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经济学术论文范文(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9:25:23 页码:11
最新经济学术论文范文(汇总12篇)
2023-11-11 19:25:23    小编:ZTFB

自律是指个人能够自我约束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它是成就成功的重要品质之一。参考相关的总结范文和样本,可以帮助我们写一篇更加完美的总结。我们整理了一些总结的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学术论文篇一

【内容提要】经济法作为一个法部门,其法律特性迥异于“民商法”、“行政法”。按传统的公法与私法标准划分其归属,存在着争议和矛盾。经济法在法域归属、法本位、调节机制、规制范围、基本原则、法律规范之性质、调整模式、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程序法等10个方面更多地体现了社会法特性。如果将法部门按“私法—社会法—公法”三元结构划分,经济法宜纳入社会法法域,作为社会法的一个部门法。

当经济法作为一个法部门,导入中国法学界时,经济法便陷入了“征战不休”的境地——先是与“民法”、“商法”,尔后又是与“行政法”,现在似乎又陷入了与“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社会法”的混战中。笔者认为:经济法在法域归属、法本位、调节机制、规制范围、基本原则、法律规范之性质、调整模式、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程序法等10个方面都迥异于“民商法”、“行政法”,而与“劳动法”、“环境法”等具有更大的相似性。因此,姑且命之为“社会经济法”。

沿用大陆法系的分析方法,一国的法律体系应先分“法域”,在“法域”之下,再分“法部门”。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按法律性质,将法律分为“公法”、“私法”法域。但是,这种“二元”法律结构,不足以划分实存法,也不足以反映社会结构。这是因为:

第三,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亚国家和拉美国家迅速崛起,这些国家和其所在地区处于急剧“现代化”的环境里,一些传统的组织具有了“现代性”,而一些导入的“现代组织”又楔入了“传统”的内容。如新加坡的“家庭”组织,演变成具有“社团互济”特点之组织。按“市民社会—政治国家”的二元社会结构论,显然难以解释。

第四,“冷战”结束后,当西方自由主义者还沉浸在历史“终结”的喜悦中,整个世界却出现了“超越‘左’与‘右’的趋势。这种“第三条道路”在美国克林顿、英国布莱尔、德国施罗德等新一代政治家主导之下,迅速风靡西方世界。传统的“市民社会—政治国家”理论对此又是捉襟见肘。

第五,正在崛起的中国,加入wto已成定局。在中国完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时,那种以民族国家为基本预设前提的“市民社会—政治国家”理论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挑战。因此,面临上述诸多问题,传统的“市民社会—政治国家”理论无法应对,显得力不从心。基于此,笔者提出一种三元社会结构论,力图解释上述社会现实。(注:参见郑少华:《社会法的勃兴与中国社会法之使命》,《政法高教研究》1997年第3期。)这种三元社会结构论是用“市民社会—团体社会—政治国家”来描述的:(1)人不仅仅是自利的“经济人”,即“市民”,而且,不仅仅参与政治生活,成为“公民”,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社会,人为了满足其需求,实现其尊严,参与团体,缔结团体契约,成为“社会人”,即团体之一成员。(2)所谓的团体社会,源自人们的二次“社会契约”。笔者认为:人们由于对第一次社会契约的不满,自然产生了种种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产生二次“社会契约”的缔结——将原先让渡给政府(国家)的一部分权力,让渡给社团,将原先保留在个人(“市民”)手中的一部分权利,让渡给社团。这种让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因此,笔者谓之为团体社会产生的“动态的社会契约”基础。

(四)经济法促进社会合作。

在漫漫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之间的相互倾轧占据大部分时间。基于这种惨痛的人类记忆,人类试图开出一条社会合作的新路来:劳动者与资本者之间的合作,消费者与厂商之间的合作,社会弱势群体与社会强势团体之间的合作等,以达“双赢”之局面。团体社会理论存在的现实意义之一,就是要将社会合作的人类理想变成现实。自然,社会法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这种理想。

经济法,在经济领域内架起了社会合作的桥梁:(1)通过消费者团体,促进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厂商之间的合作;(2)通过将“公司”视为“社团”,促进股东与其他公司关系人之间的合作;(3)通过合作社,促进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合作;(4)通过公众参与,促进经济政策的“民主化”,实现社会经济合作。如此,以增强社会资本。

以“市民社会—政治国家”的二元社会结构论来描述社会现实结构,奠定了法律按“私法—公法”划分的法律二元结构。这种法律的二元结构,亦不足以解释随着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社会变迁所呈现出的法制史与法学史上的若干问题。而以“市民社会—团体社会—政治国家”的三元社会结构为基础的“私法—社会法—公法”的法律三元结构论,则有助于解释法律之变迁与法学史上的若干新现象:

其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使各种社会矛盾趋向激化,战争、经济危机等灾难频繁来临,旧的利益结构急剧变动,新的利益结构正在形成,新旧利益的冲突不可避免;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民主和法治理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由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公害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关注以往与国家不相干的劳动、福利、教育、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并运用政治的和法律的手段予以调节。于是,劳工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公共交通法、经济法等社会立法不断制定出来,“法律的社会化”成为时代的潮流。(注:参见张文显:《20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14页。)对于这种“法律的社会化”,若按“私法—公法”二元法律结构来解释:将上述社会立法归入“私法”,则与“私法自治”原则相矛盾,也有违私法的“自由”、“平等”之理念;若归入“公法”则为公权力无限介入“私域”创造了理论上的“合法性”,进而导致社会自由、个人权力保障等现代化社会的基本准则丧失贻尽,其极端便是纳粹主义的抬头。所以,应按“私法—社会法—公法”三元法律结构来解释“法律的社会化”现象——将上述社会立法纳入“社会法”,既可保障“私法自治”层面的个人权利,又可阻却国家对“私域”的干涉,利用团体社会(有社会学者称之为“社会中介层”)来实现人的尊严和社会之安全。

其二,在“法律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oflaw)同时,又出现了“法律社会化”(legalsocialization)现象。后者不同于前者。后者是指人在法律方面的社会化,是人的整个社会化的一个方面。(注:参见张文显:《20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14页。)这种人的整个社会化,以笔者的理解来看,是针对古典社会理论而言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古典式的“民事交往模式”是不存在的,它必然涉及到极为复杂的社会关系——不仅仅有“交易成本”的存在,而且有“社会成本”的存在。于是,现代社会理论提出了不同于古典社会理论的概念——即人的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问题。马斯洛提出人有五大需求。笔者认为满足人的“安全、尊严、幸福”之需求,从法学理论层面上说,应依靠“法律社会化”来解决——即我们的法律不能仅仅将人看作“原子化”的“市民”(私法),也不能仅仅将人看作“原子化”的“公民”(公法),更重要的是要还原人的本性,把人看作须臾不可离开“团体”的“社会人”(社会法)。这就是“私法—社会法—公法”法律三元结构论对实现“法律社会化”的一个贡献。

既然我们确定了“私法—社会法—公法”的法律三元结构论,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经济法是否属于“社会法”法域:其一,经济领域在古典社会科学看来,向来属于“私域”,但正是“法律的社会化”现象出现,使一些调整经济的法律之性质不同于古典的“民商法”,而成为“经济法”。其二,现代经济法产生的背景,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充足、自然垄断、垄断、外部效应等“市场失灵”情况,市民社会发生危机,而政治国家的一味介入又导致“寻租”等“政府失灵”现象,因此需要团体社会的出场,以挽救“市场失灵”,克服“政府失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经济法显然是团体社会的重要规则。其三,经济法与在“法律的社会化”背景下出现的环境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具有更大相似,而迥异于“私法”的民商法、“公法”的“行政法”。其四,经济法是将“民商法”下的“市民”还原为“消费者”、“中小投资者”;将抽象的“商人”还原为“中小企业”、“大企业”,即按它们不同的社会角色,设置不同的权利与义务。其五,经济法所追求的目标是整体社会利益。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经济法是社会法法域下的一个法部门。

经济学术论文篇二

1、某企业购买面值为300万元的分期付息公司债券作为长期投资,共支付价款375万元,其中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为20万元。则该项债务投资应计入“长期债券投资”科目的金额是:

a.280万元。

b.300万元。

c.355万元。

d.375万元。

标准答案:c。

【解析】长期债券投资确定初始投资成本时,取得的债券所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应作为应收利息单独核算。因此,计入“长期债券投资”科目的金额为375-20=355万元。

2、下列各项中,不应通过“应付工资”科目核算的是:

a.支付给生产工人的津贴。

b.支付给管理人员的奖金。

c.支付给退休人员的退休费。

d.代扣生产工人工资个人所得税。

标准答案:c。

【解析】离退休人员的退休费不计入工资总额,不通过“应付工资”科目核算。

3、乙公司20xx年1月1日折价发行5年期一次还本的公司债券。该债券的实际发行价格为1000万元(不考虑发行费用),债券面值总额为1100万元,票面年利率为6%。该债券与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支付利息。20xx年7月1日“应付债券”科目的月初余额为:

a.1050万元。

b.1300万元。

c.1215万元。

d.1265万元.

标准答案:a。

4、下列经济业务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是:

a.变卖固定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b.取得债券利息收入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c.支付经营租赁费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d.支付融资租赁费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标准答案:c。

【解析】a变卖固定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量,b取得债券利息收入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属于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d支付融资租赁费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属于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5、对于以前年度内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在将以前会计期间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提的累积折旧抵销时,应当:

a.借:累积折旧,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b.借:期初未分配利润,贷:固定资产原价。

c.借:累积折旧,贷:固定资产原价。

d.借:固定资产,贷:累计折旧。

标准答案:a。

6、被审计对象自接到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报告后,将书面意见送交审计组的时间期限是:

a.5日。

b.7日。

c.10日。

d.30日。

标准答案:c。

7、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采取托收承付方式销售货物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

a.办妥脱收手续的当天。

b.货物发出的当天。

c.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

d.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

标准答案:a。

8、增值税属于中央固定收入的部分外,税额的()分别划归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a.25%、75%。

b.35%、65%。

c.75%、25%。

d.65%、35%。

标准答案:c。

9、行政处罚法对行政违法行为的追究时效为:

a.60天。

c.2年。

d.5年。

标准答案:c。

10、增殖税的应纳税额包括:

a.向购买方收取的销项税额。

b.价外向购买方收取的包装费。

c.受托加工应征消费税的消费品所代收代缴的消费税。

d.承运部门将运费发票开具给购货方的代垫运费。

标准答案:b。

经济学术论文篇三

一般的议论文,只要就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主张,进行必要的论述,说清楚就可以了。而商业经济学术论文,则是对商业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问题作比较深人的研究和探讨,涉及的范围较广,研究的问题比较复杂。

这种学术论文一般都是以自己多年来从事商业工作所积累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写成的。它既有科学的实践基础,又有理论上的创见性。因此,撰写商业经济学术论文,既是对商业工作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一种表述科研成果的工具。

商业经济学术论文,是商业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科学地研究商业经济的特征、规律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具有启发指导性作用。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在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商业经济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有很多新的课题需要进行学术性的理论探索。

广泛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技巧,深入研究商业经济中的新课题,努力探索商业工作改革发展的新途径,对于改进工作方法,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学术论文篇四

学习不只是学习别人告诉我们的东西,还要在学习中创新,主动地去学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17中级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强化练习题,欢迎来学习!

单选题。

1.在交易或合约关系形成后,由于甲(乙)方的行为难以被乙(甲)方所察知,甲(乙)方有可能做出损害乙(甲)方而从中渔利的选择,这种现象称作:

a.外部性。

b.逆向选择。

c.道德风险。

d.不完全竞争。

2.需求膨胀,物价迅速上升;瓶颈产业对经济起严重制约作用;经济秩序混乱的情况下,政府应采用。

a.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b.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c.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d.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3.国际收支中最重要的'项目是:

a.资本项目。

b.货币项目。

c.经常项目。

d.平衡项目。

4.通过专业金融主体实现的金融交易称为:

a.专业金融。

b.非专业金融。

c.直接金融。

d.间接金融。

5.我国对某一受灾国进行了无偿援助和捐赠,在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这笔款项应计入:

a.平衡项目。

b.经常项目。

c.资本项目。

d.货币项目。

6.某股份有限公司,初始投资金额为1200万元,第一年至第五年每年营业现金净流量见下表:

时间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

现金净流量(万元)400600800600400。

投资项目的回收期是:

a.1.25。

b.1.85。

c.2.05。

d.2.25。

7.下列各项费用中,属于变动成本的是:

a.公司总部人员工资。

b.仓库及厂房险费。

c.计件工资下的直接人工费。

d.直线法下的折旧费。

8.在编制预算的时候不考虑以往预算期间的费用项目和费用额,根据预算期实际需要和可能分析费用项目的合理性和合理的费用额,综合平衡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是:

a.零基预算法。

b.增量预算法。

c.固定预算法。

d.弹性预算法。

9.预计某公司股票下一年的每股股利为0.8元,未来每年以5%的固定增长率增长。股票投资必要报酬率为l0%,则该股票估值为:

a.6元。

b.16元。

c.12.5元。

d.12.6元。

10.企业不可以采取的长期债权性筹资方式主要是:

a.发行债券筹资。

b.长期借款筹资。

c.融资租赁筹资。

d.发行股票筹资。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道德风险是指在交易或合约关系形成后,由于甲(乙)方的行为难以被乙(甲)方所察知,甲(乙)方有可能做出损害乙(甲)方而从中渔利的选择。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c。

[解析]:变动成本指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或费用。变动成本在单位业务量上则是一个固定数。

8[答案]:a。

[解析]:零基预算法是以零为基础编制预算的简称,指在编制预算的时候不考虑以往预算期间的费用项目和费用额,根据预算期实际需要和可能分析费用项目的合理性和合理的费用额,综合平衡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

9[答案]:b。

[解析]:0.8/(l0%-5%)=16。

10[答案]:d。

[解析]:长期债权性筹资一般有发行债券筹资、长期借款和融资租赁三种方式。

经济学术论文篇五

1、社会审计组织接受委托执行审计业务中,对委托人示意作不实或者不当证明的,应采取的行动是:

a、必须接受其要求出具报告。

b、有权拒绝出具有关报告。

c、应立即向相关执法部门举报。

d、应立即向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举报。

【正确答案】b,该题针对“社会审计组织”知识点进行考核。

2、下列不属于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处罚的是:

a、罚款。

b、批评教育。

c、行政处分。

d、移交司法机关。

【正确答案】a,该题针对“内部审计机构”知识点进行考核。

3、按照现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下列属于内部审计机构权限的是:

a、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

b、召开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

c、对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

d、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正确答案】b,该题针对“内部审计机构”知识点进行考核。

4、下列行为中,不属于国家审计机关权限的是:

a、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财务报表。

b、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社会审计组织出具的审计报告。

c、建议有关主管部门纠正被审计单位正在进行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

d、废止被审计单位主管部门制定的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财政财务收支规定。

【正确答案】d,该题针对“国家审计机关”知识点进行考核。

5、下列各项中,属于国家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是:

a、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b、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c、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d、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b,该题针对“国家审计机关”知识点进行考核。

6、下列表述中,不属于防范审计人员法律责任风险的对策的是:

a、明确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和审计组织的责任。

b、聘请专家和法律顾问。

c、只需要遵守执业准则,不需要遵循职业道德规范。

d、为审计人员提供充分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咨询。

【正确答案】c,该题针对“防范法律责任风险的对策”知识点进行考核。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审计组织的.业务范围有:

a、监督内部人审计人员行为,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奖惩措施。

b、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

c、设计财务会计制度,培训会计人员。

d、代理纳税申报。

e、监督国家审计。

【正确答案】bcd,该题针对“社会审计组织”知识点进行考核。

2、下列属于社会审计组织业务中审计业务的内容有:

a、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

b、审查企业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

c、设计财务会计制度。

d、代理纳税申报。

e、资产评估。

【正确答案】ab,该题针对“社会审计组织”知识点进行考核。

3、下列各项中,属于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的有:

a、要求被审计单位按时报送生产、经营、财务收支计划。

b、检查有关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的资料、文件和现场勘察实物。

c、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证明材料。

d、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e、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法违规、严重损失浪费行为,做出临时制止决定。

【正确答案】abce,该题针对“内部审计机构”知识点进行考核。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各级地方审计机关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后,应当将审计结果报告提交给:

a、本级人民政府。

b、本级人大。

c、本级人大常委会。

d、上一级审计机关。

e、全国人大常委会。

【正确答案】ad,该题针对“国家审计机关”知识点进行考核。

5、下列各项中,属于国家审计机关职责的有:

a、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

b、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c、审计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

d、审计本单位及所属单位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e、审计监督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的财务收支。

【正确答案】abe,该题针对“国家审计机关”知识点进行考核。

经济学术论文篇六

1、下列会计处理中,表述正确的有:

a、企业支付的辞退福利应该按照受益对象计入相应的科目。

b、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应该计入生产成本。

c、销售人员的工资应该计入销售费用。

d、车间修理人员的工资应该计入制造费用。

【正确答案】c。

【该题针对“应付职工薪酬审计”知识点进行考核】。

2、被审计单位将以下费用支出计入产品成本,正确的是:

a、销售人员工资。

b、研发人员的工资。

c、管理人员工资。

d、生产人员工资。

【正确答案】d。

【该题针对“应付职工薪酬审计”知识点进行考核】。

3、下列选项中,审计人员为检查应付工资的总体合理性可以运用的分析方法是:

a、检查各种奖金的发放范围和规定标准,查明其是否真实、合法。

c、分析比较近期各年度和本年度各个月份工资变动情况,判断其变动有无异常。

d、检查各种津贴、补贴开支的真实性。

【正确答案】c。

【该题针对“应付职工薪酬审计”知识点进行考核】。

4、下列有关薪酬业务循环审计的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人力资源管理、工资领取、统计和财会部门相互独立,防止虚列支出和连贯性错误。

b、人员调配单的编制与审批相互独立,防止虚增人数和工资级别。

c、考勤记录与审批相互独立,防止多计和错计出勤天数。

d、实物控制是指限制非授权人员接近待领工资,并设置保管设施,防止现金被盗。

【正确答案】d。

【该题针对“薪酬业务循环的性质”知识点进行考核】。

5、限制非授权人员接近待领工资和工薪业务会计资料属于工薪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

a、职责分工控制。

b、信息传递程序控制。

c、实物控制。

d、账务处理控制。

【正确答案】c。

【该题针对“薪酬业务循环的性质”知识点进行考核】。

6、下列关于离职后福利相关账户的审查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c、审查对于设定提存计划的离职后福利,是否分别不同情况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d、审查对于设定受益计划的离职后福利,是否计入当期损益。

【正确答案】d。

【该题针对“应付职工薪酬审计”知识点进行考核】。

多项选择题。

1、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应付职工薪酬的审计中,针对股份支付的以下执行程序中,恰当的有:

a、审查是否以授予职工权益工具的协议价值计量。

【正确答案】cd。

【该题针对“应付职工薪酬审计”知识点进行考核】。

2、对企业应付职工薪酬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有:

a、计提职工福利费依据的工资总额是否正确。

b、计提职工福利费的比例是否正确。

c、应付职工薪酬的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d、应付职工薪酬账簿是否经过定期检查、复核。

e、应付职工薪酬的计提是否经过批准。

【正确答案】abc。

【该题针对“应付职工薪酬审计”知识点进行考核】。

3、在对薪酬审计时,审计人员发现被审计单位把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福利部门人员的工资计入产品成本。审计人员可以据此认定:

a、工资总额不准确。

b、生产成本不准确。

c、利润总额不准确。

d、多计提应付福利费。

e、工资分配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正确答案】bce。

【该题针对“应付职工薪酬审计”知识点进行考核】。

4、下列选项中,审计人员为检查应付职工薪酬总体合理性可以运用的分析方法包括:

a、分析比较近期各年度和本年度各个月份工资变动情况,判断其变动有无异常。

b、将本年度产品生产成本中直接人工费用与前期比较,查明其异常波动原因。

c、将本年度管理费用中人工费用与前期比较,如有变动应取得管理当局有关员工工薪变动的决议。

d、检查各种奖金的发放范围和规定标准,查明其是否真实、合法。

e、检查各种津贴、补贴开支的真实性。

【正确答案】abc。

【该题针对“应付职工薪酬审计”知识点进行考核】。

5、审计人员测试被审计单位应付职工薪酬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有:

a、确保真实性。

b、应付职工薪酬是否记录在正确的会计期间。

c、测试是否发生少报或漏报应付职工薪酬金额。

d、确保不发生多计或虚构应付职工薪酬金额。

e、应付职工薪酬估价是否正确。

【正确答案】bce。

【该题针对“薪酬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测评和审计目标”知识点进行考核】。

6、下列选项中,薪酬业务循环审计目标包括:

a、证实工资分配的正确性。

b、证实薪酬业务的合法性。

c、证实薪酬业务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d、证实工资使用完整性。

e、证实账务处理正确性。

【正确答案】abce。

【该题针对“薪酬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测评和审计目标”知识点进行考核】。

7、下列关于薪酬业务循环内部控制职责分工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人员调配单的编制和审核相互独立,防止虚增人数和工资级别。

b、工资单的编制和审核相互独立,防止多记和错记应发工资。

c、工资的保管与记录相互独立,防止资料损坏。

d、考勤记录与审批相互独立,防止多记和错记出勤天数。

e、工资费用分配表编制与审核相互独立,防止工资分配发生错误。

【正确答案】abde。

【该题针对“薪酬业务循环的性质”知识点进行考核】。

经济学术论文篇七

1、下列审计证据中属于审计人员亲历证据的有()。

a.审计人员监督存货盘点取得的盘点表。

b.审计人员取得的被审计单位的租赁合同。

c.审计人员复制的被审计单位的销售发票。

d.审计人员从被审查账簿中摘录的资料。

e.审计人员动手编制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2、审计证据的作用有()。

a.判断被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

b.考核审计人员业绩的依据。

c.做出审计决定的基础。

d.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联结的纽带和桥梁。

e.评价审计事项的事实依据。

3、下列各项中,可以选作审计标准的有()。

a.增值税暂行条例。

b.报纸、杂志等进行的报道。

c.会计准则。

d.即将执行的准则。

e.国际惯例和条约。

4、下列关于审计工作底稿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审计工作底稿是联结整个审计工作的纽带。

b.审计工作底稿是行政复议和诉讼的重要作证资料。

c.非重大事项的审计工作底稿不用进行复核。

d.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应内容完整。

e.审计工作底稿的形式应统一一致。

5、以下各项中属于鉴定和勘验证据的有()。

a.审计人员进行函询时的往来信件。

b.对某些书面资料字迹的鉴定。

c.经济业务发生时现场的录像带。

d.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

e.产品或工程质量鉴定证明。

6、下列关于实物证据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实物证据是指以实物存在并以其外部特征和内在本质证明审计事项的证据。

b.实物证据通常包括固定资产、存货、有价证券和现金等。

c.实物证据通过实际观察或盘点取得的,用以确定实物资产的存在性。

d.实物证据对于证明实物资产是否存在具有较强的证明力。

e.实物证据还可证明资产的`所有权归属、资产的质量和分类。

7、在选用适当的审计标准时,应当考虑的问题有()。

a.审计标准的相关性。

b.审计标准的客观性。

c.审计标准的准确性。

d.审计标准的公认性。

e.审计标准的适用性。

8、审计标准的特点包括()。

a.准确性。

b.时效性。

c.层次性。

d.客观性。

e.地域性。

9、下列各项中属于调查了解记录的有()。

a.确定的审计事项及其审计应对措施。

b.可能损害独审计独立性的情况及采取的措施。

c.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的调查了解情况。

d.对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可能性的评估情况。

e.被审计单位承诺情况。

10、按审计标准的性质和内容分类,审计标准可分为()。

a.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b.内部制定的审计标准。

c.外部制定的审计标准。

d.预算、计划、合同。

e.业务规范、技术经济标准。

11、下列关于审计人员鉴定审计证据可靠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对实物证据,不仅要核实数量,还应关注质量。

b.对书面证据,不仅要核对金额,还应判别真伪。

c.对口头证据,要分析提供者的陈述是否真实。

d.针对一项具体审计目标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者获取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

e.良好内部控制环境下产生的证据更可靠。

12、下列关于审计证据的可靠性的标准判断叙述中,错误的有()。

a.审计人员间接获取的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比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更为可靠。

b.经过加工汇总的业务凭证比直接产生于经济活动的业务凭证更为可靠。

c.从被审计单位外部取得的证据比从内部取得的证据更为可靠。

d.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或复印获取的审计证据更为可靠。

e.以文件记录形式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为可靠。

13、下列审计证据类型中,属于按来源分类的有()。

a.外部证据。

b.环境证据。

c.实物证据。

d.内部证据。

e.亲历证据。

14、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有()。

a.适当性。

b.递延性。

c.充分性。

d.独立性。

e.合法性。

15、审计人员编制的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属于()。

a.实物证据。

b.书面证据。

c.口头证据。

d.亲历证据。

e.鉴定和勘验证据。

经济学术论文篇八

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前者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工科专业;后者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等文科专业。凡是进行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并且描述这些科研成果的'文章就是学术论文。

我们在理解这个定义时应把握两层含义:

其一,学术论文的范围限制在科学研究领域,非此领域的文章,不能算学术论文,如一般议论文、新闻报道、报告文学、杂文、散文等都不能算学术论文。

其二,并非科学领域的所有的文章都是学术论文,而只有表达科学研究新成果的文章才是学术论文。科幻和科普作品不能算学术论文。

经济学术论文篇九

1、下列情况中可以采用审计抽样进行审查的是()。

a、检查总体的完整性。

b、抽样单位较少。

c、有特殊风险或需要特别关注的情况。

d、审计事项包含的数量较多。

2、与非统计抽样法相比,统计抽样法的优点不包括的是()。

a、采用随机原则进行样本选择,减少了主观随意性。

b、审计人员能够将抽样风险量化,并加以控制。

c、完全依赖审计人员的实践经验和判断能力。

d、可以科学地确定样本量,避免样本过多或过少。

3、在审计统计抽样中,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不包括的是()。

a、总体容量。

b、总体项目差异。

c、审计结论的可靠性程度。

d、审计人员的数量。

4、属性抽样中,精确限度等于()。

a、可容忍的误差率。

b、可容忍的误差率与预计总体误差率二者的差额。

c、样本误差率。

d、样本误差率与预计总体误差率二者的差额。

5、下列样本选择方法中,不符合随机原则的是()。

a、简单随机选样法。

b、系统选样法。

c、等距选样法。

d、随意选样法。

6、下列抽样方法中可用于估计总体的金额特征的是()。

a、发现抽样法。

b、属性抽样法。

c、变量抽样法。

d、判断抽样法。

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财产物资控制的有()。

a、会计凭证的`复核。

b、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

c、质量控制。

d、会计记录的定期核对。

e、材料的验收。

2、下列属于内部控制测评的作用的有()。

a、确定会计和其他经济信息的可依赖性。

b、为制定和修改审计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c、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

d、减少审计工作量。

e、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健全和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控制环境要素的有:

a、管理当局的观念和经营风格。

b、责权配置。

c、不相容职责的分离。

d、对财产实物的防护措施。

e、员工的素质。

4、在凭证与记录的控制过程中,建立严格的凭证制度要求()。

a、凭证种类要齐全。

b、凭证内容要完整。

c、凭证要预先连续编号。

d、所有凭证都要由会计人员填制。

e、重要凭证要由专人负责保管。

5、下面属于文字说明法的特点的有()。

a、单独使用时只限于内部控制系统比较简单且易于描述的小型企业。

b、使用范围广泛。

c、可以对调查对象做出比较深入和具体的描述。

d、反映问题不全面,仅限于被调查事项的范围。

e、难以用简明的语言描述内部控制系统的细节。

6、下列属于流程图法的特点的有()。

a、缺乏弹性,难以根据业务控制程序的变化做出修改。

b、可以对调查对象做出比较深入和具体的描述。

c、由于缺少文字说明,较复杂的业务不易理解。

d、能使各项业务活动的职责分工、授权批准等项控制措施完整的显示出来。

e、便于随时根据业务控制程序的变化做出修改。

7、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的内容有()。

a、健全性评价。

b、真实性评价。

c、合理性评价。

d、合法性评价。

e、有效性评价。

8、下列属于信息与沟通构成内容的有()。

a、会计系统。

b、内部审计。

c、信息系统。

d、职责分工。

e、传导机制。

经济学术论文篇十

2.会计师事务所形式:会计师事务所是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机构,注册会计师只有加入会计师事务所才能执业,我国注册会计师只准设立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和合伙会计师事务所,不准个人设立独资会计师事务所。

3.会计师事务所性质:事务所经济上不依赖于国家和其他行政单位,实行有偿服务,自收自支,独立核算,依法纳税,具有法人资格。

二、业务范围。

业务范围主要有(1)审计业务(法定业务)(2)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审计业务属于法定业务,非注册会计师不得承办。

1.审计业务。

(1)审查企业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

(2)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

(3)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及其他事项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报告。

(4)办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并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

2.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业务:比如代理记账等。

备考资料。

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不提供保证。

【例题11-单】下列各项中,属于社会审计组织业务范围的是()。

a.对未来事项可实现程度做出保证。

b.代行被审计单位的部分管理职能。

c.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

d.对被审计单位违反会计准则的事项进行处罚。

【答案】c。

三、权限。

1.会计师事务所受理业务不受行政区域、行业的限制。

2.对国家机关委托办理的审计、查证、鉴定、验资等事项,会计师事务所有权查阅有关会计资料和文件,查看业务现场和设施,向与委托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索取证明材料;对其他人委托办理的业务,由委托人和事务所在委托书或书面协议中约定有关查阅账目、文件、资料和核查资财的权限。――国家机关委托,有权取证;其他人委托,按约定取证。

3.社会审计组织向委托人提交审计、查证、鉴定、验资报告,并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注意:这里不包括会计服务。

4.社会审计人员负有保密义务。

四、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民法、刑法对社会审计人员法律责任都有规定。可能负有的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公司法》1-5倍。

《刑法》5年以下。

《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连带责任。

《司法解释》明知故犯连带责任。

经济学术论文篇十一

学术是指专门、深入、系统的学问和知识,是对主客观世界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论证。学术论文,也称科学论文、科研论文或研究论文。根据《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t7713—1987)》的定义: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试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不是对现有知识的复述,而是在一定专业水平和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文字表达,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见解和发现。概言之,学术论文就是对某个学科领域中某一学术问题做比较系统、专门的研究和探讨,表述创造性科研成果的理论性论文。

学术论文的特征是其区别于其他应用文体的本质属性。了解并掌握学术论文的特征既是撰写学术论文的需要,也是对学术论文的水准及价值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1、科学性。

科学性是学术论文的根本特征,是评价学术论文有无发表价值的重要标准。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术论文内容的科学性。论文选题符合实际,讨论的问题符合主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表述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内容真实、准确;实验数据、研究方法、研究结论都要忠于事实和材料,对客观事实做真实记录,论文能真实地揭示主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规律,能够真实地反映科学研究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第二,学术论文结构和表述的科学性。结构的科学性要求论文结构要严整,推理要严密,措辞要严谨。表述的科学性要求学术论文研究的方法应科学,论点应明确客观,论据应可靠充分,论证应合乎逻辑,表达方式应具有正确的内在逻辑关系,符合逻辑推理的过程,理论体系经得起推敲。语言文字要准确、明白、规范。

第三,学术论文结果的可重复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还表现为它要对研究对象做出准确而简明的抽象概括,并能形成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定论,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因此,论文的结果要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其他科研工作者在相同条件下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能经得起重复和实践检验的定论才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2、创新性。

创新历来是历史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更是当今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撰写学术论文,进行科学研究就是要不断开拓新领域、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提出新思想,因此,创新性是学术论文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术论文的核心价值所在。创新是以新的思维、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和新的描述为根本特征的人类活动。科学家贝尔纳曾说过:科学远远不仅是许多已知的事实、定律和理论的汇总,而是许多新事实、新定律和理论的连续不断地发现。因此,学术论文的创新程度应是相对于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而言的。

论文所揭示的事物特征属性,以及对这些特征、属性、规律的运用所取得的结论必须是首创的,而不是对基础知识的推导,更不是对他人成果的重复或解释。学术论文的创新性表现在研究和写作的选题、取材、立意、谋篇、布局等各个方面。创新了实验体系,使用了新的过程或方法,实验中有新的发现,产生了新的实验数据;从新的角度进行论证,得出了新的研究结论;在理论上提出了新的假说,反驳了某一现有理论,或者对某一现有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比前人有了新的进展。这些方面的创新都能为后人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专业性。

学术论文所反映的内容应是相关学科专业系统的理论化的知识,无论学术论文是作者所在学科的研究领域,还是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或者是其他学科理论方法的移植,但总与一定的学科专业及其研究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反映科学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学术论文,其内容所反映的应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水平,而非低水平层次上的简单重复。

学术论文是作者对事物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对专业领域内某个具有学术价值的问题进行系统化、专门化研究探讨的创造性劳动成果,要力图通过深刻的思维过程、客观的分析和科学推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使知识专门化、系统化、严密化,深刻揭示和剖析事物发生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学术论文的专业性还体现在语言表述与读者对象上。学术论文通过大量使用公式、图表等专业术语和符号,力求使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述和分析,体现出学科的专业性,这也是学术论文与一般应用文体在语言表述上的差异。学术论文的读者也主要是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某一方面学术专长的学者和科研工作者,有较强的专业性。

4、规范性。

规范的格式是治学严谨的体现。作为记录研究过程、发布科研成果、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重要信息和传播载体,学术论文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体现出了严谨的规范性。严格的规范是为了使学术论文更好地实现表达和交流目的的准确无误。学术论文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术论文结构体系和编写格式的规范性。学术论文要符合提出问题、分析论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一完整的逻辑顺序关系,其构成要素也应按照内在逻辑结构排列。《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t7713—1987)》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和编排有详细规定。中国期刊刊登科技论文的组成部分和排列依次页面:是题名、作者署名和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引言、正文、结尾、致谢、参考文献和附录。

除学术论文编写格式的国家标准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caj—cdb/t1—)》也是现行主流的编写标准,已为3000余种中国期刊采用。二是语言文字、标点符号使用的规范性。学术论文的语言与其他文字作品的语言截然不同,主要使用议论、说明的表达方式,使用平实、准确、简明、清晰、客观、稳定、逻辑性强的科学语言,语言文字表述应力求书面化、术语化、规范化。其语言所表述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精度和密度。此外,论文中的标点符号也必须按照已有的规定执行,不能随意使用。三是图表制作与参考文献着录的规范性。学术论文中的图标、表格、图形的制作与表示,也要精确化、标准化,严格按照规范的方式使用。《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gb/t7714—20xx)》是现行的学术论文文后参考文献着录的国家标准。

5、应用性。

应用性是评价学术论文有无发表价值的另一重要特征。学术论文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理论上解决了专业领域某方面的理论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实践上解决了专业领域的某些实际问题,如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在实验、教学、管理方法及生产工艺流程等方面有所改进等,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对于应用型学科来说,学术论文的应用性体现得更加突出。例如对于临床医学专业而言,除少数纯理论研究的学术论文之外,绝大多数医学论文应结合医疗、预防等工作的实际,力求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造福社会和大众。

学术论文的实用价值越大,效果也就越好,指导作用也就越大。论文发表后在教学、科研、生产、管理上应用,能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体现学术论文的应用性和社会价值,论文的论点要正确,选题要真实,论据要科学,论证要周密,提出的策略、对策、措施、方案、结论要有针对性。

经济学术论文篇十二

摘要: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尚处在工业社会的初级阶段水平,而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社会的中期阶段水平,这种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是造成当前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同步重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新阶段,在推进社会建设方面,除了要进一步明确社会建设的含义、任务和方向外,更为关键的是要有组织地实施社会建设,投入更大的人、财、物力,还要尽可能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参与社会建设,方能实现社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经济社会形势;社会建设;经济结构。

对当前经济社会形势的分析。

当前中国的总体形势,可以概括为: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基本稳定,社会矛盾凸显,文化繁而未荣。总的形势很好,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进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就经济和社会发展来看,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经济总量增长15倍,年均递增9.8%,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2倍,年均增长8.6%。2009年,人均gdp达到3268美元,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普遍改善,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这是巨大的成就,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在经济方面捷报频传的同时,社会矛盾、社会冲突也日渐增加。1978年,全国刑事犯罪55.7万件,2008年为488.5万件,增长8.77倍;1978年社会治安事件123.5万件,2008年为741.2万件,增长6倍。群体事件1994年开始统计,有1万多起,2008年增至9万多起。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这种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又好又快地前进,这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到2020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繁荣,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这“六个更加”中,第一条是经济,第二条是政治,后四条都是要通过社会发展才能解决的问题。

2003年,经历了一场“非典”危机的冲击,当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存在着城乡、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和国外之间发展等方面的不平衡,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指出要“及时化解一系列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和工作有序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相互协调,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要适当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为加快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主要是讨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指出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并就此作出了相应的决定。文件公开发表之后,受到了全党全国普遍响应,反响最强烈的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建设,认为这是党中央提出的新战略、新理论和新概念。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单设一节,名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把党的奋斗目标,由原来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改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科学化。

从这些年的实践来总结,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应当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矛盾的结构性分析。

从理论上分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也就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平衡、不协调。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两个最基本的结构,两者互为表里,相互支撑,互为基础。一般而言,经济结构变动调整在前,带动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调整了,也会促进经济结构的完善和持续变化。所以,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必须协调,相辅相成。现阶段,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达到了工业化社会中期阶段的水平,但是,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

(一)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社会结构同经济结构一样,是由若干个分结构组成的。主要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等。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变化的推动下,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例如就业结构,1978年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状况是一产占70.5%,二产占17.3%,三产占12.2%;2008年变化为一产占39.6%,二产占27.2%,三产占33.2%。1978年我国的二、三产业职工人数只有11835万人,2008年二、三产业有46826万人,30年共增加3499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166万人。非农产业的劳力从1997年开始,已经占50.1%,超过了50%的临界点,进入了工业化国家的就业结构。又如城乡结构,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17.9%,200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45.7%,平均每年提高0.91个百分点。1978年,我国的城镇人口有17245万人,2008年达到60667万人,30年增加了4.34亿人,平均每年增加1447万人。再如社会阶层结构,已经从“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结构,转变为由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科技专业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失业半失业人员等十个阶层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

这样大的社会结构变动,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自周秦以来,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国家。直到1978年,农民仍占82.1%,只能说还是个农业国家的社会结构。真正发生这个大变局,转变为工业国家社会结构的是这30年。但是因为我们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大发展、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时候,没有适时抓好社会体制的改革,没有适时抓好社会建设,没有适时抓好社会结构的调整,因而与经济结构的变化相比较,我国现在的社会结构是落后了。

(二)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约为15年。

据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还是工业社会的初级阶段水平,而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社会的中期阶段水平。我们经过对比和测算,当前的中国社会结构大约滞后经济结构15年。

有人会问,改革开放30年,怎么会滞后15年呢?这是因为早在1978年,我们的社会结构已经比经济结构落后了。例如,在1978年,我国的二、三产业在gdp中已经占了72%,但当年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只占29.5%,而农业劳动力占到70.5%,1978年城市化率只有17.9%,可见,1978年的社会结构已经比经济结构落后很多了。改革开放30年来,如前所述,我们不仅没有扭转这种状况,反而是更加严重了。还以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为例,根据外国学者钱纳里等人的研究,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就业结构中,二、三产业的职工应该占到总劳动力的80%以上,但2008年中国的二、三产业就业职工只占总劳动力的60.4%,差了20个百分点。过去30年,非农劳动力平均每年增加1.03个百分点,需要20年才能持平。以城市化为例,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率应该达到60%以上,但2008年中国城市化只有45.7%,差了14.3个百分点。以过去30年城市化率每年增加0.91个百分点计算,需要15.7年才能达到。再以社会阶层结构而言,工业社会中期阶段,中产阶层应该达到40%以上,而2008年中国只有23%。如以近来每年中产阶层规模增加一个百分点计,要17年才能达到。当然,这种估计是基于现有社会体制运行状况,如果我们能及时进行社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那么,社会结构的变动就会加快,将会较快缩小这个差距。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社会中期阶段的结构,而社会结构还处在工业社会的初期阶段,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差,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不协调,也是产生诸多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而且长久未能解决的结构性原因。

三农问题为什么长期解决不好?说到底,三农问题也是个结构性问题。我们搞工业化,但没有按社会发展规律搞城市化,用种种办法把农民封闭在农村里。工业发展了,农业发展了,但农民从1952年的50319万,到2008年反而增加到95500万(农业户籍人口),按现在统计,农村常住人口还有72135万。经济结构调整了,社会结构没有相应地调整,这是由此产生诸多矛盾的典型案例。2008年,在gdp中,农业只占11.3%,但在就业结构中从事农业的劳力占39.6%,在城乡结构中,当年农村的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54.3%。也就是说,在2008年占39.6%的劳力,创造了11.3%的财富。54.3%的农村人口,分配11.3%的财富,农民岂能不穷。而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说是结构问题、体制问题引起的。因为这样的结构,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户口、就业、劳保等一系列体制形成的城乡结构,不改革这些社会体制,不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三农问题就解决不了。

中国进入社会建设的新阶段。

进入新时期以来,关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持续182011.5扩大,官民关系、劳资关系等社会阶层关系矛盾显化,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事业改制等引发的社会不稳定问题增多,一些地方杀人、绑架等暴力犯罪增加,诈骗、抢劫、盗窃等刑事犯罪案件上升,特别是各种群体性事件居高不下,近几年接连发生的瓮安事件、石首事件、吉林通钢事件,影响恶劣,使得经济社会稳定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我们显然不能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火式的办法来解决,也显然不能只用经济的理论和方法来应对。有人提出用“花钱买平安”来解决,这只能解决一时,不是治本的办法。

中国的革命与建设是分阶段推进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形势变了,就要采取不同的战略和策略。这是我们的基本经验。前面已经说过,“我国已进入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时期的特征是经济建设已取得很大成功,工业化已达到工业国家的中期水平,但社会结构还相当滞后,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对照国外一些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经验看,我们已经从经济建设为主的阶段,进入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新阶段的任务,是要在继续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适时进行社会体制的改革,重点进行社会建设,抓好社会管理。党的十六大以后,特别是在十六届四中、六中全会以后,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建设的战略思想,明确指出,“要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条件下,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摆到突出的位置”。

这些判断和决定都是十分正确的,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了这些中央文件的决定和精神,效果也很明显,各地和谐社会、平安社会的建设已普遍地展开,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刑事犯罪率下降了。但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一些地区和一些部门,又转到gdp挂帅的老路上,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放松了,社会矛盾和问题又开始反弹。

新阶段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六中全会以来,我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了比较深入的研讨,进行了大量的宣传,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有了新认识,而且还宣传到了全世界,得到了很好的反映。比较而言,关于社会建设的研讨,要相对弱一些。就两者的关系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要为之长期奋斗的战略目标,社会建设是战术布置,是手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社会建设等一系列的建设来实现。

(一)社会建设的涵义。

社会建设就是为适应国家由农业农村的传统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的转变,适应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积极面对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善民生,完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行动与过程。社会建设的主体,是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社会建设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坚持公平和正义,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和社会进步。

(二)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新中国建立之后,在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在大规模地进行社会建设。只是那时没有用社会建设的概念,而把它分别归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或文化建设的名下。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又把社会领域的建设都称之为社会发展。其实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是两个概念,有异有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社会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明确提出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大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适应了中国进入新世纪以后经济社会发生的新变化,适应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因此社会建设的任务很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既要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为十多亿人民提供良好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又要进行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社会政策,完善社会管理,其核心任务是要构建一个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相协调的社会结构。

有人认为社会建设就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保等社会事业的建设,这显然是把社会建设的涵义理解窄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四位一体中的社会建设,其涵义和内容要宽广、深刻得多。概括来说,社会建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任务。

1、社会事业建设。

过去我们一般把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统一称为社会事业,其实,从实践看,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事业建设,也应该是社会事业。社会事业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的福祉。因为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事业,面对的是全体民众,所以不少国家把这些社会事业称之为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享受到了一定水平的公共服务。

但是,在1990年代中期以后,有些地区和有些部门把经济建设中心抬高到了唯一重要的地步,致使科、教、文、卫、体等的建设相对滞后,出现了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这也是社会矛盾增加的原因之一。党的十七大专门做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决策,非常正确。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也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很得人心。

但要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近些年的实践看,应该再加上“业有所就”,并放在第一的位置,这是民生之本,就像农民要有田种一样,城镇居民如果没有就业,一切就无从谈起。所以,各地正在推进解决零就业家庭的问题,这是一项善举。搞好社会事业,改善民生,就是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

2、社会体制和社会规范。

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社会体制合理和社会规范有序的社会。我们国家已经从农业、农村社会转变为工业化社会、城市化社会,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整个社会体制就要相应变化,应该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建设好新的社会体制,建设好新的社会规范,社会才能和谐有序进行。

在社会体制方面,就当前来说,应该建设好中央和地方体制、城市和乡村体制、劳动就业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社会流动体制、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协调体制,等等。有学者提出要重建社会,形成国家、市场、社会三足鼎立的格局,是有道理的。建设新的社会体制,是个大问题,需要从长计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下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遗产,与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很不相称,必须首先破除,不必再犹豫不决。新的社会体制,将在这些过时的旧体制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

新社会新体制要有新的社会规范。中国的农业社会几千年,农业文明很发达、完整,曾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现在转变为工业化社会、城市化社会,就应建设好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如良好的社会公德体系和完美的法律、法规体系,还要培养人们知法守法的习惯和高尚的文明素质。当然,在原来的农业文明中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优秀传统和规范,还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使之逐渐融合到新的社会规范中,形成新的中华文明。

3、社会管理和社会安全体制。

完善社会管理,保证社会正常有序,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个决定符合客观实际需要,各地区正在贯彻落实,效果是好的。从几年来的实践看,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要重视县城社会的管理。中国有2000多个县,1980年代时,县城所在地一般只有几千人,多则几万人,多数是由城关镇管理,既管农村农民,也管居民。现在的县城都已发展起来了,少则几万人,多则几十万人,大马路、大商场、楼堂馆所都建立起来了。但基层组织、社区建设等还没有跟上来,多数还是由城关镇统管。基本上还是农村式的管理,由此引发了很多社会矛盾,社会治安状况也不佳。这种状况亟需改善。通过建立社区组织,完善基层社区管理网络,增强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可使城镇社会管理完善起来。

二是在发达地区,因为有宽裕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把基层社区做大了,原来的居委会是个自治组织,没有脱产干部。现在有不少城市的居委会(也叫社区),派去了十多人乃至几十人的脱产干部(多数是事业编制),使基层自治组织行政化。有人认为这是为了加强社会管理,很有必要,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社会建设反而把社会建小了,这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4、调整社会结构。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主要和最基础的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这两个结构一定要协调,相辅相成。前面讨论过,我国现在的经济结构已经达到工业社会的中期水平,但社会结构还处于工业社会的初级阶段,这是产生诸多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结构性原因。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继续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加快社会结构调整的步伐,构建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相协调的现代社会结构,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结构的核心结构是社会阶层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标志性指标是中产阶层的比重。2008年,我国的中产阶层人数只占总就业人员的23%,离现代化国家应有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还有很大距离。前面讲过,我国即使达到工业社会中期水平,社会阶层结构也仍然有差距。由此可以看到,我们社会建设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关于推进社会建设的几点建议。

如何抓好社会建设?现成的经验就是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社会建设。好在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功已为我们创造了深厚的物质基础,有了进行社会建设的条件,而且经济建设要持续发展,也要求通过社会建设提供科学、人才、智力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支撑。所以,在当今中国,重点推进社会建设,就是抓住了解决矛盾的关键,其他许多矛盾也可得到较好的解决。国际上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也是在经济建设取得成功之后,就重点转向社会建设。关于进行社会建设,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重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展开社会建设的研讨,弄清楚什么是社会建设、为什么要进行社会建设、怎样进行社会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在全党、全国取得共识。在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但是科学发展一定是包含社会发展在内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当前,出现了经济报喜社会报忧的局面。把经济社会看作一对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已从经济方面转到社会方面,所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着力解决好社会建设方面的问题,就显得非常必要。

据我们的调查,在相当多的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矛盾和问题反而越多,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并不高,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的呼声却很高。最近媒体透露了一些发达地区“十二五规划”的信息,长三角、珠三角的几个县市,人均gdp已经超过一万美元,可他们还在制定今后要实现gdp“三年翻番”、“四年翻番”、“五年翻番”的目标,而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则比较空泛,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第二,推进社会建设要有组织保证。建国60年来,国家建设有一条基本经验,凡是中央决定的战略任务,都必须在组织上落实,要有组织、派干部去贯彻才能实现。如果只停留在会议、文件上,那往往就会落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计划生育是天大的难事,但自上至下建立了计生委,坚持认真贯彻执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我们抓经济建设,建立了计委、经委、基建委和多个经济部门,还有经济体制改革委,中央财经委领导小组,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新农村建设已经进行了5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02011.5会议开了不少,6个“一号文件”发下去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三农”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原因是多方面的,没有在组织上落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方面,现在又成为亟待加强的领域,应该建立一个相应的机构,从组织上落实这个战略任务。2007年北京市建立了社工委和社会建设办公室,2009年上海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也很有成绩。从两个市社工委的实践看,他们遇到了困难和问题。最关键的是社会工委的功能定位问题。社工委是对整个社会建设工作进行宏观统筹协调,还是就社会建设的局部进行具体的组织工作?现在他们在做的是后者。例如北京市社工委成立了社区建设处、社会组织处,而这两方面的工作在民政部门有相应的处室,业务就有了交叉,如何明确分工要由市委市政府协调。而要进行社会建设的宏观统筹、规划、协调,则更要由上级组织决定。

社会建设本身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社会事业、社会组织、社会管理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工作,都已经有了相应的机构和部门在做。现在要紧的是要整合这些社会工作的部门和资源,协调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把这件大事办好。所以,要像组建国家计划委员会那样,组建一个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的任务主要就是对整个社会建设进行宏观协调、统筹、规划、组织、调控,使各项社会建设工作有序有效进行。现在这些方面的很多工作,都是由发改委中社会司承担,而社会司只是发改委35个司局中的一个,显然不能胜任社会建设这个重大任务。这也就是为什么讲了多年要改变“经济这条腿长,社会这条腿短”的状况,而至今没有改变的组织上的原因。把社会司的职能,连同现有的人员和资源从发改委划出来,组建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这是做好社会建设工作,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保证。建议选一个省或市或县进行试点,以便取得经验,再逐步推行。

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选拔培养造就了一支规模宏大的经济工作者队伍,要把社会建设的事业办好,同样需要造就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毋庸讳言,现在社会工作的队伍还很弱很小,而且分散在各个领域,还没有形成合力。我们应该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好配强领导班子,注重培养选拔熟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优秀干部”,组建好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把社会工作各方面的人员组织起来,并在实践中锻炼提高,逐步扩大,发挥组织优势,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千军万马搞社会建设的阵势,把社会建设的事情办好。

进行社会建设要有相当的财力、物力投入。曾经有一段时间,一些地区和部门削减必要的社会建设开支,把绝大部分的财力都投到经济建设上,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加大了对社会建设的投入,情况已有好转,但因为过去欠账太多,经济社会不平衡、不协调的格局还未改变。而且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有钱还是习惯于往经济建设方面投。例如都说教育重要,但至今还未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要达到占gdp4%的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入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础设施、社会治安方面的投入。”我们应真正加大对社会建设的投入,使民生事业、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方面的工作做得越来越好,惠及大多数民众,使他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就会大幅减少,社会成本就会大幅降低,这对经济发展反而是有利的,这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搞好社会建设,必须进行社会体制改革。总结建国6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前30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几乎包揽了经济事务,也包揽了社会事务,虽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形成了短缺经济,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后30年实行改革开放,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放手发动群众,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经济事务管得少了,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的成就。现在进行社会建设,要学习经济建设的经验,要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形成社会建设的动力机制,放手发动群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把社会事务交给社会去做,政府进行宏观统筹和协调,社会建设也一定会取得成功。

我国现行的这套社会体制,是在1950年代以后,全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形成的,是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的。这些年来,我们对于社会体制包括社会事业体制,也进行了改革,有些取得了成功,有些并不成功,有些则还没有破题,整个社会体制还没有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本改变过来。所以现在的经济社会运行中,两种体制并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矛盾和问题,社会成本很高。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践证明,现行的社会体制不改革,社会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必须“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为进行社会建设鸣锣开道。当然,进行社会体制改革,难度很大,会触及某些人、某些群体的利益。这实际又是一场革命,需要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科学策划、周密安排、逐步推行。但社会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也一定会成功。

作者简介:陆学艺,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