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小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案例通用(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2:43:42 页码:7
小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案例通用(大全12篇)
2023-11-18 02:43:42    小编:ZTFB

总结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是思考的结果的融汇贯通。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明确总结的目的,找准主要的关键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小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案例通用篇一

文某,男,12岁,某小校园学生,学习成绩中上,五官端正,但性格内向。父母离异后,将文某寄托给姑姑抚养。姑姑本人也有一个比文某小两岁的男孩,工作繁忙,于是请了一个小保姆做家务并兼顾管教文某。文某入学当初还挺听从教育,但是上了三年级后学习不用功,放学不回家,流浪在外,独来独往,远离人群,情绪不稳定,有时做错了事不敢承认,还用谎话为自己辩护。

文某自从离开父母后,从小就失去父母的关怀,而寄养在姑姑家,姑姑对自己的亲生孩子个性溺爱,对文某关怀不周。经常说文某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把文某的言行举止拘泥于层层的“清规戒律”之中,孩子一举动,一投足都受到限制,这不许动,那也不许摸,弄坏了一件东西就受到呵斥,做错了一件事就要打骂,这种专制式的做法,使文某缺乏应有的关怀和温暖,对自己产生自卑,对姑姑感到害怕和失望,怨恨在心,心里时时处处受压抑,产生兼逆反的心理,上学迟到、早退、缺课,怕学习,老师找他谈心,精神不振,不敢说心里话,老师要求做到的事情,往往只答应却做不到,并用假话来欺骗、不诚实。有时偷了家里的钱,放学不敢回家,到处躲避,逃避家长对他的惩罚,寻求精神解脱。

辅导方法。

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文某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并与其共同制定计划以及改善目前的状况。

2、改善家庭教育方法:辅导家庭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不要谈论孩子有缺陷的地方或者感到痛苦的事情,批评孩子时不要算旧帐,揭伤疤。推荐家长每周星期天带孩子上街逛逛,到公园玩玩,根据孩子的爱好让其参加各种搞笑的活动,让孩子摆脱自己感到痛苦自卑的心理状况。

3、制作在校、在家表现卡,周五老师和家长互换,在卡上互相填写意见,进行交换。

4、在校内要求其用心参加群众活动,还根据其个人的爱好安排担任必须的主角,让他感到群众的温暖,增强群众观念,培养自尊自爱的潜力,使他感到自己真行。

辅导效果。

透过教师,家长的密切配合教育,文某上学迟到、旷课逐渐减少。与同学和睦相处,学习有了进步。

小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案例通用篇二

谭某,女,10岁,本市某小学三(1)班学生。性格外向,大胆、泼辣;长得浓眉大眼,剪一头男孩式的短发,从来没穿过裙子,当陌生人向其询问性别时,总以“我是男孩”自居,曾多次在家长与同学、老师面前流露过“要是我是男孩就好了!”的言行。平时不爱与女同学玩,喜欢男孩子的游戏和活动,如赛自行车、爬山、远足、科技航模等竞技类或刺激性较强的活动。谭某的父母均为个体户,做生意小有所成,平时经常早出晚归,对谭某的学习、生活无暇顾及,家中只有外婆照顾生活起居,由于外婆文化水平低,没有办法管教她,因此造成了谭某野性十足的“假小子”的模样。

1、谭某的父亲封建思想意识较严重,期望妻子生男不生女,以续香火,继承自己的生意。当得知谭某为女孩时,感到十分失望,因此从小对谭某的关心、爱护也较忽视,极少表示对女儿的喜爱,有时也在言谈中流露出谭某不是男孩的失望之情,父女之间缺乏交流。谭某期望得到父亲的关心爱护,总是下意识地在语言行为方面模仿男孩,藉此引起父亲的关注。

2、谭某的母亲性格懦弱,对丈夫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生了谭某后,觉得对不起丈夫,因而有自怨自艾的情绪,母亲的表现令谭某觉得女孩没用,在家中没地位,因而在潜意识中期望自己是一个男孩。

3、谭某所在的班级男孩多女孩少,谭某爱与男同学玩,不愿与女同学相处,久而久之,受到许多影响,也是构成其男孩性格的因素之一。

辅导方法。

1、个别谈心,教育引导。教师常利用课余时间或游戏活动时与谭某个别交谈,以全面了解其目前的心理状况及性格构成之原因,并向其介绍刘胡兰、宋庆龄、南丁格尔等古今中外著名的女性,告诉她,女性同样也能够为社会做贡献,同时请其观察本班女同学的表现,比较自己,指出女生男性化会给自己将来的生活造成的不良后果,与谭某共同制定计划以改善目前的状况。

2、进行家访,逐步转变家长的思想。经常进行家访,透过电话,到校、到家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间的联系,与家长进行思想沟通,帮忙家长改变其父重男轻女的思想,与家长讨论一些表达对女儿关心爱护的做法,让他们在百忙中抽出空来关心女儿的学习,生活等行为习惯,以缓解谭某目前的不正常的心理状况。

3、赠送礼物,引导学会自我接纳。在谭某10岁生日那天,教师向其赠送一个蝴蝶结图案的发夹,要求其每一天佩戴,佩戴时要照镜子,说一、两句称赞自己的话,如“我是女孩,我真漂亮!”,“我的发夹真好看!”等,使其学会自我接纳。

4、指导参加活动,培养正常的心理。平时请班上女同学协助,多与谭某接触,使其了解女同学中也有许多搞笑的、有好处的活动,吸引其用心参与。同时,结合校园开展的艺术节活动,鼓励其用心参加,女同学们邀请她参加一个舞蹈的排练,让其在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中养成正常的心理。

辅导效果。

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谭某的男孩性格已有所改变,平时乐于参加女同学之间的活动。艺术节表演的时候,她最后穿上了裙子,表演得十分精彩、到位,获得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并留下了她穿裙子的照片以作纪念。家访中还了解到,父母也能抽空关心、爱护她,家庭关系日渐良好;其母还透露,此刻她已提出购买色彩鲜艳的裙子及头饰的要求。

他减少了上学迟到的行为。

小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案例通用篇三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更新,21世纪中国的农村教育经历了几次大的教育调整。为适应当前农村教育新形势,农村教育实行了撤点并校,采用了寄宿制办学方式。这一调整使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成为可能,但利弊并存。寄宿制学校有着丰富的学习、生活教育资源,但也存在着学生生活体验、亲情体验的缺失问题。作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群体,中小学生寄宿可能会带来更多问题。课题组在对我校1700多名寄宿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心理辅导案例进行成效比对。

一、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理教育队伍,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扎实开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学校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意识和水平,为学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功能,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校具体做法:一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以便对症下药,开展心理咨询或辅导,也易于对学生进行跟踪辅导。二是开展阳光信箱答疑活动。即学生将自己的心理困惑写信向教师求助。之后,教师在认真研究学生心理困惑的基础上,采用一对一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化解问题,走出困惑。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层面上,应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心理基础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每个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四是引导学生合理宣泄,释放压力。学校心理咨询宣泄室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宣泄室进行适当宣泄。之后,在学生情绪平静的状态下,教师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五是建立学生沟通谈心机制。农村学生胆子小,普遍缺少与教师主动沟通交流的勇气和意识。全寄宿制学生又因为远离家庭,远离亲人,缺乏倾诉的对象,因此心中有话,只能装在心里,得不到合理的宣泄,久而久之,必然会出现心理问题。我校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领导、教师进公寓谈心制度。我校规定生活教师必须每天有选择地进学生宿舍与学生谈心,班主任每周必须不少于三次进自己班级学生宿舍与学生谈心,学校领导每周必须不少于两次进学生宿舍与学生谈心,心理咨询室每天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与辅导。

2.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在寄宿制学校里更要营造一个潜在的校园心理环境,包括校园的显性文化、隐性文化、校园文化活动、良好的`师生心理氛围等,这对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大有益处。我校是一所新建的全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很大。四年来,我们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精细施工”的原则,逐步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校园内的绿化、美化工作,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每个细节都要精心设计,如草坪培植、树木栽种、盆花培育、景观石放置、路灯灯箱设计、道路标示、楼宇命名、报栏、宣传橱窗、楼顶固定标语、校园固定文化牌、捐资助学爱心碑、学校文化碑、垃圾箱摆放等等,突出文化积淀和育人氛围。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净化心灵。

3.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一是发挥学生的才华,布置美化教室,创造优美学习环境。二是注重班风建设,营造勤奋刻苦,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班风。三是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交流、沟通、展示,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4.以日常活动和学科教学为主阵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如学科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处理学生矛盾冲突,注重指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各类活动中,注重学生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学习目标制定时,注重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设定目标,增强自信心等。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意识。几年来,我校积极尝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每班每两周安排一节心理健康课。每学期定期开展新健康知识讲座,如新生适应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九年级考前心理辅导讲座等,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三、引导家长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家长重视孩子学业成绩,忽视孩子心理健康。而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观念、个人修养和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全寄宿制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我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扎实做好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引导家长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还应向留守孩子的家长发出倡议书,要求在外打工的父母,每周必须抽时间与孩子进行电话交流,关心孩子学习、生活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倾听孩子的内心的喜悦、苦恼、愤怒和悲伤,让孩子感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随时陪伴着他们。同时,家长还要经常与学校、教师取得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以便及时引导、教育。家长发现问题,应及时与班主任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作为全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长,因此,学校应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特长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以“阳光、快乐、充实”为主题“每天三个1小时”课余活动,即每天读(经典诵读)写(汉字书写)活动1小时,阳光体育1小时,社团活动1小时。所有活动均纳入课程管理体系,有方案、有计划、有组织、有检查,学生参与兴趣高。

除此之外,学校精心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三大节,即艺术节(4月份)、体育节(九月份)、科技节(11月份)和毕业季汇报演出(6月18日)、迎新年文艺汇演(12月30日)、校园歌手卡拉ok大赛(12月下旬),为全体师生搭建展示才华、张扬个性、释放激情的舞台,检验“每天三个1小时”活动成效。每个大节都成立专门的设计团队,精心策划,认真实施,师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高涨,校园三大节正在逐步成为全校师生喜闻乐见、翘首期盼的盛大节日。此外,我校还充分利用特定纪念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促进农村全寄宿制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失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总之,农村全寄宿制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倍受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关注全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全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此,全寄宿制学生才能真正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案例通用篇四

高某,男,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五官端正,样貌长得很可爱,性格外向,对人有礼貌,与同学相处好,热心帮忙他人,口头表达潜力强,头脑聪明,理解潜力强,但是做事有冷热病,开始热情,但总做不到底,好动,思想容易开小差,自我控制力差,写字马虎,动作拖拉,爱好看电视,足球和动画片。

该男生学习、思想容易开小差,做事缺乏恒心,依靠思想比较重,该生是个独生子,父母对他的期望值很高,父亲是个公务员,母亲是个教师,外婆退休在家帮做家务,爷爷、奶奶、姑姑等大人们对他很宠爱,要求很高,除了上学学习外,晚上、周末在家还把他关在房里做作业、看书,要不然就去参加社会上办的各种学习班学习,因为在孩子一天的生活中学习时间占了多数,而且父母工作又忙,往往很多时候让他一个人独自关门学习,事后检查,当读到二年级时,就发现孩子学习不专心,做作业磨磨蹭蹭,效果差,最大特点是注意力很不容易集中,边做作业边东张西望。窗外,或什么地方稍有些声音或动静,他就会感兴趣。别人说话,他爱插嘴,学习总是丢三拖四的,成绩不大好,作业书写马虎。

辅导方法。

1、引导将注意力集中在任何活动中最重要的事情上,经常有意地给他创设情景,在该生每一天放学晚上回到家,利用还未吃晚饭前的时间,针对他爱看6∶30分动画片的表现,让他先学习10分钟课本知识,读书、写作业、复习、预习等都可,完成了就能够看电视,或做自己喜欢的活动,过了一段时间,又逐步把学习时间延长至15分钟、20分钟,再给他做自己喜欢的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慢慢地养成了。

2、引导注意力的持续,由始至终,利用个人的意志和力量控制注意力,不断地强化自己要做的事。比如听课,要总是用“这堂课资料很重要,要注意听”或“这次回答问题我必须要十分出色,声音响亮”,并用心主动多发言,多争取回答好老师的问题,控制并激发自己,这样成功的期望是最大的。

3、引导排除失败心理,人活动时,往往总是要担心输赢,其实不要担心后果,只是一心一意地把要做的事进行到底,出乎意料的是当一个人到达这种境界时,往往效果最佳。这就是说,要引导该生相信自己,不要怀疑自我的潜力,自我怀疑几乎总是把怀疑转成现实,如考试时,老怕出错,结果还是出错,只有制止一味自我怀疑,担心和乱发言,排除缺乏自信的心理,相信自我潜能的巨大,便会提高一切活动质量,集中注意力。

4、进行抗干扰的锻炼。在自我控制力和集中注意力到达必须好转程度时,要到达不断巩固与提高的目的,有意设计一些干扰对他进行测试。如在他学习时放些音乐、电视、谈话、玩耍等。

辅导效果。

透过辅导,高某的自我控制有了明显增强,注意力也比较集中了,学习节奏加快了,也掌握了必须的自学方法,作业书写认真,个性是抗干扰潜力,已初步构成,学习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加上他原先口语表达潜力较强的特点,在参加全区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竞赛中,他三次回答问题时精彩言语受到听课者的赞扬。

小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案例通用篇五

性别:女。

年龄:11岁。

基本情景。

父母文化水平为小学,她性格十分内向、有很强的自卑心理、思维迟钝。

初步分析:

因其父母是在外经商的,因而,父母和她缺乏沟通,父母对她的关爱也就十分少,她整天放学回家后,就独自呆在家里,或和几个极熟的小伙伴在家门口随便玩玩,并没有太多的活力,因而使得她的性格内向,独自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但这只是外界环境因素对她的影响,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她父母的遗传因素,经过与她父母的接触,我了解到她的父母也是性格内向的人,这个遗传因素是几乎不可改变的,但能够经过外界环境的影响来改变她,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肯定是占绝大部分的,而遗传因素十分小的。

另外,她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只是中等水平,而在一年级到三年级却是名列前茅,这就给了她一个打击,导致她的'自信心下降,从而产生自卑感。

其次,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比如:看见别的孩子在周末的时候,有爸妈带着玩,而自我却一个人形影相吊,再看看父母,不是在卖东西(家里卖水果),就是在玩牌,从而让她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缺少父母的爱,而在学习上异常是在数学科目上,一些简单的问题,她要想很久才能思考出来,但她的智力水平很正常,说明在性格内向的影响下反应有些迟钝。

辅导过程。

针对她出现的性格内向,有自卑感,思维迟钝,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虽性格内向的人和性格外向的人都各有优缺点,但性格太内向对她以后的成长不是很有利,处在竞争激烈,开放的社会。性格外向一些对她的成长是很有帮忙的。所以,就要想办法使他性格外向一些。

记得赞可夫说过:“个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仅有在儿童团体的资料丰富而构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所以,先要求父母平时多关心她,多与她交淡,多鼓励她,说一说学校里的事,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表达,使她渐渐的敢于表现自我。另外要她感到教师温和、亲切。因为性格内向的幼儿都不愿,也不敢跟教师接近,教师就应接近她。因而我与她的教师商量,平常在上课时要不断地用鼓励,赞许的语言表扬她的点滴提高,只要有提高就给予肯定。其次,作为家教教师的我,尽量的与她交淡,玩游戏,让她能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喜爱她,获得爱和安全感。还有引导她多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周未,只要我有时间就带她到学校里和其它小学的孩子认识,刚开始听她和陌生的外向孩子交往,她有些不愿意,但在我强烈的要求下,她勉强的和别的孩子玩,在玩的过程中,让外向的孩子带动她活泼起来,经过几次的这种交往我发现她愿意和陌生的孩子玩了,也许是同伴的热情与欢乐感染了她吧,让她的情绪得到调节,心理到达平衡坚持了良好的心态,从而逐渐的让她性格外向起来,当然这是在家长和教师的进取的配合下。

经过让她与陌生的孩子(同龄)交往,还有在给她讲作业时,她的作业出错。或做错什么事,我都鼓励她,给她一个宽松的做作业环境。她比以前活泼多了,并且也变得自信了些,自卑感减少了许多。对于她的反应迟钝问题,在给她讲作业时,我尽量的启发她,给她多做些她感兴趣的脑筋急转弯,猜迷语,还有做一些有益智力发展的游戏,让她在游戏中欢乐的学习,并在游戏中给予鼓励,让她在游戏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使她的反应敏捷起来,其实在与别的同龄孩子交住时,反应也得到了一些提高。

辅导效果。

经过几个月的辅导,我发现她比以前开朗多了,此刻和我在一齐也活泼多了,异常是经过与同龄伙伴交住,提高十分明显,她在平等,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的伙伴交往中,她的交往本事,自我理解,评价本事和团体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和伙伴游戏中她学会和同伴相处,合作,并且她的一些不良的习惯也得到小同伴的制约,帮忙而自觉改正,这使得她的个性得到完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其次是家长和教师的进取配合,经过家长和教师对了表扬,不约束她。她有提高就给予肯定,这样她的性格就相应的外向起来。使她变得自信,变得灵活多了,并且成绩也有了提高。

虽然,性格还不是很外向,不是很有自信,但只要给她进取的心理辅导,在父母和教师的引导下,相信她会一天比一天会更有提高。

小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案例通用篇六

高三(8)班学生甲(男),在第一次全校月考模拟中,成绩接近二本线,信心大增,一段时间学习努力,情绪高昂,但是在随后的两次月考中,成绩下滑,排名由班上前五名降至十几名。此时,他心里感到沉重、压抑,想用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但是,又害怕别人说自己傻学习,经常违背自己心愿和要好的朋友去打蓝球,故意玩到上课铃响了,才回教室。结果一起玩的朋友以为他不想学习。他在被老师批评时还硬充好汉。只到我几次私下跟他谈论时,他才说了心里话。其实他心里也是矛盾的。想学习却去玩,这正是一种反常的心态。

对他个人也要教育,进行心理辅导,使他能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

首先,引导他抓学习时间、讲学习效率、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是有过程的,逐步建立起只有长期学习的积累,成绩才能稳步提高的正确观念。最后根据他客观学习情况,肯定他的学习成绩有利的一面,使他增强学习信心,了解如何使用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经过与甲谈话后,他能与同学一起运动,一起按时回班学习,各科老师都认为他有了进步。他的脸上终于浮现出自信的笑容,心理轻松了许多,一个人解开了心结就好像获得了新生,该生的成绩渐渐提高,一直都比较稳定,再也没有上课多时还不见人影的情况。

小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案例通用篇七

内容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音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明确表述。鉴于音乐的心理治疗功能和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现状,文章主要探讨学校音乐教育的又一重要作用――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通过对当代中学生心理特点及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结合音乐治疗理论,积极开展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并将其融入到学校教育中,达到增进中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治疗音乐心理辅导身心健康。

进入新世纪,规模空前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展开了,其中也确立了《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价值,并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第一,从知识和技能方面看,要求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第二,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看,要求培养中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愿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音乐教育的这两大目标从宏观上确立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和课程建设的方向,从微观上明确了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学的指导思想,这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然而,学校教育中音乐的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两点。我们还可以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借助于音乐治疗的特殊技巧,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融入于学校教育当中,进一步结合心理学和音乐的相关知识,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从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中选取风格各异、以陶冶人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缓解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和烦恼。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就学习方面而言,中学生在这一时期所承担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从初中起始的题海遨游,中考阶段的一二三模考,高考前期的练兵备战,到某一个时间段里有可能出现的摸底考试、快慢分班等诸多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的阶段和过程。其次,还有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和接踵而来的班级、年级排名所带来的压力。成绩优异的学生总是费尽力气地使自己的成绩保持在班级排名的前列,学习一般或较差一些的学生又会担心考试后自己的班级排名没有进步。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焦虑和忧郁的情绪,少数学生又会对考试产生莫名的恐惧感,而毕业班学生的类似情况则更为突出。一些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觉得自己身心疲惫的学生人数竟占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而每晚能保证充足睡眠的学生少之又少,部分学生会有程度不同的`失眠困扰。

综上所述,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焦虑、忧郁、身心疲惫和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失眠。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方式,一般是通过与学生聊天谈心让他们放松心情,或让学生参加必要的体育活动等来缓解学习所带来的压力。但是,我们也不妨体验一下音乐――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减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查阅“音乐治疗”资料和相关理疗案例可以发现,一些我们熟悉或偶有聆听的音乐作品正在越来越多地显现着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和价值――音乐治疗。

1。焦虑和忧郁的缓解。

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曾经说过:“乐者,亦为药也。”焦虑和忧郁常常使学生缺乏自信,对学习和生活都会有悲观消极的态度。对此,在音乐治疗中,可选用欢快活泼、起伏明显、节奏明快清晰、风格明朗秀丽的乐曲。如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莫扎特的《浪漫曲》等。实践证明,这些乐曲对于缓解焦虑忧郁的情绪有着非常好的音乐疗效。

2。身心疲劳的缓解。

节奏缓慢而韵律安详的音乐能够减低人体内具有刺激和兴奋作用的激素,聆听这样的音乐,可以使人感到轻松舒畅,从而使精神疲劳得到消除。这样的音乐可以选择的很多,如《夏日圣地》《蓝色多瑙河》《献给爱丽斯》等。教师适时做出语言引导,使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逐步得到放松,闭上双眼平静地聆听音乐,以获得身心的全然释放。

3。失眠的缓解。

这个问题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毕业班的学生白天学习压力已经很大,如果晚上因精神紧张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学习质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失眠发生在晚上,音乐理疗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故可改由教师选择乐曲,指导学生在晚修或自习后聆听。温柔、流淌的音乐陪伴自己放松入睡,不失为治疗失眠的一项有效方法。可以缓解失眠的乐曲有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等。

学校开展以音乐理疗方式为媒介,以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的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新领域。此举,对于缓解学生压力,抚慰学生情绪,完善学生性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音乐心理辅导又可以使学校音乐教学课堂内容得以丰富、延伸,使音乐教育成果得到进一步扩大。因此,深入学习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积极探讨和开展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开展音乐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包括: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如果要很好地发挥音乐心理辅导的功能作用,教师还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和其他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通过以下途径共同构建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教程。

1。教师应首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并系统地做出归纳和总结。与此同时,学习有关音乐治疗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掌握一定的案例分析和理疗实践知识;进而结合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建立与中学生心理特点和现实状况紧密关联而又有实质性意义的音乐心理辅导结构体系。

2。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针对音乐心理辅导工作需求,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聘请有关学者、专家到学校传授知识、指导实践;适时组织音乐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进行有关方面的考察学习,以达到音乐教学与音乐心理辅导相结合、互辅佐、融会贯通、教学相长的最优化音乐教育效果,构建学生迫切需要的音乐心理辅导之家,为中学生身心健康护航。

3。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音乐心理辅导为主题的宣传、宣讲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学时期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让学生了解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了解音乐可以给予他们的帮助。学生了解了音乐的积极作用就会主动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心理辅导,使音乐心理辅导更具有实际意义。

在学校音乐心理辅导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应遵循理论到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原则,积极探索音乐心理辅导知识,着力提升音乐心理辅导技能和辅导实践水平,完善音乐心理辅导实践性教学条件的建设,防止将音乐心理辅导流于形式,成为有其名、无其实的口号性的一阵风。

其次,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指导学生创建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团队,定期开展以音乐为主题的班会或交流会等,引导学生就音乐与音乐的心理辅导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求得认同。以使更多的学生喜欢起音乐来,让他们真正理解并乐于体验音乐,体验音乐心理辅导,逐步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学校音乐心理辅导的基础和氛围。

总之,“音乐治疗”这一方法在心理咨询中已经广泛运用,但运用于中学生的音乐心理辅导还比较少见。而把它和音乐教育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就更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来讲,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中学音乐教育之中是可行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

[2]钟启泉,崔允t,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高天。音乐治疗导论[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4]张开军。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设计――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丛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6)。

[5]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小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案例通用篇八

一、学生的基本状况:

四年级学生,男11岁。

二、家庭状况:

父母都是有工作的上知识分子,有很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要求要求个性严,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同时母亲平时又爱唠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由母亲替孩子安排好,甚至每一天穿哪件衣服都要听家长的。上了四年纪后该生认为,他很不自由,干这不行,干哪妈妈还是不让,他觉得自己没有活动的空间,看到与自己同岭的孩子能够骑自行车上学,能够自己去公园,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他在心里产生了怨气。

三、个性特征:

该生虽很然聪明,学习成绩好,但是性格很怪,不爱帮忙他人,很贪玩,个性是内心思想活动与正常的孩子不同,有时还表现出一些过激的言行。

1.该生穿戴整齐,卫生好,但却很少关心他人。

2.学习成绩好,但思维总爱走极端,看不到生活中到处都充满关爱。记得有一次在心哩课上,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平时在家里谁最关心你,最爱你?他举手回答说;“没有”,我之后说:你的父母不关心你`不爱你?他却说:“他们对我太严了,我都快要窒息了,我也要自由阿!”

3.有时在班级还拉帮结伙制造一些事端。

四、原因分析:

1、由于父母都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当人期望自己记的儿子也象他们一样出人头地,所以在平时十分溺爱,没有注意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只丛生体贴是不够的。

2、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要从多方面去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学习习惯,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然就会与父母产生隔阂隐瞒内心世界。

3、上四年纪后他认为自己长大了,很多事要自己做主说了算,所以在班级就有一帮小哥们。

4、他还觉得四年级后生活中不单纯是学习,也要交朋友也要学会自己就应掌握的一些技能。

五、具体措施:

1、我发现了这名学生的心理变化,首先与班主任进行了沟通,班主任也有同感,发现了他的思想变化,认为要引起重视。

2、与家长沟通,了解状况指出要改变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所有事情进行包办就是一种溺爱。该大胆放手时就就应相信他,给他锻炼的机会,指导他掌握各种技能,对孩子要求过严,更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他有什么事,有什么心理话都不敢和家长说,有时还可能使孩子撒谎来欺骗家长。

3、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事,培养自立潜力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告诉他思考问题要多从正面去想不要总有怨言。

4、要学会感激,利用各种节假日为姑母做事,让父母意识到自。

己长大了,能做事了,这样父母也就会给你一些自由的空间。

5、改善同学关系,把在小帮派里发挥的作用引导为班级群众作贡献上来,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出他的用心性。

六、初步结果:

透过一学期的努力工作,该生改变了对待家人的态度,也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个性是在看待事物时他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怨言少了,行为上有了很大改变,他明白了要学会感激,要学会关心他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阿!

小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案例通用篇九

王xx,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父母均为农民,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主要问题。

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三、分析与诊断。

(一)有关测试结果。

1.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析原因;。

3.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

(二)成长过程。

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xx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那时候,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xx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

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现在,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

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四、咨询过程(平均1.5小时/次)。

第一次。

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晤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

2.儿童做cbcl及cpq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主题;。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留相应咨询作业:(1)"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2)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

(3)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

第二次。

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

方法:晤谈、仿同法。

过程:

2.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三次。

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控力;3.加强亲子交流。

方法:晤谈、理情疗法、代币法。

过程:

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

4.咨询作业:(1)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2)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

第四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增强信心。

方法:晤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

过程:

1.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做学习适应性测验及智商测验,肯定其学习能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

3.训练"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

4.咨询作业:(1)选一门课,每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

(2)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3)父母继续"代币"激励。

第五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收束咨询。

方法:晤谈。

过程:

1.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4.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五、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小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案例通用篇十

案例:。

基本状况:心心,女,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家庭状况:

1、家庭条件十分好,物质方面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2、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比较多,但方法存在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粗暴,说服引导少,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

3、父亲对孩子比较溺爱,母亲管教的时候,父亲总是护着。

4、父亲节约意识比较强,在这方应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多。个性特征:

1、极端厌学。上课什么也不学,玩东西,啃手指,左右乱转,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只管自己做小动作。

2、学习成绩差。除了英语以外,其他学科全部不及格,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3、不愿完成作业。只写英语作业,其他学科作业全不完成,数学是不会,语文不愿写。

4、没有朋友,同学们都不愿跟她玩,谁也不愿跟她坐同桌。

5、严重缺乏自信。和她对视,眼神总是飘忽不定,似乎总有什么事情怕你明白,感觉她的心灵被蒙上了阴影,结成了冰,任凭阳光多么强烈,也别想照进来。

6、情绪变化无常。时而个性兴奋,大声尖叫,时而郁郁寡欢,独自一个人呆在角落里。

7、行为懒散,做事拖拉。写字很慢,但比较认真。

8、经常拿同学的东西,如:笔、本子、钱等。如果是在地上捡到的东西,就偷偷地据为己有。

9、经常用偷拿到的钱买很多东西,送给别人,期望有人能喜欢她,跟她玩。

10、英语成绩十分好,每次考试不是满分,也很优秀。

11、对自己的学习用品或其他物品个性珍惜,很少弄丢或损坏,如果丢了她会到处找,找不到会很悲哀。

“偷拿东西”这个根源入手,揭开孩子心头上那层阴暗的面纱。

一、了解背景,分析成因。

经过和心心妈妈及以前教过她的老师交流,了解到一些状况:

1、小学一、二年级时她就经常从校园拿一些小东西回家,如:橡皮、铅笔、粉笔豆。当时父母也对此教育过她,之后就没有太在意。

2、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不太好,经常被老师留下补课,学习兴趣不高。

3、三年级时,由于特殊原因心心所在的班级连续换了好几个老师,她的学习成绩更差了,之后干脆伸腿不干了,据说她当时是被“枪毙”了(老师不管了)。我看过她三年级数学书和快乐园,上面全是空白。

4、心心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功课回家辅导得也少,如果遇到孩子有不会做的地方,家长的态度很粗暴,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以至于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妈妈让她做什么,她偏不做,让她往东,她偏朝西,对她表示关心的时候,孩子却漠然视之,理解不了家长的良苦用心,家长和孩子之间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综合她的行为表现,我做出了一些分析:

1、由于学习成绩差,在校园她担心同学们瞧不起她,感到孤立无助,缺乏自信,不敢跟同学们交流,一个朋友也没有。因为心思不用在学习上,就总是琢磨着怎样才能偷拿别人的东西,慢慢愈演愈烈。

2、在家里跟家长不沟通,感到妈妈对她的爱护是剩余的,父亲的溺爱,也是她构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上的主要原因。

3、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仅没有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增强这种心理的发展。时间一常,对她成长产生更多不良影响。

4、由于做了错事,害怕身边的人明白,担心被拆穿,所以情绪总是很郁闷。当发现没有被发现时,又个性兴奋,滋长了下次犯错误的心理。

当问她为什么要偷拿别人的东西,是妈妈不给你买吗她的回答很让我吃惊:妈妈给我买,但用着别人的东西,我心里个性舒服、开心。问她知不明白这样做不对时,她说:明白,但控制不了自己,望见了就想拿。害怕吗她禁不住哭了:怕,怕极了小小女孩的心里,竟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痛苦与矛盾。

二、共同商讨,摆脱心理困扰。

我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努力,帮忙打开孩子的心结。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改善父母与孩子的紧张关系,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

这样在家里父母就能协助老师做好课后辅助的工作。心心不良的行为习惯的构成和她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推荐心心妈妈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每一天都争取和孩子聊天,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最关心自己的人还是父母。因为这个孩子比较厌学,刚开始聊的资料尽量不要谈学习,就随便聊,孩子想说什么,就跟她聊什么,等过一段时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再慢慢往学习上靠,问问这天学的什么,在校园有什么开心的事,老师是否有表扬等。孩子哪怕有点滴进步,家长必须要抓紧时机狠狠的表扬她,让她品尝成功的甜头,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2、架起沟通的桥梁,用爱关心,用信任理解,使其恢复自信。最初我们沟通时,心心并不诚实,经常编造一些幼稚的谎言,想欺骗我,蒙混过关。当谎话一次次被拆穿,老师仍然不言放弃时,孩子心头的冰开始融化了。随着时光的推移,我赢得了她的信任,从我经常找她谈话过渡到她会主动跟我交流,有时分享快乐,也有时倾诉苦恼。她开始愿意听取我的推荐,并努力的配合。例如,她问我自己心里个性想改掉以前的坏毛病,但有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该怎样办我告诉她,要想改掉坏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坚强的毅力,更需要坚持,老师对你很有信心。还教给她一种心理战术,以后再控制不住自己时,就把它当成一次考验,看看你能不能战胜自己,顺利过关,每战胜自己一次,就在心里表扬自己一次。她笑着点头,表示理解。以后我隔三差五就悄悄的问她,怎样样笑容告诉我她成功了。

3、打造机会,增进和同学之间的沟通。

能改”的道理,期望心心以后能有更好的表现。有几个热心的同学提出愿意和她交朋友,帮忙她学习,真是求之不得!相信这些同学必须能以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她,让她慢慢走出心灵的阴影地带。

3、咨询心理专家,寻求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对症下药。

在我和心心妈妈双方共同努力帮忙孩子的同时,我们也担心决定失误或方法不对头,怕适得其反。于是,我们联系了市立医院的心理专家,进行咨询。当我们把孩子的种种表现反映给心理医生后,初步被诊断为“儿童行为障碍”,而且从此刻孩子的各种表现来看,所患的心理疾病比较严重。

透过咨询,我们对这种疾病有了更多地了解,原先心理治疗不是单方面的,虽然出现问题行为的是孩子,但是父母的心理也有需要调适和改变的地方。有些家长带孩子来,认为只要孩子改变就好,不认为自己的教养方式需要调整,通常这种的治疗效果有限,孩子或许治疗期间有些进步,但治疗关系结束后,没几个月就复发的机会很大。最好的方式,是父母和老师用心参与治疗的过程,同时把在医院所学到的行为改变技巧,和心理调适的方法,在家里、校园实行看看,若做起来有问题,下次来医院时,再和治疗师好好的讨论。等到方法学习得差不多了,孩子的状况进步到令人满意时,便可暂时中止治疗关系,或拉长治疗期间。行为障碍的孩子,虽然难以处理,但是耐心地配合治疗,总是有慢慢改善的机会。

有了心理医生的指导,我们对治疗充满了期望。

4、帮忙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心心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由于成绩差,所以对自己的评价太低,以为所有的人都不喜欢自己,心里产生孤立,缺乏自信。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太低或太高都是很危险的。怎样才能帮忙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呢首先对孩子表示信任和喜欢,告诉孩子老师不会因为你的学习成绩差就不喜欢你,老师十分愿意帮忙你。其次,把孩子的优点罗列一下,让孩子看到原先自己不是一无是处。如:英语个性优秀,说明你很聪明,其他学科只要努力学习,必须会赶上其他同学的。第三,生活中和学习上需要什么东西,跟家长讲明,家长必须会满足你,不能再拿别人的东西。

5、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习兴趣,摆脱厌学情绪。学习上严格要求,如:上课时,多提醒她认真听讲,鼓励她大胆回答问题,用眼神肯定她的做法,抓住她英语成绩个性优秀这一点大力表扬等,都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课余时间帮她补课,慢慢的她在学习上尝到了甜头,有了干劲,期中考试之前制定目标时,心心定的目标是:数学60分,这对她来说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她考了67分,到达并超出了目标,真是令人欣喜!全班同学、老师和家长都为她高兴。她又有了一个新的目标:80分,而且在为到达目标不断努力。

三、初步结果:

2、在配合心理医生治疗的过程中,心心也有几次反复的现象。在孩子又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没有责备孩子,有的只是理解和信任,给孩子不断鼓劲加油,反复周期不断在加长,让孩子对自己更有信心。

三、从此案例中引发的几点思考:

1、心理问题别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用心的态度。

2、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有很多小孩子望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悄悄地拿走,在他们的内心的用意是很单纯的,他们没有社会上的道德观的约束,自己想做就做了,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会慢慢认识到这种做法是不好的,逐渐改掉不良习惯,但如果我们疏忽大意,就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恶果,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给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的精神来重视其心理教育,每一位班主任都就应明确自己是学生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这一特殊主角,应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利用班群众的优势和特点,向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他们的生活、学习有目标,充满期望,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潜力,提高心理素质,以迎接未来社会的严峻挑战。

3、应对问题,除了倾注爱心,高度负责以外,还要持有一种研究的心态.

我们这天怎样做教师一言以蔽之:应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真正的专业水平,科学的思维方式。

此刻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只忙于总结停留于事物表面的肤浅,蜻蜓点水多,理论论证少。案例研究则是“就事论理”。因为它“就事”,从案例出发,所以它不脱离实际,看起来亲切;又因为它要“论理”,它务必从案例中抽出理性的结论,所以它不至成为单纯描述性的文字。谈的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结论却往往与教师通常的想法相距甚远,震撼之余,就会有所启发。愿案例研究能构成一种风气,成为老师们的习惯思维。

小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案例通用篇十一

xxx,男,六年级学生。其父亲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而母亲对他的教育简单粗暴,母子间的交流很少,学习上对他的关心和督促更少。

二、平时表现。

该生不适应校园规章制度的约束,纪律较差,在校园里和老师、同学都很少沟通,不愿意交流。上课听讲极不专心,有时还会发出怪叫声,故意破坏纪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三、具体事例。

本学期开学后的某一天,黄文振没有及时回家,一向到晚上7点多,他母亲也没等到他,就给我打了个电话,于是我们一齐去寻找他。透过与他母亲的交谈才明白,他这天空上学前因无理取闹被他母亲打了一顿,以前也发生过类似的状况。于是我们到各处去寻找他的踪影:校园里、同学家、网吧间……一向到9点半都没找着。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我立刻把此事向校园领导汇报。校长冒雨赶过来,和我们一齐分析、寻找,并报了警。10点半时,最后在街上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这位不愿意回家的学生。

四、心理探因。

黄文振不良的家庭教育使他慢慢养成了自卑、散漫的个性。进入校园后,又因为学习成绩、行为习惯较差,经常受到批评、指责,产生了逆反心理,变得性格孤僻,行为偏激,自暴自弃而甘居落后。

五、矫正措施。

1、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经常性与其家长交谈,了解孩子最近在校内校外的表现状况,并期望家长改变教育的方法,多加引导,逐渐使他走上正轨。

2、讲究辅导的方式。

平时我对他多加关注,发现他的闪光点:热爱劳动,与同学能友好相处等后及时表扬。以平等、商讨式的方式与其交流,培养他在校有事常与老师、同学交流的好习惯。课堂上,多加鼓励和启发,引导他慢慢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树立信心后他也不再恶意破坏纪律了。

3、帮忙制定近期目标。

我帮忙他制定每个阶段的近期目标,如有进步,立刻鼓励,推动他养成爱学习、守纪律的好习惯,并不断改正其不良的行为习惯。

六、辅导结果。

透过一个阶段的耐心帮忙,该生此刻在学习上树立了自信心,能按时完成每一天的学习任务,作业的质量也有所提高。他感受到了老师、同学、家长平时对他的关爱,表示要做个礼貌、守纪的好学生。

小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案例通用篇十二

该生自入学起,便表现出必须程度的语言迟缓。具体表现为上课从不举手发言,极少与同学交流。在回答问题和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常以身体语言如摇头、点头表示,并伴有吐字模糊,表达意思含混不清。说话时多为单音词,极少说出完整句子,但能理解别人的意思。上课时表情木然,极少主动看书、做作业。课后能参与同学的活动,但脾气较大,稍有不如意便生气。

二、背景资料调查。

1、身体发育健康,智力水平正常。

2、家庭背景:

其父为工人,初中毕业;母亲是商店售货员,初中毕业;爷爷是会计。祖孙三代同堂。由于是独生子女,所以倍受宠爱。但由于父母工作比较忙,与孩子交流较少。在该生三岁时,语言表达潜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家长也有所发现,但并未引起重视。

该生入幼儿园时,显得比较孤僻,不爱与小朋友交谈,幼儿园教师不太喜欢她,对其态度比较粗暴。但在家中,在熟悉的环境中,能比较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旦换了新环境,或和不熟悉的人在一齐,就一言不发。其父母认为女孩子比较害羞,所以也没有及时加以矫正,错过了语言发展的最佳期。

3、校园背景。

该生每一天按时上学,参加群众活动但显得不用心。上课遵守纪律,发言时脸红,吐字不清,音量低。不愿意写作业。对学习有必须的对抗情绪。

言语发育迟缓是指小儿言语的发育明显地落后于同龄儿童的言语发育水平。表现为言语发育与年龄不相称。该生到了适当年龄尚未能以言语方式表达,语言含混不清,不能说完整的句子,属于儿童言语发育迟缓,并有较强的自卑感。其主要原因如下:

1、家庭教育不当:该生家人对其过于娇纵,对其要求甚至是不合理要求都给予满足,但是交流太少,养成孩子不爱说话的习惯。

2、性格弱点:该生父母对其溺爱,使其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攻击性行为,同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使其性格产生缺陷。

3、教师失误:幼儿园教师因为其性格孤僻而对其态度粗暴,幼小的心灵在必须程度上受到挫伤,使其产生自卑心理。

4、该生的自卑心理使其产生掩盖缺陷的行为,及表现为更不爱说话,不敢与他人交流,这些行为反过来进一步阻碍了其言语潜力的发展。

辅导方法。

针对上述原因,对该生采取加强言语训练,促进言语发展为主的策略。同时为其创造与他人和群众的接触机会,使其感受群众的温暖,也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矫正其自卑心理。

1、指导父母,改良教养方式。由于该生的言语潜力低与其家庭教养方式有较大关系,所以在对该生进行辅导之前,先进行家访,帮忙其父母及老人了解孩子的缺陷与家庭的关系,并与之商讨相应的解决办法,提出后续教育的注意事项。如不可满足无理要求,在满足要求前尽量让该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及时给予强化,多和孩子进行交流等。

2、利用学生群众对其进行帮忙。为了帮忙该生改变性格的缺陷,辅导教师专门暗地布置几位同学主动接近该生,并将她的同桌换为一名性格开朗柔和,乐于助人的同学,帮忙她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3、创设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各种班级的活动中,教师特意设计一些环节要求其参加,并针对该生上课遵守纪律,尊敬老师等优点在全班进行表扬,使其逐渐消除自卑感。

该生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已能主动和同学教师打招呼,能比较准确的说出成句的话。表达的意思也基本清楚。在陌生的环境显得不那么拘束,和同学之间关系比较融洽,学习成绩有好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