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地质实习报告范文(优秀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1:51:48 页码:11
2023年地质实习报告范文(优秀15篇)
2023-11-11 21:51:48    小编:ZTFB

报告是一种客观、系统地将所研究、所调查的问题进行详细陈述的文本类型。适当运用图表、图像、实例等形式来增强报告的说服力和可读性,提供更直观的理解方式。欢迎大家阅读这份精心准备的报告,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质实习报告篇一

地质实习报告怎么写,下面是本站小编收集整理的地质学实习报告怎么写,下面是本站小编收集整理的地质学实习报告范文,欢迎阅读与参考。

一:实习目的。

1.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2.学会对工程地质的基本判别方法。

3.学会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

4.了解岩石种类及物理性质和岩石标本。

二:实习仪器地质罗盘铁锤。

三: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岩层产状测量,是地质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野外是使用地质罗盘直接在岩层的层面上测量的。测量走向时,使罗盘的长边紧贴层面,将罗盘放平,水准泡击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走向。测量倾向时,将罗盘的短边紧贴层面,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倾向。因为岩层的倾向只有一个,所以在测量岩层的倾向时,要注意将罗盘的北端朝向岩层的倾斜方向。测量倾角时,需将罗盘横着竖起来,使长边与岩层的走向垂直,紧贴层面,等倾斜器上的水准泡居中后,读悬垂所示的角度,就是岩层的倾角。

四:实习的内容和过程。

12月11日上午十点,统一学习使用地质罗盘的,下午1点半去往金牛山进行地质勘探,12日早上到仓山校区观看岩石标本。

1.金牛山的简介。

金牛山位于福州鼓楼区北侧闽江乡新建村,海拔163米,一路上山就可以看到滑坡,崩塌,断层及不均匀沉降对山体与道路的影响,例如马刀树,公路裂缝等。

2.测定岩层产状。

1).结构金牛山的岩石大部分都是岩浆岩,而且都是粗粒结构和中粒结构。

2)构造金牛山的样品分析看可知道该岩石是块状构造,矿物在岩石中分布杂乱无章,.不显层次,呈致密块状,富含花岗岩及花岗斑岩等系列浅成岩的构造。

3)成分从样品看岩石是浅色的,那就可能是花岗岩或正长岩的酸性或偏酸性的岩石。但从全晶质中粒和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就可以判断是浅层岩。

4.断层地理环境情况。

金牛山地质相对复杂,在上山途中发现了很多滑坡断层及不均匀沉降等地质现象。仅大家用于观测的一面山体,比较大的断层就达7处之多。金牛山断层现象千姿百态,产状各不相同,并带有多出滑坡现象产生,是因为金牛山主要由岩浆岩构成,岩浆岩分化后,风化壳表层间的滑动引起的风化壳滑坡。

5.岩石标本的赏识。

实验室中,陈列了大量的岩石标本,可以分为矿物光泽标本,矿物断口标本,矿物硬度标本,矿物解理标本,矿物比色标本,矿物形态标本等类型。理论的学习,已经让我们对这些岩石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经过这次的标本参观,使我们对岩石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开拓了视野。

6.实习总结。

两天的实习非常短暂,但我们的收获是重大的,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学到了地质罗盘的使用及利用地质罗盘测量岩石的产状,对真实的地质现象有了一定了解。从标本室里我们更认识了许多未见过的岩石,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充实了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实习结束了,而我们对实际动手的渴求依然很强烈。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通过此次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2、实习地点:即马山国家地质公园。

马山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位于青岛即墨市城区西侧,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公园内以海拔231米的马山为最高主峰,大山、宝安山、团山及长岭等几个侧峰拱卫在周围。山虽不云高,峰虽不属秀,然而这里丰富而又独特的地质现象,却使其在地质保护、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3、实习时间:20xx年5月10日。

二、实习内容。

1、马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马山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西4公里处,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学地质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马山文化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马山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区内含有柱状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区内地质遗迹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浅粗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宽150米,单株独立、巍巍壮观,可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现已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有26处,最大的一株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实属罕见;维妙维肖的沉积岩包卷层理和交错层理胜似一幅山水画,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展现了火山爆发的烈焰对地质的改变,给人留下了对大自然的感叹。

2、马山地质地貌概况。

马山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运动奠定了马山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马山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马山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胶东半岛及山东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马山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区域地层划分属莱阳群曲格庄组。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其中蕴藏着较丰富的硅化木和独特的安山岩柱状节理,从而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马山自然保护区由主峰马山(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宝安山(海拔i45米)、团山(海拔i26米)和长岭组成。自南、北两侧遥望,马山、大山二峰并峙状似马鞍,其地貌类型属剥蚀准平原上的残丘地貌,山体圆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间,最高部位在保护区南侧,海拔300米左有,相对高度达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带,山西坡延至信村岭,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龙山),山东坡延至陈家河东岭,均属低洼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残丘周围之冲沟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护区范围内无较大河流,只有数条季节河及山北坡截沟堵流形成的几个小型水库,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马山潜粗面火山岩结构构造特征,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再加上断裂构造等因素,在周围沉积岩层逐渐侵蚀夷平的状态下形成孤立残丘地貌,使之具有山虽不高却有拔地突起之感。

区内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特别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马山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形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人工露头景观,俗称“石柱群”。同时马山山体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是丰富的地质资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3、实习进程。

(1)马山硅化木。

我们的第一站就是马山极富盛名的——马山硅化木。

目前在马山四周发现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处,这些远古时代的树木经过硅化反应形成了现在的化石。早在1·3亿年前,马山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有大量树木,其中部分树木死亡后在本地或异地被掩埋起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发生硅化反应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马山西北麓发现的最大的一株被鉴定为南洋杉,树干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树根、疤节、年轮清晰可见,非常罕见。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

(2)马山石林。

马山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是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柱状的节理,柱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马山石林”。

据专家考证,马山石林一亿多年前由火山喷溢的安山岩浆冷凝收缩而成。安山岩呈灰绿色,结构均匀,质地纯净,是一种高级建筑雕饰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形柱状节理,柱体截面直径一般在1.0-1.5米间,柱体长30米(地表以下可延伸至60米),柱体笔直挺拔,排列整齐,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为壮观。此类柱状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可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这在地质学上较为罕见。就其价值而言,马山石林规模比南京六合县石柱规模更大,亦更宏伟壮丽,可与美国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状节理石柱群组成的马山石林前面,人们似乎能从中探寻出发生在1·1亿年前的火山活动的场景。在遥远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即墨地区火山活动强烈,以即墨城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许多火山锥,火山喷发出的大量岩浆经冷却收缩形成了现在蔚为壮观的马山石林,这片高26米、宽150米的石柱群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并称为世界“三大石柱群”。

(3)沉积构造。

在马山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地质实习报告篇二

本站发布地质实习报告,更多地质实习报告相关信息请访问本站实习报告频道。

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性,报告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书本。

报告章节如下:

第一章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章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报告中文字要工整,图件要美观。报告应有封面、题目、写作人专业、班级、姓名、写作日期等。并进行装订。

地质实习报告篇三

本站发布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范文,更多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范文相关信息请访问本站实习报告频道。

实地实习是很有必要的,但短暂的几天的实习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只能到此为止,我们希望学校学院能够尽量提供更多的锻炼平台,真正意义上达到更好的学习目的!

一、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重点掌握实习区域的地层、岩石、矿产,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及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等,并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每位大学生首先最主要的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然而光从理论上认识只能让大学生纸上谈兵,因而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同时,这也是给我们一个找出自身知识的不足与缺陷的实践机会。

二、实习地区概况。

主要实习地点是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

三、实习内容。

(一)5月9号实习前准备。

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地质地貌学这门课程,对地质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马上就要去野外实习了,我们都很兴奋,都在为实习做准备。首先我们上网查了实习地的概况(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大概了解到:约在距今19亿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地壳运动,叫“吕梁运动”,使中元古界与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触,吕梁运动以后,相对稳定地层的范围不断扩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较复杂。有些地层在久经腐蚀以后,开始下沉,形成地质一次大规模的海浸,无脊椎动物和菌藻类植物开始出现,一直到距今大约8亿年的寒武纪时代,京娘湖地区还一直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到距今大约两亿五千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称为“燕山运动”。由于地壳断层,大部分海水向东消退,京娘湖地区仍处于大海的边沿,汹涌的海涛冲刷岩石,形成千姿百态的沟壑深谷,到了距今大约6500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叫“喜马拉雅”运动,西部地壳相对隆起,东部地壳相对下沉,海水向东消退,整个太行山脉的雄姿也由于海水的消退展现出来,这里形成了北台、太行、唐县三层夷平面,培养了京娘湖、古武当山、七步沟、武西岳的石英砂岩峡谷峰林景区。古武当山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

(二)5月10号古武当山实习。

上午坐车到达古武当山,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沿山路向上爬,观察当地的地质组成,地质构造。

老师给我们介绍到古武当山地区的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砂岩是由石英颗粒(沙子)形成,结构稳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1.岩层的节理。

它是断裂构造的一类,指岩石裂开而裂面两侧无明显相对位移者(与有明显位移的断层相对)。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这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以节理与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而划分为四种节理:

走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或大体一致。

倾向节理:节理的走向大致与岩层的走向垂直,即与岩层的倾向一致。

斜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2.断层。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正断层:逆断层的断层面也几乎垂直,但上盘向上移动,而下盘向下移动,这种类型的断层是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冲断层与逆断层的移动方式相同,但断层带几乎是水平的。在这类同样是由挤压形成的断层中,上盘的岩石实际被向上推移至下盘的顶部,这是在聚合板块边界中产生的断层类型。

逆断层:在平移断层中,岩石块沿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动。正如转换板块边界中所述,地壳块相互滑动时形成这些断层。

平移断层:在所有类型的断层中,不同的岩石块紧密地相互挤压,在移动过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这种摩擦足够大,这两块岩石将咬合,因为摩擦力使它们无法相互滑动。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板块的力量继续推动岩石,从而增大施加在断层上的压力。

3.尖灭。

“尖灭”指具有一定体积的物体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的现象。地层的尖灭指的是沉积层向着沉积盆地边缘,其厚度逐渐变薄直至没有沉积。超覆是海侵时随着沉积范围的扩大,上覆岩层的沉积范围大于下伏岩层的现象。

4.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它在层状岩层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是地壳上最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形式。褶皱是最重要的构造现象,因而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5月11号京娘湖实习。

今天我来到京娘湖,将对波痕、泥裂进行观察,对河谷形态、河谷的发育形成进行认识性的学习。

1.波痕。

波痕是浅海、河湖的一种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圆波谷,坡度对称组成连绵波浪状。沉积环境分析的重要标志,是典型的沉积构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质(陆源砂、碳酸盐砂)在波浪、水流或风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痕迹,如沙漠中的沙丘、海滩的沙坡等。一个波痕由一个波脊和一个波谷组成,同一种波痕一般成组出现。通常按波痕形成的动力将波痕分为水流波痕、波浪波痕、干涉波痕和风成波痕等;然后再根据其大小,形态或对称性作进一步的划分。出现于岩层的顶面.并可在上覆岩层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来决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泥裂。

泥裂又称干裂、龟裂纹,是指泥质沉积物或灰泥沉积物,暴露干涸、收缩而产生的裂隙,在层面上呈多角形或网状龟裂纹,裂隙成“v”形断面,也可呈“u”字型,可指示顶底面。裂隙被上覆层的砂质、粉砂质充填。

3.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四、实习感想。

通过本次野外实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各种岩石呈现在我们眼前,通过老师细致的讲解,我们更深一层的了解到各种岩石的性质,从外表到岩石的组成及结构。地质学确实有着它自己的魅力,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肯定会用到很多地质知识,这是我们的基础。总的来说,本次实习不轻松,首先,短时间接触到这么多的岩石,想要了解透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查阅资料。其次,本次实习对我们的体力也是一个小的考验,但作为土木工程的学生,本次实习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在学校学习之余多参加这些室外实习有助于我们从感性上了解土木工程地质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

地质实习报告篇四

在钻探队实习了一月,其中可以说是苦中有甜,累中有乐,对己的地质知识有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系统积累与考验,粗略的把握了地质钻探重要性和基本任务,钻孔的设计和结构以及钻孔的布置原则等等,己也从一个纸上谈兵的阶段稍微上前跨了一步,感谢老工人老师傅的不厌其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指导和教诲,钻探队领导的人关怀,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变聪明。这些知识和实习过程,足以使我受益终身了。就我在实习过程中的感想与心得汇报如下。

安全生产的法规。使我明白了什么叫“三不伤害”;同时也增强了我保护意识。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实习期间没有发生以外的事故,做到了安全生产。

这次我们打的是水观测孔,通过己的实际操作,结合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老工人师傅的指导帮助。学会了判断岩层、操作机器、测量水位以及书写纪录。使己的业务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己动手操作水平。期间主要对平砂岩做了一些细致调查研究: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石英和长石是组成地壳最常见的成分。砂岩的颜色和沙子一样,可以是任何颜色,最常见的是棕色、黄色、红色、灰色和白色。地球上常见由砂岩相成的悬崖峭壁。有的砂岩可以抵御风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经常被用于做建筑材料和铺路材料。砂岩中的颗粒比较均匀坚硬,所以砂岩也被经常用来做磨削工具。砂岩由于透水性较好,表面含水层可以过滤掉污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御污染。我们这里钻探时主要遇到的困难是打平顶山砂岩,平顶山砂岩硬度高容易破碎在钻进过程中不容易钻进又容易掉块卡钻,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多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我们一般在野外作业,比较枯燥乏味,许多配套设施也不到位。不过在这一个月的实习中让我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的东西,也学会了在劳动中寻找快乐。同时了增强了己独立生活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我想这将会成为让我一生都收益的财富。

在这为期一月的实习生活中,我受益匪浅。短短的30多天内,我不仅向老工人师傅学习了钻探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到应如何跟和同事交流和相,更被队里同志们的无私敬业精神所感动。这不仅为我今后的理论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我今后从事钻探行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最后,更加感谢学校和队领导给了我实习学习的机会,也多谢同事们多日来无私的照顾和关心,使我开心顺利的完成在队里的实习生活。报告节如下:

第一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地质实习报告篇五

3、组成人员:老师带领下的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的0、1班同学及2、3班部分同学七十人左右。

4、实习目的:通过本学期对专业基础知识

的学习,我们已经建立了系统的关于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论认识。此次虎峪的实习是我们的第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本次的实习,我们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在巩固完善课堂上所讲地球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使我们初步掌握了野外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技能。另外,我们对野外基本的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有更深刻的认识。更进一步地分析三大类岩石,地质地貌,形成环境等。初步接触罗盘,了解罗盘的使用方法及使用目的。秉承地大优良传统: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培养我们热爱地质工作。为以后的北戴河实习和周口店实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以后更好地从事地质事业而服务。

5、地理位置: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虎峪村

6、虎峪概况:虎峪地带处于华北平原与燕山山脉的交接处。风景区内山峦起伏交错,山谷曲折幽深,最高峰磨盘山海拔1060米。

虎峪自然风景区是京郊最具野趣的景区,其中黑龙潭 白龙潭 羊尾巴湖 百仙神洞 良心池 天桥石洞 通天池 等36处极具特色的自然景点让您流连忘返,虎峪金辉更是古燕京八景之一。虎峪景区是集旅游、娱乐、康体、商务、度假于一体的国家a级景区。

7、实习路线: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从学校到虎峪旅游景点,然后进行我们的野外实习。第一个观测点距离大门50米处,北纬40°16′16.2″ 东经116°8′39.1″;第二个观测点北纬40°16′17.8″ 东经116°8′40.5″;第三个观测点北纬 东经 ;第四个观测点北纬40°16′19.5″ 东经116°8′42.8″;第五个观测点北纬 东经 ;第六个观测点北纬40°16′23.4″ 东经116°8′42.7″;第七个观测点北纬40°16′25.8″ 东经116°8′44.0″;第八个观测点北纬40°16′36.1″ 东经116°8′44.5″;第九个观测点北纬40°16′37.6″ 东经116°8′44.4″。

地层是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层状岩石。其中,沉积岩地层往往是在一定的地表沉积环境(如浅海、滨海、湖泊、河流等)中形成的。

讲的还有常沟组,主要是石英砂岩;串岭沟组,薄层石英砂岩、泥岩;团山子组,碳酸盐岩岩层;大红峪组,厚层石英砂岩;雾迷山组,白云岩。

岩浆形成以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又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冷凝为岩石,这一复杂的作用称为岩浆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实习过程中可在老虎洞附近看到辉绿玢岩岩墙,属于浅层侵入岩。

变质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岩可分为:接触变质岩、区域变质岩、动力变质岩。上图中可以看到被岩浆烘烤过的接触变质岩,第三个图中有混合岩化作用,有石英脉体穿插。

岩石变形是构造运动的重要表现和结果,沉积岩形成时基本上是水平产出的,而且在一定范围是连续的;岩浆岩具有原生的整体性,但是经过构造运动,岩石可由水平变为倾斜或弯曲,连续岩层被断开活搓动,完整的岩体被破碎等。根据演示变形的特征可以分析构造运动的性质、强度及时代等。岩石变形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最常见的地质构造为褶皱和断裂。古构造运动是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是第三纪以后发生的构造运动。

地质实习报告篇六

实习时间:第十九周。

实习地点:番禺莲花山、省博物馆、华立校内内。

1.2实习目的及任务。

工程地质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洁条件下的地质问题的能力。

实习的任务: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和直接感观的体会和认识,如通过对实物标本、模型、图件等的观看与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稳固理论课上所学的学问,并在基本技能方面得到初步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搜集了解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建筑材料等资料后,学生通过野外的实习踏勘,进一步了解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质、地下水作用以及不良地质现象等。

1、常见造岩矿物、岩石的认识〔2学时,试验室〕。

2、地形图、地质图的阅读与分析〔4学时,校内内〕。

3、地质地貌构造认识〔4学时,省博物馆地质地貌馆〕。

4、野外地质考察〔8学时,番禺莲花山〕。

5、工程地质勘察〔6学时,教室、宿舍〕。

〔1〕工程地质勘察理论;

同学们介绍了实习地点:包括大学城、莲花山、省博物馆,并具体介绍了本次实习的课程支配,另外她还介绍了实习报告的要求并强调我们要仔细完成。随后,梁老师还阐述了实习中的详情问题,并重点强调了实习过程中纪律和要求。

随后老师给我们具体讲了地质图阅读与工程勘察的内容,地质图的一般学问及读图方法步骤;在地质图上分析岩层产状、接触关系、褶皱、断裂构造、地质勘察报告的阅读、工程地质勘察方法等。基本学会了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首先要看图名、图幅、比例尺,然后才分析图例并阅读分析地质内容。把握各种岩层产状,包括走向、倾向、倾角要素,及其要素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把握了岩层的接触关系,包括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以及这些接触在地质图上的表现;把握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岩浆岩体在地质图上的表现。此外还了解了工程勘察的一些内容。

接着在老师的要求下,我们在宿舍观看了不良地质现象录像。当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的影响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影片中包括倒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各类的不良地质现象。通过影片的观看让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过程和结果,倾听专家是如何勘察地质现象和假如制定防治措施,比课本学问更加形象易懂。这些不良地质现象的形成条件都是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而造成的。通过观看录像,我更加地懂得了这些不良地质现象的危害,与此同时也学会了一些防治它们的措施,如实行植树种草、滞流与拦截等防治泥石流等。

2.2.1省博物馆参观。

通过书本对的学习,我把握了矿物和岩石的基本学问,但书本上的学问与实际状况往往有很大差距,为了加深认识,我和几位同学在星期六结伴来到了广东省博物馆。博物馆首先看到广东省各地质公园的`介绍:其中最为知名的是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和湖光岩地质公园。有名的景区还有肇庆七星岩和前几天踏勘过的番禺莲花山。然后可以看到岩石和矿物琳琅满目地陈设在展柜里,有关矿物和岩石的介绍也挂满了墙。这里的岩石和矿物基本是在学校试验室从未见过的,有些只见于书本上介绍,自然也没有那种感性的认识,甚至未曾听闻。如油页岩、孔雀石、黄锑华、方铅矿、车轮矿,异极矿等,薄片状,鳞片状,块状,土状,球状,钟乳状,黄的,绿的,红的……,给了我们无限的视觉冲击。我们一边认真观看这些矿物和岩石的颜色和样子,一边看标本下面关于这些矿物和岩石的结构和构造的说明,以及他们的工程地质评价。另外还纠正了以前对岩石的误区:以前认为大理石就是大理岩,花岗石就是花岗岩,其实不然,大理石包括大理岩、石灰岩、白云岩、泥质岩蛇纹岩等多种具有肯定装饰效果的岩石,花岗岩也是如此同样收获不小。

2.2.2莲花山踏勘。

在空余的时间里主动到网上、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更好的了解莲花山以及相关的工程地制裁学问,以求能够更好地完成此次莲花山实习,把握实习任务所要求的。

地质实习报告篇七

20xx年10月8日至月日

2、 实习地点

此次实习共有三个地点:我们依次到京娘湖、天乳山及玄武岩景区进行了实地的参观学习。

3、 实习目的

本学期我们已经在课堂上开设了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这门课程,对于地质这种工程性质的学科,实用性很重要,因此,进行地质地貌野外考察实习是我们学好这门专业基本课的必须环节。开展实地考察,更好的认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进一步认识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做出基本的解释。

通过此次实习,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 实习地点介绍

综合型地质公园。并是省级森林公园和国家aaa级旅游区。

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丰富多彩,30亿年的沧海桑田,形成了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多次构造运动,尤其距今2.05 亿年以来的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造就了京娘湖、古武当山、七步沟、武华山的石英砂岩峡谷峰林景观;第四纪以来玄武岩浆在柏草坪景区多期溢流,留下了奇特的岩流景观,溢流口景观,对围岩烘烤景观;岳庄寒武纪地层中找到多种属的三叶虫、腕足类、牙形石, 尖山奥陶纪峰峰组灰岩中含的三 叶虫、角石、腕足类、螺等化石, 记录了距今 5.43~4.38 亿年的古地理环境;莲花洞中有多姿多彩的岩溶景观。

公园主要由8个景区组成,其中京娘湖景区为主景区,位于武安市西北部山区的口上村北,是上世纪60年代建造于口上村的一处蓄水工程,亦称口上水库。湖面呈倒“人”字型,分东西两支,长短各3公里。距武安城30公里,距邯郸约60公里,太行山脉腹地。

玄武岩景区:区内有第四纪玄武岩喷溢口、三层熔岩叠置剖面,玄武岩浆对围岩的烘烤面及玄武岩中黄土包裹体,充分展示了系统、完整的火山遗迹,对研究太行山区新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天乳山:

京娘湖:

玄武岩景区:

天乳山位于武安市活水白云川井峪和宅清沟村之间,距离武安25多公里,该山雄伟壮丽,钟乳满山,森林茂密, 天下奇景,这里的钟乳大约在一亿万千万年左右,形成了独特的`钟乳奇观,全国少有。

与之相呼应,相距不远是莲花洞溶洞,二者一外一内,交相辉映。距京娘湖、七步沟、长寿村、古武当等景点都不太远。

三、 实习内容

(一)、京娘湖

1、地形地貌:研究某地的工程地质条件,首先,应该从该地的地形地貌下手研究。京娘湖周围的地势以水为指向,建筑物也依水而建,为流水地貌。

2、岩土类型及其构造:本区最古老的地层为长城系大红峪组,岩性为紫红或粉红色中厚层中粗粒红色的石英砂岩及长石砂岩,含铁质及海绿石。区内红色石英砂岩生成于距今18—14亿年,经多次构造运动,特别是距今2.05亿年以来的燕山运动,推动太行山区地壳上升,并产生了北东向与北西向两组断裂。距今6500万年喜马拉雅运动发生后,太行山区地壳进一步上升。岩石受侵蚀、剥蚀等地质作用,形成今日的峡谷峰林地貌景观。

京娘湖区内为沉积岩,沉积岩层理构造及层面构造明显。 层理是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沉积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或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变化而显示成层的现象。层理是沉积岩最重要的一种构造特征,是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主要标志。

水平层理:是由平直并且与层面平行的一系列细层组成的层理。它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带、闭塞海湾、海和湖的深水带),从悬浮物或溶液中缓慢沉积而成的。

地质实习报告篇八

2、孽龙洞。

3、三口岩—新泉路段。

人员组成:能源系地测(3)班实习小组第四组(组长;**,组员共8人)。

指导老师:***。

起止时间:xx年5月24日—xx年5月28日。野外观察3天,室内讲课2天,室内编写报告5天,共10天。

报告人:**。

实习时间:xx年5月24日。

实习地点:五陂下——王坑煤矿。

今天是我们实习的第一天,首先我们沿着河边往上走,沿途看到了河流的凹岸、凸岸、河漫滩。路边陡峭的高山,在风化和侵蚀作用下岩层地质构造非常明显,我们看到了岩层的褶皱构造,各种形状各不相同。在王坑水电站公路旁,易老师带领我们怎样测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在水电站对面的山上的岩层中还能看到煤层,由于煤层厚度不到30公分,没有可开采的价值!最后,易老师带我们看了一个岩层的剖面,从剖面可以清晰的看到岩层的产状。

河流是地球上水分循环的重要路径,对全球的物质、能量的传递与输送起着重要作用。流水还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不同的流水地貌,如冲沟、深切的峡谷、冲积扇、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等。在河流密度大的地区,广阔的水面对该地区的气候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河流,指陆地表面成线形的自动流动的水体。

河床是指谷底部分河水经常流动的地方,也就是河流两岸间的容水部分。河床由于受侧向侵蚀作用而弯曲,经常改变河道位置,所以河床底部冲积物复杂多变,一般来说山区河流河床底部大多为坚硬岩石或大颗粒岩石、卵石以及由于侧面侵蚀带来的大量的细小颗粒。平原区河流的河床一般是由河流自身堆积的细颗粒物质组成。

凸岸和凹岸(如图一)又称边滩沉积,是冲积相沉积类型之一。凸岸坝是形成于曲流河凸岸的堆积地貌。这是由于在曲流河中,水流在凹岸处流速较大,凹岸受到强烈侧蚀,形成深槽凸岸处流速较小,因此沉积物便在靠凸岸处堆积下来。凸岸坝通常由砂质沉积物组成,在剖面上呈板状沙体,分选较好;下部具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和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上部具中小型板状交错层理、沙纹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

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雨季洪水时被淹没,雨季过后水位下降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所以南方地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

阶地:指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河流下切,原先宽广的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上,形成的阶梯状地形。宽广的河谷底,大部是河漫滩,河床只占小部分。当地面因构造运动大面积上升:或气候变化使河水水量增加,水中泥沙减少;或海平面降低,都会引起河流强烈侵蚀河床底部,造成下切现象,河床大幅度地降低,原先谷底的河漫滩就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成为阶地。河流如果发生多次侵蚀下切,就可能产生多级阶地。阶地表面平坦,通常向河流下游方向倾斜,与新河床间有很明显的陡坎。

地质实习报告篇九

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性,报告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书本。

报告章节如下:

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根据地层的顺序、

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报告中文字要工整,图件要美观。报告应有封面、题目、写作人专业、班级、姓名、写作日期等。并进行装订。

地质实习报告篇十

班级:姓名:

学号:时间:

一、序言。

1、实习时间:20092、实习地点:。

延庆硅化木地质公园(10月22日)。

碓石口-碓臼峪(10月23日)中国地质博物馆(10月25日)。

3、自然地理概况:(1)延庆硅化木地质公园。

(2)碓石口-碓臼峪。

该区域有很多震旦系硅质灰岩、石英砂岩,太古片麻岩,燕山期花岗岩。能看到不同时代岩层的接触关系以及燕山复背斜南翼单斜构造。

4.实习仪器及调查方法:

(1)实习仪器:地质罗盘仪、地质锤、放大镜、卷尺、标本袋、照相机、地形图、记录本、铅笔等(2)调查方法:

a、岩性和构造的观察方法。

选择地质露头作为观测点:自然露头和人工露头a岩性观察内容沉积岩-。

构造:层理、波痕、结核、化石岩浆岩-。

层理构造:注意区分层面和节理面褶皱构造:观察褶曲类型断裂构造:断层和节理b、地质露头的测量方法产状的测量注意事项:

a.查明所测的层面是岩层上层面还是下层面,二者倾向差180度。

b.所测层面应能代表整个岩层的产状。

c.测量倾角时,一定要测量层面与水平面的最大夹角。

c.松散沉积物的调查方法。

各点观测记录:顺序编号、地形图上坐标、方位、露头或剖面的性质、岩性、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地貌调查的主要内容等.5.基础资料:

附表1第四纪沉积物鉴别标志。

附表2岩浆岩和沉积岩的分类。

地质实习报告篇十一

本站发布20xx地质实习报告,更多20xx地质实习报告相关信息请访问本站实习报告频道。

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性,报告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书本。

报告章节如下:

第一章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章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报告中文字要工整,图件要美观。报告应有封面、题目、写作人专业、班级、姓名、写作日期等。并进行装订。

地质实习报告篇十二

本站发布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模板,更多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模板相关信息请访问本站实习报告频道。

实地实习是很有必要的,但短暂的几天的实习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只能到此为止,我们希望学校学院能够尽量提供更多的锻炼平台,真正意义上达到更好的学习目的!

一、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重点掌握实习区域的地层、岩石、矿产,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及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等,并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每位大学生首先最主要的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然而光从理论上认识只能让大学生纸上谈兵,因而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同时,这也是给我们一个找出自身知识的不足与缺陷的实践机会。

二、实习地区概况。

主要实习地点是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

三、实习内容。

(一)5月9号实习前准备。

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地质地貌学这门课程,对地质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马上就要去野外实习了,我们都很兴奋,都在为实习做准备。首先我们上网查了实习地的概况(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大概了解到:约在距今19亿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地壳运动,叫“吕梁运动”,使中元古界与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触,吕梁运动以后,相对稳定地层的范围不断扩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较复杂。有些地层在久经腐蚀以后,开始下沉,形成地质一次大规模的海浸,无脊椎动物和菌藻类植物开始出现,一直到距今大约8亿年的寒武纪时代,京娘湖地区还一直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到距今大约两亿五千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称为“燕山运动”。由于地壳断层,大部分海水向东消退,京娘湖地区仍处于大海的边沿,汹涌的海涛冲刷岩石,形成千姿百态的沟壑深谷,到了距今大约6500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叫“喜马拉雅”运动,西部地壳相对隆起,东部地壳相对下沉,海水向东消退,整个太行山脉的雄姿也由于海水的消退展现出来,这里形成了北台、太行、唐县三层夷平面,培养了京娘湖、古武当山、七步沟、武西岳的石英砂岩峡谷峰林景区。古武当山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

(二)5月10号古武当山实习。

上午坐车到达古武当山,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沿山路向上爬,观察当地的地质组成,地质构造。

老师给我们介绍到古武当山地区的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砂岩是由石英颗粒(沙子)形成,结构稳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1.岩层的节理。

它是断裂构造的一类,指岩石裂开而裂面两侧无明显相对位移者(与有明显位移的断层相对)。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这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以节理与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而划分为四种节理:

走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或大体一致。

倾向节理:节理的走向大致与岩层的走向垂直,即与岩层的倾向一致。

斜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2.断层。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正断层:逆断层的断层面也几乎垂直,但上盘向上移动,而下盘向下移动,这种类型的断层是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冲断层与逆断层的移动方式相同,但断层带几乎是水平的。在这类同样是由挤压形成的断层中,上盘的岩石实际被向上推移至下盘的顶部,这是在聚合板块边界中产生的断层类型。

逆断层:在平移断层中,岩石块沿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动。正如转换板块边界中所述,地壳块相互滑动时形成这些断层。

平移断层:在所有类型的断层中,不同的岩石块紧密地相互挤压,在移动过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这种摩擦足够大,这两块岩石将咬合,因为摩擦力使它们无法相互滑动。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板块的力量继续推动岩石,从而增大施加在断层上的压力。

3.尖灭。

“尖灭”指具有一定体积的物体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的现象。地层的尖灭指的是沉积层向着沉积盆地边缘,其厚度逐渐变薄直至没有沉积。超覆是海侵时随着沉积范围的扩大,上覆岩层的沉积范围大于下伏岩层的现象。

4.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它在层状岩层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是地壳上最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形式。褶皱是最重要的构造现象,因而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5月11号京娘湖实习。

今天我来到京娘湖,将对波痕、泥裂进行观察,对河谷形态、河谷的发育形成进行认识性的学习。

1.波痕。

波痕是浅海、河湖的一种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圆波谷,坡度对称组成连绵波浪状。沉积环境分析的重要标志,是典型的沉积构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质(陆源砂、碳酸盐砂)在波浪、水流或风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痕迹,如沙漠中的沙丘、海滩的沙坡等。一个波痕由一个波脊和一个波谷组成,同一种波痕一般成组出现。通常按波痕形成的动力将波痕分为水流波痕、波浪波痕、干涉波痕和风成波痕等;然后再根据其大小,形态或对称性作进一步的划分。出现于岩层的顶面.并可在上覆岩层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来决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泥裂。

泥裂又称干裂、龟裂纹,是指泥质沉积物或灰泥沉积物,暴露干涸、收缩而产生的裂隙,在层面上呈多角形或网状龟裂纹,裂隙成“v”形断面,也可呈“u”字型,可指示顶底面。裂隙被上覆层的砂质、粉砂质充填。

3.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四、实习感想。

通过本次野外实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各种岩石呈现在我们眼前,通过老师细致的讲解,我们更深一层的了解到各种岩石的性质,从外表到岩石的组成及结构。地质学确实有着它自己的魅力,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肯定会用到很多地质知识,这是我们的基础。总的来说,本次实习不轻松,首先,短时间接触到这么多的岩石,想要了解透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查阅资料。其次,本次实习对我们的体力也是一个小的考验,但作为土木工程的学生,本次实习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在学校学习之余多参加这些室外实习有助于我们从感性上了解土木工程地质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

地质实习报告篇十三

《工程地质》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根据计划及教学大纲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工程地质》课程学习期间,进行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目的是能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知识,通过地质实践,进一步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在实际地质环境中学习,学习野外地貌观察方法,提高野外视野,掌握地质勘探的基本技能,增加专业素质,为今后学好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领导小组由负责指导实习的教师组成,其组织结构如下:(1)组长:杨有海、田建良

(2)成员:杨有海、田建良、李春锋、秦虎、余宏远、朱军

实习组由全体参加实习的学生组成,下面又划分为小队。以教学班为单位成立5个小队,每小队由7名小组成员。每小队任命小队长1名,其他成员为组员。

1、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识别岩类及简单的构造现象,能对一般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对实习中所见到的各种现象要现场做好原始记录。3、每天结束实习后,要及时总结,做好实习日记。

4、实习结束后,按要求认真编写实习报告(报告书编写要求见实习报告的要求、。

地质实习土木12级四个班安排在第四学期17周,时间为一周,以校外集中实习的方式进行。

1、实习地点

2、实习路线

实习分别在合黎山实习点和黑河流域实习点进行。

路线一:从河西学院南校区校门口出发,沿着北环路直行进入盛和路,左前方弯道进入昆仑大道左转进入张火公路,沿张火公路行驶直至目的地合黎山实习点。合黎山实习点路线如下图所示。

合黎山实习点路线

路线二:从河西学院南校区校门口出发,进入西环路,沿西环路行驶进入西二环路,沿西二环路行驶直至目的黑河流域实习点。黑河流域实习点路线如下图所示。

黑河流域实习点路线

3、实习内容

本次工程地质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常见矿物、岩石的识别(实验室完成、

a、7种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白云石、黄铁矿、高岭石。

b、9种岩石:花岗岩、玄武岩。砾岩(角砾岩、、砂岩、页岩(泥岩、石灰岩。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

2、认识地层、观察地质构造、测量岩层产状

a、地层。

b、层状构造。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

c、各种地质构造。

d、岩层产状要素测量。地质罗盘使用。

3、观察风化作用、河流地质作用a、风化作用——西北干旱地区。

b、河流地质作用现象——黑河流域(河谷、河床、谷坡、谷缘、河床、河漫滩、河曲、牛轭湖、阶地等、。

4、土体的宏观特征、土的野外鉴别a、残积土。b、坡积土。c、洪积土。d、冲积土

e、黄土:颜色、矿物成分、土的成因、形成年代、分布特征。层理。均匀性。垂直节理发育程度。土柱。

5、阅读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杨有海教授讲授、《河西学院教师公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主要包括工程概况、勘察方案、自然地理条件、工程地质年代条件评述、地基土的工程性质评价、场地地震地质条件与地震效应、岩土工程评价、结论与建议。

6、河西地区、张掖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地貌特征。

地质实习报告篇十四

本站发布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精选范文,更多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精选范文相关信息请访问本站实习报告频道。

实地实习是很有必要的,但短暂的几天的实习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只能到此为止,我们希望学校学院能够尽量提供更多的锻炼平台,真正意义上达到更好的学习目的!

一、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重点掌握实习区域的地层、岩石、矿产,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及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等,并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每位大学生首先最主要的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然而光从理论上认识只能让大学生纸上谈兵,因而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同时,这也是给我们一个找出自身知识的不足与缺陷的实践机会。

二、实习地区概况。

主要实习地点是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

三、实习内容。

(一)5月9号实习前准备。

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地质地貌学这门课程,对地质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马上就要去野外实习了,我们都很兴奋,都在为实习做准备。首先我们上网查了实习地的概况(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大概了解到:约在距今19亿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地壳运动,叫“吕梁运动”,使中元古界与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触,吕梁运动以后,相对稳定地层的范围不断扩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较复杂。有些地层在久经腐蚀以后,开始下沉,形成地质一次大规模的海浸,无脊椎动物和菌藻类植物开始出现,一直到距今大约8亿年的寒武纪时代,京娘湖地区还一直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到距今大约两亿五千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称为“燕山运动”。由于地壳断层,大部分海水向东消退,京娘湖地区仍处于大海的边沿,汹涌的海涛冲刷岩石,形成千姿百态的沟壑深谷,到了距今大约6500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叫“喜马拉雅”运动,西部地壳相对隆起,东部地壳相对下沉,海水向东消退,整个太行山脉的雄姿也由于海水的消退展现出来,这里形成了北台、太行、唐县三层夷平面,培养了京娘湖、古武当山、七步沟、武西岳的石英砂岩峡谷峰林景区。古武当山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

(二)5月10号古武当山实习。

上午坐车到达古武当山,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沿山路向上爬,观察当地的地质组成,地质构造。

老师给我们介绍到古武当山地区的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砂岩是由石英颗粒(沙子)形成,结构稳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1.岩层的节理。

它是断裂构造的一类,指岩石裂开而裂面两侧无明显相对位移者(与有明显位移的`断层相对)。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这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以节理与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而划分为四种节理:

走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或大体一致。

倾向节理:节理的走向大致与岩层的走向垂直,即与岩层的倾向一致。

斜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2.断层。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正断层:逆断层的断层面也几乎垂直,但上盘向上移动,而下盘向下移动,这种类型的断层是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冲断层与逆断层的移动方式相同,但断层带几乎是水平的。在这类同样是由挤压形成的断层中,上盘的岩石实际被向上推移至下盘的顶部,这是在聚合板块边界中产生的断层类型。

逆断层:在平移断层中,岩石块沿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动。正如转换板块边界中所述,地壳块相互滑动时形成这些断层。

平移断层:在所有类型的断层中,不同的岩石块紧密地相互挤压,在移动过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这种摩擦足够大,这两块岩石将咬合,因为摩擦力使它们无法相互滑动。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板块的力量继续推动岩石,从而增大施加在断层上的压力。

3.尖灭。

“尖灭”指具有一定体积的物体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的现象。地层的尖灭指的是沉积层向着沉积盆地边缘,其厚度逐渐变薄直至没有沉积。超覆是海侵时随着沉积范围的扩大,上覆岩层的沉积范围大于下伏岩层的现象。

4.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它在层状岩层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是地壳上最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形式。褶皱是最重要的构造现象,因而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5月11号京娘湖实习。

今天我来到京娘湖,将对波痕、泥裂进行观察,对河谷形态、河谷的发育形成进行认识性的学习。

1.波痕。

波痕是浅海、河湖的一种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圆波谷,坡度对称组成连绵波浪状。沉积环境分析的重要标志,是典型的沉积构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质(陆源砂、碳酸盐砂)在波浪、水流或风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痕迹,如沙漠中的沙丘、海滩的沙坡等。一个波痕由一个波脊和一个波谷组成,同一种波痕一般成组出现。通常按波痕形成的动力将波痕分为水流波痕、波浪波痕、干涉波痕和风成波痕等;然后再根据其大小,形态或对称性作进一步的划分。出现于岩层的顶面.并可在上覆岩层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来决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泥裂。

泥裂又称干裂、龟裂纹,是指泥质沉积物或灰泥沉积物,暴露干涸、收缩而产生的裂隙,在层面上呈多角形或网状龟裂纹,裂隙成“v”形断面,也可呈“u”字型,可指示顶底面。裂隙被上覆层的砂质、粉砂质充填。

3.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四、实习感想。

通过本次野外实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各种岩石呈现在我们眼前,通过老师细致的讲解,我们更深一层的了解到各种岩石的性质,从外表到岩石的组成及结构。地质学确实有着它自己的魅力,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肯定会用到很多地质知识,这是我们的基础。总的来说,本次实习不轻松,首先,短时间接触到这么多的岩石,想要了解透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查阅资料。其次,本次实习对我们的体力也是一个小的考验,但作为土木工程的学生,本次实习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在学校学习之余多参加这些室外实习有助于我们从感性上了解土木工程地质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

地质实习报告篇十五

野外地质填图结束后即进人室内最终整理阶段。该阶段的工作是以编写地质报告为中心而开展的。首先是对野外地质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对所有原始资料进行清点、审核、归档和处理。其中包括对野外记录本的审阅;对各种表格卡片的核对;对各种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对各种标本样品进行加工、处理和测试等等。要对获得的各种地质信息综合归纳分析,并为地质报告的编写提供素材。其次要完成地质报告所附图件(如地层实测剖面、综合地层柱状图、实际材料图、地质图和构造纲要图等)的清绘工作。图件的格式和内容要符合规范要求。同时还应完成诸多素描图、地质信手剖面图等报告插图的选择和清绘工作,力求使地质报告图文并茂。

最终每个学生应独立完成一份地质报告,约10000字左右,各章的基本内容是:

实习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自然经济地理概况;实习区的经济、工农业生产和交通情况;实习区的以往地质研究的历史及研究程度评述;实习的目的、任务和内容;起止时间、组队情况、分组情况及指导教师;完成的工作量(地质调查面积、地质观察路线及观察点数,实测剖面长度、填图面积、标本和样品数量等)及工作成果。

绪言部分要简明扼要,不是描写风景,也不是写自然经济地理报告,要写与本次工作有关的内容,帮助阅读报告的人了解工作区的前提,测区的一般情况及工作情况,文字要简练,层次要分明。在这一部分最好附有“实习区交通位置图”和“地质研究程度图”。

地层是区域地质研究的基础。首先应该概述实习区的地层发育情况,如所具有的地层时代,主要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的概貌等等,然后应该以“组”为单位由老至新对其分布、出露情况,岩性及其岩石组合,岩相及厚度变化情况,所含化石的种属,时代划分及其依据、地层接触关系等进行描述和总结。若有含矿层位则应详细说明。要充分利用实测地层剖面图、地质图及不同区段的信手剖面图等资料。

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主要根据实测剖面及实测填图时的野外记录,不能单纯描述实测剖面的地层特征,因为那只是剖面线上的地层特征,不能代表整个区域。在写这一部分时,要综合全区进行叙述,但不排除在叙述某一地段的岩性变化特征时,引用实测剖面的资料或引用路线地质剖面图的资料,因为这些都是实习区地层发育的真实记录。

实习工区沉积岩的出露、分布情况,分类对主要常见的岩石类型进行描述,包括岩性、结构、构造和产状等。

实习区岩浆活动概况、主要侵入体的岩石类型、活动期次和各岩体的关系。实习区变质岩的主要类型,结构、构造特征和矿物组合特征。

首先要概述实习区构造的总体面貌、大地构造位置、主要构造类型、褶皱断裂发育情况、区域构造线的展布、构造形成时代等。对主要构造特点的描述可按构造类型,如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分类述之;也可按构造区段,如东部地区断裂构造为主、西部地区褶皱构造为主分区述之;还可按构造期次或序列对早期构造、主期构造和晚期构造分别描述其特点。

对于褶皱的描述要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先描述褶皱构造的位置、范围、规模,然后描述组成褶皱的地层:褶皱核部、褶皱翼部的地层时代、岩性、层序等;褶皱的形态,如褶皱轴的方向,褶皱轴面、枢纽的产状,将褶皱进行形态分类;讨论褶皱形成时期、形成机制等。

对于断裂构造的描述,要着眼于大型区域性的断层,对于这些断层构造要逐一加以详细描述。如断层发育的位置、规模;一般用断层所经过的两个或几个地名来命名断层;断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断层两盘的地层时代、岩性以及构造变动。断层带的构造现象,如构造岩、片理化、断层泥、透镜体、拖褶皱、伴生节理、地层的牵引现象;断层面的形态变化,断层面上的擦痕及其产状;推断断层形成及发展演化的历史,断层产生的力学机制等。

构造分析,要将褶皱、断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不同时期分析构造的变形特征,推断地壳活动的规律性。更重要的是论述构造与矿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震地质的关系。

构造形态特征和空间关系可以用图件予以明确和直观地表述,因此要尽量用各种图件帮助描述。

一般从主要矿产开始分别概述各类矿产的位置、矿床类型、矿石特点、矿体产状、规模、找矿标志、矿床成因、找矿远景等。

在综合分析实习区地层、岩石和构造等各方面资料基础上,将各种地质事件联系起来划分地质构造演化序列,由老到新对不同阶段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概要总结,并简要阐明各阶段形成时的环境和大地构造性质,恢复实习区的地质发展历史。本章的内容具有推测的性质,但是这种推测需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本章的叙述要从古到今按照地质时代连续陈述,如先从古生代讲起,然后中生代、新生代,但是要注意:

(2)文句要灵活变换,简明扼要,避免死板枯燥,不要象记帐一样。

(3)对发展史的陈述要有根据,不能无根据地想象,明确有据的内容可以充分地陈述,无据可考的不能硬猜。

实测地层剖面的目的、意义、要求,测量的工作程序和过程,数据的整理、计算和图件的绘制要求。

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包括主要成绩、新的认识、新的发现和本人在思想上、业务上的收获和体会。简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今后教学实习工作提出建议,最后可对有关方面表示诚挚的谢意等。结语要实事求是,对工作要正确估价、认真负责。地质工作的质量反映在全部工作成果中,不在于结语写得冠冕堂皇,也不要过于谦虚,埋没成绩。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的建议要准确中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