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爱国诗篇(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8:51:40 页码:7
爱国诗篇(通用10篇)
2023-11-10 08:51:40    小编:ZTFB

回忆录是一种回顾个人或历史事件,记录经历和感悟的书籍。外语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基本素养,我们要多学习和使用外语。阅读以下总结范文,您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写作灵感,为自己的总结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

爱国诗篇篇一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7.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8.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9.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10.望上国,山呼鳌抃,遥爇炉香。——柳永《送征衣·过韶阳》。

11.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辛弃疾《水调歌头·送杨民瞻》。

12.野臣潜随击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鲍防《元日早朝行》。

13.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1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1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1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17.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曹植《怨歌行》。

18.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屈原《国殇》。

1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20.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罗隐《西施》。

21.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李隆基《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

22.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杜甫《为农》。

23.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後。——潘希白《大有·九日》。

25.衔冤只合甘先死,何待花间不肯言。——汪遵《息国》。

26.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

2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28.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郑畋《马嵬坡》。

p

爱国诗篇篇二

爱国教育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我们国家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抒情诗歌也是文艺创作中最为感性的一种类型,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篇充满情感与力量的作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抒情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伟大民族精神的崇敬,并从中汲取深刻的体会与启示。

爱国教育从课本教材到各种宣传活动,都在不断地向广大人民灌输爱国主义的概念。而抒情诗歌则是更加贴近人心的表达方式,可以把人们对祖国的爱、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民英雄的敬仰等情感通过文字、音乐等艺术形式传递出来,激励更多的人们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同时,这种形式也更容易打动人的心灵,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帮助人们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与认识。

二、抒情诗篇中的爱国主题。

在抒情诗歌中,常常可以发现与爱国主题相关的词汇,比如民族、祖国、炎黄、天府泪等等。通过这些关键词的运用,诗人们想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伟大民族精神的崇敬、对英雄先烈的怀念与感恩等情感。比如,《赠百岁爱国老人》一诗中,诗人用“民族英雄”的形象向老人致敬;《乡愁》一诗中,则是通过具体场景的描写表达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每一首诗歌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魅力,也都通过不同的手法传递给读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三、抒情诗篇的特点与风格。

抒情诗篇的最大特点就是情感真挚,表达深刻。在传递爱国主题时,诗人们往往借由视觉、听觉、感官等多元感官体验,让读者在心灵上得到深刻的震撼。例如,诗人用“渔歌子·潇湘夜雨”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等句子,表现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悲壮以及人们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同时,抒情诗歌也有其独特的风格,在表现情感时,不拘泥于古典诗歌的格律与韵律,更注重表现情感的流动和变化,这样的风格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情感,也更容易打动人们的心灵。

抒情诗篇中的深刻情感和美好语言,不仅能够打动人们的心灵,更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通过阅读这些诗歌,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祖国、民族文化、历史,同时也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中来。在这个时代,爱国教育抒情诗篇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最亮丽的诗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抒发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的行列中来。

五、结语。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爱国教育抒情诗篇能够将这种爱国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人们通过艺术这一媒介,理解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加深对祖国、对人民的认识,并激发出自己的爱国情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用诗篇表达心中的爱国之情,在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爱国诗篇篇三

在朗诵时,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那么爱国诗篇要怎么朗诵?下面本站小编整理了爱国的朗诵诗篇,供你阅读参考。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炉中煤》。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在玉米地的中央》。

庞余亮。

在玉米地的中央。

我就是一位青春的将军。

看满地的红缨子翻飞绿剑乱舞。

果实就藏在红缨子和绿剑之下。

露出它们的牙齿。

我们能读懂它们的语言。

平常的日子没有故人。

只有风在吹,吹玉米不尽的长发。

在玉米地的中央。

我们就获得了战胜明天的力量。

玉米叶仍在不停地抽打我。

金色的玉米棒在开水中哗哗地滚动。

多么美好的日子。

就想起多么美好的共和国。

在玉米地的中央。

玉米地在共和国的版图上倾伏下去。

无数个战斗和胜利。

便永远地照耀我们。

爱国诗篇篇四

杜甫是伟大诗人,善于写实。二十多岁时,在各地漫游。这是当时的'风气。著名的《望岳》“岱宗夫如何?……一览众山小。”盛唐气象在诗中得以呈现。年轻时也狂放过。三十多岁时与李白、高适曾有过一段时间的漫游。杜甫回忆说,“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这也充分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特有朝气。当然这种年轻的盛气会变。他也要谋求发展,在长安住了十来年,就希望谋得一官半职。有诗为证:“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还得给看不起的权贵写信,还得吹捧人家。要进入仕途,就得走近这些权贵。就得阿谀他们。《兵车行》《丽人行》也是写于这时。他看透了这场战争。让天底下的人都宁可生女儿不愿意生男孩。自己偏偏还得给这样的权贵写信。他是痛苦的。还要在痛苦中追求。他努力谋求一官半职,可是长安米贵。杜甫也得排队买米。谋了个八品官。写了最有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他对当时社会的观察,社会到了要崩溃的边缘。不久,就真的爆发了安史之乱。他吃了不少苦,被叛军拘押时,写了许多诗,国破山河在……安史之乱带来巨大的打击,本有五六千万人口,到结束,只有一二千万。不一定是战死,而是长期贫困疾病等。郭子仪的决战,因为当时的天灾,双方都有巨大损失。万匹战马,都只剩下三千。纪律涣散,就出现了《石壕吏》的场面。这时,写尽了安史之乱中民众的痛苦与磨难,尤其是对社会的深切忧患。毕竟这是唐朝的兵队与叛军的战争。“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面对这样的场面,作者无从判断。所以说,杜甫的诗是诗史,不是写了宏大的历史变迁,而是通过细节揭示了历史的变化。

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战争造成了巨大伤害。物价飞涨。杜甫的小官无法支撑生活了。他只得选择离开。这是意味着离开政治中心,离开了自己的理想。他去了成都。这儿有好友们。这儿远离战乱,但是也远离了政治中心。得到了友人的帮助。建成了草堂,他的心没有离开民众。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写道,“八月秋高风怒高……”,我哀叹也没办法。要下雨了。本写家里的事,屋子漏了。“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说明压抑自己的远不止家事。这就是诗人尺幅千里,背景大,因为小处见大。动荡的家,不可能安定。更进一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立刻转到天下寒士处,这是他诗歌的突出特点,由小家到大家到底层寒士。要让他们安居乐业。我因此独自受冻,受累,住在破屋子里,也愿意。他的民本思想,说他为诗圣一点也不为过。

杜甫究竟魂归何处?成都的四五年生活算是他一生中的安逸了。不久严武去世了,对杜甫打击大。他们是好友。现在严武去世了,他就失去了依靠,只能买舟东下。眼下是生活,最后来到夔州,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对王朝的历史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时刻不忘民众。他家门前有枣树。《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正思戎马泪盈巾。”她免可怜的,现在赋税都征到骨头里了。杜甫时刻想到民众,想到国家。说他是诗圣,正是因为他把国家民众与命运的发展与思考放在心上。在夔州生活两年,还是决定离开,希望回到长安回到洛阳。夔州毕竟生活习俗不适应。直抵衡阳,朋友却外调,再到长沙,真是叫天天不应。只能继续向耒阳,江水上涨,停在江中,没办法。好在耒阳县官来救济他。折返长沙,准备去汉阳襄阳,想回到长安与洛阳,但是他没回到。从潭州去岳阳的路上,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精神上巨大的损害,“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国家民众家人朋友,都在苦难中打着漩涡。失去了许多朋友,像李白王维严武等。正是这十年中,他失去了大量的朋友,他身染疾病。像糖尿病等。他觉得有半身不遂的迹象。这样的境况中,诗人终于没坚持到岳阳,更没有回到洛阳长安。在这条湘水的江面上,东是洞庭湖,西是屈原自尽的汨罗江。他穷困极了,灵柩都没办法迁回。四十多年后,孙子才将灵柩搬回了洛阳。请元稹写了墓志铭。杜甫的一生年轻时是浪漫,中年时代是奋斗也是困顿的,在中老年时代也有过安逸,有过快乐,心却始终随着国家随着民众的命运思考着。杜甫在当时名气不大,像他的风格沉郁,写实,都不太合乎当时诗的主流。到了中唐后,韩愈等尤其是宋代王安石等多有称道。宋代人们开始称他为诗圣,明代更是称道。上千家诗注,是对他的尊敬。

古今七律第一是杜甫咩首诗?古代封建社会,衡量知识分子有多条标准。放在他身上,有几条。一是忠君爱国。被拘押在长安,先去找唐肃宗。二是关注时事。像《兵车行》,当时人们都没有明确认识。他却一眼看穿了这场战争的性质。三是推己爱人。儿子死了,想到了自己不用交税等,尚且饿死了孩子,那些农民那些士卒们呢?这种推己爱人的原因是他成为诗圣的原因。对妻儿也是不离不弃。他写给妻子儿子的诗多极了。“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律诗是在唐代成熟。杜甫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七律在他手中成向成熟。他的诗作现存1400多首,九百多是律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这首诗被认为是古今七律第一。格律要与感情的韵律要和谐。特别是颔联,境界阔大。让我们想象到苍茫的景象。颈联内容丰富极了。万里来此常作客,这是悲秋之客。在夔卅l想到了国家想到了动荡。百年多病独登台,指的是人生百年,也指自己到了五十多了,身体多病,也在说国家多病。写尽了颠沛流离时文人的情结。境界开阔,眼光深远。非常工整。这苜诗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

爱国诗篇篇五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爱国诗篇篇六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杜甫,当时正流落在四川。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杜甫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杜甫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杜甫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杜甫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杜甫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杜甫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杜甫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杜甫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杜甫的喜,杜甫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杜甫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杜甫“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杜甫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杜甫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杜甫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杜甫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杜甫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杜甫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爱国诗篇篇七

最初接触陆游诗歌时,为之倾倒的是他那首《钗头风》:“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那种一往情深、缠绵悱恻的感情让人既羡慕又哀戚。但随着进一步的接触,我才发现陆游诗真正打动人的不是他的儿女情怀,而是他的爱国怀怀。

一、反映南宋苟且偷安的现实,抨击主张苟和的投降派。

在陆游所处的时代,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分裂,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苟县偷安、不思收复、屈辱苟和,这种奇耻大辱,这一社会现实,是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所不能忍受的。雪耻御侮,收复失地,是每个爱国志士的抱负,陆游也不例外。他不能亲临战场,就拿起笔作斗争,对投降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和尖锐的讽刺。

如《关山月》所写的: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在这首诗中,陆游用对照的写法:遗民们是渴望恢复的;战士们是极愿为国效死、杀敌立功的;只有“朱门”在那里酣歌醉舞,甘心向敌人献媚纳贡。从这三个方面的鲜明对照里,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就其所表现的内容来说,概括了南宋时代的社会现实,真可以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然而作者却又不是像镜子一样纯客观地把事物再现出来,而是贯注着自己强烈的感情。

二、表现对家乡、对祖国的挚爱深情。

看到自己的家乡遭到沦陷,看到自己的祖国软弱无能,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公民,谁都会为之心酸,谁都会为之掉泪,更何况,作为一名一直视祖国的兴衰荣辱为己任的爱国诗人,又怎么不爱自己的`家乡、不爱自己的祖国呢?他对家乡、对祖国的那种深沉的爱不亚于对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兄弟姐妹的那种爱,他的这种爱已经渗透到了他的诗篇里。

如他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说: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头两句的“河”指黄河,“岳”指华山。黄河和华山是我们祖国的名山大川,也代表着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三万里”和“五千仞”虽非实数,是一种夸张的写法,但用来形容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则是很相称的。对于祖国有这样的大好河山,诗人感到骄傲和自豪,而对于失掉它们,当然就不胜其痛惜与悲愤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关怀。他把他们称为“遗民”,暗示出那是由于昏儒的统治者逃跑了,把他们遗弃在那里。而他们被遗弃之后,就开始在“胡尘”的笼罩之下饱受敌人的蹂躏与奴役,过着悲惨痛苦的生活。他们含着热泪,年复一年地盼望着“王师”来解救他们,但由于南宋小朝廷奉行着向敌人妥协投降的政策,他们殷切的希望总是成为泡影。

三、表明他匡扶社稷、抵御外侮的胆量与决心。

他不但有爱国忧民的情绪,并且表明自己救国的胆量与决心。在南宋政府奉行苟和投降国策的时候,陆游坚决主张抗战,收复沦陷的国土,赶走侵略者。他渴望上战场,他愿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国家去支配。他的这种前线杀敌、誓死报国的愿望在诗中表现的很强烈,所谓“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

他在临死之顷,还写下了作为遗嘱的《示儿》诗。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殷切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侵入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一个在病榻弥留之际的人,想到的不是自己,自己的家人,而是国家,这样博大胸襟是无几人能相比的。就连一代英杰曹操在辞世之前还不免以分香履嘱,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最后的意愿。对于这首诗,明代学者胡应麟评价为:“悲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清代诗人贺贻孙评价为:“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但我比较欣赏朱自清的评语:“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的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毋忘”正见自己的念念不“念”。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朱自清选集·爱国诗》)。

如此光辉的遗命,如此精醇的爱国热诚,在封建文人中,实属罕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陆游的爱国思想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战士,这是他杰出的一面,也是他不同于一般诗人的地方。

四、对幻景、梦境的描写体现出陆游的爱国情杯。

政府的软弱、投降派的反战和排挤使陆游的一腔报国之心成为泡影;壮志难酬的现实使他只能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托他的报国思想。

“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秋思》),正概括地说明了这类记梦诗的成因和内容,在这类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有时象一员猛将,跃马大呼,夺关斩将:“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有时又不失书生本色,草檄招安,作歌告捷:“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安诸城》),而且“尽复汉唐故地”(见《剑南诗稿》)卷十二的诗题)。所以他说:“谁知蓬窗梦,中有铁马声”(《书悲》)。

总之,陆游把他的一腔爱国热情与报国之心通过一首首爱国诗歌酣畅淋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正是通过这些诗,让我们领略了一位爱国诗人倾毕生心血为国而战、誓死报国的决心,看到了他至死不渝、抗金救国的胆量。如此深切的爱国之情在历代文人的作品是罕见的。而他“一身报国有万死”的愿望在爱国者中也是让人刮目的。读其诗如见其人,英姿飒爽驰骋疆场,手枭逆贼直斩单于,一员猛将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因此,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

爱国诗篇篇八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些网文,里面提到了中国的运动员在国外所取的成就,还有就是一些教练在国外所教的学生取得了成就,成为奥运冠军;这让很多人都是难以接受的,也让很多人感觉到很丢脸,还有很多人都是一概而论地大骂。我却觉得事情不可能会是这样简单的。

当然,这里面并不包括那些有很多的人自愿成为外国人的帮凶,而且是自愿帮助外国人来击败中国的,这就另当别论了;还有,个别的乒乓球运动员、篮球运动员,本来是中国所培养的,却投入日本人的怀抱,还要口吐狂言,还要感觉到幸福;当他们并没有多少成就,被日本人毫不客气地抛弃的时候,就又跑回国来想要捞金。这样的人,是有的,而且是极端的不要脸的行为,是应该受到别人的鄙视的行为。但是,除了这些人,还有另外有些人的行为,他们也是值得原谅的,因为他们即使是想要爱国,也没有机会表现。

我并没有写错,就是他们并没有机会表现出他们爱国的。即使是他们的成绩再好,也未必会有机会表现的。这里面有着很多的因素,我是不可能会知道的,也不可能无端的凭空猜测。可是,有些事实,却不容抹杀的,就像是曾经的奥运举重冠军,是有中国被借走的,却在国际奥运会上得到了冠军,并且并不愿意承认她们自己是中国人。这个时候,如果说就是她们的错误,未必就是正确的。用一句话,她们之所以能够被借出去,就是因为她们在队伍里面不受欢迎,用实际一点的话说,就是她们并没有讨得领导的欢心,所以,即使是她们这些人成绩再好,也没有上场的机会;没有上场的机会,就等于是她们失去了表现的机会,也失去了她们表现“爱国”的机会。

尽管她们这些人不管有什么样的借口,不愿意承认她们自己就是中国人这一点是不对的,但是,中国的体育,是不是也应该值得反思?马来西亚曾经得到了一个跳水冠军,究其原因,是因为他的教练是中国的,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教练。为什么这样的教练没有被国家所用?询问的结果是,不是这个教练不想为国训练优秀的跳水运动员;问题在于,他所训练的运动员,没有上场的机会;没有上场的机会,是因为他不善于钻营一些关系。尽管说很隐晦,而且是还用了“钻营”这样的词,可是,明眼人还是一眼就可以看出这里面的问题的。用明确一点的话说,并不是运动员有成绩就可以上奥运会这样的赛场的,而是要看他们会不会“钻营”,会不会搞关系。

这时候,还要对这些人进行埋怨?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所以,很多时候,对那些在国外效力的运动员,或者是教练员,是不可能会一概而论的,有时候并非是他们不爱国,而是没有机会爱国。

爱国诗篇篇九

友谊是一种很珍贵的东西。用多少黄金都买不来的。友谊是一份真实的情感。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精彩。如果没有友谊,我们的世界会毫无光彩。如果没有友谊,就相当于我们人类没有水一样。毫无精力。如果没有友谊......

所以我们要珍惜好我们现在的友谊,不要让它溜走了。

爱国诗篇篇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爱国诗词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词是诗词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词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陆游的爱国诗词篇《示儿》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词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词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词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词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词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词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词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词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词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词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词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词更美,更感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