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中语文师说知识点归纳汇总(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1:53:27 页码:13
高中语文师说知识点归纳汇总(汇总8篇)
2023-11-11 21:53:27    小编:ZTFB

当代社会中,人们对环保意识的重视越来越明显。总结的完美不仅仅是内容的丰富,还需要表达的方式得体得当。提供写作灵感的范文合集。

高中语文师说知识点归纳汇总篇一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脩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4篇《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高中语文师说知识点归纳汇总篇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

余始循以入(表顺承,相当于‘‘而”)。

回视日观以西峰(和“上“‘下”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自唐显庆以来(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是时以大中72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凭借……身份)。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并列关系)。

余与四人拥火以人(顺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方式或手段)。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连词)。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因为,介词)。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

虽董之以严刑方其系燕王父子以组(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其皆出于此乎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

室西连于中闺(和)。

师不必贤于弟子其制稍异于前(比)。

而耻学于师(向)不拘于时(被)。

或曰:六国互丧,率路秦耶或曰:此东海也(有人,代词)。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末易量(也许)。

或得日,或否(有的,代词)。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名词词尾……的样子”)。

有穴密然即今之像然在墓者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五人之当刑者,意气扬扬(不过,但是)。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腮之下(这样,那样)。

沛公然其计,从之(认为……是对的)。

然视其左右然余居于此(然而连词)。

佯狂不知所之者(到、往、去,动词)。

顷之(凑足音节)。

吾妻死之年(那)。

抚之甚厚(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高中语文师说知识点归纳汇总篇三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国(通"耐",能)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

(5)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

(2)使动用法。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

高中语文师说知识点归纳汇总篇四

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边…一边)。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近于)。

1、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

2、景翳翳以将入(通"影",日光)。

1、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

2、引: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拉开)。

引壶觞以自酌(端起)。

引以为流觞曲水(退隐)。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疏导,引来)。

3、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坐)。

聊乘化以归尽(顺应)。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就着)。

4、策: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策扶老以游憩(拄着)。

退而论书策(竹简)。

蒙故业,因遗策(计策,策略)。

1、策扶老以流憩(拄着,名作动)。

2、园日涉以成趣(每天,名作状)。

3、或棹孤舟(划着,名作动)。

4、善万物之得时(以…为善,意动用法)。

5、乐琴书以消忧(以…为乐,意动用法)。

6、携幼入家(儿童,形容词作名词)。

7、眄庭柯以怡颜(使颜怡,使动用法)。

8、倚南窗以寄傲(自足自待的心情,形作名)。

9、感吾生之行休(将要,动作状)。

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今义:比喻纠纷和乱子)。

2、尝从人事(古义:治人之事;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变动等)。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古义:不久;今义:寻找,追寻)。

4、悦亲戚之情话(古义:亲属戚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家庭的`成员)。

5、觉今是而昨非(是:古义:正确;今义:判断词,是。非:古义:错误;今义:判断词,不是)。

1、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3、乐天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

4、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结构后置句)。

5、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6、童仆欢迎,稚子候(于)门(省略句)。

1、悟已往之不谏,知道来者之可追。

译: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无法挽回,知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2、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译:身体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世的情怀,深感简陋的居室更容易使人安乐满足。

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姑且顺着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高中语文师说知识点归纳汇总篇五

《过秦论》共有三篇。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这第一篇。

从明、清到当代,几乎所有的古文选本都选了这篇《过秦论》(上),因此前人对它的评语也很多。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

从语言的角度看,所谓气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从“于是六国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领起,贯穿下面三句,罗列了大量人名,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业”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就是对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如开头说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但这还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文章并不少,却不一定篇篇气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比比皆是,然而读起来并不感到气很盛。可见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只是使文章气盛的因素之一,是属于外在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本篇之所以以气盛为特点而传诵不朽,之所以使人觉得有说服力,我以为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个特点为什么就能使文章读起来有气势呢?关键在于:

二、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线”,还看到“线”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于是你不由自主地会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他不中断,你就不能中断,他不节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余。因此,这也给人带来了气盛的感觉。

第二个使读者感到文章气盛的原因,亦即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的缘故。作为作家,贾谊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作为作品,《过秦论》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还有第三个原因,也是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希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盛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下面我们再一段一段地简单分析一下。

前三段,主要写三个方面:一、秦国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国实力愈来愈强大;三、由于靠实力,秦国统一天下并不很难。第1段着重写有野心,第2段着重写有实力,第3段兼而写之。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把具体事实贯穿进去,用概括的语言勾画出大的轮廓来,使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如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和第3段结束处写“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等等,都是极写秦之野心和实力,极写得天下并不难。与此同时,作者也写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国之师”“六国之士”等等,愈写对方也就愈反衬秦之强大,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但我们却感到:愈写秦之强大,就愈见秦之骄横愚昧;愈写秦之自信太强,就愈见秦之主观片面;愈写秦之野心极大,就愈见秦之眼光短浅。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

这里想侧重谈谈第3段。第3段开头只说了九个字:“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这当然是事实。但也并非一点可写的事都没有。可是作者不准备在这里多费笔墨,只把那一条贯穿于秦之各个时期的纵线画出来就够了。从行文方面来说,一篇气盛的文章也不能一点不喘一息。第3段开头的十几个字,就给全篇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明代古文家归有光就说过,这是“如人吐气”(见归有光《评点史记》)。我们固然不能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硬要在一气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个“气口”;但文章写到这里,自然有了一个喘一息的机会,“如人吐气”,还是必要的,也是学写作的人应予注意的。

前面说过,第3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兼而写之。但第3段与第2段还不一样。第2段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第3段却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实力和野心描绘得淋一漓尽致,愈写愈足,愈写愈神气。甚至到了第4段开头处,还要找补两句:“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吴闿生夹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这就像给皮球或车轮打气,打到最大限度,再加上两下,自然球胎或轮胎就非爆裂不可了。然后一下子反跌下来,改从陈涉方面写起,却又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写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论”和“断”,仍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即所谓“断”。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于是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文章须能放能收,能开能合,始见本领。贾谊在这篇杰作中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历朝部分)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补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这是说得相当扼要的。

应该承认,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好影响。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一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贾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因此,我们一面学会了怎样作文章,一面也借鉴了历史。我们读《过秦论》(上)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这个。

高中语文师说知识点归纳汇总篇六

1.分层背诵法(在翻译全文基础上理清内容层次背诵)。

2.思考提问法(预习,不会的重点字、句圈出来课堂提问)。

3.语意推断法(联系上下文,联系旧知识)。

4.对应翻译法(力求将所有能译出的字词落到实处借助工具书,人名、地名、国号、官名等保留)。

5.归类积累法(主要是词汇的积累,有针对性的搜集、归类、比较、整理、积累)。

高中语文师说知识点归纳汇总篇七

1、无能为也已(矣)

2、共其乏困(供)

3、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4、失其所与,不知(智)

5、何厌之有(餍)

6、若不阙秦(缺)

1、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2、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3、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4、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

5、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6、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

7、亦去之(离开、距离/到达)

8、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一)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3、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4、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5、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6、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二)名词作状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

2、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3、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三)动词作名词

1、君亦无所害(害处)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四)形容词作名词

1、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2、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五)形容词作动词

1、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2、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六)一般动词的使动

1、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高中语文师说知识点归纳汇总篇八

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心愿)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故便求之(所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边承接)。

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风波。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3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以心为形役(为,被)。

《归去来兮辞》中有好多包含“以”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以”有时作介词,有时作连词。辨清楚这些“以”到底是介词还是连词,对以后的学习和做题也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文中部分包含有“以”的句子及“以”在句中的词性和含义(作用)。

1、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把)。

2、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

3、问征夫以前路(介词,往)。

4、引壶觞以自酌(介词,表承接)。

5、云无心以出岫(连词,表修饰)。

6、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7、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

8、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

9、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几点规律:

1、“以”作介词时,后边往往跟着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且它常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这个介宾短语又常常作后置的状语。

2、“以”作连词时,表关联作用,也就是说,它有连接前后项的作用,而前后项或者是动词,或者是形容词,很少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即便是,也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的。更为重要的是,“以”作连词时,作用相当于“而”。也就是说,用作连词的“以”可以用“而”替换。

3、判定“以”在句中是介词还是连词,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看“以”后边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是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而且是不是作状语的(在文言中“以”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二看“以”能不能用“而”替换。如果能,它就是连词;如果不能,那它就是介词。上例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问征夫以前路”“农人告余以春及”中的“以”都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又都是作状语的(其中后两句是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而且又都不能用“而”替换,因而判定它们都是介词。至于其它各句,“以”的前后连接的都是形容词或动词,又都能用“而”替换,所以是连词无疑。

三、分析两个特别的倒装句式。

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由于诗歌表情达意和句式平仄对应等方面的需要,诗歌中有些语句常常打乱正常语序,文中这两个句子就是这样的。在讲课时,由我提出这个疑问来,让学生自己探寻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倒装句式,很有意思。

第一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倒装句,因而在译文时应译为:“(我的)门虽然有设,却常常关闭着,(因而,我)每天在园中走一走,自成一种乐趣。”第二个句子是定语前置的倒装句,所以在译文时,要译为“既要探寻幽深曲折的沟壑,又要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