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精选社会主义优越性论文如何写(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9:42:55 页码:9
最新精选社会主义优越性论文如何写(实用12篇)
2023-11-19 19:42:55    小编:ZTFB

就业问题是社会的一个难题,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应该对所要总结的内容进行认真梳理和整理。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精选社会主义优越性论文如何写篇一

摘要:收获,一是指取得成熟的农作物;二是指经过某一件事知道的知识、道理等。比如心得、成绩、战果等。感悟:语出《后汉书·丁鸿传》。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的领悟,有的则是瞬间的开悟。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践行:践行,实践、实行。语出:唐·韩愈《唐故秘书少监赠绛州刺史独孤府君墓志铭》:“宪公躬孝践行,笃实而辨於文。”宋·曾巩《拟代廷试进士策问》之三:“故小大之事……侧身践行,兢兢业业,不敢自逸,为天下先,而俗未加厚。”《朱子语类》卷九:“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

关键词:研修思考终身学习学习力引领辐射。

上海研修是我格外珍惜的学习机会。专家们的讲座给我以启示;导师们的引领让我深入思考。教师的成长是“慢”成长,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选择了终身学习。现实工作中,我们要打造学习力,不断提炼总结,将研修所学所得内化于心,不仅要在教书育人上发挥我们更大的作用,我们对同行更要起到引领辐射作用。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7%的学生认为世界上有两件事最可怕,一是核武器,二是当众演说。可是我今天站在这里,不但没有感到害怕,反而觉得感动和荣幸。感动的是,我们远赴上海参加高端研修,这是市教育局关心丹东教育发展、关心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举措,是重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我市优秀教学人才的真实写照。荣幸的是,我也是这个研修班的一员。此时此刻,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上海研修我的学习所得,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希望我的收获与点滴感悟,能通过这样一种形式传递教育正能量,也愿我们所有教师能携起手来,在同伴互助中共同成长。

一、收获。

6天的研修生活,紧张、充实而又丰富、有序,我分外珍惜这次研修机会,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一样细心听讲,认真记录,生怕遗漏了专家们的只言片语。满满的一本学习笔记是我进一步品味、思考、学习的好材料。每次听完讲座,我抓紧时间进行整理,深入领悟专家、导师们的理念与精神,可以说,这不仅仅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带给了我心灵的震撼、心智的启迪。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专家教授们的经典语录。以下精选回放。

1.王斌华教授:“中国教育的评价目前来看,还是过分注重结果,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过度的统一使得我们的教育目前还是补短的教育,不是扬长的教育。”这句话给我带来的启示是,这种现象在我们教育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就拿教育评价来说,虽然我们强调要注重长久的结果,但是潜意识中,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成绩论高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价值观念、教师的理念等。

2.顾志跃教授:“教师的成长是慢成长。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你就选择了终身学习。”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教师的成长要遵循教师成长的客观规律。按照这个客观规律,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终身学习。因此,学习是教师成长的第一要务。

除这两位教授的经典话语外,卢起升校长提到的教师“二次成长论”都给我的成长指点了迷津。专家们的引领再一次促使我对目前的学习和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

二、感悟。

久久回味本次学习,令我感触颇多,亦产生出很多思考。

1.上海学习我们应该学什么。(关于学什么的问题)。

我想还是要学习先进的理念。对于上海这座教育教学改革最前沿的国际化大都市,专家学者比比皆是。而最吸引人的眼球的应该就是他们在教育教学理念上的前瞻性。虽然我们是怀着崇拜的心情来学习,但是我们还是要理智而不盲目、有选择地接受他们的教育思想,要把眼光从课堂放到学校,放到社会,放到未来。本着“教学生三年,想学生一生”的宗旨,以一种为社会、为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心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不急功近利,因为“教师和学生一样,我们的成长都是慢成长”。要做大教育、做好教育,我们就要有“精耕细作的耐心恒心”。也许有人会说,讲那些理论有什么用,还不如直接上一节课让我们观摩来得实在。诚然,一节观摩课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但它给我们的启发也是一时的,而拥有正确的教育理论却会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之路上变得自信,变得从容,它会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受用一生。

2.现实工作中我们应该怎么学。(关于怎么学的问题)。

我想最重要的是要打造一种学习力。教师要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就要懂得真正的学习是读书、思考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我们要打造一种学习力。这是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和学习创造力的综合体现。目前,国家正在倡导创建学习型社会打造学习型组织,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但因为职业的不同对每个人的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做教师的我们每天都在跟知识打交道,而且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在这个知识日益更新、快速增长的时代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让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达到一定水平,至少应该能使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满足学生的需要。否则,什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在我们身上体现的就只是一句口号。否则,我们很多老师真的就成了人们所讽刺的那样: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去面向未来。甚至是去面向所有中国人的未来!如此说来,打造学习能力靠钻研;打造学习毅力靠坚持;打造學习创造力靠实践。久而久之,就会理清自己的教学理念,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总结出自己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教育行动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3.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是为了什么。(关于为什么学的问题)。

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4.目前我们的教育还缺什么。

依我看,缺少总结、提炼和创新。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教育方向,但是我们在各自的教育教学领域里,对理论提炼的深度不够,教育思想形成的系统性高度不够。主要原因是我们对这些好的方向深层次的思考和挖掘还不够,在执行的过程中效果还没有达到预想的那样。就我本人来说,本次学习后我有了一种更为紧迫的感觉,我要把我自己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再总结、再提升和再完善,形成一套自己的、完整的、独特的教学体系。走出自己的特色教学之路,完成一名学科带头人引领教学的使命。

三、践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学习到产出、从理论到总结、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只有通过逐步消化,内化直至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因此,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大处着眼,把握育人方向。

把握教育发展、人的成长的整体方向,以教育的最终目的为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来做好各项教育工作,不拘于一堂课,不拘于学生的一次成绩,要把教学活动做成完整的教育。

2.从小处着手,抓好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载体,因此,抓好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核心问题,即教师如何“教”学生的怎样“学”的问题。学习的本质是学问,学习从学“问”开始,这是人的学习天性。也就是说,学习等于学问。可如今,这个好传统正在逐渐丢失。我们的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学答”而非“学问”。有人做过调查,在西方国家先进教学理念中,孩子每天都有很多问题向老师发问。他们的评价标准是,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更不是“好学生”。因此有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西方的学习等于学问,是在创造知识,培养学生的反思创造能力;而中国的学习等于学答,是在复制知识,培养学生的复制效仿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怀疑批判没了,逆向思维丢了,创造性早就磨灭掉了,一切只为“填”满试卷为止。不然怎么会有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呢。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学首先要从让学生学“问”开始,要把学生从一个“学答的蠢材”培养成“学问的人才”,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才会有更多的“刘路与西塔潘猜想”;才會真正培养出核心素养高的人才。

3.从实际出发,注重总结提升。

虽然我平时比较注重总结反思,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时时总结,不断反思,达到深度学习状态,在教育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我倾注全部力量,在教育的路上朝圣,钟爱教育一生。

精选社会主义优越性论文如何写篇二

摘要:面对当今世界浪潮风起云涌,金融危机带给每个国家都带来一定的冲击,不同国家应对金融危机也采取不同的姿态来应对。社会制度的优势在此时凸显出来。同时,汶川地震,雅安地震,让每个中华儿女都感到无比的痛心,在这大灾大难面前,国家制度所带来的凝聚力与执行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经济危机与大地震来阐述中国社会制度在天灾人祸面前的巨大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1.“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公正、更公平、更先进、更科学的社会制度”2社会主人与社会公仆的区分,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分权原则。

在新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及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制度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的生产力。在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起到了加快与推进的作用。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起到了激发的作用。和协社会的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起到了推动和完善的作用。所以,社会主义的制度是非常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面对经济危机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驾护航。

经济决定政治,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带给我们几大的物质条件的满足,而在这种发展的背后无时无刻不隐藏这一定的危机,经济危机在世界经济发展及其迅速的同时显现和暴露出来。带给世界巨大的冲击与动荡。

2008年美国华尔街的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一事件昭示着,美国次贷危机正在加剧,并以迅雷不及掩耳波及到全世界各各国家的经济领域与金融市场。形成了新一时期的世界经济危机。

正当资本主义国家手忙脚乱,毫无头绪的应对经济危机的时候。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极大优越性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经济能够平稳渡过保驾护航。中国政府采取一揽子的经济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了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与此同时在金融峰会,国际经济活动,多边谈话等国际金融活动中,中国也为促进世界经济稳定,中国经济稳定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面对金融危机,社会主义制度利用三大优势过关:1、坚持党的领导与民主集中制。从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坚持共产党与参政党的领导相互合作。坚持团结合作,共同渡过难关。开展协商会议共同研究对策。3、坚持宏观调控,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相结合。不动摇的巩固公有制,不动摇的鼓励与支持私有制。形成公有制为主导,非公有制迅速发展的成效。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相结合。

三、面对大地震、大灾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心所向。

中国的历史是与自然战斗的历史,天灾人祸,大灾大难面前,坚强的中能够过人谱写着一篇又一篇动人心弦的生命之歌。汶川地震,非典横行,雅安地震,让中国人民不能安眠,在这生命悲歌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与其坚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让所有的中国人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幸福。

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灾难的最前面,最快速的到达灾难发生最严重的地点。总揽全局,谋划方案,为顺利抵挡大灾大难做了最重要的保证。由此可见,党的领导是社会安定,民族富强的极大优势。四川是我国最著名的天府之国,而在短短的几年里,相继发生了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七级以上大地震。在地震发生之后,温家宝,都第一时间来到地震发生现场,对地震救援情况进行部署,对灾区人民进行慰问,让人民看到国家的力量,看到社会主义制度带给他们的优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大灾大难面前奋不顾身挺身而出。为灾区救援与救灾提供重要的人力保证。武警官兵,人民解放军真正践行了人民子弟兵地承诺,在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挺身而出,抢险救灾,重建家园,哪里最艰苦,人民解放军就出现在哪里。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坚持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直接领导,才能在如此大的灾难面前显示中国救灾的及时性,全面性。

全国各界人士,各种团体,海峡两岸所有同胞以全国之力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国家的凝聚力,人民的兄弟情,是保障人民顺利渡过搭载大难的精神动力物质支持。红十字会、慈善机构、新闻媒体、热心人士、志愿者、金融界只要能为灾区做出一点点贡献,中国人民都会倾囊而出。从各各省份开到灾区的运资车,从各地汇去的救灾款,都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限优越性。灾区的孩子被好心人领养,灾区的房子进行了重建,灾区的人们能喝到放心的水,灾区的学校又正常的开学。面对这些感人的场景,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感动。

和平强国,灾难兴邦,在经济危机,大灾大难面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出其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为大旗帜下,中华民族才能够化险为夷,才能够长治久安。为了中华民族的为大复兴,为了中国能以大国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晚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每一名炎黄子孙不变的追求,与永久的信仰。

参考文献:

[1]方秋兰。从国际金融危机反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

[2]为中国崛起――几年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n]人民日报,2011-4-26。

[3]《红旗文稿》2010年第1-12期总目录[j]红旗文稿,2010,(12)。

精选社会主义优越性论文如何写篇三

近年来,农行宁洱县支行在上级行党委和当地人民银行(宁洱县人行)的正确领导下,努力践行国有控股大型银行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服务地方经济“国家队”和“主力军”的作用,全面落实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从实际出发,创新服务机制,积极做好服务“三农”、金融扶贫支持和惠农通工程建设工作,走出了一条服务“三农”、金融帮扶、助学扶贫、搭建新型农村信用支付体系的新路,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户的好评、信任和支持。2016—2019年11月末,新发放贷款金额10.6亿元,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农户安居房建设、农村公路硬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户种养殖等产业,成为服务“三农”排头兵,扶贫攻坚生力军,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制定“一行一策”,聚焦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一是支持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宁洱农行围绕农村公路建设,发放2亿元项目贷款,助力27条镇到村的道路建设,有力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同时,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将起到重要作用。二是支持地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成效显著。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宁洱农行三年内累计发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13,610万元,主要支持普洱茶集团、普洱茶王茶集团,带动贫困户人口818人。三是主动担当,助推健康扶贫。近两年,宁洱农行累计发放县域医院、中医院贷款6,550万元,有力的助推和支持了宁洱县健康扶贫工作;四是“六个一”农户品牌积极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县委政府“311”产业扶持政策为契机,宁洱农行以“六个一”农户品牌为着力点,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家乐、茶叶等产业,累计投放15,316万元,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568户;围绕建档立卡户,积极支持种养植业,种植烤烟、坚果、咖啡、白薯、辣子等,做到精准施贷,累计发放1,032户13,250万元贷款支持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

(二)强化责任担当,进一步提升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

一是宁洱农行以产品为抓手,年内“科创贷”“税银通”“茶企贷”“茶农贷”等产品在支行落地,累计发放普惠金融贷款17,230万元,确保央行普惠降准、银保监会“两增两控”双达标。二是积极开展“六走进”,擴大宁洱农行普惠金融服务影响力。2019年宁洱支行持续开展进园区宣传、“减费让利、惠企惠民”银企座谈会、“茶企贷”推介会,对活动优惠政策进行宣讲,对我行的主要特色产品进行介绍,扩大我行普惠金融服务的影响力。以“微易贷”“微捷贷”“税银通”为业务抓手,行长、分管副行长学业务、做业务,有力助推支行普惠法人业务增长。截止2019年11月末,宁洱支行普惠型法人贷款余额3425.8万元,较年初增长1875.3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312.55%。普惠法人(银监口径)贷款余额3425.8万元,较年初增长1875.3万元,普惠型小微企业法人有贷客户数14户,较年初增长8户。三是精准营销,多渠道营销县域优质客户。通过实地走访客户,开展有目标、有组织的营销活动。通过走访、实地调查了解客户生产经营情况及信贷需求,宣传我行创新信贷产品及普惠优惠政策,积极拓展县域优质客户,助推普惠个贷信贷投放。组织客户经理集中学习信贷政策,提高客户经理专业素质,为客户提供更好地金融服务。截止2019年11月末,普惠个贷(银监口径)贷款余额8716万元,较年初增长1608万元。四是大力发展“惠农e贷”,助力宁洱县特色产业发展。宁洱农行以“惠农e贷”为普惠农户主打产品,依托烟草合作、茶特局合作等关系,“党建+业务”“送贷下乡”等模式开展业务宣传及业务发展,完成全县全部乡镇“惠农e贷-烟农贷”“惠农e贷-茶农贷”产品落地,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实惠、方便、快捷,得到了乡镇政府及领导的认可,同时也体现了农行积极践行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立足县域实际。截止2019年11月末,普惠农户(央行口径)贷款余额16421.49万元,较年初增长5349.54万元。

民生联系民心,安居才能乐业,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是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按照当地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宁洱农行积极支持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履行担当责任,抽调10名业务骨干,组成5个工作组,起早贪黑,走村入户,采取“三户联保”“五户联保”的方式,完成了宁洱镇20个村591户农户的调查材料,发放4216万元安居房建设贷款,助推了县委县政府的惠农安居房建设,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赞誉和农户的好评,树立了农行的良好形象。

2016-2019年,宁洱县积极实施精准扶贫,大力推进“311”扶贫攻坚工程,开创了全县精准脱贫、增收富民新局面。宁洱农行积极响应县委政府的精准扶贫行动,坚持金融帮扶助推脱贫,结对帮扶温暖民心,扎实做好德安乡永顺村(2018年底调整为德安文化村)挂包帮扶贫攻坚工作。

一是全县居民基本实现“人人有农行账户”。宁洱县农行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社、医保等部门大力支持及配合下,全面代理加载金融社会保障卡制卡发卡工作,截止2019年11月末,農业银行在全县金融社保卡发卡份额占比达95%,累计发放金融社保卡184149张。二是渠道建设行100%全覆盖。为全力保障社保卡的用卡渠道,有效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宁洱支行早在2016年底全面完成了全县85个行政村、4个社区“惠农通”服务点全覆盖,截止2019年11月末,宁洱农行共布放智付通电子机具172台,行政村电子机具覆盖率达193%。目前农行是宁洱县唯一行政村电子机具覆盖率全覆盖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的智付通服务点商户来源于本村本土及协办人员,有较广的人脉资源和群众基础。三是征收“两险”、宣传“两险”的优势独特。2019年,宁洱支行积极对接营销,获得宁洱县唯一金融机构“两险”代理征缴资格,其中近90%的缴费通过农行渠道进行缴费。为更好的服务老百姓,宁洱农行与宁洱税务局多次联合举办支付通服务点人员培训,培训人数达到350人次。智付通服务点“面对面”的缴费,参保人员当面缴费、当面领取回单,防范和化解了现金收缴的风险,实现了老百姓足不出村就可办理金融业务。四是长期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的优势。一方面,我行自2016年以来,全面代理了全县居民养老保险缴纳和待遇发放工作,与社保、医保、税局等职能部门多年的业务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城乡居民百姓也习惯于是用农行社保卡缴费和领取待遇。另一方面,全县智付通机具商户以及协办人员近三年来运用我行机具办理业务,熟悉农行机具及社保卡等产品的使用。

宁洱农行新型农村信用支付体系的搭建,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小额取现、消费和转账,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交通成本,为政府支农补贴发放搭建了安全便捷渠道,把国家惠农政策送到了千家万户,重构了农行在县域和农村差异化渠道竞争优势,提升了农行服务“三农”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有效履行了国家赋予的服务“三农”社会责任。

展望未来,农行宁洱支行将在“三农”金融服务和金融扶贫新的长征路上凝心聚力、振奋精神、攻坚克难、创新前行。

精选社会主义优越性论文如何写篇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指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从根本上说,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锐利思想武器。我们必须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这个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大学生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有同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才有其现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向导。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大学生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三)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时代精神,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崇高精神,它以长期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和依托,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呼唤,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荣或辱不仅是指人们在进行。

自我评价。

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而且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形成的褒奖或贬斥。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

自我评价。

社会评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是个别的零散的荣辱观念的理性升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居于重要地位,它指的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它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的概括达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的新高度。

精选社会主义优越性论文如何写篇五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我们大学生只有自己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才能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人.

首先,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大学期间,同学们都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确定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科学的理想信念来引导.我们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理想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其次,我们要做忠诚的爱国者,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份子.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祖国统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报效祖国,都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

再者,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人生的价值,赋予人生与众不同的意义.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大学生们一生影响很大.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我们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最后,我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并且要增强法律意思,做一个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总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人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我们大学生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精选社会主义优越性论文如何写篇六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形态。它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有着重大区别,具有强大的现实优越性。一方面,它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从国内外实际出发论证了一国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选择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而优越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另一方面,它既创新了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又从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中阐释了世界文明发展样态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在分析当前西方国家发展内外困境的同时,牢固树立了“人本”、“和谐”的执政理念,为世界各国文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因而优越于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制度。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资本主义制度;现实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说、社会制度和现实运动在当代中国境域的一种实践形态,是指引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针。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理论上的真理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在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比分析的过程中,不断显现出强大的现实优越性,为当今世界上其他国家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提供了经验借鉴。

强化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日后苏联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有益经验。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作为接班人执掌苏维埃政权。他以强有力的措施掀起了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暂时的姿态表现出来,且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为苏联二战期间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战后建设并领导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奠定了基础。正是在他执政期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才逐渐形成并在日后得以沿袭和推广,故我国多数学者也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称为“斯大林模式”。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之客观评价。

关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利弊得失,国内学者们的争论从未止息。这一争论的实质是如何科学评价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方法。一个基本的共识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时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历史贡献在于,它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确实为苏联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维护苏维埃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与物质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斯大林及其后来苏共领导人所推崇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内容来坚持。这种做法起初确实能起到鼓舞人心、协调生产关系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由于长期背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反过来又消解了人们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以致造成生产与市场的脱节、人际关系和生产关系的混乱。整体来看,以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为标识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其内在弊端具体表现在完全经济计划、集权政治、文化专制、沙文外交等几个方面。

在经济体制上,苏联一味主张公有制经济的大与纯,排斥、打击甚至取消公有制以外的其他所有制形式;片面强调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替代市场机制进行经济管理;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建设,以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在政治体制上,以党代政、党政不分,行政机构臃肿,官员奢靡腐败,官僚主义盛行,盲目个人崇拜等等,严重损害了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形象,造成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离心离德。在文化体制上,文化政治化倾向僵化了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专制主义打压了大批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从而造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缺失。在外交政策上,苏联大国沙文主义色彩浓厚,以牺牲他国利益来换取本国利益,强迫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接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甚至在与美国冷战期间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结果导致社会主义兄弟国家之间的疏离和隔阂。凡此种种,由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变革滞后于国内社会条件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其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为日后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当然,斯大林之后的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人,也曾相继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过改革。但由于没有纠正将社会主义社会具体特征作为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内容的错误做法,这些改革举措并未触及造成苏联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根源,自然改革成效甚微。体制的长期僵化引起了苏联人民乃至苏共高层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质疑。尤其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将民主社会主义作为苏共改革的目标,一边高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旗帜”,一边高喊“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口号,彻底背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其改革结果来说,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的执政策略,既是在理论上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彻底背叛,也是在实践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全复辟。尽管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的主观愿望上并不希望瓦解自身政权和更迭社会主义制度,但在改革的客观实践中,这些国家社会持续动荡、经济频陷危机、政治丑闻不断的局面,也算是提前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释放了信号。可以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成为了自身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间接因素。

客观而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管是前期所取得的成就还是后期日渐暴露的弊端,都是苏联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苏联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的,也都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积累。所以,我们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能站在它的对立面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之外,更不能以此来否认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方方面面所带来的影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革新。

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上是完全套用和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的,这种套用和照搬也确实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后来,随着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旨在批评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本身出现失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提出了“以苏为鉴”的现实性命题,主张将马克思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由于受当时极左思想和反右倾扩大化的影响,毛泽东同志所提倡的“以苏为鉴”和“第二次结合”的设想一度被搁浅。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引领下,加快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步伐。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强调。

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对其内容进行了创新,进而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之处就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选择和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居于社会基本制度和体制机制的核心地位,对一个社会的发展起着根本性作用。只有牵住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这个“牛鼻子”,才能更好地完善其他社会制度和体制机制,也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建设与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有一个随着改革开放进程而逐步被认知和认同的深化过程。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曾对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做出过论述,同时对发扬经济民主做出了重要指示。翌年,他在会见外宾时谈道:“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236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有系统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并提出允许对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不做计划,由市场来调节。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写入中央文件。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这一重要命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进一步将这一命题表述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4]。此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又反复强调了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提法。到了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将这一提法升华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借此来明确市场而非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脉络的简单梳理,不仅从形式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深刻把握,而且从内容上彰显了中国人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在动力的准确认知。

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是为了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今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不能不说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有着必然的关联性。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因而能够得到13亿中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另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系统思维,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顶层设计”的同时,主张将经济建设融入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执政党建设的全过程,因此能够确保“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协同推进。可见,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僵化的经济体制相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表现出来的人民性与系统性,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鲜明的优越性。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模式,从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中阐释了世界文明发展样态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优越于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揭示了人类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演进的必然趋势;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当今世界相互交织,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今世界对比同在,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更好地借鉴吸收资本主义世界的文明成果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强化自身改革和加强对外学习的过程中,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超越中,实现着人类社会文明多样化的发展。创新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已成为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目标指向,而这一目标指向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所故意规避和无法企及的。

(一)资本逻辑主导下西方国家的发展命运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内外困境。

与专制的封建主义社会相比,资本主义由于张扬自由个性和积聚社会财富而体现出文明进步的一面。尽管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确实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也不能忘掉“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5]412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马克思一再揭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虚假性与野蛮性。他解释道:“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5]861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虚假的共同体”中,“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5]415,人的个性的发展让位于资本的牟取,人的世界被资本的世界所淹没和吞噬。在资本家看来,“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5]403。可见,资本主义文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不是“现实的个人”,而是“抽象的资本”,它身上与生俱来的铜臭味也日渐抹去了其自身所引以为豪的过往。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资本主义文明,所呈现给人们的不再是一轮“壮丽的日出”,而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资本的趋利性和扩张性使资本主义文明再也无法持续发展下去,资本主义灭亡的丧钟也终将会敲响。

首先,资本的趋利性造成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危机四伏。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是资本主义生成的唯一目的,也是诱发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危机的直接原因,其背后折射出的则是西方社会所主导的个人本位价值观的缺陷。辩证地看,这种个人本位价值观不但明确了人类生活实践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而且体现出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无疑是引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导航仪”。然而不幸的是,资产阶级御用学者从唯心主义抽象的人性论角度对其进行了绝对化的解读,强调人性自私论,认为个人利益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忽视了个人本位价值观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向社会本位价值观跃迁的必然性趋势,并将资本置于培育个人本位价值观所必先考虑的范畴。

这种认识的后果,便是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腐朽生活理念和方式的泛滥。尽管资产阶级尽力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一客观事实,但无论如何也遮掩不住其个人本位价值观已经酝酿或正在酝酿的四大社会危机――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市场秩序混乱的常态,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境况更加窘迫;信任危机揭示了人们追逐物欲过程中的相互猜疑,使人与人之间更加疏远;信仰危机揭示了人们物欲满足后的茫然,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空虚;生态危机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异化关系的加深,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恶化。从根本上讲,四大危机说到底是资本主义社会现行发展模式必然出现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弊病的外在显现。它用鲜活的事实使西方学者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谬论不攻自破,同时也促使资产阶级统治者深刻反思其自身发展模式,开始在既有制度框架内进行有限的改革。

其次,资本的趋利性衍生出资本的扩张性,这种扩张性加剧了世界的不安与动乱。为了获取更多的原材料和占据更多的国外市场,资产阶级从未放弃过对外侵略扩张。一遇到合适的牟利机会,资产阶级就开始撕下“温情脉脉的面纱”,或通过贩卖黑奴、或通过诉诸武力来达到积累原始资本的目的。针对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原罪”。他总结道:“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6]时至今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海外掠夺资源攫取资本的目的没有改变,“西化”、“分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图谋也丝毫未减,只不过所采取的手段较以往而略显“文明”罢了。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所追求的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战略目标与后发展中国家所倡导的民族独立、经济繁荣的发展目的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

前者在对外政策中遵循国强必霸、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形成霸权主义,往往借助意识形态渗透、经济制裁乃至军事打击的方式实现自身发展目标;后者因致力于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而竭力反抗来自前者的一切干涉,极端情况下滋生出恐怖主义,结果是双方在“零和博弈”中苦苦挣扎。前者更是站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的制高点,在对外交往中制定出双重标准――对内高扬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权等旗帜,对外则表现出恃强凌弱、野蛮霸道的一面,且常以救世主的姿态高高自居。今日西亚、北非、中东等地区的冲突与动乱,可以说与西方国家所实施的外交政策的双重标准不无关联。在资本主义国家一家独大的现实背景下,全球范围内民族关系对抗程度的升级,国家利益冲突烈度的加深,传统安全隐患与非传统安全隐患的耦合,更增添了影响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进程的不确定性因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和谐”的执政理念。

为世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现实世情、国情、党情,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突破资本主义文明的狭隘眼界,开辟了一条富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文化特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对内主张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对外倡导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为社会主义文明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奠定了先进的生产力与和谐的生产关系基础。正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人民进行了用社会主义文明革新资本主义文明的尝试,为创新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和促进世界文明发展样态的多样化作出了突出贡献[7]。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了西方社会资本逻辑主导下“重物本、轻人本”的文化思维,坚持贯彻和实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促进人的解放,重视人的价值,呵护人的尊严,寻求人的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基本观点,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义。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也一再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人也不行”[8]。所以,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最大程度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此来汇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了西方社会国强必霸的认识局限,日益成为一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历来就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文化基因,中国人民自然也就从未形成西方社会国强必霸的思维定势。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对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历史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对西方国家侵略扩张道路的反思与否决。正如同志所说:“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9]他的这一论述从历史、现实和外来的角度,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阐释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客观必然性。此外,中国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协调地区争端,力主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到“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提出,从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重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无不彰显出中国为构建和谐世界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秉承的“以人为本”与“和平发展”理念,日益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和接受,不断使仍处于低谷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看到了希望,而且还重新点燃了世界各国人民向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激情。

三、结语。

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对比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强大优越性,也必将会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进程而更加明显。正是在这样的分析比较中,我们更加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针,我们也更加有理由坚持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周新城,梅荣政。关于苏联模式研究的两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3(15):2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7.

[7]蒋文程,刘利才,陈昌兴。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基本内涵及其辩证关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9-24.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4.

精选社会主义优越性论文如何写篇七

当代大学生承载者国家复兴的新希望,建设祖国,我们责无旁贷,首先,我们必须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及他的四个方面的科学内涵,更重要的,是要弄清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两大方法,明确学习仍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第一要务,明白我们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责任改革创新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历史演进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伟大祖国复兴的火炬即将交到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的手上。伟大祖国需要的不但在政治上,而且还要在经济、科学文化上真正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真正地站在世界强国之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当今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同样它也包含在近百年来无数先烈为之奋斗的美好理想之中,作为新朝代的大学生,我们责无旁贷。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我们就必须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

党的十七x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作为当代大学生而言要做到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以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来说,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精神实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作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英雄集体的行为诠释着青年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肩上负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而对于目前的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也就是努力学习。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黄金时期,学习勿庸置疑就是这个阶段的中心任务,这也是客观规律,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完成好学习这个中心任务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是为将来更好的建设祖国,实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而储蓄能量的过程。

我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这样一个加速前进的时期,得以见证祖国一天天的强大。我们这一代人也要下定决心,准备着付出比前辈更大的努力,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去建筑宏伟的新中国。

精选社会主义优越性论文如何写篇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我们大学生只有自己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才能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人。我们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群体,是一个正在成长并且发展的群体,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承担着祖国和历史的重大责任。因而,大学时期在人生阶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在大学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型人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

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英雄集体的行为诠释着青年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首先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党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历史性成就。

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所以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其次是我们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精选社会主义优越性论文如何写篇九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当中的社会主义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二是施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典型国家――中国。提到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得不想到与之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对应着相应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公有制为主体和私有制为主体的财产所属制度,以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主要的经济运行方式。

有人说,社会主义也有改革开放,有之后的市场经济。同样的,资本主义经济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期间也采取了国家干预的手段。因此,不能把这两种经济制度的区别作为区分两种政治制度的依据。在我看来,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确不是完全对立的,但二者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所占分量的高低可以决定国家的经济制度,从而决定国家的政治制度。原因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市场经济的分量不可能高于计划经济,公有制也终将不会被私有制取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能够确定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既然经济制度是与政治体制相适应的,为何资本主义国家频频爆发经济危机?且危机的深度和广度能涉及到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2008年的次贷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更是一直持续至今。原因很简单,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营模式致使其有一些难以避免的弊端。

对于08年的经济危机,准确地来说应该是次贷危机。这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产出过剩,供需不平衡所导致的经济危机是不同的。所谓“次贷”,是指“次级按揭贷款”。“次”的意思是指与“高”“优”相对应的,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都是很常见的现象,也就是说,很多人的收入并不稳定,甚至一些根本没有收入的人,都能贷款买房。购房者在前几年可以单单支付一定的低利率的利息,而在大约五年只有便要支付高额的还款金额。

虽然这次经济危机和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危机原因不尽相同,但是归根结底都是由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导致的。市场根据当前消费者的需要出台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政策,本着经济利益至上的原则大肆地攫取金钱,只顾眼前利益,不为长远的发展考虑。同时,在资产证券化和金融化的大背景下,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将财富玩弄于指掌,即使在最萧条的时期银行家们仍能赚取高额的利润。而政府对此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和管制作用,这只“有形的手”的力量与市场的需求和巨大的经济泡沫比起来太薄弱,只是在危机出现后,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拨款救济即将倒闭的银行。

与之相对应的,在社会国家中,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引导力度比较强,能够比较有效地控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我国为例,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公有制占据了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涉及国家安全和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等行业中,国有经济起到控制作用。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力量。在这一点上,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不同,财产的私人占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至于导致两极分化,社会矛盾也会相对较弱。

第二,在分配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这样的分配方式与经济制度相适应,有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社会主义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并且以实现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比如,对于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的次贷问题,也就是房地产问题上,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不会发生诸如银行为了赚取一时的金钱利益而劝诱消费者盲目借贷购房的事情,这也是中国暂时没有爆发跟美国一样的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比如,政府出台的限购令,以及银行的加息政策,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房价,给市场降温。

市场是由买卖双方根据各自的需求和持有而自发形成的交易体系,不是某个集团或政府强行制造出来的。既然这样,为何在经济危机发生时市场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度过危机?事实上,市场本身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市场本身有一定的缺点: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试想,如果美国施行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许经济危机不会那么快地爆发,影响不会如此之巨大。也许是美国人骨子里的自由思想作祟,他们寅吃卯粮的消费习惯也被视为拥有良好信用的标志,再加上美国有比较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人们的危机意识较弱,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发生。如果能有效地加强政府的监管作用,对盲目过分借贷进行限制,也许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

但是,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的做法无不充满着社会主义的味道。为了阻止房价进一步下跌,政府甚至直接推出了为首套房屋购买者提供8000美元的财政补贴。再看私有企业,本来私有企业的成败兴衰均由市场来决定,但危机后这样的规律行不通了。以三大车厂为例,因劳动成本太高,效率低下,在金融危机之下濒临倒闭。对汽车购买者,政府又鼓励民众旧车换新车,最多可以获得4500美元的补贴,最高可达新车价格的25%。

这些强有力的政府救市会主义制度下的宏观调控如出一辙。但宏观调控在危机尚未发生时就持续贯彻,资本主义的政府救市只是在危机发生后的唯一选择。但跟控制经济危机的影响比起来,稳定经济的发展,控制经济危机的发生显得更为重要。倘若经济的运行制度没发生改变,这一次的经济危机过去了,当市场的弊端再一次达到最大化时,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必将再次爆发。

如此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对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控制,降低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缓解社会矛盾,便是其最大的优越之处。

精选社会主义优越性论文如何写篇十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个人的价值观定位往往决定了他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如果他凡事只是考虑一己之利,那么他将终身禁锢在自我的藩篱当中。相反,如果把自己的追求与人民、社会、国家和人类的命运结合起来,就能够创造更有意义的人生。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青少年洋溢着激情,满怀着理想,开启未来人生之路的钥匙就掌握在青少年人自己手中。

树立远大理想。“志之所向,无坚不入”。理想不仅鼓舞人们不断学习奋斗,而且给我们明辨是非的规范和道德力量。古今中外众多仁人志士的奋斗历程启示我们,理想信念是成就人生的基石和指南。青少年时期牢固树立远大理想,人生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树立远大理想,就是要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勤奋学习。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勤奋学习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一个人只有勤于学习、畅游知识的海洋,在丰富的知识、深厚的学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人生方向的定力。

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和个人事业成功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此,青少年应抓住自身的学习黄金期,努力汲取各种有用的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从而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主动、赢得优势。不仅如此,学习也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只有努力学习,不断增强本领,将来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造福亿万人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学校是求知的殿堂,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大好年华,把更多时间用在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攀登知识高峰、追求人生真理上。

崇德修身。百行以德为首,做人以德为本。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最稳固的基石,小智虽可成一时之功,但大德才能成长远之业。只有修好身、立好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少年要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古训,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积极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传播道德正能量,引领社会道德新风尚。

明辨是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善于思考、明辨是非,才能辨明前进的方向,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硕果。青年时代是人生最为美好的时代,同时也是面临着学业发展、职业选择、事业开拓等诸多压力的时期,难免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顿。但人是在挫折和失败中成长起来的,只有不惧困难的人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并正确抉择。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就会显得清澈明了,因此自然就能做出正确判断、做出正确选择。

笃行实干。“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不论是国家实现振兴,还是个人成就事业,都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立志,二是勤勉。立志是前提,勤勉是保障。“无志不足以行远,无勤则难以成事。”革命先烈李大钊就说过: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唯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有梦想就有希望,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对梦想和未来的幻想中,必须甩开膀子真正去干,才能让梦想成真。要记住,改变现实就要从自己开始、从现在开始。路是走出来的,事是干出来的。

总之,青少年要学习做有价值理想的人,价值理想不是空想,是随着人生成长的步伐不断往前延伸的地平线;青少年要学习做有价值责任感的人,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因为其占有多少价值,而是要看他能创造多少价值;青少年要学习做有价值情感的人,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有热爱生活的激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青少年要学习做有价值行动的人,价值观需要在体验中内化、在实践中升华,在创造价值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精选社会主义优越性论文如何写篇十一

摘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解决社会矛盾、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思想工程,而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为人民普遍接受和切实践行。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角度出发,以社会生活为切入点,探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提出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我们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24个字,从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从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从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然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前提,是有一颗积极思考的赤诚之心和敢于质疑的谦虚之心。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凝练,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比如,24字里法治为什么是治理的“治”而非制度的“制”?还比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那么法治是否应该放置于国家层面,为什么将其放置在社会层面?笔者认为,这其中都有其深刻的道理。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就是要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努力把握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涵义。

针对大学生而言,想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途径是加强学习,深刻领悟。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和学习感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具体内容,着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融入。特别是高年级的大学生,更应该静下心来,经常阅读相关书籍,认真反思,深刻领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大意义,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另一途径是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在人的道德意识逐渐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道路上,大学时期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对人的一生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做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时刻牢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讲道德、知荣辱,努力提升个人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做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而在社会生活中,应当要增强法律意识,积极维护公共秩序,做社会公德的维护者和践行者。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大学时期,我们将要面对许多人生问题,面临许多重大选择。这就需要我们拥有科学的理想信念,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的奋斗志向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的,只有我们每一个人不断朝着理想前进,才有祖国明天的繁荣富强。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遵循之后,便要外化为切实行动,即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暑期是一个时间跨度相对较长的假期,在这个时间段里,大学生们可以自发组建暑期实践队伍,去农村、社区、街道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生活,寻找其落地生根的土壤,通过政策宣讲、参加论坛、支教实习、走访先辈、参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贴近生活实际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参与理论研讨活动。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理论研习论坛,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以及老师对同学的言传身教,不断深化挖掘,积极创新,逐渐凝练成自己的理解,并付诸亲身实践去予以验证。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网络的力量,积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

三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有爱心懂得感恩的群体,应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给他们带去心灵上的安慰。同时,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会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老人群体的关爱,会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深化,它是我们党和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优秀传统凝练而成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魂。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真正形成成果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价值。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参考文献:

精选社会主义优越性论文如何写篇十二

摘要:“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是由漫长的历史沉淀传承下来的珍贵财富,将其渗透到小学德育课程当中,能够引导小学生从小培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规范道德行为。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二十四节气;少先队主题活动;品味经典;践行德育。

笔者将结合自身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教学实践工作,从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组织与实践出发,阐述“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程中的渗透教学。

一、挖掘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有云:“兴在趣方逸。”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想要引导小学生在小学德育“二十四节气”渗透教学课程中品味经典、践行德育,首先就得激发他们参与其中的兴趣。在探索“二十四节气”在小学德育课程渗透的过程中,教师研读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结合孩子们对于大自然的探究兴趣,从二十四节气下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或者幼儿的兴趣需求入手,挖掘“二十四节气”中德育教育素材,组织专题活动,借此激发学生参与德育课程学习的兴趣。

我校一般是结合“二十四节气”的民俗习惯,在各中队开展了系列德育活动。比如在夏至到来之际,我校少先队大队首先确定“夏至已至昼长夜短”为德育课程主题,让各中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中队辅导员们利用互联网收集“二十四节气之夏至”的教育素材,制成视频课件,在课程开始时播放课件来吸引少先队员们的学习兴趣。针对立夏的节气活动,我校充分利用线上课堂的活动性让德育课程活起来,通过各班班主任在班群里推送立夏德育教育资源、组织线上德育云课程等系列活动,激励孩子们与立夏互动、享受劳动带来的满足,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二、组织实践活动,发挥德育教育实效性。

在传统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理论灌输的形式展开教学。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其思维运算需要依靠具体的事物作为支撑。这种教学形式背离了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小学教师必须从实践活动出发组织德育课程活动,发挥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因此在研究“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程渗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教育资源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二十四节气”实践活动,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入把握德育课程的内涵,强化思想认知和提高实践行动,使得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得以最大化的发挥。

以我校在小学德育课程中渗透芒种这一节气的教学为例。针对芒种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的气候适宜播种和移栽的特征,我校联合周边村庄,根据当地的农事安排组织实践体验活动,让小学生跟着农民伯伯收割小麦,享受收获的喜悦!同时,结合“芒种蚕桑忙”的节气特点,我校充分利用当地太湖之滨雪蚕桑基地的教育资源,组织一系列的蚕桑活动,先让小学生参观地蚕,然后让他们体验基地工作人员喂蚕的活动。

这样的实践探究活动满足小学生对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也能够引导他们借助亲身体验来深入了解芒种这一节气的风俗习惯、节气特点,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明。而且上述实践活动充分融合了当地特色,对于小学生培养热爱家乡之情、热爱生活之情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在实践的过程中,小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农民耕种之辛苦,从而学会去珍惜粮食,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可见,以实践为载体组织“二十四节气”小学德育课程的渗透教学活动,能够让小学德育发挥出更大的实效性。

三、加强家校共育,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这也在说明德育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的努力,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因此,在研究“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程中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家庭教育的优势,借助家校共育的力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比如学校教师需要积极与家长保持联系,邀请他们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也比如学校组织相关的共育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小学德育中把握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并将其转化于心,更好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

在“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程的渗透过程中,我校积极加强家校共育来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具体而言,在今年立夏时,我校借助微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立夏节气的德育授课活动,通过线上推送立夏节气教育资源、结合立夏节气习惯安排家庭活动、根据家长的教学反馈来做好德育反思等一系列的活动加强家校共育,使得立夏节气德育课程的教育效果更加明显。而在今年夏至节气之日,我校根据夏至吃面的特点组织家庭吃夏至面的活动,让孩子们和父母一起做夏至面,享受温馨的亲子时光,品味经典的传统习俗以及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总的来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程中的渗透可以引导小学生从小培养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更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对此,小学教师应当充分挖掘“二十四节气”中的德育教育资源来激发小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兴趣,组织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来发挥德育教育实效性,以及加强家校共育來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引导小学生通过品味经典和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德育。

参考文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