脱离大多数学生的实际,一味强调“上”,以获奖作文或中考、高考优秀作文答卷作为学生仿效的范本,这无异于拔苗助长。要知道,在一个拥有两亿三千万文盲、全民文化素质偏低的大国里,教育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高标准”与低素质之间的巨大反差,决定了必须从绝大多数师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出发去考虑问题。

2、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不少学校没有任何课外活动),教学的多数内容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大多数学生只会从书本到书本,而对多姿多彩的人生和纷繁复杂的世界缺乏应有的体验,这就难怪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无病呻吟了。狭小的天地限制了学生的思想。

3、考试制度的禁锢。

现行的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考试作文题怎么出,教师就怎么指导,只要能考上学校就行。于是,小学瞄初考,初中瞄中考,高中瞄高考,路子越走越窄。为了适应考试要求,为了确保作文“基本分”,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四平八稳,思想内容大同小异,基本格局千篇一律,形成了地道的新八股。

4、教师素质的偏低。

全国有一批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但毋庸讳言,也有相当一批教师的素质偏低。他们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动辄不自觉地违背教育规律,其中不少人自己从来不写文章,或写不好文章,却给学生规定了不少条条框框,甚至不按他们的路子写,就被认为不是好文章,这在小学阶段的作文中尤为突出。不少教师不是顺应青少年的心理,放手让学生愉快地自由发挥,而是用各种模式去束缚学生。比如,造一个句子一定要用多少个形容词;写参观访问的访问,一定要如此这般开头,不这样就得不到好分数。在作文中,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不多,而他们不一定愿意写的东西又非写不可。难以言表的内心苦恼使许多学生在作文训练之初就失了兴趣,倒了胃口,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也由此而生。

基本的出路。

从1988年下半年起,国家教委从振兴中华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这无疑是一项宏伟的战略目标,但要真正落实到全国每所学校、每个学生,其间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把作文教学归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是逐步改变现状的根本出路。这当中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认为,至少有这么几条:

1、加强理论修养,尊重客观规律。

从教育行政的各级领导,到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马列主义哲学,坚决排除“左”的干扰,严格按认识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地制订教学目标,既正视目前中国的国情,又想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更新观念,重视发展个性。我们时刻不能忘记两条常识:第一,教育是科学,不按客观规律去瞎搞,断无出路。第二,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促进大面积学生的提高,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只抓“尖子”,忽视多数,方向就偏了。领导认识对头了,教师水平提高了,就为问题的解决创造了前提;否则,一切都将落空。

2、经常面向社会,强化实际应用。

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作家和小文人,所以应该使中学生从纯作文中解脱出来,联系现实生活,多搞应用写作,以适应现代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考、高考的作文命题也应尽快朝这个方向转移,使作文反映生活,有益社会,而不是仅仅为了应考。这在近两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已有所体现,但所占比重较小,还需加快改革步伐。

3、狠抓语言训练,切实打好基础。

灭错别字,同时积累和丰富词汇,并弄清句子最基本的结构,使之规范化。高中要在巩固上述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分析理解能力,逐步做到使多数学生的作文内容实在、感情真切、条理清楚。除生源很好的少数学校外,一般说来,在语文表达基本功尚未练好之前,不宜提出什么“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可以制订若干个训练阶段,一个阶段侧重抓好一种基本功,使之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前一阶段任务没有完成,不要急于进入下一个阶段。

4、不断改进教学,提倡灵活多样。

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首先要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保护其写作的积极性。在教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前提下,要放手让他们讲心里想讲的话,写自己愿写的事,同时辅之以适当的技巧指导。教师要大力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师生相互切磋,允许作文形式不拘一格,鼓励学生形成个人风格。在教学实践中,以下几点要引起注意:第一,要妥善对待两类学生。课内的重点一定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少数“尖子”的训练则通过办文学社等多种形式,放在课外进行。第二,要加强指导的针对性。讲评应举中等水平的文章来解剖,通过讨论,寻求提高大面积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第三,要冷静对待别人的经验。对任何经验都要作具体分析,因为任何一种经验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条件;一定要从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据实而思之,择善而从之,决不能生搬硬套别的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闯出自己的路子,才是一名脚踏实地的教师应取的态度。第四,要科学总结自身的经验。经过若干年的教学,每位教师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体会,其中有些是很可贵的;但显示教学成果的周期较长,所以决不要把零星的感想等同于经验,更不能急于事功,把仅在自己班上的某段时期内行之有效的做法轻易宣布为“××法”。真正值得推广的成功经验,必须以正确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并经多次实践检验,证明其有效。总之,应取科学的态度。

5、重视对外交流,引进新鲜经验。

在认真总结、推广国内先进的作文教学经验的`同时,要适当引进国外作文教学的好做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日本、美国、俄罗斯、新加坡和世界其他各国以及港台地区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经验,我们都应有所了解,否则,坐井观天,缺少比较,难以有大的发展。建议中央教科所能组织专人撰稿,分批介绍各国的作文教学情况,以供借鉴。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对人的研究,更缺乏对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深入探讨,在各种总结中,往往报喜多、报忧少,以致使涉及到大面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而切实的解决,其中就有作文教学领域中的问题。我始终认为,一个能正视并经常反思自身弱点的民族,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拥有光明前途的民族;同样,一个能正视并致力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教师,才是有良心的合格的教师。我们再不能漠视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了!作为一名身在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我愿与全国的同行一道,扫荡由于“左”的长期干扰而形成的做假人、写空文的恶劣风气,从基础抓起,从做人教起,为切实提高中学作文教学质量而努力工作。

写作是一种思维和情感十分活跃的创造性劳动,既需要通过观察去获取材料,通过想象去丰富材料,又需要通过构思,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去结构和安排材料。但无论观察、想象、构思还是表达,都离不开思维。因此,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将思维训练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按照思维发展的规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到创造思维循序渐进地训练。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如何写篇六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学教学中不断地采用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中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兼备文科和理科,涉及人文、自然、社会等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知识的跨度也比较大,很容易激发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及创造的欲望。就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理念。

最近几年的高考文综题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越来越重视,学生解答题目的时候普遍感觉较困难,得分率也不高。因而,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理念。此外,教师还要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积极创新教学理念。高中地理教学创新目标,对学生来讲要建立在足够的地理基本知识教育、地理技术应用教育、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来讲则要使由学生的技能、素质、创新能力等构成的知识结构同社会产业结构相符合,从而可以适应社会的动态演化。

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上的启发性,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对相应地理知识的消化及吸收,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所以,相应的,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不再死记硬背,而是要了解其规律和本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潜能,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和发散性思维。相应的,地理老师一定要积极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中充分融入自身的感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就能进行轻松愉悦的学习。教师要打破陈规,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敢于质疑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举手发言,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争论,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感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组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使学生有效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对相应地理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能够对地理知识产生较强的兴趣及求知欲,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及研究,辅以教师的引导及鼓励,就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持久和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要积极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巧妙设疑、创设情景、演讲辩论、讲地理古诗、联系热点等等。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1.鼓励学生进行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更是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因而,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展开想象,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灵活变通,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从历年高考题目来看,虽然形式不同,但考查的知识点是相同的,万变不离其宗。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运用他山之石来攻玉,也就是积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学习一种事物而推出其他事物,促进了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我国经济及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因而,相应的,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如何写篇七

论文摘要:通过调查得知撑杆跳高教学中。学生有较大的心理障碍。为消除这一障碍,根据该项目技术难度大的特点和心理学原理,制定出新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对消除心理障碍和提高学习成绩有显著效果。

0引言。

撑竿跳高是体育院校、系科田径教学的主要项目之一。由于该项目技术复杂,加之腾空后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撑竿跳高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心理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进程和质量。如何降低和消除这种恐惧心理,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这是长期以来田径教学中所被关注和巫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国内外有关消除撑竿跳高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方面的研究成果甚少,作者有针对性地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果可供参考。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体育院、校、系、科田径普修课的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

宁德师专95级46人、96级46人。了解学生受课时的心理状况。

1.2.2对比实验。

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6人。根据学生的心理障碍状况,改进教法、手段并用有于实验组,其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1.2.3数据处理。

用ibm计算机及spss/pc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2结果讨论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学生在教学开始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外在表现和主要成因如表1。

被访问的学生均处于学习技术的开始阶段,对于初学者而言,心理障碍的主要外在表现是技术变形、动作僵硬,无法完成各个技术环节。形成这些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安全设施差和教法手段滞后。依据上述结果可以确认,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须从改善安全设施和改进教法手段方面进行实验。在改善安全设施方面主要是增大落地区范围及海绵厚度,使练习者无论怎样着地都不会受到伤害。在改进教法手段方面主要是增加诱导练习、增加示范次数和增加重点辅导的人数,如表2。

在完成教学进度的三分之二时,再对两个组的学生进行心理障碍调查,得到表3的结果,这一结果初步说明:改进设施和教法手段对消除心理障碍有一定的效果。

表3中,实验组仍有恐惧心理的学生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正常和有信心的人数则高于对照组。为了进一步验证效果,特将授课结束时的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处理,得到表4的结果。

从考核成绩的统计处理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经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新教法对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成绩均有明显的效果。同时也说明,实验教法并不能完全消除心理障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人。此外,由于条件所限,实验对象的范围偏窄,因此,所得结果,仅供同行作为参考。

4结论。

(1)加强撑竿跳高教学中的安全保护设施及改进教法手段,对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有明显的效果。

(2)实验教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新旧方法对比形成显著性差异。

(3)实验教法无法消除全部的心理障碍,对于无法消除的部分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

(4)教学手段的改变与心理素质增强是逐步消除心理障碍的良好途径。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如何写篇八

[提要]基于社会从众效应、需求层次理论、有限理性理论,以及契约理论,对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作多角度的剖析,深入阐述契约理论下报酬契约的隐性激励、法律契约的不完善、政治契约的矛盾及企业内部治理契约作用丧失等对会计诚信缺失的影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会计诚信;会计失信;社会效应。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会计诚信问题影响着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是整个会计行业乃至全社会所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近年来会计诚信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笔者将立足于社会从众效应、需求层次理论、有限理性理论及契约理论对会计诚信缺失进行深入的剖析。

一、基于社会从众效应的解释。

会计失信离不开社会的影响,社会从众效应将会计失信大部分原因归结为社会因素作用下的产物。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在感知、鉴别、行动时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团体的压力,从内心深处趋同于集体的抉择,即从众效应。从众心理是导致会计失信的麻醉剂,从众行为的出现也有很多诱因,其中“偏离恐惧”是引发从众行为的重要因素,这种心理会引导个体逐步趋向于群体。而任何一种群体对于与其保持一致的个体采取的都是接纳、喜欢和吸收的态度,而对于与之相反的偏离者则会采取排斥、厌恶甚至制裁的做法。从相关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的从众效应更为严重,偏离恐惧也更为普遍。

当今社会不乏一些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身影,使社会这个大环境出现了各种不正之风,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财务丑闻的频发、医疗教育卫生界的漏洞、学术上的造假等等触目惊心的大背景下,要求个人恪守原则,顶住偏离恐惧心理也将变得十分艰难。所以,近年来频频出现的会计诚信问题也只是整个社会诚信问题的凤毛麟角,会计人员的从众心理导致了其为追求自身基本需求而采取与社会上不良风气趋同的做法,这种从众效应也引发了在诚信缺失这种社会大背景下的会计失信现象。

二、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解释。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大类。会计人员在做了假账时追求的就是除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外的其他需求,这是一种利益选择,造假成本的大小决定了会计人员的不同策略。如果企业的管理层介入,授意会计人员作假,这时无论造假成本如何,会计人员将面临着两种策略。即坚持原则和接受领导的授意。坚持原则就是违抗企业管理层的命令,将有可能面临失业或者遭受排挤,一旦失业,则会威胁到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这些基本需求;接受领导的授意,一方面取得了领导的信任,完成了领导的任务;另一方面却违背了职业道德,产生了会计失信,但是此时会计人员的基本需求是不受到威胁的,甚至会收获更多的利益。在对这两种行为的选择中,很多时候会计人员会很难坚守住职业道德。所以,会计活动中人们追求高层次需求的心理,将会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出现会计诚信或失信现象。

三、基于有限理性理论的解释。

著名管理学家西蒙教授在研究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后,提出有关决策问题的独到理论,他《管理行为》一书中提出人的行为总是介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即“有限理性”。同时西蒙在松动完全理性的假设下,指出人在任何状况中都不存在完全的理性行为,公众所普遍探讨的是有限的理性,包括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

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法准确预知一项活动的结果,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预期目标的认识,所以几乎不可能按照结果理性来完成活动,只能尽量依靠某一个程序的理性来使得整个活动朝着目标方向靠拢,以此降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有限理性”在现实中应用时,应当重视过程的理性,不应过分追求结果理性,只有严格控制活动中每一个步骤的要求和规范,尽可能地使程序合理合规,那么最终产生的结果也将具备合理性。

在会计活动中,会计的职能要求企业向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由于企业业绩的评价者要求企业注重财务状况等期间结果指标,而这些会计信息都反应的是一种结果,所以企业往往会本末倒置,过分重视结果理性,忽视会计信息的程序是否规范,操作是否合法。在结果理性和程序理性重视程度出现偏差的情况中,企业管理部门会逐渐产生对结果理性的偏好。此时,就会出现会计活动中过分追求结果理性而不诚信的现象,企业会违背真实经营状况和相关法律法规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出现虚假的“结果理性”状态。

四、基于契约理论的解释。

现代契约理论根据契约的完备性将其分为完全契约和不完全契约。国家权力机关拥有通用会计契约的规定权,表现为颁布各种制度、政策、准则。由于它们是一种公共契约,对企业的特殊情况没有针对性,这就为企业管理层制造了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所以会计契约是一种不完全契约,这种先天的不完全性,构成了会计失信的制度逻辑。

契约根据表现形式分为隐性契约和显性契约。显性契约是一种公共知识,是自动签订的,可强制执行,而隐性契约则只能靠自身素养来履行。契约方在自我选择时很可能受到利益诱使而违背隐性契约,出现会计失信,反映为会计显性契约的违背。在我国,造成会计失信的契约原因有很多。

(一)报酬契约的隐性激励。我国企业特有的报酬契约形式使得管理层的收益中现金比例小,控制权收益、社会地位等比例却偏大。现金收入不高的情况下,管理层为了提高自身报酬,会采取会计失信行为直接占有企业资金,或通过信息造假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而变相增加控制权。同时,当契约表现为一种短期合同时,易导致管理层作为理性经济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做短期行为。当管理层在合约期限内发现企业某年利润下降,而又想继续获得契约报酬时,便会授意会计人员对信息造假;反之,管理层会考虑到为企业做出超额贡献后自身报酬并不会增加,由于心理上的不平衡将选择虚减利润,而将超额的利润作为递延盈利,为以后可能出现的亏损做后备力量,提高自身报酬。所以报酬契约这种缺憾为履行诚信带来了障碍,形成“道德风险”。

(二)法律契约的不完善。履行契约的方式分为:自动履行、相互履行、强制履行。自动履行是自愿的,取决于履行后获得的收益和履行必要的支出之间的关系,收益大于支出,则履行。相互履行是契约双方相互间受到对方谈判实力的影响而进行的履约方式。强制履行是在企业不自动履行或相互履行失败后由他方干预而得以履约的行为方式,一般由政府机关来实施。法律契约属于显性契约的范畴,是凭借相应的规章制度及各种法律条文作为坚实后盾而保证其顺利完成的。而法律作为一种不完全契约,使得很多不法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制裁,同时惩处力度不足以威胁到会计失信获得的收益时,也为会计诚信带来了消极影响。这种现象就是法律契约不完善对会计诚信人员带来的“逆向激励”。

(三)政治契约的矛盾。制度其本质是一种政治契约。近年来,在会计领域,我国一直致力于各种会计政策、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完善,这些政治契约都具有政府参与和单方向制定的特点。政治契约的矛盾表现为政府在不断完善契约的同时,为管理层提供了天然的政策漏洞,便于其利用制度的不完备或更新前后的差异进行会计失信行为。同时,级别不同、地区不同的政府往往存在着很多利益冲突,政府业绩的好坏也经常取决于管辖范围内经济状况的优劣,这也关系到个人的职位升迁问题,这将导致某些政府部门利用职务之便卷入企业会计舞弊中去,或对企业的会计失信行为只做象征性处罚,或视而不见,更或直接参与,企业通常会利用这种矛盾性进行会计失信行为。

(四)企业内部治理契约作用丧失。企业内部治理契约将企业的债、权、利作为安排对象,进行内、外部治理。我国企业内部治理契约明确了企业在内部设立时应按股东会、管理层、董事会这三大主体来安排,意在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局面。但是现实中,很多上市公司都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大股东一般是接受政府的委托而形成的,而股东大会往往由大股东掌控,并且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成员经常是由股东提名任选的,这就造成了大股东和政府之间的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董事会、管理层和大股东之间的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这两层关系实际上使得这种企业并没有真正的委托人,丧失了委托代理契约,破坏了制约作用,造成企业内部治理契约作用的丧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