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关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范本(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2:13:23 页码:13
关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范本(优质11篇)
2023-11-11 12:13:23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经验的沉淀和总结,是进一步前行的起点。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首先需要对所总结的内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案例和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关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范本篇一

马兆青(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提供服务和便利的各种要素和条件的综合。我们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资源的利用,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资源的开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资源建设,对现有或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重新发掘或优化组合,使之有效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得以提高。

资源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类离开了资源就好像机器失去了动力,将变得毫无意义。同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离不开资源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依次予以论述。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首先要对其内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有充分的认识,这是对其作进一步研究的前提条件,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基础。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定义,历来都是争论不一,很多学者和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主要有“因素说”和“要素说”两种观点。“因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各种因素。而“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各种要素。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还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丰富的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这个可以为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定义作为一个理论参考。资源具有从授性的特点,它是为一定统治阶级服务的,为其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便利的条件。其中,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服务的资源,我们可以说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无外乎它是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提供服务和便利的各种要素和条件的综合。

资源可谓种类繁多,多种多样,总的来说可分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人才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凡是自然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而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服务的那部分自然资源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资源。比如一个国家的领地资源,多样的气候资源,植被与生物资源以及河流,湖泊,海洋还有各种矿产资源。

人文资源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一样是经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被人们广泛地利用,几乎所有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和有关科学的研究工作者、教育宣传工作者都在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利用这一资源。在综述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人文资源是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的所有物质的、精神的文明成果的总和。而这些资源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服务,我们可以叫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资源。这些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包括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历史遗迹、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等。

所谓人才资源指的是人力资源中素质层次较高的那一部分人。如以创造性高过社会平均水平表示,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比较模糊的概念。人才资源是指杰出的、优秀的人力资源,着重强调人力资源的质量。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资源在强调个人优秀的个人知识能力,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的同时,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显得更为重要。甚至有一些人可能在知识层面比较欠缺,但其个人魅力同样散发着强烈的育人的光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很多人,有时可能会成为一种潮流。比如,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劳动模范的激励作用。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资源,往往是集知识和德行相统一的。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是指开发主体围绕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或任务,对现有或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重新发掘或优化组合,使之有效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得以提高的动态过程。

1.可持续原则。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并不是可以无限制的使用的,有些资源可以重复利用,可有些资源也是在使用中不断流失,不可再生。(教育论文)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可持续性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同时还要体现资源的特点。

2.综合利用原则。

众所周知,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人才资源的综合利用,特别是在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资源方面。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浪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的服务最大化。

3.借鉴利用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它的实施过程就必然要同其他的活动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同时,作为教育活动,它既有本身的特殊性,也有一些普遍的共性。再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因此,其他学科的一些优秀举措,成果以及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吸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去,为思想政治活动的开展服务。

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依然是以学校教学为主体,还停留在理论灌输的水平上。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某个观点或思想。而这种被动地接受,往往会使受教育者对所学问题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水平:记得快,忘得更快。

我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黄河,长江可谓家喻户晓;泰山,黄山可以说是海内闻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简单的说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祖国的自然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泰山的雄伟,长江黄河的辽阔。在体验祖国山河秀丽的同时,来感受到祖国的富美,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卫国家的爱国热忱。当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一点做起来有点难,但却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相信以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课程的改革,这一点能够实现。

中国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如文化古迹,古人类遗址,革命纪念地。这些资源中沉积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或是透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人们深入其中,往往能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些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团结民族意志。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良好的效果。但可惜的是,这些本可以用来为教育服务的资源,却变换了角色。这些本该用来培养公民爱国情怀的.资源,却承担着国家gdp的重任。因此,笔者呼吁国家能够与世界接轨,出台相应的政策,使这些资源能够免费为公民开放,现阶段至少为可塑性较强的学生免费开放,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去身临其境感受祖国的五千年文明,这比单纯的讲授更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它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腐朽的一面。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社会成员之间的结合与凝聚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产生这种凝聚力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传统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整合力。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中倡导的“尊师重道”、“礼义廉耻”以及讲求的孝悌之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资源。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料和营养。所以,现阶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中的优秀成分来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个很有益的课题,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媒工具,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虽然我国已具备了相当的智力、人力和物力优势,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力度不够,没有在同学中占领市场。大多数人上网,仅仅是为了聊天,打游戏,看电影,而真正将之看作一种教育资源的,并坚持网上学习的,可谓甚少。因此,今后在发掘互联网教育资源中,要不断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切实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模式,同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教员队伍,加强网站资源的建设,搞好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国家强盛靠教育,教育振兴靠人才。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前提条件。而一个学校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同样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此外,还要利用好英雄人物,模范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有条件的可以请这些人和受教育者们亲切互动,以增强感染力和教育效果。或者是给受教育者做报告,在言语行动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

总而述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不仅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利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思想活动的协调运行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等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利国利民。

参考文献:

[1]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3]曾志军。浅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6)。

[5]胡顺涛,姜晓川。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j].上海教育,2001,(23)。

[7]付淼,黄莹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高等农业教育,,(8)。

[8]张其娟,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资源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

关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范本篇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文学、艺术、教育、伦理、宗教、哲学、军事、政治、科学、风俗等方面,其丰富多样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纵观整个文化发展史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学术流派萌生、演变的发展历程看,从尧、舜、禹的开拓精神,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争芳斗艳、百家争鸣,再到秦末时期董仲舒为统一思想而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宋元时期的程朱理学、陆王也学,再至明清时期,王夫之等各种文化思潮的不断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儒学长期占主导地位,多元的学术价值理念并存的格局。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孕育出了自强不息、宽厚包容、艰苦朴素、奋发图强等高尚的品质,这些品质既是中华民族深入血液的精神命脉,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绵千年而不衰的精神动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君子气概激励着每一代奋发图强的青年学生,使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奋发学习。这种思想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激发着中华民族的青春和活力。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古以来,爱国情怀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话题,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之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根源。从古代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近代的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再到现代的中国梦,伴随着五千年文明的爱国主义情怀一直教育着广大的学生,引导着学生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努力。

(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本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求的人本主义精神一直提醒着人们要注重人和,提倡自身的修养。在当今时代下,人本主义精神所倡导的是个人价值的提升,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立脚点,也是思想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提高和我国大学生总体思想水平的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对于思想层面的教育需求日益增加,希望通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来沉淀自己,塑造良好的品质。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浮躁之风在大学生群体中日渐扩大,大学生的思想尚处于塑造期,容易受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迷失自我。目前,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解决。

所谓传统,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是指那些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沉淀下来的,具有一定特点并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人们所传承的社会元素,其表现形式比较多样,如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从理论意义上来说,传统优秀文化是一种观念、意识的内容,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表现出多种形式。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元素才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沉淀积蓄下来,成为优秀文化的主要成份。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往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对外来文化产生包容和同化。另外,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并没有足够地重视,也没有重点地进行教育和传播,学校重学术轻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由于学生处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扭曲,不能够很好地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忽视对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

(二)大学生的传统道德观念淡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伴随而来的是一些低俗文化的盛行,诸如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高校大学生中得到了传播,造成奉献精神弱化、失信违法现象滋生,严重影响了大学的德育教育,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健康发展。同时,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冲击,一些学生对于传统道德观念愈加淡薄,盲从和迷信的思想充斥着学生的价值观,使他们怀疑甚至产生否定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三)缺少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还不够,不能真正认识到礼文化的内涵和实质,甚至出现了错误的认识和抗拒的态度。而随着全球化范围的扩大,思想多元化,也出现了多种文化交织碰撞的情况,如果大学生认识不到位,不能认真对待就很容易盲目跟从落后腐朽的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深远的,其发挥的价值也是深远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文化将一些民族气质和精神传至人们的内心深处,去影响其行为习惯,塑造其独特的个性。而大学生目前处于成长和成熟期,一些轻浮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可,加之功利性的影响,使得学生产生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并不大的误区,从而阻碍了学生对于优秀文化的进一步学习的吸收,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笔极具价值的精神财富,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通过这种精神资源的作用,可以促进我国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能够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思想文化的全球化也在逐步蔓延,对于这种形势,我们要善于辩证地看待。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提出,各种外来文化必然会充斥到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一方面,这种文化全球化能够丰富我国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更加面向现代化和国家化;另一方面,却也要看到,随着西方文化中一些负面、不良的文化的进入,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会潜移默化地产生新的变化,这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未来社会的发展十分不利。面对复杂的形势,我国深深植根于大学生思想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起到有效的弱化负面思想的作用,使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加充分地发挥功效。

(二)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的良性发展。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将所接触和学习的外在的`社会规范、道德法律等内容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品质,然后指导自身的行为,形成一种观念和信条,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理性。如果大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提炼和升华,作为自己内心的一种行为原则,那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将会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也能够有效地抵御不良思想的腐蚀,独善其身。同时,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随着其思想素质的有效提升,社会整体的文化素养、行为模式也将更加趋于良性发展。

(三)能够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

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传承到现在足以证明了其生命力的顽强和存在的必要性。对于大学生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其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展现出优秀的气质和能力,同时也能够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和人格魅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能够鼓励大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迎难而上;爱国主义的情怀能够促使大学生为国家富强的目标贡献自身的价值;人本主义的精神能够优化大学生的为人处事原则,做到人和,追求和谐的发展理念。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能够丰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强化和推进作用。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爱国主义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于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能够发挥重大的功效,促进大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关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范本篇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巨大进步和人的主体性高扬的今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过程中的非人本倾向突显出来,并且已经显现出诸多问题。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上存在失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政治教育为主,形成了以强调国家、集体利益为主要内容和个人绝对服从集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取向的严重失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人学空场”,这种无视人的需要,忽视人的权利,漠视人的发展的教育,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和初衷,导致了异化的人,片面的人的普遍存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实现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和新模式的转换。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地位与实际地位不相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认为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是万能的,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片面地夸大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否认、淡化、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在教育实践中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往,我国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和以政治为中心的教育内容来教育和管理学生。学生与社会接触少,参与道德实践活动不够,服务社会的意识淡薄,以至于一些学生形成了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看作容纳道德理论知识的“容器”,以说理和单向灌输为主,无视具体的、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人,无视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个别差异性,忽视行为和习惯的养成。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已经为大家所接受了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比较容易做到。坚持主体性原则,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教师认识和承认这一点以平等的态度看待学生、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

(二)以促进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格和综合素质和能力。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贯主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们衡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任何一种理论创新和任何一种实践活动以及我们现在任何一种工作得失的.最终标准和价值尺度。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的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是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和各种能力的形成,是其在实践中产生相应情感并反复体验和不断升华的过程,需要通过自我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来完成。实践活动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能,它对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应把学生简单地看作接受某种现成答案的被动对象,而应加强实践性环节,鼓励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参与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等各种实践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一)两种教育模式的内容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崇高的理想道德教育,以服从教育,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恪守本分为基本标准,以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为其调整范围。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个性教育、责任教育、人格教育为主要内容,并将道德调节的范围延伸至自我关系以及人类社会以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不仅关注人的个体的发展,而且关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二)两种教育模式的方法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即教育者由外而内地“给予”受教育者以道德价值与规范,其方法是“单向一维”的灌输和说教。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认为道德实践活动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其在道德实践中产生相应情感并反复体验和不断升华的过程,需要通过自我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来完成道德实践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能,它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升道德境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两种教育模式的目的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道德规范的维护与遵守,强调理论化形态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接受,以培养不逾矩的道德个体为目标,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其功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的统一,在强调维护社会系统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尊重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和创新精神,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社会性功能而忽视个体性功能的片面性。

参考文献:

[1]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47.

[3]韦世义.高校德育课堂如何走向主体性[j].高教研究,2009(1).

关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范本篇四

“孝”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时,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并且呈现出非常丰富的内涵。但是,在这一领域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目前有关于“孝”的起源和内涵是孝文化研究探讨所涉及的最基本的问题,许多学者在这个问题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我们如何使传统“孝”思想现代化、以及如何解决当前学术研究的视角相对较单一这一问题,学界经常性的忽视了有关“孝”哲学这一重要的角度;“孝”是“仁”之本,我们要深刻的理解孔子的“仁”,可目前却是探讨“仁”的多,而研究“孝”的少。

我们不能忽略早期学者所作的贡献。国外的学者们例如郝大维、罗思文对孔子的研究较为突出,他们主要介绍孔子以及孟子的思想,翻译《论语》《孝经》等著作。由于当时语言上直译的条件匮乏,导致了西方人经常用西方的思想来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得后来中国哲学被西方哲学思想同化。这些学者们在对“仁”“孝”“忠”的思想上进行了全方面的注释,极大地促进了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本选题将在吸收前人先辈巳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亲亲相隐”的视角来解读《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二、孝文化产生的渊源。

这里所讲的就是把基于天道本源的男女作为社会最初始建的一种现实起点,男男女女组建成的家庭以繁衍后代的这一家国建构为要求,客观上要求基于这种亲子之间的血缘关系以及维系这种伦理的“孝道”,任何的生命个体,都是来源于父母的精血汇集而成。自然界当中生命个体的孕育成长,都离不开父母双亲的呵护哺育,自然界的动物尚且有跪乳之恩、反哺之义,我们作为人子,自然也会产生出这种原始“孝”的观念。从“孝”观念的起源来看,其最本来的含义就是“对于生命的延续”。由此逻辑发展而出的祭祀祖先的行为和敬老意识。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衍生出了善事父母。“善事父母”还应当包含繁衍后代、以及尊祖敬老等行为。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天下”的中国社会当中,“孝”是人伦关系得以创建延续的基础,只有懂得了孝,才能够使得家庭和睦,使得社会和谐稳定,进而促进国家的繁荣。“孝”是人对人伦的一种深入的认识,要构建一个好的人伦关系体系,需要一种正直、真心、虔诚、尽心的品质,这种品质最基本的实现形式就是“孝”。只有遵循了人性中最本能、出于本心的道--孝道,个人意识到“孝”是人的本性,通过修身达到对孝的一种认同、践行和传承,这个过程是“成己”的,即先使自己成为一种为社会道德伦理所遵循的样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再推而广之才能使别人得到益处,对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孝”不仅是一种家庭伦理规范,而且是一种社会伦理规范,孝与仁,孝与忠,在孔子看来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是在道德实践当中共生的。孝悌是仁的根基。《论语》当中就讲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孔子看来,为人孝悌,也就做到了仁,这是一以贯之的。而“孝”与“忠”,自然就可以做到推而广之。“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从事父母可以推广至事君主,孔子在这里就将“孝”扩展提升到了社会、政治层面,赋予了其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是我们从孔子的表达中不难看出。孔子最终注重的还是民德之厚,而非单纯的政治教化,所以孔子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2]“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作为人之本,“孝”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始末,“孝”作为血亲伦理的基本元素,对家庭和社会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有句老话叫百善孝为先”,讲的就是这种血缘亲情所产生的“孝”。“孝”是家庭关系中最为重要的道德规范。血缘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孝”是最重要的家庭伦理原则,孝亲观念乃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一脉。

“孝”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体系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之一。要认识孔子的孝道思想,就要先了解孝,“孝”并非只是对父母进行物质生活上的奉养,即孔子所要求的“能养”,这只是“孝”应该具有的本义,是最为基本的要求。

孔子认为“孝”的产生是必须以人类最自然的血缘亲情作为基础。《论语》一书中,从“老”与“子”的家庭观念关系角度出发来阐述“孝”的两个基础。其一,就是从人类的自然血缘亲情出发,“老”产生“子”;其二,就是从社会等级的差别上出发老”与“子”之间是有着本质差别的,“子”就应当守礼,对“老”敬孝。《论语》就是从这种人类最原始的自然亲情血缘关系出发,来确定“孝”产生的基础。

三、从传统文化的视角践行孝敬的思路。

在《论语》的记载当中,子谈论“孝”,有两个大的突破性观念是过去所没有的。在西周时期孝”这一观念主要是体现在我们对祖先的.祭祀活动中,因此,它带有极其浓重的宗教色彩,在当时分封制的社会大环境大背景下,“孝”主要是作为一种宗族道德,而“孝”所蕴含的人伦意义,或者是“孝”作为家庭道德所具有的内涵并不突出。而孔子论孝,则实现了“孝”由宗族道德向家庭道德的转换,“孝”主要是用来规范以父子关系为主的家庭伦理关系,其过去尊祖敬宗的涵义尽管没有被“孝”完全的替代,但是分量也已经微乎其微了。

孔子所讲的“孝”,无论是讲“不远游”也好,知“父母之年”也好,其目的都是在于为了施孝,这里并不单单是指为人子女要在物质生活上奉养父母,更多的是要表达对父母所产生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敬爱之情。孔子对于“孝”的重视,当中也贯穿着仁的精神理念,他将“孝”与“敬”、“孝”与“礼”相互关联在一起,这极大的丰富了孝的内涵,这是过去的思想中所不曾有过的。

孔子认为,作为子女,我们应当从内心深处去尊敬父母,对父母行使孝心也是要求我们要发自内心的敬重、奉养父母。“爱亲”与“敬亲”是相互的,“爱亲”可以从“敬亲”中表现出来,“敬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爱亲”的行为。孔子认为如果仅仅是在物质上x才父母进行赡养,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孝亲的最基本要求便是要养亲、事亲。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所讲的“孝”其实就是无违于礼、所讲的“仁”就是爱亲爱人、我们要能够做到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重、在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心的侍奉、做到不让父母挂念自己的安危、这就是孝的表现。孔子不遗余力地弘扬“孝”文化,孔子的一生,验证了从平凡到不平凡的过程。三岁丧父,由其母亲带回家养大,生活的十分贫困,地位也极其的卑微,孔子的青少年时代极其的平凡和普通。然而,孔子却立志求学,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也间接的影响了其后中华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西方的启蒙时代,像孟德斯鸠、伏尔泰这样的大思想家们都非常崇拜孔子的思想,他们认为孔子的思想是理性、和平、以及人道的象征。法国的人权宣言就曾经引用过孔子的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现在同样也被刻在了联合国的大厦里面。这说明孔子的思想已经不单单只是属于中国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已经开始超越国籍和国界。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以天、天道、天德为思想背景,将“孝”提升到了人文关怀的高度,身体力行的推广“孝”。孔子的“孝”思想以“礼”为外在表现形式忠”为内在的情感表达,通过外在的礼仪规范和内在的“忠恕之道”,最终达至“仁”的境界,实现“孝”的皈依。孝道的思想观念,已经深深扎根在了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溶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成了我们伟大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孔子因袭周礼,虽然继承了西周时期敬祖祭祖、慎终追远的净胜,但是对于“孝”思想含义当中这些观念涵义的表述则是尽力的淡化,更多的是在于强调“孝”在伦理思想上所蕴含的意义。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传统的孝道内容以及表现形式,是紧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而不断的演变着的。“孝”观念最早形成是在以血缘亲情作为基础的父系氏族社会。血缘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血统,它是人类因为生育后代而自然形成的社会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血缘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组成体系的基础,而人既然知道血缘,那么就一定知道血缘至亲,也就会产生后来的报答生养之恩的观念,这种起源于自然的血缘亲情之爱,这便是最初孝的意识。孔子所提倡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孝悌爱亲是一种人之常情,如果处于每个血缘关系中的人都能够珍视这种感情,那么社会上的人自然就不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处于这一温温脉络亲情关系之中的人,也会将这一温情扩散开来,温暖的对待身边的每-个人。

关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范本篇五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属于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儒家伦理型文化,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包涵着许多优秀的思想道德成果.本文从具有时代意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入手,提出加强道德教育是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有与和谐社会相同活力的内容,同时也是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继承儒家文化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使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作者:于秋波吕翠微付亚樵作者单位:于秋波,吕翠微(佳木斯大学思想品德教研部,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付亚樵(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刊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年,卷(期):27(5)分类号:g641关键词:和谐社会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范本篇六

在当今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里,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起着重要作用。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才的水平,高素质人才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高等教育。作为繁荣的命脉,大学生的教育更是不容忽视,因为他们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承载着民族的众望,担负着祖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任。因此,从多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大学生只有在思想意识方面不断地加强,向正确的方向靠拢,才会更好更快地成长。

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确立,社会责任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是否正确,关系到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能否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要充分把握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处,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结合,用恰当的方式融合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近几年来,通过一些问卷调查等形式我们了解到,很多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差,自私自利,价值观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现象很严重。因此,利用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的研究,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

提到和平,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论语子路》里曾说过:“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指的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强调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更加重视人与人直接的和谐。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孔子提倡“仁”的思想,也是当时人际关系的准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和谐、友善。可见,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一直延续至今,经得起时代的推敲。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友善的观念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语句,无一例外地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的兴亡与每个人紧密相连,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这些思想和观念在当今的中国,已经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如:汶川地震、青海地震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传统文化《礼记•礼运》篇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段话表达了在很早的古代就意识到了集体、爱国主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在那个时代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过去传统文化的倡导和影响下,现代中国的发展才延续了集体主义的理念。

传统文化到底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发展现状又如何?对于古代经史子集,大部分人也只是偶尔翻阅,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兴趣不是很大,因此对这种文化的认可度可见很低。从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的大学生并不是很热衷于传统文化,其受重视程度已大幅下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正需要学校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思想道德素质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和锻炼,整个社会的经济才能快速地发展。

关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范本篇七

摘要:教育改革的重,x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教学,提升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并应用于教学,确立了“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建议在师范高校首先建立“教育技术学”专业。

关键词:人才;多媒体教学;教师与课件;教育技术学。

一、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要打牢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还必须具备符合现代化社会对其在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他们应该养成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应该具有搜集、整理、归纳、分析、推理、综合知识的能力,必须具备不断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不断接受新知识、汲取新营养。他们知识的获得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是扎实牢固的;知识结构是层次分明的,能够厚积薄发的,这样才能成为有真知灼见的和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这是时代的呼唤。

二、多媒体课堂教学符合学习认知规律。

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大都是“学而知之”的。要有知识就得学习。通过教而学,采用课堂教学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是人类交际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行为之一。所以,口传身授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各级各类学校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延续和发展;多层次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就成了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

针对课堂教学授课,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上仍然亟待提高和更新。电子计算机的问世,运用计算机技术逐步介人课堂教学领域,为课堂教学开创了崭新的局面。“认知学习理论”指出:信息刺激作用于认知主体,其反应就是认知主体内部的心理过程一一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认知过程。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和途径,唯有人的感官系统。多媒体教学可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人机对话,创造学生可以参与的环境,充分发挥“唤醒、激励与鼓舞”的作用。它具有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情感等心理因素保持在良好状态。把学生的无意识学习过程转化为基于本人的学习意志努力的有意识活动。多媒体教学可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化解难点。彻底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程度,产生直观生动形象,展现深刻的感性认识。正所谓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枯燥趣味化、使深奥通俗化、使静止动态化、使无形直观化。缩短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一抽象一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帮助学生用现有的概念、经验进行联想组合,从而学会抽象思维的观念和方法,加深理解,留下深刻印象,细致全面思考,为独立学习、创造性学习铺平道路。

三、发现式教学。

通过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能力等诸多方面已经收到了非常抢眼的效果。与多媒体技术特性相融合的过程形成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演示型、讨论型、导航型、咨询型以及适合不同学习内容的组合型。例如,进行“发现式教学”。首先,利用智能系统的搜索和推理功能,提供学生知识模型信息,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特点,设定问题,让学生针对设定的问题去探索分析。课件中提出假设、设置情景、把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过程和可能性全部装人教学程序中,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选择突破口、进而一步步地深入到核心部位。学生能够根据计算机的提示,欣然地求解问题,从中发现并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某些规律。这种教学法的目的重在过程,明显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钻研求知能力,这种方法就把信息交流与智力开发统一了起来。

四、教师与课件。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进一步加强了。多媒体教学的成败,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应该深刻理解现代化教育的理论和本质,不仅要有本专业的深厚底蕴,还必须能够随心所欲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规划、设计、制定教学过程,确定实施操作步骤,通过形声媒体功能软件的应用和调控、覆盖并贯穿教学全过程。根据教学特点开发制作课件,选择多种手段,精心设计、认真实践、反复推敲,设置符合认知和心理规律的学习信息,反馈学习路径选择、学习进度调控、学习结果验证程序,创造性的集成一个学生调节自身视、听、读、写、做,能够进行实践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得以发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应符合教学设计原理,确定好教学目标,分析出重点难点,摆布教学内容的呈现力式、先后次序、容量多少。完整而细致地把握,详略得当地释怀,才能有的放矢,使多媒体教学真正有效地起到作用。

五、教育技术学。

应用多媒体教学,已在世人面前展现出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灿烂前景。作为多媒体,只是教学中的一种工具。但是,它在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思路方面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随着多媒体与网络通讯技术的结合、与仿真技术的结合、与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的结合,使多媒体教学由量变到质变早已确立为一门学科,这就是“教育技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94年把教育技术定义为:它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媒体的出现是教育技术产生的“营养钵”,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必然给教育技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应用于教育领域,诞生了“教育技术学”。

专门以教学传媒为主的教育技术,是以传媒教学法和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的。应该在我国的师范院校里和综合性大学里设置“教育技术”专业,以满足所有大、中、小学对师资(教育技术)的要求。能不能这样说:教育技术人才充足之时,就是教育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之日。

关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范本篇八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随之而来的是就业制度的.重大变革,在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模式下,如何使我们的同学适应新的形势,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求职择业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与建议等方面做一下探讨.

作者:苏俊平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10034刊名:现代经济信息英文刊名:moderneconomicinform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就业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范本篇九

摘要: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借鉴和大力弘扬中国传统的孝慈文化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孝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促进家庭关系和谐、提高个人修养的润滑剂,也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本文就对传统的孝慈文化以及当今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做一探讨研究。

“孝”和“慈”作为传统家庭生活的核心规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孝慈精神。然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是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社会和谐就是要构建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诚实守信的关系,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传统孝慈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早熟的文化,在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过程中,保存了原始社会中的众多因素.而孝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促进家庭关系和谐、提高个人修养的润滑剂,也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百善孝为先“孝”和“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传统道德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极其重要的道德规范。这些都逐步形成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孝慈精神。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这说明公元前11世纪前就已经有了孝的概念。被后世推崇的尧舜禹三代圣君中的舜即以孝著称,一旦尊亲与尊过发生矛盾,孝道与国法发生矛盾,孟子坚持维护的原则,他主张抬高尊亲而不是尊国,抬高孝道而不是国法。孝为立身之本。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如果不强调孝,社会肯定乱套。中国古代选拔领导干部,称之为“举孝廉”[3]。这样就为孝道与忠道结合起来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组织结构、分配方式等的多样化,各方面的负面影响亦纷纷而至,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个人必备的道德品质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和应用伦理学的基本原理,能够更好地研究和揭示人们思想盆地形成发展的规律[7]。

2.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社会责任的哲学意蕴:

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求真、旨归善和创造美上。“探求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首先要探求真,具体表现为: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本质与规律,构建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形成对现实、对生活、对学科的开放体系,保证学科获得持续发展的知识源泉,促进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真的探求,以使学科建构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必须合乎服务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目的。“创造美”。历史活动中的“美”,同时也就是对于历史必然性即“真”的'达到和对于历史合理性即“善”的实现;既研究建构学科的结构与内容之真,又研究创造人们的精神家园之美等等。对学科研究进行审美思考,超越单纯的真与善的层面,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承担社会责任的更高境界。

社会政治责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首要的责任是承担社会政治责任,即积极推进伦理道德的创新与发展,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新型道德规范,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着意于个体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解决目前不同程度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引导人们参与道德实践,积极过道德生活,加速人的道德社会化,实现社会伦理道德关系的再生产。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面临着西方的各种思潮的冲击,不良价值导向的挑战,以及“信仰危机”,诚信,尊重等问题的考验,人们思想道德教育则成为他们道德选择、道德行为的路标,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人生。

3.1孝慈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现阶段正处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潮之中,“小康”与“和谐”不仅语出先秦儒家,更为有意义的是,它确立了二千余年来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目标,更加表达了我们民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确信。因此,孝慈是做人的基础,是从事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基础。这个基础稳固了,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孝慈立足于个人如何应对人我关系和群己关系,它表现出一种对于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整体主义的心理体悟,“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取向无论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还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内,均提示着人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提升人和完善人的文化,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道德本体性及以民为本的社会本体性。一个国家要达到良好的治理,除了依托国家强力外,还得依托精神力量。

3.2孝慈是一种有利于治国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国家要得良好的治理,更必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作为治国主体的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国家制度中,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国家,管理自己,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战略规划,正是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有机结合.市场经济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效益经济,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不仅仅涉及现代社会公共秩序,更涉及现代人的心灵与精神秩序,唯有人们和谐宁静的心里精神秩序,方有真正持久、和谐的社会公共秩序。古人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现今社会也是如此。以中华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慈孝文化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基础。慈孝文化是人际和谐的范导,引导并调节人际关系走向友善、平等、诚信、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都可以由慈孝文化推而广之,都属于大慈孝的范畴。

4.总结。

传统孝慈文化不仅蕴涵了“民胞物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执著的理念,而且还有助于唤醒人们的伦理自觉,唤起人们的道德情感,并且有益于遏制道德衰退和生态破坏。它是中华文化的显著特色,体现了儒学亲亲、尊尊、长长的基本精神。孝慈文化不仅是德的根本与起点,也是教化的根本与起点。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源头和出发点,是人情陶冶、道德升华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全社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注意培养公民的孝道,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

关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范本篇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它是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瑰宝。中国传统文化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等主要存在和延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的主要特点。“文化、;这一词,对一个民族来讲,是一种精神,一种文明,一种传承。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面貌和独特气质,它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的图腾。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讲,“文化”一词很常见,但对于文化的深度理解却很少有人能明白,为什么?因为当代高校大学生对于文化的了解太少。因为与一场电影球赛相比,钻研中国传统文化显然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

如今当代高校大学生缺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理解,很多人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导致了其对于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在缺失与传承之间产生矛盾。曾经无比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刻,却也面临着逐渐流失的境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多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持续的传承下来,但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眼里已经变得不再那么的重要。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这个节日距离我们现在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古往今来,在春节期间,我们国家无论各种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庆典祝福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换新、迎新接福、祈求丰年等主要内容,各种各样的形式不胜枚举,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文化。人们在春节期间,都尽可能地回到家中和亲人们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祝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年味渐渐消退,热闹的春节也渐渐存在于人们的回忆里。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物质条件好,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更高,思维的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及对生活的态度都有很大的不同。高校大学生已经对春节这种传统习俗已经不感冒,于平常生活没什么区别。

如今当代高校大学生缺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理解,很多人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导致了其对于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在缺失与传承之间产生矛盾。曾经无比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刻,却也面临着逐渐流失的境地。

1、在生活当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一种文化的缺失和传承更能体现出一种社会现象,在现代科技发达的时代,中国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追求着更快更多的经济利益,把生活当中的一些东西简单化,智能化。所以对于某些老一辈传承下来的礼仪,风俗,手工工艺,放在今天,略显繁琐复杂。在这个信息的时代,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拿起一支笔来工作是一件及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有好多的工作,我们没法用一支笔来完成,信息量太大,浪费时间。信息时代,将一切文字用计算机代替,节省了时间和空间,节省了大量的纸张和笔的利用。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汉字的记忆,越来越少,提笔忘字成为了常事,这就是一种中国汉字文化的缺失。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消失的主要原因。目前,像这种类似的情况很常见,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在中国各地区,各少数民族及在校大学生已经缺失了很多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比如他们的思想,语言以及技能等。

2、在西方文化的冲击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流入中国,当代大学生也接触到了不同的西方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让好奇心重且喜欢新鲜事物的当代大学生不由自主的将重心放在了西方文化上,随着时间的流失,时光的车轮慢慢推移,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在各方面的冲击下有些尴尬。社会在改变,传统文化技能变的无用武之地,学习一些国外的文化而缺失了自己原有的文化,我们也早已经忘记了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意义。学习西方文化、各别崇洋媚外,是当代在校大学生屡见不鲜的事实,也是趋势所向,他们对自已本国的传统文化没不太注重,而对于西方的一些文化更加的敏感,综上所述,这些因素都是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够很好的在大学生群体中延续传播的要素。

中国文化传统的缺失,无论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还是对每一个国人来讲,都一种遗憾。广大高校大学生追韩星,学习西方文化,热衷于一些西方的节日,例如情人节时期待玫瑰花、圣诞节时希望能见到圣诞老人等,对于他们的喜爱超越于传统文化的程度。而这种对中国文化的丢弃更演变成是一种常见的社会风气,很多大学生对于本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保持着不关心不在乎的态度,也影响了一辈又一辈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如今当代高校大学生缺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理解,很多人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导致了多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1、弘扬就是传承。

历史的死去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生于人类的开始而可延续永生,传统文化有着生命力和诱惑力,不用刻意去弘扬只要不破坏,她就会很好的传承下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始终有一些人依旧坚持着,传承着,就比如中国汉字听写大赛,将最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用一种别样的方式进行着,延续着。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历史,是中华五千年孕育衍变出的产物,代表着一种不可磨灭的象征。英语在世界上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语言,但是中国汉字则是一种不可替代又极具美学的文字。现在,人们努力地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做出了了很多行动,无论是国际孔子学院,还是前一阶段的国学热、再到电视节目“汉语桥”等,这些都是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用传统文化本身的精神,来彰显和激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人民心中的地位。

2、保护物质载体就是传承。

现在很多高校大学生在对外开放的影响下,各种外来文化通过互联网,书籍报刊等渠道传播到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与生存的方式,各种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当代高校大学生。高校大学生只有率先发动起来,做好引领作用,尽力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才能好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命活力,缔造文化之根、文化之魂。

1、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明白了,历史上下五千年,从无到有,从有到延续到至今仍然屹立不倒,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努力,是每一个传承人运用传统文化孕育出的智慧结晶的努力和坚持。传承是一种不可磨灭的精神,传承人用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奋斗精神,为我们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精神更是我们高校大学生应该学习的东西,不忘初心。

当今社会,高校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存在着不在乎不关心的态度,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存在,多方面还是在于没能及时的对青少年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以至于太少数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文化的传承缺少了一个传授、熏陶的过程,在这个飞速的社会当中中国传统文化很难生存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需要用时间漫漫积累的过程;文化更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沉淀。只有这样,文化才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而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讲,文化的教育则是最好的选择。

3、传统文化需要创新的理念。

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过于夸大,传统文化就是传统文化,我们所有人希望的只是文化上的传承,而不是文化的倒退,并不是要倒退回那些个传统的时代,高校大学生也不能任由着时间推移,忘记对于文化的传承,然而创新,则是最好的办法。中国传统文化相对于社会发展,不能完全融入到社会当中,更不能很好的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当中,传统文化是一种特定时代文化的持续,存在这一种相对比较的局限性,而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是一种扬长弃短的过程。对于传统文化不好的地方我们要学会摒弃,好的地方要学会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种缺少创新的概念,太老套,高校大学生对于这种缺乏创新,太普通的文化,吸引的程度不够,导致没有人愿意去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所存在的问题,需要深思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每一个人的努力,需要高校大学生在学术上以及生活上的钻研和传承。特别是对于当代高校大学生来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不能因为西方文化的流入,就完全失去了我们自己本身的文化。历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大学生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应该学习人文知识,自觉吸收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自身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期的累积沉淀所形成社会意识的洪流,只有深入学习、扎实研究、沉心体会才能了解并弄懂弄通传统文化。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亟需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脉,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旋律,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高校大学生要善于发扬和传承,再与国外文化交流和吸取,保存着包容的态度,对中国文化的弘扬赋予新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需要不是几个人甚至一代人的努力,是需要每一位高校大学生、几代人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好好的传承与发扬,不能因为外界的变化,导致我们失去自己本土的文化,中国文化深厚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的历史大川,这些都将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传统文化是我们繁荣的根基,一个国家的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做的就是丰富我们的文化,丰富我们的大脑,让文化更全面,也让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更加广泛。

关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范本篇十一

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这是柏拉图的一句名言,这也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举一个例子,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和社会形态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可是近代以来的一百多年里,这个局面却被完全颠覆了。虽然说教育不能算是一个国家是否富强的根本原因,但是它确实对中国的现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万有引力被英国的牛顿发现而不是被中国的张三发现,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教育制度的不同。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教育公平在理论上被分为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可是,即使在教育已经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民生问题的今天,教育公平仍然得不到实现。

所谓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镇与农村、中心城市与边远地区,在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都相差甚远。即使在一个城市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

二是群众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一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不能进入城市中小学就读;国家助学体系尚没有覆盖普通高中教育;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远落后于普通儿童;部分地区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少;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市录取分数线差距较大等等。

解决措施:

我国的教育现状并不理想,众所周知,我国贫困山区的教育问题还相当严峻,尽管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那些村民的思想观念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师资队伍问题、生源流失问题仍然困扰着山区教育。想要解决师资队伍问题:第一,提高教师的待遇;第二、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第三,加强后备队伍建设,迅速补充山区师资队伍。而应对学生流失问题,则应该:其一,进一步扩大国家政策扶持范围;其二,认真落实基础教育工作责任制;其三,坚持多种形式办学解决学生上学难;其四,进一步抓好社会支持工作。

而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问题也是相当严重。很多学生家长在孩子就学前就开始进行“各方工作”,想将自己的孩子调入所谓的“市五所”,“市九所”之中,有些学校更是开始光明正大的收取择校费,这就导致优质的教师资源越来越集中,而那些没有能力进行择校的孩子的教育条件就跟别人有了区别。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政府也应该采取一些措施:通过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实行管理创新,在入学矛盾和需求集中地区建一批优质中小学校,尽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融通共享。同时政府更应该限制择校行为的发生。

而对于群众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更加需要政府从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这中根本问题上去解决:

一、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对学区内学生一视同仁,当地的公共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入学承担责任,公立学校在它的学区范围内,任何一个适龄孩子都可以无条件地去就读。也许有人看过《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父母都是瘾君子的.女主角恳求邻居为其提供一个地址和一个电话,证明她是这个范围的居民,从而获取了入学资格。学校需要的条件就如此简单,一个居住地和一个电话而已。

筛选学生,不得用任何有选择性的理由拒绝一个在该学区的申请者。学校要和教育公共管理部门签一个合同,这就是特许学校。就是学校要对学生承担的责任,包括学习质量;公共管理部门就把本地的生均经费给了该学校。特许学校表明公立学校未必一定要国家来兴办,民间也可以兴办;民间兴办的学校也可以从国家那里获得公共经费。这样一来就很好的解决了办学者们大多不知道他们的学校可以经营多长时间,他们采取的是短期行为的这种现象。

也许我们的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有幸的是,现在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十七大、十八大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关于教育改革的提案。

相信只要我们认识到了危机就有希望带来转机,教育改革只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步前进,要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于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定信念,不畏艰难,从最核心的矛盾入手,相信教育公平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