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感动中国朱彦夫先进事迹怎么写(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3:12:58 页码:7
感动中国朱彦夫先进事迹怎么写(模板11篇)
2023-11-10 03:12:58    小编:ZTFB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如何合理安排学习和休闲的时间,使得学业和娱乐兼顾?看看这些环境保护实践的案例,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信心。

感动中国朱彦夫先进事迹怎么写篇一

朱彦夫,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普通伤残士兵,当年完全可以躺在功劳本上、颐养于荣军院中,平安无险地度过自己的平凡一生。然而,作为共产党员、革命战士的朱彦夫,却全然没有这样去选择,因为他清楚自己的入世坐标在哪里,他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该多大。他决心像苏联红军战士保尔·柯察金那样,做一名中国的钢铁战士,做一名纯粹的共产党人。

我们学习朱彦夫,就是要学习他身上所永恒具有并固守着的中国人的诚信友善信条、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斗志、革命者的'不屈不挠精神,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所、什么条件下,都要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置于最高层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牢记心间,把落实群众路线的要求坚持到底,始终叫响“我是共产党员”的口号,及时发出“有困难跟我来”的倡导,争做干事创业的急先锋,争当人民群众的好榜样。

感动中国朱彦夫先进事迹怎么写篇二

朱彦夫,一位向人类身心极限挑战的山东汉子,一个淄博人民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用极限人生书写人生极限的中国当代保尔,一位获得全国首个“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永远的战士,今天,他的事迹再次深深的感动了我。

最早听说朱彦夫的'事迹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朱彦夫是作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成为学习榜样的并传遍齐鲁大地的。那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身残志坚,用超人的毅力,挑战自己,挑战人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淄博齐盛宾馆的报告大厅,我通过沂源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黄雪颂,济南的军区“沂蒙旅”一营教导员汪祥松,沂源县张家泉村原主任张茂兴,朱彦夫的女儿朱向欣,市委讲师团副团长于涛等五位同志不同角度和侧面的讲述,再次了解了朱彦夫同志的传奇经历、光辉形象和崇高精神,更深切的感受这位特等伤残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奋斗不止的人生。我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先后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的“时代楷模——朱彦夫”发布节目以及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山东卫视播出的时代楷模朱彦夫等,心灵再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朱彦夫,是在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故乡涌现出的又一个“焦裕禄”式的先进人物,他和焦裕禄一下,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书写了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坚如磐石的精神力量,诠释了共产党员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感动中国朱彦夫先进事迹怎么写篇三

近日,山东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老战士朱彦夫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连日来,时代楷模朱彦夫的事迹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朱彦夫挑战生命极限、一心为民的精神信念,感动了很多人。无手无脚、没有左眼、没上过几天学的朱彦夫,却一直坚持读书、看报纸、写日记。最近,朱彦夫的部分日记曝光。

1963年12月(节选)。

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内心发生了激烈的矛盾:是死去好还是继续活着好?活着吗,艰难如山,寸步难移,在全部生活的历程中,都充塞着每行必遇的困难、阻碍和烦苦。小则吃饭穿衣,大则行走旋作,以至工作与斗争,都每每依次横在我的面前。这样下去,对党和国家、人民和自己,都不可能有什么好处。死去吗,这是违背人民利益、毫无价值的牺牲。

这些难题,这些复混烦思的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多起来。为革命、为生活而斗争的视线,渐渐暗淡、模糊了。如果说,在残废以后还曾以勉强的精神,在农村为革命事业做了一点事情的话,那只是出于这样的想法:这可以消磨静卧、孤坐所带来的郁闷沉默状态,用以弥补前功未完的缺额。

当我读到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情恍然急剧地跳动起来: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此刻,我的心象一棵久枯失育的草,得到阳光和空气的温慰一样,顿时舒展开来,逐渐返青了。这句伟大宝贵的话,正好说到我的内心深处,我正是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困难而没有看到全局的光明前途,对困难丧失了斗争的勇气,把视线固定在一个小的死角里。

一个人只要有生命,就会发光,就能以他所散发出来的光热,去改造他周围的自然环境,去帮助和改造他周围群众的落后思想。

_武装了我使一个在别人看来只能清享厚福终身,毫无生息作为,甚至连吃饭喝水都应由别人捧碗相喂的人,重新振作起精神,拿起另一种斗争武器。

一个共产党员,只要还有生命,就能有作为。

我有嘴能说,有眼能看,有假肢能走动,有胳膊会写字这就是我与阶级敌人、工作困难以斗争的有力武器。在_的指引下,我决心以这种武器,排除万难,努力奋斗,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感动中国朱彦夫先进事迹怎么写篇四

1、朱彦夫,1933年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沂蒙山腹地——沂源县张家泉村。

他从小家贫如洗,14岁时就毅然参了军,1949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他不怕流血牺牲,拼命作战,先后参加了战淮海、过长江、打上海、跨过鸭绿江等上百次战役战斗。

2、1950年12月,朱彦夫参加了在朝鲜争夺250高地的血腥恶战。

他所在的一个连,在零下30度严寒的条件下,与装备精良的.两个营的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

在弹尽粮绝的时刻,仍然坚持与敌人拼搏。

最后阵地上只剩下一个遍体鳞伤的人,这就是朱彦夫。

3、朱彦夫在战场上是个勇士,在失去四肢和一只眼睛后,在极端困难的生活面前,他挑战生命的极限,决心做个自食其力的生活强者。

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为了不让别人照顾,他毅然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战争这个雕塑大师,把沂蒙山雕塑得更加凝重、庄严、显赫。

4、朱彦夫回到山沟里,才知道全村许多户揭不开锅,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穷得叮当响。

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深深感悟到:贫穷才是他们最大最凶恶的敌人!他那一颗被泪水煮过的心又开始激烈地跳动。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就是一场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不断搏战的过程。

朱彦夫为了练习生活自理,来家8个月,就砸碎了饭碗141个,菜碟盘子23个,茶碗7个,泼掉饭菜上百次,因摔伤、冻伤用药90多次……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他一直与命运搏斗。

他终于成为胜者!他是一个成功者,1957年,全村8名共产党员,一致选举朱彦夫当了村党支部书记。

5、他肩负重任,又捧出了一篇篇描山写地的绝世文章!他拄着双拐,爬山头,到田间,访贫问苦到家院;他用残臂、用假肢支撑着大干苦干,开山劈岭,治山改水,打机井。

他躺在地里,跪在沟里,育苗、拔草、浇水;他带领村民,千方百计,历经艰难,把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山果园;向瘠薄的土地,要出了高产。

修道路、搞副业,全村用上了电……昔日的枪炮轰鸣,化作了醉人的丰收谣、欢乐曲;沂蒙百姓,以勤劳的天性,将战火烧焦的土地,装点得秀美而丰腴。

感动中国朱彦夫先进事迹怎么写篇五

妻子陈希永在世时,曾开玩笑说,朱彦夫身上长了“瘆人毛”,谁见了都怕。

这话一点都不夸张。有一回,邻近村庄的两兄弟动了手,谁也劝不住,只好请来朱彦夫。朱彦夫刚一露面,弟兄俩就偃旗息鼓,握手言和。

无论是妻子儿女,还是父老乡亲,对朱彦夫怕在表面,爱在深处。怕他,不是因为他的残躯,而是因为他为人公道、铁面无私;爱他,是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别人,却唯独没有自己。

朱彦夫说——。

咱家有特等残废这一个“特”字就够了,绝不容许再有一个特等公民。

百善孝为先。朱彦夫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不愿待在荣军医院,一是不想当“寄生虫”,二是为了侍奉娘。吃饭时,娘不动筷子,他不碰碗。说话时,娘嗓门高起来,他头会低下去。

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翘大拇指的大孝子,却干过两件“大不孝”的事儿。

从荣军医院回村不久,为帮村民扫盲,朱彦夫打算在自家办个图书室。房子腾出来了,买书的钱也凑齐了,可书架却没着落。朱彦夫想来想去,竟然打起了娘的寿材板主意。那时,农村老人哪怕吃不饱、穿不暖,也要早早备好寿材板。这东西,在老人眼里金贵着呢。朱彦夫刚一张口,老人眼泪扑簌簌地掉:“什么都依你,这个不依。”

朱彦夫跟娘斗起心眼,一连几天憋在屋里,不吃不喝,妻子叫他不答,弟弟叫他不理,老娘叫他不应。最后,还是娘让了步。图书室顺利开张,他给娘磕了一个响头。

老人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把她烧了,要让她入土为安。朱彦夫哭着答应了。

没想到,老人一闭眼,朱彦夫就让老大队长张茂兴去办火化手续。张茂兴不肯去,村里人也说,该让老英雄的母亲土葬。朱彦夫哽咽着蹦出一句话:“咱是公家的人,又是党员,咱不带头谁带头!”

张家泉人都记得,送葬那天,朱彦夫用残臂捧着娘的骨灰盒,声泪俱下:“娘啊,儿子不孝,对不住您。等儿子到了那边,再去伺候您!”

对自己的亲人,朱彦夫“无情”得近乎残忍。他不止一次对家人说:“咱家有特等残废这一个‘特’字就够了,绝不容许再有一个‘特’字——特等公民!”

打从跟了朱彦夫,妻子陈希永就没享过福。上有老婆婆,下有6个孩子,加上照顾朱彦夫,她天天忙得团团转。朱彦夫当上支书后,陈希永的活儿更多了,但生产队里她几乎没缺过勤,就是怀孕期间也没落下。

“母亲是日照海边长大的,不会推独轮车,常常连人带车翻到一边。”儿子朱向峰打小就看见,母亲没有闲的时候。“后来才明白,不是父亲不心疼母亲,而是要给乡亲们一个交代,在乡亲们面前说话有底气。”

乡亲们说——。

他是俺们的贴心人,也是俺们的恩人。

说起朱彦夫的帮助,65岁的张吉才滔滔不绝。他们两家院子只隔一道矮墙,家里有啥好吃的,朱彦夫就让妻儿给他家送去,或者干脆隔着墙头喊一嗓子递过去。张吉才的孩子和父亲患病时,朱彦夫多次上门探望,并给张家留下钱。“他照顾俺的面子,说是借给俺用。后来家里条件好转,俺几次还钱,他怎么都不要。”

国家对伤残军人一直有照顾,年年都向朱彦夫供应红糖、白面等物品,朱彦夫转手就送给村里的老人和困难户,家人却难得尝到一口。张家泉人都知道,凡是朱彦夫家里有的,村里几乎家家都会有;村里家家都有的,朱彦夫家里未必有。

由于要照顾朱彦夫,陈希永很少回娘家。有一年她回日照老家探望老人,回来时捎了两大筐咸鱼。那个年代缺吃少喝,沂源又是山区,这样的美味难得见到,6个孩子馋得直流口水。

朱彦夫一看乐了:“快过中秋节了,村里啥都没有,正好把咸鱼分给大家过节。”他让妻子把咸鱼分成58份,每份大小搭配3条,留下一份给娘和孩子们尝尝鲜,其余57份给各家送去。送到最后却傻了眼:少算了一户。陈希永只好从家里那份中取出两条大的,送到了最后一户蔡明显家里。

那年中秋节,家家户户飘着鱼香,朱彦夫一家9口围着一条小鱼,谁都不舍得动筷子。

大女儿朱向华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闹饥荒,家里来了4个讨饭的。“就住在我们家里,有一次母亲擀了面条,分量不多,讨饭的正好回来,母亲就让他们上桌吃面条,我们几个小孩只好啃地瓜干,心里可委屈了。”

朱彦夫对父老乡亲的爱,丝毫不输于对家人的爱。“他是俺们的贴心人,也是俺们的恩人。”这句话,正是父老乡亲给朱彦夫最好的评价。

儿女们说——。

有父亲在,谁也别想占集体的便宜。

“不管怎样,我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别人指出的灰尘要洗,别人不指出,自己要经常照照镜子,透视一番、化验一番,主动把灰尘洗掉。”这是1965年9月30日,朱彦夫在日记里写的一段话。

看到这段日记,我们会心地笑了:多么熟悉的字眼!与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话十分相近。

朱彦夫行动不便,经常在家里办公,只要是公社或者县上来人,他就在家里招待,钱都来自朱彦夫的伤残金,从来没到村里报销过。

有时家里没钱了,朱彦夫也不让妻子到村里支,只管摆摆手臂。陈希永明白,这是让自己赶紧去准备饭菜,至于怎么弄出来,朱彦夫可不管。知道丈夫的脾气,陈希永麻利出门赊来肉和菜。

担任村支书25年,朱彦夫从没拿过村集体好处,更没吃过群众一顿饭。张家泉惟一吃着“国库粮”的朱彦夫一家,却成了全村欠债最多的户。

朱彦夫的家教,在张家泉也是出名的严。四女儿朱向欣6岁那年,跟奶奶到山上拔猪草。生产队的一位大婶瞧见了,随手掰了4个玉米棒,非要让小向欣尝个鲜。

事后朱彦夫勃然大怒,逼着小向欣把玉米送回去。“我觉得没偷没抢的,干吗要送回去啊,父亲的拐杖敲得当当响,说‘集体的东西,谁也不能占便宜’,我只好哭着把玉米送了回去。”

在农村,婚丧嫁娶随份子是常事。谁家有红白喜事,朱彦夫和妻子从来没落下。为了不让村民送礼,朱家6姐弟结婚却成了秘密,没人知道是哪天的事,更别说随份子。朱向峰结婚前,女方父母听说亲家不让摆酒席,觉得没面子,不同意。朱向峰灵机一动,教未婚妻一招:在家里光哭不吃饭。做父母的心疼闺女,只好遂了他们的意。

是铁汉,却也最柔情。姐弟几个开始不理解父亲,直到成家立业、为人父母后,才慢慢读懂父亲藏在心底的爱。

从1987年起,无手无脚的朱彦夫用嘴咬着笔、用残臂抱着笔,耗费7年,用去约半吨稿纸,写成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1996年7月,朱彦夫拿到书那天,在扉页上写下所有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战友名字,双膝跪地将其点燃,告慰战友们的在天之灵。他又把6个儿女召集到身边,在书的扉页上签上自己名字。“以前一心只顾村里事,对你们关心不够,连结婚都没有像样的东西。这本书算是爹给你们补的嫁妆吧!”

2010年,照顾朱彦夫一生的陈希永去世。朱彦夫不顾风俗,坚持给老伴披麻戴孝,几天没吃没喝,哭声撕心裂肺。“老陈啊,你可别撇下我走了。你等着我,我很快就去了,咱俩再一起生活。”

朱向华边说边流泪:“父亲说他一辈子只做了3件事——‘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但每一件事对他来说都特别不容易。现在他年事已高,身体也大不如前,只希望他能多活几年,多让我们尽尽孝心。”

感动中国朱彦夫先进事迹怎么写篇六

春天来了,沂河岸边的一座小院花红柳绿,生机勃勃。八旬老人朱彦夫尽情享受着眼前的春色,脸上写满笑意。老人总爱重复一句话:“我很幸福、很满足,我的人生很美好!”

相守55年,妻子甘当丈夫的“拐杖”

2010年2月27日,是朱彦夫一生最寒冷的日子,相守55年的妻子走了,他第二次失去了“手”和“脚”。

下葬那天,77岁高龄的朱彦夫执意要给妻子披麻戴孝,因为在他看来,妻子不光为他生育了6个子女,而且还是他的“四肢”和“拐杖”,母亲般呵护着他的生命。他哽咽道:“她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我的生活。”

那年春天,朱彦夫在康复医院邂逅了一位姑娘。她叫陈希永,刚好20岁,身材高挑,面庞白净漂亮。第一眼看到朱彦夫这个奇怪的“肉轱辘”,她吓坏了,看都不敢多看一眼。

陈希永有个姑父叫武宪德,时任沂源县民政局局长,正张罗着给这位战斗英雄找对象。

“既不能嫌弃残疾人,还得善良勤快会持家。”按这个标准,武局长一连说了好几个都没有说成。一个偶然的机会,武宪德想到了他勤劳聪慧的内侄女陈希永。

憋了好几天,武宪德试探着给内侄女做媒,没想到,陈希永竟然爽快地同意了,理由很简单:“朱彦夫是人民功臣,没人照顾不成。”

爱情来得有点突然。1955年9月,陈希永与朱彦夫喜结连理。第二年,她跟着这个“无肢青年”回到了贫瘠的小山村。

陈希永万万没有想到,婚后的生活会如此艰难。

每天天不亮,她就得起床,为丈夫熬药、穿衣、洗脸、装假肢,帮丈夫如厕,伺候完丈夫还得伺候年迈的婆婆。上工号一响,她又要和村民一道下地干活挣工分。

1960年的春天,村里遭遇大饥荒,陈希永把能吃的东西先端给婆婆和丈夫,再端给孩子,自己则背着家人大把大把吃槐花,脸肿了,眼睛只剩下两道缝。朱彦夫心疼她,每次吃半碗留半碗,让陈希永吃,可她说啥都不肯吃。

最苦的还是心里。或许是因为头部留有弹片,朱彦夫性格有时比较暴躁,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一次写作时,因妻子进门打断了他的思路,他趴在床上大喊大叫。有人私下替陈希永叫屈,她却说:“我再苦,还能有老朱苦?”

“妻子这辈子没享过一天福,她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健康全都献给了这个家,她守护我的生命,为婆婆养老送终,一手带大了6个子女,她是我们朱家的恩人。”这是朱彦夫对妻子的评价。

受母亲言传身教,子女们都很孝顺。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聚到老人身边。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即便身体残缺也幸福!

政府两次建房,让功臣过上舒心日子。

1996年,朱彦夫作报告时,突发脑梗塞倒在讲台上,从此半身瘫痪。县委、县政府为便于照料他的生活,特意在县城边上批了一块地,为他建了一个小院。

走进这座温馨的小院,可以感受到建房者的用心:为让朱彦夫充分享受阳光,平房的窗户设计得很大;为了便于就医,小院离医院和部队大院很近;怕老人寂寞,院里种有一排牡丹和5种树木,夏天一方浓荫,秋日果实满树。

其实,这是沂源县给朱彦夫修建的第二座房子。

上世纪70年代,时任沂源县民政局局长窦云圈探望朱彦夫时,看到的是这样一处住房:墙壁用木头撑着,下雨天四处漏雨。

“再苦也不能苦功臣”,窦云圈连夜向县政府写报告,要求给朱彦夫建新房。

很快,建房报告批准了,位置选好了,建筑材料也备好了,可朱彦夫说啥都不同意:“全村人住房条件有限,让我住新房,这不是脱离群众吗?”

这一拖就是4年。老英雄的房子越来越破,这成了窦局长的一块心病。1974年秋,朱彦夫应邀赴外地作报告,出行时间1个月。他前脚离开家,窦局长后脚就带着施工队进村了。

石墙青瓦,宽敞明亮,屋前的那一片竹林格外翠绿。记者采访时看到,这座老房子虽然历经40年风雨剥蚀,却依然十分坚固。村里人回忆说,为确保施工质量,窦局长3天一查5天一验,房子能抗7级地震。

新房子赶在朱彦夫回来前建好,原以为先斩后奏能逼朱彦夫“就范”,可执拗的他却坚决不住。县委领导听说后,几次上门做思想工作,朱彦夫才同意搬进新房。

人民功臣人民爱。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对朱彦夫的关心无处不在。老人的儿子朱向峰告诉记者,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每年都会派人专程看望,帮他们解决了许多困难。

朱彦夫老伴去世后,县民政局全体出动,尽心尽力帮着操办丧事;为方便照顾老人,儿子朱向峰所在单位规定,只要老人需要,他可以随时回家;去年,县里专门给老人请了一位护工,负责照顾朱彦夫生活起居。

朱彦夫说:“党和人民给了我太多太多的照顾。”

半身瘫痪18年,战友之情如沂水长流。

扛过枪,一辈子都是战士。离朱彦夫家门口不到20米有一座营院,驻守着济南军区某预备役工兵团,朱彦夫把这些战友看作最贴心的人。

每天早上,老人伴着军号醒来。天气暖和时,他会让人推着轮椅到营区门口晒太阳,他戏称自己是团里的“编外哨兵”。

老人跟官兵们亲,工兵团的官兵更加崇敬这位老英雄。朱彦夫家人说,做了20多年邻居,大家都成了一家人。

每逢节假日,工兵团的团长、政委都会带人到老人家慰问,陪老人聊天解闷。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济南军区历届领导都很关心朱彦夫,多次安排专人探望慰问。朱彦夫的老部队,有着“沂蒙旅”之称的济南军区某摩步旅,把朱彦夫精神作为宝贵财富,利用冬季野营训练等时机,组织官兵来到朱彦夫家中,听老人讲过去的战斗故事。许多官兵还利用探亲休假的机会,专程到沂源县陪老人聊天。

迟浩田上将连续几十年关心朱彦夫的生活和健康,曾专程到沂源县看望他。1987年,迟浩田听说朱彦夫打算写一本书,热情鼓励他:“有志气,我期待你的成功!”33万字的《极限人生》脱稿后,迟浩田亲笔题写了书名和赞语:“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

真情守护,18年诊疗不收分文。

2013年6月底,朱彦夫家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交接仪式。

“从今天起,老英雄就交给你了,一定要照顾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原党委书记周日光,把守护朱彦夫老人生命健康的接力棒,传给了医院新任党委书记曹宪忠。

1996年底,朱彦夫作报告时突发脑梗塞,从此半身瘫痪。出院后,时任省委领导非常关心,安排齐鲁医院诊疗。但从那时起,齐鲁医院就主动担起了照顾老英雄的担子。

春去秋来,齐鲁医院的班子换了好几届,照顾老英雄从未间断,医院每年都会派专家上门为老人查体诊疗。2010年,朱彦夫突发心肌梗塞生命垂危,齐鲁医院及时治疗,手术非常成功。

18年前,齐鲁医院就订了一条原则:不让功臣为治病疗伤花一分钱。之前的常规查体治疗,费用相对较低,朱彦夫没说啥。可这一次心脏手术要花10多万元,清廉一辈子的朱彦夫再也忍不住了。

“要么正常收费,要么停止治疗。”朱彦夫要是拗起来,谁也没办法。

实在没辙了,医院当着老人的面收下费用。老人出院那天,医院安排办公室主任陪他回家,之后又用3天时间,陪朱彦夫家人一分不差地报销了所有医疗费,才返回医院。

朱彦夫的家距齐鲁医院140公里。手术后,医院专门给老人提供了一部心脏远程监控仪,以便随时掌握他的身体状况。

社会各界对朱彦夫的关心,同样令人感动。

在朱彦夫家里,记者看到一摞旧信件。老人告诉记者,过去他每年都能收到大量群众来信,1996年,他的《极限人生》刚出版时,他前后收到了近万封读者来信,关心的、慰问的、表达崇敬之情的、讨教人生感悟的,内容非常丰富。

老人说,捧读这些群众来信,可以感受到我们这个民族是多么纯朴善良,我们的群众是多么真诚厚道!60年代,青岛有一位女青年得知他的事迹后,经常写信并附带几元、十几元钱,坚持了10多年。时至今日,他仍然不知道这个好心人的名字。

朱彦夫的乐观、满足和幸福感,源于党、政府和社会对英雄的关爱与崇敬。

人民崇敬英雄,必将催生更多的人民英雄!

感动中国朱彦夫先进事迹怎么写篇七

#感动中国#【秦玥飞耶鲁村官】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衡山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玥飞选择回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6年。改善灌溉系统、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他说成功不可能一夜间发生,“必须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做。”

感动中国朱彦夫先进事迹怎么写篇八

朱彦夫,1933年出生在沂蒙山区的沂源县张家泉村,从小家贫如洗,一天学堂没进过。1947年参军,打了上百次仗,立了三次功,负了十多处伤:淮海战役伤了腿,朝鲜战役没了四肢和左眼。成了“肉轱辘”,仍然是战士!残后不愿寄生,立志以残躯再为国尽力,于是拼了命的锻炼自理能力,学会了装卸假肢,吃饭,穿衣和解便,还学会了认字,读书和写字。乡亲们信任俺,选俺干村支书,结果一干就是25年,小山庄起色不小。回顾残后几十年,总感一肚子话要说,总想写点什么,以述残疾人自强之志,谢党和人民的养育之情,于是便有了这本书······巳有很久,我没有读到过能够如此让人为之动情的书了。

每翻几页,眼泪都会不由自主地摘下来,一边擦一边读,连夜一气将它读完。这是山东沂像县一位在战争中失去双手双脚、只有一只0.3视力的眼睛、一天学也没上过、凭顽强精神拼命自学、用嘴和双肘叼着抱粉笔的人,历时七年,蔽着汗、范粉血和情写成的30多万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透过这部书,我深切感觉到了人类生命的一种无穷力t;感受到了一个残疾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生命极限时再创辉煌人生的勇气;也看到了一位真正共产党人革命战士无私无畏、爱国爱民的高贵品质。我为此书叫绝!对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来说,这是部不可多得的人生教科书。

正像小说评论家蔡桂林所讲的:“它是一曲生命的绝响,是人生极限处向生存挑战最壮美的风景。其精神反撼力将大大超过《钥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叫《极限人生》,这个人叫朱彦夫,就是书中的主人公白痴。朱彦夫,1933年出生于沂蒙山下沂源县强家庄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为掩护一位八路军侦察员,被日本鬼子和汉奸枪杀了,朱彦夫在残疾后,依然坚强不屈,遇到困难从不后退,每一次都是坚强的应对,他一天学都没上过,却写出了这么长的小说,而且他是靠着两条断臂,一只视力模糊的眼睛。这是一种让我们多么敬畏的精神啊!

感动中国朱彦夫先进事迹怎么写篇九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时代楷模朱彦夫身上体现的最宝贵品格就是这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包心鉴认为,正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朱彦夫四肢残缺但人格健全高大;正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为带领乡亲们走上富裕道路而拖着假肢四处奔走;正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用嘴含笔艰难写作,为我们留下催人泪下的作品。

包心鉴说,时代楷模朱彦夫的崇高精神和感人事迹生动表明,崇高的`人生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革命精神,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宝贵的财富。认真学习朱彦夫,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担当起人民赋予的责任,应当成为所有共产党人终身的价值追求。

感动中国朱彦夫先进事迹怎么写篇十

他是功勋卓著的革命功臣,14岁参军,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在朝鲜战场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他是顽强不屈的生命斗士,18岁重残,以惊人的毅力,实现了生活自理,主动放弃荣军院的特护待遇,回到家乡参加生产建设;他是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带头人,24岁担任村支书,带领群众治山种树,打井修渠,架电办学,一干就是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了当时全乡的先进村;他是当代中国的保尔,49岁离职后,以特残多病之躯,创作出版了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这个人就是朱彦夫,一个身体残缺,却又无比健全高大的人!

事迹报告会上的每一个人都给我们展现了朱彦夫的一个侧面:他是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他是永远的战士。他是父老乡亲的贴心人。他是儿女心中的明灯。他是精神高地的坚守者。而这些连起来就是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朱彦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以苦为乐,朱彦夫创造了人生一个又一个奇迹。

当党支部书记的25年间,他自掏腰包办夜校、自当教员教群众识字,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他兴修水利、平坡造田、种植林果,修路架电、发展农业,带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坚持特殊家庭每个成员不搞特殊,常常倾已所有接济病困群众。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干部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是要一心为群众着想、怀远大理想抱负,不畏艰难,勇于拼搏,敢于担当,书写精彩人生。

感动中国朱彦夫先进事迹怎么写篇十一

“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朱彦夫说,生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腐烂,另一种是燃烧,他宁愿选择后者。这位钢铁战士、传奇书记,用赤诚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用苦难和血泪汇聚起了中华民族的正能量,震古铄今,荡气回肠。朱彦夫不愧是现代版的“山东好汉”,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我就用这半块躯干,不管是滚,不管是爬,不管是说,不管是写,我尽上我的职责。”朱彦夫在战场上英勇顽强,战功赫赫,在战火中失去四肢和一只眼睛后,面对极端困难的生活,他毅然放弃特护待遇,回到家乡,在和平年代,用残臂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书写极限人生。作为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朱彦夫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以一个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畏艰难,挑战极限,无私奉献,困难面前不退缩,重病缠身不离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