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1:04:59 页码:8
最新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优质13篇)
2023-11-18 11:04:59    小编:ZTFB

总结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我们发现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阅读优秀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写作思路,提高写作水平。下面是一些总结的常见题材和类型,供大家参考。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如何充分调动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根据长期从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经验,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当前小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对策。

学校教育,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小学教育作为人生的奠基教育,是对孩子的未来,甚至国家的未来最有影响的教育,同时也是最难实施的教育。因此,国家一直都对小学教育的管理给予高度重视,并不断地在探索和改进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我国小学整体办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但笔者在长期的小学教育工作实践中,认为小学教育仍存在诸多管理方面的困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管理效率,这是值得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未能从根本上转变。

虽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如课程的理念、发展的理念、评价的理念、校本的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但由于多年的定式思维影响,新课程的理念没有被真正内化成为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使得前瞻的教学理念并没有真正抵达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的心灵,使得“课堂生成”“师生平等对话”“课程整合”等只是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笔下的一个名词。

教师仍然遵从管理者既定的大纲要求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并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缺少人文关怀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在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下,造成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师和学生都只是被动地传授或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动性,表现为教师为了学生取得考试的好成绩而让学生死记硬背考点,而不是以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真正掌握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或者学生只是把学习作为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而丝毫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他们不知道学习的乐趣和目的所在;或者教师为了学生能在文化课上取得好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德育、体育和美育的培养,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2.忽视课程评价的重要性,脱离课程评价的核心。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课程的评价往往只是结果的评价,忽视了过程评价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1)未对课程评价进行系统的规划,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2)过度关注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轻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锻炼;(3)评价的主体限于同行、专家、领导等,忽略了教学本身最重要的角色――学生,其实学生对于教师的认同度和课堂知识的感受度才是课程评价的意义所在。

3.缺乏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无疑是最为关键的角色。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历史重任。而目前我国小学教师的学历相对其他教育阶段较低,并且相互交流、培训的机会较少,部分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未更新,仍坚持“成绩决定一切”的错误观念,批评学生多、鼓励学生少,在学生面前树立的不是和蔼可亲而是敬畏的形象,这样直接影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容易造成孩子逆反和扭曲的心理。特别是农村的小学教师,呈现出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教育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部分实行包班上课的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再加上家庭的负担,使得教师超负荷运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更谈不上从事学习和教研活动。

4.学校与家长之间信息不对称。

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许多家长,好像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可以是教育的主要部分,而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给学校。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闻不问,而只是一味地拿期中或期末成绩来评价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部分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情况时,也只是拿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直接屏蔽了孩子在学校其他方面的表现,而家长也未及时地将孩子的心理变化情况通知教师,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帮助孩子,这些信息不对称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并影响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1.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改变单一的评价制度。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单一的教学评价标准。以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是造成教师缺乏创新和人文关怀、学生缺乏学习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的直接原因。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改变用应试教育评价模式去评价校长、评价小学的教学管理工作,不能以分数的高低、升学率的高低简单划分学校的好坏,教师水平的高低。不仅要考核学校的教学质量,还应考核学校是否贯彻了素质教育理念,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德、体、美、劳、心理方面是否也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2.以实施课程评价为主要手段,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

实施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质量监控和教师行为引导的有效手段。小学实施课程评价应至少体现如下理念:(1)以学校为单位,系统规划课程评价机制,使课程评价贯穿于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以及教学反馈等各个主要环节。使得课程评价作为一套系统的评价机制,有效发挥其“发现、改善、解决教学问题并创新教学活动”的作用;(2)在规划课程评价机制时,不以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应作为关注的重点;(3)确立学生在课程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作为评价判断的主体,侧重检查教师是否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是否能被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否学习到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评价不应完全标准化,而应在一定程度上尊重教师个性的发挥,支持教师课程创新,使“个性”与“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

3.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力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力量,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学校教学管理的第一要策是重视教师的发展。学校只有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教师成长,让教师理解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还要积极而又创造性地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

(1)学校应通过管理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增加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满意度和自豪感。在激励制度方面,体现按劳分配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把教职工的待遇与德、能、勤、绩挂钩,强化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鼓励教师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多作贡献。

(2)加强教师职后进修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学校应通过一系列措施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体系,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建立以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培训机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拓宽视野,强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彻底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解放出来,才能彻底贯彻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同时,教师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4.增强家长与学校间的信息沟通。

家长是学生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家长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学校应充分重视家长的参与,建立一个实时的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用心,家长用爱,建立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桥梁。针对学生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帮助、及时沟通,让学校的管理和家庭的潜意识教育连接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有很多人在关注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的生活。

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者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学管理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去进行管理。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管理出现的问题更加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在加强自身理论学习的同时,将日常的管理活动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在管理中研究,在研究中管理,不断发现、研究问题,探寻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包宝振.关于我国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及其国内外对比的探讨[j].教研探索,(8).

[2]宋艳霞.小学校长教学管理的对策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张绍杰,黄文.当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j].魅力中国,(11).

[4]李清涛.小学教学管理人本思想之我见[j].小学教学参考,(10).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二

题目。

学院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毕业。

毕业二一五年九月二十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价格信息联系,同时也提供对应的论文答辩辅导。

二、论文参考题目。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三

经过多年的发展,计算机系统的集成项目管理和运行已经到达了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阶段了,到达了超出一般项目管理的先进内容。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已经有比较完善的效果出现了,而相对应该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

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

1.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简介与特点。

1.1简介。

所谓系统集成,就是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系统集成应采用功能集成、综合布线、网络集成、软件界面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系统集成实现的关键在于解决系统之间的互连和互操作性问题,它是一个多厂商、多协议和面向各种应用的体系结构。这需要解决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与子系统、建筑环境、施工配合、组织管理和人员配备相关的一切面向集成的问题。系统集成结合相关的用户要求和网络集成上的技术经验可以真正形成总体意义上的系统集成项目,同时,这些足以作为集成项目管理实施者所必要完成实现的具体目标。

项目管理主要就是为独立的实际的可进行有效管理的活动组成。项目管理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受制于相关的特定目标,产生具体的项目费用时实现项目的有效运作与管理。项目管理的目的性是十分明确的,所用资源来自于不同领域,临时效能高,其管理项目的起止日期具体,客户信息详细。

1.2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具体特点。

现在,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发生十分迅速,已经慢慢发展成为计算机领域的一大业务。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除了具备项目管理的一般性外,还有自身的其他优良特点。例如:

(1)多种科学互相合作,系统集成项目是包括网络、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等多项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构件成一体化的项目系统工程,系统集成项目涵括了各方面的综合技术行业。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对综合技术、专业技术的人员要求相当高,而且有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多种科学技术互相合作的特点。

(2)项目管理实施独特性。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是有别于其他管理方法的,和相应的系统集成领域的独特性也是相当明显,相关计算机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公司会根据不同的实际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这些紧贴用户的服务,往往会有很大的分别,也会及时从多角度,提供解决措施方案。

(3)三位一体的集成特性。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是有硬件、软件和项目应用三部分组成的,和其他系统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能够为特定的行业领域的专业客户打造一套专用、完整的全套技术方案,目标明确,可以为特定的行业和业务提供确切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4)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不确定性。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和通常的系统集成项目相比,会更加难以控制,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客户需求、要求的进度、成本管理和技术要求都成为不确定因素,令每一个项目都是都有很多难以控制的因素和充满不确定性。

(5)项目的技术要求高。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专业水平要求高,因为这是一项智力密集以及劳动密集的项目,它受到人力资源影响很大,相关人员能力结构的稳定性和人员心理素质都决定项目的自身质量,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能否成功是有项目的团队和人才激励等多种有效措施起到关键的作用。

(6)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复杂多变,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其实是很复杂而且充满变化的。复杂性表现在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团队人员众多,专业能力强,但是项目管理风险大,系统维护复杂,涉及范围广,客户要求高而且需求大,项目会经常出现变更等,这些综合起来都成为项目管理的复杂性的因素。

2.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有效分类。

根据上述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特点,可以把计算机系统集大致成分为计算机硬件系统总体设计和工程管理服务、计算机硬件设备集成和安装、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技术和服务三大类别。

2.1总体设计与工程管理。

计算机硬件系统总体设计和工程管理服务简称总体设计与工程管理。它主要是将采购方设置成为放权式计算机系统硬件集成项目。一般情况下,采购方都会对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机构设计、硬件性能和规模分别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认知的,不过,往往采购方会要求项目的服务管理把新老体系和架构设计进行重新融合,再实现采购,同时要把技术培训结合到整个操作过程。总体设计与工程管理的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现代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全面组织管理的有效实施。这一类型项目的实现通常要求相关服务供应商要设计到计算机系统的各个领域,通常能够涉及计算机系统的大部分范围,同时,会要求相关技术人员有着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2.2设备的集成安装。

计算机硬件设备集成和安装简称设备集成与安装。计算机硬件设备集成和安装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也是大部分消费者常用的计算机硬件系统的项目构建模式。在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构建中,计算机硬件设备集成和安装要求购买方要进行全方位计算机系统的系统集成构架以及设备性能管理等等方面的定性论证选择。换句话说,相关的设备供应商只要按照合同的标准来实现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设备的供货、采购和安装就可以了。

2.3技术服务。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技术与服务简称项目的技术服务。针对这类型项目的要求,其主要是以it技术和服务作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系统集成中的硬件系统的项目构建。设备的技术服务通常是以某种特定的服务指标以及技术需求为主要目标的。这就可以让采购方可以针对设备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硬件疑虑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培训支持。这类型项目的实现需要将相关技术解决方案与科学技术论据有效的结合起来。

3.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各阶段的具体实施步骤。

3.1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实施前的项目可行性研究。

在每一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总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对这些问题进行预判和做好万全的准备,所以在每个项目实施之前,必须要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研究,而且分析和研究越充分,对实施的过程越有帮助。在对可行性研究过程中,要做到研究有质量、研究有力、满足决策需求、调查研到位、可行性研究报告客观公正等等。

3.2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准备阶段的预备工作。

在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准备阶段,公司要支持项目的管理工作,明确各人的任务内容,对项目进行积极有效地监控和反馈客户的需求及服务要求对系统项目的服务范围领域的切实定义与具体落实。所以,在项目管理的实施准备阶段,要综合描述项目的总体概况,使各阶层人员都能真正了解项目内涵,从而达到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管理机制的建立。

3.3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构建良好沟通环境。

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过程中,良好的沟通环境可以对整个项目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要搞好各项目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相关部门人员要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冲突率,提高项目团队的凝聚力,加强用户与项目相关方的沟通交流,促进项目实施成功。

3.4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实施时的各项控制。

在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实施时,要有效地进行项目进度、质量以及成本的控制管理。在具体控制过程中,要及时和进度做比较,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更正补漏。同时,还要对产生过程变化的因素施加相关应用影响,注意观察进度变化,持续改进,强调全员参与项目有效执行的进程中。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四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自制能力和判断能力,各方面的能力水平都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创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优化教育教学管理的效果。为此,本文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相应的完善和改进建议,希望能够为促进小学生综合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分析;改进途径。

教育教学管理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以保证课堂纪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学中教育教学管理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不仅制约了小学教育水平的提升,还影响了小学生的综合发展,不利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方位人才。为此,应当加强对问题的总结和分析,找出突破点,推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

一小学中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传统教学模式中,主张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情况,这种应试教育的模式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严重忽略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以成绩论人品”的观点深入人心,很多教师认为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投入的精力和关注力比较少[1]。当前,素质教育正在持续推进中,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是比较深远,很多学校没有充分重视教育教学管理这项工作,存在思想上的偏差,仅仅将成绩作为衡量和判断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无疑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习过程变得非常枯燥、无趣。

(二)教学水平不理想。

这一点是针对教师而提出的。教师是教学的主题,教师本身的教学观念和素质水平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还不够理想,尤其是教学思想上,仍然是十分的陈旧,其在管理小学生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管理过于严厉和刻板,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久而久之,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管理态度。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的今天,教师应该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和潜力,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避免出现机械化管理的现象。

(三)小学生自身原因。

抛去客观环境和教师的影响,小学生自身也存在着问题,由于很多小学教师没有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师生关系较为紧张,教学管理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就难以投入到教学管理过程中,配合程度不高,态度不积极,因此教学管理的效果非常不理想。另外,很多教学管理措施是能够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但是教师没有实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用意,态度比较消极,甚至对教师产生了一些反感情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正常的生活。

二小学中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创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式。

首先,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从改变教学理念这一环节入手,只有改变思想上的弊端,还能保证其他措施和制度的有效施行,才能少走弯路,达到更好的革新效果。小学教师应该将创新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的总结,来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通过积极的态度来引导和感染学生[2]。教师可以在理论教学中,加入一些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避免只通过成绩来论输赢,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升他们的思维创造力。例如,某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布置了当堂背诵古诗的任务,一般这种任务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为此,教师事先说明了背诵完成后需要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赛,在这个目标的影响之下,很多学生都积极的背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一些内向的学生害怕上台背诵,因此总是表现出退缩的样子,教师通过耐心的鼓励和开导,使他们勇敢的站在了讲台之上,流利的背诵了古诗,并简单说明了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这种“小比赛”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信心,使其克服思想上的恐惧,提升了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改进教学模式。

根据上文提到的,很多小学教师还没有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走出来,他们的教学理念还是比较陈旧,不符合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此,应该在教学管理的改进过程中,提高对教师的要求,督促他们主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道德修养,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赢得学生的认可,优化师生关系,成为小学生的良师益友,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例如,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主动地去学习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管理的书籍,并做好总结,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书籍内容进行消化和理解。同时,学校还应该为教师提供适当的培训机会,不能只让他们“吃老本”[3],应及时传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能,通过知识讲座、培训班、教育大会等,提升教师的各方面素养,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本身也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而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还应该从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特点出发,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模式,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并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鼓励和支持,拉近师生距离。

众所周知,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而且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其好奇心、想象力越强,为此,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安排一些有趣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他们,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信心,这对其今后的成长都是非常有益的。适当的鼓励学生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勇敢的面对挫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反省和改正[4]。例如,教师可以在班会中,结合自己的观察,评价小学生的日常表现。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注重鼓励,少用批评,这样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进而修正自己的行为,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能一味地严厉,而是应该充当知心哥哥或者知心姐姐的角色,让学生主动地向教师反映问题。另外,在发生问题之后教师应该积极的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是批评学生,更不能动不动就给家长打电话,这样只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教师应当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

(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小学生和高年级学生的最大不同在于,他们活泼、敢言,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为此,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这项优点,来营造出良好的、宽松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善于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不能只停留在问题的表层,那样无法获得真正的发展。同时教师应当发挥自己的引导者作用,控制课堂记录,保证教学方向的准确。教师应当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使其培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减少不恰当的行为。例如,在课后,教师可以跟据学生的兴趣,想起讲解一些新闻和课外书中的有趣点,或者简单介绍一些传奇性的人物,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5]。或者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利用自己的经验,来解决学生的困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专注于学习,减少不正确的思想,方便教师进行教育和管理,这是非常客观的。总的来说,教师还是应该改正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修正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方式的先进性和活泼性。

三结束语。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一个初始阶段,他们还不具备人生观和世界观,这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在教育教学管理的改进过程重,教师应当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树立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潜能,优化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帮助其减少发展过程中的羁绊,优化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4]杨慧芳.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人本主义理论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7(09):1-3.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五

摘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物流产业搭上我国十大振兴产业的末班车,这是国家从战略高度做出的决策,体现了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物流战略管理是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制定发展战略,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进而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物流战略管理swot战略控制。

一、物流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物流战略管理的含义。

物流战略管理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经济管理目标,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和整合而制定的长远性的、全面的物流发展策略。

(二)物流战略管理的特征。

1.目的性企业物流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服务于一个明确的目的,即现代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够生存和发展。

2.长期性物流战略管理的长期性就是在环境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发展未来,为现代企业谋求长期发展的目标和对策。

3.竞争性企业物流战略必须面对未来进行全局性的设计和规划,以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活力,使企业战略具有对抗性和战斗性。

4.系统性任何战略都有一个系统的模式,既要有一定的战略目标,也要有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针,还要制定政策和规划,并构建一个战略网络体系。

5.风险性物流战略考虑的是企业的未来,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进而就存在风险。要求决策者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以应对风险。

1.降低成本降低成本是指战略实施的目标是使与运输和存储相关的可变成本降到最低,通过寻找和评估备选方案,实现利润最大化。

2.减少资本减少资本是指战略实施的目标是使物流系统的投资回报最大化。可以通过利用第三方物流,将辅助业务外包出去,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提高服务企业的收入取决于所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平,尽管提高服务水平会增加企业成本,但是也可以使收入大于成本的增长。改进服务,制定差异化服务是必然选择。

二、物流战略的制定。

(一)物流战略制定流程。

战略的制定要受到内外环境的综合影响,所以物流战略的制定必须对内外环境进行观察与评价,在制定物流战略时经常考虑的内外环境因素有:行业之间的竞争性、科学技术条件、市场需求结构、社会经济的状况与发展趋势、企业文化、国家政策和法规等。

(注:通常用swot分析法对环境进行分析。sw是指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strengthsandweaknesses),ot指企业外部的机会和威胁(opportunitiesandthreats)。swot分析就是企业在选择战略之前先对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进行综合分析。)。

(三)物流战略选择swot分析。

根据上面物流战略环境swot分析表制定出企业的物流发展战略。可以分为四类战略类型:发展型战略、稳定型向发展型战略、多种经营型战略、紧缩型战略。

1.发展型战略:外部有众多机会,又有强大的内部优势。

2.稳定型向发展型战略:外部有机会,但是内部条件不好。

3.多种经营型战略:拥有内部优势,而外部存在威胁。

4.紧缩型战略:外部有威胁,内部状况又不好,应设法避开威胁,消除内部劣势。

三、战略的实施。

(一)物流战略实施的内容。

1.对总体物流战略的说明。

即说明什么是企业的总体物流战略,为什么做这些战略选择,实现此战略将会给企业带来什么重大发展机遇,以及总体的物流战略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策略。

2.企业分阶段物流目标。

分阶段物流目标是企业向总目标前进时,欲达到的有时间限制的里程碑。分阶段的目标的.计划和手段是和企业的总目标相联系的,是实现总目标的具体工具。

3.企业物流战略的行动计划和项目。

行动计划是组织为实施战略而进行的一系列资源重组活动的总汇。各种行动计划往往通过具体的来实施。

4.企业物流的资源配置。

企业物流资源的实施要配备相应的人员、资金、设备等。因此,对各种行动计划的物流配置的优先程度应该在战略计划系统中得到明确的规定。

5.企业组织结构的物流战略调整及物流战略子系统的接口衔接协调企业物流战略需要适应动态发展的环境,组织结构必须具备相当的动态弹性。所以物流战略的制定还要包含相应的子系统。

6.应变计划。

有效的物流战略计划系统要求企业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要获得这种能力,就需要有相应的应变计划做保障。

(二)物流战略资源的配置。

1.人力资源的分配。

(1)为各个物流战略岗位配备管理和技术人才。

(2)为物流战略实施建立人才及技能储备。

(3)在实施的过程中注意整体队伍综合力量的搭配与权衡。

2.物流资金的分配。

(1)零基预算。即一切从零开始,将一切的经营活动都从彻底的成本---效益分析开始,防止预算无效。

(2)规划预算。它是规划项目而非职能来分配物流资源。

(3)灵活预算。它允许费用随产出指标而变动,有较好的弹性。

四、物流战略控制与绩效评价。

(一)物流战略的控制的概念。

物流战略控制是指对战略规划、物流计划实施的实际成效经过信息反馈与预定的战略目标进行对比的评价,检验二者的差别,偏差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进行纠正以达到完成战略目标的过程。这个控制过程包含四个体系: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战略绩效、反馈、纠偏。

(二)物流战略控制过程。

1.确定评价标准。

(1)物流战略内部绩效评价标准。有成本、客户服务、生产率、资产管理、质量五类评价标准。成本,即完成特定目标所发生的真实成本;客户服务,公司满足客户需要的能力;生产率,是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如总成本运费等;资产管理,是对资产使用率的衡量,如投资报酬率等;质量,这是整个评估最重要的指标,用来确定物流战略活动的综合效率。

(2)物流战略外部绩效评价标准。外部绩效评价主要通过客户认知度和制定最佳标准分析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来评价物流战略实施绩效。客户认知度又称为顾客满意度,是企业通过调查,了解客户对系统绩效的认知度和满意度,并比较企业与竞争对手的服务水平。制定最佳标准是通过对企业自身和竞争对手有关的成本、客户服务、质量、生产率等绩效水平进行分析来确定企业的优势与不足,以进行调整或改进。

一般物流战略控制过程图如下。

(3)物流综合绩效评价标准。用于总体上对物流系统和绩效进行评价。包括质量、时间、成本和资产四个体系。质量体系衡量的是企业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时间体系衡量的是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反应能力,装运的时间,运输时间和客户接受时间;成本体系衡量的是物流战略实施的总费用,如仓储和库存成本等;资产体系衡量的是资产的利用率,如投资收益率,存货跌价等。

2.评价战略绩效。

评价战略绩效是将实际绩效与确定的评价标准相比较,找出二者的差距及产生的原因的一系列活动。这是发现物流战略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和存在什么问题,以及为什么存在这样问题的关键阶段。绩效评价时也应当同竞争对手进行对比来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确定合理的评价频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是将通过衡量和评价得到的信息及时传达给有关决策者。对战略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必须针对其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使偏差在允许的可控范围内。

4.纠偏。

物流战略实施过程中完全没有偏差是不大可能的。当偏差在允许的范围内,可以不采取纠正措施,但是如果偏差不在可以控制的误差范围内,就会给物流战略的实施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阻碍物流略的实施,这时就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纠正措施进行补救,以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兰洪杰.物流战略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7。

[2]邓海涛.现代物流管理基础.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9。

[3]刘明菲.王槐林.物流管理.科学出版社.、1。

[4]王利.许国银.黄颖.现代物流管理.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12。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六

权力与对话:教育管理观的转变。

高等学校教育标准化质量管理。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二次开发――教务管理平台。

21世纪以来美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研究。

关于基层教育局体、卫、艺、国防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

新时期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探析。

坚持以人为本的士兵管理教育研究。

受教育权的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我国军队管理教育工作中的心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我国财务管理人员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教务管理中的本科教育质量监控问题研究。

高校网络教育的质量管理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体制改革的方向选择――新公共管理的视角。

教育信息化下电教资源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公共治理视野下的民办教育行业管理。

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民办教育若干问题探讨。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级管理研究。

中日两国教育管理体制关联性问题探究。

高校mpa教育中心管理人员管理过程的激励问题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刘彭芝教育管理思想研究。

“三校结合”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探析。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管理和应用研究。

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开发利用现状及思考。

基于知识管理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研究。

知识管理在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远程基础教育学校绩效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管理问题研究。

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知识管理应用研究。

知识管理在网络教育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问题研究。

特殊成份士兵教育与管理研究。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军校本科军体教育管理方法研究教育管理创新的哲学视界。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流的集成研究。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合作竞争共同提高。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研究。

国外及港台地区知识管理高等教育对我国大陆的启示。

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教材管理制度问题研究。

关于美国联邦政府基础教育职能的初步研究。

论我国政府对教育中介组织的管理。

我国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发展与改革探究。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管理平台。

青岛天材教育培训机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

终身教育背景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对策研究。

德国职教教师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兴安盟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推行创新教育与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中国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研究(1978-)。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研究。

中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研究。

论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

主体性教育思想下包头市区中小学管理现状与对策。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生本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研究。

优化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

基于web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普通高中班级管理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功能研究。

中国远程基础教育学校营销管理模式应用研究。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施过程管理的研究。

西藏地区教育考试信息化管理研究。

g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研究。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及绩效评价研究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研究。

基于能力场视角的高职教育管理研究。

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管理思想及启示。

三峡移民县基础教育师资的有效管理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捐赠资金管理问题研究。

江门市江海区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管理问题研究。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研究。

高校教育管理干部素质发展策略研究。

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法律关系探析。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融合管理模式研究。

试析美国成人教育的分权制管理。

基于tqm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

广西基础教育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与管理策略教育管理本土化问题研究。

学分制下大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研究。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管理会计逐渐向精细化和纵深化方向发展,管理会计的重点也逐渐从简单的成本控制逐渐向价值链增值方向转变。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金融领域管理会计也呈现出同样的特点。发现并保持商业银行的优势,优化商业银行的业务链条并实现价值的增值,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1商业银行引入价值链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1.1商业银行转变会计管理方式的需要。

价值链是商业银行的价值增值过程中所有活动的集合,是商业银行销售金融产品和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系列环节。商业银行的价值链分为基本活动、辅助活动两个部分,基本活动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营销、金融服务等内容,辅助活动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先进技术开发等内容,他们共同构成了商业银行价值链的循环体系。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是商业银行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但只有价值链的某些环节才具有创造价值的功能,并不是所有环节都具有这个功能,因此价值链上的价值增值环节才真正是商业银行的战略性环节。商业银行引入价值链管理会计能够提高其竞争优势,保证价值链各个环节的通畅运行,避免过多的成本消耗,实现会计管理方式的转变。

1.2商业银行转变会计发展思路的需要。

传统的管理会计主要是通过对销售成本、人工成本、区间费用的减少来达到减少支出的目的,这种管理方式只注重银行的短期效益,而不能保持银行的长期优势,更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传统的管理会计主要是通过费用杠杆和财务杠杆对商业银行的成本进行核算,这种会计管理方式认为提高金融产品的销售额就可以降低银行的成本,但是这种管理方式一味地追求金融产品销售额,而忽视了金融产品质量的提高,会导致商业银行在会计管理及金融决策方面出现误区。此外,传统的管理会计对商业银行进行局部管理,没有对商业银行的整体战略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对商业银行价值增值产生影响。基于价值链的管理会计能够对商业银行的价值链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对商业银行进行长期谋划,进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

1.3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逐渐向分产品、分部门等多角度衡量方式发展,其基础就是将商业银行的收益和成本进行细化分解。在许多大型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考核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投入、成本投入、费用发生进行管理,对企业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核算。在商业银行中,建立内部成本分部门考核体系,将会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和内部控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应在内部价格转移机制的基础上引入价值链管理会计,实现对商业银行分部门、分线条的绩效考核和管理,从而有效地避免商业银行内部消耗过多和职责不清等问题。具体来说,商业银行需要梳理内部业务流程,将金融服务和产品销售核算到各个部门,从而体现出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公平性。

2商业银行引入价值链管理会计的步骤。

2.1梳理销售活动。

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特点将操作流程标准化,找出每项活动的主要环节和关键性环节,对销售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使每个环节紧密连接,以便完成商业银行的销售活动,增加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从目前的金融业市场环境来看,买方处于优势地位,所以销售环节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关键性环节。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力量,但是金融产品的市场推广等内容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树立商业银行的品牌和形象是商业银行销售活动的基础内容。因此,商业银行应对销售活动进行梳理,对销售活动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收益和成本进行细致的考核,从而加强对商业银行内部职权的明确划分。

2.2分析成本动因。

商业银行应对内部工作的每个环节进行详细分析,对各项活动的收入、成本、动因进行明确记录,使商业银行成本控制的各种信息能够被及时获得,从而为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提供基本的信息支持。分析成本动因主要由以下内容构成:识别成本动因,商业银行应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对各项工作的成本驱动因素进行详细考察;与相关企业或者部门进行对比,找出差距与问题,以便进行改正;成本动因的具体量化,商业银行应根据各个部门的人数、职权进行成本限制;通过对成本的动因进行量化分析,明确成本的影响因素,从而优化价值链和成本管理方式。

2.3量化内部环节。

商业银行的收益是各个部门活动的总和,而不是某一个金融产品销售或金融服务工作的单个环节可以实现的,通过各个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才能实现价值的增值。商业银行应完善内部环节评价机制,根据具体活动的复杂程度、技术需要、人员和时间需要,对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量化和评价。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应以客户、产品、销售、服务等因素为基础,对内部评价体系进行进一步细化,从而提高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协调性。

2.4分析企业优势。

通过对商业银行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威胁进行详细分析,找到商业银行的优势所在,从而采取战略措施来提高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商业银行应依靠产品创新、客户开拓、简化流程等措施吸引潜在客户,不断对价值链进行优化。如果当前商业银行价值链上的某个环节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管理层应及时找出链环存在的症结,通过与预期标准值的比较,改善工作流程和方法,实现对商业银行工作流程的严格控制。

2.5评价业务流程。

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积分卡的形式实现的。积分卡主要从工作人员、业务流程、市场、财务等方面着手,根据商业银行各项工作的不同阶段和市场地位设置指标和权重,从而实现对业务流程的评价。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工作人员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客户满意度、学历、培训次数、上岗时间、工作效率等内容;业务流程方面的指标主要有差错率、产品开发和推广能力、服务水平等内容;市场方面的指标主要包含客户数量、市场份额等内容;财务方面的评价指标主要有资产收益率、经济增加值、坏账率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完善评价体系,商业银行可以建立良好的部门协作氛围,实现价值链价值的提高。

3结论。

基于价值链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能够通过对价值链的细致分析,对商业银行发展进行长期谋划,提升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商业银行应通过梳理销售活动、分析成本动因、量化内部环节等方式引入价值链管理会计,实现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八

1。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建筑行业既有很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建筑工程行业要实现高效、稳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建筑工程管理应该针对问题找出有效的方法,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施工企业要始终把眼光放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环境,采用科学的管理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还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还要时刻抓紧、改进,从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最终保证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2。有助于降低建筑企业的成本。

研究建筑工程管理有助于降低建筑企业的成本,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每一个建筑企业都要经历承包工程,经过投标报价,中标成交后签定合同,然后根据工程的工艺、性质的特点和规模的大小,与建筑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工艺装备及施工能力充分结合,最大限度上实现对动能的调动,完善和修改施工组织设计,选择最合理、最科学、最经济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中的每个阶段,在组织上强化管理,可以减少成本的支出。另一方面,必须做好材料费的管理。建筑工程在材料上的支出占很大的比重,节约材料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材料管理应从原材料采购抓起,严格把关定价、质量、选购、验收、使用、材料消耗、余料回收等关键环节,对耗用的费、料进行有效监控,避免材料储存积压,保证实际成本在规定范围内。

3。工程质量、安全的保证。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要严格按国家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和操作规程组织施工,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事故隐患、问题,并及时排除。加强安全管理,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也是减少不必要成本支出的有效方法。为此,建筑企业要不断提升操作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对工程质量严格执行检查及验收制度。同时,要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防止诸如垫层加厚、基础挖深等现象的出现,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浪费。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措施。

建立新型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

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难以全面确立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主要是因为我国缺乏管理理论和经验。建立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是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其实施必须由资深的建筑学科专家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来组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外建筑行业无论是技术还是理论都比较先进,因此我国在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必须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另外,还必须吸取先进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并对各方面的资料加以综合和整体。总之,要想确保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必须以健全的工程管理思路体系作为建筑工程总体管理水平提升的基本保障。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建立合理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将工程的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工程施工企业要根据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系统,树立质量方针,从而让其更加有指令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要将人、材料和机械各个要素有效结合起来。首先,人是质量控制的核心,要把人作为控制的推动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树立工程质量第一的观念。其次,施工材料作为建筑产品的主体,对材料质量的控制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最后,工程施工的机械是进行施工机械化的主要标志,对现代化项目施工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它直接影响了施工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所以,选好用好工程机械设备非常重要。所以,应该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实施有效的施工现场控制,为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措施。

建筑工程成本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建成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物化劳动价值)和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活劳动价值中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形式。成本管理是为降低建筑产品(即工程项目或劳务)、作业等的成本,而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制定各项消耗和费用定额,编制成本计划;拟定并执行有关降低成本的各项措施;进行成本预油预控、检查分析和改善;编制成本报表;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挖掘内部潜力,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4。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具有非凡的意义。但是建筑施工人员数额庞大,且年龄、文化、技术水平良莠不齐,相差甚多,无疑为强化其知识技能的实施带来了难度。为每个级别的施工人员量身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和目标很有必要。比如,对于新入职的施工人员首先要灌输安全第一、认真负责、遵纪守法的思想,还要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防止出现严重的施工差错及事故。

5。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包括两个层面:其一,各级政府及建筑主管部门要积极履行监督职责,对建筑单位的安全生产、安全管理进行实时监控,使安全管理有法可依。其二,建筑单位自身要制定严明的安全保障制度,使安全管理有章可循,并切实落实到施工之中。同时还要配备相关的安全设施和用品,做到防患于未然。此外,还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的普及与宣传,以及传授安全设施使用办法的力度。一旦发生事故危险,要确保施工员能全身而退,并把工程的损失降到最低水平。

6。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并且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各行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建筑行业也是如此。现代建筑工程要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能够促进建筑工程管理的自动化发展,而且还能够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在建筑工程管理中采用信息化系统的同时,必须与建筑工程企业自身特点相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工程管理人员要清楚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为企业施工管理提供其所需的各种信息以及为管理人员组织生产提供辅助决策手段,这也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最大优点。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地、清楚地了解工程进展情况,这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以及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不断创新,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运作。

参考文献:

[1]赵顺清。建筑施工管理探讨[j]。经营管理者,,(03)。

[2]海。现代建筑施工管理探索[j]。今日南国(中旬刊),,(10)。

[3]黄德明。浅谈施工质量管理的要素[j]。科技风,2009,(12)。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九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对各种媒体进行改革的力度逐渐增大,媒体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安全教育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本文对新媒体对高校安全教育带来的作用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如何结合新媒体加强高校安全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安全教育;创新;问题;对策。

一、新媒体的概念以及应用现状。

当前对新媒体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广义上讲,新媒体指的是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新型媒体形式。常见的新媒体形式有网络交流平台、网站,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但新媒体也包括很多其他类型,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本身与传统媒体之间有很大不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新媒体当前在社会很多行业中都有应用,比如教育事业、卫生事业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整个社会各种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信息产业的发展也更加迅速。在教育领域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是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加强新媒体的应用,对于高校的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者都意识到新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意义,开始加强新媒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这使得当前的高校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当前各个高校都开通了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增加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领导之间的沟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可以得到及时反映,也便于教育管理者及时对问题进行处理。

二、新媒体对高校安全教育教学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新媒体对高校安全教育教学的作用。

安全教育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安全教育很多时候是一种比较枯燥的理论性教育,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厌烦的情绪,而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发展,拉近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让很多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界限,使得不同区域内的学生都可以积极进行交流和沟通。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成本也低很多,快捷性和同步性较高。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使得学生在安全教育学习过程中可以从多方面接受信息,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安全教育水平。具体说来,新媒体对高校安全教育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1)新媒体的出现为安全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安全教育是一种即时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可以对各种安全问题进行预防,防止自身受到人身伤害。新媒体的出现,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快,而且形式多样。当前出现较多的网络媒体本身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使得学生可以利用多种平台进行安全学习,高校学生可以选择的范围比较大,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新媒体的多种形式,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并且可以利用新媒体参加各种安全教育实践活动,换言之,新媒体的出现为高校的安全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丰富了安全教育的资源和内容。

(2)新媒体有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新媒体的出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新媒体的应用,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查询、了解、学习等,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和背景下,高校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学习,不能完全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更多的时候需要学生自己学会如何进行各种信息的查询以及独立自主地学习,并且要学会如何将这些信息应用到实处,从而使得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免出现安全问题。

2.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对新媒体应用存在的问题。

(1)对新媒体应用的认识存在问题。

在当前的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育管理者对教育过程中新媒体应用的认识存在偏差,这是导致高校安全教育质量受到影响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高校的安全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理念比较陈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向学生传输一些理论性的知识,比如安全小常识、如何应对各种安全问题等,真正的实践性教学不够,对新媒体的应用也不够,没有意识到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新媒体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导致学生对安全教育宗旨的理解不够,也不能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各种安全隐患进行规避。究其原因,是由于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对安全教育与新媒体应用进行结合的认识不到位,因此导致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各种现代媒体的应用不够,甚至没有对各种新媒体进行应用,导致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习变得更加呆板。

(2)对新媒体应用技术掌握不够。

在当前的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新媒体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使得安全教育过程中不能将新媒体融入到课堂中,比如安全教育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网络教育,可以利用微信或者微博平台进行推送,每日推送一些与安全教育相关的小知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也能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识别各种安全威胁,并且进行积极的预防。但是在实际的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对这些新的媒体形式的应用还不够,应用的技术也不够成熟,因此使得安全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兴趣度不高。

(3)缺乏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的重要力量,当前很多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教师自身对新媒体的掌握能力也不够,比如有的教师的思想观念比较传统,认为新媒体教育带来的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新媒体进行应用与结合的掌握程度不够,还是习惯性地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能结合新媒体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缺乏双师型教师是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显著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安全教育体制创新。

1.加强对新媒体在教育过程中应用的认识。

安全教育的主旨是要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应对能力,能够在生活和工作学习中辨识各种安全隐患,并且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应对。长期以来,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都比较传统老旧,传统的教育模式一般都是教师单纯地讲解各种理论性的知识,尤其是对于安全教育而言,其本身的理论性就比较重,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化和信息化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在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传统教育理念,加强教师对新媒体教学意义的掌握和了解,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新媒体进行高效教学。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定期对教育教学人员进行相应的宣传,宣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知识和理念,对新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及特点进行宣传,从而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促进教职人员的思想逐渐转变,促进包括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在内的所有教职人员能够加强对新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从而为现代化、信息化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高校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组建专门的安全教育队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语言应用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针对性的.解决,利用新媒体的特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安全教育的宗旨。

2.在高校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

安全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育,对于学生的人身安全保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首先,要加强新媒体资源的整合,在高校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新媒体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各种新媒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对新媒体平台进行利用,加强高校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各种新媒体的应用频率;比如在高校安全教育课堂上规定必须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并且要对实施情况进行考核,以提高新媒体平台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再比如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各种电子资源的利用,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书、电子课件等形式,对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和学习。这些方法都是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方法,都与新媒体有紧密的联系。

3.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融入新媒体教育,需要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提高自身对新媒体的了解程度、应用能力,从而使得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应用新媒体对传统的安全教育进行变通管理,与安全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加强高校安全教育教师对各种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掌握以及操作能力,是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在教育过程中,要组织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参加相应的培训,比如加强教师对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网络媒体技术等方面的了解,使得高校安全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地应用各种先进的媒体和技术。在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定期组织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进行讲课交流,可以开展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让教师能够对彼此的思维方式、讲课方式中的优点进行有效的借鉴和学习,在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得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结语。

高校安全教育是为了不断提高学生对安全威胁的掌握和预防的能力,便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够对自己进行保护。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新媒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对高校安全教育水平的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促进新媒体资源的配置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应该要根据课程以及教师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了解安全教育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加强教师对各种新媒体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安全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陆锦冲.关于高校安全教育新内容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04).

[2]张岳君,陈锦,刘志伟.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7).

[3]李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12).

[4]王欢妮.高校网络舆情预警问题研究[j].中国报业,2013(06).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十

基于开源框架的高校职工住房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实证研究。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项目化管理。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研究。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研究。

英国高校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我国首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反馈有效性研究。

我国高校学分制的管理体制障碍研究。

当前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研究。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十一

摘要:教育硕士是为了适应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而设立的一个新兴的专业学位.山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从开始招收教育管理专业的教育硕士,目前已有4届学员和1届毕业生.这个学位点设立的目的就是高扬为基层教育服务的旗帜,培养优秀管理者和学者型的教师,学位设立的目标有别于“学术性”硕士.我们认为,教育管理专业的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应突出以下特点:。

1.1问卷编制。

本研究在查阅我国教育管理硕士培养模式、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阅和借鉴了全国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编制的《关于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金玲的《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余云珠的《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问题研究》后,编制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初版)》,在征求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部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导师、在读教育管理硕士和对问卷进行试测的基础上,对《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初版)》进行了修改,形成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1.2样本选择及调查实施。

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湖南大学(985名校)、湖南师范大学(211高校)、湖南科技大学(普通一本)、湖南文理学院(普通二本)四所普通高等院校的在读教育管理硕士、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及长沙市部分社会公众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38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获得有效问卷23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4%,符合统计学要求。其中有效调查样本的情况详见表1。

1.3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取了前述四所具有代表性湖南省高校的50名教育管理硕士导师、150名教育管理硕士生和50名社会公众发放调查问卷,对收集到的有效问卷进行编号,运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到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策。

我国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硕士培养制度。但仍存在着对教育管理硕士学位认识不足、课程设置和进度安排不合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机制运行不完善等问题。

我国教育自古以来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学而优则仕”,在我们所推崇的孔孟之道中,重学术轻技艺的思想更是盛行,中国教育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这一点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首先,在读教育管理硕士自身对教育管理硕士学位认识不足。本研究在对在读教育管理硕士决定报考教育管理硕士原因的情况统计中,有约78%的在读教育管理硕士是因为“考不上学术型的,没有办法”,有约14%的学生是因为“其他”原因,仅有约8%的学生是因为“对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很感兴趣”,可见我国高校毕业生对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足。

其次,硕士生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湖南省前述四所高校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培养重视程度的调查情况来看,有约14%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和学术型教育学硕士“一样重视”,约15%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的重视程度“略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约50%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的重视程度“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约11%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可见近六成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的重视程度是“低于”或“远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从而体现了我国大学在追求高标准、高要求、高目标的过程中,普遍认为有上层次、上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搞科研,攻占“高、精、尖”领域的制高点,忽视了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1.2课程设置不合理,强调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硕士培养普遍存在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实践学习的趋势,这一点在本研究的表2教育管理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调查中得到了印证。

表2教育管理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调查。

从表2中可以看出,认为通过教育管理硕士阶段学习,个人实践能力有“显著提升”的仅占总人数的约22%,而认为个人实践能力提升不高或“没有提升”的占总人数的78%,这间接反映了我国教育管理硕士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对教育管理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教育管理硕士招生录取工作普遍实行的是联考笔试和专业面试相结合的两阶段考核。其中笔试部分侧重对考生基本素质的考查,而专业面试则更强调从专业的视角考核考生的专业能力、工作状况、专业背景和基本专业技能等,两个阶段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然而从本研究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国教育管理硕士招生过程中“笔试定录取”和“复试走过场”的情况仍普遍存在,这直接反映了我国教育管理硕士运行机制的不完善。

(1)教育支撑环境欠缺导致教育管理硕士地位尴尬。目前,我国各大用人单位尚未意识到教育管理硕士教育对员工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和长远性,在员工报告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员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行政或经济手段阻止本单位员工报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导致绝大部分在职员工放弃了接受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机会,加上高等院校对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经费的收取普遍高于学术型研究生,而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门槛普遍低于学术型研究生,间接地影响着报告人员的积极性。可见,我国当前教育管理硕士的教育支撑环境仍旧欠缺。而教育支撑环境的欠缺直接导致社会公众对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的`误解,认为教育管理硕士学位教育是第二等级的研究生教育,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地位颇为尴尬。

(2)教育结构的不平衡导致教育质量不高。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在纵向和横向方面的发展都极端不平衡。从纵向上,对强调应用型专业学位的教育仅开设到硕士研究生层次,专业博士学位教育才刚刚起步,缺乏与专业硕士层次的衔接;从横向上看,经济发达地区的专业硕士培养院校较多、生源质量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专业硕士培养院校少且生源质量差。专业硕士教育结构的发展部平衡直接导致我国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教育质量不高。

(3)单一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会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满足不同社会背景人员的需求,然而我国当前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的单一培养模式仍偏重理论教育,轻视不同学科专业领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对不同群体学习需要的刺激性远远不够。

(1)转变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定位,着力培养研究实践型人才。本研究认为我国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试研究型教师,即在读专业教育管理硕士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教学实践来提升和完善其工作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能力,促使其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能力共同发展,真正培养既有较强实践能力又有较强教育科研能力的“研究型”、“学者型”和“专家型”的教师,最终成为教育大家。

(2)加强教育管理硕士重要性宣传,完善教育管理硕士法律法规。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可通过积极引导新闻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体,网站、手机报等电子媒体积极宣传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培养在教育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社会各界提高对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学术型教育管理硕士和专业型教育管理硕士的培养目标的不同,从而正确、客观地看待专业教育管理硕士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教育政策、法规和战略的设计者,应从全盘考虑,统筹规划不同区域的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教育的发展,在研究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教育发展规律和结合各区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强、指导性明确的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管理发展政策。

(3)创新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招生培养机制,形成时代特色的教育管理硕士质量观。由于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培养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社会背景的教师,这就要求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培养单位必须根据社会实际,创新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招生培养机制,形成时代特色的教育管理硕士质量观。在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招生过程中充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的同时,在笔试和复试过程中着重考查考生的个人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潜力;在培养过程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对教学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应用实践性强的特点。

4结束语。

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获得了我国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的第一手资料,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我国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针对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对我国广大教育学者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对我国教育管理工作者制定教育管理硕士管理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十二

数字化坏境下小学美术课程的构建-谈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应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目前我国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以课堂导入、教师演示、学生创作、教师辅导、学生展示这几个环节进行的。美术课是要满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材料的运用了解艺术的多样形式,对艺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单一的教学形式会让美术课局限于创作美术作品,而忽视了它的研究性价值和应用性价值。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信息时代,社会需要创新型的复合人才。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对时代的巨大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不仅重塑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同时也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方式。数字化教学,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前沿中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应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学习方法,网络的普及使教育再一次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更具有独特风格,美术教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可视性,应用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数字化下的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了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互联网时代促进了教育理念的进步,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教育研究这条路上不断地探索。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教育学术界的教育理论流派纷呈,美国杰出心理学家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于出版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一书中,研究人类对于科学知识的科学认知规律,对教师、学校工作者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由斯特弗和盖尔主编的《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学习者是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教育的关注点也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以及认知的形成。

认知心理学创始人奈瑟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倡导者西蒙主张研究自然情境中的认知,强调关注环境对智能的影响。1991由剑桥大学出版的《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认为知识是个人与社会或物理情景间的互动产物。注重学习者的参与性。《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强调学习环境是不同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不是为传统教学中的学习设计的,而是为善于从自己的经验中建构自己的意义的学习者创设的。

“认为学习既不是传输过程也不是接受过程,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地、建构的实践,该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活动反思”。《贾斯珀项目》将知识的学习视为一项完整的、真实的任务,在现代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立足课堂、拓展课外、超越课堂,是学生面向真实社会中问题的解决。我国教育观念的更新一直追随着西方的先进理念,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任务。闫寒冰所着《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一书中探讨了关于教育理念转型的问题,强调教育中心的转变、教育技术的转变,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学习的机器,而是培养学习者即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学习,其理论基础也是来自于建构主义。

四、存在的问题。

为了达到整齐划一的美术教学效果,为了能使课堂有新意,教师都乐忠于把精力放在课件的精美制作、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知规律。学生们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完成学习的。数字化下的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支持教学的工具,教师不能仅仅依赖于形式上的“作秀”,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我们追根溯源的思考美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如何使学生感受美、热爱美并将美与实际联系起来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如何能让美术在学生们的学习乃至今后的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规矩、听话、画面效果漂亮、整洁成了美术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仅以画面的最终效果作为教学评价,而忽视学生个体在整个学习中的综合评价,使我们的教学显得有些急功近利。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数字化学习下有多种教学模式如:数字化一对一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合作式学习模式、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等。任何一种模式都是独立存在的,彼此间只能成为互补的关系,并不系统。但是计算机网络作为教育技术仅仅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起到一个技术支持,换句话说它仅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我们不能简单地视其为工具,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如何拓展它的价值。而数字化下的项目学习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不断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数字化的项目学习目前已经在我国生根发芽,但只是偏重于文化学科,对于艺术类的美术学科来说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可借鉴的经验。美术作为一门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审美情感的学科,一直处在校本科目的角落里。美术学科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语文、数学、自然科学、音乐等,因此美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学科的生活性、实用性、真实性、综合性往往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很难体现。

五、研究方法及思路。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目前中小学美术课堂的上课模式及效果,根据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并选定一个小学进行美术课调研试验,选取部分班级开展数字化下的美术项目学习,作为自变量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美术项目教学与传统美术教学的差异,以及开展项目美术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在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项目学习相关着作,设计美术项目学习案例并实施开展教学。

六、论文的创新。

此篇论文是以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多元智能、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贾斯珀项目为理论基础,打破以往美术学术着作过分强调学科中心,过分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试图探究美术学科与项目学习模式的融合,注重美术学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真实情景的情感体验中进行知识的构建,美术情操的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以及高级思维的培养。

七、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数字化教学的时代背景。

1.1教育范式的转换对教育理念的影响。

1.1.1理解教育范式。

1.1.2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换的必然性。

1.1.3学习范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势。

1.2教育技术的发展。

1.2.1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

1.2.2教育技术与教育范式的关联。

1.2.3教育新范式下的教育技术范式转变。

1.2.4网络技术对美术课的影响。

1.3课程改革。

1.3.1我国相关政策的支持。

1.3.2新课程改革对数字化美术课程的要求。

第2章数字化下美术项目学习的积极作用。

2.1回顾以往数字化美术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2.2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2.2.1解读项目学习。

2.2.2建构主义。

2.2.3多元智能。

2.2.4实用主义。

2.3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2.3.1必要性。

2.3.2科学性。

第3章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3.1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3.1.1项目学习目标的建构。

3.1.2项目学习活动设计的建构。

3.1.3项目学习成果展示、评价体系的建构。

3.2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案例。

3.2.1《正月十五闹元宵》项目学习活动实施案例。

3.2.2项目学习单元设计方案。

3.2.3项目实施过程。

3.2.4项目反思。

第4章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前景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十三

摘要: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如何充分调动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根据长期从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经验,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当前小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学校教育,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小学教育作为人生的奠基教育,是对孩子的未来,甚至国家的未来最有影响的教育,同时也是最难实施的教育。因此,国家一直都对小学教育的管理给予高度重视,并不断地在探索和改进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我国小学整体办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但笔者在长期的小学教育工作实践中,认为小学教育仍存在诸多管理方面的困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管理效率,这是值得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未能从根本上转变。

虽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如课程的理念、发展的理念、评价的理念、校本的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但由于多年的定式思维影响,新课程的理念没有被真正内化成为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使得前瞻的教学理念并没有真正抵达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的心灵,使得“课堂生成”“师生平等对话”“课程整合”等只是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笔下的一个名词。

教师仍然遵从管理者既定的大纲要求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并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缺少人文关怀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在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下,造成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师和学生都只是被动地传授或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动性,表现为教师为了学生取得考试的好成绩而让学生死记硬背考点,而不是以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真正掌握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或者学生只是把学习作为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而丝毫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他们不知道学习的乐趣和目的所在;或者教师为了学生能在文化课上取得好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德育、体育和美育的培养,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2.忽视课程评价的重要性,脱离课程评价的核心。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课程的评价往往只是结果的评价,忽视了过程评价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1)未对课程评价进行系统的规划,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2)过度关注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轻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锻炼;(3)评价的主体限于同行、专家、领导等,忽略了教学本身最重要的角色――学生,其实学生对于教师的认同度和课堂知识的感受度才是课程评价的意义所在。

3.缺乏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无疑是最为关键的角色。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历史重任。而目前我国小学教师的学历相对其他教育阶段较低,并且相互交流、培训的机会较少,部分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未更新,仍坚持“成绩决定一切”的错误观念,批评学生多、鼓励学生少,在学生面前树立的不是和蔼可亲而是敬畏的形象,这样直接影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容易造成孩子逆反和扭曲的心理。特别是农村的小学教师,呈现出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教育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部分实行包班上课的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再加上家庭的负担,使得教师超负荷运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更谈不上从事学习和教研活动。

4.学校与家长之间信息不对称。

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许多家长,好像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可以是教育的主要部分,而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给学校。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闻不问,而只是一味地拿期中或期末成绩来评价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部分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情况时,也只是拿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直接屏蔽了孩子在学校其他方面的表现,而家长也未及时地将孩子的心理变化情况通知教师,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帮助孩子,这些信息不对称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并影响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加强小学教育管理的对策。

1.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改变单一的评价制度。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单一的教学评价标准。以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是造成教师缺乏创新和人文关怀、学生缺乏学习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的直接原因。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改变用应试教育评价模式去评价校长、评价小学的教学管理工作,不能以分数的高低、升学率的高低简单划分学校的好坏,教师水平的高低。不仅要考核学校的教学质量,还应考核学校是否贯彻了素质教育理念,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德、体、美、劳、心理方面是否也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2.以实施课程评价为主要手段,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

实施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质量监控和教师行为引导的有效手段。小学实施课程评价应至少体现如下理念:(1)以学校为单位,系统规划课程评价机制,使课程评价贯穿于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以及教学反馈等各个主要环节。使得课程评价作为一套系统的评价机制,有效发挥其“发现、改善、解决教学问题并创新教学活动”的作用;(2)在规划课程评价机制时,不以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应作为关注的重点;(3)确立学生在课程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作为评价判断的主体,侧重检查教师是否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是否能被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否学习到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评价不应完全标准化,而应在一定程度上尊重教师个性的发挥,支持教师课程创新,使“个性”与“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

3.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力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力量,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学校教学管理的第一要策是重视教师的发展。学校只有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教师成长,让教师理解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还要积极而又创造性地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

(1)学校应通过管理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增加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满意度和自豪感。在激励制度方面,体现按劳分配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把教职工的待遇与德、能、勤、绩挂钩,强化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鼓励教师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多作贡献。

(2)加强教师职后进修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学校应通过一系列措施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体系,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建立以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培训机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拓宽视野,强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彻底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解放出来,才能彻底贯彻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同时,教师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4.增强家长与学校间的信息沟通。

家长是学生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家长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学校应充分重视家长的参与,建立一个实时的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用心,家长用爱,建立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桥梁。针对学生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帮助、及时沟通,让学校的管理和家庭的潜意识教育连接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有很多人在关注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的生活。

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者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学管理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去进行管理。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管理出现的问题更加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在加强自身理论学习的同时,将日常的管理活动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在管理中研究,在研究中管理,不断发现、研究问题,探寻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包宝振.关于我国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及其国内外对比的探讨[j].教研探索,2010(8).

[2]宋艳霞.小学校长教学管理的对策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张绍杰,黄文.当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j].魅力中国,2009(11).

[4]李清涛.小学教学管理人本思想之我见[j].小学教学参考,2011(10).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