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怎么写(实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9:08:56 页码:8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怎么写(实用19篇)
2023-11-18 09:08:56    小编:ZTFB

总结需要把握关键信息,对重要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最后,要仔细审查总结,确保语句通顺,没有错误和遗漏。这里有一些总结的典型例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如何写出精彩的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怎么写篇一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0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03。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04。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05。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06。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07。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08。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09。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10。

七夕。

【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11。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2。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3。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4。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5。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怎么写篇二

背诵方法指导: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勾画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

对于某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怎么写篇三

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其一/犬坐于前。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狼仍从。

从:跟从。

(2)并驱如故。

故:原来。

(3)屠大窘。

窘:处境困迫,为难。

(4)顾野有麦场。

顾:看,视。

(5)积薪其中。

薪:柴草。

(6)苫蔽成丘。

苫蔽:覆盖、遮盖。

(7)目似瞑。

瞑:闭上眼睛。

(8)意暇甚。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9)盖以诱敌。

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3.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

(1)其。

恐前后受其敌(代词,指代“两狼”)。

一狼洞其中(代词,指代“柴草堆”)。

以攻其后也(代词,指代“屠户”)。

其一犬坐于前(其中)。

(2)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词,代指“一狼”)。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句末语气助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结构助词,的)。

(3)敌。

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攻击)。

盖以诱敌(名词,敌人)。

(4)止。

一狼得骨止(停止)。

止增笑耳(只是)。

(5)意。

目似瞑,意暇甚(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

(6)前。

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狼不敢前(向前)。

(7)以。

投以骨(把)。

以刀劈狼首(用)。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2)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数学中的一门学科。

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转身看柴草堆的后面,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企图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怎么写篇四

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4.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5.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6.饭疏食(名词作动词,吃)。

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8.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9.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0.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11.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1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14.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

15.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

16.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

17.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怎么写篇五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6、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7、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宽广,刚毅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子曰:“见贤思齐焉,。”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是知也。”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怎么写篇六

文言文本身没有标点符号,研究者根据现代的标点规范为其加上标点,以便于大家学习和研究。有些文言语句的标点出现些许差错可以理解,但是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应是典范之作,不管从文言句式、篇章结构、辞采修饰还是标点符号哪方面来说,都是学生学习的范本,不应出现差错。笔者发现新编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中出现两处标点错误,特分析如下:

这句中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与“并吞八荒之心”之间是并列关系(大并列),而前半句中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动词短语之间也是并列关系(小并列),既然大并列之间用逗号表示停顿,那么小并列之间就应该用顿号表示停顿。这样才符合上下句之间的语法关系,理解时才更明晰。

2.“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此句中的“公子贤,多客”表示原因,“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表示结果,这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因果复句,上下句之间的停顿用逗号表示。而前一个分句“公子贤”与“多客”之间是并列关系,两者都做了介词“以”的宾语,从层次上划分这个介宾短语要比因果复句之间的停顿小而短,因而“公子贤”与“多客”之间应该用顿号而不是逗号。这样才能与因果复句之间的停顿区分开来,句意理解上也不会出现分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怎么写篇七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以”“成”

2、古今异义“险”“穷”“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怎么写篇八

文言文翻译第一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意义,不添、不加、不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够直译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能够具体落实的字词就尽可能地在译文中有所落实,并保持原句的特点:“达”就是通顺,没有语病,符合表达习惯,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而无法直译时,就可以灵活地或适当地采用意译的方法:“雅”就是译文语句优美,用词造句比较讲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第二,“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留”指保留,凡是年号、帝号、国号、人名、地名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均可保留,照抄即可,不必翻译:“补”指增补,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删”指删除,就是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换”指替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调”,指“调整”,就是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第三,由“会义”到“操作”的翻译步骤:“会义”就是通读全文,领会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文句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或者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基本道理:“操作”就是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并在翻译之后检查文意是否表达清楚,前后是否对应,上下文是否一致、语意是否吻合语境。

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怎么写篇九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玩耍)。

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按时)。

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

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

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

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来得及)。

31.一狼径去(径直)。

32.屠暴起(突然)。

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

36.目似瞑(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猾)。

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跟从)。

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41.顾野有麦场(看,视)。

42.积薪其中(柴草)。

43.又数刀毙之(杀死)。

44.一狼洞其中(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屁股)。

46.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

47.止有剩骨(仅,只)。

48.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这里指攻击)。

50.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持,拿起)。

51.有人忧天地崩坠(倒塌坠落)。

52.天果积气(果然、果真)。

53.只使坠(纵使,即使)。

54.充塞四虚(四方)。

55.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56.国人道之(讲述)。

词类活用。

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4.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5.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6.饭疏食(名词作动词,吃)。

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8.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9.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0.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11.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1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14.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

15.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

16.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

17.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

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指子女。

2.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文章的义理。

今义:文章的意思。

3.去后乃至。

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4.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今义:委屈、委托。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与人期行。

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7.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今义:引用。

8.不亦君子乎。

古义: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9.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10.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11.饭疏食,饮水。

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12.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13.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

14.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精力集中今义:安静、不嘈杂。

15.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

16.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今义:速度缓慢。

17.少时。

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19.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20.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21.身亡所寄。

古义:依附,依托今义:寄托。

22.因往晓之。

古义:告知,开导今义:知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怎么写篇十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非:不,不是。

12.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引:拉。

17.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怎么写篇十一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四、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5.逝者如斯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8.箪食瓢饮。

八、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怎么写篇十二

一、解释加点词语义。(答案)。

1、数年恒不一见数,几。恒,经常。2、层层指数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山中蜃景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屑屑,忙碌的样子6、或凭或立,不一状不一状,形状不一。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8、倏忽,如拳如豆。倏忽,突然。

二、翻译句子。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2、或凭或立,不一状。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3、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答、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答、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唐――李白)。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答、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答、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答,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怎么写篇十三

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学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联系上下文,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怎么写篇十四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玩耍)。

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按时)。

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

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

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

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来得及)。

31.一狼径去(径直)。

32.屠暴起(突然)。

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

36.目似瞑(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猾)。

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跟从)。

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41.顾野有麦场(看,视)。

42.积薪其中(柴草)。

43.又数刀毙之(杀死)。

44.一狼洞其中(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屁股)。

46.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

47.止有剩骨(仅,只)。

48.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这里指攻击)。

50.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持,拿起)。

51.有人忧天地崩坠(倒塌坠落)。

52.天果积气(果然、果真)。

53.只使坠(纵使,即使)。

54.充塞四虚(四方)。

55.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56.国人道之(讲述)。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怎么写篇十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3)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慢:放纵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4)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躁:轻薄浮躁。

治性: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6)意与日去。

日:日子,岁月。

(7)遂成枯落。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8)悲守穷庐。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静以修身。

古义:修养身心。

今义:衣服显示出穿着人的线条。

(2)夫君子之行。

古义:操守,品行。

今义:行走。

(3)意与日去。

古义:日子,岁月。

今义:太阳。

3.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如果意志不坚定就不能学有所成。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怎么写篇十六

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指子女。

2.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文章的义理。

今义:文章的意思。

3.去后乃至。

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4.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今义:委屈、委托。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与人期行。

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7.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今义:引用。

8.不亦君子乎。

古义: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9.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10.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11.饭疏食,饮水。

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12.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13.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

14.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精力集中今义:安静、不嘈杂。

15.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

16.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今义:速度缓慢。

17.少时。

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19.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20.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21.身亡所寄。

古义:依附,依托今义:寄托。

22.因往晓之。

古义:告知,开导今义:知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怎么写篇十七

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

5、兴正浓兴:兴,兴趣。

6、方出神方: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昂:抬。首:头。之:它,代蚊。

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答、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答、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答、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答、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怎么写篇十八

二、故事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

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注释。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问题归纳。

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偶写交往人物,以交往人物的才高德美来衬托室主人的德才兼备,从而证明陋室不陋。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写室中生活,以室主人的情趣之雅证明“陋室”不陋。前一句正面实写,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后一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的羁绊。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5.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何陋之有”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五、课文主题。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二、故事背景。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的哲学家周敦颐来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他清廉正直,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南康后,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三、课文翻译。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注释。

之:的。

蕃:(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译文:水上、陆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天下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注释。

予:我。

独:只,仅仅。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濯:洗。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香。益:更加。

植:立。

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助词。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但不可以贴近玩弄。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怎么写篇十九

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答: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答: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答:“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答: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