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通用(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4:39:27 页码:11
最新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通用(精选10篇)
2023-11-11 14:39:27    小编:ZTFB

了解与学习一种新的技能或知识,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总结。写总结时要注意结尾,可以总结自己的体会和反思,并给出进一步的行动计划。希望大家可以从这些范文中学到一些写好总结的技巧和方法,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通用篇一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论调影响非常深广:文无定法。意思是作文教学中不要用任何模式框住学生,应多搞求异思维,让学生写各有千秋的文章。中学生作文到底要不要定法,要不要传授一些最基本的写作思维模式,我们不妨看看古今有识之士的议论和中学生的实际状况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刘勰云:“文场笔苑,有术有门。务先大体,鉴必穷源。”(《文心雕龙·总术》)这位古代文艺理论家认为为文是有“术”的。他还说:“执术驭篇,似善弈之穷数;弃术任心,如博塞之邀遇。”你看,刘勰多么看重“执术”。他所谓“术”,就是为文之“法”。

姚鼐云:“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姚鼐是散文大家,他认为应先有所“法”而后才能写作。

曾国藩云:“以脱胎之法教初学,以不蹈袭教成人。”他也认为对初学作文者应教以“脱胎之法”。

再看看我们学生的实际状况吧。笔者曾对本校初高中学生1100人做过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素质较差,他们不懂写作常规,不知作文有哪些思维模式。一般只晓得一篇文章由开头、中间、结尾构成。因此写出的文章总是三段。到了高中毕业还是如此。高考阅卷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作文立意虽好,但是有佳意而无佳篇,常因结构形式及表现方法安排不当而影响了表达效果。

学生的现实状况,映出了我们作文教学的影子。考其原因,一是由于现在语文教学课时减少,课文多。课文教学在课内完成,而作文则只能放在课外作,教师没有时间传授“法”,有些教师则以“文无定法”为依据。无视‘法’的传授:二是在课文教学中注意了作文之“法”的传授,然而一篇文章一个法,学生无所适从。殊不知中学生的阅读远远大于写作,有些“法”根本不能用上,可仍然向学生灌输。

鉴于此,笔者主张:对中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应传授“定法”。这里所说的“法”,指的是表情达意的思维模式。因为学生作文是不同于作家文学创作的。作家的创作已是作文技能的运用阶段,为文的纯熟时期,他们的责任就是不断地尽可能地创造出更多的适合于内容的新式样。因此,文学创作最忌雷同、模式化。而中学生作文则是用笔的起始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按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中学生的写作训练只能以象样为目标,至于好的要求,就已经超出了国文学习的范围了。他的话具体是这样说的:“记事物记清楚了,说道理说明白了;没有语法上的毛病了,没有论理上的毛病了,这就是象样。至于写得好,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中学国文学习法》)既然中学生写作训练的目标“只能是象样”,而象样也就是合乎“规矩”,亦即得“法”。习武最初须一招一式地练,中学生作文亦须循“法”入门。传授给学生的为文之“法”,不能过多,过多了学生感到眼花缭乱,训练不能落实;也不能过少,太少了则不够用。所以,中学生作文应有“定法”的“定”,就是说要大体规定他们作文依循的“法”的数量。总之,传授的“法”,应能有利于学生打好扎扎实实的作文基础,尤其是要能快速提高中、低基础的学生的作文水平,而在群体进步的刺激下,使基础好的学生的作文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

那么,中学生作文应有哪些“定法”——表情达意的思维模式呢?笔者在此不揣浅陋,撮其要简述如下:

一、插入式。

插入式的特点是:在原来的叙事记人的进程中,插入一些与所叙之事、所记之人相关的事,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事写人。这种思维模式适用于训练记叙文。范文可选用鲁迅的《故乡》来印证。

二、悬念式。

悬念式的特点是:把人物或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然后再从人物事件的开头叙述,探因释疑。这种思维模式适用于训练记叙文,范文可选用鲁迅的《祝福》来印证。

三、串珠式。

串珠式的特点是:以一件“道具”做为结构线,连缀与此“道具”相关联的多个材料。这种思维模式适用于训练写抒情散文,散文可选用秦牧的《土地》来印证。

四、转换式。

转换式的特点是:将喻体转换为本体,将部分转换为整体,将自然现象转换为社会现象,将具体的个别的社会现象转换为抽象的一般的事物。这种思维模式可用来训练学生写托物抒情、借事说理的文章。范文可选用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来印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思维模式很重要,全国高考有几年的作文试题写作时都必须运用这一式写才能成功,运用这一“法”的关键在于要善于找出甲事物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来寻找具有一些相似特点的`其他类事物,把握住了相似点,就完成了思维的转换。

五、总分式。

总分式的特点是:先总起来说,然后分开说,最后又总起来说。分开说时,有时它们各层次间表现为并列关系,有时则表现为对比关系。这种思维模式可用来训练写议论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范文可选用苏洵的《六国论》来印证;说明文范文可选用梁衡的《晋祠》来印证。

六、推进式。

推进式的特点是:思维的发展是纵向延展的,文章的各个层次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各个层次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动。这种思维模式可用来训练学生写思想评论,范文可选用毛爷爷的《反对自由主义》来印证。

七、射靶式。

八、评介式。

本式的特点是:先评说某工艺产品的价值,然后再依次介绍其制作程序。这一式可用来训练学生写产品制作工艺流程的说明文。范文可选用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来印证。

程千帆教授说:“其在初学,始入文囿,回翔歧路,靡所适从,势非取法前修,无以正其涂辙。故炼字安章之道。命意取材之方,莫不绳武往制,以期肤功克奏,是即所谓模拟也。及学习既久,成效渐生,不特篇章字句,可以操纵自如:即情势体势,亦堪积储立,而一已之精神面目出焉,是即所谓创造也。故初学而不事模拟,则不得其门而入。”以上粗略地列举了可供初学写作的所谓“定法”八个,这只是最基本的,当然不是中学生作文之“法”的全部罗列。它做为“定法”,只是提供给中学生进入写作大门的几根拐杖。如程教授所说,使“回翔歧路,靡所适从”者有所模拟而已。况且,“熟能生巧”,若能在模拟上述几种模式的基础上加以变通,则可收益良多,可望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一个档次。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通用篇二

心理障碍经过认真诱导和调节,会得到控制和排除。在跨栏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心理障碍的特征,正确分析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诱导,努力帮助消除和克服心理障碍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适宜的心理态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1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端正具有增强与促进学习效果的作用,是推动学生的心理动因,人体的各种活动是以动机为动力的。形式不同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直接兴趣的差异。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教育学生从思想上把学习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联系起来。有计划、有目的地结合教材内容,多采用启发式提问,活跃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在教学中努力地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和体验。在跨栏教学中,根据学生基础水平,运用分层次教学法,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跨越不同高度和栏距的栏架,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跨栏运动的乐趣。这样既消除了学生对跨栏的心理障碍,又培养了学生对跨栏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自觉地通过意志努力,克服困难,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3.2提离教学水平。

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选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于州果程的组织形式.正确运用保护与帮助,善于从心理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和满足学生求知、求趣的心理需要,使学生的行为和能力得到增强,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3.2.1讲解、示范妥正确有鼓动性。跨栏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讲解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掌握动作要领,因此,讲解时要正确使用专业术语,语言要简练、清晰、形象生动,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突出重点和难点。同时讲解要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想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正确的示范可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动作表象,对动作形成正确的印象,特别在学习阶段,由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概念、动作过程等还不很清楚,教师应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技术图片、比赛录像和教师示范。教师示范动作力求舒展大方,优美、到位.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反射,消除学生畏惧心理,进而跃跃欲试和积极参与练习。

3.2.2降低难度练习法。教学初期,对有恐惧、畏难情绪的学生,应多做模仿练习和分练习,然后过渡到完整练习,完整练习也应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在练习中可降低技术难度要求。跨栏最初可以采用竹杆或橡皮筋作简易栏架,降低栏高,适当缩短间距。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随着学生技术的改进和恐惧、畏难心理的消除,再及时过渡到正常练习要求,并在技术改进上提出更高要求。

3.2.3口令与标志指示引导法。口令与标志在田径教学中是常用教学方法,正确运用口令与标志引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教师用宏亮、短促有力、快慢结合的口令给学生以信息指示。跨栏栏间跑教学中,利用画线标出栏间三步的步长,让学生按事先划好的标志线跑,并用“嗒―嗒、嗒”口令节奏诱导学生栏间跑的节奏感。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又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克服紧张畏惧心理。

3.2.4积极诱导和鼓动。当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失误或受到挫折后,教师应适时给予安慰和鼓励,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耐心细致地分析失误或挫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并适当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他们及时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努力完成动作练习,让学生尽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对有进步的学生应及时肯定和赞扬,激发他们更大的积极性,使之情绪高涨,忘却恐惧,对技术动作进一步认识。在诱导教育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表扬少批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原动力。在课堂教学时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的教育,遇到失误或挫折时不气馁,要在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竞争的未来世界立于不败之地。

3.2.5创造宽松偷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的和谐融洽对消除学生不良心理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体会、相互勉励鼓励,能使思维得到启发,相互借鉴,产生积极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缓解紧张的情绪,克服恐惧心理。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感到“教师在期待我”,“我看你很有潜力,只要努力一定能学好”等行为、语言来激励学生。同时,又要有意识地多让学生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努力营造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

3.2.6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和体格特征各有不同,所以教师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对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多安排素质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对心理负担较重的学生应多表扬,勤鼓励,增加他们的学习信心,绝不可放手不管,对技术掌握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反复示范,细致讲解,采用针对性的诱导练习,帮助其尽快掌握技术动作。

3.2.7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应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如正误对比、互相观察纠错、集体为做动作的同学评分等使学生对同学和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技术水平进行深入的认识,从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中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存在的差距,并通过获得的信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的心理暗示,有目的、有意识地调整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自觉遏制不良心理的产生。

3.3培养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地制订计划,采取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由于体育教学的固有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勇敢、顽强、果断等意志品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预防和消除恐惧心理的重要保证。

情感为动力,树立学生的信心。人的意志行动,常常伴随情感,情感常常成为意志的推动力,一个对所要实现的目的态度冷漠的人,是难以表现出意志的。同样,情感丰富、深刻而强烈,可以激励人去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如表扬和鼓励等,激发学生完成既定任务的愿望和信心,让他们在练习的实践中得到意志的锻炼,从而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3.4有机条件的控制,技术的教学,学生受体力。

外界环境的影响,意外事件有时可能发生,教师应随时做好处理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突发事件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龙其是跨栏跑技术教学更注意这点,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就会干扰系统教学的正常的进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当意外事件出现后,便立即询问摔跤同学的情况,及时组织同学分析摔跤原因(攻栏时起跨点过近或过远)然后让技术好的同学多做几次示范,为了减少恶性反应刺激,可临时调整教学程序,把全程改为过3―5个栏,并缩短栏距,随后再增加难度,减少不良心理反应。

4结论与建议。

4.1在跨栏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特别要注意由易到难的教学原理。

4.2应多采用正面教育和鼓励性的语言,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4.3在练习中多运用一些简单的条件,或采用其他的教具,以转移学生俱怕栏架的注意力,然后逐渐转移到正常的跨栏教学中,以消除学生怕栏的心理。

4,4将胆小的学生夹在胆大的学生中间,利用学生的榜样力童帮助胆小者消除怕栏的心理。

在跨栏跑教学的不同阶段,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有目的的心理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学实践证明,在跨栏跑教学中,只要将身体训练,技术ail练和心理训练融为一体,就能使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其跨栏跑技术水平。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通用篇三

论文摘要:通过对北方高校冰上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剖析,并针对有关诱因提出预防及疏导的对策。

1前言。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在北方高校冰上课教学中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当中,逆反心理占据一定的比例。因此,有必要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和疏导的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以保证北方高校冰上课的顺利进行。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

3结果分析。

以哈尔滨商业大学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7份,有效率94%。对有效问卷进行数理统计,总结出学生对冰上课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来源于主观和客观2个方面。

3.1主观原因。

3.1.1意志品质薄弱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温室”中长大。冰上课教学有其特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品质,是很难适应冰上课教学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冰上课产生逆反心理。

3.1.2身体素质参差不齐高校学生来自祖国各地,尤其是对于那些从未见过冰雪的南方籍学生来说,当最初的兴奋与好奇消失后,当在冰上课中遇到不易解决的问题时,逆反心理也就会随之产生。

3.2客观原因。

学生对冰上课产生逆反心理除具有上述主观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受来源于客观因索的影响。

3.2.1冰上课本身教学特点所致冰上课教学是要在寒冷的`冬季室外环境里,要求学生穿着窄而长的冰刀,在光滑的冰面上学习技术技能的。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由调查问卷统计得知,这一因素占69%。3.2.2冰上课教师素质的影响个别冰上课教师本身的冰上技能还有待提高,不能给学生以轻松、自如、优美的感觉,这无形中会加深学生对冰上技能学习的畏惧感和逆反心理;冰上课教师不能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内容陈旧单一,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不能从调动学生兴趣和爱好人手,使学生觉得冰上课教学枯燥乏味;教学方法缺乏新意,课堂气氛沉闷,讲解不清、示范不当,师生关系不融洽等等,都是导致学生对冰上课产生“逆反”的重要因素。在调查统计中得知,这方面因素约占53%。

3.2.3教学环境恶劣所致冰上课是在室外环境里进行的,北方的冬季室外气温有时要达到一20℃以下,气候本身的不利因素,加之有些高校的冰场破烂不堪、冰面凹凸不平,教学管理混乱,冰刀器材残缺破旧等因素也易引起学生厌烦和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调查中这些因素占47.5%。

4预防和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4.1注重学生心理动态。提高冰上课教学艺术。

冰上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而学生主体性能否正常发挥,要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如果冰上课教师态度生硬、语言刻薄、方法简单,仅以命令的口吻去“指挥”学生,教师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这样就很难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很难发挥,将会使学生对老师和冰上课产生反感、对立的情绪。因此,冰上课教师要注意教学艺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从而激发学生对冰上课学习的积极性。

4.2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冰上基础参差不齐,要在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安排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避免“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预防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条件。冰上课教学中,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看在眼里,并及时进行反馈,特别是对那些身体素质和冰上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要有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使他们增强勇气和自信,积极、主动、愉快地加入到冰上课教学活动中来。

4.3不断优化冰上课教学环境。

首先,作为冰上课教师要注重自身仪表,要穿戴整齐、精神抖擞地去构成冰上课良好教学环境的一份子。此外,要将冰场围栏粉刷新,冰面要划有颜色鲜明、清晰可见的跑道线,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学生们来到冰场就会跃跃欲试,教学效果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5结语。

冰上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采用及时、有效的预防和疏导的方法,才能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保证冰上课教学的顺利进行。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通用篇四

论文摘要:通过对体育教学中学生消极心理状态成因的分析,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当前比较复杂,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内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为对困难、危险、失误的强烈焦虑,从而引发恐惧心理。其主要特征有:思维紊乱,注意力不集中,相关肌肉紧张、心率、呼吸加快、血压上升、体温升高,甚至出现虚脱等现象。这种心理现象造成了学生技术动作变形,配合失误,或者无法完成练习,严重的还会造成伤害事故,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消除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本文从探索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心理障碍人手,对体育教学中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其消除办法进行分析。

1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内因是事物的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练习的基本条件。当自身条件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对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如身材弱小,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在进行对抗性项目时;身体笨重、高大的学生进行协调、技巧性项目时;心肺功能较差的学生进行耐久性项目时,他们普遍感到焦虑或恐惧。这些现象在体育课中十分常见。另外技术动作结构本身比较复杂,器械难度大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因此,以上客观因素是构成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1.2意志品质较差,缺乏自信。

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总是不敢迎难而上,力不从心,并错误的夸大动作难度,加上他人并无恶意的说笑,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对体育学习和测试感到惧怕。

1.3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

由于运动项目本身的危险性或运动者本身的因素,造成受伤在体育活动中并不鲜见,一些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接受了这样的事实或经验。当他们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内容与以前的经历相类似时,伤害事故的情景就会在头脑中再现,甚至夸大了危险性,而引发了对该运动项目的恐惧。

1.4对体育运动科学的无知。

学生对体育科学知识的了解、掌握不多,加上体育理论课少之又少,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简单、肤浅。而一旦出现问题又不能解释时,就产生了恐惧感。

1.5教师的单一要求和不自觉的偏爱。

在体育课中,不论学生的情况如何,个别体育教师都一味的、不分层次地用同一标准要求,这样就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长期遭受失败的困扰,而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其次教师又不能对学生平等对待,往往冷落差生,有的甚至让他们当反面教材,使他们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也随之产生。

1.6学生个性特点及气质类型的差异。

一般地说,神经系统弱性的人,及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一遇到稍有难度或带有竞赛性的练习方式,就容易引起极度紧张;反之,神经系统强型的人,则不容易引起极度紧张。因此,紧张情绪的容忍度可以通过神经类型或气质类型测查表来加以预测。研究表明,特质焦虑水平高的学生比特质焦虑水平低的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极度紧张。在个性特质中,忧郁性大,情绪不稳定,自卑感强,神经过敏性强,或者“完美主义者”,更容易引起极度紧张;反之,则不容易引起极度紧张。

除了以上因素以外,在器械教学过程中保护和帮助得不到保障,如保护和帮助的位置、时间不当,手法不娴熟,或是多余的保护和帮助。另外,外界环境的干扰也是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如天气不佳、练习场地混乱,或看了其他学生的失败动作等。

2如何消除心理障碍。

2.1加强思想教育,优化教学环境。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大胆泼辣、勇敢顽强的思想品质培养,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间接的学习动机。在新动作学习前讲授练习的实际意义,让学生用动机的驱动力、用顽强的意志品质去对待学习、战胜困难、克服恐惧。其次,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关怀和鼓励,使学生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之中,营造一种学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缓解少数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积极因素,激发练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2.2加强身体素质,技术技能的训练及教学。

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的基础,从上第一次课开始就应加强有关方面的素质训练,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内容。对学生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检查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信心。对任何一个有难度的动作,首先要抓好基本技能练习,主要是为了防止学生脱离实际条件,而片面追求学习有难度动作,或者在他们尚未具备相应的身体练习基础情况下,要求他们勉强学习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或达到某一技术要求。合理安排课的难度,以便吸引学生,使学生常有完成动作的机会。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所要求的技术动作。只有掌握熟练的技术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恐惧心理的产生。在技能训练方面要注意采用专门练习、诱导练习、综合练习等,逐步提高难度,使学生们能够较好地完成所要求的动作。

2.3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首先,在教学中应多运用启发、引导、课堂语言的激励和其他学生的鼓励来激发学生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也可提倡学生用自我暗示来增强自信心使自己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肌肉得到适当放松,在精神上、机能上处于较佳的动作完成状态。教师除了运用语言刺激外,还可采用直观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如通过观察发现完成动作好的学生的动作并进行激励型讲解,通过与完成动作一般的学生进行比较鼓励,使学生自我比较。坚信“他能做好,我也能做好”,在自我暗示下,使心理处于良好的状态,产生练习的欲望。

2.4克服外界环境干扰。

有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好,能力也很强,但往往出现动作“走样”。据观察,这个阶段是大脑皮层的活动由泛化阶段到分化阶段,因此,练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够比较顺利的、连贯的完成整个技术动作。这时只是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如天气不佳、练习场地混乱,或看了其他学生做了失败动作,他们会出现动作过程不清,动作要领模糊,身体各部位控制失调,进而多余的动作或错误的动作出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细节,反复强化动作要领,使学生加深对动作要领感性上的进一步理解。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明确动作要领,促进分化抑制,使动作日趋准确。

2.5针对不同气质类型进行教学。

决定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因素除了运动能力和智力外,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的不同,对学习效果也有影响。其中多血质类型的人在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活泼、好动、敏感、动作反应迅速,灵活性高,模仿能力强,动作技能掌握得快。但注意力容易转换,兴趣和情绪容易变换,在学习中只求做出动作,不求做好动作的每一个细节,尤其不愿意学习较单调的动作。对于这类学生,应当着重培养他们认真钻研的学习精神。对于粘液质类型的学生,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安静、稳重、踏实且有坚韧性,注意力和情绪均较稳定。但动作反应较迟缓,灵活性差,注意难以转移。教师应经常指导他们在练习时尽可能快和灵活地做出反应。以胆汁质类型为主的学生,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兴奋性高,消除疲劳的速度快,能迅速的调动其身体的能量,爆发力强,容易冲动或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情绪变换激烈,也不容易注意动作的细节。对这类学生教师应使他们养成注意动作细节和有节奏的练习动作等习惯。以抑郁质类型为主的人承受大强度运动负荷的能力差,灵活性差,动作反应迟缓,而且不强烈,对外界又有很高的感受性,善于察觉他人不易觉察到的细节,在压力的情景下容易紧张、惊慌,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教师切忌对他们在活动中的失误,给予过多的指责,或让他们站在同学面前做错误示范,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以便使他们满怀信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学习与他们程度相适应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以及事故的预防和急救常识和运动力学的有关原理。例如,运动中腹痛,韧带扭伤等的防治,投篮的弧线与出手的角度等问题。使体育学习与常识原理的了解掌握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无知而产生的恐惧。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过程要善于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苗头,及时把消极的心理状态消灭在萌芽之中。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育人手段,提高学生战胜心理障碍的毅力,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通用篇五

[论文摘要]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素质及体育基础差,心理素质不够稳定,学习懒散,目的不明确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生的目的不明确,性格怯懦,对自己运动能力估计不足,本身存在的心理或生理缺陷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不足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对部分学生适当降低要求,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氛围等手段来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心理障碍体育教学成因对策。

体育课是学校教育必修课,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和改善身体素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心理障碍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表现出慌乱、恐惧、困惑、胆怯等不良情绪。在体育教学中心理情绪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如果不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处理,势必很大程度上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消除其心理上的障碍。并了解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以便遵循体育心理健康规则,针对课堂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有效的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体育教学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成因。

心理障碍是指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的状态。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在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其在进行某些具有一定危险或难度的动作时,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不仅会使少数具有这种心理的同学难以掌握规定教学内容,还会因消极情绪的辐射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1.1消极心理障碍及成因。

1.1.1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对于自身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学了之后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一无所知。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对体育课不够重视,而学生学习积极与否与学习的目的性有很大的联系。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往往经不住学习挫折的打击,受不住失败的考验。一旦受挫就会马上丧失信心,不愿再次去尝试,甚至放弃追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情绪高低不稳,但想调节却力不从心,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的情绪力量来之于不明的学习目标,缺乏心理后劲和韧性。

1.1.2性格怯懦,缺少吃苦耐劳精神。

由于体育动作技术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及运动能力达到一定的标准都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不断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去征服一个个动作难度,接受各种挑战才能实现学习与训练目标,取得学习成果,因此体育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若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信心与勇气,没有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稍有难度或遇到复杂的动作就产生胆怯感和逃避心理,就难以学好体育课程,完成教学目标,更谈不上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另外体育教学中会出现大量的师生、生生合作,因此课堂上的学生交往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少数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不敢发言、不善于交往;一些外向好动的孩子,当他们经历几次错误和失败后,甚至遭遇全班哄堂大笑后,也会产生挫折心理。

1.2自卑心理障碍及成因。

自卑心理就是由于学生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引起的态度体验。在体育课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自我能力估计的不足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当练习较难动作或中间遇上困境的时候,往往缺乏信心,轻易放弃挑战自己的机会。当所练习动作接近自身最大能力时,因害怕受伤或在同学面前丢脸,亦或看到同学受伤的先列,从而对该动作的练习产生恐惧感,畏手畏脚,不敢于尝试。有些学生由于本身身体素质较差或存在心理、身理上的缺陷,对所学动作缺乏信心,不敢进行练习。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常此以往很容易产生自卑感。以上这些大都是由于对自身能力的估计不足,缺乏信心不敢于实践所致。

1.3恐惧心理障碍及成因。

恐惧心理是由于学生紧张焦虑引起的一种心理反应。在体育教学中有少数同学存在着恐惧心理,其中又以女生居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现象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生活经验想结合产生的。在体育教学中产生恐惧不安的现象有主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主要包括心理调节力低,心理素质差等;客观方面主要包括有以前失败的经验,教学内容过于复杂,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等,且这两方面的作用多半是相互作用的。

恐惧障碍是一种与回避行为连同的`对某一类特殊环境的非正常惧怕出现的心理障碍。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体育动作的基本条件。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就会感到焦虑和恐惧。体育教学中最常出现的是单纯性恐惧障碍,即对某一具体的环境或体育活动产生惧怕心理。如以前在学习双杠动作时从上面摔下来,产生对体操动作学习的恐惧感。那么在以后进行相类似的运动项目练习时,头脑中就可能会再现事故场景,从而引发对运动训练的恐惧心理,害怕再次受伤。除潜在的伤害因素和怕苦引起的恐惧障碍外,在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种团体恐惧障碍,这种障碍是由于担心别人对自己评价不良产生持续焦虑所造成的。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动作都是在直接观察下进行,对动作技能掌握的好坏和快慢都直接展现在全体参与者面前,对于易被别人评价的学生,不能完成动作时往往会感觉到丢脸,进而采取回避行为。若原有动作技能水平低,又受到不好的评价,就更容易产生惧怕参加团体活动的现象。

2消除障碍的对策。

2.1教师方面。

2.1.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克服消极心理。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活动目的越明确,越深刻,意志就越坚强,越能够激发人们的行为去达到某一目标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其认识到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识,熟练的技能,更需强健的体魄才能适应社会的节奏。通过体育教学不仅能增强体质,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学许效率。只要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这点就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内驱力。学生动机一旦被确立就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就可以自觉的通过意志力去努力克服困难。使学生明白在体育锻炼和比赛中,如果想要实现即定的运动目标,就必须学会对付艰难环境所需的各种技能,付出汗水和努力,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亦是如此,为将来的拼搏增加一个砝码。

2.1.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首先,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抓住难重点,注重教学过程中方法的科学性,力求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用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主动从事体育锻炼和掌握运动技术的强烈欲望。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积极肯定的认识自我,多提供一些使其获取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再次,学生情绪较沉闷时说些得体的幽默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可避免厌倦、枯燥的心理,培养学生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并注意培养和使用体育骨干,让他们去带动影响其他学生。最后教育学生以充满信心的精神面貌正确评价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激起学生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

2.1.3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都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去。其次,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科学安排组织教法。教材难易搭配合理,手段运用恰当,器材的设置和场地的布局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和规范的示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另其对动作产生一种安全,易学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念头。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帮助树立学生间相互尊重。通过学生间的相互鼓励,减轻学习压力,使他们处于轻松的学习环境之中。最后,教师应正确对待有恐惧心理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并加强保护帮助措施,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动作,对自身慢慢增加信心,最后达到消除恐惧心理的目的。

2.2学生方面。

2.2.1明确学习目的,克服消极心理。

通过教师的学习目的性教育及自身的努力,明白自己在学什么、为什么要学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正确学习动机的树立,产生对学习的强烈内驱力。使自己对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克服消极情绪。

2.2.2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首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用积极、肯定的态度去评价自我能力,慢慢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另外,班级内的体育骨干学生,在课堂上应以勇于挑战、不怕困难等学习状态去带动影响其他学生,特别是那些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使他们能够在一种充满奋斗、激情的氛围中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去,以此慢慢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2.2.3树立自信心,克服恐惧心理。

首先,学生要对自我的运动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评估,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乃是为了以后的成功。另外,学生间要相互尊重,对于同学的失误不可取笑,有可能的话要帮助分析失败的原因。在同学进行练习时,适当的采取保护措施,增强练习者的安全感。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帮助,去争取胜利,以此慢慢克服恐惧心理。

3.结语。

体育教学对学生在得、智、体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学生在以后的人生路上的发展同样有着不小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中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克服对策的研究,使我明白了学生体育教学中由于对学习动机的不明、对自身能力的估计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另外提出了通过师生双方面的努力去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为以后能更好的从事学校体育教育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通用篇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保证。但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毫无计划,整天忙于被动应付作业和考试,缺乏主动的安排。因此,看什么、做什么、学什么都心中无数。他们总是考虑“老师要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做什么”。

(二)不会科学利用时间。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而有的学生虽然忙忙碌碌,经常加班加点,但忙不到点子上,实际效果不佳。有的学生不善于挤时间,他们经常抱怨:“每天上课、回家、吃饭、做作业、睡觉,哪还有多余的时间供自己安排?”还有的学生平时松松垮垮,临到考试手忙脚乱。这些现象都是不会科学利用时间的反映。

(三)不求甚解,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指不加思索地重复,多次重复直到大脑中留下印象为止。它不需要理解,不讲究记忆方法和技巧,是最低形式的学习。它常常使记忆内容相互混淆,而且不能长久记忆,当学习内容没有条理,或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分析学习内容的条理和意义时,学生往往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依赖这种方法的学生会说:“谢天谢地,考试总算结束了。现在我可以把那些东西忘得一干二净了。”

(四)不能形成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反映,也就是指知识经过学生输入、加工、储存过程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序的组织状态。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再多的知识也只能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功效。有的学生单元测验成绩很好,可一到综合考试就不行了,其原因也往往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这种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科之间,对各章节之间不及时总结归纳整理,致使知识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这种零散的知识很容易遗忘,也很容易张冠李戴。

二、学习方法不当的成因。

为什么有的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呢?这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当然,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会对方法的形成有影响,智力水平高的学生更容易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但在现在的中小学中,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都不太大,因此,它对方法形成的影响是有限的,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一些非智力因素上,如认识水平、动机水平、意志状况等。

以上原因分析是从学生个体出发的,是造成学习方法不当的内因。除此之外,还有来自教师、家长。同学等各方面的外因都对学习方法的形成产生影响,也都是造成学习方法不当的可能原因。

(一)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少学生在方法上听其自然,看不到科学学习方法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尝到正确方法所带来的甜头,以为磨刀误了砍柴工,因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和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

(二)对学习特点认识不足。

前面讲到学习方法具有适应性,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适应各阶段、各学科的学习特点。这就需要学生对目前的学习有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的方法。

较大的变化——初中的课程内容相对简单,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知识更加抽象、深入;初中生的学习对老师依赖性大,老师指导也很具体,而高中生的学习则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如果学生看不到这些变化,就有可能造成方法的不适应。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通用篇七

许多学生早晨匆匆赶到学校不是读书,而是抄作业。有早晨早起抄袭的;有在课间10分钟抄袭的;有在中午、下午、自习课教室里抄袭的。学生抄作业是中学教育中的一个顽疾,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败坏了学风,形成了惰性,影响了学业成绩,甚至严重妨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成绩的落后是表面的,不劳而获思想的滋生蔓延才是可怕的。将来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影响整体国民素质。

为此,我们将深入调查、研究,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探究作业抄袭的成因,提出行为干预措施。

学生抄作业的原因之一:我不会。

现象分析:这其中有三种,一是自身的惰性,不想动脑筋,看到作业,头脑发晕,大喊不会做,缺乏钻研精神,更别说刻苦了;二是恐惧心理,只要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自己就没有把握,人家做的总是对的,对自己没有信心,不自信;三是上课不认真听讲,老会走神,下课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自然不会。

对策:学生不会做是由于学生的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差异造成的。因此,我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对待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从心理上给予特别关注。

说过,情感对外语学习的作用至少与认知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些。nn甚至认为,按照这种观点,无情感的作用,即使有良好的学习潜力,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会调动起来。如果教师对这些学生采取冷漠态度,他们就会自暴自弃,学习的态度就一落千丈,学习态度不端正,无论别人在课堂上的表演有多精彩,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零。

(2)课堂精讲精练,合理设置练习题。

讲完一个知识点以后,马上就要把它应用到实际解题中去。合理地设置习题,形成层次鲜明,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递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如:在讲到“beusedtodoing”这个短语时,学生通过观察找出规律后,我就出个习题让他们练习,kateisusedto(get)upearlyeverymorning.我敢说98%的同学都会做出这个题目,下节课稍微复习一下,学生们就不会忘记了,而且记得的时间会很久。

(3)放慢节奏,多给学生思考时间。

多数学生是要求上进的,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但是,又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很快把老师的提问回答出来。因此,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提示和帮助,在学生成功解决问题时及时给予鼓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抄作业的原因之二:我要玩。

现象分析:玩是人之天性,但有些学生的观念是先玩后做作业,他们感叹学校生活已经很沉重,课余何不玩一玩,结果玩得忘了时间,想起做作业已身心疲惫不堪,而作业不能不做,于是大抄特抄,应付了事。

对策:对于这类学生,我主要从兴趣和思想两个方面入手。

(1)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毕竟是学生,老师多想一些方法,专门针对他们,只要能把学生兴趣培养起来,就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作业就更不在话下了。

(2)改变观念。

“态度决定一切”,所以还可以从改变他们对学习的看法入手,多与之谈心,多予以赏识和鼓励。并且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拿他和同等学生进行对比,同样的教室,同样的老师,同样的作业量,同样层次的水平,为什么别人能完成得很好,你就不能完成呢?然后慢慢表扬,这样,一定可以改变一些学生抄作业的现状。

学生抄作业的原因之三:作业饱和了。

现象分析:这是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经常说的话。其原因有二:一是作业实在太多,来不及做;二是做作业效率不高,做事缺少条理性和计划性。

对策:现今,“题海战术”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在机械的重复中形成了内耗,作业太多,思考的空间就缺少了,这是最大的弊端。因此,我在作业布置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少数量,重质量,抓典型。尽可能减少作业的数量,提高每一题的质量,抓住典型题目反复练习。

(2)作业难度适中,层次鲜明,和上课的例题尽可能对应。作业的布置由简到难,逐渐加深,尽可能是上课例题的衍生或者提高,有助于学生参考自学,举一反三。

二、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及对策。

由于我们的学生都是农村家庭,大多数父母在外打工,把孩子扔给了爷爷奶奶。甚至有的孩子,连爷爷奶奶都没有,父母留给他们的只有生活费。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他们的自控能力太差了,没有亲人的管束,他们有了真正的自由,他们能不珍惜这个机会吗?即使犯了错,老师想见他的父母都没有机会,于是做任何事都是肆无忌惮。

对策:发挥家长督促作用。

平时,班主任要与家长通过电话多联系,争取他们的帮助。虽然家长一般不能指导学生的作业,但他们可以起到监督与督促作用,从而制止学生抄袭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来自老师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有的教师上课就像“温吞水”,没有一点激情,丝毫激发不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往往“满堂灌”,不进行作业方法的指导,而且批阅很是马虎,发现抄袭也很少去追究,总是随之任之。

同时,由于“一体机”的使用,减少了印刷的工作量,于是有的教师,大搞题海战术,不管题目如何,拿来就印,印好就做。课堂上学生已是不堪忍受,回家还要“狂轰乱炸”,这境地唯有一个“抄”字能解决。

还有各学科的教师都争先恐后地布置作业,惟恐落后显得自己的不负责任。于是每天的总作业便堆积成山。尤其是节假日,教师明知道作业效果不好,还丝毫不肯放弃自己的权利,各科练习卷就如雪花般飘落,封锁学生娱乐的大门。

对策:分层次布置作业,允许作业“留白”

我们要坚决反对“一刀切”的传统作业方式,要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体会“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了解答兴趣,既防止了抄袭,又能调动广大同学思考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个别学生,个别题目,经过认真的审题与分析后,仍然做不出,我们要允许他们的作业“留白”,这也是防止抄袭的必走之路。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思维也千差万别,我们不能要求他们个个是神童。

我想,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不仅能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量,开拓知识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对教材的驾驭、把握能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那么杜绝抄作业现象也就不再是一个教育难题了。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通用篇八

论文摘要:论文对中专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如何调控中专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有效的心理调整技术和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论文关键词:中专体育教学心理障碍成因调控。

1.前言。

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针对学生对体育课态度体验专项因子分析,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引发学!}心理障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轻视体育课。

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多数学生体育课学习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完成体育课考试,认为体育课不是主课,体育课应付及格认真学好其他文化课的不良心态,占被调查人数的54.4%。这主要与我国多少年来实行的应试教育和人们对体育的偏见是分不开的。

1.2厌学体育课。

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乏味,缺乏新鲜感,不喜欢上体育课,把上体育课做为一种心理负担,占被调查人数的59,8%。首先,中专体育课的内容与中小学的内容基本相似,教学中教师统得过死的军训式教学,干巴巴的讲解、示范、练习,单调的教材教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因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不愿上体育课。其次,部分学生体形较胖或较瘦,性格内向,自尊心强,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又差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在体育课上,过分担忧具有少有难度技术和竞赛性的练习,害怕与比自己“强大”的同伴一起游戏和运动,害怕练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鄙视,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自信心下降,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1.3过分担心考试。

学生在考试前过分紧张,占总人数的66%。心理症状为心跳加快、呼吸短促、手脚出汗、四肢疆硬不协调等,在考试时由于知觉和表象不连贯,记忆力减退,忘记技术动作要领,造成不能正常发挥和正确完成动作。如在足球选项课颠球的考试中,有的学生平日颠球练习中技术动作非常规范、熟练协调,但一到考试就紧张的动作技术发挥失常,动作僵硬不协调、失误增加。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教师又不能耐心正确的疏导和关爱他们,导致了这些学生陷入悔恨、遗憾、不满意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

1.4服务设施不够良好。

配套服务设施可解除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后顾之忧。调查发现,有20.2%的男生和41.5%的女生认为配套服务设施不好,对体育学习的影响非常大。很多学校,学生上完体育课无处洗澡或洗操不方便也直接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调查结果显示,此因素对女生的影响更大。

2.对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调控。

2.1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

2.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老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应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情景教育等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发扬协作型教学。要重视教与其它诸要素的协调,同步互补,使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有机统一。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形式上强调“过程的自组”,多为学生提供练习上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为此,在“四自”基础上,努力实现“四性”,参与练习的全体性,人人有练习的机会;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确保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练习要求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的自学自练自评中,从互教互学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向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3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气氛,学生对教师信任,可减少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的紧张和害怕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并及时鼓励,使他们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逐步树立信心。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消除恐俱感,排除意志消沉等消极心理,增强自信心和勇气,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气氛,从心理上消除其不良心理。

2.4改善场地器材条件。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因此,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体育设施、器材的有关规定,不断改善体育场地、器材和配套服务设施,尽可能满足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同时,经营性的体育场馆,在利用市场手段调节的同时,应时常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在软件方面,重在形成一种有利于提高中专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氛围,注意隐性课程的潜在影响,建立、健全校内各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广播站、电教室和宣传栏的作用,形成宣传网络。举办体育节,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沃勿戎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激发体育兴趣和形成锻炼习惯的“第二课堂”。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通用篇九

论文摘要:对中专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由此掌握调拉中专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有效的心理调整技术,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过程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心理矛盾随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仍有规律可循,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消除其心理上的障碍,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在体育过程中的心理卫生问题,还应掌握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心理障碍的成因,以便遵循体育心理健康规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提高心理品质,排除心理障碍的影响和干扰。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时象。

以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级师范班、级师范班、级师范班共210名男、女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方法。

(1)采用调查分析法、资料文献法、数据统计法。

(2)问卷调查情况。将学生分班集中起来,先讲解填表内容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认真、如实地填写后当场交表。为消除顾虑,一律不填姓名。发放问卷210份,全部回收且均有效。

二、研究结果的分析。

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中专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自身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全面分析影响中专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根源之所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工作者一项新的教育任务。针对学生对体育课态度体验分析,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引发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轻视体育课。调查结果表明,学习体育课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完成考试,认为体育课不是主课,只要及格就行,而应当认真学好其他文化课的不良心态,占被调查人数的54.4%。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从而轻视体育课。学生进人中专学校后,由于这种思想和心态的根深蒂固,因此大都应付体育课考试,出现故意请假,无故缺席,情绪不高,不愿主动去练,练习效果不好等轻视体育课的不良心理状态。

(2)厌学体育课。认为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乏味,缺乏新鲜感,不喜欢上体育课,并把上体育课作为一种心理负担,占被调查人数的59.8%。首先,中专体育课的内容与中小学的内容基本相似。教学中教师统得过死的军训式教学,枯燥的讲解、示范、练习,单调的教材教法,因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不愿去上体育课。其次,部分学生体形较胖或较瘦,性格内向,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又差因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在体育课上过分担忧具有一定难度技术和竞赛性的练习,害怕练习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鄙视,因而厌学体育课。

(3)恐惧、厌倦耐力跑。耐力跑教学中,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占被调查人数的85.2%。其一是由于耐力跑多数是在跑道上进行练习,这样一圈接一圈周而复始地在跑道上进行单调动作的频繁练习,极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在心理上对耐力跑练习产生恐惧与厌烦情绪,由此而使运动兴趣下降。其二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普遍娇生惯养,心理脆弱,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日趋减弱,对耐力跑这样一种枯燥的训练内容必然产生一种回避心理。

(4)过分担心考试。在考试前过分紧张的,占总人数的66%。心理症状为心跳加快、呼吸短促、手脚出汗、四肢僵硬不协调等。在考试时由于知觉和表象不连贯,记忆力减退,忘记技术动作要领,造成不能正常发挥和正确完成动作。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教师又不能耐心正确地疏导和关爱他们,导致了这些学生陷人悔恨、遗憾、不满意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

(5)人际关系不协调。在调查中有38.5%的学生人际关系不协调,不能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普遍娇生惯养,心理脆弱。心理症状主要是交际范围比较窄,缺少和别人交往的能力,经常出现退缩、害怕他人、不能容忍挫折、固执己见等。有的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的过程中不能正确理解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自尊心受到伤害。有的体育教师在对学生批评和纠正错误时不注意方式、方法,态度强硬并凌驾于学生之上,导致学生情绪低落,并容易产生烦恼情绪,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人格适应不良的心理障碍。

(6)服务设施不够良好。配套服务设施可解除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后顾之忧。调查发现有20.2%的男生和41.5%的女生认为配套服务设施不好,对体育学习的影响非常大。

(1)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刻苦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明确锻炼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思想上要树立不怕苦、不怕累,具有顽强毅力的品质;在锻炼中,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要有意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化终身体育的思想。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老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应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情境教学等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要发扬协作型教学,重视教学一与其他诸要素的协调,使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形式上强调“过程的自组”,多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努力实现参与练习的全体性,人人都有练习的机会;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确保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练习要求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从自学、自练、自评中,从互教、互学、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向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发挥主体作用。

(3)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的教材不仅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尽可能地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使学习内容弹性化。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应加强它的趣味性、科学性、对抗性,变“无味”教材为“有趣”教材。另外,体育课中要多讲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能够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4)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氛围。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可减少在练习时出现的紧张和害怕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应及时鼓励,使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从而逐步树立起信心。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教师的语一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5)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因此,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体育设施、器材的有关规定,不断改善体育场地、器材和配套服务设施,尽可能满足教学和课外活动。同时,经营性的体育场馆,在利用市场手段调节的同时,应时常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

(6)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体育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的过程。体育教学必须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参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互助的教学气氛,这有助于学生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关爱学生,特别是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运用教育手段消除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克服运动中的心理障碍。

(1)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修养。在新的时期,旧的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因此教师必须从健身育人的角度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出发,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如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和评价标准等。作为教师不但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掌握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体育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其品德、修养,直接影响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保持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在教学中以熟练、优美的示范动作和生动、有趣的讲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论。

(1)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目前心理问题颇多的中专生,应该倾注更多的爱心,关心他们的成长,使其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专生心理素质。

(2)影响中专学生体育学习障碍的内、外因素很多,其中有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体育能力、教师素质、场地器材、服务设施、学生的消费水平等。因此对于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消除措施和方法也是多渠道的。从诱发的原因来看,首先是个体心理因素,其次是外界的影响。

(3)体育向来以其内容的丰富,教育方法的多样,特有的游戏活动,以及相当强的实践性吸引着喜爱它的中专生。它以几乎包含了人的所有活动(知识的、身体的、情绪的、意志的)使学生身体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可以影响人的个性成熟与发展,乃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融知识、技术、技能、道德品质培养为一体,采用切实可行的途径一与方法,努力使中专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4)由于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因此产生不良心理也带有倾向性。要以关心人、信任人为出发点,以感情为纽带,以内在动因激发为重点,引导学生心理机制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在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进程中,应加强自身的多方而的修养,全面掌握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科学、合理、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健康水平,提高学生们的体育文化素养,以及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

中学生弊病及成因剖析论文通用篇十

叛逆心理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给学校和家庭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不但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有转化成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的倾向,应引起教师、家长的警惕。下面我来谈谈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一、叛逆心理的成因。

1、个体本身的原因。

(1)神经和激素调控能力差。中学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发育日趋成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强列、敏感、快捷,但调控能力还很差,一遇到不顺耳的话或不顺心的事,肾上腺激素就会大量分泌,造成全身血液流动加快,神经过度兴奋,情绪波动,失去理智,行为失控,做出自己平时不敢想象的意料之外的叛逆行为,甚至会引起临时性即意犯罪或无意识犯罪,事过之后又懊悔不已。

(2)知识面狭窄、阅历不足。由于中学生知识面狭窄,社会经验不足,无法体会师长的良苦用心和用意,以为师长的苦口婆心是理所当然或另有所图(为了面子、奖金等),从而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

(3)心智不够成熟。由于中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缺乏辨别真假和是非的能力,对善恶、是非、美丑等观念常作扭曲错误的评价,认为胆大蛮横就是“勇敢”、让人佩服就是“英雄”、讲哥儿们义气就是“友谊”。

(4)自我意识增强。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望被理解与尊重,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若按大人的意愿去做就感觉任人摆布,觉得很委屈、很不甘心。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都持批判的态度,产生叛逆。

(5)精神需求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需求不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他们已开始关注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生命和安全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人的需求就主要是精神需求,而在精神需求中,最主要的是尊重需求。中学生普遍存在“谁伤害了我的尊严,谁就是我的敌人”的观念,若遇批评、指责、讽刺等有损其尊严的事就会产生对抗情绪,形成叛逆心理。

2、外界环境因素。

(1)落后的教育理念导致“禁果效应”。“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如果老师把不想让学生涉足的东西如早恋、上网、吸烟等诱惑不进行正确引导而当成神秘的禁果,反而会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导致“禁果效应”。

(2)欠佳的教育手段造成“波纹效应”。波纹效应是指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进行不恰当的批评,甚至采取讽刺、挖苦或惩罚等手段时,引起师生对立、抗拒,导致教师威信下降,激发其他学生跟着故意捣乱,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现象。这样,一个原先只有几个叛逆者的好班,逐渐成为了有很多叛逆者的差班。

(3)陈旧的评价机制促成“比马龙效应”。如果老师看扁学生,认定某学生是道德败坏、不求上进、不爱学习的,久而久之,该学生就会将这种观念内化,真的表现出教师预设的不良行为,这种现象叫做比马龙效应。

(4)不好的校风、班风引发“从众效应”。心理学上把人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称为从众效应。如果校风和班风不好,集体中有叛逆倾向的学生多,则会造成更多学生的叛逆。

(5)不良家教和社会风气造成的“综合效应”。首先,青春期是心理矛盾的集中爆发期,此时最需要一个相对安静而稳定的成长环境,而改革开放的副作用,让很多学生失去了这个温馨的“心灵之家”。其次,从家教看,存在着有的是棍棒教育、有的是过份呵护,有的家教缺失、有的事事过问,有的没有目标、有的盲目攀比等问题。

二、主要对策。

1、未雨稠缪,提前预防。

人的一生有两个叛逆期,一个在2—3岁的“第一发育期”,一个在13-16岁的“青春发育期”,本文指的是后者。虽然不同人叛逆期出现的早晚不同,但大多数出现在八年级、九年级期间。

可定期找几个有所建树的校友来校作报告,谈谈他们如何成功度过叛逆期的经验,例举一些没有很好地度过叛逆期的同学的教训。校友的现身说法可拉近大家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到更亲切、更可信,教育效果更显著。同时,要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博闻广见,增长见识,以增强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和是非的能力,消除“禁果效应”的危害,避免固执和偏激。一个有着广博生活知识和经历的人,凭直觉就能认识到叛逆心理的荒谬之处,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选用一种更科学、更理性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

3、尊重理解,平等民主。

叛逆期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望被尊重与理解,有强烈的“成人意识”,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走下神坛,平视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他们对话,不专制独裁。学校可通过设立校长信箱、知心朋友信箱,制订定期向学生征集意见制度、接待家长来访制度、给学生回信制度、教师定期家访制度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关注和理解学生成长的烦恼,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究竟需要什么,知道学生也有对尊严、幸福和生命价值的追求,深刻体察和理解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惑和期待,知道学生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有的放矢。

4、提升能力,讲究方法。

教师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充分理解青春期叛逆的心理特征及应对措施,讲究教育策略,学会慎重选择教育手段。首先,教师不能讽刺挖苦学生,特别是个性很强的学生,以防止“波纹效应”的出现;其次,对学生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能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过去了的事能不翻就不要翻,以免引起“超限效应”;其三,要从发展的观点去评价学生,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去评价,要克服“比马龙效应”、“晕轮效应”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处理问题时,要对事不对人,正确、客观、公平、公正,多从学生身上找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有存在的价值,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让他们觉得有生活乐趣和意义,心情舒畅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或消失。

5、优化环境,成就梦想。

要注重校园文化,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各种文明习惯;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让“从众效应”从的是好榜样,让叛逆的学生与良好的校园大环境格格不入;多组织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减压,在活动中发挥才智和特长,在活动中成就梦想,在活动中体现价值。与此同时,要认真办好家长学校,指导教育方法,提升家长的素质,提醒家长不要给子女过大的精神压力。学校、家庭、社区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在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的条件下,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动向,发现问题及时将不良现象扼杀在苗头之中。除此之外,学校要定期作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知识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不被五花八门的社会现象所迷惑,登高望远,不坠入网瘾或其它不良习惯之中。

青春是一首歌,她时而充盈着小桥流水般的清新舒畅,时而包容着旭日东升般的激情飞扬,时而蕴藏着明月当空般的温柔典雅,时而又不乏波涛澎湃的刚健粗狂。如何引导学生沉稳地走过这段执拗的岁月,以成熟代替幼稚,以理智代替冲动,以积极的行动化解对现状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愉悦地完成有质量、有品位的身体、智慧和心灵的成长?这需要教育者用心换心的沟通、循循善诱的启迪、休休有容的宽容和巧捷万端的智慧!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孙云晓好孩子,好习惯[m].桂林:漓江出版社,。

[3]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4]/?mod=space&uid=3199&do=blog&id=33442心理学166个现象。

[5]/view/叛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