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21:44:37 页码:11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汇总8篇)
2023-11-10 21:44:37    小编:ZTFB

时间的流逝是无法逆转的自然规律,我们要学会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简练、准确,避免冗长和啰嗦的表达方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改变现状,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篇一

一台不间断运行的普通台式电脑、一个躺下连腿都伸不直的小沙发、摆放在显眼位置的战备包……这间狭小的空间,是周飞虎第二个“家”。

不仅仅是他的办公室,整个重症医学科走廊每隔约10步,都有一张简易沙发床。累了,医护人员就在这里小憩。

以岗为家的背后,是他们在扮演儿子、丈夫、父亲角色上的“失衡”。

“明年除夕一定陪您吃晚饭……”周飞虎总是对母亲许诺。但每一个春节除夕,他都留在病房陪伴病人直至深夜,再回家陪老人吃饺子。

“忙完了这段日子就一定……”他常常这样告诉妻子。但妻子知道,丈夫“忙”是常态,“这段日子”是永远。

一次次“失约”家人的同时,周飞虎一次次奉命出征。

在闻“埃”色变的利比里亚,他和战友们冒着酷热天气、穿着3层厚重的防护服与埃博拉病毒搏斗,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达80%以上。参与救治我国赴马里维和受伤战士时,他作为唯一的重症医学专家,临危受命留守塞尔维亚,顶住医疗设备不足等巨大压力,保障4名伤员平安回归祖国。

2020年4月,周飞虎和战友们再次披上“战袍”,远征巴基斯坦执行抗击新冠疫情任务。

一次,专家组奉命前往中部和南部疫情最严重地区协助抗疫。为避免乘坐普通飞机被感染,当地特意派遣一架小型专机接送。这种飞机飞行极易受气流影响,安全载重重量要严格控制。

从10名队员中选出4名,周飞虎面临艰难选择——。

“队长,我去吧!”

“我们都行,没有问题!”

那一刻,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这些战友,有的孩子还小,有的亲人刚因重病去世,有的自己身体也不好……”

并不炎热的机舱里,周飞虎的衣领浸满了汗。“出发前‘打胜仗,零感染’是一句口号,但真正踏出国门之后,才知道这是怎样沉甸甸的责任。”既要看好病,又要平安回来,这是军人周飞虎对国家、对战友的承诺。

“她经常自己去小药店买药,怕影响我的工作。”提起母亲,长期“欠账”的周飞虎语气中充满歉疚。

“我也不敢有病,也不敢说有病。”提起儿子,母亲眼中满是体谅。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篇二

一句承诺有多重?一名医生的承诺,关乎生与死,更体现责任与担当。

每年5月12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周飞虎都会收到四川女孩唐钰岚发来的信息。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周飞虎将身受重伤的唐钰岚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恢复意识后,听到可能要截肢的消息,当时才24岁的唐钰岚感到“天都快要塌了”。

尽管希望渺茫,周飞虎还是决定保守治疗,尽最大努力保住患者的伤腿。知道唐钰岚喜欢吃榴莲,周飞虎经常开导:“你要对自己有信心,等痊愈了我给你买榴莲吃。”周飞虎和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悉心救治,终于保住了唐钰岚的双腿。

2020年5月12日,唐钰岚给周飞虎和重症医学科的护士寄来两箱家乡水果表达感谢之情,并报告喜讯:当年对面病床的黄梅花已完成硕士学业,成为一名心理医生。

“这个小姑娘当时双腿不得不截肢,我们谁也不忍心告诉她。”周飞虎回忆,每次换药时,他们都小心翼翼地用床单遮挡,幻肢感让黄梅花以为自己双腿还在。周飞虎还和战友们一起帮黄梅花重拾生活信心,逐渐变得开朗起来的她对周飞虎说:“长大后我也要成为像你们这样的人。”

一个不经意的约定,多年后成为现实,让周飞虎无比欣慰。“生命相托,永不言弃。”周飞虎总是给患者带去信心和勇气,并为这个诺言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救治危重症患者万余例。

“尽全力救治你”,是周飞虎对生命的承诺,而“坚决完成任务”,是他作为一名人民军医,对祖国和人民的承诺。

2016年,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遇袭,战士申亮亮不幸牺牲,多人受伤。上级命令,由周飞虎担任医疗组组长,赴海外救治受伤战士。

马里医疗条件有限,伤员被送往塞内加尔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回国接受进一步治疗。医院设备数量不足,没有监护仪,周飞虎丰富的临床经验发挥了关键作用。20多天时间里,几位伤员陆续度过危险期,病情稳定下来。回国的飞机上,周飞虎担心伤员突发血栓和呼吸问题,一遍又一遍地听诊、观察……最终,4名伤员全部平安回到祖国怀抱。

作为重症医学专家,周飞虎多次参与军内外重大抢救任务。他还多次赴朱日和等地培训指导基层军医、驻训官兵和即将执行援外任务的官兵。作为国防科技创新某重点项目主要成员,他两赴西藏阿里,参加野战医院监护病房建设,为高原官兵提供医疗卫勤保障。

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危重症患者,哪里就是周飞虎冲锋的“战场”。走进周飞虎的办公室,记者看到迷彩战备包放在显眼位置,简朴的书柜里摆放着各种荣誉证书——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获得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最美援外医生、中国好医生等荣誉。这是他一次次拯救生命、践行承诺的见证。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篇三

杨友刚,男,汉族,1985年9月出生,2003年12月入伍,2005年11月入党,现任武警西藏总队第二支队四大队特勤中队狙击班班长,四级警士长。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2014年5月,被评为“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2015年11月,被武警部队评为“优秀四会教练员”;2016年7月,被武警部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总队第三届“十大感动警营人物”;2016年8月,被武警部队评为第三届“十大标兵士官”;2017年7月被评为第二十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

来自贵州大山沟的杨友刚,从一出生就流淌着军人的血液。爷爷是老一辈的军人,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还立过战功,父亲也是一名准军人,只是种种原因而没能走进部队。

浓厚的家庭氛围熏陶着杨友刚,从小听着爷爷讲部队故事长大的他,有一种很强的军人情结!当兵,不仅成了杨友刚从小到大的一个梦想,也是全家人对他的期待。

2003年12月,刚满18岁的杨友刚怀着自己的梦想和家人的希望参军入伍,从山沟到高原,在辗转了3300公里后来到了西藏,开始了他传奇的军旅生涯。

来到部队后,杨友刚突然发现理想中军人英雄形象与现实的差距是那么大。新训生活开始还不到一周,他心中的英雄梦想就被枯燥的直线加方块所代替,每天队列、擒敌、内务的训练节奏完全颠覆了杨友刚对部队的认识,他感到沮丧,才入军营,梦想与现实就发生了强烈的冲撞,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下去?当好兵还是混日子,杨友刚开始了军旅路上的第一次抉择。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很快自己的训练成绩在新兵中脱颖而出,在新训考核时,以总评第一的佳绩,获得了军营的第一次”嘉奖“,同时被选为特勤中队后备狙击手。

选择军营,就是选择了奉献。14年的军旅生活,杨友刚切身体会到军人的不易——子女之孝难尽,顾家之责难负。虽然心中万分愧疚,但作为一名军人,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篇四

2015年1月,周飞虎作为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队长,参加解放军第二批赴利比里亚医疗队执行为期两个月的援利抗埃任务。

由于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当地医护人员感染后死亡超过一半,正常医疗救护已处于瘫痪状态。在当地40℃高温炎热天气下,周飞虎穿着三重厚厚的隔离服,积极救治病人。每次查完房出来后,他全身湿透,汗水顺着衣服直往下流。

中国埃博拉治疗病区收治的第一例病人mulubah(穆鲁巴),是当地一名小学老师,家里已有两名亲属因埃博拉疾病死亡。mulubah刚转到治疗区时,除感染埃博拉病毒外,她还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血糖高达22mmol/l。

当时,治疗埃博拉的疫苗还没有问世,面对凶险的埃博拉病毒,周飞虎和战友们没有退缩。为了给mulubah治疗,他们多次进入病区,进行会诊,并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一边控制她的基础病,一边从重症医学的角度出发,改善她受损的脏器功能,慢慢度过这段病毒感染期。记得mulubah出院时,高兴地竖起拇指为中国军医点赞,感谢中国军医的精湛医术与救治。

每一名患者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没有肤色、种族和国界之分。他都坚持用心治疗、用心护理、用心服务。

2016年6月,周飞虎赴西非马里救治受到恐怖袭击而受伤的维和战士。飞抵马里后,周飞虎发现任务比预想的艰巨。他回忆说:“爆炸导致多发伤,身上炸骨折了,脸上炸烂了,但这些肉眼可见的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见的爆震伤,把内脏都震坏了。”

马里医疗条件有限,伤员被迅速送往塞内加尔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回国接受进一步治疗。其他医疗队员按期回国后,根据伤员救治需要,作为医疗组中唯一一位从事重症医学的专家,周飞虎临危受命,克服巨大压力,独自一人留在塞内加尔救治重症伤员。

意想不到的困难也接踵而至:由于医院设备不足,重病患者多的时候,不能做到每一名伤员都有监护仪等设备使用。没有监护仪的时候,周飞虎丰富的临床经验发挥了关键作用。20多天时间里,几位伤员陆续度过危险期,从重症监护转入普通病房,病情最终稳定下来。

回国的飞机上,周飞虎担心伤员突发血栓和呼吸问题,仅凭一个听诊器一遍又一遍听诊、观察,帮助伤员活动……最后,伤员们平安地回到了祖国怀抱。

“对于重症患者而言,哪怕只有0.1%的希望,我们也会尽100%的努力。那一条条被救活的生命,就是对我们最高的褒奖!人民军医,医的是疾病,担的是使命!”这是周飞虎的人生格言。

18年从医路,周飞虎不辞辛劳先后参加多项国内外重大救援任务,不畏生死、向险而行,他用实际行动书写着联勤军医守信践诺、服务人民的生动篇章!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篇五

“面对敌人疯狂扫射的枪口,老班长黄继光挺起胸膛,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站在黄继光铜像前,军队人大代表、空降兵某旅“模范空降兵连”指导员余海龙,向刚下连的新兵讲述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枪眼的故事。

用讲连队荣誉和传统的方式,为每一名新到连队的官兵“接风”,是连队的传统。余海龙告诉记者,当英雄连队指导员这几年来记忆最深刻的,就是2014年10月作为空军唯一一名基层代表参加古田全军政工会,在同吃“红军饭”时,并语重心长地嘱托“要带头学传统、爱传统、讲传统,带动官兵传承好红色基因、保持老红军本色”,让他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余海龙说:“回到连队的那一晚,我失眠了,独自一人来到荣誉室黄继光老班长的铜像前,思索如何落实好主席的要求。”他和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官兵重温了连史。余海龙告诉记者,学习英雄事迹和重温连队战史,就是要让一代代官兵永远铭记英烈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浇注的根和魂,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余海龙认为,要回答好新时代如何传承好红色基因这个时代课题,就是要时刻牢记领袖嘱托,守好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同时也要与时俱进,让英雄精神接续传承发扬下去。

针对战士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点,余海龙牵头成立创客团队,以“弘扬英雄精神、争当英雄传人”为主题,制作推送微电影、宣传片以及h5,《渴望光荣》《模范的连队,英雄的传人》等原创mv,一经推出网络点击率就达数百万次,原创歌曲《写封信给黄继光》获全军第九届战士文艺奖一等奖。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篇六

“这里永远迎来危重病人,上一位刚刚好转离开,换来的是病得更重的患者。”长期处在高压环境,身为科室主任的周飞虎努力让这一方天地变得更有温度。

科室走廊两侧的文化墙上,标注科室成员生日的一颗颗“果实”高挂在“生命之树”上,老一辈人民军医黄志强院士书写的“生命相托,永不言弃”,作为“科训”激励着每一个人。

“有些特别微小的细节,我们年轻医生过去可能不太注意。但主任的一举一动,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毛智说。

“周主任平时说话和风细雨,但也有发火的时候。”一次,周飞虎向一位年轻医生询问患者病情数据,对方回复得不够精确。尽管电脑系统里已经准确记录了相关数据,但周飞虎还是提出严肃批评。他常常对科室成员说:“icu是一个不允许出错的地方。”

然而,医学是一门有时会存在遗憾的科学,医生总有自己的无奈。面对许多危重患者,周飞虎嘴上安慰“没事儿”,其实“自己心里也有过忐忑”。他说:“看到患者康复的时候特别欣慰,但有时候经过努力救治患者仍然没有好转时,也会陷入深深自责。”

为了对患者进行及时、科学的救治,近年来,周飞虎团队基于物联网系统,大力推进“智慧icu”建设。病房中,智能信息采集车随时提取上传病情变化数据,一旦患者指标评分到达风险临界值,系统便会自动生成红线预警,提示医护人员及时施救。

眼下,周飞虎正带领团队进一步优化智能预警体系,完善软件系统建设。下一步,他计划将研究成果“移植”到机器人身上,在病情分析、交互问诊、病人服务等方面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化。

采访间隙,周飞虎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咖啡。他是咖啡爱好者,每次抢救完病人后,都会喝上一杯,这是他自我减压的方式之一。咖啡入口虽苦,最终能品出甜来,正是一名重症医生的切身感受。

不久之后,周飞虎将迎来自己从事重症医学的第19个年头。在今年的科室年度总结中,他用这样一句话收尾:“唯有勇敢和爱,才能一往无前。”在重症医学科这个离死神最近的地方,这是他们的行医之道。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篇七

一米阳光,明媚而温暖。周飞虎特地将病情更重的患者安排在南向病房里,因为阳光代表着希望。

阳光是否与救治效果有必然联系,似乎没有确切的科学依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医生温暖的关怀和精心的救治,是这里康复率维持在高水平的“秘诀”之一。

或许是因为决策压力沉重,大多数时候,周飞虎神情严肃。面对患者时,他总能绽放出暖心的笑容。不论是在icu病房,还是在抗震救灾一线,抑或是在病毒肆虐、蚊蝇横行的埃博拉抗疫现场,都是如此。

我不禁好奇:是怎样的成长经历让他如此切换自如?在他讲述的几段榜样故事中,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奠基人叶慧方教授,一辈子省吃俭用,自己用旧矿泉水瓶装水喝,却把价值数百万的祖宅捐了出去。“她可以把患者带到家里来吃饭,却不肯接受我们帮她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去世前,她不吃不喝,只为能捐献出一具洁净的遗体……”

肝胆外科专家黄志强院士,在救治一位重症胰腺炎患者时采用了一种新方法。耄耋之年,他依然坚持每天到诊疗一线,亲自记录患者腹压变化。诊疗完毕,还不忘指导后辈:“今天有时间吗?我知道你们都很忙,要是有时间我给你们讲讲。”

汶川地震时,年过七旬的解放军总医院普外科教授宋少柏,冒着余震不断、大雨滂沱,凌晨1点颤巍巍地出现在病房里。周飞虎问:“您不是刚走吗?回去休息吧,病房有我们看着就行了。”老爷子回应:“我不放心,你们不是也没走?”

苍生大医,一脉相承。周飞虎说:“每个时代,都有战士负重前行。”而以叶慧方、黄志强、宋少柏为代表的一代代人民军医,就是那些负重前行的人。

战争年代,他们不仅救治伤员,还是激励官兵的精神力量。当年在华北抗日战场,官兵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到白求恩,打仗就放心。”和平时期,当疫情发生,当灾难来临,他们“白衣执甲”的逆行身影,依然是守护生命、稳定民心的“压舱石”。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这一脉相承的精神风骨,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人民军医的工作初衷,激励他们永远奋斗。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篇八

2015年1月,作为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队长,参加解放军第二批赴利比里亚医疗队执行抗击埃博拉任务。利比里亚地处非洲西部,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也是非洲埃博拉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地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蚊蝇成群,尤其是医务人员奇缺,由于埃博拉病的流行,当地医护人员感染后死亡超过一半,使当地正常医疗救护已处于瘫痪状态。在利比里亚期间,周飞虎与队友们一起,在当地40度高温炎热天气下、穿着三重厚的隔离服,积极救治病人。每次查完房出来后全身湿透,每次进出病房仅出汗就达到1-1.5公斤。

中国埃博拉治疗病区收治的第一例确诊埃博拉病人mulubah,是当地一名小学老师,由于埃博拉疾病的流行,家里已有亲属死亡。病人除感染埃博拉病毒外,还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刚入病房时一般情况非常差,血糖高达22mmol/l。面对凶险的埃博拉病毒,周飞虎和战友们没有退缩,一次次进入病房,一次次会诊讨论病情,从重症医学角度改善受损脏器功能,终于把她从死亡线上抢了回来。

出院那天,mulubah别提多激动了,她不停地向周飞虎和同事们竖大拇指,感谢这些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医生。随后两个多月时间里,周飞虎作为重症救治专家,共参与接诊患者61例,收治埃博拉疑似和可能患者38例、埃博拉确诊患者5例,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达80%以上。

对于埃博拉防治来说,除了积极的救治病人之外,预防与防控措施也非常重要。援非期间,周飞虎充分利用自身曾留学美国、英语好的优势,作为临床专家积极与在埃博拉治疗中心的当地医护人员交流诊疗体会,同时每次查房时除常规治疗病人外,还积极与病人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减轻其心理压力,从各个方面积极救治病人,同时,根据埃博拉疫情防控需要,按照医疗队统一部署,作为主要教员之一,完成对利比里亚当地社区人员的卫生培训及宣教的教学任务,并结合救治经验,完成3篇论文,其中一篇论文被首届国际埃博拉大会录用,并在大会上做专题英文发言,提高了我军在埃博拉救治方面的国际影响力。相关事迹如《抗埃博士的情感账单》等多次被包括《解放军报》等媒体报道,被评为全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并作为代表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和军队首长接见。

完成任务归国,周飞虎每每说起这段经历,总是轻描淡写,仿佛从未与那些致命的病毒打过交道,而是去异域风情的非洲游玩了一趟。“就算再选一次,我还是会去非洲。”周飞虎说。但他当时也没有料到,自己的第二次非洲之行很快就来了。

2016年6月,周飞虎随军委工作组赴西非马里及塞内加尔救治受到恐怖袭击的我国受伤的维和战士。在军委工作组及其他医疗队员按期回国后,根据伤员救治需要,作为重症医学专家,他坚决服从命令,克服巨大压力,独自一人留在塞内加尔救治重症伤员,使伤员转危为安。在伤员救治过程中,每日评估患者伤情,确定转运后,与当地医院及联合国相关部门沟通转运等事宜,并根据患者情况,充分考虑回国路途遥远环境复杂等情况,详细制定伤员转运途中的预案,确保转运过程的万无一失,将包括2名重伤员在内的4名伤员安全转运回国。在完成伤员救治任务的同时,还与塞内加尔中央医院、联合国相关部门积极开展相关领域交流学习,用自己精湛的技术,帮带培训当地的icu同行。受到联合国相关部门、塞方医院、我驻塞大使馆、军委维和办等相关部门高度肯定和赞扬,其中塞军中央医院副院长姆贝伊上校专门向我驻塞使馆武官表示:“在和周医生的合作过程中,我们的医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非常希望将来有更多像周医生这样的专家来我们医院进行指导、培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