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素质教育论文通用(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5:08:41 页码:10
素质教育论文通用(实用9篇)
2023-11-13 05:08:41    小编:ZTFB

阅读是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我们需要读书的总结来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得。总结具有回顾过去、反思经验、提炼规律的功能。看看这些范文,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共同点和规律,进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素质教育论文通用篇一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的情况下,音乐教育也应受到必要的重视,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被教育者的情商、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也有助于智力的开发,能够全面提升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是对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和突出影响,我国有大量人口和学生集中在农村,对农村高中的音乐教育进行分析,有利于指导下一步工作。

在我国农村高中教育中,音乐教育目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技巧轻文化的特点,也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器材不足等问题,而且由于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无论学校还是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均是不足的,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带来一定不利影响,应在下一阶段的教育工作中加以解决。

农村高中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农村高中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商,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换言之,其可以相对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本质是通过教育培育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也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紧张学习过后得到身心的放松,思想渐渐沉淀,在优美音乐的环境中,情商得到显著提高,情商的提高则使学生在交际中更懂得审美。音乐对大脑右半部分的刺激,也可以使大脑的开发利用程度得到提升,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最终使学生获得学习、生活各方面的综合提升[1]。

1。重理论轻实践。

农村高中音乐教育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教育,集中表现是只有课堂内容,没有课外内容。比如教师会在课堂上讲解舞蹈家的创作历程、不同舞蹈的特色、创作背景等,也会教授包括一些舞蹈的跳法、舞台演出等,但基本仅限于课堂,离开课堂后,教师通常不会布置作业,也不会带领学生进行课外的实践等活动,使理论教育的结果大打折扣。

2。重技巧轻文化。

哲学上讲,想透彻了解某个事物,要遵循基本的三步原则,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目前的农村高中音乐教育主要停留在是什么阶段,对为什么、怎么办并不重视,这体现了其教育重技巧轻文化的特点。比如在课堂上,教师会教授舞蹈,并将跳舞的技巧教给学生,但很少触及舞蹈的历史发展、文化底蕴,使音乐教育无法做到全面,也无法充分发挥音乐开发学生智力、培育情商的作用。

农村高中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力量薄弱,二是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方面,由于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待遇水平也相对较低,因此部分教师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其中也包括音乐教师,造成音乐教师不足的局面,这是农村高中音乐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学设施方面,农村高中与城市高中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音乐教学本身受重视程度不高,使有限的资源很少顾及到音乐教育,进一步加剧了音乐教学设施不足的问题。

针对农村高中音乐教育面临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可行的包括提升农村教师待遇水平,加大财政投入两个措施。待遇水平的提升主要针对现有音乐教师,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工资水平进行合理调整,首先确保不低于其他教师,其次可以根据工龄缓慢增长,拉近城乡教师工资水平。加大财政投入,是指更合理的分配资源,在不影响其他教学工作的同时,将资金等向音乐教育方面倾斜,使教学的基本设备更加完善、音乐教育得以更好的进行。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尤其是高中教育,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较之大学生、初中生、小学生大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内容往往无法得到充分的贯彻落实,而音乐教育则一定程度上使素质教育得到了实现。目前我国各级教育中,都在强调素质教育,但由于传统观念没有根本扭转,家长、学校、社会以及学生本身面临激烈竞争和升学压力,均将重点放在主科文化类学习上,素质教育的推行面对重重阻力,农村的学习、竞争压力相对较小,音乐教育有一定的实现空间,以农村音乐教育经验作为参考,并将其推而广之,有利于城市高中在未来工作中更加重视音乐教育,使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和推进。农村高中音乐教育较之城市,相对更为完善,受重视程度也较高,这是对素质教育的贯彻和落实,有利于下一步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也有利于学生本身的发展,针对农村高中教育中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相对不足的局面,也应通过提升教师待遇水平、加强财政投入等方式解决,使农村高中音乐教育得到进一步完善,并为其他地区高中教育以及各级教育提供经验参考。

素质教育论文通用篇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地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和技能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即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课程标准》为现代义务教育明确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不断实践,用“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等理念为指导,探索常规教学新模式。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完善“人”,促进每个学生的人生价值得到不断提升。当然新课程不是不要分数、不要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把学习掌握知识与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让成“才”的努力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让知识与身心一同成长。我们以往评课时参照的一条重要标准是“双边活动开展得好”,这里的双边活动指的就是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为达到这一标准,教师设计了许多课堂提问,教学便在师生之间讲与听、问与答的程式化中进行。久而久之,师生达成了许多默契,如教师课解时,学生必定认真听,不得打断教师的讲述;只要教师稍有停顿,学生必会齐声答问。为活跃课堂,一些教师往往用诸如“好不好”“对不对”“正确不正确”“生动不生动”之类的浅层提问来引发学生简单而响亮的回答声。在新课程形势下,有人提出了“教学就是交往”的理念,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氛围。

1教师的作用是促使学生完成“愿学、能学、会学”的发展过程。

1.1学生“愿学”是基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就很难做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小学生对教师的敬重程度影响到他自愿参与该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程度。在教学中,师生应始终处于合作者。我们的做法是:课内教师少站讲台,多到学生中认真观察、听取他们在学习活动里的做法和表述;课外教师应与学生一起玩,了解学生的喜爱,交流情感,使师生融为一体;给每个学生真诚的爱,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人;为人师表树立典范,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好,使教师成为学生心中偶像。综上所述,教师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换来学生对教师的敬重,使学生从愿配合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转化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小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喜爱小动物及玩具,对周边新事物感兴趣。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应把学生喜爱的动物、游戏及熟悉的事物引入学习活动,使学习内容生动活泼,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生活中学习文化知识,完成对生活兴趣到学科内容兴趣的转化。总之,现代教师应具有“母亲”、“智慧”和“幽默”的特点,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广泛信息传递,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真诚地“愿学”。

1.2“能学”是保证。教师在制定一节课的教学方案时,必须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熟悉的事物,准确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现实世界的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观察、操作、思维等方法,达到储存信息适于迁移。我们的做法是:通过对生活原形的观察、分析、提炼获取所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科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自主发现规律,享受成功的喜悦。应用规律作用于生活实例,进行质疑、讨论、交流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体验所学知识在今天的用处,并转换为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活动效果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和集体评价,通过评价活动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教学内容必须把握“度”,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及方法,自主探索学习的内容教师不讲解,学生讲清楚的知识教师不重复,做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教师的培养,其认知涉及的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将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能学为会学提供了坚实保证。

1.3“会学”是目标。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把教科书作为常读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学会在书上勾画重点,批注疑难和体会。让每个学生使用自学记录本,收集新知在生活中的实例、原有知识经验对新知的作用过程及对概念意义的不同表述。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代换、假设、转化等学法为重点,使学生在自学时有法可用。先小组交流,形成初步的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再全班交流讨论、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最后反作用于学生收集的生活实例。这样,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实践表明,在贯彻“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理念中,教师的备课将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培养学法为重点,建构知识为目标;上课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进而在质疑、解疑的交流讨论中完成学习活动,尽可能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规定行为和讲解。使学生形成“怎么学”,明确知识从“哪里找”,为迈向学习化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更新教育观念,做开放型的现代教师。

现代媒体往往把师生关系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或“一条小溪与一杯水”,都只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单向给予,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因此我更欣赏“灯芯和煤油”的比喻,从某种程度上教师更依赖于学生。正如我的学生所设想的师生关系体是由教师的经验与学生的好奇和热情组成股份公司。现代解释学也认为,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的模式正由“主客模式”向“互主体模式”转变,教学相长,学生也是老师,“向学生学习”是一种时代的新理念。打破教师万能、唯我独尊的观念,容纳不同意见,尊重并强调学生的个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扮演好欣赏者、主持人、学习者……去为学生服务。

2.1扮演欣赏者的角色。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自励的积极性,我逐渐扩大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认知基础和道德修养,对于每一篇课文,经过教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能够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较准确的把握。为了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我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以及学生易于把握的课文,辅导学生学习课文、领会要点、上台讲课,而自己作为欣赏者,则由前台转到了幕后。如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上课前,我向一学生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要点,让他查看、搜集有关资料,听取家长和同学的意见,然后给同学上课。该同学在讲课中,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用学生的语言、情感,解释了祖国尊严的表现和重要意义,学生听了倍感亲切,很受鼓舞。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发言热烈,提出的观点、讲述的内容大都符合课文要求。最后,教师总结升华,画龙点睛,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2.2扮演主持人的角色。中央台有一些节目有相当高的收视率,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由此,我想到:我们的思品课堂上是不是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创意,开放我们的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老师只不过是一个主持人——课堂教学的主持人,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

2.3扮演学习者的角色。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断拓展。学校和教师显然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各种超文本的知识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充斥着社会各个社会化场所,新的交往形式,例如通过网络与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宽了一代人的学习和交往空间。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一个教师如果不学习,那么他过去所拥有的知识或许就不能成为今天“传道、授业、解惑”的资本。确实,有些现代信息,我们的学生比我们老师知道得多,看问题也现实得多。他们提出的有些问题相当敏锐,凭我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很难令学生满意的接受,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学习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共同受教育,共同陶冶情操。因为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共同受教育的学习者,在能够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育也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

3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创新课堂结构。

3.1课前师生共同准备教学内容。

3.1.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寻找生活原型和应用实例。查阅资料,访问实地和资讯他人,制作说明自己观点的学具。

3.1.2教师准备:熟读教材,明确隐含内容,建构认知网络,提出思维顺序。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和学生未发现的思维障碍处,制定启发措施。组织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生活原型及应用实例。制定教学活动整体方案,达到宏观调控。把教师的备课变为学习活动参与者共同准备,不但培养学生迈向学习化社会主动学会学习,而且为创设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合作学习的课堂提供了保证。

3.2完成合作探究性学习过程。交流读书体会,展示收集信息,达成初步共识,明确疑难;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完成直观感知,需要时作适当补充。小组讨论、操作验证、提出想法;教师到各小组听讨论、看操作,进行个别引导。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同学补充,阐述用什么方法发现和验证的规律,争论中形成共识;教师应启迪学生总结应注意的问题。

用规律再认识收集的信息,形成创新和发散思维;教师应组织学生由近及远探究生活实例,并提供大家感兴趣的身边问题让学生用今天建构的知识去解决。自评、互评和全体评相结合,同学间听取建议,修正不足。使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主阵地,把研究“教法”转变为研究“学法”,把落实“双基”丰富成“是什么、哪里找、有什么用、怎么用”。不但为学生终身学习建立根基,而且在学会认知的同时,学会做事。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整体工程,最突出的感受用八个字概括:变化、挑战、创造、完善。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学方式的变化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地加强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新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更注重学生在知识形成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生认识形成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不再沉闷、呆板,随着多项信息渠道的打通,不同层次水平的同学都能展示自我,各尽其能,相互启迪,各有所获。

参考文献。

1邓永富。用现代教育理念探索常规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

2黄谋荣。花瓣雨。人民日报,2007.9。

4郑易。小学教学改革。鞍山教育网,2007.8。

5吴源。新课程改革总结。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3。

6殷晓棠。怎样促进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实施。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9。

7张丽萍。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如何定位。鞍山教育网,2005.6。

8栾兰。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5。

9滕如。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怎样备课。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10孙晓琦。新课程实施中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人民日报,2006.2。

素质教育论文通用篇三

摘要: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体现素质教育的手段,但这并不表明开设了音乐课程就是实施了素质教育,因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反映着教育的观念和思想,也就是说,体现素质教育不但要落实课程的实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运用,体现出对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的内部,而不在其外部。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学主动性提高更新。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重要战略决策对于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造就跨世纪的建设人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已日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同时,这也是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而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是学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如何使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更新观念,与新课改同行。

近十几年来,普通小学的音乐教育改革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从单纯的唱歌教学拓展为欣赏教学并举,形成了唱歌、器乐、欣赏齐头并进的局面。先后出台了一些中小学音乐的评估标准。然而,什么能衡量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谁也没有说清楚。为此,在没有更加具体的标准出台前,小学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应着手解决好如下一些问题。

1.可将现在流行的`各种中小学音乐赛事、艺术节等,化为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可将更多的人推向“赛事”和“艺术节”中。比如:合唱、合奏可以班级为单位,音乐知识的“测考”、“比赛”、“抢答”等,化为班级或班内某一小组进行。少搞或不搞代表队形式。

2.今后举办的中小学各类赛事,应以教材内容为主。

脱离了音乐教材而搞的比赛是远离了音乐教育。我还设想,能否将现在学校所配备的音乐教学欣赏曲目,在中小学的音乐赛事中,加入“欣赏乐曲”的一种比赛形式,就以听为主,谁听得正确、数量多、速度快,谁便是第一,这种形式比起其他形式,我认为简单易行,也最利于广大学生参加。

比如,社会上的各种器乐比赛、舞蹈比赛,独唱等,很多都是校外教师或专家辅导而成,这些做法理应受到支持和鼓励,但若将此作为评估学校或音乐教师的工作的依据,显然是不科学与不公正的。我们决不能让表面的高水平,虚假的繁荣掩盖了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缺陷与不足,因为,这是关系到亿万小学生享受什么样音乐教育的大问题。

二、运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根据主体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现有水平去实施教学计划。音乐教学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吹拉弹唱是音乐实践活动的表现方式,只有通过实践的表现活动,学生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在实践表现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表的比较、分析、归纳、推理才能提高音乐的思维能力,才能达到音乐内涵的理解。创作活动也是提高音乐智能的教学方法。创作就是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不同的学习层次有不同的创作方法。

例如,小学低年级可能通过律动、游戏、简单的打击乐等活动方式进行创作,中年级可以利用旋律性乐器(如:口琴、竖笛等)进行创作,高年级可以用唱歌与写谱、编配伴奏等方式进行创作。但无论怎样,创作活动只是当作提高认知水平、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为目的。在多角色的活动中,课堂才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教育目标才能达到,素质教育得以体现。

三、把思维的时空留给学生,启发学生主动地发展。

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另一渠道是把思维的时空留给学生,启发学生主动性的发展。这与传统的教学法是相悖的,习惯于传统教学法的教师,喜欢用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他们上课往往做出自问自答的蠢事,如“请同学们看图片,画中都画了些什么?有小鸟、有红花,还有什么?是不是还有一条小河?这幅春天的图画是不是很好看?”再如“白云飘飘的动作应当是这样的,划小船的动作要这样划,你们别自己做,要像我这样做”等等。本来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观察回答的问题,教师说了,本来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想像做出的动作,教师给规定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体现在哪里呢?还有观摩课、交流课、研讨课,各种比赛的课,教师用同一内容都上了三四遍甚至七八遍了,从学生那呆木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厌倦了再玩一次的把戏了,可还得佯装不知,强打精神,这使人多难受呀。所以,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思维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应先是人的教育。”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养成阶段,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的全部职责,就是要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而不懈工作。

参考文献。

1.吴竞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多种素质的提高[j].甘肃教育,,6期。

2.高俊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n].甘肃日报,。

3.金亚文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当代音乐教育研[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

素质教育论文通用篇四

各地出现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热,一方面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正在不断深入,受到了广大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同,另一方面说明了校内外一体化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社会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发掘,为学生成长拓展了空间。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

1.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提出若干年,但是真正得到实施是在近十年。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载体得到充分重视,许多学校将其与其他学科教学工作同计划、同布置、同安排、同落实,成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发展的重要课程,是现行教育教学体系外的有效补充。

2.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在课堂内、校园内,学生虽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力素质发展也卓有成效,但是受制于时间空间及条件的限制,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锻炼,尤其是心理素质、思想情感、协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力不从心。开展课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在这些方面取长补短,尤其是利用专业基地、专业场所、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训练,能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3.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课外生活的丰富内容。从目前各中小学开展实践活动状况看,学生参与热情之高始料未及,他们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获得了放松,在课外得到了发展的广阔空间,参与的兴趣不断提高,有利于身心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课外最为丰富的内容。

4.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小学生在学业方面得到了有效满足,教师还要将目光转向学生身心发展,尤其是当代独生子女群体缺乏的坚韧品质、顽强意志及团结包容心态,课堂教学中难以全面渗透。借助于专业基地、专业团队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可以在思想上、品德上、情感上受到熏陶,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对于心智发展尚不完全的小学生及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有价值。

二、夯实工作要点,保证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卓有成效。

当前,绝大多数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活动,都是和教育部门专业的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借助于丰富的设备场地条件、活动器材及专业的指导队伍,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效果非常明显。工作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统筹规划保证实践活动纳入整体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不能一头热、一阵风,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而要制订详细周密的计划,将其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课程规划体系,落实相关条款。每学期参与的次数、时间,不同年级段学生适宜参加哪些活动,如何组织,等等,要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要将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到时间节点,明确到实际人头,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教育实践活动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

2.无缝对接保证中小学生有序参与实践活动。由于各地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所对接的学校、学生数量众多,因此学校应当安排专门的`分管领导,每学期初就要与实践基地取得联系,提出本校实践活动计划安排,与整个基地的活动安排协调统筹起来,以保证制订的计划能够有效实施。许多学校由于未能事先和实践基地做好对接,往往在需要开展活动时面临场地安排不过来、时间紧张等问题,无法完成全部项目。因此一定要从头规划、及早对接,保证整个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3.精选内容保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点。为中小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对他们的体能与心理素质的一次锻炼。由于学生年龄阶段不同,在活动内容上也要体现差别。初中生和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在实践项目上要有所区别。例如年龄稍大的学生可以加入攀岩项目,这是一项既锻炼体能又训练技巧的内容,学生过小则不适宜参与这一项活动。可以组织年龄较小的学生过晃晃桥等项目,这些项目比较适宜年龄较小的学生。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对抗游戏活动及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包饺子等。有些活动适宜全体学生,有些活动则只适应相应年龄阶段的学生。学校与实践基地应当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出相应的训练菜单,让他们采取订单式计划安排,保证不同年龄学生都可以开展与其身心发展相吻合的活动,保证每一批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玩得开心、玩得尽兴,同时能力素质得到发展。

4.联系生活保证学生在活动之后能大有收获。通过三天或两天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学生虽然当时感触很深,无论是培养团结有爱的意识,还是顽强拼搏的精神,当时的收获非常明显,但是回去经过一段时间会逐步淡忘。因此,教师在离开教育实践基地之后,还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引导,以这次实践活动为契机,以他们获得的内心感受为基础,与日常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让在包饺子时感悟的团结友爱延续到班级管理中,相互帮助、团结友爱,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再如攀岩活动中所感受到的顽强拼搏意识,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升华,鼓励学生学习中不怕困难,勇于向自我挑战,制定更高目标等,让活动与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放大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

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当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一活动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安全保障要到位。小学生、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相对不足,带队教师及校领导、基地工作人员,都要对安全保障工作进行严格检查,确保每一个环节不出疏漏,让孩子们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活动。二是对接联系要到位。从学期初的计划安排对接,到活动前的具体对接,包括时间路线、活动内容、准备器材,等等,要通过无缝对接保障活动紧张有序开展。三是后续教育要到位。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为中小学教育管理提供了广泛空间,以这样的活动为契机,还要组织若干后续教育活动,以保证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的品质、受到的熏陶,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得到贯彻落实与升华,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综上所述,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热是一个好的现象,代表了教育素质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但是在组织过程中要保证科学高效,还要充分提高活动的艺术性与技巧行,增强实际成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

素质教育论文通用篇五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产茶大国,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内涵深厚,意义深远,其精髓品质成为无数人精神上的指引,影响着一代代国人品格的形成。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高校首要的教育使命和任务,对于今后我国人才品格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茶文化内涵的形成和传播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对当代高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最后就茶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对我国高教素质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

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一直被奉为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而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课题,也被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一向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强大的国家需要强大的人才,而强大的人才需要强大的教育背景。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只有将人才的特点全部挖掘出来,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目的所在。因此,在新的时代要求下,素质教育的实施显得非常迫切。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探究茶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

1、茶文化的内涵的形成和传播。

1.1茶文化内涵的形成。

中国茶史丰富,留下了不少的佳话和名作。作为世界上温度和湿度最适宜茶叶生长的国家之一,茶文化在这片广袤的疆土上枝繁叶茂。很难说,茶文化真正的起源是从哪里开始的。因为自从人们发现它之后,关于它的传说就从来没有间断过。但是,茶文化真正比较成系统的出现,还是要从唐朝开始。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程度发达的一个朝代,经济大繁荣也为文化的形成奠定了优良的基础。因此,在盛唐文化中,茶被写进诗人的诗中。它仰慕与诗人的清风自持、胸怀天下,也被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所感染,在不断地荡涤之中,它向世人呈现出了自己的雏形。而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引入,也为茶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帮助人们洗刷心中的痛苦与挣扎、保持最真的本心。自唐朝之后,饮茶之风更加盛行。宋朝时期的词人性格奔放旷达,受此影响,茶风之中多少也增加了潇洒的痕迹。而随着“程朱理学”对当时文化格局的改变,“去私欲、存本心”也在茶文化中占到了不小的比重。宋朝之后,茶文化发展得更加迅速,它的枝叶越来越茁壮,甚至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文化品种。

1.2茶文化内涵的传播。

中国人之所以热爱饮茶,是因为在饮茶之中能够品出生活的滋味。正是将这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在这一盏清茶之中得到稀释和缓解,才使得他们额头上的皱纹舒展开来。茶文化的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不仅受到国人的喜爱,更受到了外国人的青睐。自唐朝丝绸之路开始,茶就开始作为一种商品,随着这条朝着梦想前进的道路传播出去,在此过程之中,它也不断吸收和融合了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特征。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将外国的文化和奇珍异宝带到了宋朝,更将宋朝的文化展示在了全世界的面前。在此期间,西方人民对于茶叶的认知和渴求也达到了一个顶点和极致。他们将茶叶作为生活中必备的饮品,茶叶的地位甚至可以和咖啡一决高下。从此以后,茶叶在国外越来越受欢迎,而茶文化的影响也开始延伸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2、高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于全面的开发学生的才能,而不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校面临的教育使命也越来越重。如果要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正视现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只有这样,我国的人才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型,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2.1高校教育的现状作为重要的社会活动,教育绝对不是死气沉沉的课本和一成不变的上下课铃声。教育更多的是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而面对应试的压力,教育的目的却无法能够保持初心。不管是迫于社会和家长的压力,还是受到升学率等的影响,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不受其他影响。也就是说,教育也许在一开始就已经偏离了原始的轨道。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育的后续工作的展开也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高校也同样面临巨大的压力。特别是自从素质教育开始实施之后,输送合格的人才也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上。如果高校不能直面压力,接受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任务,必然会使人才的培养面临巨大的危机。因此,面对未来社会和世界的需求,高校教育必须能够顶住压力,才有可能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全方位人才。

2.2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而言,我国的高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全面的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相比西方国家而言,我们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磕磕绊绊,有点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尽管现在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面对当前的国情,学习成绩仍然是衡量学生的标准,并没有很好的方法能够将之完全取代。这也会影响到高校素质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使得素质教育的工作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我国的素质教育工作可能还会处于一段时间的摸索期,需要不断地进行补充和修正,才会慢慢地成熟起来。

3、茶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中国文化虽然有丰富的格局和品类,但是总属一个整体,彼此之间是融会贯通的。而教育作为文化的传达者,需要借鉴所有文化之中的闪光点,并加以学习和利用,才能得到提升。在茶文化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礼仪,也可以学到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提炼,加以运用,一定能够对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1茶文化有助于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随着茶文化普及程度的提高,茶艺活动也受到欢迎。茶艺活动中许多的礼仪规范。茶文化也可以由茶艺活动更加形象地传播出去。因此,通过茶艺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对茶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了解的更加清楚,更能够从茶艺活动中学到不少的礼仪和规范。而这种亲身实践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因此,将茶文化中的礼仪运用到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既能够为枯燥的学习生活的平添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而我国自古的教育理念里,就有“成才先成人”教育案例。这种文化与教育的互动,也必将会打开我国素质教育新的局面。

3.2茶文化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中,十分注重平和与清净。因为只有在平和清净的环境下,人的心灵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看清楚自己的本真。面对学校和成绩的压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的内涵在学校广泛地传播,不仅能够让学生增长不少的见闻,也能够让学生学到舒缓压力的方法。而茶文化中始终如一的精神品质,也可以给予学生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勇气。在这种不断的品味和学习的进程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增长了,视野开阔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校园的生活是学生审美情趣的开始,如果能够在一开始就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必然会对学生今后的审美情趣产生影响。同时,茶文化的推广也有助于良好校园氛围的形成,在这样平和清净和务实的学习氛围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不仅如此,茶文化在高校的推广也可以帮助素质教育深入地走入学生的'心中,更能够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3.3茶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前学生面临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要比之前复杂的多,而网络的普及虽然给了学生学习外界知识的窗口,但是同时也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而随着学生的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辨识的能力也越来越低。在这样背景之下,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引和帮助,很有可能走错了方向,甚至掉入万丈的深渊之中。因此,在进入社会之前,高校教育就应该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中,去伪存真,保持本心一直是其不变的宗旨。而茶的味道先苦后甘,性情温和,能够帮助人们拂去不少的烦忧。因此,在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之中,如果能够结合茶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品质,给予学生全面深入了解茶文化的机会,以茶来调理学生的心性,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纠正学生在岔路口遇到的偏差,更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只有这样,高校的素质教育的工作才算得上真正的成功。

4、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茶文化一直以其深刻的价值观和深邃的内涵影响和鼓舞着中国人。面对当前的社会现状,我们必须将高校素质工作进行得十分彻底,才能够真正提高我国人才的综合素质。而量体做衣,提升优化的教学模式也必将会让我国人才的综合能力越来越高。相信通过茶文化的传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旭渝.高校篮球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04).

[2]刘文军.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j].家教世界,2013(09).

[3]朱炳根.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及其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j].考试周刊,,(11).

[4]徐秀娟.传统茶文化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影响[j].福建茶叶,(06).

[5]钟景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05).

素质教育论文通用篇六

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众多的知识中,地理知识属于基础知识之一,地理知识包括环境、人口、资源等内容,这些内容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初中地理教学备受人们的关注。初中地理教学受传统教学经验的影响,使得其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就素质教育视域下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改革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素质教育;初中地理;教学改革。

一、引言。

初中地理在整体初中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在实际中并不受到重视,很多初中学校为了应对中考,提高自己的升学率,会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上,忽视了地理教学。但此种情况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得到了改善,素质教育对初中地理教学十分注重,因此,初中地理教学逐渐地走入人们的视线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的改革问题也暴露于出来,因此,如何解决初中地理教学改革问题,就成为了目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二、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改革问题。

(一)教学内容层次不清。

在素质教育下,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综合性的素质培养,这样的要求与以往单一型的理论知识人才培养有着较大的出入,因此,以往的地理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目标规划等都与素质教育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要求不相符。在以往的教学内容分配中,教师基本上是按照统一标准来进行的,并没有对内容进行层次性的划分,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不同智商、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处于同一层次,学习好的学生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又会因为难度较高而掌握不了知识,这样就导致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教学定位目标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确定教学目标,在有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就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定位目标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与素质教育的需求不相符。在定位目标过程中,教师强调的是应试教育,一切为了中考取得高分而服务,而素质教育则要求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如此,不同的定位目标就给教育改革的实行增加了难度,进而影响了改革的推行速度。

(三)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教学进行评价是比较重要的环节,通过评价工作,教师可以了解教学现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但就目前的评价机制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评价机制不够合理,主要采用的是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而且评价目标也比较单一,主要是围绕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程度开展的,所以说,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对评价机制进行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素质教育视域下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体现层次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实行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此改革阶段,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进行层次性划分,同时教学也应有层次地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增加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内容的比例,同时还应在进行基础知识讲解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应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视觉问题的能力。举例来说,教师在讲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吗?”这一问题较为简单,学生基本都可以知道,当学生解决了此问题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你们知道气候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吗?”这一问题稍有难度,可以满足中等学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哪些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会产生影响?”这一问题可以满足学习能力较强学生的需求。在这样层次分明的教学内容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掌握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知识,而且教师在对气候知识进行讲解过程中,可以针对最后一个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知道乱砍伐树木等人类一些不好的行为会对气候产生影响,然后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维护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填鸦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来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在素质教育视域下正在逐渐地被淘汰,教师在教学中,应开展体验式的素质教育,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地理事物分布,能够掌握地理环境的规律变化,如此一来,学生可以更好地走入地理世界,接受地理素养教育。

(三)丰富评价机制。

在地理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对评价机制进行丰富,教师应将学生对地理概念、人文特征等内容的理解程度列入评价指标中,同时还应采取多样化的评价形式,以此来促使评价机制更加健全,评价效果更加良好。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与素质教育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做好改革工作,通过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有效开展素质教育来促使地理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2]史东颖.努力发挥初中地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73.

素质教育论文通用篇七

有人将数学比喻成认识世界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语言,成年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是能否把数学的运用能力发挥极致。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大纲中规定:“通过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培养其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初中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就要重视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会被抽象成数学的概念和规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在将教科书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所学数学知识的来源,对数学知识原型的介绍和分析给予重视,以便更好的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用途,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加强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及训练。学生能充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重要前提,是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就是要求学生亲身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问题的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可以从教材中选择一些应用问题,或者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科技中选取一些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建模训练。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把构建的数学模型应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例如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市场调查、实地测量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去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教育经验丰富的初中数学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出数学教材里蕴含的启发性材料,通过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去启发学生对数学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对于初中生来说,在求知的过程中他们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中,通常会萌发出大量的新思维,此时,教师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启发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教科书上知识的传授。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改变教学观念,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气氛,而不是教师一味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要激发初中生对学习数学的欲望,主动去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实践所学知识。初中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观点,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思想。为了让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增进师生感情,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把学生从过去枯燥的课堂氛围中解脱出来,开放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产生创新思维。数学是一门用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学科,其教学模式不再是只要求学生背公式、解答问题,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表达出来。活泼的、不被约束的课堂氛围,可以将学生禁锢的思维打开,让学生畅所欲言,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懂得学生的诉求,要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心灵的对话者。教育工作者授课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课堂也是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场所。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并在充分了解素质教育的理念后,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素质教育观不断被激发出来,从而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在授课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与学生保持平等的教学环境,重视学生平等学习的权利,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因材施教,不拘泥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探究学习。通过教育工作者实施的素质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学好数学很重要。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将数学知识充分应用实践,切实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自觉地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逐渐形成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手段上,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突破自己,不断地寻求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保证素质教育能够在课堂上顺利实施,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加强自我知识体系的更新。

所谓国际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初中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地去探索更好的素质教育方法,通过素质教育,充分激发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成为满足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论文通用篇八

摘要:素质教育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针对中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研究,对于如何在素质教育中提升学生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工作。

引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整体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就业指导在高校的主导性、重要性日益增强。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部分高校侧重的只是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技巧方面的指导。过于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功利性,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人文素质培养、个性发展等。忽略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的重要决策,充分体现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所具有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型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中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情况,如何在开展的素质教育中提升学生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各大高校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比较复杂。近些年来,高校扩招,毕业生大幅增加,导致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同时,也由于有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择业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偏差。许多高校由于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的学生以单向型人才为主,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学生技能单一,不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其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第三,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敢闯、敢干的作风;第四,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缺乏应有的沟通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强。社会需求和认可的素质就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也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方向。面对形势的需要,面对就业市场的压力,当前亟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素质教育:

一是教师加强学习,提升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创新型教师就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创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一般都具备如下特点:有创造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敬业乐业;能与学生共同学习;评价以激发或促进学生创新为主。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达到相应的目标。老师首先过实践关,对老师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可以通过直接送入同专业类型公司培训或结合黑龙江科技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工程实践中心进行锻炼完成,加大教师的业务学习,使教师能根据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不断地创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知识的技术应用案例,学生在学习中始终难把握学科的前沿知识。只有培养了大批创新型教师,才能够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是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不仅要进行专业教育,更要加强“通才”教育。现代科技日益要求通过多学科的融合来解决各种综合性实际问题,因此,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打破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界限,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广博知识、创新精神、开放思想、健全身心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新潮流。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潜能来培养和造就人才,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注重拓展和完善大学生的智能结构,使他们每个人都能有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长。

知识的积累靠学习,而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实践。要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时,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使学生接触一些企业和社会行业,增加就业的机会。

三是加强实践教学锻炼,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和组织管理的能力,这些能力是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所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尽早参与知识创新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在实践式教学中,要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讲、做相结合的方式。在讲、做相结合过程中发现问题,开阔视野,增强学习兴趣,并学会理论知识和一些技能。通过讲-做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一目了然,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学过程中要将枯燥理论知识融入娱乐实践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学习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同时,又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又提高了综合设计能力。

二、加强思想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针对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竞争意识、择业视野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新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地把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就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转变和确立与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相适应的就业思想观念,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就业的目的。积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统一起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的择业观念。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就变得格外重要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就业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学生通过审慎地选择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应自己发展的成功之路;指导学生要有良好的择业心态和心理素质,让学生通过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面对择业。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心理教育,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通过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毕业生认识到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气质特点等方面的优势和缺陷,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克服就业心理障碍,化解心理矛盾和危机,摆脱心理误区和束缚,保持良好的就业心境,去获取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

三、调整课程设置,进一步强化学生能力。

通过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实现高校培养人才模式由供给驱动到需求驱动的转变。优化课程设置是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课程设置中,努力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以学校师资力量为基础,忽视人才市场需求的模式。通过学分制的改革,大力加强选修课特别是跨学科选修课程和前沿交叉课程的建设,使学校课程设置真正从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和适应社会需要出发,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完善专业课程学生成绩评定改革,要引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这种成绩评定方法能够促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利素质教育的全面培养,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并能激励大学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主动积极地去塑造和锻炼自己,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四、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寻找就业机会,减少大学生就业压力。一是以营销观念积极开拓目标市场。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沟通校企合作事宜,积极收集就业信息;二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模拟职场实践训练。为了切实推进就业指导工作,使学生通过职场实训直通用人单位招聘现场;三是“走出去”寻找就业机会。一方面是就业工作人员走出去,进行市场调研、走访企业、开辟人才市场,带领学生到用人单位应聘等。另一方面鼓励毕业生走出去。为了不使家庭困难成为学生择业的“羁绊”,划拨出专项经费对家庭困难和求职地域较远毕业生予以补助;四是“请进来”举办专场毕业生招聘会。为方便学生找工作,积极邀请用人单位到校招聘毕业生,方便快捷,成功率高,实现了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三赢;五是开发校友资源,为毕业生收集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或提供就业岗位。

结论。

通过加强国情与形势的认识,进行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教育;探索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成为大学生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为己任,向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等对策,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宽松的就业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职业选择,为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加快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通过素质教育有效提升学生能力,此举将为高校破解就业难题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3]王晓岩。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力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素质教育论文通用篇九

论文摘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阐述了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指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引言。

素质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后,全国上下,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在推进、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素质的内涵与内容。

1、素质的内涵。素是表示本来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素质用在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给予的基因状态,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后所形成的内在品格。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并通过知识和能力表现出来。

2、素质的内容。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素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以大学生为对象,其总体素质要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针对大学生五个方面的素质内容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道德观,勤奋的劳动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比较关键的,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应明确:。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人,做怎样人的问题。即行为准则--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恶是非、开朗大方、热爱集体、吃苦耐劳、尊师重友、遵守纪律、爱护公物、注重公德、保护自然、行为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即思想准则--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远大抱负等。

3、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导内容。即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及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4、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构成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是多渠道、多方面综合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两课”、各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等专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二是学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知识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学科施教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养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之外的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校园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笔者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贯彻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在建设的方针;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通过创建示范工程建设等办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四是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业务(专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业务(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点。业务(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专业其内容有所不同。

1、专业知识的教育。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科学认知和经验总结。也就是说知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成果的积累和存贮。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业余时间的各种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传授并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也就是学科理论及实践知识。

2、专业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已有知识,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品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能力。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动领域就应有多少能力。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发生变化。人的活动领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强。技能,存在于能力之中,但它有别于通常所说的能力,它是指人体各器官产生运动后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样是从课堂、实践等各教学环节来实现的。从传授知识中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更突出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忠实工作者。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知识、专业素质而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文化素质。其实质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文是指人性和教养。这是每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方面给人以指向并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学计划去实施,更要通过个人爱好和自我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影响去熏陶,通过哲学、语言、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历史、哲学、法学、论理学等学科领域受教育,受感染,获得人格的塑造和教养的提高。

身体素质是对一个人体质、体魄上的完美要求。身体素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体质--完美的构成和健康的质地;体魄--健康和强壮;技能--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巧;卫生知识--人体解剖学常识、防治病常识等。只有在体质、体魄、技能、卫生常识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完美要求。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宽容的态度、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否则,将产生心理变态,人格扭曲,思维混乱,行事盲目,做不好应做的事,甚至做了坏事。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分析与探索得出:(1)确立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概念;(2)确立了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五项内容;(3)提出了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渠道。并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予以论述;(4)对研究及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8.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国发[2002]16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