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电影的论文精彩(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7:46:06 页码:13
最新电影的论文精彩(模板10篇)
2023-11-18 17:46:06    小编:ZTFB

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为新的一年制定计划。整理出清晰的主题,使总结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接下来是一些名人的励志语录和名言,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鼓励。

电影的论文精彩篇一

看完很激动,忍不住来豆瓣分享一下,总得来说就是90分的题材,60分的作品。先说好的:1.首先这个电影让我知道了内次危机吗发生了什么,虽然之前有听说川航危机事件,但是当时没有太关注,当我在电影院看到飞机驾驶舱的玻璃在高空中破裂时,被震惊到了,原来真的最大的脑洞都是现实,深深地对机长对所有机组成员表示敬佩。2.虽然做过几次飞机,但是对机组工作并不了解,通过这个电影,对这个工作进行普及和介绍,蛮好的。好了,下面我要吐槽了:1.导演可能想表达很多东西,想从很多角度展示,但是就会造成了,没有重点。关晓彤,孟子义和杨颖完全没有出现的必要啊如果有的话,也没有拍出来,听说,航空爱好者在实际中录下了备降的过程,但是拍出来的效果我没有看到,反而太多高端设备给我一种华而不实,空有其表的感觉这。另外这个电影最大的问题是不够注意细节。生死关头,很多演员的情绪都不到位,袁泉在让大家保持镇定的那场戏,太镇定了,太稳了,这真的是在高空颠簸缺氧时的神态和语气嘛,而且高考缺氧面色都没有什么变化吗?很多空姐给我的印象是她们都在表演危机。3.还有导演为了表达默写感情线,情节都不符合现实,副驾在高空中另一半身子暴露在飞机外这么久,最后被担架抬出的竟然是空姐,他自己走出去了,就为了有时间走他和机长以及空姐当代感情线???说了这么多,是真的很遗憾,这个题材真的很好,机组人员是真的很令人敬佩,本来会是一个很好的作品的。

电影的论文精彩篇二

我来说说我对《白昼流星》的理解,不喜勿喷,欢迎交流。

故事开头说:要是有一天,人们能在白昼里看到夜晚的流星的时候,这片穷土,才会被改变。而片尾兄弟又说:爷爷就是他们心里的白昼流星。这和片头相互呼应。兄弟俩一开始的不懂事,叛逆,可以理解为,他们的内心是一片穷土,而故事里爷爷最后感化了兄弟俩,成为兄弟俩心里的“白昼流星”,让兄弟俩内心的穷土得到了改变。

最后爷爷带兄弟俩去看航空舱返回地面,也让兄弟俩看到了“白昼流星”,不管兄弟俩相不相信这个美丽的故事,他们心里的穷土已经改变,也就一定能改变现实生活中的穷土。他们的思想已改变,改变的根源,正是爷爷,我想陈凯歌想表达的是,从外到内,再从内到外,外是现实,而内是内心。现实中,看到白昼流星不一定能改变穷土,但是心里的,一定能。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们心里有改变的信念、勇气和决心。爷爷所做的,也是为了让兄弟俩内心得到改变,而现实带他们去看“白昼流星”,也是为了让他们明白这些道理。

最后说说归乡,宇航员的归乡是为了中国的更好的发展和进步,而兄弟俩的归乡是为了家乡的改变,改变这片穷土。同样是归乡,同样为了改变,为了更好的明天而奋斗而努力,爷爷这颗“白昼流星”也会永远激励兄弟俩、永远存在于兄弟俩的心中。

电影的论文精彩篇三

话不多说,极力推荐,全程无尿点,值得一看,现在国内的电影人太棒了,各方面制作水平超一流,每个故事的主要演员都是影帝影后级别的表演(黄渤、张译、任素汐、惠英红、任达华、王洛勇、田壮壮、宋佳),非常打动人心,就连“夺冠”的小吴京都棒棒哒,影片整体虽然有瑕疵,但毕竟是由7个单元7个导演所完成,而且都是短片,不管怎样这才是真正体现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几个重大历程,我打赌随着口碑发酵,这部电影可能会打破战狼2的票房记录,成为新的票房冠军,最后祝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电影的论文精彩篇四

1、选题的目的: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宠儿》是她的第一部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在1987年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美国文学文坛,并在1988年获得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和肯尼迪奖。1,莫里森凭借《宠儿》这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非洲裔美国作家。这部作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在于作者在创作过程当中对于本土文化的借鉴和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的运用。在小说中,作者完全打破了生与死、人与鬼的界限,创造出一个魔幻与现实相融合的世界,从而揭示了黑奴生活的悲惨经历和遭受的巨大心灵创伤。

2、选题的意义:

21理论意义:通过这部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莫里森的作品,体会其中的艺术魅力,领略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2.2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小说,来展现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使国内读者更加了解美国的黑人现状。

3、国内外研究概况:

在国内,《宠儿》以赤裸裸、血淋淋的母爱震撼了世界。从黑人女性主义者的角度,莫里森突破传统文学艺术,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研究从魔幻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使用了多角度叙事方式、怪诞、象征主义等创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后现代叙事风格。这些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使用,使作品在拥有美感的同时,更利于读者理解主题。

而在国外,评论界对于《宠儿》的评论角度各有侧重。较为多见的评论者把他们的目光放在对这部作品历史价值的关注上,不少评论家认为《宠儿》再现了美国的历史,琳达·克鲁霍兹说:“莫里森通过美籍非洲奴隶的行为与意识,而非通过占主导地位的白人社会的角度来塑造历史。”克鲁霍兹还指出,这一历史的再现不仅成为小说人物内心创伤得治愈的过程,而且也为读者和作者完成这一过程。她认为《宠儿》实际代表着已被遗忘的、过去的精神,这个精神“必须得到深爱,即使它既不可爱,又难以捉摸。”也有人以神秘主义的眼光来看这部小说,甚至把《宠儿》当作一部关于闹鬼的故事来读。凯罗·e·史穆德说:“尽管这部小说在叙述上打破常规,因而对其进行的评论无法有一个整齐划一的结论,但它在叙述结构上始终贯穿着闹鬼的主题,直到最后生活中的这一混乱以鬼被驱赶而告了结。”

二、本课题的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步骤及进度安排。

1、理论依据:莫里森的《宠儿》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震撼力和吸引力,是因为作者将小说植根于自身的黑人文化传统,在创作中既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流派的精髓,又运用了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运用,莫里森在小说中充分将神奇与现实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了强烈的魔幻式美学震撼效果,并深化了作品对现实的反映。《宠儿》已跻身于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杰作之列,而作者莫里森也被称为善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现代神话”的小说家。

2、研究内容:该论文基于《宠儿》现有的研究成果,对这部经典文学进行解读,重点在于讨论莫里森在《宠儿》中运用的独特的写作技巧——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并以此为分析重点,追溯黑人历史,重述事实真相,追踪小说主人公追求心灵重构的精神之旅,探索美国黑人的未来之路。

4、研究步骤:选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列提纲确定整体框架—开题—初稿—修改—定稿。

5、进度安排:

年9月至11月选题,调研。

年3月至4月修改,定稿。

2014年4月15日打印装订论文,准备答辩。

三、本课题的重点、难点,预期结果和成果形式。

1、本课题的重点:研究《宠儿》中魔幻现实主义的三种主要应用: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神话原型和民间传说的采用;象征主义的广泛应用。分析魔幻现实主义对表现《宠儿》主题的作用,对黑人经历的诉说和他们挣脱被奴隶的阴影。

2、本课题的难点:分析莫里森将魔幻现实主义用于《宠儿》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原因:生活经历;历史社会以及文化原因;黑人文化。

3、预期结果:做到分析到位,表达清楚作者使用魔幻现实主义的目的、意义,以及探讨出作者如何利用这一手法将小说推到这一高度。

参考文献。

[1]adell,sandra.tonimdrrison.detroit:gale,.

[4]holton,robert.bearingwitness:tonimorrison’ssongofsolomonandbeloved.englishstudiesincanada,20,1994.

[10]陈众议,《魔幻现实主义》,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11]胡笑瑛,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叙事结构,宁夏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2]朱荣杰,伤痛与弥合:莫里森小说母爱主题的文化研究,河南大学出版。

电影的论文精彩篇五

[3]张桐语.纪实性影视作品叙事语言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

[4]赵理惠.《钢的琴》视听语言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3。

[5]王跃.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中的视听语言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09。

[6]宋瑞.青春主题微电影的社会文化价值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14。

[7]张东苗.“意义的森林”[d].陕西师范大学2014。

[8]贺文佳.电影语篇中语法隐喻的语用策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

[9]郭世飞.影像媒体视听语言的实验性与文化阐释[d].大连工业大学2009。

[11]闫喜英.宫崎骏动漫电影视听语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12]汪洋.云南民族电影视听语言风格的构建[d].云南艺术学院2014。

[13]汲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京味电影[d].山东师范大学2010。

[15]宋瑞.青春主题微电影的社会文化价值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14。

[16]张东苗.“意义的森林”[d].陕西师范大学2014。

[17]贺文佳.电影语篇中语法隐喻的语用策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

[18]丁冰莹.英文喜剧电影中的人际隐喻研究[d].延安大学2012。

[19]刘晓燕.独立后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印度现代化[d].山西大学2010。

电影的论文精彩篇六

为了纪念真实事件中的伟大果敢机长,给个及格分吧。

我认为本篇的最大败笔就是时长太长,调整1个半小时应该差不多。

故事开端,应该是影片开端,毕竟本片既不像正常的电影,也不像纪录片,张涵予打开手机计时器转身去洗澡,水流到头上,用手一抹脸的瞬间,我以为镜头要切到遇险飞机上的镜头,结果。。。。。我们张涵予机长,洗完澡就出来了??接下来就是整整20多分钟的机组人员的日常上班现况,导演,你老人家想表达什么?机组人员爱岗敬业?业务熟练?这些我们都知道啊,要不然现实中的新闻就该改写了。

接下来终于得等到上飞机了,中间这一段情节紧张,其实还可以。通过几个乘务员的对话、理念不同的碰撞,可以看出来,导演是想表达嘲讽一些现状的。整个事故中,情节紧奏,就是不足,就仅仅演出了机长的出色判断,乘务长的沉着冷静,至于为什么他们有这些性格,完全没说。另外,人在极端危险性命攸关时候,肯定能挖掘出有关人性的一些东西,但是导演浅尝辄止了,尝到了唯一一点就是,在知道自己活不了的时候,壮汉发狂了,为什么发狂,深挖一下啊!!另外,老兵,抱着骨灰坛的小哥,聋哑美少女,西藏母子这些人物,多么好的素材,怎么不挖掘一下啊。看看他们在面对生死时刻,他们的想法态度,他们的信仰,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等等,挖掘出一些深刻人性。

飞机降落后,又是无聊的20多分钟。结尾,似乎找到了机长坚强信念的来自于等待他回家过生日的女儿。

文喜看山不喜平,本部电影完全就是按照时间线下来的,剧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小学写日记老师就告诉我们不要写流水账,这部电影就这样流水账的拍出来剪出来,并且大大方方的公映出来了。其实,我感觉,缩短一下前后20分钟的拖沓,调整一下叙事顺序,把影片剪辑成90分钟就ok了,完全没必要凑够2个小时。

看到影片也借鉴并聘请了《萨利机长》的团队,但是,萨利机长好看的地方在于最后的高潮——听证会,而本片把高潮设在了中间的机长穿越雷雨云的时候,高潮过后,又加了20多分钟的后续,实在让人无聊。最后结尾,《萨利机长》是副驾抖了个小包袱,记者问他,假如再让他经历一次,他会怎么做,他回答【我希望发生在7月】,而本片,三德子的100万的脚底板笑话也似乎没那么好笑。

总结下来,还算及格,问题1.时间太长,2.剧情顺序应该调整,3.人性深度没达标。

电影的论文精彩篇七

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吴京领衔的再一部主旋律电影《攀登者》即将上映,这段时间围绕这部电影最火爆的新闻是下面这条:

“豆瓣还未上映便有多条差评;吴京究竟得罪了谁?”……。

目前《攀登者》在豆瓣属于未上映电影系列,只开放了“想看短评”,并无直接的百分比区域直接区分差评还是好评,故而在目前5000余条的评论中,如果真的想确定是否属于差评,唯一的办法只有逐个去甄别内容,并记录数据。

我们先不说这其中的毅力,以及是否真有人去做。

我们只看现有情况。

“豆瓣”因为《流浪地球》事件的发酵,已经逐渐从过去的权威性影评平台降级为“功利性”的打分平台,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这次《攀登者》的锅,不明不白的直接甩给“豆瓣”,有点过早。

我们再说回“豆瓣”想看短评中,属于差评的那一小部分,如果你真的去看了短评,你会发现差评基本分成了两种:极少数“无脑差评”,类似于“我不管,反正就是差评”;以及另一部分“有逻辑性的差评”,类似于“某某某参加的,我不爱”、“是他导演的,我很担心”。

而关于后一部分中,集中的焦点其实不在章子怡,不在吴京,而在导演。

是的,很大一部分人集中的焦点是在导演李仁港身上(《攀登者》的导演不是吴京),而李仁港是谁,其实不用太多介绍,因为对于那些能够把“李仁港作为崩盘最大可能”这一点的人,其实他们都是常看电影,并非常了解电影的人,否则他们又怎会知晓已经不怎么出名的李仁港。

是李仁港导演生涯的分水岭。

正是在20及之后的岁月中,李仁港接连出手的3部电影,让影迷给他安上了一个“烂片导演”的称号。

这三部电影分别是《老男孩之猛龙过江》(李仁港监制)、《天将雄狮》(李仁港编导)以及《盗墓笔记》(李仁港执导)。

李仁港生涯之中执导的电影,10部之中至少有8部为动作类型电影,纯爱情或纯喜剧电影的占比极少,这与李仁港自幼习武,并热爱国术有很大关系。

而上面所说的三部电影,除《盗墓笔记》偏玄幻外,另两部同样充斥了大量的“动作元素”,而较为可惜的是除了动作场面的精彩外,这三部电影,在剧情的丰满程度和逻辑流畅度上都有很大问题,即使《老男孩》与《天将雄狮》的票房成绩均很不错,但也掩盖不了电影本身质量的差强人意。

“无厘头”、“造型雷人”、“圈钱”是这几部电影最多的评价。

所以因为这三部电影的“辉煌战绩”,而担心《攀登者》倒也是有理由的。

但,年之前的李仁港其实很赞。

他除了优秀的动作设计以外,剧情层面同样塑照的极度丰满,最近的代表作便是编导和监制的《鸿门宴》,以及执导的《锦衣卫》,这两部电影在近些年的古装武侠电影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份量,尤其电影《鸿门宴》的剧情架构极其庞大,各个环节衔接的几无漏洞,这是一部以“悬疑烧脑”为主的非动作电影。

而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的《黑侠》、的《阿虎》……。

所以李仁港曾经也拍过很多优秀的作品,但他如今的执导水准?我们已经无法衡量。

但距离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盗墓笔记》已经过去了三年,三年未出手的李仁港,究竟会把《攀登者》带向怎样的一个境界,我们只有期待以及一点点的担心,其中最担心的是“飞碟帽”。

电影的论文精彩篇八

满怀希望的去看,满脸失望的出来。

1星给欧豪的伤痕梗,1星给去拉萨的老兵的小故事。

除此之外,没收获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甚至不知道除“长健”和“毕男”之外的人名,似乎其他人都不重要,名字也不用介绍呢。

别说要有人物弧光了,人物都没有名字…。

十万个为什么如下:

为什么欧豪整个人在几千米的高空,半个身子都在飞机外,降落后还能稳稳走下飞机…。

张天爱的角色只是为了让欧豪撩的吗…。

李沁的角色只是也为了体现机组有人受伤的吗?

其他两位空姐,抱歉我真的不知道你们的角色名,电影里真没说…。

李现饰演的成都塔台人员,唉,我不想回忆了,我什么都回忆不起来…。

关晓彤饰演的“飞机爱好者”,好像是这个,是个什么神秘的民间组织吗?居然给了这么多镜头,但也没交代清楚她们具体干了啥…哦,想起来了,最后鼓掌了。

angelababy演杜江老婆,杜江亲她的时候我自动脑补一个霍思燕在旁边微笑看着,baby知道杜江出事了在机场哭时,我又自动脑补了一个黄晓明在旁边说:oh,mybaby.

如果baby的角色是霍思燕演,我会加0.5分。

总之看得我心好累,出戏了无数次…。

看之前我还准备了两包纸巾,结果半张没用上,这样一想,我真的要哭了。

电影的论文精彩篇九

我一直有轻度的恐飞症状,虽然尚未达到不敢乘坐的地步,但每次身在空中,总抑制不住安全感缺失、胡思乱想,仿佛只要还没落地,这条性命就交出了自主权,于是哪怕遇到轻微颠簸,都会陷入惊惧。像那种“戴上眼罩要条毛毯一路好睡”的福利,拜自己脆弱的神经中枢所赐,从来不曾享受过。

因此,对我这种“在飞机上总让自己做好最坏打算”的窝囊废而言,一部“描述飞机所能遇到的最坏情况”之电影,是天然具有情绪代入性、天然会赋予自己在场感的。

这是它的未战先赢。

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与各类交通工具的亲缘关系,疏密不一。

火车好像最得大银幕的青眼:从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咖啡馆地下室里,用《火车进站》把观众们吓得躲到椅子底下开始,《火车大劫案》、《死亡列车》、《东方快车谋杀案》、《卡桑德拉大桥》、《核弹快车》、《危情时速》、《极地特快》、《源代码》、《雪国列车》、《天下无贼》……这种偏爱差不多持续了一个世纪,归根结底,胶片和铁路,差不多是工业文明同一拨的产物,且后者所能提供的封闭空间、不确定之人际关系、沿轨道驶来的纵向调度,都恰如其分地吻合前者的性格。

相比之下,电影和飞机之间,就存在某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紧张。

除去飞机内部空间小、外部景观变化小、乘客活动自由度小这些一眼可见的“不利拍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凡改编自真实故事的“空难拯救型”电影,必须面对两大基本难题:第一,时长的不匹配;第二,悬念的不具备。

所谓时长的不匹配,是指飞机从出问题到发现到采取紧急措施应对到返航迫降,一般连头带尾,也就20-30分钟时间,这是撑不住一部电影的体量要求的,更何况,驾驶室里的微操观众看不懂、客舱里的颠簸观众也容易审美疲倦。

所谓悬念的不具备,是指“改自真实故事”决定了这场空中拯救的终极结果,早已在新闻报道中被大家知晓,氛围再凄厉绝望、情节再一波三折,观众内心也早储备了默认的答案:反正最后,他们都得救了。

这就构成了对主创的考验。怎么拉长时间、怎么填充悬念。

有些大师会使用出乎意料的极致处理,比如被许多人拿来对标本片的美国电影《萨利机长》,伊斯特伍德就把整个叙述重心从“事发中的机舱”挪到了“事发后的庭审”现场,用审判一个人的过程来拼合出一个人的临危不惧,这是极为天才的创举,“机长到底有没有罪”、“机长自己是否认为自己出现过操作失误”的扑朔迷离,或者“一个英雄可不可以同时是罪人”的哲学天问,形成了真正困扰和揪住观众的东西。

但这些不适用于本片。因为在本片当中,机长从第一秒就是英雄。

价值定论在电影立项之前就形成,不可以拿着质疑价值定论的代价换取精彩程度。

所以,本片用的,是比较常规、也比较取巧的模式。

拓展空间:把地勤、塔台、气象、军方、消防医疗、家属朋友、爱好者发烧友统统拉入到这个紧张的情境当中,形成多场景切换,使其既构成合力的一部分,又扮演壮举的围观者。

拓展人物:以机长为圆心散射,将和这次飞行有关的所有人收揽到剧情里,展开庞大的群像描写。反正每一个出事的航班上,总该有个孩子、有个老人、有个残疾人、有个母亲、有个儿子、有对冰释前嫌的夫妇、有对准备表白的情侣、有个飞扬跋扈色厉内荏但最后改邪归正的富人。

这样做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过于平铺、面面俱到、角色的纵深感立不起来;每个人的前文本都一闪而过甚至“来不及闪就过”(比如袁泉的感情线,她出场时坐在车内的若有所思、危难中情不自禁地抚摸戒指,都意味着什么,完全没有进一步交代);乘客基本就是该闹的时候使劲闹、该哭的时候抓紧哭、该鼓掌的时候玩命鼓掌,拉萨老兵、藏族母子、忧郁的文艺女青年,这些设定几乎都被浪费了;大高潮来临前的山雨欲来显得莫名其妙、大高潮结束后的收尾部分又过于拖沓和絮叨;冲入云层之前闪回一个女儿的笑脸也未免过于狗血老套。

不过,这样做也有好处,比如多多少少避免了个人英雄主义的过度渲染,虽然它名为“机长”,但别忘了这之前还有个冠词“中国”——所有人都是这个概念下的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因为每个人都没有余裕进入自己的生活纵深里,所以每个人干脆就牢牢地站在自己的职业标签下,做着职业所要求做的一切,于是,这部电影的类型色彩反而得到了凸显与加固。

“灾难引起的恐慌与破坏”、“灾难背后的原因与反思”,这两个立论都不太吻合中国国情、尤其是不太吻合国庆档要求,所以,尽管本片的初始定位是灾难题材,但严格地说,它更符合“职业剧”的范畴。

因此,献礼只是它为自己选择的档期与职能,只是它主动承担的一份政治责任并顺便获得的一份宣传口径,它完全可以在其它非庆典时间段里出现,以“国产职业剧”介绍和界定自己。这是它与《我和我的祖国》之不同,后者显然是“从起点上就为这个国庆而生”的命题作文(注意这句话只在描述其性质,并不存在任何对它的不敬,相反,对创造者而言,命题作文往往才是最见功力的东西)。

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职业工作状态与工作场景、职业人际关系和职业人格魅力、职业风险与职业应对,这才是这部电影的真正内核与真正支点。

从开场配合字幕出现的精密仪表开始,到结尾机组团聚时张涵予一开口说的依然是空中气流状态和飞行环境为止,中间所有的术语、口令、手势、各司其职、忠于职守、在生死关头也不过就是把自己训练过无数次的流程咬着牙胆大心细地再来一遍,这种职业性,压倒一切。

当然,职业剧中最好看的,其实是“职业伦理和道德伦理的冲突”——比如“我作为律师必须想尽办法为我的当事人减罪”这就是职业伦理,“我知道我的当事人十恶不赦、内心对他充满鄙夷与憎恨”这就是道德伦理,此二者能释放出巨大的张力、做出极深的文章——不过,这里讲这个,还是吹毛求疵了一点。

毕竟,在国产影视中,职业剧常年被降解为“包着职业外观的情感剧”,“看完了也想从事这种职业”常年被降解为“看完了也想找个这种职业的男朋友”。

相比之下,本片已经算是进步。

因为,我以为我看完之后,会变得更加不敢坐飞机。

可事实却是,我看完之后,竟然获得了一些踏实感。

毕竟,这么可怕的情况,在“职业操作”里,也是可以生还的。

那最后,就抒一句情吧:

我害怕,因为我知道上了天,我的命就交给了你们。

我不害怕,因为我知道上了天,我的命交给的是你们。

电影的论文精彩篇十

3.“丹平,你会永远爱我吗?”“一辈子。”——《夜半歌声》。

4.我不爱你了,我不要你了。——《异度空间》。

7.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大话西游》。

8.你留下,或者我跟你走。——《海角七号》。

9.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花样年华》。

10.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喜剧之王》。

11.麦兜他不是低能,他只是善良。——《麦兜响当当》。

13.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阿甘正传》。

17.我猜着了开头,但我猜不中这结局。—《大话西游》。

19.如果我知道怎么舍弃你,那该有多好。——《断臂山》。

21.不是子弹,而是美女杀死了野兽。——《金刚》。

25.我甚至连他的一张照片都没有。他只活在我的记忆里。——《泰坦尼克号》。

27.我们现在是谈生意,不是谈恋爱。——《喜剧之王》。

28.黎耀辉,不如我们重新开始。—《春光乍泻》。

29.心里有就有,心里没有就没有。——《周渔的火车》。

30.姐姐,你千年修行,为了一个许仙值得吗?—《青蛇》。

31.拥抱真是很奇妙,虽然两颗心靠得很近,却看不见对方的脸。——《妙手仁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