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爱国诗篇(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4:22:38 页码:13
爱国诗篇(实用10篇)
2023-11-13 04:22:38    小编:ZTFB

没有总结,我们只能在经历中迷失,总结可让我们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怎样把握时代机遇,抓住发展的关键点?以下是一些关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爱国诗篇篇一

3.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4.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杜审言《渡湘江》。

5.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6.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汪元量《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7.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汪遵《咏昭君》。

8.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1.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屈原《国殇》。

12.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1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1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15.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

16.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

1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18.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

19.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20.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21.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苏曼殊。

22.忧国忘家,捐躯济难。--《三国志》。

23.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2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25.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

26.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

27.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丘迟。

28.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济翁。

29.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

30.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

31.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

3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3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35.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

36.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李百药。

37.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3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39.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40.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4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2.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岳飞。

43.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

44.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p

爱国诗篇篇二

1、通过诗歌朗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让他们通过诗歌的朗诵来赞扬祖国伟大、壮丽、富强的面貌,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继承发扬诗歌文化,加深学生对祖国的情感,培养队员从小树立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精神,学做国家的新主人。

2、结合我校“崇德尚义,广泛阅读”的办学特色,借这次读爱国主义诗歌,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3、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二、活动主题。

“童声里的中国——祖国献您一首诗”

三、活动愿景。

描绘:师生共诵读,诗香满校园;晨读书声朗朗,课上诗香悠悠;感受文字之美,享受读书之乐;与诗为友,感悟人生真谛,点燃爱国热情。

四、参与对象。

全校师生。

五、活动流程。

第一阶段。

20xx年1月4日—4月20日各班自主诵读各种爱国诗篇。

1、诵读内容:

各班语文教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欣赏水平选择合适的诗文。

2、活动时间:

(1)每日早读、中午在校读20分钟。在学校由老师(以语文老师为主)利用校本课并结合语文学科教学时间进行诵读、赏析及背诵。

(2)回家后,每天再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10分钟。

3、活动形式:

个人朗诵、小组朗诵、全班朗诵、

4、朗诵形式:

(1)唱诗请学校音乐老师为诗歌谱曲,真正把诗变成歌,更易背诵。

(2)对诗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检测诗歌的背诵情况。

(3)诵诗齐声背诵,声势浩大,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宏大和壮美,油然产生对祖国的热爱。

(4)演诗我们将诗歌中一些优秀的篇目加以创新,配上音乐、画面、情境、舞蹈,以表演、演唱、朗诵的形式把诗歌的内容全方位的展示出来,让学生领略诗歌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达到熏陶学生的目的'。

(5)赛诗举行班内的诗歌诵读比赛。第二阶段4月30日全校以班级为单位汇报演出选拔学校朗文秘杂烩网诵队队员活动准备(诗歌、各班配乐、服装、奖状与奖品、场地布置、音响)。

活动组织:总负责人各班负责人语文教师及班主任。

(一)比赛要求:

1、要求1~6年级所有班级必须参加。

2、以班级为单位,要求全班同学都必须参加,欢迎教师参与其中。

3、朗诵材料可选用优秀经典诗歌,也可以自己创作,诗歌内容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展开。

4、参赛表演时间为4-6分钟,配乐自备(磁带或mp3音乐,赛前与大队部联系,以作提前安排)。

5、要求服装尽量做到统一,学生能够脱稿朗诵。

(二)比赛地点:

内操场。

(三)评分标准:

1、内容要求积极向上、有爱国主义情怀。2分。

2、精神面貌好,服装统一、整洁。2分。

3、朗诵整齐、声音洪亮、有感情。4分。

4、表情、动作2分。

(四)评委:第三阶段5月8日——5月20日学校朗诵队训练负责人:第四阶段力争在5月20日前落实好参加高一级比赛的内容,人选。

六、保障措施。

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督促和评价学校此项活动全程。

2、后勤按计划保证活动经费到位,设备器材到位,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3、校园文化的营造。

(1)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每月的黑板报和橱窗要有一定的爱国诗歌的内容;

(2)每天午间时间播放国学经典的cd朗读碟或者是爱国歌曲或音乐。

(3)学校和班级文化建设要努力体现爱国诗歌的教育特色。

爱国诗篇篇三

爱国教育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我们国家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抒情诗歌也是文艺创作中最为感性的一种类型,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篇充满情感与力量的作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抒情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伟大民族精神的崇敬,并从中汲取深刻的体会与启示。

爱国教育从课本教材到各种宣传活动,都在不断地向广大人民灌输爱国主义的概念。而抒情诗歌则是更加贴近人心的表达方式,可以把人们对祖国的爱、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民英雄的敬仰等情感通过文字、音乐等艺术形式传递出来,激励更多的人们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同时,这种形式也更容易打动人的心灵,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帮助人们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与认识。

二、抒情诗篇中的爱国主题。

在抒情诗歌中,常常可以发现与爱国主题相关的词汇,比如民族、祖国、炎黄、天府泪等等。通过这些关键词的运用,诗人们想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伟大民族精神的崇敬、对英雄先烈的怀念与感恩等情感。比如,《赠百岁爱国老人》一诗中,诗人用“民族英雄”的形象向老人致敬;《乡愁》一诗中,则是通过具体场景的描写表达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每一首诗歌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魅力,也都通过不同的手法传递给读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三、抒情诗篇的特点与风格。

抒情诗篇的最大特点就是情感真挚,表达深刻。在传递爱国主题时,诗人们往往借由视觉、听觉、感官等多元感官体验,让读者在心灵上得到深刻的震撼。例如,诗人用“渔歌子·潇湘夜雨”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等句子,表现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悲壮以及人们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同时,抒情诗歌也有其独特的风格,在表现情感时,不拘泥于古典诗歌的格律与韵律,更注重表现情感的流动和变化,这样的风格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情感,也更容易打动人们的心灵。

抒情诗篇中的深刻情感和美好语言,不仅能够打动人们的心灵,更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通过阅读这些诗歌,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祖国、民族文化、历史,同时也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中来。在这个时代,爱国教育抒情诗篇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最亮丽的诗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抒发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的行列中来。

五、结语。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爱国教育抒情诗篇能够将这种爱国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人们通过艺术这一媒介,理解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加深对祖国、对人民的认识,并激发出自己的爱国情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用诗篇表达心中的爱国之情,在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爱国诗篇篇四

杜甫是伟大诗人,善于写实。二十多岁时,在各地漫游。这是当时的'风气。著名的《望岳》“岱宗夫如何?……一览众山小。”盛唐气象在诗中得以呈现。年轻时也狂放过。三十多岁时与李白、高适曾有过一段时间的漫游。杜甫回忆说,“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这也充分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特有朝气。当然这种年轻的盛气会变。他也要谋求发展,在长安住了十来年,就希望谋得一官半职。有诗为证:“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还得给看不起的权贵写信,还得吹捧人家。要进入仕途,就得走近这些权贵。就得阿谀他们。《兵车行》《丽人行》也是写于这时。他看透了这场战争。让天底下的人都宁可生女儿不愿意生男孩。自己偏偏还得给这样的权贵写信。他是痛苦的。还要在痛苦中追求。他努力谋求一官半职,可是长安米贵。杜甫也得排队买米。谋了个八品官。写了最有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他对当时社会的观察,社会到了要崩溃的边缘。不久,就真的爆发了安史之乱。他吃了不少苦,被叛军拘押时,写了许多诗,国破山河在……安史之乱带来巨大的打击,本有五六千万人口,到结束,只有一二千万。不一定是战死,而是长期贫困疾病等。郭子仪的决战,因为当时的天灾,双方都有巨大损失。万匹战马,都只剩下三千。纪律涣散,就出现了《石壕吏》的场面。这时,写尽了安史之乱中民众的痛苦与磨难,尤其是对社会的深切忧患。毕竟这是唐朝的兵队与叛军的战争。“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面对这样的场面,作者无从判断。所以说,杜甫的诗是诗史,不是写了宏大的历史变迁,而是通过细节揭示了历史的变化。

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战争造成了巨大伤害。物价飞涨。杜甫的小官无法支撑生活了。他只得选择离开。这是意味着离开政治中心,离开了自己的理想。他去了成都。这儿有好友们。这儿远离战乱,但是也远离了政治中心。得到了友人的帮助。建成了草堂,他的心没有离开民众。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写道,“八月秋高风怒高……”,我哀叹也没办法。要下雨了。本写家里的事,屋子漏了。“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说明压抑自己的远不止家事。这就是诗人尺幅千里,背景大,因为小处见大。动荡的家,不可能安定。更进一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立刻转到天下寒士处,这是他诗歌的突出特点,由小家到大家到底层寒士。要让他们安居乐业。我因此独自受冻,受累,住在破屋子里,也愿意。他的民本思想,说他为诗圣一点也不为过。

杜甫究竟魂归何处?成都的四五年生活算是他一生中的安逸了。不久严武去世了,对杜甫打击大。他们是好友。现在严武去世了,他就失去了依靠,只能买舟东下。眼下是生活,最后来到夔州,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对王朝的历史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时刻不忘民众。他家门前有枣树。《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正思戎马泪盈巾。”她免可怜的,现在赋税都征到骨头里了。杜甫时刻想到民众,想到国家。说他是诗圣,正是因为他把国家民众与命运的发展与思考放在心上。在夔州生活两年,还是决定离开,希望回到长安回到洛阳。夔州毕竟生活习俗不适应。直抵衡阳,朋友却外调,再到长沙,真是叫天天不应。只能继续向耒阳,江水上涨,停在江中,没办法。好在耒阳县官来救济他。折返长沙,准备去汉阳襄阳,想回到长安与洛阳,但是他没回到。从潭州去岳阳的路上,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精神上巨大的损害,“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国家民众家人朋友,都在苦难中打着漩涡。失去了许多朋友,像李白王维严武等。正是这十年中,他失去了大量的朋友,他身染疾病。像糖尿病等。他觉得有半身不遂的迹象。这样的境况中,诗人终于没坚持到岳阳,更没有回到洛阳长安。在这条湘水的江面上,东是洞庭湖,西是屈原自尽的汨罗江。他穷困极了,灵柩都没办法迁回。四十多年后,孙子才将灵柩搬回了洛阳。请元稹写了墓志铭。杜甫的一生年轻时是浪漫,中年时代是奋斗也是困顿的,在中老年时代也有过安逸,有过快乐,心却始终随着国家随着民众的命运思考着。杜甫在当时名气不大,像他的风格沉郁,写实,都不太合乎当时诗的主流。到了中唐后,韩愈等尤其是宋代王安石等多有称道。宋代人们开始称他为诗圣,明代更是称道。上千家诗注,是对他的尊敬。

古今七律第一是杜甫咩首诗?古代封建社会,衡量知识分子有多条标准。放在他身上,有几条。一是忠君爱国。被拘押在长安,先去找唐肃宗。二是关注时事。像《兵车行》,当时人们都没有明确认识。他却一眼看穿了这场战争的性质。三是推己爱人。儿子死了,想到了自己不用交税等,尚且饿死了孩子,那些农民那些士卒们呢?这种推己爱人的原因是他成为诗圣的原因。对妻儿也是不离不弃。他写给妻子儿子的诗多极了。“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律诗是在唐代成熟。杜甫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七律在他手中成向成熟。他的诗作现存1400多首,九百多是律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这首诗被认为是古今七律第一。格律要与感情的韵律要和谐。特别是颔联,境界阔大。让我们想象到苍茫的景象。颈联内容丰富极了。万里来此常作客,这是悲秋之客。在夔卅l想到了国家想到了动荡。百年多病独登台,指的是人生百年,也指自己到了五十多了,身体多病,也在说国家多病。写尽了颠沛流离时文人的情结。境界开阔,眼光深远。非常工整。这苜诗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

爱国诗篇篇五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爱国诗篇篇六

让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啊,七月的星火,南国的'航船,让我们一起把中国建设的更加辉煌,美丽,我们是中华少年,我有权保护我们的祖国,让中华儿女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划一条美丽的诗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爱国诗篇篇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杜甫,当时正流落在四川。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杜甫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杜甫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杜甫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杜甫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杜甫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杜甫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杜甫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杜甫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杜甫的喜,杜甫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杜甫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杜甫“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杜甫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杜甫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杜甫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杜甫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杜甫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杜甫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爱国诗篇篇八

友谊是一种很珍贵的东西。用多少黄金都买不来的。友谊是一份真实的情感。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精彩。如果没有友谊,我们的世界会毫无光彩。如果没有友谊,就相当于我们人类没有水一样。毫无精力。如果没有友谊......

所以我们要珍惜好我们现在的友谊,不要让它溜走了。

爱国诗篇篇九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些网文,里面提到了中国的运动员在国外所取的成就,还有就是一些教练在国外所教的学生取得了成就,成为奥运冠军;这让很多人都是难以接受的,也让很多人感觉到很丢脸,还有很多人都是一概而论地大骂。我却觉得事情不可能会是这样简单的。

当然,这里面并不包括那些有很多的人自愿成为外国人的帮凶,而且是自愿帮助外国人来击败中国的,这就另当别论了;还有,个别的乒乓球运动员、篮球运动员,本来是中国所培养的,却投入日本人的怀抱,还要口吐狂言,还要感觉到幸福;当他们并没有多少成就,被日本人毫不客气地抛弃的时候,就又跑回国来想要捞金。这样的人,是有的,而且是极端的不要脸的行为,是应该受到别人的鄙视的行为。但是,除了这些人,还有另外有些人的行为,他们也是值得原谅的,因为他们即使是想要爱国,也没有机会表现。

我并没有写错,就是他们并没有机会表现出他们爱国的。即使是他们的成绩再好,也未必会有机会表现的。这里面有着很多的因素,我是不可能会知道的,也不可能无端的凭空猜测。可是,有些事实,却不容抹杀的,就像是曾经的奥运举重冠军,是有中国被借走的,却在国际奥运会上得到了冠军,并且并不愿意承认她们自己是中国人。这个时候,如果说就是她们的错误,未必就是正确的。用一句话,她们之所以能够被借出去,就是因为她们在队伍里面不受欢迎,用实际一点的话说,就是她们并没有讨得领导的欢心,所以,即使是她们这些人成绩再好,也没有上场的机会;没有上场的机会,就等于是她们失去了表现的机会,也失去了她们表现“爱国”的机会。

尽管她们这些人不管有什么样的借口,不愿意承认她们自己就是中国人这一点是不对的,但是,中国的体育,是不是也应该值得反思?马来西亚曾经得到了一个跳水冠军,究其原因,是因为他的教练是中国的,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教练。为什么这样的教练没有被国家所用?询问的结果是,不是这个教练不想为国训练优秀的跳水运动员;问题在于,他所训练的运动员,没有上场的机会;没有上场的机会,是因为他不善于钻营一些关系。尽管说很隐晦,而且是还用了“钻营”这样的词,可是,明眼人还是一眼就可以看出这里面的问题的。用明确一点的话说,并不是运动员有成绩就可以上奥运会这样的赛场的,而是要看他们会不会“钻营”,会不会搞关系。

这时候,还要对这些人进行埋怨?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所以,很多时候,对那些在国外效力的运动员,或者是教练员,是不可能会一概而论的,有时候并非是他们不爱国,而是没有机会爱国。

爱国诗篇篇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爱国诗词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词是诗词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词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陆游的爱国诗词篇《示儿》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词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词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词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词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词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词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词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词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词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词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词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词更美,更感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