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我的大学名著读后感(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4:47:53 页码:7
我的大学名著读后感(精选15篇)
2023-11-18 14:47:53    小编:ZTFB

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书籍的内涵和价值所在。读后感写作需要思考和总结,如何在篇章中把握好总结的重点?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时的思路和结构有所启发。

我的大学名著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读了红楼梦的第二回,在这一篇文章里,有一段是我印象很深刻。

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凤姐来到了贾府,穿着身份华美,黛玉是初次见到凤姐,不知该怎样称呼,探春几个姐妹告诉她那是琏嫂子,就是大舅母的儿媳妇,叫王熙凤,大家都叫他凤姐。

读完这一段我收获了一些句子:

彩绣辉煌。恍假设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卓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凤娇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从这一段中我感到凤姐一定是一个很有钱的人,她让人使人有一种很富贵的感觉。我还知道了以后我们要写人的文章时,可以运用这一段的好词好句,文章一定会变得更生动形象!

“开篇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伟大的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性格、心理的细致描写把人物的品质和性格突出了出来。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回就是《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在这一篇文章当中淋漓尽致地把王熙凤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八面玲珑的性格特点突出了出来,一个性格鲜明人物跃然纸上。

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性格忧郁的人,她父亲去世前对她说,让她去荣国府找老祖宗贾母,并且在那里安家。自从她踏进荣国府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的一生都将在忧郁中度过。

王熙凤这个人物可不简单,在这一回中一连串的动词可以看出她的性格特点。例如:忙转悲为喜,从这个“忙”字可以看出她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我的大学名著读后感篇二

本书《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高尔基通过对自己三个时期的自身变化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安。

童年时期的主人公阿列克塞在父亲去世之后,随母亲一起来到了外祖父家中生活。目睹了这个家庭的丑恶行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可夫为了争家产不顾亲情;外祖父脾气暴躁,毒打小孩;女人在这个家庭中毫无一点地位。主人公阿列克塞一直想逃出这个如同地狱一般的家庭。

少年时阿列克塞逃出了那像地狱般的家庭,出外谋生。为了生存,阿列克塞到处打工。在这些地方,他遇到许多像斯穆雷伊那样的好人,也遇到过一些像谢尔盖这样下流无耻的人。

青年的时候,阿列克塞决定结束了打工,他想找一所大学去读书。但是在那时候,大学并不接受像阿列克塞这样的穷人。无奈之下阿列克塞选择了一所特殊的大学“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中,见到了许多和他一样的知识分子,受到了许多在其他大学中没有的思想教育。

读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学习环境,应该努力学习。

我的大学名著读后感篇三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罗斯人,出生在乌克兰西部边陲的沃伦省的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尼古拉的一生备尝了饥寒之苦和人格的屈辱。而尼古拉在1930年始,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的是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当时正是一个黑暗的社会,西蒙`彼得留拉统治下的波兰白军奸淫拐虐,无恶不作,保尔早就恨死那些人了,他从小立志,要成为红军的一员。在保尔十六岁的那一年,他和他的朋友加入了红军,实现了他毕生的愿望,他加入了红军后,为党奉献了他的一生,最后不幸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凭着坚强的斗志开始文学创作,并且取得了成功。

冬妮亚她虽然是有钱人的女儿但是她却毫不在意保尔的身份,和他做朋友。

司涅古尔科在绞刑台面前慷慨陈词地说的那番话。瓦莉亚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昂起头唱的歌。都使人敬佩。

哥哥阿尔焦姆,军人波利托夫斯,勃鲁扎克,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但是他们为了党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能体现出他们舍“小家”救“大家”的大无畏精神。特别是哥哥阿尔焦姆,他为了弟弟保尔可以牺牲一切,毫不踌躇。

我从“我已经这样浪费了十个月的时间,这就够了。”中体会到了军人朱赫来对时间的重视,对革命事业的忠贞和执着。

我的大学名著读后感篇四

经过半个多月的苦度读,终于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读完后觉得好轻松,但却让我受益良多,也使我明白什么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含义了。

自从读了俄罗斯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后,我有了许多感触,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而保尔的那种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他那坚强的意志也激励着我,使我更加勇敢。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一个在俄国革命的风暴中,成长起来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保尔在幼年期间就饱受了人间的辛酸,目睹了腐朽的社会生活,他被严酷的瓦里神甫赶出学校后,迫于生活的压力来到车站的食堂里打工,在那里,也真正目睹了人们丑恶的嘴脸,腐朽的社会是如此的`黑暗,这才使他萌发了打破资产阶级社会的愿望。

保尔在病魔的折磨下,依旧积极努力工作,在身体瘫痪后,依然顽强学习,每每想到他,我的脑海里就浮现了一句话“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他曾经说过“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都献给了全世界最伟大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我虽然不能也不需要为人类的自由与解放做斗争,但是我能够好好学习,像保尔一样有坚强的意志和精神,保尔,我们永远敬佩你!

我的大学名著读后感篇五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邓小平爷爷曾说过的一句话。邓小平爷爷是一位伟大的人,他从小的时候就励志学习,想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贡献。

19__年8月22日,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镇牌坊村的农家小院里,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这个男孩就是邓小平。

他从年轻时就献身于中国革命,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不断地成长,逐渐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还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他,首先发动了中国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邓小平爷爷曾经说过:“热爱祖国,贡献全部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祖国最大的光荣。”这是邓小平对自己的事业和对祖国人民的期盼。

儿童时代的邓小平就已经潜意识地想过:长大了一定要干出一番大的事业。少年时代的邓小平看见当时的旧中国是那么贫穷和软弱,曾经想过:只要学习成绩好,长大了就可以报效祖国,把中国变成一个光明与富强的国家。青年时代的邓小平就已经献身于革命,他坚定了信心,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中国的革命,他把毕生都献给了祖国。

我的大学名著读后感篇六

老舍先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我们经常接触到他的作品。这个暑假,我品味了老舍先生的作品。

《呐喊》小说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

《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

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在哪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

任一个被压迫,被礼教呀得喘不过气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可是,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呐喊!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

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功名尽折腰。《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

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

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表现出某种自发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

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

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

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

我的大学名著读后感篇七

自从学习了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文章中精彩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迫不及待的赶往新华书店买了这本闻名世界的《昆虫记》。

细细品味《昆虫记》,果然名不虚传,书中有不少优美的词句,精彩的片段,对昆虫的描述堪称栩栩如生,比如对螳螂幼虫的`倒挂姿势是这样描写的:在金属笼子里,椎头螳螂的幼虫停在一个地方后姿势始终如一,毫不改变。它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钩住网子,后背朝下,纹丝不动,高高挂在笼顶,四个悬点承受着整个身体的重量。法布尔认真仔细的观察以及细致入微的描写,令我赞叹不已。读完这本书后我还搜集了一些关于法布尔的资料,得知法布尔四岁时就酷爱上了大自然的花草虫鸟,比如:有一天夜里,他提着灯笼,蹲在田野里,观看起蜈蚣产卵一看就是一个晚上,幼年的他竟不知早晨的到来。

读了《昆虫记》才使我明白了细心的观察是写好好文章必备的基本功。以前,老师让我们回家写观察动物的时候我还愁字数不够呢!现在想想真是惭愧,如果那时我能静下心来细细观察的话,又何愁肚中空空呢!

文档为doc格式。

我的大学名著读后感篇八

我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感受颇深,对以前一些不太明白的问题,突然间有了新的感悟。阅读完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这是一本教科书,回顾了在师范里面学到的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过上师范时的学习大都是死记硬背,并没有提升到实用的层面。工作十余年后,重读《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才发现,很多理论,很容易同自己的工作一一结合起来。

在学习了儿童心理学后,我了解了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知道了在他们的幼儿年龄段就是好学、好问的。他们的求知欲较强,所以只要是让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他们就会喋喋不休的问个不停。因此,对于处在这个生长时期的孩子来说好学、好问是他们的年龄特征。而做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们就要在了解孩子的前提下,尊重孩子。要保护他们的求知欲,而不应该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

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发展是紧密的,完整的,通过了解儿童学习的规律,在我的语文写字教学中就可以采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学好。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尤其是一名低年级教师,我一直以为教会学生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无论是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它是我们老师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小学门槛的孩子来说,能够像大人那样快速而流畅地书写,是他们非常向往的。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课业负担并不是太重,这时老师不妨多花些时间着力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先教会孩子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并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断强调、巩固。由于是初学阶段,老师切不可急功近利,每次练习的量不宜过大,还要有充足的时间作保证,教师评价的侧重点要着眼于书写质量,要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不失时机地加以褒扬和鼓励,这样,孩子在书写过程中不会因为时间仓促和任务过重而产生压迫感,自然就会心平气和地写好每个字。随着学生书写次数的增多,练习的新鲜感一旦退去,势必会产生懈怠心理,这时候老师就有必要组织一些活动让孩子们展示书写才能,确保学习热情不减。可以在班级内部开展书写“擂台赛”,评选班级书写“小能人”,将他们的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里,鼓励孩子们参加一些书写大赛和书法考级活动,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示孩子们的书写才能,让他们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来,原本表现突出的孩子越发自信,练习的积极性也就更加深入持久,其他同学也会心生羡慕、见贤思齐。小学生都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也会有意无意地模仿老师。

写的热情。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示范活动的显着性和复杂性影响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成功的行为模式较之失败的行为模式更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作为学生书写的指导老师,首先应该能写一手漂亮的字,他的书写能力以及示范的艺术性往往会影响学生们的练习水平,他的练习经历和轶事都可能被学生们注意,进而会影响学生写字训练的快慢。

《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确实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去实践,去研究,去验证。

我的大学名著读后感篇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因为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所以不敢回家,最后冻死在街头的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每当我读到小女孩划着火柴的幻想这一段时,心里总会不由的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而叹息。比起小女孩,我是多么的幸运,从小到大,我们都吃饱穿暖,在家里,爸爸妈妈疼爱我,在学校,老师同学关心我,我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读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我情不自禁的想: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时时刻刻都享受着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只有我们好好学习,长大后回报祖国,才对得起党对我们的关怀。

我的大学名著读后感篇十

终于安安静静地读完《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了,这是开学到现在,读完的第四本书。读书,真的可以让人内心变得平静。

《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主要讲解了从婴儿到青少年这四个阶段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及其本质。在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很有趣的实验和很新颖的打动人心的观点。例如行为主义学家华生研究的小阿尔伯特的实验,婴儿小阿尔伯特本来对毛茸茸的小白鼠不害怕,但是实验室,当阿尔伯特即将伸手去触碰毛茸茸的小白鼠时,研究者播放巨大的噪音。小阿尔伯特被噪音吓哭了,在噪音和小白鼠搭配实验重复出现几次后,小阿尔伯特每当看到小白鼠,就会吓哭。

通过该实验证明,通过条件反射,婴儿可以对原本不害怕的东西产生恐惧。但是这个实验涉及到了实验伦理道德问题,值得后来实验者的反思。此外,幼小的婴儿也会有自己的情感、自尊、情绪和人格变化的。譬如0—3岁的婴儿通常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会从自身出发,没有将自己和外界事物区别开来。

斯金纳的三山实验,先让一个婴儿面对一张桌子坐下,桌子上放着三座山。然后再让一个布娃娃面对婴儿坐下。研究者问婴儿“布娃娃能看到什么”,但是婴儿无法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实验证明,婴儿知识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去描述,以为自己看到的也是布娃娃所看到的。

婴儿这个时候的身理心理特点,都是其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我们应该遵循其发展的潜质去培育和引导孩子,而不是用大人的意志去过多干预。

我的大学名著读后感篇十一

维果斯基和皮亚杰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上升到另外一个模式的螺旋形渐进渐成模式,没有本质的不同,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皮亚杰强调顺应生物自身的脑力发展水平,鼓励顺势而上,教育者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启蒙,他相信孩子在脑部神经系统发展日益成熟的同时,孩子能在教师、家长的引导下发现那些“普遍的真理”。莱布尼茨和牛顿都是微积分的创立者,除此之外,大多数第二个发现者都被忽略掉了。

关于造纸,各个大陆在过去彼此割裂的时代都发明了纸,但是很快教科书下了比较的结论,中国的造纸水平最高。我们一般只认可最早的,最好的,最经济的。所以即使现在的教育者在谈素质教育,实际上仍是在堆积素材,让普遍的真理看起来穿了一件衣服,等孩子兴高采烈的去发现马甲。不可知论者恐怕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支持者。维果斯基作为苏联唯物主义的心理学家,强调我们发展的高度受到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的限制,学习先于发展,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先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谈的上发展。也就是说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时有可能发现望远镜是近视镜片的叠加,但是即使有了三角几何方面的知识,也未必能发现勾股定理。最后,我想问,撇开那些高深的定理,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容忍自己的孩子以“幸运的发现者”来进行探索和发展。大多数的教育乃是功利性质的,强调实用性,我们从灌输到引导已经是进步,但最终也绝对无法容忍孩子再造一个世界。我相信皮亚杰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的智力高度可能发现一些共同的真相,殊途同归。但是用我妈的话来说,徒弟都是一个师傅带出来的,所以我觉得维果斯基的观点更加贴合实际。其中基础性的概念,我们会最终把基础性概念简化成信息的雪片来保存,忘记曾经是怎样收集到他们的,所以会惊讶小孩子为什么这么愚蠢.....我们已经忘记了过去我们是如何掌握它的。就好像代际之间,常常经历过一些同样的事儿,但是在一轮一轮的蜕变之后,留下的只有几个普普通通的道理,而只依靠几个经典的句子不足以支撑起我们整个生活的信仰,仍然需要去实践去内化一些感受。

为什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总是很多隔阂,也正是因为他们忘记了曾经的自己,而很多年轻人又去张扬的姿态去招呼未来的自己。所以断言未来和否定过去都成了一场无休无止的纷争。关于一个记忆的多维度的理解会出现在生命中的各个角落,引起不同的共鸣。可以称之为3d记忆。又比如成年之后再去读这类研究儿童的文章,会发现很多新的知识点,这也是发现自我的过程。皮亚杰认为智力发展差不多在15、16岁就已经定型,在这之后只是不断的客观化的过程,从围绕自我,到逐渐接纳客观世界的多维度的发展规律,所以说我们始终都在成长,都在更加贴近现实。

智力最初的发展只是单向的维度,比如从高度来比较,之后发展到面积的比较,再发展到体积的比较。成年时候,我们需要做的还是多维度的思考问题,全面的解决问题。但是这样看起来更像是情商的发展,实事上仍可以理解为智力的进步。很多人成年之后严肃性阅读量会骤减,这并不是坏事,教科书可以丢弃,投身生活的大舞台可能是最好的出路,因为现实生活可以使人认识到更多的维度。实事上,书本和知识的更替,需要自我的供给了,也就是自我选择。如果不选择,就越会发现它们教条的很,死板的很。所以你会错怪书本充斥着不灵活和假象。还有很多很多的书躺在哪里,只不过无人问津。我欣赏维果斯基的另外一个观点,就是说对于陌生的领域,我们仍会沿用由浅入深的学习方法,从感性到理性,而不尽是像皮亚杰所说的,完全内生化的思考。尽管我们更多的通过语言这种工具区构建知识的内涵,但是本质上,我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具象化的内容、丰富的例子来作为入门。

我的大学名著读后感篇十二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在读了《我的大学》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

这本书是高尔基在55岁时完成的作品,介绍了他年少时的生活。他年少时住在贫民窟,为了能活下去,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了屈辱。同时他也看到了很多受剥削和压迫的人的生活,这让他坚定了读书的志向,也让他变得更加坚强与独立。除了读书,高尔基还接受革命理论的学习,他不断发动工人与剥削阶级的斗争,虽然一次次经历失败,但是他却从未放弃过。

高尔基身上的这些精神,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高尔基那种强烈的读书的渴望。使我想到家里厚厚的书,却让它闲着,难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的成长吗?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才明白了只有勤奋的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高尔基出生贫寒,却像是能拥有顽强生命力的小草,在艰难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跟高尔基相比,我真的很羞愧,拥有这么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遇到一点挫折就想放弃,实在不应该。

我要像高尔基学习,学习他勤奋好学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深深地明白了,任何成功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活中不是永远一帆风顺,当遇到困难挫折时,我们要勇敢坚强地面对它,做生活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自己,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我的大学名著读后感篇十三

小叶子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她长得一般,并不是很漂亮。说话也直直白白从来不绕弯子,成绩也不怎么好。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她不管是对家人还是对朋友都非常真诚,绝不掺杂一丝丝欺骗。同时她又是一个热心肠,别人一有难她便会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只要能帮到的都会帮。她还有很多的绰号,例如叶子酱、小田田等。她还有一个特别的外号叫“慢小姐”,是小叶子的外婆给她取的,因为小叶子做事慢。

零号宝座,这是小叶子专属宝座。因为有时候小叶子会经常犯小糊涂,上课老走神,所以经常被老师叫过去做。零号宝座是李校长发明的,专门给不太听话和上课不认真的人坐的。因为小叶子上课经常走神,所以小叶子经常坐,但是小叶子很乐观,把零号宝座的好处都总结了一下,小叶子这一总结,居然还有这么多和好处。

有一次,小叶子的学校让她们去选择一次职业,体验一次职业的辛苦。但小叶子却不知道要当什么,于是小叶子想到了自己的幸运数字是七,于是在排名第七的“幼儿园”上面打上了钩,小叶子想的可没那么简单,到了那里小叶子快疯了,因为那里的小朋友太调皮,小叶子好不容易才熬过了这一天。

还有一次,小叶子的学校来了一群外国人,肖琪琪英语特别好,所以,肖琪琪此时就变得特别的重要了,因为她可以充当翻译家,而大多数同学都需要一个翻译家。到了外国小朋友该走的'时候,老师说:“同学们明天别忘了你们给外国友人的小礼物哦!”小叶子突然想起来自己还没有做呢,于是小叶子便给爸爸打电话寻求帮助。爸爸同意帮小叶子准备礼物,但是礼物准备好之后小叶子却发现礼物是买的,因此有点伤心。可是爸爸却说心意到了就行。但是这个买来的礼物却被校长选出来当做众多礼物中的代表被展览。羞愧的小叶子尹无法摆脱内心的挣扎在qq上跟外国小朋友道出了实情并真诚道歉,并承诺下次一定亲手给外国友人做一个礼物。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认识了一个纯真善良,活泼,可爱待人真诚的小叶子。虽然她做事情有时候马马虎虎,大大咧咧,但却总是让人不由自主地喜欢上这个马虎女孩,因为她的单纯,因为她的快乐。

我的大学名著读后感篇十四

下班了,伴随着同事们关门锁门的声音,静下心来,结合自己近年来与心理学接触的有限经历,以及最近阅读《发展心理学》第一章《毕生发展绪论》的有限心得,提炼出“从盲人摸象到睁眼观象”这个自认为还算形象的题目。

因为从事妇女儿童工作的原因,断断续续接触到一些与心理学有关的书、人、事、物,东一榔头西一榔头,脑海里星星点点记录下或模糊、或碎片的概念,就象盲人摸象般,觉得心理学是张德芬、是家排、是心理动力学、是海蓝博士、是曼陀罗、是海灵格、是催眠……这个领域的知识始终是一团乱麻,和完全不懂的人还敢白话两句,在专业人士面前只能噤若寒蝉。

今年2月下旬从朋友那里得知景老师去年组织了一个《发展心理学》的主题阅读群,大家通过共同学习竟然意犹未尽,纷纷建议“重走长征路”,感到既好奇又兴奋,立即购书入群。按照要求仅读了1个章节便有了豁然开朗的感受,心理学这头“大象”一下子立体起来,原来不是“扇子”,不是“柱子”,更不是“一堵墙”。“毕生发展”是考察个体在生命历程中行为的发展、变化和稳定模式的学科领域。这本被北大心理系选中作为教材的大部头,以全面的视角,按照时间发展顺序纵观个体从产前阶段到成年晚期和死亡的发展过程,其完备、条理的编书特点极其符合自己的学习口味,虽然专业性很强,但读起来充满了乐趣感。

当然,由于零基础,底子太薄,专业术语前面读后面忘,逻辑分类前面记后面丢,年近半百怎么也无法与青春年少的好时光攀比。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重复读,挤时间将前30页品读了3遍,每一遍都有新发现、新理解和新风光。

尽管如此,依然感觉没有读透,好在这是绪论,很多内容在后面的章节都会展开来讲,相信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在景老师的引领以及各位学友的共同参悟下,《发展心理学》会满足自己的诸多期待。

我的大学名著读后感篇十五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有爱国之心的人,需要有热爱人民的人,而邓小平爷爷就具有这种品质。

邓小平爷爷生活在一个贫苦的年代,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头脑灵活,对待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干什么事情都认真仔细,丝毫不马虎。

在邓小平爷爷15岁的时候,“五.四运动”爆发了,邓小平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青年,他理所当然的和其他爱国人士一样在街上游行,喊着那些充满激情的口号。每当口号声响起,邓小平爷爷就觉得他和自己的国家、广大的民众是那么紧密、那么心心相连。正因为如此,我仿佛看到了这支群情激昂、庞大的队伍,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心切。

俗话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的,谁都有责任。邓小平爷爷从青年时就执著的追求这个理念,努力为目的去做到。

写到这里,我得感谢这本书,感谢邓小平爷爷,因为是他告诉我,怎样做一个爱国的人,怎样做一个爱民的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