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茶文化的简介 茶文化的简介英语作文(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9 16:34:50 页码:10
茶文化的简介 茶文化的简介英语作文(四篇)
2022-12-29 16:34:50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精选茶文化的简介(推荐)一

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禅意生活茶语雅集”的禅意茶文化活动现场,诚挚地感谢大家百忙之中的到来,我是主持人晓庆。春日午后,闲逸时光,我们远离人群喧嚣,齐聚实地玫瑰庄园。茶本是一种平常的植物,它从远古走来进入我们的生活中,漫漫五千年的沧海桑田,悠悠五千年的改朝换代,茶一直与时代同行,成为人们的生活品,成了文化人的精神食粮,演绎出了丰富多彩的茶风情茶风俗,构成了辉煌灿烂的茶文化。立春之后,清明之前,是茶季的空闲期,于是就有了充足的时间读书、品茶、与友聚,我们以茶结缘,品一壶好茶,赏艺听曲,集古韵今。本次雅集,不仅有茶艺、古琴、香道,还有花道、手工做茶以及大师的茶文化分享。一起为大家献上一场中华优秀文化的盛宴。另外今天现场也为大家准备了精美好礼还有抽奖环节,我们一起期待。

14:02-14:15茶艺表演《礼仪之邦》

《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茶道是我们先祖留下来的一笔精神财富,茶文化礼仪是一种尊重,也是一个人内在诚意的体现。泡茶的过程,从布席、置器、煮水、洁具、到纳茶、冲点、静置、出汤、匀杯、奉茶、品饮、细啜、感悟起幽思,细细侍弄,专注在当下,都是给于泡茶者收摄身心、如是观照自己,静待时光。茶就在这缓缓的时间里面展开她的魅力,她的内涵,可以逐渐唤醒原来就在我们身上的某些信息,在这样一个过程里慢慢地澄清我们的心灵,将品味茶香融合于优雅的仪式,在时光的缓慢流动中感受人生的静美。接下来的茶艺不受《礼仪之邦》有十三道茶道,完整的呈现茶道的礼仪,下面我们欣赏茶艺师的表演。

14:15-14:17闻茶识茶

茶,不但满足着我们药食的功用,一旦和我们的情感相关,唤起我们对美的认知或感触,需要时间来完成,又耐得了时光的雕琢沉淀,体现着光阴的价值,它就是一件艺术。品茶,是那么一个快乐的让时间、时光、自然慢慢呈现,慢慢移动滑过的时刻,在这样一个静下来、慢生活的时间艺术品里,让我们能感知到光阴、感觉到时间的时光静好,温柔如水。那么现在很多人都喝茶,对茶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那么现场我们也考考大家。我们这准备了几种茶叶,有兴趣的茶友上前通过闻,猜这是什么茶叶,答对的就有机会获得小茶礼一份。

14:17-14:27《铁观音演绎》

一壶好茶、三两知己、心境袅绕、那是茶缘。今天这里专业的茶艺师展示铁观音的泡茶技法,柔美的音乐细细地流淌,每一道程序都有专业旁白讲解,大家可安静聆听,细细观赏一起感受铁观音茶艺的内涵,铁观音茶艺表演在茶艺表演中独具风格,谁人寻得观音韵,便是百岁不老人。

14:27-14:30抽奖(三等奖、二等奖)

三等奖3名野餐垫一个二等奖苏泊乐锅具套装2份

14:30-14:40香道表演

一缕沉馥馨香,舒缓俗世烦忧。一缕暗香,若有若无,流淌浮动,中人欲醉。迷离之中,阅尽多少繁华沧桑,又化作缕缕青烟。香,不仅芳香养鼻,还可颐养身心、祛*疗疾、养神养生。香道既是独立的文化,也是茶文化的一部分。香文化中的道自然由自身亲身探索寻味,下面我们一起观赏香道表演。

14:40读一段诗

我们有友人呐把喜欢的茶名串起来,编制成一场唯美的爱情茶剧:

穿过“庐山云雾”,

走过“西湖龙井”,

回到你相约的“莲心”禅寺。

院前“黄金桂”树,

沾着清晨“玉露”,

寺里朗朗梵音,

唤醒如“铁观音”。

池中的“水金龟”,

戏耍水藻“龙须”。

我用“大红袍”般的手绢,

裹着香甜“肉桂”,

泡一壶“太平猴魁”的“隆中茶”,

为你的到来,

等待千年。

你曾说过,

待浮花浪蕊俱尽,

伴君幽独“黄山毛峰”下,

一场“碧螺春”雨,

在“竹叶青”中溅开了“雨花”,

“午子仙毫”间,

等来一位“惠明”的女子,

看过“苍山雪绿”,

见过“蒙顶甘露”,

也不曾如你“水仙”般的“东方美人”,

此刻,

你“骏眉”紧锁,

凝出“小种”愁绪,

想要问你缘故,

世界却开始模糊,

睁开双眼,

梦,

醒了,

身在彩云之南,

“普洱”之巅。

我刚刚读的这段诗,大家也听到不少茶叶名字,一共有25种,那么也是给大家送茶礼的时候,大家回想下能说出3个茶叶名,就可以获得小茶礼一份。

14:40-14:50《印象江南》

而茶艺是茶艺师与品饮者的心灵沟通,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才是茶艺的真正要求。阮逸明言:“在优美的泡茶动作形体中注入灵魂,行灵相融,充满生机,使空间美、动态美、心灵美三位一体,自然流露泡茶者茶心之美,获得人们内心的感应、感动及共鸣。下面请欣赏茶艺与花道结合的表演《印象江南》

14:50-15:00采访刘若瓦大师讲解花道

谢谢精彩的表演,其实我们花道表演中的这位可是个大师人物,先请刘若瓦大师和大家打招呼——我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刘若瓦大师

中国插花花艺协会常务理事

高级插画师老师资质

插画师考评员

参加、第七、第八届花卉博览会大型布展获得第八届花卉博览会东方式盘花金奖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月季主题大赛特等奖

无锡拈花阁传统文化学堂创办人

我们也请刘若瓦大师为我们简单介绍下花道以及插花的技巧。

15:00-15:10《禅茶演绎》

禅茶一味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但它的内涵却不是轻易能参悟。禅是一种精深文化,禅是一种境界,“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京华闲人赵英立有诗言:“休去参禅且问茶,茶禅一味向心涯。品出山水风云色,自悟菩提树上华。”茶有形,有色,有香,有味,得之于口,会之于心,过舌即空,总成梦幻空华,一如茶人常爱抄写的《心经》所言:“*,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花非花、雾非雾”、茶非茶,万茶众中过,片叶不沾身,手中有茶、心中无茶。下面由茶艺师为我们带来禅茶演绎。一起领悟禅茶文化的深邃。

15:10-15:20张老师茶道分享对话

自古以来,人们视茶为健康的良药,生活的享受,修身的途径,友谊的纽带。科学饮茶,艺术品茶,就会成为日常的赏心乐事!选择爱茶,便是选择了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一泡茶里的幸福很简单——“泡”的从容,“品”的悠然。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答:“平常心是道!”茶有真香真味,香气清幽,滋味甘淡,能使人领略到大自然的清明空灵之意,不仅能澄心净虑,更能品饮出真情,甚至体悟到茶中至道,是为真。茶能养生保健,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作用。茶本药源,亦可养生,虽然说药不能多吃,但是茶却可以经常喝。茶助消化,抗衰老,美容减肥,去脂解油腻,消自由基,又补足因冬春日干皴的皮肤所需水分。吃饭之前,刚吃饱之后,都不宜过多喝茶,以免冲淡胃液,影响消化。每次少量、淡茶、坚持品饮最健康。下面有请张老师与我们分享一些关于茶的养生知识。

15:20-15:30有奖问答、抽奖一等奖

问题1:茶有几类?按基本茶类分答案:六类问题2:茶原为中国南方还是北方的嘉木?答案:南方

问题3:茶基本茶类分六类,分别是?答案: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问题4:普洱茶是属于什么茶?答案:黑茶

问题5:大红袍是属于什么茶?答案:乌龙茶

问题6:空腹可以喝茶吗?答案:不可以,喝茶的时间在饭后,因为空腹饮茶会伤身体,尤其对于不常饮茶的人来说,会抑制胃液分泌,妨碍消化。

问题7:通常来说正值更年期的女性适宜喝茶吗?答案:不适宜,还有月经期、怀孕、哺乳期

问题8:无锡两在地产名茶是?答案:太湖翠竹、无锡毫茶

问题9:除无锡外,江苏有什么知名的茶?答案:洞庭碧螺春、金坛雀舌、茉莉花茶、南京

雨花茶

问题10:请问我们平时喝的茶水是酸性还是碱性?答案:酸性

问题11:感冒期间喝茶水好吗可以吗?答案:不好,茶水中所含有的茶叶酶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功力,而且绝大多数的茶水都属于清凉物质,如果你在感冒的时候喝茶水的话,会对你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等奖:蚕丝被一套

新春时节,阳光明媚,对花饮茶,踏青寻游,品饮喜爱的茶品,实在是一种极好的享受。春天喝茶好处多!用一个春天喝茶减肥,用一个夏天再证明自己能惊艳时光。林清玄言:“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向人间,带着茶的清香,爱也清了,心也清了。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入风尘,带着云水的轻松,行囊也轻了,步履也轻了。”

无论红、绿、黄、白、黑、青等,茶助消化,解油腻,都有各自独特的功用。据科学测定,茶叶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还有茶多酚、儿茶素、和脂多糖等几百种成分,具有调节生理功能,发挥多方面的保健和药理作用。不仅有益心血管健康,还能预防癌症,延缓衰老等。提高肌肉耐力、抵抗紫外线、美容护肤、保持身材、抵御辐射、抗癌防癌、杀菌消炎、改善记忆力、提高骨密度、解春困、去肝火养肝、立正气、去寒气、散湿气、助阳气生发。茶,虽只是一杯普通的饮品,长期饮用却能够让人少吃许多药。茶带来的健康是天长地久积累起来的,而药带来的健康却是短暂性的弥补。

15:30-15:50小青柑介绍,现场制作小青柑

小青柑也叫柑普茶,集合了普洱和新会陈皮的特殊功效:茶叶清新甘爽,维生素含量高丰富,是润肺、健胃、降脂、解酒、解烟毒、美容的首先佳品。茶性温和,老少皆宜,是一款全民饮品。

15:50-16:10现场制作花茶

花开富贵,又是春暖花开之季,此时属木生发之时,人体肝属木,此时宜助阳气生发。芳香类物质有通窍之功效,适合品饮花香气高远的花茶、花草茶等。比如上年秋冬的菊花茶,茉莉花茶香气浓郁。“春饮花,夏饮绿,秋饮青,冬饮红,一年四季喝乌龙。”对此爱茶人耳熟能详。花茶比较甘凉,浓郁的香茶,能促进人体阳气生发、散去冬天积在人体内的寒邪,同时饮用花茶可以帮助人们提神益思、解乏解困,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16:10领取茶礼

茶之美,天然,质朴,健康,含蓄。爱茶之心,即是爱茶这份自然而然,爱茶的天然,不饰雕琢。爱茶这份天然,爱上生命在不同季节以固有的方式彰显各自的精彩。爱茶,方知时光匆匆指间过,珍惜每一次的遇见,一期一会,为了一杯茶,放慢追逐的脚步,静待日出,静赏花开,是一份心灵的知足常乐。泡的是茶,流动的都是时光。品味的是茶汤,入口过喉会于心的都是艺术。期待的时间总是太长,相聚的时光总是太短,本次活动内容到此告一段落,接下来的时间您可以喝喝茶,与同好之友聊聊天,一起享受春日惬意时光,有兴趣您还可以与茶艺师、与老师们一起深层次交流茶文化、中国文化,结交更多的朋友。活动的最后我们还将送出精美茶叶礼盒一份,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将这份代表真诚祝福的茶礼送到您的手中,大家登记领取。谢谢大家的到来,多多关注实地玫瑰庄园的活动,让我们一起相约下次再聚。

精选茶文化的简介(推荐)二

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特征看中日茶文化交流

[摘 要]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就是一种摄取融合外来文化并不断学习发展的混合文化,日本在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本文试从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着手,来阐明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中日;茶文化;交流

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济上取得的惊人成绩让世人刮目相看,经济上取得的成就与其自身文化特色有很大关系。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它吸收融合并不断学习发展外来文化的过程。“岛国的地理位置给日本提供了与外界交往的自主性。”日本在很早就开始了吸收外来文化的历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这一点,贾华在《双重结构的日本文化》中总结道:“(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二)选择性地摄取、兼容外来文化……(三)对外来文化具有强烈的融合性……(四)保持和传承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作为与日本隔海相望的近邻中国,也与它有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对日本在对外交流中体现出的这些特征多有表现,本文试图以茶文化为例,说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这些特征:

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日本的文化发展特色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四面环海,面积狭窄的冲积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部短而急的河流纵横交错,生存空间相对狭小封闭。拥有险山、急流、汹涌大海这样的天然屏障,不仅使日本免于外族入侵,还使得文化不发达的日本在选择外来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接受外来文化原则前,日本只取前者,并将它实践为“只取其精华”。

滕军曾将日本的茶道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茶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平安时代。第二个时期是受中国宋朝的抹茶冲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第三个时期是受中国明朝的叶茶泡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代。”从这三个时期来看,日本所选择的对中国茶文化的吸收时期,正是作为茶源地的中国,茶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者出访过程中,“当时日本政府遣使隋唐的主要目的是学习隋唐文化,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通过使节来获取大陆的物品。所以,负此重任的来华日使临走时要选择最有价值、最令日本天皇满意的物品带回国,并敬献给天皇”,而这些遣唐使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正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茶文化带回日本敬献天皇。

隋唐时期作为中国的鼎盛时期之一,理所当然地被日本当作吸收其文化的对象。中国的茶叶及品茶法就是在这个时期传到日本。在传播途径上更是与众不同,“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有许多途径。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等,赠送各种礼品(包括手工艺品和动物等)及书籍,是一条通常的渠道。宗教和贸易,是另外两条重要的途径……在这三方面之外,文化交流还有意外的渠道,为当时的人所意想不及的,即战争与掠夺也会造成文化交流的机会。”而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的途径是“通过佛教和僧人”,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空海(774~835)、最澄(767~822)、荣西(1141~1215)、村田珠光(1422~1502)、武野绍鸥(1502~1555)、千利休(1512~1591)。无论是留学僧还是请益僧,他们在唐期间开展佛教活动时,周围活跃着许多爱茶、饮茶、颂茶的中国诗人学者,耳濡目染了中国当时先进的饮茶文化,带回茶籽,传到日本。南宋时,中国茶文化高度发展,日本遣宋使中主要以荣西禅师为代表。他在中国期间遍访江南名刹,后移居天山景德寺。荣西除了致力于佛教钻研外,也充分利用江南茶园遍布,饮茶之风盛行的优势,加深对茶的研究,并于第二次回国后的1192年写成了主要以宋代《太平御览》为参照的《吃茶养生记》,开篇便写道:“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亦嗜爱矣。古今奇特仙药,不可不摘也。”。即便到了明代,倭寇盛行时期,中日之间也“想方设法”进行交流,尤其日本,派出的遣明使一般都是由通晓汉文的高僧来担任,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日之间的进一步交流,这个时期,“正是日本茶道骤形成的期间”。

二、选择性地摄取、兼容外来文化

日本在积极吸收世界上先进文化时,从不全盘吸收,而是有选择地摄取,根据本国的国情来兼容外来文化。

日本原本没有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更谈不上创造与茶有关的茶文化。自从遣唐使们将茶文化从中国传入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就开始伴随着日本茶文化的延伸发展。围绕日本茶道史三个时期看,当中国的唐朝经济文化臻于繁盛之时,作为未完全摆脱氏族制残余的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更是趋于全方位的。平安时代的日本,社会混乱,忧世忧天的没日思想浓郁,与此同时的中国,茶文化在禅宗大力提倡饮茶以及陆羽《茶经》的大肆鼓吹下兴起,很多人通过接触禅开始了饮茶的习惯,茶也从南方传到北方。《茶经》宣告了中国茶文化的成立,使儒、道、佛等中国文化的精髓与饮茶过程结合,这些,被崇尚佛教并且出于佛教研究目的来到中国的日本使者所吸收,根据当时日本国内的社会状况,民众普遍存在的情绪,人们的精神面貌等,尤其对中国的禅宗思想进行了摄取,“日本的茶道在形成的过程中明显可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痕迹,禅宗的精神就是直接来自中国”。室町时代末期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提倡受禅宗思想的引导而产生的“空寂茶”,茶从奢华之风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与村田珠光参透禅并决心将禅与茶结合有莫大关系,后来,茶室面积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也不断缩小,不讲求世俗的尊卑高下,不断拉近主客之间的距离,日本的茶道也逐渐从禅与茶的融合中确立了“敬、静、寂、和”的茶道精神。

另外,在茶具,点茶等方面也是有选择地吸收。例如,可上溯到中国宋代的点茶技法,“其茶刷的形状、茶碗的形状都与目前日本茶道中使用的相似。但唐宋时的中国点茶技法重视色、香、味,重视茶与水的比例,对点茶时的姿势、拿茶刷的方法等并没有什么规定。”。另外,在茶碗的选择方面也有所体现。宋代,浙江、安徽一带聚集了许多日本留学僧人,他们接触了中国的茶具,并作为纪念品带回日本,因为当时的日本人为之取名曰“天目茶碗”的饮茶工具,相对于当时日本国内的茶碗而言,更显端庄秀丽。 三、对外来文化具有强烈的融合性

日本对外来文化表现出的强烈融合性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来形容日本民族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不为过的。它以极宽容的态度接纳来自各方的先进文化,经过选择性的摄取,兼容后,使这些外来文化最终为日本本民族服务。

“中国唐、宋、明代都对日本茶道以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日本茶道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日本民族是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养料的,正是长期和多方面的学习和借鉴中国茶道的精神、程式及技巧,并与其本民族的特色和文化相融合,才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在谈及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强烈融合性时,“茶”文化是最有说服力的内容之一。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在与其他国家展开的文化交流中,首先推荐介绍就是日本的茶道。如今,在国际上久负盛名的日本茶道已被很多国家作为课程学习,茶道也早已成为日本先进文化的代表,而这一切,都与中日茶文化交流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唐代,被文人墨客爱不释手的茶被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们带着一种崇敬之意效仿,开创了日本的饮茶之风;镰仓时期,荣西的《吃茶养生记》大谈茶在中国驱睡意,以及救世救民,大有与唐代陆羽《茶经》出世后类似的功效,日本茶文化进一步发展;茶从使用走向艺术是在室町时代,以后又逐渐融入从中国吸收来的禅宗思想。在日本茶道形成的过程中,日本曾经出现过将外国文化与日本民族的文化相结合的思潮,为此,珠光也曾在这种背景下主张过反对自以为是思想,要主动接近有能之人等,此外,他还将地炉导入茶室,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源于中国的饮茶文化与本民族固有文化融合的进程。与地炉导入情况相类似的是风炉。风炉在唐代陆羽《茶经》中有详细记载,它在室町时代传入日本,日本茶道中的风炉有一些仍保留了中国风炉的模样,但是,日本随后又在中国风炉的基础上发明了泥风炉、铁风炉等等。

同风炉地炉一样,中国的茶文化在日本从无到有,从开始的近乎全部的吸收到不断筛选,再到与本民族文化结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最终形成符合自身发展又促进自身发展的茶道文化,这与对外来文化的强烈融合性是分不开的。

四、保持和传承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

日本文化是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但是作为在日本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日本传统文化始终是日本文化的主体。今天我们看日本文化,也许能对日本的任意一种文化找到它的本来归属国家或者地区,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隐藏在日本文化背后的,却是日本固有的宗教意识、道德伦理意识、生活习惯等。

日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这一特性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也有很多体现。例如,《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中,在描述门茶时提到,“门茶初期,以辨别本茶非茶为主,即尝出尾茶(本茶)与其他茶(非茶)的区别就可以了。这里受到了中国宋代门茶中的辨别皇室专用的北苑茶(正焙)和其他的茶(外焙)的影响。不过,日本的门茶将宋代的门茶大大升级,更加游戏化、系统化、复杂化、”接着,书中又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起中国宋代的门茶来,室町时代的门茶更富有游艺性。这是由日本文化的特点决定的。日本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儒家的君子文化不同,具有明显的结座性。喜欢大家凑在一起做点什么。在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有了平等的前提才产生了游艺。”日本人的游艺性深深影响着日本茶道游艺性,使门茶源于宋代却有别于宋代。

日本还将和歌艺术理论导入茶道,将素淡典雅的日本独有文化融入茶道,还有第一个按照日本茶道理念专门设计的茶碗―乐窑茶碗。另外,日本人爱洗澡,茶道文化中自然少不了沐浴方面的元素,日本在举行茶会时常常有沐浴的活动,这是中国茶文化中所没有的。表层文化背后的日本传统文化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最终使日本茶道文化深入人心的,并不是它停留在表面的外国文化的影像,而是日本民族深层次的传统文化。

日本民族是一个不简单的民族,日本民族的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从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便可见一斑。它在摄取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迷失自己,始终保持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吸收先进文化时始终坚持有选择,有目的。这些都是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贾华:《双重结构的日本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

[2]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1992年。

[3]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4]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5]古田绍饮译注:《吃茶养生记》,讲谈出版社,2000.

[6]徐静波:《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7]余悦:《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以茶道思想为中心》,《历史学》,2009.10.

[8]余悦:《日本茶道的源头与当今茶人的学风》,《农业考古》,1998年

精选茶文化的简介(推荐)三

组委会要我来宣布开幕,我想在开幕式之前讲几个观点,与在座的各位交流、分享。

一、有需要就有创造。我们成就了中国茶的贵州原料、贵州制造。

我经常讲有需要就有创造,有大需要就有大创造。因为需要,我们创造了贵州仅用不到九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中国绿茶原料中心和加工中心的奇迹,我们为之骄傲。我们的茶园面积从当初的102万亩增加到20xx年底的662万亩,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国茶园面积第一,创造了中国茶叶种植历史上的贵州奇迹。

全省注册的茶叶加工企业及合作社从当初的600多家到现在的近3000家,而且它们的机械化、清洁化、现代化水平,就我和很多国内专家、教授、大企业家们的交流,都认为贵州茶叶加工厂的机械化、清洁化、自动化、现代化水平全国领先。

我们还为贵州十个茶叶品牌制定了27项省级地方标准,创造了中国茶叶走向标准化,把标准的确定作为打造贵州制造、贵州品牌的核心内容,提出了最终实现拼配数据化的方向。这是改变中国茶叶业态的重大举措。

二、中国茶产业透明的缺失,茶文化的泛文化化、伪文化化,是我们一定要摒弃的。

茶产业,是在中国所有重要的农产品中,唯一没有按照产业化来升级的一个产业,这是非常不正常的。我的观点是,中国的茶产业是缺乏透明化的,我们中国的茶叶,以前都讲究芽、叶、形,讲究在茶上附加上很多文化的东西。比如泡茶,会跟你讲,泡一道茶,要几十道工序,你会泡茶吗?你会喝茶吗?我们年轻的消费者,基本上被这些排斥了。

目前中国茶叶的文化,从大的层面上来讲,是伪文化、是泛文化。刚才刘作易院长说到日本茶文化。它从我国唐朝的时候传过去,到现在,日本茶文化的核心“和、静、清、寂”。你们想一想,你们去茶馆泡茶的时候,或者去买茶卖茶的时候,去消费茶推销茶的时候,你知道中国茶文化的精髓是“清、静、雅、和”或者“清、静、和、美”?现在很多茶店、茶庄、茶馆,氛围像传销,一百人民币一斤的茶叶要卖五百,三百的要卖一二千,一千的要卖几千,有卖上万的,有作为收藏品、金融衍生品的。进茶馆,一泡茶动辄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对不对?那我就不知道究竟是三千买的好,还是三百买的好,这是中国茶界的忽悠、乱象。因此,我们提出,贵州茶叶的标准化要做到拼配的数据化,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怎么走?刚才说到,日本茶文化,他起源于中国,卢仝的《七碗茶》“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一到七句的最后三个字演变成日本茶道的精髓,不知道我的这个话对不对?

有需要就有创造,我们创造了一个中国的贵州原料,贵州制造,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一定会一定要创造新的奇迹。我们有中国第一的茶园面积,我们一定要造就一流的专家、教授,一流的官员,一流的企业家,一流的农民。现在我们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创造贵州的茶文化。在贵州原料、贵州制造之外创造贵州冲泡,一定要创造一大批一流的茶艺师。这是我们的梦想。成都遍地是茶馆。成都四百平米以上的茶馆就有一万一千多家,贵州四百多个平方米的茶馆,贵阳就几十家。这是我们的悲哀。我们茶艺师一人难求,年薪都非常高。

三、喝茶健康,做大众茶、喝大众茶、泡好大众茶,诚信做茶诚信泡茶。

我们做茶的要为人服务,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当中,我们喝茶健康,只有健康的人,才会有健康的工作,小康的生活。我们光有gdp,没有健康的人,毫无意义。喝茶健康,茶为国饮,大家都知道。但现在的中国,对老百姓来说茶叶的消费是非常高的,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人均茶叶消费量只排在世界人均茶叶消费量的第19位。

我们的一些专家、学者到处乱讲,中国茶叶面积过大,产能过剩。中国茶叶怎么会过剩?我们对农民,对那些喝茶的,价位只在一百、二百或者不到一百的这些大众消费者,什么时候认真过?我们什么时候为我们的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生产过高性价比、标准、安全的产品?没有,从来没有。我们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把城市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家说我们是三线城市,我们就跟着别人忽悠。我们所有人都把茶叶分成高端茶、中端茶、低端茶,从来都只为所谓的有钱人有权人生产。什么意思啊?我一百人民币,喝的就是低端茶?我不就是下等人了吗?我从来这样认为。我们要把高价位的、中价位的、低价位的都做成好茶、至少都是安全的茶。我们讲喝茶,我们要喝大众茶,我们要做干净人,做干净茶,挣干净钱。想想你们在做茶卖茶泡茶的时候,你们在忽悠客人的时候,你们有这份坚持吗?有这个诚信?我们心中有中国茶文化“清,静、雅、和”“清、静、和、美”?

四、80℃左右泡绿茶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绿茶同样需要用开水冲泡。

中国的绿茶,在大多的人看来,要用75℃、85℃的水温泡,这是谁说的?你们查阅一下教科书,中国以前,包括唐代陆羽《茶经》讲的,茶的冲、煮、泡、器皿,什么时候他煮茶,什么时候没煮开,80℃泡茶怎么来的,哪本教科书讲的?哪个科学家研究的?但是,我们全中国的茶人,99.9999%的人都说绿茶要用75℃、80℃的水温泡,绿茶界,没有人了吧,为什么?他们给我解释,我们绿茶嫩,因为用100度的水温,会把这个茶烫死。

我就问他,第一点,在贵州高原,什么地方的水能烧到100℃?大家知道,刘作易院长跟我讲大气压,贵州这个气候区域,在毕节水沸点大约92℃,在安顺大约95℃,贵阳大约98℃。(水的沸点在海拔0米为100℃,海拔每上升100米,水的沸点降低0.6℃)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觉得更怪了,茶叶在杀青机里面,300多度的温度都没被烫坏,提香的时候要100多度甚至200多度,茶叶也没有被烫坏,为什么100℃的水温就会把茶烫坏烫死?你们想一想。我刚才来的时候,和一个选手在讲,为什么绿茶要用80℃左右水泡?之前我也问过很多学生,问过很多老师,都是说人家都是这样说的。谁说的?学生说是老师讲的,我就问老师,老师说是他们导师讲的……,所有的人都说一句话,都认为这句话确定的。这个老师是谁,这个老师没有人找到过。有,也是没有本事的老师,因为第一个人说出来之后,所有人都跟着说。

但实际上,认为绿茶用80度水冲泡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绿茶同样应该用开水冲泡,效果才最好,浙江大学龚淑英教授就专门做过这个实验,还在《茶叶科学》上面发表了文章,不信你们自己去查。

我叫我们质检中心来研究,在100度、95度、90度、80度的水温下,我们茶叶的水浸出物、滋味、香气怎么样,他们正在研究。我们茶办时常接待重要的客人,包括去给党和国家领导人泡茶,都用滚开的水。如果叫你们去,你们80度,茶叶的香气出不来、滋味出不来,泡不出贵州茶更好的一面。

茶叶香气取决于温度,100度,香气出得最快,我们茶办在演示,用100度,95度的水温,如何做?就是要高水温,多投茶,快出汤,这很关键。

大家都说贵州茶好,贵州茶香,习说贵州都匀毛尖好,但是有句话,都匀毛尖茶味淡,好多省外的消费者也在讲,贵州茶淡。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泡贵州茶,泡的是芽茶,投茶3克,还只用70度、80度的水温泡,是不是第一泡就像是白开水,像喝生水,怎么会不淡?但是贵州茶怎么会淡,我们水浸出物含量,平均超过40%。泡茶的时候为什么投茶量不能用4克,不能用5克,水温不能用90度,不能用100度?这是泡茶技艺的问题,茶艺师是干什么的,就是要去研究,怎么样把茶叶的优点泡出来,把缺点规避掉的。贵州茶滋味醇厚,鲜爽明亮、回甘悠长。但如果泡的时候,用审评杯把茶闷着泡,开水泡5分钟,很快就把茶叶的缺点冲泡出来,专业的评茶都是你们要好好研究的。

我前几天在六盘水一个做古茶树的企业,她的主泡说泡的是夏茶,我说你怎么有夏茶,六盘水没有夏天,夏天19度,她的夏茶怎么来的?她泡的那个茶有苦涩味,跟我讲70度,80度,我说我来,你怎么学的,你还是一级茶艺师,我给他泡,泡上四泡,上一泡的时候,如果还烫的时候,你把这个茶叶抖一抖,不要让它贴在杯壁上,是吧,当我把她这个茶叶泡出来的时候,他的老总说,奇怪,你这个茶真的没有烫死叶底依然很鲜活。还说,唉,老胡,你泡的这个茶怎么没有苦涩味?一年多了,我这么多茶艺师,多种泡法,苦涩这个缺点就是规避不了。

我们茶艺师和专业审评不一样,专业审评就是把茶的缺点泡出来,茶艺师就是要研究怎么把茶的优点泡出来,规避缺点。我们的实践证明,回答别人说100度的水温是不会烫伤茶,香气很好,茶叶的叶底依然鲜活。这个我们在很多地方,贵州从三百多的海拔到一千九百多米的海拔试过,我们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全是这样高水温冲泡,效果非常好。另外,一种思维形成惯性之后就很顽固,我们一些企业在泡功夫红茶的时候,也是用80度左右水温,也是强调茶叶嫩,怕烫坏茶,这怎么得了。

五、 我们贵州茶产业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当时李军同志管茶叶的时候,作《贵州茶香》,他就把香气列入第一位。铁观音为什么好卖,是因为香气。实际上茶叶就是香气,有馥郁香、嫩香、清香、栗香……香者为王,你看福建人多会做,把茶叶分为浓香型、清香型、花果香型等等,我们怎么做?我想,我刚才给你们解释,我们贵州除了贵州原料,贵州制造,还要有什么?还急需贵州冲泡。

我们的茶,走福建茶的道路,走普洱茶的道路,你能走的通吗。福建人很有本事,前20xx年20xx年福建茶什么样,现在什么样,现在什么时候?所以,我们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借用的话,我们要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路,在贵州茶叶上,我们这么多年,就坚持走这条路,我们要按照的要求,继续走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路。

我说春茶和夏茶的问题,贵州夏季20度,春天,我们水城19度的春天,没有夏茶,春茶贵如金。春茶概念,江浙人说,话语权在他们,我们要把话语权掌握在手上。我们为什么做茶,为了健康,为了推动整个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说这些,高手在民间,我衷心地希望,把你们这种智慧喷发出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的茶叶,以前日本是不可比的。我们是80年代以后,开始采摘芽叶的,回归自然,回归到现代社会,时尚、文化、快捷。能简的时候简,能繁的时候繁。繁的时候,把复杂的问题搞简单,是很少有人能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人人能做。所以我说这些话,是希望大家在实践中,创新实践,尊重科学,尊重茶艺人,尊重生命的本来面目。

还有,茶是人在草木间,是人和自然中一个神奇的东西,是自然的精华。在这个道路上,我们已犯下很多的错误,还有很多误区。就我本人,是不按常规出牌的,就是这个不按常规出牌,我们不迷信,咱们不迷信专家,咱们不迷信权威,咱们创造了中国茶的贵州奇迹。这条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大家来创新,相信贵州茶会继续创造奇迹。

精选茶文化的简介(推荐)四

活动背景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课活动的教学是继《碧螺春》一课的延伸,选题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生成的。《碧螺春》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品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学了课文后,学生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就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多途径搜集整理有关茶的资料,组织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悠悠茶韵中品味书香。

活动目的

1、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茶文化的信息,拓宽茶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2、通过尝试制作茶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及艺术审美能力。

3、关注课堂生成,注重学科的综合,融语文、美术、自然、社会、劳动等各科于一体,培养学生搜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善于交流、合作、探究的精神。

活动准备:

学生:1、通过阅读书籍、考察市场、个体采访、上网搜索等途径搜集整理有关茶文化信息,编辑茶韵文集,制作小报,布置展版。2、自主合作制作茶食。

教师:1、准备课件及茶具、茶叶、开水等实物。2、有计划地指派一名同学担任这次活动的总指挥,具体协调和组织大家开展好前期的调查研究。3、为学生提供网络平台及相关网站。

活动过程

一、课前互动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聊聊好吗?

1、这两个星期你为今天的活动做了哪些准备?(生:找资料、逛书店、考察市场、到超市调查、访问他人、设计展板、制作茶食、准备茶具……)

2、通过这些途径,你们都了解到了什么?

(生:茶叶的种类、茶具的品种、有关茶的诗词对联、茶的药用价值……)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检验学生的知识储备,以便使下面的活动有的放矢开展,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愉悦的学习心理,使学生愿学、乐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